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对策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剖宫产是一种手术方法,通常用于妇女严重的分娩并发症,例如胎位异常、胎儿窘迫、先兆子痫等。
虽然剖宫产可以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同时也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
因此,在围手术期内,对于女性的DVT预防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 DVTDVT是由于静脉中出现血栓所形成的疾病。
在剖宫产过程中,手术造成的创伤可能导致出现炎症和静脉内的淤血,从而增加了DVT的发生率。
以下是DVT预防措施:1. 让患者走动:在术后早期,患者可以在床上转身,轻轻地活动脚部和小腿以促进血液循环。
此外,医生建议患者尽早起床,并在护士的监护下行走。
走动时,建议患者穿舒适的鞋子,以帮助减少下肢肌肉疲劳和静脉扩张。
2. 使用弹力袜:弹力袜能够压迫患者下肢静脉,从而减少血液在血管内滞留的时间,降低DVT的风险。
术后患者应该一直穿着弹力袜,直到医生认为可以停止使用。
要确保弹力袜的质量和适合每位患者的大小。
3. 控制肥胖和高血压:肥胖和高血压是DVT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围手术期,患者应该控制体重,并且定期进行血压监测。
如果患者已经存在肥胖或高血压,医生以及护士应该提供支持和建议,以确保患者正常体重和血压控制。
护理在剖宫产围手术期,护士的工作非常重要。
他们需要负责病人的护理和监控,以防止副作用并且保证患者的安全。
以下是护理的任务:1. 观察创面情况:护士需要定期观察病人的手术伤口,并且确保伤口清洁干燥。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红肿、渗出物增多等现象,立刻向医生汇报。
2. 定期血压监测:护士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并且将数据记录在病历中。
如果患者出现血压异常,护士应该立刻汇报医生并进行处理。
3. 饮食护理:护士需要提供健康的饮食和营养支持。
在手术后的早期,患者只能进食液体饮食。
随后,逐渐增加食量和质量,确保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4. 疼痛管理:剖宫产患者通常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疼痛。
护士应该监控患者的疼痛,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关的疼痛管理措施,例如镇痛药物。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一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严重,可导致肺栓塞、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
预防和护理是降低剖宫产围手术期DVT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对剖宫产围手术期DVT的预防和护理进行分析。
1. 预防措施(1)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年龄、BMI指数、既往病史、手术部位等,了解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
(2)药物预防:术前给予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可有效减少DVT的发生。
药物预防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判断使用剂量和疗程。
(3)物理预防:术前宣教患者在术后尽早进行主动肌肉运动,如屈膝活动,通过活动下肢减少DVT的发生。
术后也可以使用外用压力装置(如弹力绷带、弹力袜)来提高下肢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
2. 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术前护士要为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准备,包括清洁消毒、患者禁食禁水等,确保手术环境清洁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2)术中护理:术中护士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及时调整患者的体位,避免下肢长时间受压,减少DVT的发生。
(3)术后护理:术后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出血情况和尿量,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术后还要鼓励患者尽早进行主动肌肉运动,帮助下肢血液循环;定期更换患者的体位,避免长时间压迫下肢;使用外用压力装置,如弹力绷带或弹力袜,帮助减轻下肢静脉压力。
(4)宣教指导:护士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的预防宣教,告知病因、病理生理过程、预防和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预防意识。
3. 护理中的难点(1)患者意识不足:术后患者常常因痛苦或药物影响而意识不清,不愿意活动,护士需要耐心的进行宣教和安抚工作,鼓励患者尽早进行主动肌肉运动。
(2)出血风险:剖宫产手术后,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及时处理,并尽量避免过度活动和劳累,减少出血风险。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体会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它会给产妇带来一定的不适和疼痛,并且增加了妇女患上肺栓塞等严重疾病的风险。
因此,在剖宫产手术后,预防和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1.提前行动:术后恢复期间,建议产妇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进行体育锻炼,如走动、瑜伽等。
同时,在躺在床上时,也可以进行一些小运动,如弯曲膝盖、伸展脚趾等,以加强下肢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
2.使用弹力袜:弹力袜是一种能够减轻下肢静脉曲张、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工具。
产妇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合适尺寸的弹力袜,每天穿戴一定时间。
3.忌烟戒酒:烟草和酒精的消耗会导致血小板凝聚性上升,从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产妇应该忌烟戒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远离长时间坐卧:长时间的坐卧生活容易导致肌肉萎缩和血液淤积,从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术后恢复期间,产妇应该避免长时间坐卧,可以适当活动。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1.转换姿势:在产妇的卧位中,由于长时间的不动,会容易导致血液淤积。
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产妇可以每隔1-2个小时调整一次身体姿势,包括翻身、坐起、趴着等,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2.特殊药物的使用:医生会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推荐一些药物辅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3.营养均衡:产妇应该保持营养均衡,多食用一些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如豆类、蔬菜、水果等。
