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学案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气压带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一、考点突破1. 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 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征;3. 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及移动规律。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征;(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难点:1.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及特征。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 单圈环流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所示。

2. 三圈环流及其形成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3.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征气压带分布成因气流影响气候赤道低气压带(1个)0°附近终年受热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热力因素)上升高温多雨(多对流雨)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30°附近高空聚集的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动力因素)下沉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南北纬60°附近近地面冷暖气流交汇上升(动力因素)上升温和多雨极地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90°附近终年寒冷,气流冷却收缩下沉(热力因素)下沉寒冷干燥【误区点拨】地球上的七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不相同。

地球上共有七个气压带,按其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包括赤道低气压带和南北两极的极地高气压带;二是动力原因形成的,包括南北半球的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两个副极地低气压带。

风带分布成因气流影响气候信风带(2个)南北纬0°-30°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向左)偏转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炎热干燥盛行西风带(2个)南北纬30°-60°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向左)偏转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温暖湿润极地东风带(2个)南北纬60°-90°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向左)偏转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寒冷干燥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 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湘教版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湘教版

阅读教材 P52~P53 上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1)分布
①北半球
时间Biblioteka 原因影响陆地
海洋
7 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 高压中心
1 月 副极地低气压 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 低压中心
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 带状 分布。
②南亚季风区冬 夏季 季: :
东北 西南
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
移动
正误判断: (1)北半球夏季,亚洲大陆形成势力强盛的热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只保留在海洋上。( ) 【提示】 × 北半球夏季,亚洲大陆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势力强盛的 热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2)亚洲南部的季风环流是世界上最典型的。( ) 【提示】 × 亚洲东部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上最大的 海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因此形成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3)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 南。
【提示】 √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移动。气压带、 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作周期性运动。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季太阳直射 点北移,所以位置偏北。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所以位置偏南。
教材整理 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正误判断: (1)高气压带均是动力原因形成的,低气压带均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 【提示】 ×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 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2)中纬西风带的风向和低纬信风带的风向正好相反,极地东风带的风向和 低纬信风带的风向相同。( ) 【提示】 × 同一半球,中纬西风带的风向和低纬信风带的风向正好相 反,极地东风带的风向和低纬信风带的风向相同。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的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答题时间:30分钟)读图,回答1~3题。

1.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A. 箭头a表示的辐射B. 箭头b表示的辐射C. 箭头c表示的辐射D. 箭头d表示的辐射2. 当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减弱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晚秋晴朗的夜晚,箭头b减弱,霜冻出现机会多B. 人造烟雾使箭头c增强,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C. 月球因箭头c、f、d减弱,故昼夜温差大D. 大气对箭头a和b几乎是透明的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完成4~5题。

4. 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A. 大气的温室效应B. 大气的热力运动C.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5. 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

读图回答6~8题。

6. 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7. 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地面辐射B. CO2气体C. 臭氧气体D. 人类活动8. 有关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 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 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 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左右*9.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________作用。

(2)图中箭头②说明大气对地面具有________作用。

(3)图A比无云时大气温度较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北半球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北半球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一、考点突破1. 掌握北半球冬、夏季的六个高低气压中心的名称及位置。

2. 理解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成因。

3. 理解东亚、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高低气压中心的成因。

2. 东亚、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

难点:东亚、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

一、大气活动中心(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气温变化小,并由此引起气压中心的变化,具体变化如下: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

7月(夏季代表)1月(冬季代表)陆地(热容量小)气温高(升温快)低(降温快)气压低高海洋(热容量大)气温低(升温慢)高(降温慢)气压高低(二)全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北半球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北半球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重要提示】北半球大陆面积广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故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特别是中高纬度陆地面积很少,物理性质均一,故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二、季风环流(1)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2)季风环流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气温差异海陆气压差异季风风向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由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由陆地吹向海洋成因冬季风夏季风冬夏季风比较分布地区源地风向性质源地风向性质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伯利亚、蒙古西北风寒冷干燥副热带太平洋东南风温暖湿润冬季风强于夏季风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南亚季风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西伯利亚、蒙古东北风低温干燥赤道附近的印度洋西南风温暖湿润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随堂练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以()A. 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B. 夏季陆地气压比海洋高C. 中纬度大陆西岸往往形成季风气候D. 沿海盛夏的海陆风,夜晚由陆地吹向海洋,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答案:D思路分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温度低于海洋;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温度高于海洋;中纬度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往往形成季风气候;沿海盛夏,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吹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形成高压,吹陆风。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湘教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湘教

