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手法—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
留园的空间布局与造景手法分析
空间序列组织是由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而展现 的。基 于 中 国 山 水 画 卷 的 特 点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的 特 点 则 是 多 空 间 、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其 空 间 形 式 是 以 观 赏 路 线 来 安 排 的 , 有较为简单的一种是呈闭合的、环 状 的 ,如 苏 州 的 畅 园 、鹤园;另 一种空间序列是按照贯穿形式的,如乾隆花园;最后是呈辐射的
渗 透 联系,进 行 主 题 与 空 间 类 型 的 区 分 与 互 补 ,形 成 和 谐 整 体 。 而中区和东区则是全园之精华所在。中区部分通过东南凿水池、 西北筑假山以形成西、北为假山、东 、南为建筑环中心水池的山水 景 区 。西 楼 、清 风 池 馆 以 东 为 留 园 的 东 区 。东 区 又 分 为 西 、南两 部 分 五 峰 仙 馆 ”和 “林 泉 耆 硕 之 馆 ”分别为这两 部 分 的 主 体 建
留 园 的 景 观 ,有 两 个 最 突 出 的 特 点 :一 是 丰 富 的 石 景 ,二是 多 样 变 化 的 空 间 之 景 [1]。
1 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特点
形 式 ,如杭州黄龙洞。然而苏州私家园林中面积相对来讲较大的 则 多 采 用 的 是一种综合式的空间序列,如 拙 政 园 、何 园 以及论文 主要研究的留园。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摘要: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因此本文主要拙政园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它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分区、各级园路、铺地、园林建筑、小品等要素,并对其处理手法,规划设计理念,以及造型,材料,体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与论述,归纳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方法,并总结出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布局分区建筑小品园路铺地结构工程正文:江南自宋朝以来,一直都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地方,私家园林普遍兴旺发达,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其中苏州可视为江南园林的代表。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其许多独特之处。
无论说到古典园林还是苏州园林,都不得不提到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园路铺装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它主要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其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与分类,以及园林的独特魅力,并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从园林的特点与布局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与分析。
关键词:发展分类园林魅力特点布局四大名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
古典园林主要由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六大要素构成,这些自然风景构成的园林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苏州园林十分的精致,“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就是典型的代表。
一、园林的发展与分类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传早在周文王时期就有建宫苑活动,后经过春秋、战国及至秦汉时期的发展,完成了从商、周的园、囿向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转化。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按占有者身份分类,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精)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精)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造景手法艺术设计全文: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古色古香,其迷人的景色和高超的造园艺术就是我国文化艺术长期累积的结晶,也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造园者通过各种相同的造景艺术手法并使园林具备了不一样的风景,并使游览者在游园时享用至了美景与身心的惬意,为后世遗留下了一笔建筑方面的宝贵遗产与旅游资源,也为后人修建园林提供更多了一定的先进经验。
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抓起,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展开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集中于江南一带,尤其是在苏州一带,更是有众多的私家园林留存至今。
从时间来看,古典园林在明清时期较为繁盛,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尤其是皇家园林,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
而苏州园林作为古典园林集大成者,更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与代表。
包括苏州园林在内的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造景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具有了无限的风景,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为我们后世建造园林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与设计方面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一切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天人合一,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哲学观。
因此,古典园林在建造时,并没有急功近利,与自然抗衡,而是遵照自然法则,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之以人工的亭台楼榭,并通过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造景手法丰富了园林内部景观,透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思想与人文思想,营造了良好的意境。
由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些艺术特色,虽已历经几百、上千年的风雨,古典园林依然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纵观整个古典园林的构造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造园者通常会采用固定的几种造景方式来对古典园林的景色进行深化。
常见的几种造景手法包括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
