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文化情结
日本传统节日&中国情结

第三层【煮菜】
煮菜以山中土产为中心,祈愿家人和和气气。 • 莲藕……由于藕有空洞,希望能预见未来 • 芋头……因为会长很多小芋头,象征儿孙满堂 • 萨摩芋头……象征出人头地,因为会长小芋头象征儿孙满堂 • 慈姑……有着大的嫩芽表示“喜庆”,会长很多小的象征儿孙满堂 • 牛蒡……扎根深处代代永续
第四层【醋腌菜、拌菜】
第一层【祝肴】 就是最上面的一层,要放进正月风味的菜肴。其中,干青鱼子、黑豆和沙丁鱼干(★) 叫做“三種肴(さんしゅこう)”或“三つ肴”,这是不可欠缺的东西。在关西则用腌 牛蒡(☆)代替沙丁鱼干。 ★ 数の子(干青鱼子)……儿孙满堂,子孙繁荣。由于是ニシンの子,所以还有“双 亲健在”的意思。 ★ 黑豆……勤勉(音同“豆子まめ”)劳动,踏踏实实(音同“豆子まめ”)的生活。 ★ 沙丁鱼干……由于沙丁鱼原本是肥料,所以叫做“田作り”,“ 五万米”,祈求来 年丰收。 ☆ 腌牛蒡……像牛蒡一样深深扎根代代永续。用研磨棒破开则是祈愿开运 • 红白鱼糕……半圆形的日出(年神)。红白的颜色很喜庆,红色能驱魔,白色则表示 清静。 • 伊达卷……“伊达”表示华丽。卷起来和书籍卷轴等很像,用以祈愿知识文化昌盛。 • 海带卷……加上“喜悦”。 • 栗金丸……栗叫做“勝ち栗”很是吉利。写作“金团”是由于金黄色很吉利有蓄财的 意思。 • 甘露子……写作“長老喜”、“ 千世呂木”,祈愿长寿。 第二层【烧烤、甜点】 这是以吉利的海产为中心。 • 鲥鱼……希望像鲥鱼那样出人头地 • 鲷鱼……加上“喜庆” • 虾……长寿到腰都变弯了(注:虾煮熟了是红色,并且弯腰d)
起源:
日本的成人节源于古代的成人仪礼, 而日本古代的成人仪礼受到过中国“冠礼” 的影响,所谓“冠礼”,指男子成年时举行 的一种加冠的礼仪。从加冠这天起,冠者便 被社会承认为已经成年。日本仿中国旧礼制, 始行加冠制度在天武天皇十一年(公元683 年)。按中国传统,冠日多选吉日,特别以 正月为大吉,并节日又多订位每月的月圆之 日,取其圆满之意。所以多者认为这是日本 1月15日成人节形成的根源。但值得一提的 是,日本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ハッピー マンデー法 (快乐周一法)把固定的法定 假日,选择性的放在星期一,据说用这种方 式增加“三连休”,以刺激节日或假期消费。
从中日文化传播视角看日本传统节日

从中日文化传播视角看日本传统节日作者:任晨光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由于日本与中国处于相似的自然环境,同气候带,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与中国处于相对类似的经济生产水平,中日文化传播有着天然的传播动因,传播条件与传播土壤。
历史上对重要节庆日的设定也受中国的历法影响,日本一年中有相当多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类似。
在节日的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虽然无数不同点才成为特殊性与民族性的体现,但从文化传播视角看,相通方面中可以找到历史交流与传播的痕迹。
日本的本土文化在接受外来文明的过程中,除去精英阶层与时代文化表达者的主观呈现之外,民俗文化呈现出来的丰富性才能体现宗教文化交流的历史。
【关键词】文化传播;民族节日;宗教文化;传统民俗一、引言节日的产生与人类三个方面认识的发展不可分割,第一是宗教因素,即人类对重要事件和人物产生纪念的需求,并对其纪念意义有相当的群体想象。
第二是天文历法,或叫时间记忆能力。
动物可能根据食物成熟周期来确定自己觅食、储存食物的活动,只有人类才能科学总结天文历法,以日月星座为参考坐标来确定自己的纪念周期时刻,在单位周期内进行多个不同节日的计时,按历法确定某些定期或浮动的节日。
第三是社会因素,一人的怀念或高兴不能叫做节日庆典,只有当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能够发展到产生群体共同传播能力,并能组织社会性的共同纪念活动时,才能产生社会意义上的节日。
人类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宗教、民族、历法。
节日作为文化现象不仅反映着中日两个社会的文化活动,还蕴含着两个民族对重要事件与价值的诉求。
历史不孤立地在发展,随着宗教、知识文化传播而带来生活生产方式的流传。
节日的社会活动形式与精神信仰内涵也会转移到其他文化区域,融入到其他民族的生活传统中。
对比研究中日节日文化内涵传播过程,无论是探究文化传播对民族精神的影响与改变,还是理清跨文化比较的源流与追溯不同文化发展脉络,对研究中日之间的宗教历史都很有价值。
中日传统文化对比 (1)

习俗 摆偶人 架 赏樱花 喝糯米 甜酒
雛壇は赤い絨毯を敷いた階段 で、最上段には内裏様(だいり さま)、次の段には三人官女 (かんじょ)、三段めは五人囃 子(ごにんばやし)、その下が 左右大臣(さゆうだいじん)で ある。最近は七段、八段と並べ てある商品もあるが、価格が高 いのと部屋が狭いのでどれぐら いの人が買うだろうか。両親が 娘に揃えたり、娘の娘に送った りする。
おせち料理にはいろい ろなものがあり、それそ れに意味がある。 たとえば、腰が曲がる まで丈夫という长寿を 願って、えびを食べる習 慣があります。 「黒豆」は「まめ(健 康)」、「昆布」は「よ ろこぶ」、「きんとん」 は「财源が非常に丰かで ある」などを意味する。
理「 」お せ ち 料
「数の子」は「子孫 繁栄」をねがって、 「鯛」は「えでた い」を意味する。
大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新年
时间:正月初一 主要内容:
中国新年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一年之 中最为盛大的节日,它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对 未来的美好憧憬紧密相连,成为各族人民一年 一度“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性的风 俗习惯大展览”,农历岁末腊月二十日左右便 开始进入过年阶段了,家家户户动手拭去庭户 屋顶的尘秽,俗称“打埃尘”或“掸埃尘”, 掸尘后便开始出外购买过年应用之物,因为新 年无市,所以,要买足过年所需的东西。 农历二十三日、二十四日祭灶,三十日前亲 友互赠糕果称为“送年札”。三十日夜备筵席, 祭祀完祖先后,全家入席吃“年夜饭”,长幼 围炉团坐,通夕不合眼叫“守岁”。 新年到来之际,家家燃放爆竹,以辟邪禳灾, 长辈则向小辈分发钱币称“压岁钱”,天亮后 合家男女依次向家长拜贺新年,再出拜邻里亲 戚。
中国三月三 女儿节
日本社会中的中国文化