(3)× 同一比例尺的地图上,等压线密集处,单位距离间的气 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上,等压 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不一定大,风力也不一定大。
(4)× 摩擦力减小风速,也改变风向。自地面到高空,摩擦力 逐渐减小,风向和等压线的夹角也逐渐减小,高空摩擦力为零,风 向和等压线平行。
问题 1 (综合思维)近地面市区和郊区间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
提示:市区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由 于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近地面气流(即风)由郊 区流向市区。
问题 2 (地理实践力)某学校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 园”为主题举行辩论会。高一某学生提出要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 善市区因地价高、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可行 吗?应着重考虑什么条件?
风向由高 压指向低 压且与等 压线垂直
高空 的风
水平气压 梯度力与 地转偏向力 共同影响
在北半球
风向最终 与等压线
平行
背风而立, 右边为高 压,左边为 低压;南半
球反之
近地 面的

水平气压 梯度力、地
转偏向力 和摩擦力 共同影响
风向最终 与等压线
有一个 夹角
在北半球背 风而立,左
前方为低 压,右后方 为高压;南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2.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 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 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 污染的工业。

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表格式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表格式教案设计

固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1)据热力环流原理,在图2.4中画出白天和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并说出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2)完成教材P48活动。

检查学生答题情况。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阅读教材插图:找出水平气压梯度及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概念。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现实中大气的运动并非只受一个力的影响,当物体运动时,马上要受到地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
动呢?引导学生分析受两个力作用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

如下图
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的稳定的风。

这种风在高空平直等压线的状况下是实际存在的
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吗?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导学生探究分析)
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时,风向斜穿等压线。

摩。

地理必修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

地理必修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

点点制作:787765225 高枫林2011年10月16日12:01:47地理必修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分为三部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⑴对流层:占大气质量的75%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特点:气温虽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范围:0-12km高度左右温度变化的原因:地面是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获得的热量越少。

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对流层。

⑵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

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范围:12-50km高度左右温度变化的原因: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层所吸收的太阳紫外线。

与人类的关系: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李玉高空飞行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

⑶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与人类的关系: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地面辐射: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它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②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既大气辐射。

大气辐射除极少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叫做大气逆辐射。

③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

因此,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含量越高,吸收地面辐射越多,大气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

④大气温室效应: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球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赤 道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大气的受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大气的受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考点突破1. 掌握太阳辐射及其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2.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 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大气的垂直分层;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4. 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2. 大气的保温效应。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一)大气圈:环绕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其下部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上部边界约在高空2000~3000千米处。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因纬度而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因季节而异:夏季高,冬季低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低纬对流层高度高于高纬。

同一地区的对流层高度夏季高于冬季;②该层上部冷,下部热;③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该层,易成云致雨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②以平流运动为主;③天气晴朗①该层中22—27千米处存在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②该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③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②大气密度极小距地面远,受地球引力小该层80—500千米处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作用形式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波长范围作用特点 实例臭氧(平流层)紫外线 吸收水汽、CO 2(对流层)红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少反射较大颗粒尘埃、云层各种波长均被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可见光(蓝光、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散射颗粒较大的尘埃、雾、小水滴各种波长均被散射无选择性阴天时的天空灰蒙蒙的(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概念图中字母 性质 意义 地面辐射 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辐射能量,形I (地面辐射) J (大气吸收的地长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成地面辐射 面辐射)K (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量来源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学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学

热力环流一、考点突破1.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过程。

2.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城市热岛、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分析热力环流与污染的关系,如工业、绿化带、卫星城布局与城市热岛的关系,是经常考查的内容)。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2. 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难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一、热力环流1. 概念: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 形成原理: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3. 形成过程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空气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一)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洋上高,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如图a)。

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近地面气压比海洋高,使近地面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图b)。