同时,饮食过多会导致产妇发胖,这会加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4.早期就医:产妇应该及时就医,一旦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不适症状,应该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会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包括口服药物、局部热敷等。
总结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但是通过正确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产妇出现不适和疼痛。
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产妇可以加强锻炼、穿戴弹力袜、避免烟酒等不良习惯,同时也需要注意膳食的均衡和早期就医等措施,保障自己的健康。
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预防
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预防剖宫产已成为产科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剖宫产本身有较大的风险及并发症。
下肢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严重的并发症。
产妇要求手术越来越多,增加了患者卧床时间,活动量减少,使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机率增加。
血栓形成后可造成静脉管腔的阻塞,静脉内膜的破坏,引起肢体功能障碍,出现下肢肿胀,行走困难。
因此做好术后静脉栓塞预防,可以减少患者病痛,减轻患者负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及护理如下:1、术前做好宣教工作。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解除思想顾虑,耐心讲解术后床上翻身活动及按摩双下肢的必要性和危害性,及早下床活动的重要性,消除患者怕增加疼痛恐惧心理,取得家属及病人的配合。
2、术后返回病房立即开始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鼓励患者,尽早做屈伸运动,背屈,足踝外转运动。
按摩时动作应轻柔,每次5-10分钟,每2-4小时一次。
病情允许,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逐渐增加肢体各部的活动范围以及肌力锻炼。
3、利用机械的原理,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阻止深静脉扩张,保护静脉内膜不致损伤,并有防止足、股部静脉血流迟缓,促进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的作用,从而减少静脉淤滞。
可根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长短及手术等级,可运用弹力袜或弹力袜加压装置,弹力袜穿着长度从足部到大腿根部。
要特别注意,不能在袜的近端有弹力圈,以避免近端压力太大,反而影响静脉回流。
4、静脉穿刺注意事项: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术后静脉输液时要注意更换输液部位,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要注意稀释和缓慢静点,以防药液外渗,下肢静脉输液不易过长,尤其在左下肢,因左下肢静脉回流途径较右侧长且曲折,压迫静脉管腔,增加了下肢血液阻力。
若非要使用下肢,应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减少不必要的肢静脉穿刺。
5、绝对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禁止患肢按摩,注意保暖,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作者:蒋丽花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2-0055-02【摘要】目的:对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实施预防性的护理干预,观察它对防止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21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112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产妇只接受传统的常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还要接受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观察组2例产妇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有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剖宫产;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剖宫产产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人群,由于产妇静脉内的血液凝固形成血栓,使血液流通不畅,常造成严重后果,是产妇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2%的产妇死亡。
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患此病的产妇近年来也逐渐增多。
尤其是高龄、妊娠合并糖尿病、多产、肥胖、产时大出血、长期卧床者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因此,对产妇实施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对防治产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212例,年龄22~44岁,平均(25.5±3.6)岁,孕周38~41周。
将其分为观察组112例和对照组100例。
产妇病史:妊高征12例、贫血10例、血小板减少8例、高龄(>35岁)产妇19例、多胎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13例。
分组时使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史、麻醉及手术方式、临床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1)对照组:只按传统的方式进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
包括术后常规的心电监护、基础护理和1天后嘱产妇可坐起并在床边适当运动。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剖宫产术后,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健康。
对于剖宫产术后围手术期DVT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和护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一、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手术创伤:剖宫产术后,产妇的下肢由于手术创伤导致活动受限,血液循环变差,从而增加了DVT的发生风险。
