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PPT课件(7篇)

(4)其中可能发生月食的月相是 1图
。
月相变化
圆似白玉盘,弯如银镰刀; 借太阳之光,与星星争辉。
月亮
月相 给月相排序 模拟月相变化 观察白天的月相
月相
我们也许观察到天空中的月球有圆缺变化。月球在圆缺 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相
在几张大小相同的圆纸片上画出 我们观察到的几种不同的月相,然后 把它们剪下来。
本课总结:
1,月相形成原因? 答: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 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 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虽然月亮 无论何时都被照亮一半,但从地球上看去,不同时 间,不同地点看到的亮面面积、朝向不同,所以我 们看到月亮的样子就好像在不断地变化着。
2,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它总是在圆、缺之间不断 地变化。在农历 上半月,它由缺——圆,亮面在右; 下半月,它由圆——缺,亮面在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相变化规律: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 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 29.53天,称为朔望月。每个月的朔为 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
说明下列诗句中所对应的月相: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
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B、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进行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哪些?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三单元 宇宙| 教科版 (共29张PPT)

❖ 14.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 持(不变 )的星星分为一群,划分不同区域,根据 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 并且给它们命名。
❖ 15.夏季的天空中有许多的亮星,其中三颗星构成 了一个巨大的三解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
❖ 11、排序。
❖ 将下列天体及天体系统按所占空间的大小按由小到 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太阳系、太阳、地球、月球、 宇宙、银河系、总星系)
❖ 从小到大的顺序是:(月球、地球、太阳、太阳系、 银河系、总星系、宇宙)。
12、填图题(请在下图相应的方框内写出太阳系中的 八大行星,并概括它们的特点。)。
第6课和第7课、在星空中(一、二)
❖ 1、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 小的( 环形山 )。
❖ 2、环形山大多是(圆形 ),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 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 3、环形山有的直径不足 ( 1千米 ) ,有的直径达到 (几百千米)。
❖ 4、由于月球表面上缺乏(大气)和( 水 ),所以月球表 面形态特征能够得到长期保存。
❖
9、传说中的“天狗吃月亮”其实(月食)现象,原 因是月(球、太阳、地球正好排成一条直线 )。
❖ 10.简述日食形成的过程。
❖ 答: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 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 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 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8.2621.8.2602:58:4902:58:49August 26, 2021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套课件【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套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环境与生活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2. 电路与能源电路的组成与原理能源的转换与利用3. 生命之源水的重要性与保护空气的成分与作用4. 人类的朋友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电路,了解能源转换的基本原理。
3. 使学生认识到水与空气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生命之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组成与原理能源的转换与利用水资源与空气资源的保护2. 教学重点:环保意识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生命之源的认识与保护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实验器材垃圾分类教具水质检测工具空气质量检测仪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电路实验盒垃圾分类卡片水质检测试剂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环境污染图片,引出环保主题。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以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水与空气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讲解电路原理,分析实际应用案例。
通过垃圾分类实例,讲解环保方法。
结合实际,讲解水资源与空气资源的保护措施。
3. 随堂练习设计电路图,进行电路实验。
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操作。
进行水质检测和空气质量检测实验。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1. 环境与生活生态环境与人类关系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2. 电路与能源电路的组成与原理能源的转换与利用3. 生命之源水的重要性与保护空气的成分与作用4. 人类的朋友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环保标语。
绘制电路图,并解释原理。
分析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2. 答案:环保标语:如“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电路图及原理:根据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路图,并解释原理。
水资源保护措施:如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教科版 (共21张PPT)

❖ (2)在医药方面:发现传染病是由于微生物造成 和传播的;并发明、研制了许多药物以抵抗和克服 微生物的危害;还找到了战胜肺结核、霍乱、伤寒 等可怕疾病的方法。
❖ 14、任意给你一杯水,你能分辨出水中是否存在微 生物吗?
❖ 答: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 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 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有的像一簇簇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 可见,有的(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 镜下才能看见。
❖ 7、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吗?举例说明。
❖ 答:并非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如玻璃、 松香、琥珀、珍珠等就不是晶体。
❖ 3、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 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
❖ 4、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璃标本)才能在 (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 5、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 镜观察到了(细胞);他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 胞”这个名称的。
❖ 6、一些微小的生物需要(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的生 长过程
❖ 5、豆类植物根部的(根瘤 )可以吸取并固定 大气中的氮,提供给植物作为肥料。
❖ 6、人们利用(细菌)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 的优势,生产大量(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 病。
❖ 7、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 (巴斯德 )。
❖ 8、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
❖ 9、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字是(多莉 )。
❖ 答:制作生物标本的步骤是:(1)采集标本; (2)培养;(3)制片。
❖ 12、说一说细胞有哪些共同点?
❖ 答: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会生长、繁殖、变化、 衰老和死亡。生物体的发育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生长、 繁殖、变化的过程,生物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 的衰老和死亡引进的。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Hale Waihona Puke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25页 0095页 0131页 0175页 0224页 0260页 0272页 0306页 0326页 0364页 0393页 0474页 0531页 0710页 0742页 0822页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4、怎样放得更大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8、微小世界和我们 1、我们身边的物质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5、铁生锈了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第三单元 宇宙 2、月相变化 4、日食和月食 6、在星空中(一) 8、探索宇宙 1、一天的垃圾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5、一天的生活用水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前节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 中间较厚(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 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透镜和凹透镜
• 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
• 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 出了眼镜)
。放大装置
业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5、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7、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作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精彩课件【完整版】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精彩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神奇的电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生活中的能量动能、势能及其转化能量守恒定律3.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演变历程4.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电路问题。
2. 了解能量守恒定律,认识到能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掌握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4.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对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原理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2. 教学重点:电流的产生与作用动能、势能的转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生物的分类与生态系统的作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表、电池、导线、小灯泡等实验器材地球仪、生物标本、生态系统模型等教具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电表、电池、导线、小灯泡等)绘图工具(如彩色笔、直尺、圆规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简单电路实验,让学生感受电流的产生与作用。
以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化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守恒定律。
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展示生物标本和生态系统模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通过例题,解释动能、势能的转化及能量守恒定律。
以地球运动为例,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知识。
结合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设计简单电路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路知识。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实例,加深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增强观察能力。
让学生分析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电: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生活中的能量:动能、势能及其转化能量守恒定律3.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演变历程4.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简单电路,画出电路图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7.《探索宇宙》(课件)(共26张PPT)