(一借景古典园林的空间一般都是比较狭小的,有时候设计太多的风景反而会使空间更为狭小,令人压抑,而借景则可以巧妙地避免这一缺陷,并使风景层次更为丰富。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听老师讲完中国古代建筑后,我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非常感兴趣,联系到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发现她们之间有很多的互通之处,整理一下老师讲课的内容和课间放的“苏州园林“的视频,再到网上搜寻了一些资料,整合出这篇文章,作为对课程的些许收获。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独特哲学思想上的一门艺术性很高的建筑门类, 有着丰富的艺术特色。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 是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
要研究它, 还得主要从自然美的发现和田园生活的意境两方面入手, 而田园生活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师法自然!, 不但是在园林的形式上模仿自然的景观, 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
士主要是通过追求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
园林是作为自然的生活的场所环境, 才被要求自然的风格。
从拙政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这些风景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可以体现出这一观点。
园林中假山都是真实的山体的抽象化、典型化。
李渔在《一家言》中强调垒石叠山必须要以园林的艺术情调为基准, 体现文人的清隽清韵。
园林中各种水体也是自然界中河、湖、海、池、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 根据园内地势和水源的具体情况, 或大或小, 或曲或直, 或静或动, 用山石点缀岸、矶, 堆岛筑桥, 以营造出一种岸曲水洞, 似分还连的意境。
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
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园中植物的基调主要以白、蓝或墨绿色等冷色调为主,园中还多用常绿之植物, 如四季常青的翠竹、苍松等, 这些植物的青绿色彩正适合表达清朗明净、闲适的心境和飘渺的意境。
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介绍
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介绍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
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48~1264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园林四大名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
苏州园林四大名园——留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
坐落在苏州市阊〔音:chāng〕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另一资料: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
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
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
留园占地约30亩。
苏州园林四大名园——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为元代园林的代表。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号,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开放面积。
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
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
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
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造以苏州留园为例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苏州古典园林更是被誉 为“人间天堂”。在这些古典园林中,留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 涵吸引了无数游客的。本次演示以留园为例,探讨游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热度感 知评价及其传播途径。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 与社会的和谐,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园林设计中,这些思想得到了 具体的体现。园林既满足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又实现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 求。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是综合性的艺术实践,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 和哲学的精髓。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 造以苏州留园为例
目录
01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02 二、留园的设计理念
03 三、留园的园林特色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韵味的建筑形式。其中, 苏州留园以其独特的意境营造,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瑰宝。本次演示将从留 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园林特色等方面,探讨留园在营造意境方面的独特之 处。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为明代的“东园”废址。清嘉庆年间改筑,更名 “寒碧山庄”。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其后多有荒废易主。 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其后不断修缮整治。1961年3月4日,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 月,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古 典园林的典型例证。
明代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明代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一、本文概述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明代私家园林以其精致细腻的理景艺术,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
这些园林以自然为蓝本,巧妙地运用借景、堆石、引水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既符合自然规律又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
苏州拙政园作为明代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其理景艺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本文旨在浅析明代私家园林的理景艺术,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深入探讨其独特的理景手法和审美价值,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简要介绍明代私家园林的发展背景和艺术特色,以揭示其在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梳理,本文将详细阐述其理景艺术的具体表现,如山水布局、建筑配置、植物种植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拙政园理景艺术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探讨其如何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提炼和重组,创造出一种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哲理意蕴的园林艺术境界。