2.产妇年龄:年龄较大的产妇DVT的发生率较高。
3.肥胖:肥胖是DVT高发群体,产妇体重过重,会导致下肢负担加重,活动不便,易发生DVT。
4.孕期产妇本身携带的遗传因素成为值得关注的危险因素。
5.妊娠期间因胎盘成分释放使凝血系统失衡,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增进凝聚状态,这是产妇DVT形成的重要环节。
尽早的康复运动:对于剖宫产术后的产妇,术后尽早进行康复运动非常重要。
适度的运动有利于增加血液循环,减少DVT的发生风险。
使用弹力袜:弹力袜可以有效地提高下肢血液循环速度,预防DVT的发生。
对于术后卧床的产妇来说,穿戴弹力袜可以减少DVT的发生率。
静脉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产妇,可以根据医嘱使用药物预防DVT的发生。
注意下肢护理:对于术后卧床的产妇,护理人员应该定期进行下肢护理,包括按摩,被动活动等,以保持血液循环通畅,防止DVT的发生。
饮食护理:产妇术后应该合理饮食,保持呼吸顺畅,增加摄入高蛋白质食物,促进伤口愈合和增加体力,以帮助防止DVT的发生。
心理护理:产妇术后可能会因为疼痛、恐惧等各种原因而焦虑或抑郁,护理人员应该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积极引导产妇进行康复运动,帮助产妇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有利于预防DVT的发生。
四、结语围手术期DVT的预防和护理是剖宫产术后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预防DVT的发生,需要全面了解危险因素,采取明智有效的预防措施,并且在日常护理中给予产妇全面的护理,来降低DVT的发生率。
希望本文的内容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也希望医护人员能够认真对待围手术期DVT的护理工作,为产妇的康复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剖宫产是妇科中常见的手术方式,它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妇科疾病和产科问题,但手术本身也有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术后可能会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危险的并发症,会导致肢体深部静脉阻塞,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肺栓塞,给患者带来严重威胁。
在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和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药物预防:在手术中或者术后,可以使用抗凝药物预防DVT的发生。
常见的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地抑制凝血因子的形成,起到抗凝作用,而华法林则可以阻止血液中的维生素K合成凝血物质。
使用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特别重要,如年龄大、妊娠期含尿酸草酸盐、高龄产妇、超重产妇等。
2.早期活动:术后尽早活动是预防DVT的重要手段。
起初,患者可以进行轻度活动,如翻身、活动手、踢脚等,以防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形成血栓。
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逐渐增加活动强度,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栓形成。
3.按摩和袜子:按摩和穿着弹性袜等压力装置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按摩可以促进静脉回流,减少淤血,预防血栓形成,而弹性袜能够给予适度的外部压力,减少深静脉的腔径,增加血液流速。
1.观察: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下肢的肿胀、疼痛和局部温度异常等症状。
同时还需要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和呼吸等指标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护理:术后护理是预防DVT的重要环节。
护士需要协助患者早期活动,并指导患者正确翻身和行走的方法。
护士还需要注意患者的用药情况,按时给药,并对用药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3.宣教:护士应积极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宣教工作,包括患者及家属。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DVT的原因、病因和预防措施,使患者及家属有清晰的认识,增加合作性,促进康复。
对于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医疗机构还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宣传。
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6 O例 ; 两组 孕妇在 年龄 、 手术 时 间及麻 醉方式 等方 面无 明显差 异 ( P>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方 法
对照组 6 0例采取传统产科 围手术期护理 ,以产科 剖宫产术前后一 般护理常 规为依据进行 护理 , 术 后去枕平 卧六小时 , 并 行心 电监 护两小
2 0 1 4年 7月 第 l 3 卷 第 7期
J u l y 2 01 4 Vo 1 . 1 3 No . 7
今 日健 康
J I N RI J I AN KANG ・ 2 27・
剖 宫产 术 后 预 防 下肢 深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的 护 理
张春梅 孙 静 张筠兰 普 云华 ( 云南省第二人 民医院 6 5 0 0 2 1 )
时, 一天之后在床上坐立 , 并在床边进行活动目 。 观察组 6 O 例采取整体护 理干预 , 具体措施如下 : ( 1 ) 知识教育。向孕妇及家属讲述病症特点 、 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 等, 对 于术后一些并 发症应该 给予足够 的重视 , 例如 : 合并糖尿病 、 高血
压及肥胖症状等 。 ( 2 ) 饮食指导。护理人员需对 孕妇讲解饮食 和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联系 , 对孕妇进行饮食指导 。 如多食新鲜蔬菜 、 多食易消化及 富含纤维 素等方面 的事物 , 忌食辛辣食物等 。 保持大便通畅 , 防止便秘与腹压增 大 等状况 , 使下肢静脉 回流现象实现有效规避 。 ( 3 ) 早期功能锻炼 。 孕妇行早期功能锻炼 , 能够使静脉 回流 的速度提 升, 术后孕妇 回病房之后 , 护理人员应对孕妇采 取去枕平卧措施 , 六小 时 内指导 家属对孕妇 进行按摩 , 按 摩部位 为孕妇双下肢 肌 肉, 按摩 时动作 要轻 , 术后两小时之后 , 帮 助孕 妇进行上肢外展及扩 胸等动作 , 约每两小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致命。
因此,对于剖宫产术后的患者,预防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和护理要点。
首先,预防措施十分关键。
在术前,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过去是否有血栓病史、是否存在危险因素等。
术前的准备工作也非常重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
对于存在血栓危险的患者,术前应用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等。
