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27页)

合集下载

201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基础

201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基础

第一讲教育心理学基础篇考点精讲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见图):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 / 反思过程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性格、兴趣和需要、家庭及其文化背景等差异。

)(2)教师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用于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七、自我意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生学习的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我国学者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的学习二、认知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要点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要点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要点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知)、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心理学的任务、意义、性质和学科结构任务: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研究心里想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制约因素;探讨各种心理现象的活动规律和事件领域相结合,形成分支学科,探讨人在各实践领域中具体心里活动规律,以提高活动成效,为射虎时间服务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学科结构与分支学科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长期观察、定期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心理测验法:量表作品分析法问卷法其他方法科学的心理观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产生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冯特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中。

这是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也是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意识流”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志的功能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行为的科学刺激—反应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格式塔心理学:魏特墨考夫卡苛勒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种格式塔(组织、样式)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梦的解释》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后的第三思潮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特有的复杂经验认知心理学 1967奈瑟《认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正式产生研究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心里的实质脑是心里的呃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师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式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人的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场所。

大脑皮层以下低级中枢:脑干、间脑、小脑、脊髓(中枢神经的低级部位,灰质、白质组成,功能:反射、传到)心理是脑的机能: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兴奋抑制:无条件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条件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兴奋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来自体内和体外刺激所做的规律性的反映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反射环: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是一个环状回路反馈:效应过程并不是反射活动的简单终结,反映本身和所产生的结果,又作为一个心的信息引起一定神经冲动而返回大脑。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纲要ppt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纲要ppt

二、认知过程
(二)注意 1、注意的种类 2、注意产生和保持的条件(无意注意)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
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意\无意 \)
二、认知过程
(三)记忆 1、记忆的环节、记忆的种类 7+-2 2、识记的种类: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3、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倒 摄抑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过度学习 4、记忆和遗忘规律的应用(黄金2分钟)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开设课程、教授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集体讨论;畅所欲言;
标新立异;多多益善。
五、人生全程发展(小学生心理见教材)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婴儿期(1个月~1岁); 3、幼儿早期(1~3岁); 4、幼儿期(学龄前期)(3~6岁); 5、童年期(学龄初期)(6~11、12岁); 6、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14、1 5岁); 7、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岁~17岁)
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 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 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3.学习的关键期
五、人生全程发展
0- 2岁 1- 3岁 4- 5岁 0-4岁 5岁左右 10岁以前 5岁以前 10岁以前 心理发展关键期 亲子依恋关键期 口语学习关键期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或动物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2.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

3.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现象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嘴基本的心理过程。

5.幻想: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应。

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7.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地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8.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与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9.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的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0.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的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11.社会刻板效应: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12.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13.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收人欢迎的特征。

14.感觉对比: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教师招聘《小学心理学》复习提纲_

教师招聘《小学心理学》复习提纲_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识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其核心是思维,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形成后又会影响心理过程。

4,学习心理学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节对心理的基本认识●识记: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

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6、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领会: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具有客观的源泉。

只有客观现实作用人脑,人脑才能产生心理。

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决定性。

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的最高境界是实事求是。

4、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对于每个人来说,心理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不可以倒退的。

比如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也不可以倒退。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主要内容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主要内容

心理学复习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观察法―在自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活动中,适当控制某些条件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抑制过程-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活动状态转向休息状态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是指当大脑皮层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而是身周围神经细胞传布开来。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动物和人的大脑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一种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

感觉阈限-就是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的刺激量适应-就是由于刺激物作用而引起的感觉性变性变化。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表象-就是被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来。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教师资格考试)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按章节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考试)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按章节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过程二、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又称个性的动力性。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3、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1)、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2)、先有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心理特征。

(3)、个性心理形成后,对心理过程有制约作用。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产生的自然历程;(动物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对这些信号刺激建立起暂时联系,形成条件反射。

心理学家认为动物的演化只有到了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作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

)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没有心理现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有心理现象。

2、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1)、感觉阶段。

无脊椎动物。

(2)、知觉阶段。

(3)、思维萌芽阶段。

灵长类动物。

3、人类个体发展史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4、心理是同脑密切联系着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

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能动: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能改造客观事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判断:大脑产生思想就象胆囊分泌胆汁一样。

(×)第三节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有一个很短达到发展历程。

一、理学的由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到思想。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心理学的分支:(简单了解)第四节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一、学科性质:1、是一门基础学科。

2、是一门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的作用第五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第一节神经系统一、基本单位1、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4、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6、测验法:运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