本文将对明代私家园林的理景艺术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私家园林的理景艺术及其审美价值,还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这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园林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实践和应用。
二、拙政园的历史沿革与园林布局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隅,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的历史沿革与园林布局,不仅体现了明代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情趣。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为御史王献臣所建,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为“拙政园”。
园名中蕴含着园主王献臣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归隐田园的愿望。
王献臣死后,园子几经易主,历经沧桑。
至清代,拙政园更是得到了多次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的规模和布局。
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充分体现了明代私家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
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
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
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
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
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
如苏州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
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
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
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设计启示——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2023年第16期现代园艺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设计启示———以苏州拙政园为例卫薇,张龙(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摘要:苏式园林理水讲究忌平直求曲折、动静结合的理念,拙政园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得益于苏州地区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的水源优势,以及在文人中盛行向往田园山水的风气,便天然形成了此种自然式的理水手法。
拙政园以水景为中心,采用动静结合的理水手法,营造别具特色的江南园林奇观。
从拙政园理水手法中的动态之景出发,分析拙政园造景艺术和理水手法等,以理清动态之景在构造全园景观中的应用,并从中得出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借鉴之处,增加当代水景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理水;动态美学;设计1园林理水发展及艺术手法1.1我国传统水景理法的发展演化我国古典园林的造景从先秦开始。
台是商、周两代重要的园林建筑,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台”等,外观雄伟,规模宏大,主祭祀和观赏功能。
在春秋时期,以台地为主的园林风靡,自然的风景也就成为造园依借的一个主要部分;通过人为开挖水体,营造理水景观。
在秦汉时代的园林治水造景处于萌芽阶段,也取得了极大进展。
在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们的“隐士”思想的熏陶下,山水画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并对园林的发展有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宋朝,我国的花园逐渐发展起来,已能模仿大自然的多种水流,并且和山石相结合,形成天然的花园景观。
我国古代的园林在明清两代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园林水景的发展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11世纪,辽人在中都东北侧(现在北京北海公园)一带开湖建岛,故称西华潭,岛名为琼华岛。
元王朝灭亡后合并为大内御苑,并改名为“太液池”。
明朝以元大都为基点,改革了北京的给水体系,营建西苑,扩大了南湖,形成了3个主要的水系景观:北海、中海、南海。
三海的东北面与什刹海、后海、西海相连,被称为京城“六海”。
六海的疏通,为宫廷园林营造了良好的水景观环境。
明代西苑三海海域广阔,水景丰富,自然的野生风光野趣无穷,并延续至清朝。
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一、简单概况明正年间,王献臣告知文徵明自己建园林的计划后,文徵明表示愿鼎力相助。
以大弘寺遗址为基础,将低洼处开挖成池,四周林木和间隙较多,以此为竹林,栽植各种花木。
园区分东中西3部分,东部的花园开阔雅致,种植花木用以吸引各类蜜蜂与小鸟,营造一幅生机勃勃的风景画。
中部沿岸植以柳,尽展树木的婀娜。
西部建筑点以芭蕉、翠竹,和以自然之声。
一个树木繁茂的江南私家园林,自然典雅、曲径通幽的园子就这样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建筑布局(一)整体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约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拙政园是苏州市现存最大的私家园林,整体空间布局效仿于自然,全园以水为中心,建筑临水而建,庭园错落有序,花木秀而繁茂,在有限的面积内构建了丰富的园林空间,整体空间布局富有层次与变化。
全园共分为3个部分,其中中部为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以中心水池为主要景区,池中营筑土山,依水构建主体建筑,配以富有意境的植物,营造山水之间的旷野景致。
拙政园的整体布局与具体景致的空间布局,都具备很强的观赏性。
第一,人的“视觉、触觉、运动觉”是人自身“空间意识”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园林布局的建构依据。
拙政园的景观布局是在顺应人的生理特性的前提下进行建构的,符合观赏者“先大后小,由远及近”的感官知觉顺序。
从整体布局上看,拙政园整体为东西走势,以湖面为主体,在水面上延伸诸多路径,呈放射状串联起各个景观。
主体景观大多悬水而建,周围种植大量绿树花草,以达到“移步换景”的观赏效果。
拙政园共有东、中、西三部分,各具特色。
东花园开阔疏朗,西花园建筑精美,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占地面积广,视野开阔,展现了宏观壮美、灵秀蕴藉的美感。
园林的“半开放”游览模式有利于给人带来“视觉、触觉和运动觉”上的综合性审美体验,建筑师以园林的布局空间为载体,通过“假山、栏杆、长廊”的建构反映和体现“空间意识”。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技巧探析--以网师园为例
绕 屋 。结 茅竹 里 ,浚一 派 之长 源 ;障锦 山屏 ,列 千寻 之耸 萃 。虽 由人作 ,宛 白天 开” 。
在现 代 园林景 观设 计 中 ,要 多 一分 自然 的意 境 ,少一 分人 工 的矫揉 ,即使是 人作 ,也要 遵循 生态 和 谐 的原则 ,尽 量 亲近 自然 ,使城 市 景观 成为 可持 续发 展 的生态 景 观 。
经易 主 和修葺 ,网师 园依 然保 留着 原 址 的 山水 格局 和整 体 景 观 的 精妙 与美 感 。以彩 霞 池 为 中 心 的 网师