在术中,应遵循正确的操作规范,减少手术时间,尽量避免出血,减少组织损伤。
术中要进行足够的水负荷,保持血压稳定,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
术后的预防和护理是最为关键的。
患者需保持适当的休息和活动,避免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
可以进行活动床椅转移、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同时,要规律进行肢体活动,如屈伸踝关节,提高肢体血液循环。
药物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常用的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抑制凝血因子,预防血栓形成。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在患者出院后可继续使用。
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
此外,还需注意术后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需要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炎症表现。
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如碘酒,以免造成伤口刺激。
如果伤口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进行处理。
另外,术后的饮食也需要注意。
患者应保持清淡、均衡的饮食,尤其是要避免高脂高糖的食物,以减少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总之,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是一项重要且综合性的工作。
除了正确的操作规范和药物预防外,还需要从术后伤口护理、饮食调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护理。
只有全面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才能减少血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剖宫产是一种通过手术切开腹壁和子宫壁,将胎儿及相关组织从母体里取出的方式进行分娩。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加以预防和护理,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进行剖宫产的患者需要在围手术期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一种由于深静脉内血液淤积、增加凝血活性以及血流速度减慢等原因导致的血栓形成。
剖宫产手术导致患者长时间卧床,子宫废血引流不畅,导致盆腔淤血,加上术后疼痛、静脉受压,都可能促发血栓形成。
剖宫产患者特别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态观察:对于剖宫产患者,在术后尽早恢复活动,减少卧床时间。
护士要动态观察患者的情况,包括血压、呼吸、心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2. 皮肤护理:剖宫产后需要对伤口进行规范的换药和护理,保持切口干燥清洁,防止感染,避免因感染而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3. 床位转换:剖宫产患者在卧床期间,应进行适当的床位转换,包括左右侧卧、坐位和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下肢静脉回流。
4.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术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抗凝血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凝血药物有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和华法林等。
5. 弹力袜的使用:可以在剖宫产手术后穿上抗静脉血栓弹力袜,使用弹力袜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下肢淤血,从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进行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定期评估:护士需对剖宫产患者进行定期评估,包括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静脉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异常。
2. 术后的宣教:护士要对剖宫产患者进行术后的宣教工作,告知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和预防措施,引导患者主动参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
3. 温暖保护:护士应注意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避免患者受寒,减少静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
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措施
生 深静 脉血栓 2 8 例 ,给予及 时正确 的治疗 及护 理,有 效地预 防发 观 察有 无齿龈 出血 , 血尿 、黑便 , 注 意有 无头痛 、 呕 吐,意识不清 ,
生 严重 并发症 。现报 告如下 : 1临床 资料 1 . 1 资料 :2 8 例深 静脉 血栓患 者 ,女性 ,年 龄 2 1 ~4 4岁; 颅 内出血表现 。遵医 嘱化验血 常规 、 血小 板计数 、凝血酶原 时 间,
溶 栓治 疗 中的护 理 :测量 患侧肢 体周 径 ,每 目 2次 ,观 察局
量。 发生肺栓 塞还 会危及生 命 , 受到 临床 妇产科 工作人 员 的重 视 。 部皮 肤颜色 、 温度 、 静脉怒 张和波 动情况 。 患肢痛 疼缓解 , 肿胀消 退 , 1 9 9 8年 3 月至 2 0 0 7年 1 2月我 院妇 产 科剖 宫产 术 者 2 1 8 2例 ,发 皮肤颜 色转 红 , 皮肤 温度上 升。病情好转 。 使用 药物治疗 过程 中,
1 . 3护 理方法 :
一
2结 果
2 8 例 患者经 过 1 ~2 周 治疗 , 自觉症 状好 转 ,体 温 下降 ,肢
般护 理 :急性 期嘱 患 者绝对 卧床 ,发 病 3~ 4天 内及 溶栓 体 消肿 ,疼 痛缓 解 。行彩 色 多普勒超 声 检查 ,侧枝 循环 建立 。治
治疗 期间 , 患肢 抬高 , 保持 患肢在 高于 心脏平面 2 O ~3 0 厘 米平面 , 疗 时 间短 的 1 8天 , 治疗 时间长 的 3 1天 。临床 治愈 出 院。随 访半 膝关 节屈 曲 1 5 度 ,避免膝 下垫 枕 ,保 持髂骨 静脉不 受压 处于松弛 年 没有血 栓 复发 。2 8 例患 者治疗 期 间,没有 血栓 形成和 肺栓 塞并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手术,但是手术后患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因为手术中会有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加上手术创口和子宫底部肌肉的切割和缝合等操作,容易导致血液淤积,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剖宫产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策略: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严密的检查和评估,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症状,这些病症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 术后早期活动:手术后,应尽早恢复活动能力,适当加强运动,如进行徒手平躺脚的活动、蹬腿运动等,有助于刺激下肢肌肉收缩,促进静脉回流,避免血液淤积。