【日本风俗文化-中日文化对比的视角】日本社会中的中国文化卅之青萍首先要说,我并不是一个特别了解日本社会的人,又由于我对一些日本作家及他们的经历、和日本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有一些了解,所以我眼中的“日本社会中的中国文化”更多的会着眼于这些方面。
至于对日本尤其是今下的日本社会的习俗不甚了解,所以不知者故不言。
在讲座中成教授讲了上巳节,在日本,上巳节也就是女儿节。
日本上巳节的曲水宴与洗尘礼仪很明显源自中国古代的曲水流觞活动。
犹记得《论语》中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中国古代上巳节的情形。
我第一次读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不禁有一种心向往之的感觉。
而今日在听成教授讲述日本上巳节的习俗时,却有一种心痛的感觉,这种古老的传统习俗在中国却已经看不到了!记得民国学人有云”华夏文化已夷狄之矣,而故国不可见,不亦悲夫!“今日此时,我深有同感!具体于我自己而言,关于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最早了解的是关于日本的武侠宗师柴田炼三郎的。
柴田炼三郎是一位武侠作家,他创造了剑豪小说尤其眠狂四郎这个经典的武侠形象,中国的古龙就深受其影响。
据说他二战时参军(海军)只带了本杜甫诗集,结果刚上军舰就遇到军舰被炸沉。
他在漂流过程中,为了保持头脑空盈,只是回忆杜甫诗以抵抗饥饿,最终在茫茫大海上整整漂流了七个小时,他才获救。
记得初读这件事,有一种原来日本人也读杜甫诗的惊讶以及自豪感。
谈及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宗教的传播影响,尤其是佛教(禅宗)。
远古时候日本民族都信奉一种原始宗教(所有民族都有),他们认为不但人和鸟兽虫鱼有灵魂,天地、日月、星辰、山川、雷电也都有灵性。
所有的原始部落都在巫师的率领之下,敬拜天神、山神、河神及其他精怪乃至凶神恶煞等等。
日本社会的一大宗教流派就是现今所称的“神道“。
日本人今天所崇拜的天照大神(太阳)、月读命(月亮)等诸神都说明了神道的权威。
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茶文化摘要:日本茶道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
“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传”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
其目的是要人们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清洁纯净、远离浮躁、发展茶道文化。
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一综合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促进中日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关键词:茶文化、高僧、日本文化、中国元素日本古代就同中国友好往来,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在茶文化方面。
据记载,“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
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生发出茶道精神。
在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
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环境,而且规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
日本人把茶道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日本茶道的源流是最早通过陆路和海路东传的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是通过僧侣传播、茶禅一味的文化交流。
“茶禅一味”之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之所在,而其哲学基础则在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
日本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见《古事记》及《奥仪抄》两书:日本圣武天皇曾于天平元年(729年)四月,召集僧侣进禁廷讲经,事毕,各赐以粉茶,人人皆感到荣幸。
又记载当时有高僧行基(658一749),一生曾兴建不少寺院,并开始在寺院中种茶。
但这两种记载都无法证实这些茶是否来源于中国。
日本种茶有明确记载的是805年,到中国学佛求法的高僧最澄,回国时带去浙东茶籽在日本播种。
到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奉为圭桌。
唐代以后,日本来中国学佛的僧人很多,据日本《云游的足迹》记载,仅南宋至明代,日本来华求法的僧人就有443人。
宋元时期,中国从明州赴日传经布道的高僧则有27人。
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文化情结

第4卷第6期2005年12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 ol.4 No.6D ec. 2005[收稿日期]2005 04 10[作者简介]管纪龙(1976 ),男,河北威县人,助教,硕士.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文化情结管纪龙, 金小林(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江苏无锡214122)[摘 要]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日本国在吸收中国古代先进的律令、制度和礼仪、文学文字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和历法。
而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及节气密切相关。
