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野外鉴定手册
野外编录
野外编录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土的野外鉴别方法
韧性试验
不能再揉成土团后重新搓条 可以再揉成土团,但手捏即碎
能再揉成土团后重新搓 条,手捏不碎
干强度试验 易于用手指捏碎和碾成粉末 用力才能捏碎,容易折断
捏不碎,抗折强度大, 断后有棱角,断口光滑
野外观察和简易试验主要有下列内容。
(1)肉眼观察:用肉眼观察土的颜色、砂粒的多少、有无结核体及其他包含物。 (2)手指揉搓:将小土块在手中用手指揉搓,根据手感分辨土中砂粒、粉粒及翻粒的多少。
(3)光泽反应:用小刀切开稍湿的土,并用小刀抹过土面,观察土面有无光泽以及粗糙程度。
(4)摇震反应:将软塑或流动的小土块捏成土球,放在手掌上左右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击该手掌,如土球表面有水 渗出,并呈现光泽,但用手指捏土球时水分与光泽很快消失,根据渗水和吸水反应的快慢,来判断土中粉粒和勃粒含
量的多少。
(5)韧性试验:将土调成含水率略高于塑限、柔软而不粘手的土膏,在手掌中搓成直径为 3mm 的土条,然后将土条揉成 土团再进行滚搓,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区分为低韧性、中等韧性和高韧性三种。
(6)干强度试验:将土捏成小土块,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根据捏碎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土的干强度。
根据上述六个方面的观察和简易试验结果,按表 1-1 进行土类鉴别。对土类的鉴别有助于判断土的性质,从而预 估可能出现的工程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试验、评价方法或合适的工程措施。例如,对于鉴别为粉土又处在水
下时,可以预料在地震时可能会产生液化现象,在水力坡降作用下容易发生流砂,在冻结线附近容易积聚பைடு நூலகம்分,形成
冻胀翻浆。因此需要采用标准贯人试验以评价液化势,在开挖基坑或处理临水工程时要验算水力稳定性,作为道路路
基时要采取防冻胀的措施。
土的目力鉴别表 表 1-1
野外实习手册
野外实习手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students/xc/index.html)1 准备阶段一、编写地质填图设计书编写时要以填图任务和相应比例尺地调工作规范要求以及测区自然经济地理和地质矿产等为依据。
设计书的内容一般包含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前言(简述任务及任务来源,测区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地质矿产调查简史)。
2.测区地质矿产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成果。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5.组织管理及参加人员。
6.工作总体安排与进度。
7.经费及其使用预算。
二、其他准备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填图任务,在展开全面地质填图之前,还应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1.收集基础理论、区域地质、航空资料和涉及相关地质体研究新成果;2.具备相关图件:地形图、遥感图、其它局部和大范围地质图;3.装备完善:3大件、GPS、照相机、通讯工具、后勤支撑等;4.根据地质体出露情况配备相关学科人员;2 野外作业野外作业阶段包括区域地质路线踏勘、地质剖面测制一、区域地质路线踏勘踏勘的主要目的是对测区内地质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统一认识,明确填图单位及划分标志等。
地质路线踏勘的主要内容包括:1.地形、地貌、地质体露头特征、河流、交通、人文活动等;2.主要地质体类型、时代、总体分布、主要岩性、构造样式、土壤、矿产和环境类型;3.选择实测剖面位置;4.选择重点工作和解剖的区域二、地质剖面测制以沉积岩区地层实测剖面为例给予介绍:(一)实测剖面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地层的岩石组分、层序、厚度、沉积特点、含矿层位、赋存的生物化石及时代、地层间接触关系;合理划分地层层序并确定填图单位;系统采集各种标本、测试样品和化石;对沉积相和古地理进行研究,以提高地层研究的程度和精度;通过该项工作提高和统一全队地质人员的认识水平,从而为地质填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实测地层剖面是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态学野外实习鉴定表
学生 姓名
性别
学号
实习 性质
专业年级实习 名称 Nhomakorabea实习 时间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周)
教学实习主要内容和要求:
个人实习小结:
年 月日
实习单位鉴定:
指导教师鉴定(包括实习成绩):
实习单位( 盖章): 年月日
学院意见:
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盖章
教务处意见:
年月日
盖章
年月日
备注: 1、实习性质:认识实习、社会调查、野外实习、顶岗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实
习等。 2、实习鉴定:从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实习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实习加以鉴定。
野外实习指导手册092809-2
野外实习指导手册(环境科学、生态学)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9.9 上海实习一植物群落结构分析一、主要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充分理解森林群落的生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并通过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群落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研究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生态意义。
2.掌握划分植物生活型和调查植物群落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的基本方法。