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8、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里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9、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10、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11、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12、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13、兴趣:是个体力求人是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5、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6、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9、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0、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22、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23、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26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26页)
效应: 第-印象〉 近因效应(新近获得信息影响最大;敁近效应) 投射效应(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
错觉一概念: 对事物必然产生的K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M的特殊怡况。 (错误的知觉,不可克服)
种类: 大小、形状和方向、时间、倾斜
感觉规律一感受性与感觉闻限~>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擅征)
2.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晌是心理的器宵,布洛卡(选) 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I:耍物质a础
祌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结构:树究、细胞体、轴突
神经元一种类: 感觉祌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中间) 神经系统的组成一中枢神经系统: 脑一大脑四叶(额叶: 动: 顶叶: 感: 枕叶: 视;颞叶: 听) 大脑两半球: 不对称(左: 右半躯体;抽象逻辑思维,言语中枢) (右: 左半躯体;形象思维、
高度空间直觉) 脊髄 周围神经系统:脑、脊、植物神经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主反射弧: 反射的生理结构。
(选)反射种类一无条件反射: 先天(吸兌、眨眼) 条件反射: 后天(第一信号系统: 具体事物,望梅生津、含梅止渴、迎风流泪; 第二信号系 统: 语词符号,谈虎、H饼、谈梅生津、望梅止渴) (人和动物根本区别在第二信号系统)
和理论思维。 概念一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填) 属性: 内涵(本质特征)、外延(范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所包括的外延就越小。 种类: 1)拫据讪象与概括程度: 具体概念(外在表面)、抽象概念(内在本质) 2) 根据数量及相互关系: 合取(同时存在)、析取(不同标准,好孩子)、关系(相互关系) 3) 根据槪念形成途径:前科学概念(日常)、科学槪念(教学中,定义等) 结构: 名称、定义、属性、例证 概念学概念获得、概念运用 科学概念的掌握: (简,3级)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1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选(变式: 改变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突出車物的本质特征的教学方式)

教师招聘复习-心理学要点

教师招聘复习-心理学要点

合肥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要点三、心理学的主要分支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1)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詹姆斯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客观真实3)主要观点:强调研究 意识的功能3、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古典行为主义)2)主要观点:研究 强化和惩罚规律,即刺激一反应。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注意:测验内容必须具备 适用性和科学性,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要有统一标准。

的方法。

★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 创始人: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2) 含义是整体或“完形”3)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 5、精神分析学派 1)创始人:弗洛伊德2)主要观点: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

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发生心理障 碍的原因。

★6、人本主义心理学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 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 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 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区别:实验情境不同★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 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 征的研究方法。

种类:问卷法和谈话法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2)主要观点: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自由的、有理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者自行填写来 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 同。

人的行为主要受 自我意识的支配,有自我实现的 基本需要。

谈话法: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 7、认知心理学1)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说的 认识过程。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第一章概论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概念及其性质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3、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4、心理学研究方法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1、一般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内隐与外显关系的反应,反射弧是过程,大脑是加工中心)2、本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第二节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3、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包括感觉、意象、情感。

把心理分解成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的目的。

4、方法:实验法与内省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W.James)、杜威(考题)2、流行时间: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3、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意识的结构。

意识的功能主要有:意识、心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心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是有用的。

意识是连续的、动态的(意识流)。

心理学不应该局限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流行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3、主要观点: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它是看不见的,而应该研究外显行为,并以此来获得心理活动的规律(S—R)。

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试《重点梳理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试《重点梳理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试重点梳理名词解释:1、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所谓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5、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6、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选择题:1、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2、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冯特—心理学始祖4、《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华生—标志着行为主义诞生5、《认知心理学》(奈瑟)——作为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产生的标志,6、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

即实验者控制的剌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

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第三,控制变量。

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

解答题:一、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心理学始祖、自然科学研究心理学、实验室、标志诞生)、铁钦纳研究思路:化学把物质分解为各种元素,水可以分解为氢和氧,根据这一思路,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uralism)。

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精要

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精要

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精要核心提示: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简答)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一是...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简答)(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中社会环境作用大)(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2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or 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1.3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了解)(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了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而且影响深刻。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资 料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资    料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学习意义一、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二、研究内容: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状态;人格(个性心理倾向性、心理特征)三、教师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由细胞体和突起(树突、轴突)组成。

三种神经元: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2.神经系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大脑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主要调节感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加工;大脑左半球是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2)周围神经: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实现发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古希腊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二、心理学流派流派观点代表人物构造主义心理学用实验的方法分析人的心理结构,把心理的基本元素分解出来。

强调内省方法。

冯特机能主义心理学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结构詹姆斯、杜威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1913年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诞生。

心理学只能研究科观察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第一章概论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概念及其性质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3、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4、心理学研究方法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1、一般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内隐与外显关系的反应,反射弧是过程,大脑是加工中心)2、本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第二节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3、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包括感觉、意象、情感。

