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简介
教师课程改革最新内容
2018 年教师课程改革最新内容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 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 酝酿准备阶段(1999 年——2001 年6 月,制订了18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 个学科计49 种教科书);(2) 试点实验阶段(2001 年9 月,38 个实验区,高中2003 年秋进入);(3) 全面推广阶段(2004 年与2005 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 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 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 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 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 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 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 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 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 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 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介
德国
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 发展倾向、对自己未来发展作出正确 选择的能力,同发展学生参与社会民 主建设的意识、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结 合起来。(巴伐利亚等州课程纲要草案,2000年)
印度
将教育与生活世界连接起来,
将教育与工作世界相联系。(2000年11月
印度政府:《全国课程框架》)
(3)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
(6) 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各国实行的学生选课指 导制度主要包括:
•课程说明 •选课指导手册 •专职咨询员 •辅导员制度 •同学合作计划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课程改革风起云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简介
教育是通向 新世纪的钥匙
-----罗素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驱动力
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 瑟罗认为
“20世纪是一个追赶性竞 争的世纪,21世纪是一个 角逐性竞争的世纪”。
从总体上说,全球化要求
每个国家必须具备一些特 殊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 参与世界经济关系的发展。
法国
学校应该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
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共同基石,帮助他们获 得自治,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让学 科的多样性在作为人的学生身上找到统一。
(国民教育研究和技术部:《为了21世纪的高 中》,1998年)
法国的“共同知识和能力基石”:
(1)表达,包括法文、艺术实
践、外语和数学; (2)关于人的知识,包括历史、 文学、人文地理、艺术等; (3)关于世界的知识,包括物理、 化学、生理学、技术等
公民责任与全球视野
各国认同的”高中生形象”
有丰富知识、有生存能力、 有创新精神、有艺术修养、 有健康体魄、有责任感、 有个性的人
课程改革的理解
课程改革的理解
课程改革的理解
课程改革是指对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的过程。
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适应时代的需求,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职业发展。
课程改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社会发展需求、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的专业能力等。
首先,课程改革应该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
因此,课程改革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课程改革还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
因此,课程改革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力。
此外,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策略,能够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因此,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
只有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总之,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课程改革,教育将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只有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课程内容改革1.增加历史学科的课时,提高学科地位。
将初中历史学科的课时从原来的每周2课时增加到每周4课时,使历史学科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地位相当,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和学习历史知识。
2.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历史主线。
将初中历史课程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主线进行整合,突出历史事件的联系和演变,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融入乡土教材,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编写乡土教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
4.充实课程内容,关注历史人物和事件。
增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教育内容,注重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改革1.引入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3.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生开展互动式教学,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三、评价体系改革1.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衡量学生历史素养。
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历史知识竞赛成绩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的综合素质。
2.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
孝义市第九中学课改工作简介[修改版]
第一篇:孝义市第九中学课改工作简介孝义市第九中学课改工作简介孝义市第九中学创办于2007年9月,学校有一个团结自信、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建校三年来,学校始终把“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打造人民满意、社会认可的一流学校”作为奋斗目标。
学校很抓师德师风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逐步形成了“敬业爱生、诲人不倦、为师为范、甘于奉献”的教风和“励志、乐学、善思、进取”的学风。
三年来,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体验”为目的,本着骨干引领、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初步形成了符合各学科特点的“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以“集体备课和课例研究”为抓手,强化校本研训工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一课两议”的研讨模式,一议为“课前集体备课、交流研讨、形成通案”,二议为“使用通案,由一人主讲后,大家交流研讨”,然后二次备课,实施教学。