3.探讨森林群落层次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理解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二、基本原理植物群落结构是指群落的种类组成以及群落内各种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它是群落的重要标志,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物种多样性功能及确定功能群的基础。
本实习主要学习植物群落生活型的划分和群落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及时时间结构的分析。
(一)生活型和生活型谱1.生活型生物群落的外貌(Physiognomy)指群落的外部表相,为群落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陆地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生活型所决定的。
要描述群落的外貌.首先必须了解植物的生活型。
植物生活型(Life form)指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在外貌上表现出的植物类型,是植物营养器官对环境的表现形式。
本质上,是不同物种趋同适应的结果。
属于同生活型的植物常具有相同的体态和外貌.是特定生物气候作用下的产物。
它的划分常根据植物的形态、大小、分枝等外貌特征.同时考虑到植物生命的长短。
关于植物生活型的分类有各种标准和系统。
把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半灌木、木质藤本、草质藤本、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垫状植物等是一种早期的、人们习用的生活型分类,目前常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的生活型系统。
他强调植物营养体型对气候的适应,并选择了休眠芽或复苏芽在不良季节所处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方式这一指标作为划分生活型的依据,将高等植物划分为5大生活型类群,在各类群之下再按照植物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草质、水质)以及旱生形态与肉质性特征等,再细分为30个较小的类群。
地质野外勘察编录样板
粘性土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一、粉质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ø0.5-2mm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ø0.5mm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结构及层理特征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状态:①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②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③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包含物:贝类、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光泽反应:用取土刀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①切面粗糙为无光泽。
②切面略粗糙(稍光泽)为稍有光泽。
③切面光泽为有光泽。
5、摇震反应:试验对应将软塑~流动的小土块或土球,放在手掌中摇晃,并以另一手掌振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将渗出,球面呈现光泽。
用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土球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①立即渗水及吸水者为反应迅速。
②渗水及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③渗水和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反应慢或无反应。
4、韧性试验:将含水率略大于塑性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3mm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分为:①能揉成土团,再搓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②可揉成团,捏而不碎者为韧性中等③勉强或不能再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差5、干强度:试验时将一小块土捏成小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①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高②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中等③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末者为干强度低6、结构及层理特征: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野外鉴别方法
野外鉴别方法
一、土的状态的鉴别 1、极软:放手中握拳土从指缝中挤出。
2、软塑:用手指很容易捏塑。
3、可塑:手指用力才能捏塑。
4、硬塑:手指用力可在表面按出凹痕。
5、坚硬:手指无法按出凹痕。
二、岩心长度描述碎屑:0.1×0.1cm~2×2cm;碎块:2×2cm~4×4cm;块状:岩心长度5~10cm;短柱状:岩心长度10~20cm;长柱状:大于20cm;三、岩心的破碎情况 1、岩心完整:90%以上的岩心呈长柱状或柱状。
2、岩心较完整:50-60%以上的岩心呈柱状、长柱状。
3、岩心较破碎:50-60%左右的岩心破碎呈碎块
4、岩心破碎:90%以上的岩心呈碎块状、碎屑状。
四、岩石坚硬程度的现场鉴别坚硬岩:锤击声清脆有回弹、震手难击碎无吸水反应;较硬岩:声较清脆轻微回弹稍震手较难击碎轻微吸水;较软岩:不清脆无回弹震手较易击碎指甲可刻印痕;软岩:声哑无回弹有凹痕易击碎浸水后可
掰开;极软岩:声哑无回弹有较深凹痕手可捏碎浸水后可捏成团。
五、风化程度的划分 1、未风化:岩质新鲜未见风化痕迹。
2、微风化: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Fe、Mn质渲染或矿物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
3、中等风化: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基本未变化仅节理面出现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切割成岩块不能用镐挖岩芯钻方可。
