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观点评价:
优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社会的价 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 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缺点:但该观点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 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甚至 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 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单 纯把人当成社会的工具,造成对人本性的 严重束缚和发展,不利于学生个体主观能 动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1712~1778)
人物简介:裴斯泰洛奇(1746~ 1827年)瑞士著名教育家。他一 生从事贫民教育工作,对教育理 论和实践都有很大贡献,致使他 的教育经验和改革驰名全欧.
主要观点: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 然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这 些潜力和才能都具有渴求发展的 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 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 能,使人的各项能量得到自然的 进步和均衡的发展。
可见,人是教育的对象, 又是教育作用的体现者。作 为规定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 的教育方针制定还必须依据 人的发展理论。而马克思学 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 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一)旧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雅克· 卢梭
简介:雅克·卢梭 (1712~1778),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 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 物之一,也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 创始者。 教育目的观:卢梭提出了造就“自 然人”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就应 该顺应儿童善良的天性,培养具有 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 发展。他赋予“自然人”以如下的 形象:第一,自爱。第二,自主。 第三,自立。第四,自治。
教育方针、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 系: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2、教育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 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 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 1、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离开了社会的
个人是不存在的。
2、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 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1.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2.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
(二)教育为人民服务
1.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 旨
2.教育事业必须“让人民满意”
(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1、培养的人应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与道德。 2、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
(二)教育方针、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育方针:时效性,阶级性,法令性
教育规律: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教育方针的意义
教育行政部门
各级各类学校
教育工作者
三、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政治经济制度 生产力发展状况 人的发展理论
第二节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一)解放前的教育方针
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的 “中体西用” ,中学以忠孝为
本、以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科学和艺能为主,以培养 所需实用人才。
1912年,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
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宗旨。 1915年,袁世凯时期的“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 治、戒贪争、戒躁进”。 1928年,“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 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民生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第四章 关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第四章 关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
• 与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每10万人中拥
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文 化程度的由615人上升为1422人,具有高中文化 程度的由6779人上升为803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 度的由17892人上升为2334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 度的由35237人上升为37057人。 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 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 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180030060人。同一九 八二年人口普查数据比较,文盲、半文盲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例由22.81%下降为15.88%。
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八大报告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1、对与素质有关的若干问题的探讨阶段
(1978年~1985年) • 2、对素质的直接探讨阶段(1985年~1987 年) • 3、“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探讨阶段(1987 年~1996) • 4、“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阶段(1997~ 现在)
念,树立正确教育人才观(“不求人人升 学,务求个个成才”);建立和完善素质 教育的运行机制;按素质教育要求,深化 教学改革;大力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 改善办学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4、全面实施阶段(1997-现在) • 1997年7月,原国家教委在烟台召开“全国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解析
• 狼孩: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约1000千米的
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 的一岁半。他们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两人回 到人类世界后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 拉。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 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 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 脚或两手、两膝爬行。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 有亲近感,其次是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 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 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这两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以后,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 样的尝试,但没有充分的计划性。

《教育学》--第四章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

《教育学》--第四章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教学思想
应试教育的信仰是“容器理论”,把学生头 脑当作知识仓库,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 这种教学完全以升学为目标,考分就是评判学 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受 到完整人的教育的机会。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要以开发智力为重。这种 教学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主 张知识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教学是 贯彻德、智、体诸方面要求的基本渠道;教学 质量的高低是以现代人的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 展为衡量标准的。主张 “完整人”的教育,注 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人生智慧和人生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 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 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 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 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 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
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 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 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 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 民族地区的特点。
二是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自古以来,只要有选拔存在,就有考试
存在。“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教学活 动的唯一目的,考什么,教什么,学什 么,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型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而素质 教育则把考试作为一种检测学生学业的 一种重要手段,注重全面发挥考试的功 能,追求考试的正面导向,使之服务于 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结构

应试教育是单渠道的。强调以课堂教 学为中心,只抓课内不抓课外。教学方 法一般是讲、练、背、考。而素质教育 则是多渠道、多层次的,课内与课外两 条渠道并举。课内强调少、精、活、讲、 评、练,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打 好基础,促进发展;课外以学生的自学、 动手实践为主,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 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小学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目标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
1.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通过开展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通过开展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4.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5. 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内容
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德育教育:通过教育活动、班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惯和道德价值观。

2. 学科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基础学科的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

3. 体育教育: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增强他们的体育意识和运动技能。

4. 艺术教育:开设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5. 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6. 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教育要求进行合理安排,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发展总目标与要求

素质教育发展总目标与要求

鹏兴第三幼儿园素质教育发展总目标•健康总目标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语言总目标1.有表达的愿望,能够自然、礼貌地与人交谈。

2.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和相应的语言理解能力。

3.敢于当众讲话,能清楚地进行自我表达。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并理解其中的内容。

5.学习和运用普通话。

•社会总目标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动、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科学总目标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学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艺术总目标1.能够感受并喜爱生活、环境和艺术中的美。