本文以此为契机,在叙述了中日两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异同之后,提出了日本现今保留的传统节日的中国文化情结即在于其对中国包括汉字和历法在内的文化的吸收、融合的必然结果,并试着进一步分析了日本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 形似义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中日;传统节日;历法;漢字文化[中图分类号]G 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6973(2005)06 0039 05Chinese Culture C omplex in Traditional Japanese FestivalsGU AN Ji long, JIN Xiao ling(Ja panese Department o f Schoo l o f For eig n Studies,Southern Yangt ze U niv er sity ,Wux i 214144,China)Abstract:Sino Japanese ex chang e has a long history.Japan introduced no t o nly ancient Chineseadvanced law s,institutio ns,rituals and lang uag e,but also Chinese astronomy and calendar,w hich are clo sely related w ith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T his article first explains theorigin as w ell as the sim ilar 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traditio nal festiv als.Then it points o ut that Chinese co mplex in Japanese festivals results from the assimilation o fChinese culture including Chinese character and calendar.Finally it analy zes the reasons w hyChinese and Japanese tr aditional festivals are different in meaning.Key words:China and Japan;traditional festival;calendar;Chinese character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相互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长,为世界历史所少见。
日本节假日中的中国文化

日本节假日中的中国文化摘要:众所周知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日本文化从而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传统节日及中国文化对其深刻的影响。
Abstract:As we all know, Japanese exchang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Japanese culture has been influenced by Chinese. This dissertation will mainly introduce Japa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 Chinese influence on it.关键词:中国与日本,传统文化。
Key word:China and Japan; traditional festival。
1.引言正如引言所述,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就已经开始相互交流,隋唐盛世时尤其达到了顶峰时期,日本不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习中国的礼仪、法律、文学文字等等,甚至当时日本京城的布局结构也模仿长安。
其相互影响之深, 持续时间之长, 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直到今天,日本传统文化中也处处有着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子。
对比当今中日之间的节日内容, 相同之处已寥寥无几。
但我国古代传统节日的丰富内容和内涵仍然可以清楚、充分地证明日本传统节日的中国文化渊源。
正是由于先进汉文化传统的辐射, 日本的传统“祝日”或“年中行事“中的风俗都或多或少的吸收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现分别以日本的当今法律规定和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为例来详细说明。
据资料记载, 我国的大多数传统节日在先秦时期初露端倪, 定型于西汉, 在盛唐时期, 节日开始从原始祭拜、禁忌等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 并逐渐演变成娱乐礼仪型的良辰佳节, 并变得欢快喜庆, 丰富多彩。
随着体育、娱乐活动的不断出现, 节日也很快作为一种时尚流传开来, 经久不衰。
中日传统节日对比及教学探究

中日传统节日对比及教学探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众多的文化元素中,传统节日作为反映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面,成为了人们的焦点。
本文将对中日传统节日进行对比,并探究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而日本的传统节日则有新年、彼岸、七夕、盂兰盆节等。
这些节日在两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且在时间、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上有着各自的特色。
历史渊源:中日传统节日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但因两国历史、文化的差异,节日内涵各有不同。
例如,中国的端午节源于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日本的端午节则与民间神话有关。
庆祝方式:中日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各有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通过家庭聚餐、贴春联、挂灯笼、赏月等的方式庆祝,而日本则在祈愿、祭祀的基础上,融入了民间传说和童趣元素。