4、强风化: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长石、云母已风化成次生矿物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
镐可挖干钻不易钻进。
土的野外鉴别方法
野外观察和简易试验主要有下列内容。
(1)肉眼观察:用肉眼观察土的颜色、砂粒的多少、有无结核体及其他包含物。 (2)手指揉搓:将小土块在手中用手指揉搓,根据手感分辨土中砂粒、粉粒及翻粒的多少。
(3)光泽反应:用小刀切开稍湿的土,并用小刀抹过土面,观察土面有无光泽以及粗糙程度。
(4)摇震反应:将软塑或流动的小土块捏成土球,放在手掌上左右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击该手掌,如土球表面有水 渗出,并呈现光泽,但用手指捏土球时水分与光泽很快消失,根据渗水和吸水反应的快慢,来判断土中粉粒和勃粒含
韧性试验
不能再揉成土团后重新搓条 可以再揉成土团,但手捏即碎
能再揉成土团后重新搓 条,手捏不碎
干强度试验 易于用手指捏碎和碾成粉末 用力才能捏碎,容易折断
捏不碎,抗折强度大, 断后有棱角,断口光滑
量的多少。
(5)韧性试验:将土调成含水率略高于塑限、柔软而不粘手的土膏,在手掌中搓成直径为 3mm 的土条,然后将土条揉成 土团再进行滚搓,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区分为低韧性、中等韧性和高韧性三种。
(6)干强度试验:将土捏成小土块,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根据捏碎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土的干强度。
根据上述六个方面的观察和简易试验结果,按表 1-1 进行土类鉴别。对土类的鉴别有助于判断土的性质,从而预 估可能出现的工程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试验、评价方法或合适的工程措施。例如,对于鉴别为粉土又处在水
下时,可以预料在地震时可能会产生液化现象,在水力坡降作用下容易发生流砂,在冻结线附近容易积聚水分,形成
冻胀翻浆。因此需要采用标准贯人试验以评价液化势,在开挖基坑或处理临水工程时要验算水力稳定性,作为道路路
基时要采取防冻胀的措施。
பைடு நூலகம்
土的目力鉴别表 表 1-1
自制野外鉴定手册
各发生层次的性态观测与描述记载按剖面记录表所列项目,分层记录描述与记载.(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物质成分和内在性质的外部反映,是土壤发生层次外表形态特征最显著的标志.许多土壤类型的名称都以颜色命名,例如黑土,红壤,黄壤,褐土,紫色土等等.由于土壤颜色是十分复杂而多样的,绝大多数呈复合色彩,其基本色调是红,黑,白三种,其复合关系可用土壤颜色三角图式来表示(图5).加以每人对颜色的分辨力和理解不同,因而对土壤颜色的描述上存在的分歧也较大.为了使土壤颜色的描述科学化(避免主观任意性),真正能反映土壤颜色的本质,目前普遍采用以门塞尔颜色系统为基础的标准色卡比色法,它包含有428个标准比色卡.命名系统是用颜色的三属性即色调(hue ),亮度(value),彩度(chroma )来表示的.1)色调:是指土壤所呈现的颜色,又叫色彩或色别,它与光的波长有关.包括红(R ),黄(Y ),绿(G ),蓝(B ),紫(P )5个主色调,还有黄红(YR ),绿黄(GY ),绿蓝(GB ),蓝紫( BP ),红紫(RP),等五个半色调或补充色调,每一个半色调又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等级,如2.5YR,5YR,7.5YR,10等.2)亮度:也叫色值,是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以无彩色(Neutral color 符号N)为基准,把绝对黑作为0,绝对白作为10,分为10级,以1/,2/,3/,4/,……10/表示由黑到白逐渐边亮的亮度.3)彩度:指光谱的相对纯度,又叫饱和度,即一般所理解的浓淡程度,或纯的单色光被白光"冲稀"图3 典型土壤剖面的程度.土壤彩度在0—8范围内按间隔一单位分级,以/1,/2,/3,/4,……/8表示,由浓到淡.土壤颜色的完整命名法是:颜色名称+门塞尔颜色标量,例如:淡棕(7.5YR5/6),暗棕(7.5YR3/4).6/5,3/4不是分数关系,不能写成分子式.图4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素描图图5 土壤着色三角图土壤颜色的比色,应在明亮光线下进行,淡不宜在阳光下.土样应是新鲜而平的自然裂面,而不应是用刀削平的平面.碎土样的颜色可能与自然土体外部的颜色差别很大,湿润土壤的颜色与干燥土壤的颜色也不相同,应分别加以测定,一般应描述湿润状态下的土壤颜色.土层若夹有斑杂的条纹或斑点,其大小多少和对比度,影响到土色时,亦应加以描述.如根据明显度(即按土体与斑纹之间颜色的明显程度)划分为:1)不明显:土体与斑纹的颜色很相近,常是同一的色值和彩度.2)清晰:相差几个色值和彩度.3)明显:不仅色值和彩度相差几个单位,而且具有不同的色调.根据丰度,即按单位面积内斑纹所占面积的百分数,可分为:1)少:少于2%.2)中:2—20%.3)多:多于20%.根据大小:按斑块最长轴直径分为:1)细:15毫米.(2)土壤质地:野外鉴定土壤质地,一般用目视手测的简便方法.此法虽较粗放,在野外条件下还是比较可行的.鉴定者经过长期的摸练,也可达到基本鉴别质地类别的目的.土壤质地的鉴别应注意"细土"部分的鉴定和描述.土壤质地的观测和鉴别标准见表2.表2 土壤质地目,手测法标准鉴定质地时,边观察,边手摸,以了解在自然湿度下的质地触觉.然后和水少许,进行湿测,再按上表判定质地,定名,填入记载表.砾质土壤质地描述,要在原有质地名称前冠以砾质字样,如多砾质砂土,少砾质砂土等.1)少砾质:砾石含量1—5%.2)中砾质:砾石含量5—10%.3)多砾质:砾石含量10—30%.砾石含量在30%以上的土壤属砾石土,则不再记载细粒部分的质地名称而以轻重相区别,如轻砾石土:砾石含量30—50%.中砾石土:砾石含量50—70%.中砾石土:砾石含量>70%.(3)土壤结构:在自然条件下,土壤被手或其他取土工具轻触而自然散碎成的形状,即土壤的结构体.土壤结构主要是按形态和大小来划分.在野外常见的主要有图6所示的几种,即粒状,核状,棱柱状,片状,块状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壤剖面描述准则》中,对土壤结构按级,类,型等单位来划分,同时辅之以大小范围(毫米).1)级:指团聚体的程度,表达团聚体内粘结力之间的差异,以及团聚体之间的不同黏附能力.这种特性随土壤含水量的多少而不同.共划分四个级:0——无结构:见不到团聚体,或没有明确的依次排列的微弱线条.若有粘结便是大块状,若无粘结便是单粒.1——弱结构:能观察到不明显土体特性的团聚程度,扰动则崩解成几个完整土体,这些土体往往与没有团聚力的土粒混合在一起.还可细分为弱级,中等弱级.2——中等结构:已形成明显而良好的土体结构,中等耐久.在未扰动土壤中表现不明显,扰动则崩解成许多明显而完整的土体,许多碎土体及少量非团聚体的混合物.1. 粒状2. 核状3. 棱柱状4. 片状态5. 块状图6 土壤的主要结构形状3)——强结构:具有明显而稳定的土壤自然结构体,粘附力差,抗位移,扰动则分散成碎块,从剖面移走时能保持完整土体,同时包括少数碎土体及无团聚的土粒.也可再分为中强,很强级.2)类和型:类用以描述团聚个体的平均大小;型用以描述结构体的形状,见表3.