2.积极参加艺术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快、丰富的情绪体验。

3.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4.具有艺术活动的良好习惯。

鹏兴第三幼儿园素质教育发展阶段目标健康小班(3〜4岁)(一)生活卫生1、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愿意来幼儿园。

2、逐步建立起与教师的依恋关系。

3、正确使用小勺独立进餐,喜欢吃各种食物。

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擦嘴与漱口以及经常喝水的习惯。

4、养成勤盥洗的习惯,会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洗脸,并做到早晚刷牙,使用自己的毛巾、水杯和手绢或手帕。

5、学会上厕所,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6、按次序穿脱衣服和鞋袜,把它们放在固定的地方。

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7、不用手脏或脏手绢揉眼睛,不将手或其他异物放进嘴、鼻、耳里,知道没有成人的同意,不随便吃东西。

小学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
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目标
1.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应当通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等途径,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
在实际生活中具备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
社会、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内容
1.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体质、锻炼健康,同时让学生在团队中感受到合作和竞争的力量。

2.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

3.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实践经验,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4. 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帮助他们避免一些意外的伤害。

小学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
1950《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 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化的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的文 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 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 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57年,毛泽东在国务会议上指出:“我 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 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 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 级政治服务。
2、单轨学制 19世纪后半期开始形成,代表国家:美国 特点是:一个系列多个分段,小学——中学— —大学 优势:平等性、公平精神 不足:效益低下,发展失衡,质量悬殊
3、中间型学制(Y学制) 出现最晚,代表国家:二战前的日本、苏联和 中国 特点:义务教育单轨,再往上则实行学术教育 与职业教育分轨,但保留适当的贯通性。 试图兼顾公平与效益。
3、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
目的的根本途径。
三、当代我国教育方针丰富与发展
1、突出素质教育思想 2、强调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3、强调社会实践 4、强调美育地位与作用
四、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
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
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
七、当代中国学制改革



1、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灵 活和弹性 2、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规定了“九年一 贯、六三分段”基本学制 3、为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正逐步完善高中 阶段教育结构 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院校类型 趋于多样化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观点: 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 来确定, 来确定,个人的一些发展都有赖于社 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 会需要, 的功能加以衡量。 的功能加以衡量。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过分强调 人对社会的依赖, 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 绝对化,唯一化。 绝对化,唯一化。
A.何谓应试教育? A.何谓应试教育? 何谓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 发展的实际需要, 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 目的, 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 教育思想和模式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把考试当作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四、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说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 第二节 素质教育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三.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㈠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 ㈡教育目的的功能 ㈢教育目的的类型
㈠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2.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3. 教育目的的意义
思考与练习
1. 2. 3. 4. 5. 6. 7. 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 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关系:一般与 个别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 依据 教育目的的类型:国家教育目的、培 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教育目的 的社会制约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㈡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 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 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 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 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同 生产劳动相结合。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 言的 2. 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 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4. 人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5. 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 实现 6.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
㈡素质教育的分类与结构
1. 自然素质(生理素质) 自然素质(生理素质) 2. 心理素质 3. 社会素质
㈢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素质教育概念: 素质教育概念:是依据人的发 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 本目的的教育。 本目的的教育。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
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 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培养学生 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学 习品质和热爱科 学的精神等。
智育:是指向学 生传授系统科学 知识和技能,培 养和发展学生智 力才能的教育活 动。
体育:是指向学 生传授身体运动、 保健知识,增强 体质和运动能力 的教育。
主要观点
主要代表人 物
孔德和涂尔干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合理 之处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 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 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缺陷:
容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 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 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 人的本性发展严重束缚和压抑。
二、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1985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 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 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 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 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 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 实践的思想源头。
•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 发展纲要》。《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 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 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 1994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 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月,《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 《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关于素质教育的概 念。 • 1996年2月,《人民教育》刊载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 育的报道,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全国推广。这是素质教育实 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改革试验从学校试点扩展为 区域改革,为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强调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 素质教育转变‛。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精]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精]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 阶段工作(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者学期)工 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结果。老师教案的第一个永远都是: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 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背景。
要素主义教育目的:巴格莱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主张把 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 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 知识要素,并坚决认为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然是现 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要素主义也因此而得名。

妈妈,我再也不当博士后啦!”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2、意义和作用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 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规则,它贯 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 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源头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共产主义 社会
人的全面发 展是与人的 片面发展相
对而言的
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

现代大工业 生产的高度
发展
取决于社会 条件
受到社会分 工的制约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以培养学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育的目
的 是培养辅佐君王的官员。 在西方中世纪,宗教力量异常强大,教育目的是培 养宗教的守卫者。 资本主义社会一边培养接班人,一边培养听话的工 人。 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是掌握社会生产的专门人才。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Company Logo
妈妈,我再也不当博士后啦!”
Company Logo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 才的总的要求。
Company Logo
个人本位论 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 发展,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 需要来确定;注重个人价值和身心 和谐发展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 社会必须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强 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培养社 会需要、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 步的人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 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03年 名词解释) “会读书,就要努力把‘成都理工’读成‘麻省理工’;就要努力把一 所大学 读成两所甚至更多;就要努力把德智体美读得无一偏废;就要努力把 男生读成文质彬彬,女生读成知性端庄;就要努力把自己读成无论张 口还是抬手,都让人分明看出你读过大学。‛
Company Logo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57年的表述;1982年的表述 1985年的表述;1995年的表述 1999年的表述 共同之处在于: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我国经济
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3、适应具体时代需求,如1985年“四有两爱两精神”、 1999年“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Company Logo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人的全面发 展是与人的 片面发展相 取决于社会 对而言的 条件
共产主义 社会
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 说
现代大工业 生产的高度 发展