3. 弹力袜的使用:术后应穿上弹力袜,有助于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静脉瓣膜的负荷,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4. 药物预防:术后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药物,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措施:1. 定期更换体位: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容易导致血液淤积,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护士应定期更换患者的卧位,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
2. 按摩下肢:护士可以给予下肢按摩,刺激下肢肌肉,提高静脉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饮食调理: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食高脂肪、高蛋白或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便秘,减少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 留意患者状态:护士在护理患者期间应时刻关注患者的状态,如发现患者出现下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及医疗措施。
总之,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很重要,通过科学的预防策略和恰当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保障患者健康,促进康复。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分娩方式,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由于孕妇需要长时间卧床静养,加上手术后对荷尔蒙水平和身体机能的影响,都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因此,对于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十分重要。
预防
1. 早期活动:手术后,孕妇需要尽早活动,每小时起床一次,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的形成风险。
3. 水合:手术期间因输液量大,孕妇需要多喝水,避免血液黏稠度过高。
4. 抗凝剂:剖宫产围手术期一般会对孕妇使用抗凝剂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产生。
护理
1. 监测血栓形成: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孕妇的血栓形成情况,随时观察是否出现
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
2. 手术后翻身:手术后卧床休息,护理人员需要每天帮助孕妇完成翻身操作,让孕
妇休息的部位发生变化,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发生。
3. 教育:对于孕妇和家属进行必要的教育,告知孕妇如何正确穿戴压力袜,如何进
行早期活动等,提高他们的危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 饮食:饮食方面要注意控制住盐和脂肪的摄入,避免出现水肿和血脂升高的情
况。
总之,对于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必须采取以早期活动、弹
力袜、水合、抗凝剂等预防措施为基础,同时在护理中加强对血栓形成情况的监测和预警,做好护理措施,提高孕妇的危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保障孕
妇的身体健康。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剖宫产手术在妇产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剖宫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对于一些产妇来说是必要的选择。
剖宫产手术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风险,其中之一就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
DVT 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治疗,会给产妇带来诸多健康风险。
对于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十分重要。
一、剖宫产围手术期DVT的危险因素在进行剖宫产手术后,产妇易受到DVT的影响。
以下因素可能增加产妇患DVT的风险:1.手术时间过长:长时间的手术会使患者长时间处于卧床状态,增加血液凝结的机会。
2.术后多日卧床:产妇术后需要休息恢复,长时间的卧床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3.临床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也会增加DVT的发生概率。
4.患有高凝血状态的疾病或家族史:例如患有血栓性疾病、家族中有血栓病史的产妇患DVT的风险较高。
5.年龄:年龄越大,患者患DVT的风险越高。
1.早期康复动作:手术后尽快进行早期的体位转换和康复训练,尽量减少卧床时间。
2.术后定期活动:术后尽快进行下床活动,每天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加下肢血液循环。
3.使用DVT预防装置:可以使用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装置,如弹力袜或者气压加压装置。
4.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可以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5.留意饮食:饮食中应避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加重体重,增加DVT的风险。
1.床上活动:产妇术后要尽快进行床上活动,进行腿部的活动练习。
2.营养均衡:给产妇提供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帮助产妇身体恢复,并且减少体重对DVT的影响。
3.细心观察:护理人员要对产妇进行细致的观察,留意产妇的腿部是否有肿胀、疼痛等症状。
4.心理疏导:产妇术后可能因为术后疼痛、恢复期较长等原因导致焦虑、抑郁,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产妇顺利康复。
5.术后复查:术后要定期复查,了解产妇的身体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DVT的情况。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容易导致肺栓塞等危险状况。
为了预防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措
施。
护理人员应该在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了解患者的相关病史和风险因素。
常见的风
险因素包括高龄、肥胖、既往有深静脉血栓症史、血液高凝状态等。