(4) 松紧度:它是反映土壤物理性状的指标.目前测松紧度的方法,名词术语概念尚不统一.有的用紧实度,有的用硬度.紧实度指单位容积的土壤被压缩时所需要的压力,单位用公斤/立方厘米;硬度指土壤抵抗外压的阻力(抗压强度),单位用公斤/平方厘米表示.因此,松紧度应用特定仪器来测试.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 可用采土工具(剖面刀,取土铲等)测定土壤的松紧度.其标准可概括如下:1)极紧实:用土钻或土铲等工具很难楔入土体,加较大的力也很难将其压缩,块体外表呈光滑面,质地为粘土,往往形成棱块状,柱状等结构,多出现于土层中部,有时成硬盘层;湿时泥泞,可塑性强,泥团用刀切割会留下光滑面,粘着力强.2)紧实:土钻或土铲不易压入土体,加较大的力才能楔入,但不能楔入很深.干时也很紧实甚至坚硬,用手很难捏碎,加压力也难缩小其体积;湿时可塑性,粘着性较强,属粘土或粘壤质地.3)稍紧实:用土钻,土铲或削土刀较容易楔入土体,但楔入深度仍不大.干时较紧,但不坚硬,可用手捏碎,并形成一定形态的结构体,如团块结构.质地属壤土,湿时可塑性较差,用刀切割不成光滑面, 加压力会使体积缩小,但缩小程度不太大,用土钻取土能带出土壤.4)疏松:土钻,削土刀很容易楔入土体,而且楔入深度大,易散碎,加压力土体缩小较显著,湿时也呈松散状态.若含大量腐殖质,则形成团粒结构,土体易散碎,缺乏可塑性,透水性强.(5) 孔隙:土壤剖面描述孔隙时,必须对孔隙的大小,多少和分布特点,进行仔细地观察和评定.土壤孔隙的大小分级标准:表3 土壤结构类型与述语描述1) 小孔隙:孔隙直径10毫米,系昆虫等动物活动造成的孔隙,呈网眼状分布.在观察孔隙时,对土壤中的裂隙也应加以描述.裂隙指结构体之间的裂缝,其大小可划分为:1) 小裂隙:裂缝宽度10毫米,多见于柱状碱土的柱状结构层内;寒冷地区的冰冻裂缝也大于10毫米.(6) 动物穴及其填充物:土壤剖面层次中,往往有土壤动物活动形成的洞穴和填充物,它反映土壤形成特性,尤其是土壤松紧度和有机质含量状况,因而动物活动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土壤肥力状况.例如,蚯蚓活动频繁的土壤, 有机质蚯蚓粪含量,土壤孔隙数量较多,土壤肥力也较高;草原土壤中,多啮赤类动物的孔穴和填充物. 描述土壤动物时,应记述动物的种类,多少,活动情况,以及动物在土层中的分布,动物孔穴,动物,填充物特征等.(7)土壤湿度:土壤湿度即土壤干,湿的程度.通过土壤湿度的观测,不但可了解土壤的水分状况和墒情,而且有利于判断土壤颜色,松紧度,结构,物理机械等,因此,在土壤剖面描述中必须观测土壤湿度.在野外可以用速测方法测定土壤湿度,但通常只是用眼睛和手来观察和触测,其标准可分为:干,湿,湿润,潮湿,湿五级(表4)表4 土壤湿度分级表1) 干:土样放在手掌中,感不到有凉意,无湿润感,捏之则散成面,吹时有尘土扬起.2) 稍润:土样放在手中有凉润感,但无湿印,吹气无尘土飞扬,手捏不成团,含水量约8—12%.3) 润:土样放在手中,有明显湿润感觉,手捏成团,扔之散碎.4) 潮:土样放在手中,有明显湿痕,能捏成团,扔之不碎,手压无水流出,土壤孔隙50%以上充水.。
野外土壤质地鉴定
野外土壤质地鉴定质地特性肉眼观察干测法湿测法手指搓干土面手指压土块湿时搓成土球(直径1cm)湿时搓成土条(约4mm粗)湿时压成片(薄片)砂土几乎全是砂粒感觉全是砂粒,搓土面时沙沙作响不成土块为松散的单粒不能搓成球,强搓成,一触即碎搓不成条压不成片砂壤土以砂为主有少量细土感觉主要是砂粒,稍有土的感觉,搓时有沙沙声土块用手轻压或在铁铣上很容易散碎可以搓成球,轻压即碎强搓成条,但易断可成片,片面很不平整,易碎轻壤土砂多,细土二三成感觉有较多的黏质颗粒,搓时仍有沙沙声用手压碎土块相当压断一根火柴棒的力可以搓成球,压扁时边缘裂缝多而大可成条,用手轻轻提起即断可成片,片面较平整,边缘有裂口中壤土还可以看到砂粒感觉砂粒大致相当,有面粉状感觉用手较难压碎干土块搓成球压扁时边缘有小裂缝可成条。
弯曲成2cm直径圆时易断可成片,片面平整,边缘有小裂口重壤土几乎见不到砂粒感觉不到砂粒的存在,土面细腻平滑用手很难压碎干土块可搓成球,压扁时边缘有很少小裂缝可成条及弯成圆。
压扁无裂缝可成片,片面平整,有弱反光,边缘无裂口黏土看不到砂粒用手难以磨成粉面,土面细用手不碎干土块,锤击也不会成粉末搓成球,球面有光泽,压扁后边缘无裂缝可成条及弯成圆。
将圆圈压扁时有裂缝可成片,片面平整,有强反光。
土的野外鉴别实训任务书
土的野外鉴别实训任务书《土工技术与应用》项目组2022年3月一、实训目的(一)知识能力方面1.使学生掌握土的现场记录和简易试验方法;2.能进行在野外对土进行基本的描述。
(二)素质方面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2.培养学生与人协作、善于沟通的团队精神;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5.培养学生遵规守纪、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二、实训任务1. 进行土的现场记录;2. 进行土的简易试验;3. 对土的性质进行基本的描述;4. 对土进行定名。
三、实训要求在校内土工实训室及室外场地进行,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任务驱动、边学边做、互动讨论等方法组织实训教学。
共分三个阶段进行:1、任务布置(5min)指导教师向各小组发布本次实训任务,指定取土样的地点,说明实训成果要求,强调注意事项。
2、讨论分析(20min)以学生为主体,各小组由组长负责组织,展开小组讨论,分析本次实训任务的目的和要求,查阅有关规范,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做出任务活动计划。
指导教师在各小组巡回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正确进行任务分析和安排。
3、任务活动(75min)以学生为主体,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展开活动,完成本次实训任务,指导教师在各小组巡回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顺利进行及完成任务。
四、实训时间安排实训时间为2个课时(100min),其中任务布置(5min),讨论分析(20min),任务活动(75min);内容整理及项目考核评价等均不占用课内时间。
五、实训评价土的野外鉴别实训成绩评价表班级:小组编号:姓名:评价日期:实训任务名称评价内容与分值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土的野外鉴别实训过程(50%)出勤率高10分爱护仪器20分遵守纪律10分安全意识20分积极提问10分团队协作30分实训成果(50%)完成试验报告40分书写清晰端正10分试验结果合理50分实训项目总评分(D=A×30%+B×30%+C×40%)D A B C 评价人员签名六、实训报告格式(一)土体描述工程名称试验者_________ 土样编号土样编号试验日期校核者序号描述1 土体外观描述2 有机质成分描述3 颗粒成分描述4 土体状态描述5 其它描述(二)土的定名:根据土体描述,确定土体类别、状态等,并进行命名。
野外测绘工作技巧生存手册
野外测绘工作技巧生存手册1. 引言野外测绘工作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能力和技巧的工作。
