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 (2)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0)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背景和目标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每组一盒火柴,一枚生锈的铁钉,一根蜡烛,一张白纸,图片。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第一部分: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沙和豆子混合后,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猜:不会。
这是学生的经验。
观察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发生变化了吗?豆子发生变化了吗?”学生判断:没有。
这是学生的观察结果。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即使学生的看法一边倒,但是“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混合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首先要观察描述沙和豆子在混合前的特点,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变化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章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物质变化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掌握一些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变化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质变化的过程,总结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3.物质变化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物质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4.总结与拓展: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本质:…原理:…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等环节,了解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
(板书:微小世界)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2020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一、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的教学将为后几课的教学打下基础,是本单元的一项重要学习探究活动。
本课内容分为“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两部分,继上节课观察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沙与豆子的混合和加热白糖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即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二、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引导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引导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现象,从现象的变化中,分析、比较白糖发生的两种变化,体会两种变化的区别。
三、教学背景: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现象,以及这些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以及与之相关的化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质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现象。
2.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
3.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变化的本质。
2.物质变化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素材。
2.准备实验器材,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变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展示一系列物质变化的现象,如燃烧、腐蚀、溶解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物质变化的本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科技创新。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变化的本质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计60分钟。
教学情境分析:在教学《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科版科学六下2.8《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2.8《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以及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认识不同类型的变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质变化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和深层次原因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观察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观察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动手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分析变化的原因,总结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3.认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
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食物的腐烂、铁的生锈等。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成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不同类型的变化等关键信息呈现出来。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以及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知道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变化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简单的物质变化现象能够理解和解释。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惑。
此外,学生对于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他们去发现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知道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分析物质变化的过程,提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难点:物质变化过程的深入理解,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观察法: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分析物质变化的过程。
3.实验法: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验证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4.实例分析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验器材。
2.素材: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验证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4.巩固(10分钟)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物质变化与我们(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物质变化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一、教材简析: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的高度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是通过列举的方法进行讲述的,列举的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制作饮料”,是本课的动手制作内容,它既体现了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又是一项体验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定高涨,应希望学生课后继续探索。
二、教学背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科学方法:概括整理阅读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核心价值观:热爱科学,学好科学,提升生活质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课题:物质变化与我们作者:甘肃省临泽县板桥镇中心小学周居伟【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第一部分通过温习前面学习的各种物质变化,让学生再一次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第二部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质的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第三部分通过实验活动制作饮料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化学变化的特点。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课中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以及一些物质的变化,通过实验认识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观察到了化学变化的各种现象,对物质的变化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一定的感悟。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既是对前面课程的复习和总结,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利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运用于生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1.知道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2.学会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1.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其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4.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5.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6.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7.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铁丝变弯)、(易拉罐压扁)、(糖在水里溶解)、(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
8.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0.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如,(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1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物质变化与我们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物质变化与我们》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2. 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
3. 能够区分物质变化的类型,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二、导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2.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
3. 物质变化的类型及举例说明。
三、导学内容1. 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 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2.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改变,但化学组成不变。
- 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
3. 物质变化的类型及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的例子:水的沸腾、冰的融化。
- 化学变化的例子:木头燃烧、铁生锈。
四、导学过程1. 通过简单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
2. 通过化学实验展示木头燃烧和铁生锈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
3. 讨论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变化的类型及举例说明。
五、导学反馈1.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物质?它的分类有哪些?-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你能从平时生活中举例说明物质变化的类型吗?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和指导,稳固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出更多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并尝试诠释其原因。
2. 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拓展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提高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息提升自我。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沙 子
豆 子
混合——
沙 子
豆 子
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白
糖 加热———— 炭 熔化
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实验步骤:
1、留样,将少量沙和豆分别放在两张白纸
比较前后两组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不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的物质
• 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它们都 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
• 它们的变化条件和变化的速度一样吗?
刚才我们说的是常见的物质,对于岩石、
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 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一切物质都在变 化。 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 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 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 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 质。
•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 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 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形状、大小发生 了变化。
我们身边的物质
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 成了我们的教室?
桌子、板凳、椅子、电灯、黑板---------
观察时不要离勺子太近; 4、加热结束后将勺子放在盘子里,
不能用手触摸加热部分; 5、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 (状态、颜色、气味等),并及时记录。 6 、第二阶段实验请一直持续加热到不再有变化.