时间安排:中日传统节日在时间安排上存在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遵循农历时间,而日本的传统节日则根据阳历时间安排。
语言学习:通过学习传统节日相关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中日两国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传统节日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为双方的友好关系奠定基础。
旅游推广:通过介绍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对方国家,促进双方的旅游经济发展。
随着中日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未来可以加强对中日传统节日的教学力度。
以下是一些建议:完善课程体系:将中日传统节日纳入学校课程设置中,使其成为中日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点。
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中日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例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传统音乐和舞蹈等,以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感知和体验。
加强师资培训: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对中日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促进校际合作:鼓励中日学校之间开展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校际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学习和分享,深化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从端午节在日本的嬗变谈中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从端午节在日本的嬗变谈中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外文化交流史》009101251920化学化工学院08级化学王莅中国的端午节究竟是何时被传入日本已无从考证,但据文献记载可以确认大约于7世纪。
端午节传入日本后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存在形态。
七世纪中国的端午节传入日本后,主要是“药狩”、“骑射”、“走马”等形式,和中国是非常接近的;八世纪以后,逐渐演变成“菖蒲的节日”。
在奈良时代,端午节的时候,天皇和群臣在出入宫殿时,头上都必须扎上“菖蒲缦”。
在平安时代的端午节,民间也有佩戴菖蒲的习俗,希望可以避邪除恶;十三世纪以后,在江户时代,端午节开始演化成了“孩子节”,此时端午节的必需品除了菖蒲,还有风车、条旗和鲤鱼旗。
至此,端午节成为了对男孩表达尊重和祝福的单一性节日(上已节三月三日,为女孩的节日)。
鲤鱼旗出自于中国鲤鱼跃龙门的故事,但把这个故事应用在端午节上却是日本人独自的构想。
传说登上黄河激流处龙门瀑布的鱼就可以变成龙,鲤鱼达到了这一个目标。
这样在天空高挂飘扬的鲤鱼旗,象征了家长对男孩以勇猛的姿态争取发达成功所寄予的厚望。
再回头看看中国的端午节。
端午节发源于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漫漫长路中得到了良好地传承与发扬,不仅在本国成为一个重要节日,而且陆续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
中国的文化在别国变成了精典,但在本土却得不到良好地保护和重视。
除了少数地方还保留有“竞龙舟”、“祭祀先人”等庆典以外,大部分地方已经演化成了简单的“吃粽子”日,好像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就没有了其他的意义。
而端午节的起源,它的历史演化,它的真正意义,又有几个人曾去问起。
关于屈原的故事,他的精神已在现代社会疯狂的追星族,肯德基快餐店,以及崇洋媚外中消耗殆尽,抑或是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们会问,屈原他的国籍在哪里?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等待我们重新拾起。
关于文化,《后现代文化》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从人自身、从人们的相互关系以及从自然中创造出的东西,就是文化,是有文化特征的世界。
论七夕节在日本的本土化

论七夕节在日本的本土化摘要:七夕节的习俗与传说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在日本,七夕节有着各种极具日本文化特色的习俗和与中国不同的传说。
今天的七夕节已经成为日本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可以说,日本的七夕节是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又注意其本国的传统文化的承传的结果。
关键字:日本七夕节,传说,习俗,民族文化,审美情趣一.七夕节的传说日本七夕节的起源来自于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又有所不同。
在中国的传说中,下凡的织女私自与牛郎成亲。
王母娘娘发现后,把织女抓回仙界,又在前来追赶的牛郎面前用发簪划出银河,只许他们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而在日本的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在天帝撮合下结为夫妻,但婚后牛郎不再勤于放牛,织女懒于纺织,两人才被天帝分开。
为了争取一年一次的相见机会,牛郎和织女从此努力工作。
而在两国的传说中都有牛郎趁织女洗澡偷织女羽衣的这个说法。