同时,学校还积极主持并参与校际联片教研活动,在任虎玲校长的倡议下,与兑镇、阳泉曲等初中组成课改合作共同体,进一步提升了课改质量。
不仅如此,学校还虚心向省内外课改名校学习,先后派出全体教师赴山西省清徐二中、山东省昌乐二中观摩、学习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管理出质量,落实见成效,课改提品位。
短短三年,学校先后有位教师获得了吕梁市教体局颁发的优质课奖和优秀课例奖,有位教师获得了山西省教育厅颁发的奖,今年,我校首届毕业生参加中考,20%的学生达孝义中学录取线,70%的学生达高中录取线,各项比率均名列全市第一;初一二质量抽考,以绝对优势名列全市第一,荣获孝义市政府授予的2010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
并且连续三年被孝义市人民政府授予办学水平评估特别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改要与时俱进,课改是教育教学的永恒主题,九中人将会在孝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研室的悉心指导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把先进的课改理念和九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九特色的课改之路。
面对新课改我们责无旁贷
整理ppt
7
二、新课改的发展趋势
整理ppt
8
新课改要向以下几方面发展:
1、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 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2、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 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 比例。
4、新课改只有起的,没有终点。
整理ppt
4
(二)新课改的地位:
新一轮课程改革承载了强国、育人、创 新的使命,贯穿了新的理念、新的框架、新的 内容体系,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功 能。
整理ppt
5
(三)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概括)
1、转变课程功能。 2、改革课程结构。 3、革新课程内容。 4、转变教师角色(教学方法)。 5、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6、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
整理ppt
14
(三)、要会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 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 代要求。
整理ppt
15
(四)、要有扎实的高层次知识
初中教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高中教材
整理ppt
16
(五)、要有丰富的课余知识
整理ppt
17
(六)、要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境 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境界——有效教学。 第二境界——高效教学。 第三境界——魅力教学。
9、课程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整理ppt
10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将发生六 大变化:
1、学科课程“活动化” 2、课程教材“人性化” 3、课堂教学“对话化” 4、学生学习“研究化” 5、教师职业“专业化” 6、教育评价“多元化”
高中课程改革制度
高中课程改革制度
高中课程改革制度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聚精会神抓教学,放开手脚抓质量,坚定不移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指导,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导向,以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努力开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实现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对于课程的设置,除了规定的学科教学外,也需要重视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的课程,如社会实践、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艺术选修、体育选修等,这些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积累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同时,课堂教学改革也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个性化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总的来说,高中课程改革制度是一个全面的、系统性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一)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此外,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文肓”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文化、没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
2. 强化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等。
3. 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推进跨学科教学:新课程改革鼓励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创新。
5. 实施素质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推动教育评价转向多元化、全面化、个性化。
6. 推行现代化教育技术:新课程改革提倡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通过新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 1 -。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课程改革(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具体过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
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此计划是在1948年《小学课程第二次修订标准》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是在取消“公民”、“公民训练”的前提下,“工作”改为“美工”,包括图画和劳作,将“国语”改为“语文”,把所有合科课程全部改为分科课程。
1952年3月18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准,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暂行规章(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确定小学教学学制为5年,小学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自然、历史、地理和音乐课程,一至三年级不设常识课,可以在语文和其他各科教学中学习自然和社会等常识。
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和地理。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县直中学课改模式简介
伊川县直中学课改模式简介一、县直中学课改模式:七步导学法“七步导学法”是以七步导学案为载体,按照学习过程的七个环节,即:精彩导入,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释疑,链接中考(或拓展延伸),限时检测,师生反思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1、精彩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是至关重要的。
精彩的导入设计,必须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如果只有精彩的形式而没有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就只能是个空花瓶摆摆样子,甚至是画蛇添足了。