白糖加热后的变化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教学课件
研讨
生活中,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如炒菜的时候,把调味品和蔬 菜混合。物质之间相互混合,会发生变化吗?
实验主题:混合沙和豆子 实验器材:沙子、豆子、烧杯、白纸、筷子、筛网等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将少量沙和豆分别放在两张白纸上,留样作对比。 2.将沙倒入黄豆中混合,用筷子充分搅拌。 3.用筛网分离沙和豆的混合物。 4.将混合后的沙、豆与混合前的沙、豆进行对比观察。
拓展
判断
1.因为我们摸不到空气,所以它不是物质。 ( ×)
2.火焰和声音都是物质。
(√ )
3.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变化。( ×)
4.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 )
5.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 )
6.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 (√ )
7.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小结
上图:米饭遭遇碘酒 下图:淀粉遭遇碘酒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都发生了变 化,产生一种蓝色的物质,这是一种不 同于米饭与淀粉的新物质。
淀粉“身世”大揭秘
淀粉是家庭厨房常用的烹调用品,是经 加工而成的粉末状物质,色泽洁白,气 味纯正。淀粉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
淀粉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咀嚼 米饭时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 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了麦芽糖
1.含淀粉的物质遇碘酒会变( B )。
A.黑色 B.蓝色 C.棕色
2.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 B )。
A.糖
B.淀粉 C.甜蜜素
3.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 C )。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导入
思考:空气、电、火、声音是物质吗?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物质在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掌握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对物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本质认识尚浅,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掌握一些基本化学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变化的本质,基本化学知识的掌握。
2.难点: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解释,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试剂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3.课前准备: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物质变化有初步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食物的腐败,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或视频,展示各种物质变化现象,如燃烧、溶解、沉淀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对物质变化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教学目标】: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教学过程】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后序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2)
产生气体的变化【核心概念】【学习内容与要求】2.3 物质变化的特征5~6年级⑤知道有些物质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变化。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科学思维:对小苏打看不见了、气泡产生等现象进行辨析,建立证据与解释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探究实践:1.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2.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小苏打看不见了、有气体产生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态度责任: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
2.懂得只有足够多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难点】重点:寻找物质变化伴随着的现象中隐含的本质难点:能通过物质反应伴随的现象所隐含的本质来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水、小苏打、白醋小组:白醋、小苏打【教学过程】一、聚焦:白醋和小苏打的特征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厨房中的物质,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厨房中的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
1.小苏打和白醋是厨房中常见的物质。
桌上,调料瓶中放的是小苏打,透明杯中的是白醋。
它们是怎样的?我们来观察一下。
2.注意:①用平勺法取小苏打,放在深色卡纸上观察。
②观察时不能用尝的方法,如果要闻液体,可以用扇闻的方法。
3.学生1分钟观察。
4.汇报交流:小苏打:白色粉末;无气味;白醋:无色透明液体;酸酸的气味;二、探索:观察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的现象1.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怎样呢?这样吧,大家试一试。
试的时候可以把卡纸折一折,再把小苏打倒入白醋中,开始吧。
2.学生实验。
3.汇报交流:(把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观察到什么?)①冒泡了→气体产生②二氧化碳→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根据什么,证明这个气泡是二氧化碳?→只能说产生了气体③酸酸的气味减少了→白醋减少了④不透明液体→过一段时间,再看,现在观察杯中的液体,怎么样了?是什么原因?⑤呲呲声→气泡破了4.小结:通过刚才的发现,什么现象最明显?产生气泡(板书:产生气体的变化)三、探究:继续加小苏打和白醋(一)继续加小苏打1.现在,你们还想干什么?生:再加小苏打2.提示:①将一勺小苏打放入后,轻轻摇晃杯子,等杯中不再冒泡,也就是液体基本透明的时候再加第二勺。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2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2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ost By:2008-12-28 10:56:06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单元概述:这是一个新设立的单元,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充实了《课程标准》的内容;组合了原来的《米饭和淀粉》和《混合》单元的一些内容。
(插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
教材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本单元各课编写目的第1课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的变化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态、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观察实验,详细观察没有明显变化的混合和产生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特征。
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新物质。
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应用,懂得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最后还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二、分课建议:(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本课具有前测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