(二)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c)。

夜间因近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d)。

(三)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如下图)。

【随堂练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某地受热,高空形成低压B. 某地受热,近地面形成低压C. 某地冷却,高空形成高压D. 某地冷却,近地面形成低压答案:B思路分析:某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某地冷却,近地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例题1(荆州中学质检一)读下列四幅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正确的为()A. ①②B.①③C. ②③D.②④思路分析: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近地面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高空等压面和近地面相反。

【拔高教育】2017_2018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大气

【拔高教育】2017_2018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大气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1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嫦娥三号”探测器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解析】臭氧层的高度为22~27千米处,位于平流层中,并且平流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答案】 C2.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D.在Ⅱ层中阳光照射时不会损伤皮肤【解析】Ⅰ层为对流层,由于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对流运动强烈,飞机受气流影响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但在某一高度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逆温现象;Ⅱ层为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因此天气晴朗,虽有22~27千米处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但在其上层仍有大量紫外线可损伤皮肤。

【答案】 D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解析】塑料大棚使得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气温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答案】 C4.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A.增强地面辐射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增强地面保温【解析】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答案】 C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

读图,完成5~6题。

5.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A.两者均增大 B.两者均减小C.前者减小,后者增大 D.前者增大,后者减小【解析】云量增多,使太阳辐射(A2)减弱,大气逆辐射(D2)增强。

【小初高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

【小初高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考点突破理解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气候成因及这些气候的分布和特征;利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分析气候的分布、成因及特点;能够根据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1. 气候类型的成因【随堂练习】亚洲没有的气候类型是()A. 热带雨林气候B. 热带沙漠气候C. 地中海气候D. 温带海洋性气候答案:D思路分析:东南亚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印度半岛西北部有热带沙漠气候分布;西亚西北部有地中海气候分布;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故亚洲没有分布。

例题1(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a、b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城市)?为什么?请据图探究并说明。

思路分析:a、b两城市降水特点的对比可从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两方面切入。

从两城市的气候统计图中不难分析出两城市在降水量和雨季长短上的差异。

而影响降水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等,此题中a、b两城市的降水差异应从所处不同纬度对应的不同气压带带来的影响分析。

答案:a城市年降水量比b城市少;a城市雨季比b城市短。

原因:a城市位于南回归线与南纬30°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较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或b城市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例题2 (江苏高考)下面图1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

读图,回答问题。

图1图2图2所示①、②两种气候类型与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双选)()A. ①—甲B. ①—丙C. ②—乙 D. ②—丁思路分析:图中甲地位于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丁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的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的

大气的水平运动(答题时间:30分钟)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

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 M、P 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完成1─3题。

*1. 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 M>P N,则O点风向为()A. 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2. 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 M<P N,则O点风向为()A. ③或④B.②或⑧C. ③或⑦D.⑥或⑦3. 近地面,空气做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A.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C. 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 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4. 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5. 下图为“某地海岸附近热力环流示意图”。

如果该地气压场比较稳定,且等压线分布均匀,则()A.风由b吹向c,b地风力大于c地B.风由b吹向c,b地风力小于c地C.风由c吹向b,c地风力大于b地D.风由c吹向b,c地风力小于b地6. 如下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A. 飞机顺风飞行B. 飞机逆风飞行C. 风从北侧吹来D. 风从南侧吹来7. 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

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8. 下列四个箭头能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A. aB. bC. cD. d**9. 读“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问题。

(1)假设此图是近地面等压线图,A处吹东北风,则A点位于(南或北)半球。

(2)假设此图是高空等压线图,A处吹正南风,则A点位于(南或北)半球。

(3)如果此图位于中国河南省,在不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情况下,A点吹_____风。

10. 读“大气水平运动及其作用力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表示的分别是:①;②;③;④。

2017-2018年度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 大气环境——大气环流讲义 湘教版必修1

2017-2018年度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 大气环境——大气环流讲义 湘教版必修1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5、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这个假设否 定掉,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 么状况?
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
冬季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温度 高 低 低 高
气压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海陆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 冷南却极
低 赤受道热
高 冷北却极
单圈环流
高气压带
北极
低气压带
赤道
南极
高气压带
实际中
低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北纬30°上空偏转成西风, 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
W上 升
被 迫 下 沉 副热带高N 压带高压。 动力原因
近地面气流右 偏成东北风。
E
赤道低压带
热力原因
S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实际中的气压是不是也呈带状分布?