如何设计好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呢?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彩的课堂导入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精彩的课堂导入应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3)精彩的课堂导入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
(4)精彩的课堂导入应该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客观实际。
导入方法要灵活实效。
如:.游戏导入——投其所好;故事导入——把握天性;操作导入——注重体验……2、自主预习(1).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低效的。
导学案的预习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使学生能抓住学习的关键点,自主地进行预习,在投入到课堂教学学习之前已经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因为有了问题急于想求得伙伴或教师的帮助,急于想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导学案下发后,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去学习课文,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开始进入围绕导学案自学(独学)的阶段。
在独学阶段,学生按照导学案的编排思路自己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自己解决一半左右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要完成另外一个任务,那就是自我发现问题和困惑,并用双色笔标出或者写在专门的笔记本上。
教师在此时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学生解决困难,而是检查和掌控学生自学的进度和效果,进行适时的调控和督促。
(2).检查预习。
学习小组交流导学案上的预习题目,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对于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障碍及疑难之处,教师要在随后的教学中进行点拨。
课改名校课堂模式简介
课改名校课堂模式简介学习方式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学习方式变革是教学结构变革的基础新的学习方式追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性质改变由传统的依赖性、外在性、强制性特点向独立性、内在性、自发性特点的转变的艰苦过程教师的教学工作——教会学习,在于学生的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书这里列举学校成功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学生成了课堂的活动者、参与者;这些学校大多原是郊县或农村薄弱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一流学校;1.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分为五个环节: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二、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三、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差生优先;四、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五、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洋思“之教”三点: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己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3教的方式都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5分钟,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2.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先学后教的典型代表第一个“三”指的是课堂教学三个追求:“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第二个“三”指的是“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六是指六个教学步骤;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类学校的一般模式:1先学环节“自学”环节2交流展示环节精讲环节3练习“精练”小结环节3.无锡蠡中实施“六助”教改模式核心理念是:“助生自助”;内容为:“备助”:在新课之前,教师要充分理解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形成帮助学生学习的思路;“自助”:学生对新课内容尽自己所能进行探究;“求助”:学生向老师或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互助”针对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补助”:由教师提供帮助,重在启发、引导,而不是简单告知;“续助”: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复习巩固;4.滕州滕南中学模式“三五五”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三五五”教学模式,实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分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通过组内讨论,组间竞争,合作探索、发现和体验、分析与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不管是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展示,还是当堂训练,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三、“三五五”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研重点转向教学设计“三五五”教学模式以学案导学为主,实行“教案、学案、练案”三案合一,在设计编写学案时既要考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习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学习结果的开放性;“三五五”教学模式促使教师的教学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三五五”模式各个环节,从学案导学到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学生展示和当堂练习,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一案三环节”:基本要求是师生共用讲学案,课堂教学主要由①情境导入,展示目标3—6分钟、②自主合作、探究新知15—20分钟、③归纳小结、巩固拓展15—20分钟三个教学环节组成;这种教学方式彻底摆脱了满堂灌式、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变“要我学”为“主动学、参与学、紧张学”;5.福建川石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先学后教,自主互助”1、课前:明晰目标,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探究、尝试练习作业;2、课堂:1围绕目标,互助学习;2组间展示,精讲点拨;3当堂训练,及时反馈;4归纳小结,巩固目标;课堂教学过程1、组织讨论:小组内讨论预习目标中的问题及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讨论15分钟;2、小组展示15分钟:每组展示预习目标中的一个问题,答案以组内认为是正确又简便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若其他组有不同方法或看法可以提出;3、学生质疑,老师组织答疑5分钟;4、当堂训练检测10分钟解下列方程:⑴⑵⑶⑷A层次做⑴、⑵;B层次做⑴、⑵、⑶;C层次做全部5、归纳小结,巩固目标;6.绍兴实验中学模式“30+10”堂教学模式科学的方法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30+10”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新课学习30分钟,练习10分钟;这是以“严控教师授课时间”为主要形式,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改革;30分钟师生共同探讨,10分钟学生安静作业,教师巡视,适时指导;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效率;7.