日本的传说中“牛”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在中国的传说中,牛是帮助了牛郎见到织女的重要角色;日本的传说中也没有“王母娘娘”这个从一开始就极力反对二人的婚事并从中阻拦的角色;而在日本的传说中还有“雨”的身影,在七夕下的雨又称为“洒泪雨”,既有解释称是牛郎与织女相逢后的惜别之泪雨,也有说成是因不能相逢而降的悲雨(下雨时银河泛滥导致牛郎织女不能相见),总之,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此外,在中国,七夕节是人人皆知的情人节,而在日本,七夕节则更是属于小孩子的节日,也用来祈求愿望的实现。
三.日本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在日本,七夕节结合了中国的古老传说与日本的习俗。
以前,日本也和中国一样,在阴历七月初七过七夕节,自1873年日本修改历法后,大多数地方的七夕节改在阳历七月七日来庆祝,而在日本北部还有一些地方会在八月份(阴历七月初七)来庆祝七夕节。
日本是一个祭典之国,说到七夕节,不得不提的就是各种七夕祭典。
首先,最吸引我的便是京都的“京之七夕”。
在日本那么多城市中,我最喜欢的便是京都了。
虽然我没有去过日本,但最想去的不是东京却是京都。
_中元节_盆祭_的文化蕴涵_中日民间传统节日文化透视

日 本 研 究二○○二年第四期“中元节”、“盆祭 ”的文化蕴涵——中日民间传统节日文化透视大连外国语学院 胡孟圣 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丰富多采、意蕴丰富的传统节日,并通过传统节日的运作,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中国和日本也不例外,均拥有各自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蕴涵充实丰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奔流之中,形成并发展了众多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一文化遗产无疑是振兴中华,复兴国魂的强大动力。
日本岛国由于地域关系,历来受大陆中国文化影响尤甚,历史上随着全方位学习中国文化热潮的兴起,节日文化也传到了日本。
他们经过吸收、改造并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意蕴,从而形成了日本民族的节日。
同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又形成和发展了众多的节日,目前流行于日本各地五花八门的“祭 ”就是如此形成的。
每逢夏日,日本岛国各地举行的轰轰烈烈的“盆踊 ”(盂兰盆会舞)就是来自大陆中国的“中元节”,并加以改造而形成的。
他们巧妙地把“中元节”中有关道教、佛教的内容演绎成了“大和魂”,从而发展成振兴日本民族精神之源、发挥“集团精神”之本。
一 中华民族的先祖在历法计时方面为人类创造了宝贵而珍奇的文化遗产,他们在生存实践中发现了自然规律,制订了可行方略,付诸了具体行动。
按照一年四季的变化,分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四季共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天(约)。
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发展了中华传统节日。
商代(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以“天干”计时,周代(约前11世纪~前206年)以“圭表”测影什时,并进一步明确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具体时间,还定出了“朔日”与二十四节气同时并行的节日。
即以月的朔望圆缺为记,朔为“上日”、为月之初,又称“元日”,正月的朔日谓之“元旦”(今称之为“春节”,“元旦”已被公历一月一日所取代)系一年之初第一个传统节日。
望日月圆,为月之十五日,称之为“上元节”,系年之第一个望日,大庆大祭,后来发展成“元宵节”。
中日两国新年文化的感想

中日两国新年文化的感想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广泛而密切的交流。
早在一千多年前,日本政府就派遣了大批的遣唐使、遣隋使来到中国,将隋唐的优秀文化和先进制度带回了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文化仍旧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例如:文字、茶道书法、中药汉方、节日习俗等,从中都能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印迹。
对于中日两国人民来说,新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因此本文试从新年习俗入手,探讨中日新年的由来与时间,浅析两国新年习俗的特色及中国文化对日本新年的影响。
一、中日新年的由来(一)中国新年的由来中国的新年被称为春节,是农历的正月一日。
正月一日在古代被称为“元旦”。
“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象形文字,表示日出,因此元旦意为新年的第一天。
新年起源于四千年前夏朝的夏历正月元旦。
正月的日期根据朝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夏朝把夏历的元月作为正月,到了商朝则将夏历的十二月作为正月,周朝则把十一月作为正月。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又将夏历的元月定为正月,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并沿用至清代。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宣布历法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历,将公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1月1日。
为了区别公历和农历,加上农历新年正好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立春”的前后,于是把农历的新年称为春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也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的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的1月1日正式定为“春节”,因此,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春节”这一名称才渐渐为国人所熟悉。