对于存在高风险的患者,应该在手术前开始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在术中和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
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观察肢体的温度、肿胀、压痛等症状。
一旦出现深静脉血栓的
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如佩戴弹力袜、进行按摩、活动筛查等。
护理人员还应该帮助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措施,如提醒患者进行主动的肢体
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避免交叉腿等不良习惯。
护理人员还可以使用药物预防,如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但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机,以避免出现出血
等并发症。
对于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风险因素和症状,同时帮助患者进行主动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最新-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与预防 精品
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与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与预防作者郭富荣【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少因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
方法对1991年1月——2019年6月我院妇产科剖宫产术者3196例,针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加强术中、术后护理,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8例患者予以心理疏导,合理安排饮食,采取头低足高位,在抗凝溶栓治疗时,加强病情观察,严格操作规程,采取双静脉通道输入,恢复期加强康复锻炼。
结果38例患者,35例临床治愈,2例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例转院治疗失访,无1例肺栓塞发生。
结论对剖宫产者合理实施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55发生于分娩或手术后3周内[1],术后一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严重者还会致残,甚至发生肺梗塞而危及生命。
因此越来越受到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重视。
1999年1月——2019年6月我院妇产科共实施剖宫产术3196例,其中38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有效地预防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年龄23——39岁;发病时间术后63例,术后122例,术后5天10例,术后7天15例,术后12天8例;发病部位左下肢29例,右下肢9例;剖宫产指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6例,巨大儿头盆不称5例,双胎妊娠6例,胎儿宫内窘迫8例,社会因素3例;临床表现不同程度肢体肿胀、增粗、疼痛、肢体活动受限、皮肤苍白、肢体温度低、体温升高、全身不适等。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及静脉造影确诊。
12治疗方法38例患者均采用抗凝、溶栓、降低血液粘稠度、热敷、卧床休息等综合治疗。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1. 引言1.1 疾病背景介绍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产妇的健康。
剖宫产手术本身会导致产妇术后卧床不动、血流淤积、血液黏稠度增高,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血管内膜破损或病变后,由于血液凝结、炎症反应等因素使得深静脉内形成血栓的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肢局部水肿、疼痛、发热、皮肤紫红等情况。
若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可导致产妇死亡。
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深入了解相关病因、危险因素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策略,可以有效降低产妇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提高手术后产妇的安全性和康复率。
完毕。
1.2 问题意义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但危害性较大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剖宫产手术中,患者长时间卧床不动、血液高凝状态、手术创伤等因素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预防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意义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可以预防的并发症,但由于其发病过程隐匿且难以察觉,容易被忽视。
如果未能及时预防和干预,患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健康风险。
加强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工作,不仅有助于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更能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和护理策略,注重患者宣教和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以及多学科合作提升护理质量,将有助于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策略,以减少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
通过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策略,可以降低患者罹患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分析剖宫产是指通过剖腹手术进行分娩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产妇或胎儿存在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剖宫产是一种必要的医疗手段。
剖宫产手术也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其中之一就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形成栓塞的情况,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在剖宫产围手术期,正确的预防和护理对于预防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非常重要。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是提前识别高危产妇并进行有效干预。