【免费下载】第四章教育目1

【免费下载】第四章教育目1

教育目的:1.概述(1)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分类(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3)我国的教育目的(4)国外教育目的的概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1)我国教育的基本特点(2)培养目标(3)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含义及分类(一)。

含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期盼,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对学生寄予各种期望,这些期望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这种教育目的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素质的人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需要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它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称为(A)A.教育目的B.教学目的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二)教育目的分类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按价值取向,分为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按教育性质,分传统的教育目的和现代的教育目的。

按照文字表述方式,分纲要式和详列式的教育目的。

按约束力,分为强制性和建议性的教育目。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随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对社会成员的教育目的就会有所不同。

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按照自己的阶级意志和政治路线培养人,当极少数让你通过教育被培养成统治者时,其他绝大多数人则通过教育等方式被培养成了统治者。

[小学教育]第四章教育目的(复习稿).docx

[小学教育]第四章教育目的(复习稿).docx

第四章教育目的(复习稿)一、本章教学目的1、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性质和特点2、了解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我国现行屮学培养目标3、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并懂得运用本章理论对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析。

(本章的重点为:教育口的的含义;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口的的演变;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难点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而发展的学说、我国建国以來有关教育目的理论观点的理解。

)二、第一节内容:教育目的概述引用教育名言,导出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

------- 俄教育家乌申斯基㈠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目的就是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它一方面指明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规定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教育目的最终是要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来体现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掌握教育的目的有何意义呢?2、教育目的的意义①教育目的可以引导和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培养理想学生);②教育目的能够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影响内容方法)③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

(评价基本依据)总Z,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所要达到的结果和归宿。

但是,不少屮小学教育工作者其对我国教育目的情况掌握,多半不甚理想。

不了解教育目的理论,显然不利丁人的培养。

案例:卢刚事件1991年11月1日下午3点半左右,美国爱荷华人学凡•艾伦物理系人楼309室,一个天文物理专题讨论会正在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实践)
第一节素质教育目标概述
一、素质教育目标的含义(统一、具体目标;显性、隐性目标)
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

(开放的、可选择的)
素质教育与以往各种教育模式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素质教育目标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一方面,作为指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它必须是稳定的,不能摇摆不定。

另一方面,这种稳定又是相对的,一般说,在一个阶段结束后,应该通过认真的总结来进行必要的调整,层次越低的目标,调整的周期越短。

二、素质教育目标的层次和类别
素质教育目标的层次性:一、从整个国家到各个不同地区以至所有学校,再到各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教应有各自的素质教育目标,这些不同级别的目标,体现着从原则到具体的不同层次。

二、各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各学年、各学期,乃至各教学单元,都有前后相承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现着教育要求从低到高、从简单到综合的不同梯度。

素质教育目标就可以超越素质自身结构的划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领域里建立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1、知识领域:学科知识、意会知识、能力知识、信息知识2、情感领域:心理、品德、思想3、动作技能领域:健康和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生活习惯。

(做集体的小主人:学会热爱;学会自责;学会自律。

做学习的小主人:学会主动、学会方法、学会“双基”、学会创造。

做生活的小主人:学会自理、学会交往、学会消费。


第二节素质教育目标设计
一、理论依据
(一)设计素质教育目标首先应当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它对于构建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设计素质教育目标应当依据教育理论。

①教育基本原理②发展理论③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设计素质教育目标还可借鉴未来学理论。

二、政策、法律依据
政策、法律是党和国家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三、现实依据
要充分认识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要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确定符合当地社会发展水平、体现自身特色的教育目标。

从受教育者自身的实际出发。

第三节素质教育内容的确定
一、改革现有教育内容
依据素质教育目标(同样是发展变化的)对原有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至改革,应该是一项不间断的经常性工作。

1.适当精简(以学科为载体的教育内容)
2.降低难度
3.适度综合
二、拓展新的教育内容
现行教育内容中严重短缺的,亟待充实和强化的内容:
1.学会生存的内容
2.身心发展的内容(营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节素质教育课程
一、课程理念
成熟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操作和理念的同一性。

1.全面的大课程观
2.着眼于发展的课程观
3.课程开发的多重主体观
(人类知识:事实性知识;方法论知识;规范性知识;价值知识)
二、课程开发
1.国家课程开发
2.地方课程开发
3.校本课程开发
三、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指对课程编订、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是巩固课程开发成果,发挥课程开发效益的重要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