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模式“三步六段”“35+10”高效课堂循环教学模式,他们对传统课堂教学“颠覆性”的做法,把杜郎口新课改的理念向前推进了一步;具有两个典型特点:一、循环:将课堂的“结构”定位为:“35+10”,“35”是展示,也是课中,“10”是预习,也是课后,其余时间是课下;让的课后10分钟预习成为课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小尾巴,学习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的学习,然后与课中的35分钟的展示相衔接,也就形成“课中——课后——课下——课中”的课堂结构的大循环;兖州一中的课堂结构的循环是一种良性循环,是一种动态平衡;二、高效循环大课堂中的“大”字即是高效的含义,兖州一中的课变切实解决“课上”教学效益低下,“课下”时间学生学习的效益低下的问题,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到高效学习的飞跃,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质变;8.常州后六中学2003年,后六中学的中考排名是全溧阳市第21名;而2004年下半年第一学期结束,期未全市统考,后六中学的初一、初二位居全市第四,初三居第三;2006年初三模拟考和中考成绩,后六中学均位居全市第一;这样的成绩,令后六中学的教师至今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其中包括校长胡建军;他一直强调后六中学真的很普通,只不过是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课,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步,结果却创造了“奇迹”;一、晨读:学生自觉,教师轻松这里的晨读不用老师进班;语文和英语两门主科老师每天会把第二天晨读的内容、要求、任务写在黑板上;学校规定,教师不能只笼统规定预习什么,早读要求必须细化为一个个句子、一个个单词,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落实,有检查;晨读下课前的五分钟或正课上课前五分钟,老师会予以检查,不合格的学生要在下午第四节自习课上继续补习;要想在五分钟内检查全班的晨读效果确实有困难;经过研究,学校决定,每次抽查几名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督促他们学习;二、课堂:不要“看上去很美”,要实在的效果后六中学的教学没有什么创新或“重大发明”,就是老老实实贯彻教学要求,强调教学内容重在“双基”;比如教学难度按照7∶2∶1划分,后六中学关注的重点就是那个“7”,瞄准的主要对象是中下等学生,甚至最后几名学生;三、在45分钟内展示你的才华“向45分钟要效益”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教师就像一位情绪饱满的演员,只能在45分钟一集的电视剧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没有演完,意犹未尽,还想“拖堂”,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用一节半或两节课的时间去完成,还谈什么45分钟的效益”“拖堂”实质是培养了教师的懒散惰性;如果教师教学水平低,质量不过关,多安排几个课时没关系;这种说法其实是坑害了教师,妨害了他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不允许“拖堂”,在后六中学,主科老师想额外增加点课时,也是不可能的——所有课程都严格遵照学科教学课时安排,一节不多,也一节不少后六中学不补课,却非常重视作业;这里的教师备课有一个显着特点,不仅仅是备教学内容,更要将一半的重心放在备作业上;后六中学的学生作业量受到严格控制,必须“少而精”,能让教师及时批阅,教师来不及批阅的作业坚决不允许布置;学生做作业,教师给予评析,学生再进行反思,这是必须完成的一个过程;每次布置作业,年级组长和任课老师会主动协调,保证各学科之间的均衡;与其他学校相比,后六中学的作业不多,初三学生的作业量控制在两个小时,初二学生在一个半小时,初一一个小时;下午第四节自习课,没有任何老师占用,有的学生甚至在自习课上就能完成作业;在后六中学,作业中的基础题,所有的学生都要完成;有的试题优秀学生仅写出步骤即可,不用算出具体答案,或者直接写出所涉及知识在课本的哪一页、哪一章节也可以,这样能充分节省学生的时间;而最后几道难题,优秀学生必须做,实在不会的学生可以不做;9.河北省鹿泉一中“八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八环节”即:确定目标,转化问题,设计检测,完成预案;学生自学,展示交流,教师总结,巩固延伸;确定目标;不能随意凭空而定,学校要求教师熟悉教材体系,而且要通过调查或座谈熟悉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确定学习目标;一个学习周期,起点是学习目标,终点仍然是学习目标;转化问题;将学习目标转化成适当的问题,给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做一个适当的引导;转化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问题要有层次性,应该包括基础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挑战性问题等,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检测;学习周期结束,由教师命题,对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测;完成预案;预案是指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展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方案;学生自学;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学案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并把答案写在学案上;学校禁止不经过自学就进入交流的课,自学是交流的基础,交流是自学的深入、拓展和提升;展示交流;分为小组交流和班内交流;小组交流是第一个层次,一般每6人结为一组进行交流;小组内交流在自学中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是在学习中自己发现的新问题,将组内交流的结果和问题进行整理以备在班里交流;第二个层次是班内交流,各组之间各派代表相互提问,交流组内在交流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是在交流中新发现的问题,在班内交流求解;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整个过程中要相机点拨,开启学生思路; 教师总结;包括明确交流结果,强调本周期学习目标;评价学生在本周期内的学习行为,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另外,教师还要在知识、方法和规律方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巩固拓展;每一个知识单元章节学习过程结束后,必须有拓展巩固;可分为口头检测和试题检测;10.沈阳市第六十一中学“一三五”课堂教学新模式“一三五”模式中的“一”,就是在教学中以“学习目标书”为一条主线;做法是在教师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列出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结构,查找相关资料,制定“学习目标书”;在“学习目标书”中,教师主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讲重点、难点、迷惑点、易混点,然后进行适量的练习,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边订正错误,边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课后,教师要在“学习目标书”上填写“课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用作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学生则要填写“学后记”,为复习提供指导;测试时,教师从“学习目标书”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目标书集”这一优质资料进行复习;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学习目标书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一三五”模式中的“三”,就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三大教学特点;所谓自主是指教师必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正确的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合作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探究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信息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三五”模式中的“五”,是指在教学中设置以下五个环节:明确目标、自主感知、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达标测评;明确目标,就是课前下发“学习目标书”,在“学习目标书”中的第一部分