高危产妇包括40岁以上的产妇、肥胖的产妇、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产妇以及体质虚弱的产妇等。
在手术前对这些高危产妇进行血栓形成的评估,如果评估结果表明有较高的血栓风险,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干预。
通过药物预防降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常用的药物有低分子肝素、肝素等,它们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机制,减少血栓的形成。
进行心血管康复训练,通过锻炼增加患者的肺动脉的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正确进行抗凝治疗,及时祛除体内的凝血物质,预防血栓。
术后产妇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康复措施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措施包括:定时翻身,避免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位置,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在翻身的过程中,护士还需要帮助产妇进行腿部的被动活动,增加下肢肌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要注意产妇的饮食和排尿排便问题,保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便秘和膀胱充盈等情况,减少压迫腹部和骨盆腔的风险,也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产妇术后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低落,焦虑等情绪波动,有助于维持血液畅通,促进深静脉的血液循环。
通过合理的医疗设施和仪器的使用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期间,尽量减少手术和术后固定时间,避免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位置,切口周围肌肉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利用各种医疗设备和测量仪器来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血液循环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救治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
在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中,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提高术后产妇的生活质量。
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2002-2004年,剖宫产分娩600例为对照组,年龄23-26岁,体重60—90公斤。初产妇510例,经产妇90例。发生DVT15例。其中13例曾有下肢输液史,左下肢发病7例,右下肢3例,无双侧同时发生。2005-2007年,剖宫产670例为实验组,年龄22-38岁,体重60-85公斤,初产妇600例,经产妇70例。发生DVT2例,均有下肢输液史,2组年龄、体重,产次无明显差异,2组有可比性。
5.2体位护理剖宫产术后去枕平卧后早期翻身给予随意卧位,有利于肌肉松弛,避免不适感,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有利于肠蠕动的恢复,改善胃肠功能,预防或减轻腹胀,有利于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
参考文献
[1]吕武瑷.护理学基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50.
[2]石美鑫.熊汝成等实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48-949.
3结果
根据临床检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显著。对照组发病5例,发病率0.83%。实验组发病2例,发病率0.29%,对照组术后3—5d发病9例,6d后发病3例,实验组2例均都在6d以后发生。2组病例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抗凝,溶栓等治疗,均于产后9—12d痊愈出院。
4讨论
术中连续监测血压,血压计袖带多置于上肢,下肢输液的几率增加,术后连续输液,下肢制动,影响肢体的主动与被动活动,静脉炎的发生几率明显增多。对照组中13例,实验组2例DVT病人均有术中-术后下肢输液史。建议应尽量避免下肢输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DVT的发生。手术创伤引起组织破坏,组织凝血因子、释放。大量,禁食,高龄产妇肥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均为高危因素。而定期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抬高下肢训练,更换体位,按摩下肢等,均可降低DVT的发生。
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钱晓娟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钱晓娟发表时间:2017-12-06T13:32:31.9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下第18期作者:钱晓娟朱伟宏[导读] 对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及护理干预。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安徽合肥 230001)【摘要】目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12月来我院行剖宫产术的76例产妇选取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均为38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静脉血栓并发症预防策略及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产妇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产妇的手术创伤和肠胀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采用。
【关键词】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产妇在行剖宫产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这样会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严重的影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日常性生活,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因此,探寻出一种能够有效预防和护理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到我院行剖宫产术的76例产妇选取为研究对象,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5年6月-2016年12月来我院行剖宫产术的76例产妇选取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均为38例,最大年龄为35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27.34±1.53)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对策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55%发生于分娩或手术后3周内,术后一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严重者还会致残,甚至发生肺梗塞而危及生命。