(二)日本新年的由来日本的新年也称为御正月,是公历的1月1日。
日本新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的6世纪中叶之前。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最早使用的历法是在公元604年推古天皇时期,自朝鲜半岛的百济人传入日本的元嘉历,此后,到明治维新时期为止的1100多年间,日本使用过如:仪凤历、大汀历等来自中国的各类历法。
也正因此,如农历1月1日、2月2日等源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基本上原封不动地在日本保留下来。
日本节日里的“中国烙印”

龙源期刊网
日本节日里的“中国烙印”
作者:王郁
来源:《华人时刊》2018年第09期
日本节日很多,仅全国性节日就有十二个。
在日本传统节日风俗中,有许多是从中国古代传过去的,打上了浓浓的中国烙印。
日本阴历新年是日本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一些习俗极具中国特色,如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前摆上一对松枝或竹子,名曰“摆门松”。
据考证,这一习俗是从唐代传入的。
中国人把松枝摆在大门两侧,寓意来年幸福安康。
新年第一天,日本人都会在早上畅饮屠苏酒,也是受中国的影响。
日本人还结合本国实际,往酒中添加了大黄、蜀椒、桂心、桔梗等中药。
端午节也是日本的一大节日。
日本民间流行着很多和端午有关的风俗,与中国的文化习俗相近。
如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插艾枝和菖蒲,用以驱除邪恶。
若家中有男孩,则要挂起布制的鲤鱼,希望孩子将来能“鲤鱼跳龙门”,成为有出息的人。
此外,也有装饰钟馗像的习惯。
在中國民间,有挂钟馗像镇宅驱邪的习俗。
此习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将钟馗像贴在大门上,意为拒妖魔于门外。
除了端午节,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节日还有四个:一月七日人日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虽然现今日本已没有过重阳节的习惯,但有的地方仍保留着秋季登高远眺的习俗。
许多日本知识分子还会举办菊花宴,大家聚在一起畅饮菊花酒赋诗作歌。
据说,菊花是作为中药传入日本的。
其实,在东亚东南亚各国节日习俗中,都有不少中国习俗的因素。
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不小影响力、辐射力的。
国人应当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那些在日本被发扬光大的中国传统文化

那些在日本被发扬光大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些在日本被发扬光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京都伽藍記日本传统的文化,政治,经济,人文思想等几乎都源自中国,尤其是在唐宋,中原文明鼎盛的时代,两国交流极其频繁,日本正是在唐宋的中华文明引领之下,走上了国家发展的道路。
中国茶艺&日本茶道茶道,其实是一种茶叙的仪式,日本自古以来称之为「茶之汤」,而喝茶的叙会则称为「茶会」。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中国书法&日本书道在日本,书道古称“入木道”、“笔道”,江户时代才称之“书道”,日本书法分两类,一类是汉字书法,另一类是假名书法。
日本书道正式开始于奈良时代,并在平安时代得到繁盛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1880年至1884年,学者杨守敬任驻日钦使随员。
在日本的四年,他将中国的六朝书风传入日本,日本书界刮起一股“崇杨风”,成为日本书家注重个性发展的有力因素。
日本的书法爱好者,大约有两三千万,占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
像茶道、花道等一样,它也是一种修身的方式。
日本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提到日本文学,恐怕在没有比《源氏物语》更伟大的作品.在日本,《源氏物语》的 研究与中国的红楼梦相似,不仅研究的历史长,也深刻.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作者紫氏部.《源氏物语》比中国最早的长 篇小说《三国演义》等大约早问世300年.但它的问世决不是孤立的,它虽然直根于 日本文学沃土,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唐代传奇往往富有趣味性和故事性,并且采用了诗文并茂的手法,但这往往 导致了情节的拖拉和结构的松散.而紫氏部就吸收了唐代传奇的这一特点. 但源氏物语又是如何呢?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具有两面性的. 源氏物语的诗文的穿插恰到好处,重视对环境及气氛的渲染.并且也是日本物 语史上的首创.这一举措让人耳目一新,后人争先追捧.全文共用诗800余首, 这非但没有削减源氏物语的艺术价值,反而给人美不胜收的艺术感染力. 但这也使紫氏部仍然不能摆脱日本文学的传统审美观念,即并行发展的写作 方式,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发展没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作者紫氏部原名不详,大约姓藤原.出生于日本 贵族家庭.出生年月也不详,据说是在日本平安 时代.当时是一个极端崇尚中国唐文化的年代, 特别是宫廷贵族,无不以通晓汉文典籍为荣,但 女性却与汉文典籍无缘.而紫氏部得益于父亲 对汉文的精通和痴迷,在父亲与兄长的熏陶下 逐渐显质量阅读造就了紫氏 部和《源氏物语》,那么可想而知,汉文典籍对 紫氏部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可以不客气的说,是 决定性的影响. 紫氏部一生坎坷,经历过以次悲惨的婚姻,后来 进入皇宫成为仕女,这段经历为后来她的创作提 供了许多素材.她真切的在一个纯粹的女人的世 界里体会到了太多皇宫女人的悲哀和无奈,同时 也目睹了日本当时皇室的挥霍与复杂的男女