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这使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学习有方向;自主感知,是在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启发、引导,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学习教材,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主要知识点;合作探究,是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班级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按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进行优化组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每个小组成员桌对桌,面对面,以便于学习交流、合作,组内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在自主感知环节的基础上,每个小组的各个成员把自已自主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各种观点拿到小组中进行讨论、探究,最后形成一致的看法和意见;成果展示,是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达标测评,是以“学习目标书”的达标测试题为主要依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行第二课堂的“三个一”社团模式;“三个一”学生社团运作模式内容是,每个学科都要成立至少一个与其学科相关的学生社团,每一名任课教师都是相关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每个学生社团在每个学期都要搞一次大型的展示活动,展示其社团活动成果;如在语文组指导下有学生朗诵社团、文学社团、小记者团、戏剧社团和校报编辑部;英语教研组组织成立了学生演讲小组和英语沙龙,并长年有外教指导;数学教研组指导成立了学生奥数社团;物理组指导成立了学生航模社团;化学组指导成立了科普社团;生物组结合实际组织了环保社团;地理组指导下成立了地质科学社团;政治教研室指导学生成立辩论社团、模拟联合国社团;音乐组组织成立了学生合唱队和舞蹈队以及交响乐团、民乐团、二胡社团、快板书社团、古筝社团、电子琴社团等;美术教研组指导组织了书法社团、绘画社团、陶艺社团;体育组根据各体育项目成立了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太极拳、跆拳道等相关社团;目前,学校的各种学生社团已达50多个,基本囊括了所有的学生,每周都有两个下午的固定活动时间;沈阳市六十一中学以它全新的管理方式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得益彰的两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课程产品”及良好的教育服务,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与特色,也为现阶段农村的义务教育展现了理想的前景;光明日报11.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动车组;此模式强调“两案并举”,两案即导学案和训练案;导学案要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12.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从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新知学校即开始了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还给学生,通过“交流”表达自我的权利;新知对学生的自学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完成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习文本需要掌握的知识、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对学案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到的问题要进行补充,丰富完善;三是敢于否定书本中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在这套模式里,自主是核心,而托起自主的是学生的自学和交流;然而随着“特色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主体”被唤醒了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极大的能动作用,这也无形中将教师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有个别教师的步子总比学生慢半拍,有意无意地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角色,他们渐渐成为“边缘人”;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个别教师渐渐跟不上学生学习的节奏,他们的知识半径笼罩不了学生的求知范围;怎么办徐翔说,那就干脆一改到底,再“偏激”一次,完全把学习的权利和课堂时空还给学生——不准教师进课堂;13.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具有三大特色: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三型、六步、一论坛”;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核心是“展示教育”;“预习展示课”环节,先期让学生达到掌握70%-80%的目标,并在小组内部由组长带领,要求每个成员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提升展示课”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通过教师的追问、质疑,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拓展联系更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达到“提升”的目的;“巩固展示课”则是追求知识的“再生成”,教师要善于利用某些奇思妙想,让有“创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思维见解,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 14.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整体教学系统包括“整体整合、两案呼应、两型四步”三大板块;“整体教学”是“三加工”、“三导”循环式的教学过程;一是教师加工知识导图,编制导学案,以图导案;二是教师加工导学案,实施教学,以案导学;三是学生加工学案,理解、应用、归纳总结,形成学习导图,以学导图;“整体整合”包括整合教材、整体呈现、整体组合、整体包干、整体验收五个方面; “124”模式,“1”即整合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2”即自学课和验收课两种课型;“4”即四大教学操作环节:目标明确、指导自学、合作探究、训练验收;15.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在操作上主要包含了四个模块:自学、交流、反馈、巩固拓展;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预习、展示、测评;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15分钟+25分钟+5分钟;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合作单位,每间教室分为9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6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预习课围绕的学习目标叫“课堂指南”,“课堂指南”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习过程;四是当堂测评;五是拓展提升;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模式由“预习、展示、调节、达标”四个环节组成;学生们把预习好的导学案及课堂展示的内容课前上传,板书、展示、表演、提升,上课时不用忙着记笔记和在黑板上临时书写,挤出的大量时间可以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借助白板的快捷、方便,展示过程可以十分紧凑、高效,而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储存、记忆功能,自由调用,学生巩固和反馈也变得十分方便快捷;每个班级的电子白板还依托网络充分联通,“班班通”,每一节课后,包括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解答过程、修改过程,教师的讲解圈注等都可以储存下来,自动上传至校园网络,供全体师生调阅、反馈、总结、互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主要依托交互式电子白板,推进新课程理念下新的课堂模式,使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 16.