园 ,水 面 面 积 总 计 4 4 7 m ,园 林 景 观 面 积 5 3 3 3 . 3 4 m ,而 包 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住 宅 面 积 在 内 的 网 师 园 总 面 积 才 6 6 6 6 . 6 7 m。 。网师 园充分 利用 小 中见 大 的布局模 式 ,山水 建 筑虽 多 ,却 不见 堵 塞 和拥挤 ,反而 处 处显 出
1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的 造 园理 念
1 . 1 因 地 制 宜
根据 传统 造 园理念 ,在正式 造 园之 前 ,讲究 相地 和风 水一 说 ,不是 任何 地方 都可 以作 为 园址 ,也 不 是 任 何地 点都 适合 建 园 ] 。《 园冶 》 日 :“ 因者 ,随基 势 高 下 ,体 形之 端 正 ,碍 木 删桠 ,泉流 石 注 ,互 相 借 资 ;宜亭 斯亭 ,宜 榭斯 谢 ,小 妨偏 径 ,顿置 婉转 ,斯 谓 ‘ 精 而合宜 ’者 也” 。根据 现有 的 山水 地 势 , 加 以人工 改造 ,使 之形 成 一定 的 山水格 局和 脉络 ,再 布置 景观 小 品 ,最 终形 成优 秀 的园林 整体景 观 。 现代 园林 设计 也应 巧 妙地借 鉴 地势 的优 势 ,因势 利导 ,因地制 宜 ,而不 是盲 目地进 行 景观堆 叠 ,造 成 资 源 的浪费 ,应 该在 原址 的基 础 上 ,保 留可取 的景 点 ,做到 “ 相 地合 宜 ,构 园得体 ” 。
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介绍800字
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介绍篇一:四大名园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及留园;另外,有江南四大名园和苏州四大名园的提法,江南四大名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个园或南京瞻园;苏州四大名园: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留园;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何园,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苏州园林甲天下”,其造园的思想及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苏州园林突出和强调的“模山范水”,与近在咫尺的独特的自然山水其实是息息相关的。
苏州园林浓厚的文人气息的体现,也恰恰就在于文人(尤其是画家) 对造园过程的参与和设计。
所以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画的原理和技法从来是一脉相承的。
苏州园林开创并形成了“真山真水”与“假山假水”之间高度的融通与和谐,丰富了人们认识自然、亲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
陈从周说:“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尽苏州山水和苏州园林之妙,也为苏州园林文化之真谛。
拙政园* 在苏州市娄门内。
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
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
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
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
初建时规模很大,除正宅外,园内有31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
现园面积60多亩。
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
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
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狮子林在苏州市园林路。
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
元至正二年(1342年) 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改称画禅寺。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自动保存的)
护妙
拙政园中、西部分平面图(正南为八旗直奉会馆,西南、东南均为住宅)。
拙政园,数易其主,南部为八旗直奉会馆及住宅,为一大型私家园林。可分中、西、东三部分,并各具相对的
独立性,中、西两部分其空间组成尤富变化。
1.1.
1.某建筑物或“景”与周围其它景物的关系,从视觉上讲就是一种互为看与被看的关系。
2.即使一亭一榭,只有巧妙地满足看与被看的要求,才能充分的体现出各种视觉关系的制约性。其中的扇面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塔影亭:在留听阁,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致至。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浅析苏州四大园林建筑风格与特点
浅析苏州四大园林建筑风格与特点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美誉。
苏州园林源远流长,明清全盛时200多处园林遍布古城内外,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数十处,分别代表了中国宋、元、明、清江南园林风格。
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是苏州独有的旅游资源。
而最为著名的便是苏州四大园林——沦浪亭,狮子林,抽政园,留园。
标签:四大园林;建筑风格;园内特色;主要景点;匾额楹联一、沧浪亭沧浪亭代表着宋代的建筑物,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是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江南园林,代表着宋朝的艺术风格。
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古木参天,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
沧浪亭外临清池,曲栏回廊,古树苍苍,垒叠湖石。
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
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
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
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抛所书。
石柱上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句,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
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
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的“明道堂,’o明道堂取“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意为堂名。
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
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屋宇宏敞,庄严肃穆。
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
二、狮子林狮子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3号。
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
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惟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
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手法—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
《园林艺术概论》期末小论文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手法—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姓名:学号:班级:2013年12月26日摘要:苏州园林是古典园林的最主要的代表,其中在造园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