亚洲 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压
30°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30° 60°
图2.14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一 月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图2.13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返回
一月 七月
低副 极 地 低高压 带 低
在极地投影图上判断南北半球:
1、盛行西风带的风向与自转方向一致。 2、选一个箭头,还原出它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看风向是右偏还是左偏。
B
3.由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直达民航班机,飞行时 间约为三个半小时,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到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氮、氧占99% O 3吸收紫外线CO 2起保温作用(2)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划分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1)对流层在不同季节厚度也不同,夏季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2)平流层的22~27 km 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吸收、散射和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其影响因素(1)概念比较:⎭⎪⎬⎪⎫①云层:增厚②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都会增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数字法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一个根本原因:太阳辐射。

两种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三个环节: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四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知识点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情景导入先思考———————《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煴:无烟的微火] “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烟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程可归纳如下表:2.图示法记忆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应用体验不可少———————下面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太阳辐射B.②地面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削弱作用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C.③ D.④3.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主要因为( )A.①增强 B.②较强C.③减弱 D.④不变解析:1.A 2.C 3.B 第1题,图示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过程,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会被大气削弱,则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则发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之后大气发出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

第2题,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不强,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第3题,沙漠地区云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

一、选择题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 D.④2.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 D.Ⅲ层3.我国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解析:1.B 2.D 3.C 第1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

第2题,Ⅲ层为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一电离层(海拔大约85 km处)。

第3题,“神舟十号”的轨道在高层大气层,依据图所示阅读出相关数据即可。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 km/h。

据此完成4~5题。

4.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5.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解析:4.D 5.B 第4题,垂直方向上,温差越大,大气对流运动越强烈,大气越不稳定。

图中甲、乙、丙三地由地面距离高空2 500 m高空范围内,垂直温差最小的是丙地,故丙地大气最稳定。

第5题,图中信息显示,8时甲地附近地面和高空温差最大,故冷气团到达甲地附近上空。

正午时,甲地上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下降;从8时开始,一直到午后,由于乙地气流不断对流上升,在高空形成厚厚的对流雨云,加上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正午前后到达乙地上空,乙地上冷下热,使对流更加旺盛,加上水汽充足,乙地可能会形成对流雨,因此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B正确;乙地为低压,甲、丙两地为高压,因此丙地刮起东南风,甲地出现西北风,答案C、D都不正确。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7.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解析:6.B 7.C 第6题,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

其中b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

阴天时,c辐射增强。

第7题,燃烧柴草可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及烟尘,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少受霜冻影响。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9.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原因是( )A.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B.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C.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D.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解析:8.C 9.D 第8题,读图可知,④为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是地面辐射,所以③为地面辐射,②为大气辐射,①为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即大气逆辐射。

所以C正确。

第9题,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故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10.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解析:选D “露重见晴天”,说明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幅度大,水汽因降温快而大量凝结成露,预示着第二天白天为晴天。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11.关于图中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1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解析:11.C 12.B 第11题,由图示不难读出,甲、乙两地的有效辐射均介于2 600和2 700之间,丙地小于2 000。

从图示有效辐射的变化看,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

第12题,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组成下垫面物质的比热容、下垫面的海拔高低等都影响其温度的高低,进而影响地面辐射的强弱。

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天空云量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读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图,回答13~14题。

13.当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后,下图中大气受热过程明显增强的是( )A.A1和B1 B.A2和B1C.B1和C2 D.A2和C214.材料中显示林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接近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20%。

以下国家林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是( )A.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B.加拿大、法国等亚寒带国家C.巴西、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发展中国家D.美国、日本等经济最发达国家解析:13.C 14.C 第13题,当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C2)的能力增强;同时,大气逆辐射(B1)的能力增强。

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森林破坏越严重的国家,其林业的CO2排放量越大,巴西、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发展中国家的热带雨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综合题15.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图中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________。

原因是什么?(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5)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和粗细即可判断出A→J的含义。

第(2)题,A>D 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大气上界的要小;图中Ⅰ是大气逆辐射,其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第(3)题,就气温的日较差而言,晴天时大,阴天时小,这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有关。

第(4)题,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和尘埃,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