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园
中国古典四大园林PPT课件

03 拙政园
CHAPTER
历史沿革与基本布局
历史沿革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经历了多次修 缮和扩建。
基本布局
拙政园布局典雅,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各种亭台轩 榭多临水而筑。
通过修缮、维护、管理等措施,保持 了园林的历史风貌和艺术特色,确保 了其长期保存和永续利用。
此外,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世界舞台, 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谢谢
THANKS
园林艺术特色分析
借鉴江南园林艺术
避暑山庄在园林艺术上借鉴了江 南园林的精华,如运用叠石理水、
植物配置等手法,营造出富有诗 意的山水画卷。
融合北方建筑风格
避暑山庄的建筑则融合了北方的建 筑风格,注重色彩的运用和细节的 雕刻,显得庄重而华丽。
创新园林布局
避暑山庄在园林布局上也有所创新, 将宫殿区与苑景区有机结合,形成 了“前宫后苑”的独特布局。
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体 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独特风格和 精湛技艺。
旅游文化资源
颐和园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 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 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历史文化遗产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 化、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
文化内涵
留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蕴含着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其建筑布局、 景观设置和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情趣。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时期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中国四大古典园林的时期,欢迎大家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苏州拙政园:明正年间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占地2万平方米,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林木葱郁,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 等建筑。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划分形成序列组合。
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组合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
整个园林以大水池为中心,水面有聚有散,聚则辽阔,散则曲折。
池的东西两端留有水口、水尾,以体现疏水若为无尽之意。
池中利用两土山结构岛山,把池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南水面开阔,山北溪涧清流,主次分明。
两岛山上,西山顶建“雪香去蔚亭”,东山顶建“待霜亭”。
岛上南面黄石参差错落,北面芦苇丛生,两山之间跨溪架桥。
西山西南角建六方形“荷风四面亭”,三面环水,一侧临山,犹若半岛。
西面三曲桥可通“柳荫路曲”廊,南面五曲桥与“倚玉轩”相连,不仅是全园的交通枢纽,而且又把水池分为三个彼此通透的水域。
其次,拙政园以“林木绝胜”著称。
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
杏花盛开,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
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
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苏州留园:明代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坐落在苏州市,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
中国四大园林

中国四大园林展开全文中国四大名园是指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四座中国古典园林,分别是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和留园。
1、北京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中国现存最完好、建筑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金朝是完颜亮的行宫,清乾隆年间改为万寿山清漪园,后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该园,10年后竣工,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园内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在湖光山色中点缀着3000多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
整个园林布局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特点,居中国四大名园之首。
2、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始建于1703年,耗时89年建成,主要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部分,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园中大小建筑有120多组,主要景点有72处,分别为康熙提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提名的三十六景。
避暑山庄外围还有诸多寺庙,如布达拉行宫、普宁寺等。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理政的场所。
整个山庄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占地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
园内散布着康熙以4字题名的36景和乾隆以3字题名的36景。
避暑山庄模拟全国的自然地理风貌,综合各地建筑风格,集天下景物于一园,兼具南秀北雄之美,成为各地名胜古迹的缩影。
3、苏州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园中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拙政园主要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大部分,住宅区即园林博物馆所在地。
苏州拙政园是我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典范。
私家园林在弹丸之地巧夺天工之作。
为中国古典园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江南四大名园

江南四大名园1、拙政园提起苏州最出名的园林,拙政园当首屈一指。
始建于明正德初年,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它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全园以水为中心,分东中西三部,东园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以池岛假山取胜,是全园的精华。
西部则以晚清建筑为主,卅六鸳鸯馆、与谁同坐轩,都极具特色。
春末夏初,花草树木焕然一新,杜鹃花、琼花竞相开放,柔黄浅绿、玫红雪白,满园春色,姹紫嫣红,蜂飞蝶舞。
各式各样的亭子、廊桥、盆栽、小桥和门洞,体会到了所谓的移步换景、布局精巧,江南的精致秀丽和闲适雅趣在这园子里全都体现出来了。
2、留园在苏州,或者说在众多到苏州来玩的人心中,留园的光芒早已被拙政园所掩盖,然而留园的魅力其实是丝毫不逊于拙政园的,它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
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其中园中的镇园之宝是太湖石冠云峰,是江南四大奇石之一。
留园,没有拙政园那么大,但是可见其精致之处。
尤其是那些名字,更有不少典故。
比如“君子所履”、“活泼泼地”、“舒啸亭”、“又一村”、还读我书斋、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亦不二、濠濮亭等。
留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
流连于留园,恰是一处风景一片青。
一帘幽梦,一生相思,抵不过,一处留园。
3、瞻园瞻园位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紧临中华路,也是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是南京市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园林。
曾是明初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
值得一提的是87版红楼梦和赵雅芝版白蛇传都在此取景呢!“瞻望玉堂,如在天上”的诗词是瞻园得名的由来。
大班晨谈活动中国四大名园