本文以苏州园林为例,简单分析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关键词:古典园林;苏州园林;造园手法古典园林介绍古典园林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
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
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
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
”之所以形成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
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吴王的苑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四世纪)的辟疆园。
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世纪至18世纪全盛时期,有园林二百余处,现在保存完好的尚有数十处,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有白看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觉其园林空间虽小但又不觉其小。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
3、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空间构 成原理
(1)空间组织:空间组织主要通过巧妙的地形利用、路径规划和景观设计 等手法来实现。在园林建筑中,这些手法使空间呈现出连贯性和层次感。
(2)空间比例:空间比例是指园林建筑中各要素的相对大小和位置关系。 通过合理的空间比例设计,可以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氛围。
(3)空间透视:空间透视是指通过景观要素的排列和组合,使游者在不同 的视点上感受到不同的空间效果。
二、文化艺术
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内涵。在文 学方面,拙政园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题词和诗作,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 古原草送别》、清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等。这些题词和诗作不仅为园林增 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为我们解读园林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
在书画方面,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充满了书画艺术的元素。园中的石雕、 木雕、砖雕等工艺品,以及山水画、花鸟画等壁画,都体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的精湛技艺。此外,拙政园还是许多著名画家的创作灵感来源,如元代的黄公望、 明代的文徵明等。
总之,苏州园林的景观学价值无与伦比。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 人类共同的财富。通过深入了解和发掘苏州园林的景观学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 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苏州园林在现代社会中的 运用途径,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基本内容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其精巧雅致的景观设计以及独特的文化内 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在这些园林中,拙政园以其广阔的规模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 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本次演示将通过分析拙政园的景观学特点,带领读者了 解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背景。
在园林布局方面,拙政园采用了一系列错落有致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使得整 个园林充满了层次感和动态感。建筑造型方面,拙政园的建筑多采用轻盈、优雅 的曲线造型,如蜿蜒的回廊、精美的檐角等,既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特色,又赋予 了园林更多的艺术气息。在色彩搭配方面,拙政园以清新淡雅为主,通过不同的 色彩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苏州留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苏州留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
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
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
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书法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
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
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
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
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
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艺术概论》期末小论文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手法—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姓名:学号:班级:2013年12月26日摘要:苏州园林是古典园林的最主要的代表,其中在造园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
本文以苏州园林为例,简单分析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关键词:古典园林;苏州园林;造园手法古典园林介绍古典园林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
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
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
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
”之所以形成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
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吴王的苑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四世纪)的辟疆园。
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世纪至18世纪全盛时期,有园林二百余处,现在保存完好的尚有数十处,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有白看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觉其园林空间虽小但又不觉其小。
在苏州古典园林对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环节里,通常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借景等处理方式将景物与视线巧妙地组合起来。
1、对景:苏州古典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物,形成各种对景,但不同于西方庭院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步移景异,依次展开。