从端午看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从端午看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摘要】本文以中日共有的节日端午为中心,通过对日本端午节中“中国元素”的探索,分析研究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阐述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骨”与“气”的关系,并提出了中国文化为“骨”,日本文化为“气”,“气”无“骨”不立,“骨”无“气”不长的观点。
【关键词】端午节;文化;中国元素;骨;气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节日中的各种习俗,寄托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以期待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们过节,是对祖先留下的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之精神所在,这是自远古而来的,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财富。
作为我们的近邻,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五节句” i 就来源于中国,后来经过自己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如今具有日本特色的“中国节”。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认为中国文化是使日本文化从豆浆转化为豆腐的卤水,可见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关系之密。
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日本民族依赖中国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其社会、政治、文化的进步也是一点点完成的。
笔者认为,日本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中国文化的逐渐吸收、消化、改造,经绳文、弥生、古坟文化,飞鸟、白凤文化,奈良天平文化,平安文化,镰仓武士文化,室町文化,安土桃山文化,江户文化ii的发展,最终才形成了能够反映日本民族特性的独特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我们的典章制度、民俗习惯、哲学思想等,均被好学而又勤奋的日本民族“拿去”,端午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端午节已在一衣带水邻邦生根发芽。
端午传入日本后,日本将其文化内涵与自身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继承了内涵,结合自身特点经过吸收改造,把中国的端午变成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男孩节”。
iii如今,日本在阳历的5月5日这一天,庆祝他们自己的端午,也就是日本的“男孩节”。
究其中国元素,不难发现,日本端午借中国端午文化之“骨”,使其充满一种日本式的精神,这恰恰是一种文化之“气”的体现。
中国文化对日本节日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节日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节日的影响
日本节日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体现了日本人的传统习俗,而
且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日本的节日大多是从中国传入的,比如端午节,它最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起
源于汉朝,后来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另外,日本的清明节也是从中国传入的,它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的节日,后来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此外,中国文化还对日本节日的礼仪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日本的新年庆祝
活动,它的礼仪和习俗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比如拜年、祭祀祖先、烟花等。
另外,中国文化还对日本节日的食物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日本的端午节,它的传统食物“粽子”就是从中国传入的,它是用糯米和肉馅包裹起来的,有着浓浓的中国风味。
总之,中国文化对日本节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日本节日的礼仪和
习俗,而且还影响了日本节日的食物。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交流,使日本节日更加丰富多彩,也使日本文化更加灿烂多彩。
到日本寻找中国的传统文化

到日本寻找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源:谈古论今中国文化曾深深的影响着四邻,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大地上有许多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但墙内开花墙外香,日本这个曾经的蛮夷之国学习、保留、乃至发展了许多华夏文化的精华。
日语--源自中国古代吴地方言,日本的木屐、布袜,源自中国春秋和汉代,日本和服日本人称为吴服,也就是江浙一带的汉服改进。
日本门窗多推拉型,中国前五代时也是如此。
书道、筷子也是来自中国。
日本人坐卧的塌塌米,是原汁原味的汉唐中国习俗。
叠(tatami)源自中国。
古代中国有过叠最普遍盛行的时候,汉代时人们在家中或者客厅中都使用叠的方式席地而坐,甚至君主在会见客人的时候也是在叠上,今天所见汉代壁画上的人们都依几而坐,那个“几”字也就是塌塌米桌子的象形。
古代人坐的时候,就像今天的日本人那样是双膝著地,臀部贴紧脚跟,实际上也就是坐在脚跟上,此为“坐”的本意。
日本天皇的登基仪式是穿着中国春秋时期样式的服装,按照唐代的礼仪来进行的,当然音乐歌舞也是唐代的,日本传统歌舞多来自唐代,今天年轻人感到俗气和缺乏美感的戏曲多为满清时期出现的,日本能剧和神宫乐才是唐朝正统歌舞乐曲。