在未知的野外环境中准确测量地理数据,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本生存手册将介绍一些野外测绘工作的技巧,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应对挑战。
2. 工作前准备在进行野外测绘工作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以确保工作能够高效进行且准确无误。
•研究目标区域:了解目标区域的地形、气候和环境背景,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
•评估装备需求:根据目标区域的特点,确定所需装备和工具,并确保其正常运作和使用。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目标区域的要求和工作的具体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测量路线、测量方法和标准等。
3. 导航技巧在野外测绘工作中,准确的导航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迅速、准确地到达目标区域,降低测量误差。
•使用地图和指南针:事先准备好详细的地图,并熟悉地图上的标记和符号。
在野外进行方向判断时,利用指南针来确定朝向。
•利用GPS技术:现代化的GPS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
在野外工作中,使用GPS设备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定位,并实时跟踪测量数据。
4. 数据采集技巧在野外工作中,准确、高效地采集数据是核心任务之一。
以下是一些数据采集技巧:•正确使用测量仪器:掌握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测量角度、测量距离和高度等。
严格按照操作手册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测量。
•避免人为误差:在进行数据采集过程中,避免因个人误操作或主观因素而产生的误差。
要保持专注和严谨,减少测量误差。
•数据记录和标记: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及时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标记。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5. 环境适应与安全野外工作环境通常复杂多变,工作人员需要做好环境适应和安全工作:•防护措施:根据目标区域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防护措施,包括防晒、防寒、防虫等。
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紧急救援计划:制定紧急救援计划,包括应急联系人和路线、紧急救援装备等。
野外矿物鉴定手册
硫锰矿
MnS
3.5~4
古铜
黑
4.9
八面体解理,等轴晶系
粒状
除有解理外,与磁黄铁矿相似
镍黄铁矿
(NiFe)S
4
黄灰
黑
4.4
四方晶系
块状
在烛火焰中爆炸
黄 矿
Cu2S·FeS·SnS2
4
古铜
黑
4.6
立方晶系
块状
具特别臭味,磁性弱,并含镍
磁黄铁矿
Fe11S12
5.5
褐黑
褐黑
4.3
和铜矿共生
硅孔雀石
CuOSi·O2·2H2O
3.5~4
深兰
浅兰
2.7
单斜晶系
放射状、纤维状、乳房状
在弱酸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兰铜矿
2CuCO3·Cu(OH)2
3.5~4
暗绿
浅绿
3.9
斜方晶系
柱状晶体或粒状之块
溶于水中,其他铜矿物的次生矿物
水胆矾
CuSO4·3Cu(OH)2
3.5~4
鲜绿
浅绿
3.9~4
有一解理,单斜晶系
镁
菱镁矿
MgCO3
28.8
角银矿
AgCI
75.2
光卤石
KCI·MgCI2·6H2O
8.74
淡(深)
Ag3AsS3或Ag3SbS3
水氯镁石
MgCI2·6H2O
11.8
红银矿
钴
硫钴矿
Co3S4
58
旦
旦铁矿
(Fe,Mn)(Nb,Ta)2O6
86.1
Ta2O5
砷钴矿
CoAs3-2
野外工作手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
野外工作手册目录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1)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 (1)二、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三、化石野外工作的基本要求 (10)四、层序地层的野外调查 (11)五、地层接触关系野外调查 (14)第二章侵入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15)一、侵入岩分类 (15)二、侵入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17)第三章火山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19)一、火山岩分类 (19)二、火山岩有关概念及特征 (19)三、火山岩野外调查观察要点 (19)第四章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4)一、区域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4)二、接触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6)第五章构造地质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1)一、褶皱调查 (31)二、断层调查 (33)三、节理、劈理和线理调查 (36)四、构造变形相与变形相序列 (37)第六章区域矿产调查基本要求 (37)一、收集区内已知的矿产信息 (38)二、野外找矿标志的识别、观察和记录 (38)第七章野外记录资料整理及样品采集工作要求 (40)一、野外记录 (40)二、野外手图及野外总图 (41)三、资料整理工作 (41)四、样品采集要求 (43)五、质量检查 (44)六、资料汇交及资料管理 (44)第八章安全工作基本知识与制度 (45)一、野外安全工作基本知识 (45)二、安全生产措施 (47)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一)沉积岩分类沉积岩野外分类主要是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成因等进行划分的,详细划分见表1。
表1 沉积岩基本类型的划分(二)常用术语1. 陆源碎屑2. 内(源)碎屑:盆地内弱固结的沉积物经水流剥蚀作用形成的破碎物质.3。
粒屑: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生物作用及流水作用形成的粒状集合体,在盆地内就地沉积或经短距离搬运再沉积的内碎屑、生物屑、鲕粒、团粒、团块等的总称。
4。
圆度: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可分为四级。
地质野外工作手册