大班晨谈活动中国四大名园
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啊,看看你们大家谁知道啊。
中国的四大名园,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吗?
XXX说:“老师,我知道!分别是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江苏的拙政园以及江苏留园。
”
对的。
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的颐和园,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第二个位于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在中国也是赫赫有名。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
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耗时89年建成。
另一个中国名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市,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
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建筑为主;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希望同学们大家在以后有空的话,可以去到这些美丽的
园林里面去观看,欣赏一下古典的美丽。
广东四大名园景点介绍

广东四大名园景点介绍
广东四大名园,指的是佛山的清晖园、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以及东莞的可园。
1、清晖园,位于佛山顺德大良。
清晖园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主人是乾隆年间的进士龙应时。
清晖园的主要景点有船厅、碧溪草堂、红蕖书屋、澄漪亭、惜阴书屋、竹宛、归寄庐、笔生花馆、斗洞、读云轩、沐英涧、留芬馈等。
2、梁园,位于佛山松风路先锋古道,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陆续建成。
由佛山当地的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历时四十余年建成。
据介绍,梁园内精心构思的草庐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异其趣。
3、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番禺南村镇,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
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较好地勾勒出它的特点。
据介绍,余荫山房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
4、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博夏,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有“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之美誉,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
岭南著名画家居巢、居廉曾经长期在可园居住、创作,因此,可园是岭南画派传承发扬的重要基地。
广东这四大名园,有机会一定要去走一走!。
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介绍

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介绍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
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48~1264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园林四大名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
苏州园林四大名园——留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
坐落在苏州市阊〔音:chāng〕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另一资料: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
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
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
留园占地约30亩。
苏州园林四大名园——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为元代园林的代表。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号,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开放面积。
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
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
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
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
列举中国四大园林