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建构“三模五环六度”课堂运行机制,其中“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三大课堂核心元素的设计,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化为高效课堂的实际生产力;自研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思课等五种课型架构成“五环大课堂”;“三模五环六度”模式在操作上,“结构”和“方法”是两大原点;“三模”是指“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导学模块;“五环”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五大环节;“六度”是要求教师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有效度;点评:被誉为安徽课改的“小岗村”,破解了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的瓶颈,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成为当地课改典范;17.清河五中的“整体双向教学法”所谓的“三步反思”,即是指在课前、课中、课后“三步”都进行的教学性总结行为;它包括课前的“归纳和预设”、课中的“调整与引导”、课后的“总结与回馈”三。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考点1 课程的含义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计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实施过程的总和。
狭义课程也可以理解为某一学科。
考点2 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考点3 新课程改革及其背景新课程改革是指我国从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国家发展的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举措;教育发展的必然——教育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点4 我国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我国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考点5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和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考点6 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新课程改革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课程结构调整的三点基本原则,也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特征。
考点7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突破学科为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
考点8 新课程中的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以下的教学观:体现以人为本;强调师生交流;注重开放学习;整合课程形式;重视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发展。
考点9 新课程中的学生观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考点10 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学生;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生建设,净化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小学课改情况汇报
小学课改情况汇报引言概述:小学课改是指对小学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小学课改的情况。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1.1 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各学科的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1.2 强化核心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1.3 引入综合实践课程:增加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2.1 探索问题导向的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思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2.2 引入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3 倡导多元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引入多元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3.1 提供专业培训机会:为教师提供各类专业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3.2 激励教师创新教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支持和奖励机制。
3.3 加强教师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师交流研讨会和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4.1 更新教学设备与技术:投入资金更新教学设备,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4.2 丰富教育资源: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如图书馆、实验室、艺术活动室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环境。
4.3 加强校外教育:组织学生参预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等校外教育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五、家校合作的加强5.1 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建立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问题。
5.2 家校协作共育:鼓励家长参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5.3 家长教育的重视:开展家长教育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
结论:小学课改的实施,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家校合作的加强等方面,为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和影响。
小学课改情况汇报
小学课改情况汇报一、背景介绍小学课改是指对小学阶段的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次汇报将详细介绍小学课改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情况。
二、目标设定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三、内容改革1. 课程设置调整: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增加一些实践性强、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如科学实验课、艺术课等。
2. 教学方法创新: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评价方式改革: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实践报告等。
四、实施情况1. 课程设置调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意见,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科学实验课、艺术课、体育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方法创新:教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等。
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评价方式改革:学校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通过作品展示、实践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成效评估1.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经过课改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预到课堂活动中。