地质野外工作手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本手册由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区调队集体编著而成,供本队开展1∶25万琼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工作参考使用。
该守则的取材以现代地质理论和有关区调规范、指南、图标为基础,结合工作区的客观实际,并参考了前人所编的有关工作守则,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实用。
各章节分工如下:第一章龙文国、谢盛周,第二章云平,第三章陈沐龙、第四章莫位明,第五章李孙雄,第六章庄有光,第七章李孙雄、陈沐龙,第八章陈沐龙,最后由陈沐龙统编定稿。
李北光、曾雁玲打字,连明清绘图例、符号。
由于编者经验不足,定有错漏不切之处,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
目录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5)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 (5)(一)沉积岩分类 (5)(二)常用术语 (5)(三)沉积构造 (6)二、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8)(一)陆源碎屑岩 (8)(二)碳酸盐岩 (11)(三)硅质岩的野外调查 (13)(四)煤和油页岩的野外调查 (13)(五)岩相组合调查 (13)(六)沉积构造的野外观察 (13)(七)古流向测定 (14)(八)第四纪沉积物的野外调查 (14)三、化石野外工作的基本要求 (16)(一)大化石的野外观察描述(表11) (16)(二)孢粉采样注意事项 (16)四、层序地层的野外调查 (17)(一)基本层序的野外调查 (17)(二)层序地层格架的野外调查 (18)五、地层接触关系野外调查 (21)(一)不整合 (21)(二)整合 (22)第二章侵入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2)一、侵入岩分类 (22)二、侵入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24)第三章火山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7)一、火山岩分类 (27)(一)火山熔岩类 (27)二、火山岩有关概念及特征 (27)(一)喷发类型及喷发相 (27)(二)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 (27)三、火山岩野外调查观察要点 (28)(一)火山熔岩 (28)(二)潜火山岩类 (30)(三)火山碎屑岩 (30)(四)野外观察记录要点 (31)第四章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3)一、区域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3)(一)区域变质岩分类 (33)(二)区域变质岩命名一般原则 (33)(三)观察要点 (36)二、接触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6)(一)接触变质岩分类 (36)(二)接触变质岩观察及描述要点 (37)三、气-液蚀变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9)(一)气-液变质岩分类 (39)(二)气-液蚀变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39)四、混合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2)(一)混合岩分类 (42)(二)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2)第五章构造地质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43)一、褶皱调查 (43)(一)褶皱的分类和描述 (43)(二)褶皱的调查内容及要求 (44)二、断层调查 (45)(一)断层分类和有关术语 (45)(二)断层调查方法及内容 (46)(三)断层岩分类 (47)三、节理、劈理和线理调查 (47)(一)节理调查 (47)(二)劈理调查 (50)(三)线理调查 (50)四、构造变形相与变形相序列 (51)第六章区域矿产调查基本要求 (51)一、收集区内已知的矿产信息 (52)二、野外找矿标志的识别、观察和记录 (52)第七章野外记录资料整理及样品采集工作要求 (54)一、野外记录 (54)(一)路线地质填图描述格式及要求 (54)(二)剖面编号和记录要求 (55)二、野外手图及野外总图 (56)三、资料整理工作 (56)四、样品采集要求 (57)(一)总体原则 (57)(二)各类样品采集要求 (58)五、质量检查 (59)六、资料汇交及资料管理 (59)第八章安全工作基本知识与制度 (59)一、野外安全工作基本知识 (60)(一)测区自然条件 (60)(二)野外安全工作基本知识 (60)二、安全生产措施 (62)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一)沉积岩分类沉积岩野外分类主要是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成因等进行划分的,详细划分见表1。
野外调查手册
第一章 引言 野外小考察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不仅可以使学生直接地观察到地理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学到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等实际本领,加深书本知识,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是一项极好的科技活动。
一、野外考察的准备 野外考察活动的准备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和技巧准备、料和物质准备几个方面。
我们除了学好地理课外,还要阅读一些书刊。
知识积累越充分,野外活动开展得就越有成效。
这里主要介绍野外考察地点的确定、路线的选择和必要的物质准备。
1、野外考察地点的确定 搞好野外观察,最重要的是选择地点。
观察点的选择应视不同对象、不同目的和要求而定。
其原则主要有两个:一是典型性。
地理事物具有典型特征,才便于学生观察,才容易达到观察目的;二是近便性。
观察点离学校要近,交通要方便。
这样便于安排观察时间,便于学生往返,观察活动才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2、观察路线的选择 观察路线的选择是整个观察活动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活动中获益的多少,怎样才能选择好观察路线呢? 首先,路线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确定观察目的时首先要考虑野外观察的类型。