因此越来越受到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重视。
1 预防措施
1.1剖宫产后,由于麻醉作用及镇静,使肌肉松弛,丧失收缩能力,“肌泵”功能严重障碍,加之妊娠后因血液中雌激素浓度升高,使静脉血管壁变薄、松弛,弹力下降,血管瓣膜的功能与血管周围保护作用减弱及随着胎儿增大,羊水增多,子宫在骨盆内相应扩大压迫下腔静脉并使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流滞缓,血液淤滞等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临床护理时:
①术后定时协助产妇翻身,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抬高肢体,按摩腓肠肌,如一手或双手按法或揉法自窝至跟腱用力按揉数分钟。
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②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运动,如加强踝关节屈伸运动,必要时可以间断挤压腓肠肌及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膝关节尽量伸直,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收缩。
踝关节尽量背伸,缓慢抬起整个下肢大约15cm,保持5秒钟,再抬起,促进血液回流,减轻静脉淤滞。
同时可以采用中医的穴位按摩及中药足浴来护理产妇。
如足三里、三阴交、隐白穴、太冲穴等。
③应用气压式肢体血液循环治疗仪,此仪器是通过由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充气过程,将淤积的淋巴液推回血循环中,加速肢体静脉血流速度,消除水
肿;促进淤血静脉排空及肢体动脉灌注,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防止血栓形成。
此仪器能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无论正常人或有静脉血栓的患者,使用后即能刺激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加速新陈代谢,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提高人体体温。
气囊充气时,在套筒的横截面上产生全方位、柔和的空气压迫力。
穿上腿套,依次从脚、小腿、膝、大腿施压。
从而将脚部的血液送回至心脏,促进血液更加活跃。
○4由于手术创伤、炎症等造成肢体肿胀和淋巴回流障碍引起的水肿,极易与深静脉血栓混淆。
以至于发现病情晚,不能及早发现病情。
故护理查房时,当患者肢体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小腿肌肉饱满、坚韧、压痛明显者应考虑深静脉血栓,及时通知医师切勿将血栓形成引起的疼痛,误认为一般刀口疼痛,以免延误处理时机。
1.2避免血管内膜的损伤
剖宫产患者,由于手术机械性损伤,使静脉受损激活凝血系统,并吸附大量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而发生深静脉血栓。
此外术中术后静脉穿刺时局部血管损伤,也是发病原因之一。
护理时:
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
②进行注射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及各种溶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穿刺。
③持续滴注不超过48h,如局部发现炎性反应,应立即用中药消炎液外涂,同时重新建立静脉通,减少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
1. 3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手术、麻醉、应激等均能使全身血液进入高凝状态。
护理时:
①饮食宜健脾胃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类食物,忌辛辣之品。
②戒烟,烟中有尼古丁,对血管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增加了血液黏稠度,因此,向患者反复宣传吸烟的危害l生。
③对术后进行静脉注射,发现回流差或采血后血液陕速凝固等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加剧的倾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应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
④术后3d,对年龄4O岁以上,手术时间超过3O分钟,有深静脉血栓史,有继发诱因和凝血异常者,预防性口服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中药或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曲克芦丁、前列腺素E1、纤溶酶等,祛聚降纤药物。
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小板聚集,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2 护理措施
2.1体位
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cm,以利静脉回流。
严重热敷,针刺和按摩,以防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
2.2病情观察
护理时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肤颜色,温度及末梢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周径的变化,分别在髌骨上缘15cm,胫骨结节下10cm逐日进行测量,同健侧肢体相比较,并记录。
2.3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因急性期治疗使用尿激酶、纤溶酶等药物进行溶栓抗凝、降纤等治疗,故需严密观察出血倾向,如针眼部有无青紫或血肿,有无鼻衄或牙龈出血,伤口有无渗血或出血,并定时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凝血四项等,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
2.4肺栓塞的观察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发生的主要原因。
该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及咯血等组织缺氧症状。
发现上述症状后,立即给与生命体征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高流量氧气吸入(每分钟4-6/升)。
同时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配合医师抢救治疗。
2.5慢性恢复期的康复
护理慢性期患者遵医嘱,适当下床活动,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或医用弹力绷带,以促进静脉回流,保护深静脉瓣膜功能。
肢体肿胀者,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以促进侧肢循环建立,减轻肿胀。
201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