2.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明显提升。
3. 教师教学水平提高:通过课改,学校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
六、问题与挑战1. 资源不足: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一些学校在课改过程中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如实验室设备、艺术教师等。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精简版)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部分理论简介)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
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历次课程改革
(四)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63—1965)
• 1963年,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日制中小 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政治课 和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做 了安排。确定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各学科根据编写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 纲,编写新教材。
• 1963年7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 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其基本特点有: 片面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语 文和算术;各科授课时间变动大。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 (草案)》,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 (草案)》(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 1956年,新教材终于出炉并于秋季在12年制的中小学 中使用。1957年又对这套教材内容进行了精简。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 教学计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 计划,同年9月2日颁发同时发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 计划>的指示》。
(五)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
-1984)
•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 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 二年),其中小学阶段开设政治、语文、数 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 新教材于1977年开始编写,1978年秋开始使 用。
• 1988年9月颁布《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小学开设思想品德、 语文、数学、自然、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劳动 科目,分科为主,综合课为辅。
• 1989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 程教材试验工作的通知》。12月经过努力全国共组织 编写八套半特点不同的教材。
课程改革建设
课程改革建设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更新与改革。
课程改革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课程改革建设。
二、课程改革的背景1. 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 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天赋特长,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将每个学生都视为相同且可替代的群体,忽视了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三、课程改革建设内容1. 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建设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新课程体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单一的、固定的。
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多元化教育方式包括: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
3. 强化学科整合学科整合是课程改革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强化学科整合可以促进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新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改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 教师素质不高目前我国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不利于新课程体系的推行。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国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导致了新课程体系的推广和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3. 学生评价机制不健全学生评价机制是新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目前我国学生评价机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等。
五、结论课程改革建设是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环。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语文课标前沿说,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堂目标、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进行改革。
第一,改教学理念:由单一的知识理念改为能力理念、素养理念。
第二,改教学目标:由单一的知识目标改为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改教学方法:(由接受型学习向探究型学习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知识的组织者、引导着、促进着。
教是预设,学是生成,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第四、改教学内容:由教教材改为用教材。
(知识不是东西,学习就不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东西。
因为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体验、理解、感受是不同的。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二)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全文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3课改简介
我校以“博雅、博爱、博学”为校训,不断深化“先做人、后读书”的教育理念,以“更新理念,创建高效课堂”为教学思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立足课堂,创新发展了我校“373”教学管理模式。
在推行课改的过程中,学校健全了制度,强化校本培训,以研促改,通过研究课、观摩课,和经验交流会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活动,实现课程改革和教、科、研一体化。
又通过推门课、课堂督评小组加大监督力度,让全体老师主动的参与课改,钻研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在课改的进程中老师们开发出了物理和双语的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