地理观察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与综合观察等3类,同时各类的观察对象又相当繁多,自然环境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不一样。
因此,确定每次观察的目的,要根据观察类型性质的不同特点。
其次,观察的目的,还应结合课堂教学。
确定观察目的后,再选择观察路线。
其次注意量力而行原则。
野外观察路线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本身的年龄、体力和知识水平的特点。
一般初中生徒步观察路线以不超过5公里为宜,观察的内容以2~3项重点观察项目为好;而高中生和师生的观察路线不超过10公里,内容最多不要超过4~5项重点观察项目。
此外,在选择路线时,还应注意安全。
要注意地形的陡坦、江河水深和流速的急缓等。
选择观察路线的步骤如下: (1)收集整理资料。
经常积累有关乡土地理资料作为选择观察路线的依据之一。
野外编录秘笈
第一章总则1.野外描述岩土的目的是划分层次,确定名称,鉴别状态、成因类型、地质年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评价岩土的工程性质取得原始资料。
2.描述人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描述记录工作,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记录完成后,不准随便更改)。
3.本描述标准包括下列各类岩土:(1)岩石(2)碎石土(3)砂土(4)粘性土(5)人工填土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及盐渍土等以及特殊要求地工程(如地下洞、边坡等)应遵照有关规定描述或按专业研究确定地描述内容进行。
4.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差异,各工区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根据本标准确定代表性样本。
5.在钻探中,土的描述工作应在土样取出钻孔后立即进行(风干土的描述除外)。
6.土的成因及时代在现场很难确定时,可根据区域已有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研究确定。
7.对土的描述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特别应注意那些能说明土的工程性质的特征。
8.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副色放在前,主色放在后。
第二章岩石9.岩石: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是由多种矿物或一种矿物组成的(如石英岩即由石英组成),它的部分块体称岩石。
岩石按照成因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或风成等)和变质岩三大类。
按照坚固性分为:硬质岩石和软质岩石,其代表性的岩石则见表1。
岩石坚固性的划分构造、风化程度、破碎程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
11.描述岩石成份时,一般情况下只描述主要矿物成份,如:“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
12.岩石的颜色,要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和风化面的颜色。
13.岩浆岩:有岩浆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1)其结构按照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其结构按照组成岩石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分为:等粒、斑状;其结构按照组成岩石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分为:粗粒(粒径大于5mm)、中粒(粒径2~5mm)、细粒(粒径0.2~2mm)、微粒(粒径小于0.2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 土 描 述Q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粘性土、粉土的现场鉴别表B -1粘性土状态的现场鉴别表B -2粉土湿度的现场鉴别表B -3砂土现场鉴别表B -4砂土湿度的现场鉴别表B-5碎石、卵石土密实度的现场鉴别表B-6岩石风化程度的现场鉴别表B-7岩石硬度的现场鉴别表B-8A、野外记录要点1) 粉质粘土:一般描述颜色,状态,湿度,夹含物。
土质结构特征(均质程度或夹层,互层夹薄层)。
状态:流塑、软塑、可塑、硬塑、坚硬。
湿度:稍湿、很湿、饱和、干燥。
夹含物:铁锰质斑状黑色结核及浅绿色高岭土成份局部地区夹碎石,砂石颗粒(粒径较小,并夹腐植物)2) 粉土:描述颜色,状态(稠度)湿度,夹含物,土层结构。
切面光泽,韧性。
摇振反应。
状态同粉质粘土不可搓条,湿度同粉质粘土。
夹含物:腐蚀物。
摇振反应:取少量粉土搓成小球在手掌中摇晃,如有水溢出表示摇振反应较高,无水则低。
3) 残积土:颜色,状态,夹含物。
状态:软塑、可塑、硬塑夹含物一般为夹铁锰质结核,及少量钙质及砂质物。
4) 砾石层:颜色可有可无,密度,粒径,砾石的主要矿物,磨园度,级配,硬度。
密度——N63.5<5松散、N63.5在5~10为稍密、N63.5在10~25为中密、N63.5>20为密实。
5) 粉砂:颜色,密度,湿度,夹含物。
密度0<N<10松散、10<N<15稍密、15<N<30中密、N>30密实。
湿度:在地下水位以下为饱和。
夹含物质:母片夹腐蚀物质,局部夹碎石。
6) 岩石:颜色、采取率、岩石成分、层理特征、(节理),裂隙情况,岩芯完整程度,力学表观程度,钻进漏水或快慢的情况。
颜色:次色加主色,三色以上为杂色。
岩石成分:长石、石英、云母碎屑等。
风化程度:强、中、微、无风化阶段。
RQD:所有采取岩芯大于10cm岩芯之和与总进尺商的百分比。
现场可进行填写有效长度LO,然后再计算:100%-90%好,90%-75%较好,75%-50%较差,50%-25%差,小于25%很差。
岩石采取率:所有采取岩芯长度和与总进尺商的百分比,。
岩层的采取率一般不低于80%、破碎岩层一般不低于65%。
7) 岩芯完整程度的描述:长柱状L>40cm岩体完整、短长柱状20<L<40、短柱状10<L<20较破碎饼状\扁柱状3<L<10cm破碎、碎裂状\砂状L<3cm 很破碎。
岩石的力学表观特征:(锤击,手捏,手折)锤击声脆(硅质岩,钙质砂岩,)较难击碎。
锤击声不清脆(砂质泥岩,泥灰岩)较易击碎浸水后指可划痕。
锤击声哑,有凹痕(泥岩,页岩)易击碎手可折断。
锤击声哑:有较深的凹痕(半成岩或全风化岩),手可捏碎,浸水后捏成团。
8)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填充物的性质和填充程度.密实度等。
9)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 颗粒级配, 颗粒级配,粘粒含量.湿度,密度等。