把心理分解成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的目的。

4、方法:实验法与内省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W.James)、杜威(考题)2、流行时间: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3、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意识的结构。

意识的功能主要有:意识、心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心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是有用的。

意识是连续的、动态的(意识流)。

心理学不应该局限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流行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3、主要观点: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它是看不见的,而应该研究外显行为,并以此来获得心理活动的规律(S—R)。

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

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坚信人的一切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四、格式塔心理学:1、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2、流行时间:1912年至20世纪40年代3、主要观点:心理学研究意识体验,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着重研究人认识事物的知觉层次,提出格式塔知觉定律:相似律、接近律、良好图形原则等。

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五、精神分析学派: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Freud)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3、主要观点: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潜意识(无意识)现象,重视对异常行为的研究,认为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4、方法:精神分析六、人本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2、流行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今3、主要观点:重视人的意志自由和主观选择,注重人的本性。

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4、方法:思辨七、认知心理学:1、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2、流行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今3、主要观点: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如动机、思维(推理、决策、问题解决)、情感、记忆、语言、创造性活动。

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心理测量学5、生理心理学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概念: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2、特点:(1)优点:观察法获得的资料是客观和真实的。

(2)不足: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消极等待预期行为的发生,观察结果难以重复;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二、测验法:1、概念: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2、特点:(1)优点:可用于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可用于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的之间的心理特征的差异。

(2)不足:心理测验的科学性是无法完全保证的三、实验法:1、概念: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有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2、特点:(1)优点: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切合实际;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可以得到精确的研究结果;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

(2)不足:实验情境带有很明显的人为特点,与社会生活有明显的区别,从而使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

四、调查法:1、概念: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有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形式。

2、特点:(1)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节省人力物力,但问卷回收率、被试的不认真合作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谈话法: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容易掌握。

但耗时长,对象少,加上其他主、客观影响被试的因素,可能会影响资料的真实性。

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一、认识内部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考点小结:1、心理学概念2、心理学诞生标志3、心理学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4、心理学的分支5、心理学研究方法6、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意识与注意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3、生物节律4、睡眠与梦5、催眠现象第一节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1、概念: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二、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能十分清楚地控制自己的意识去从事某项活动。

(集中注意、有意识:精力集中)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人的行为已经自动化,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意识成分少,变成自动化:自动化)3、白日梦状态:低水平的意识努力状态,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有一定意识,与未来活动有关:迷迷糊糊)4、睡眠状态:意识并未完全停止,做梦时有意识活动。

第二节注意一、什么是注意: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选择某对象而忽视其他对象(2)注意的集中性:对注意对象的精神贯注与兴奋性提高,并持续一段时间。

3、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指向性的体现(2)维持功能:集中性的体现(3)调节功能:体现在活动的转换过程中。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1、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二者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1)可控制意识状态下,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

(2)在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下,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参与成分也少。

这是注意分配到其他方向的结果。

(3)在白日梦状态下,意识的内容不断变化,这些内容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低。

(4)在睡眠状态下,人基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注意也基本停止活动,除非受到很强的刺激。

三、注意的种类注意种类事先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不随意注意无不需要随意注意有需要随意后注意有不需要1、不随意注意:引起的原因有(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客观):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运动变化性都能引起不随意注意。

(2)主观原因: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影响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形式,引起的原因有:(1)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越强,越具体,越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2)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3)个体的知识经验:与它有联系并有一定新异性的事物容易维持注意。

(4)活动的组织:正确的活动组织影响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

(5)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良好者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具有上述二者的一个特点,即有事先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1、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

(1年,28天,24小时,90分钟4种)2、日节律: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认为划分24小时,实际为25小时)(飞行时差导致的困扰并非由于旅途困乏,而是由于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的结果)二、睡眠与失眠:(一)睡眠:五个阶段1、过渡期:1—7分钟2、轻睡期:10—25分钟3、4、沉睡期:30分钟—1小时5、快速眼动睡眠(REM):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

(二)失眠:1、情境性失眠:主要由生活情境改变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失眠。

2、假性失眠: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觉,由睡眠时间的个体差异造成。

3、失律性失眠:生物钟受到干扰而无法及时调整造成。

4、药物性失眠:饮料、药物引起兴奋或对药物(如安眠药)的依赖造成。

三、梦1、概念: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2、梦产生原因:由某种刺激引起特定的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是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

3、梦的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体现自我中心的特性。

(2)梦境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一)什么是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1、受暗示性:其高低影响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其大小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对催眠的态度和对催眠者的信任感,二是个体的身心特点与个性特点。

2、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四)催眠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和斯潘诺斯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

并且指出,是被试对角色的期望和情境因素,引导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希尔加德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