这种对景以道路、廊的前进方向和进门、转折等变换空间处以及门窗框内所看到的前景最为引人注意。
所以沿着这些方向构成对景最为常见。
如留园的明瑟楼及曲廊就互为对景,明瑟楼是观赏曲廊的绝佳地点,同理,曲廊也是观赏明瑟楼的最佳角度。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景色展开是随着游人在曲廊或明瑟楼的游览路线而展开的,真正达到了步移景换的效果。
拙政园的倚玉轩与荷风四面厅、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别有洞天与待霜亭等景致都是对景手法运用的极佳范例。
当然,对景是相对的,园内的建筑物既是观赏点,又是被观赏对象,因此,往往互为对景,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对象。
2、敞景: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遗的景象,称为敞景。
敞景能给人以视线舒展、豁然开朗的感受,景深层次明晰,景域辽阔,易于激发人的情感,容易获得景观整体形象特征。
这种视觉处理方式在苏州古典园林较少单独使用,一般是为达到一种视觉的强烈对比而与其它方式如框景、漏景等手法结合使用。
如在拙政园的远香堂对岸观看中部景区时,会感觉视线开阔,一览无余,而且,各个景观随着视线依次展开,层次分明,很好的体现了敞景的特点。
拙政园的香洲及荷风四面亭、沧浪亭水景、留园的曲溪楼及中部景区等也是敞景手法运用的较好范例。
3、分景:景色的层次变换和视象的流动感受是形成构景艺术魅力的必要条件。
如果要使景物具有吸引和诱导观赏的作用,那空间景物的视觉效果与意境构设,就宜含蓄有致,切忌一览无余,所谓“景愈藏,意境愈深;景愈露,意境越浅”。
分景是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按一定方式划分与界定,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手法,造成景物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虚实实、半虚半实的丰富变化效果,其处理手法主要有障景与隔景两种。
障景,其构景艺术意识来源于“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匠意,起着抑制视线且又使阴道转折的屏障景物的作用,多设于景区入口或空间序列的转折引导处。
处理宜有动势,宜高于人的视线,形象生动,构图自由,景前应有足够的场地空间接纳汇聚人流,并应有指示和引导人流方向的诱导景观。
苏州古典园林入口处障景的处理,有山石、植物、景墙等等多种方式,已成为苏州古典园林造园处理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如狮子林中的问梅阁,在折桥上观看问梅阁时,假山和花木遮挡住部分视线,但同时问梅阁的翘檐又露在空中,吸引着游人的视线。
这种“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手法,“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体现了苏州园林含蓄的设计风格。
园林空间尺度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分隔多变化亦多,反之则愈少,分隔得当,景象万千。
隔景有实隔、虚隔、和虚实并用等处理方式。
高于人眼高度的石墙、山石林木、构筑物、地形等的分隔为实隔,有完全阻隔视线、限制通过、加强私密性和强化空间领域的作用。
被分隔的空间景色独立性强,彼此可无直接联系。
而漏窗洞缺、空廊花架、可透视线的隔断、稀疏的林木等分隔方式为虚隔。
此时人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但视线可穿透一部分相邻空间景色,又相互流通和补充的延伸感,能给人以向往、探求和期待的意趣。
在多数场合中,采用虚实并用的隔景手法,可获得景色情趣多变的景观感受。
如在留园的东部,冠云峰及水池隔断了直接通往冠云台的道路,但视线却可以透过假山欣赏到部分冠云台的风采,若想到达冠云台,却要绕过水池,通过曲折的回廊才能到达。
这种以虚实变换、收放自如的手法,形成了曲折巧妙的序列空间,引人步步深入,具有欲扬先抑的作用,历来为园林界人士所称道。
4、框景、漏景、夹景当景物被嵌于框内或透过适当的空漏处来观赏时,常会显得更为美好。
框景就是使空间景色以简洁幽暗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在拙政园中,水廊的檐和柱将“与谁同坐轩”及周边景色框入画中,以简洁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把最美好的景色展现在画面的高潮部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印象。
耦园的山水间外望的门景及窗景、留园的绿荫窗景、狮子林的海棠门洞及九狮峰、留园的华步小筑、沧浪亭的秋叶门景、怡园的复廊窗景等都是框景手法的较好体现。
漏景是由框景进一步发展而来。
苏州古典园林中,在围墙及廊的侧墙上,常开有许多造型各异的漏窗,来透视园内的景物,使景物时隐时现,造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意境。
漏景的构成可以通过窗景、花墙、通透隔断、石峰疏林等造景要素的处理来实现。
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视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以丰富景色的闪烁变幻情趣。
如留园的木漏窗,本身纹理优美,花纹独特,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同时,透过漏窗,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丰富了景色,增添了情趣。
留园的漏景窗、沧浪亭的漏窗景和红枫窗景、耦园的漏窗、拙政园的听雨轩及其漏窗都采用了漏景的手法。
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主要运用透视消失与对景的构图处理方法,在人的活动路线两侧构设抑制视线和引导行进方向的景物,将人的视线和注意力引向计划的景物方向,展示其优美的对象。
多运用于河流及道路构图设计中。
如在环秀山庄山谷中的山路上,两边的假山石造型优美,本身可以作为景观供人观赏,但同时也抑制了行人的视线,将人们的视觉中心引导到环秀山庄的主景西望边楼上,展示出美好的视觉感受。
5、借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视线之中,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
借景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
直接借景可分为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和因时因地而借等多种方式。
近借时指相邻空间景物的借取。
在有景可借的空间界面处作可透视线或疏导视线的布置,可使邻近空间的景物通过视线的联系而纳入景观构图的画面之中。
如拙政园的小飞虹。
远借是指当处于视野开阔处或远处有可资借取得空间景物时,将人流和视线引向远处的景物,并铲除其干扰视线的因素,或者采用筑台、建楼、利用高处地形布置视点的方式,把远处的景色组织在景观的构图之中。
如拙政园中把北寺塔远借景入园。
仰借时利用高、低处景物的自然高差形成的景观层次和人们抬头仰望的视觉特性,使高处的景物成为低处空间景色的借景,反之,则为俯借。
因时因地而借,使根据时间、空间、地物风情、气象及意境构思的不同,借助中国画的绘画表现技法,变现变幻莫测而富有诗意的景象意趣,使借助自然、地物与天候特质的构景方式。
如春借桃红柳绿,夏借荷塘莲香,秋借枫叶菊峥,冬借傲霜飞雪等等,增加景物的风、声、光、色、时间及阴影变幻的自然性,使景物充满活力,表现出景色的流动感。
如拙政园的见山楼及秋景、宜两亭从玉兰堂、别有洞天借景、怡园借白玉兰之景。
间接借景是一种借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
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可有助于丰富自身表现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如网师园的撷秀楼春色,借水面镜面反射出撷秀楼周围的优美景色,增添了画面的层次。
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从满了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理解和感情。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写意山水的风格。
参考文献:《园林建筑设计》李恩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图解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张浪安徽科技出版社《视觉文化概论》张舒予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