河南登封 观星台
河南登封观星台 北京古观象天文台
第二阶段:借助望远镜等工具观测
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可放大一千倍的天文望远镜。
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 星的四颗卫星,借助于望远镜,伽利 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 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以及银河是由 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
中国航天之父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成立
钱学森
聚焦:人类是人怎造样卫探星索宇宙的呢?
“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
返回式卫星 1975年11月26日发射成功
目前, 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长征系列运载火 箭的顺利发射, 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 天梦想。“嫦娥”系列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 不久的将来, 我国宇航 员还将登月考察。
2005.10
神舟六号
我国首次多人多天飞行 并参与空间实验
2007.10
“嫦娥” 一号
中国探月工程
2008.09
神舟七号
宇航员在太空首次出舱 活动
2010.10
“嫦娥” 二号
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 技术先导星
2011.11
神舟八号
在太空与“天宫一号” 成功对接两次
2013.12
“玉兔” 号月球车
驶抵月球表面,绕嫦 娥三号拍照传回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发射成功
杨利伟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
费俊龙和聂海胜
。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天宫”空间站
“天宫”号空间站 2021年6月17日完成对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 、中间厚 、边沿薄 。
放大镜的结构
A、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 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
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
较厚(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有 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透镜和凹透镜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 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 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 大而清楚。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折射)
用放大镜看计算机和电视屏幕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 是由 红 、绿 、蓝 三种颜色组成。
放大镜的结构图片
练习
一、填空。 1、( 食盐 )、(白糖 )、(碱面)、( 味精 )的颗粒 都是有( 规则几何 )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 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 晶体 )或由 ( 晶体)组合而成。晶体的形状( 多种多样 ),但都很 有( 规则)。有的是( 立方体 ),有的像( 金字塔 ), 的像一簇簇的( 针 )。
苍蝇的脚 1.脚毛 2.钩爪 3.爪垫爪4、粘液
耳朵
触 角(鼻子)
昆虫头部具单眼和复眼 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 称之为(复眼) , 复眼的功能是能成像,复眼对光和闪烁特别敏感
蜻蜓的复眼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练习
一、填空。 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 成,这些其实是( 扁平的细毛 )。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 小眼 )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 )侧。不同的昆虫的 触角形状(不同 ),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 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 (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 草蛉 )。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 近视镜是凹透镜
老光镜是凸透镜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前节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本课要点:
1、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2、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蝴 蝶)
苍蝇
蟋蟀
蚜虫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脚 )
8、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连线: 昆虫的触角
蟋蟀 蝗虫 蚂蚁 蝴蝶 雄蛾 天牛
膝状 棒状 羽毛状 鞭状 丝状
前节知识回顾
.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绿 、蓝 三种颜 色组成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脚 )
苍蝇的脚 1.脚毛 2.钩爪 3.爪垫爪4、粘液
作业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5、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7、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老光镜镜片是(的凸最是早英透提国镜出的放格大罗装斯置泰的斯应特用 近视镜镜片是英出凹国了科眼透学镜镜家)培根设计并制造
。放大装置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眼镜
光线通过透镜要发生折射
所以通过观察电视机屏幕是由 红 、绿 、蓝 三种颜 色组成。这是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产生的
放大镜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
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
泛使用.
为什么要பைடு நூலகம்放大镜观察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拆除危 险物品
珠宝玉石 检验
考古研究 文物
科学课学习
老人看书 读报
观察病虫害
放大镜的用法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作业
判断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 )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科学
全册优质课件
2020/4/13
放大镜
本课要点:
1、科学概念
A、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 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
A、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B、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那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
那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
凡是透明的,圆形的物体都有放大功能 如水滴、圆柱形的玻璃棒、装水的杯子、
哈哈镜等。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1、什么是晶体?
2、观赏几种常见的晶体
白 糖 晶 体
食 盐 晶 体
味 精 晶 体
.教材P8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或由晶体组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 矿物的晶体组成。
3、画晶体
4、制作晶体(1点滴法)
5、制作晶体的方法
6、制作一个大的晶体
制作食盐晶体
制作硫酸铜晶体
昆虫头部具单眼和复眼 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 称之为(复眼) , 复眼的功能是能成像,复眼对光和闪烁特别敏感
耳朵
触角(鼻子)
连线: 昆虫的触角
蟋蟀
膝状
蝗虫
棒状
蚂蚁
羽毛状
蝴蝶
鞭状
雄蛾
丝状
天牛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
本课要点: A、什么是晶体? B、大部分固体物质由什么组成? C、常见的晶体有哪些? D、怎样制作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