列举中国四大园林
中国四大园林分别为:江苏省苏州市拙政园、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江苏省苏州市留园。
1.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
园林占地面积约4.1公顷。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
是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
2.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3.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
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园林,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宫墙周长约20华里,比北京颐和园大近一倍。
4.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建园,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庄,俗称刘园。
1961年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及留园;
另外,有江南四大名园和苏州四大名园的提法,
江南四大名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个园或南京瞻园;
苏州四大名园: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留园;
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何园,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
“苏州园林甲天下”,其造园的思想及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苏州园林突出和强调的“模山范水”,与近在咫尺的独特的自然山水其实是息息相关的。
苏州园林浓厚的文人气息的体现,也恰恰就在于文人(尤其是画家) 对造园过程的参与和设计。
所以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画的原理和技法从来是一脉相承的。
苏州园林开创并形成了“真山真水”与“假山假水”之间高度的融通与和谐,丰富了人们认识自然、亲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
陈从周说:“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尽苏州山水和苏州园林之妙,也为苏州园林文化之真谛。
拙政园*在苏州市娄门内。
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
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
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
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
初建时规模很大,除正宅外,园内有31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
现园面积60多亩。
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
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
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狮子林在苏州市园林路。
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
元至正二年(1342年) 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改称画禅寺。
狮子林即寺后花园。
因园中有怪石像狮子,又因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
明、清以来,屡经兴废,后变为贝氏私园,1918-1926年经重修,始成现状。
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
全园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
四周廊壁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文于祥的《梅花诗》尤引人注目。
艺圃在苏州市文衙弄。
明代袁祖康始建,后归文震孟(文徵明曾孙),改名药圃。
明末清初归姜贞毅,改名艺圃,又称敬亭山房。
后曾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园内以水池为中
心,池北以建筑为主,池南以假山为主。
园景开朗自然,颇有山林野趣,较多地保存了明代园林的格局。
沧浪亭在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
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是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之一。
传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诗人苏舜钦买下别墅临水筑亭,园主因有感于渔父《沧浪之水》歌命名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
历来屡有兴废。
南宋初年韩世忠辟为住宅,大加扩建。
元代园废,改为僧庵。
明代复建沧浪亭,并由归有光作记。
清康熙年间(1662-1722) 大修,布局为现亭主要基础。
其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
漫步渡桥,始能入园。
全园面积约16亩。
可园在苏州市沧浪亭前苏州医学院近旁。
原宋代沧浪亭园址的一部分。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晚清梁章钜重修。
后改学古堂,又改为存古学堂,最早的省立图书馆设此。
园内一泓池水,萦绕著土阜小筑,花木扶疏,曲径回廊。
环秀山庄* 在苏州市景德路。
原为五代广陵王金谷园故址,宋为景德寺,明为宰相申时行宅,清为汪氏“耕荫义庄”的一部分,题名环秀山庄。
乾隆年间(1736-1795) 叠山名家戈裕良在园内堆叠的假山,保存较为完整,在苏州湖石假山中此处当推第一。
此园虽面积不大(1亩余),但假山峥嵘峭拔,兀立其间。
一池清水,回绕于山峰之下。
全山形态逼真,结构严密。
假山虽仅占地半亩,却辟有60余米山径,盘旋起伏。
开元寺无梁殿在苏州市盘门内东大街、瑞光寺塔北。
开元寺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
是苏州历史上著名的佛寺之一,清咸丰十年(1860年) 寺毁殿存。
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是一座纯用细砖垒砌的无梁建筑。
原名藏经楼,系楼阁式,上下2层,面阔7间,重檐歇山琉璃瓦顶。
它和附近的盘门、瑞光塔成鼎足之势,为苏州市内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筑。
瑞云峰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内。
是北宋花石纲遗物,江南园林湖石名峰之一。
据记载,朱勉在太湖鼋山采得两块奇石,命名大、小谢姑。
大谢姑先运往艮岳,小谢如未及启运,朱勉事败,遂弃置荒野。
明时为乌程(今湖州市) 董氏购得。
董氏与苏州阊门下塘徐氏联姻,以此石赠嫁。
徐氏置之半边街东园(今留园) 中,更名瑞云峰。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移到织造府西行宫内,以迄于今。
瑞云峰高3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珑剔透,通体多褶皱孔窍,涡洞连接,具有米芾论石中瘦、漏、透等特色,为湖石中一绝。
耦园在苏州市小新桥巷。
因住宅东西各有一园,故名。
东园原为清初陆锦所筑,名涉园,后为祝氏别墅,清末归沈秉成;沈聘请画家顾沄主持,大事扩建,始成现状。
东园以山池为中心,北有重檐楼厅城曲草堂;南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间;东南角有小楼与古城墙隔内城河相望,名听橹楼。
假山以黄石叠成。
西园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斋前后庭院中构筑廊轩,杂植花木,间置湖石。
鹤园在苏州市韩家巷。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洪鹭汀始建,以俞樾所书“携鹤草堂”而得名。
后归吴江庞氏,又归严氏。
全园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布置建筑、山石、花木,面积近2亩。
网师园* 在苏州市葑门十全街。
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后荒废。
清乾隆时(1736-1795) 由宋宗元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父,故称网师园。
此园建筑占地不大(约7.5亩),但保持著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
住宅与花园结合贯穿紧密。
园林位于住宅西侧。
中部以水池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筑,形成主要景区。
水池面积,虽仅半亩,但治理得当。
此园布局,亭台轩榭与池水相互衬托,园内路径处处贯通。
留园*在苏州市阊门外。
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为太仆徐时泰的私园,称东园。
清嘉庆三年(1798年) 在东园旧址上筑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
刘与留同音,后叫留园。
面积50多亩,分东、西、中、北四部。
中部以山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300余方,为“留园法帖”。
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富丽堂皇。
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高约9米,为江南最大的湖石。
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树。
“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颇有田园之意。
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北面桃园,称“小桃坞”。
山前小溪,两旁桃柳。
此园不仅建筑结构和装饰别致多采,而且以连绵不断的建筑如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联成一体。
曲园在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巷内。
为清末俞樾故居。
清咸丰八年(1858年) 俞樾到苏州,为久居于此,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 在友人的资助下,购买马医科巷潘世恩故居西边废地,营建住宅。
光绪元年(1875年) 四月迁入新居。
俞樾(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 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浙江学政。
为清代著名学者。
曲园占地约5亩,中间5进,东边建有配房。
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将曲园旧居捐献给国家。
西园在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与留园东西相望。
明嘉靖年间(1522-1566) 西园与留园的前身东园同为太仆徐时泰的宅园。
后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原寺(归元寺始建于元代,明为徐时泰的西园)。
明崇祯八年(1635年),茂林律师住持该寺,宏扬“律宗”,更名为戒幢律寺。
清咸丰十年(1860年) 寺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 陆续重建。
现在西园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园的总称,为一组完整的佛教建筑。
怡园在苏州市人民路。
本是明朝尚书吴宽旧宅,清光绪初年为顾文彬所得,邀名画家任阜长等参与设计,耗银20万两,费时7年扩建而成。
面积仅8亩余,布局精巧。
园分东西两部,中隔一道覆廊,廊壁漏窗,图样各异。
东部以玉延亭。
“两岸花堤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瘦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