10)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H.1 一般规定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
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岩石厚度分类表表H.1.2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 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巨厚层厚层h> 1.01.0≥h>0.5 中厚层薄层0. 5≥h>0.1h≤0.1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H.2 野外描述H.2.1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
H.2.2 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
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3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厘米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4 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
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Ⅰ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Ⅱ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按H.2.3定名。
H.2.3 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夹”——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地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
H.2.4 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前,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
工程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H.2.5 岩、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
H.2.6 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术语标准参照《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执行,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
H.3 岩石H.3.1 岩体是指包括各种结构面(如节理裂隙等)的原位岩石。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类。
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特征和性质时,应定名为特殊性岩石,一般可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
H.3.2 岩石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及岩脉特性等,对特殊性岩石尚应描述其遇酸反应及遇水反应情况等。
H.3.3 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花岗岩等。
如遇有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
H.3.4 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的颜色。
H.3.5 描述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
H.3.6 应描述岩石的胶结物与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
H.3.7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A附表A.0.3的规定执行。
H.3.8 对岩石的完整程度,应描述岩体节理裂隙的性质、张闭情况、充填及联通性等,必要时应量测裂隙的产状,并统计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数量。
应详细记录各种不连续软弱结构面的类型、间距、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等,必要时,应做节理裂隙玫瑰花图等。
H.3.9 描述岩石的产状要素,应记录岩层、断裂、节理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如岩层走向N60W、倾向NE30°、倾角45°,则可表示为NE30°∠45°。
H.3.10 描述岩脉特征,应着重描述其名称、坚固性、风化程度和穿插、分布形状、宽度、完整性及与围岩的接触、胶结等特征。
H.3.11 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溶洞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
H.3.12 对岩溶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地段应采用工业CT、地质雷达、浅层地震等综合工程物探方法确定其地下发育形态。
H.4 碎石土H.4.1 碎石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H.4.2 碎石土的定名可根据目测或量测颗粒直径,估计重量百分比,按颗粒级配及形状确定。
其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2执行。
H.4.3 碎石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主要成分、磨圆度、球度、一般粒径、最大粒径、坚固性、充填物的名称和性质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数、胶结性、密实度等。
H.4.4 碎石土的名称应按H.4.2条确定。
当颗粒分选有渐变情况时,应在记录中以箭头表示碎石土间的相互关系。
如卵石渐变为圆砾或角砾渐变为碎石,表示为卵石→圆砾或角砾→碎石。
H.4.5 对碎石土的成分,应描述碎块的岩石名称。
当不易鉴别时,可描述为是由结晶岩碎块组成还是由沉积岩碎块组成。
H.4.6 碎块的坚固性应分为坚固的(锤击不易碎)、较坚固的(锤击易碎)、不坚固的(原生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多为次生矿物,手能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