日本的国花樱花,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在宫苑内栽培,至唐代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园,日本栽种樱花才千余年历史,是从中国引进梅花时夹带到日本的,后来被日本发扬光大。
花道、香道在唐代时传入日本。
日本经典的建筑大都是真正的唐代建筑风格,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写《中国建筑史》时,在中国当地找不到唐代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就用日本的建筑来举例子说明,日本的东大寺,就是鉴真的带过去的工匠建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构建筑。
唐代室内装饰与今日日本传统装饰如出一辙,唐代时的灯笼则在日本保留住了它的原来样式,当代视为中国传统的大红灯笼是在清代才出现。
日本首都东京之名源自中国宋代都城东京汴梁,茶道也是于宋代时期引进日本的。
相扑曾经是中国的国技,在明代达到鼎盛,直到清朝禁止汉人体育运动。
论中日风俗文化的关系

浅析中日两国风俗文化的相互关系1.中日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1.1 中国对日本的影响1.2 日本对中国的影响2.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2.1 医学的发展2.2 陶瓷业和建筑业2.3 饮茶习俗2.4 入宋僧3.和服中的中国元素4.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4.1物质文化的吸收4.2精神文化的吸收4.3制度文化的吸收结束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风俗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
秦汉时期稻作文化传入日本,唐朝时期儒学传入日本,宋元时期饮茶习俗通过荣西之手传入日本,无论是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以及国家制度方面,中国都在全面的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可以说,中日两国风俗文化的相互关系异常紧密。
到近代,日本的发展快于中国,汉字回流到中国开始丰富汉语言,中日两国风俗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无不体现两者关系的紧密程度。
本文通过中日两国语言的相互影响、宋元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和服中的中国元素以及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来论述中日两国风俗文化的相互关系。
日本在中国的影响下风俗文化、社会的文明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的时候,也得到了日本的影响,通过日本间接的同西方先进文明接轨。
关键字:汉字一衣带水吸收入宋僧和服开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间风俗文化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
从隋朝时期的遣隋使,到宋朝时期的入宋僧,从汉语言文字的交流到服装以及交通工具,无处不存在中日风俗文化的相互影响。
关于中日风俗文化交流的单方面的先行研究很多,但综合进行论述的研究较少。
本文将在先辈们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汉字语言的交流、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和服中的中国元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四个方面对中日风俗文化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
1.中日两国语言的相互影响---汉字为中心在中日长期的历史交往中,汉字称为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个符号和象征。
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时期,中国是文化的输出者,汉字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而近代之后,却出现了另一个倾向,日本汉字回流到中国,开始回馈中国汉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第6期2005年12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 ol.4 No.6D ec. 2005[收稿日期]2005 04 10[作者简介]管纪龙(1976 ),男,河北威县人,助教,硕士.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文化情结管纪龙, 金小林(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江苏无锡214122)[摘 要]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日本国在吸收中国古代先进的律令、制度和礼仪、文学文字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和历法。
而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及节气密切相关。
本文以此为契机,在叙述了中日两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异同之后,提出了日本现今保留的传统节日的中国文化情结即在于其对中国包括汉字和历法在内的文化的吸收、融合的必然结果,并试着进一步分析了日本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 形似义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中日;传统节日;历法;漢字文化[中图分类号]G 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6973(2005)06 0039 05Chinese Culture C omplex in Traditional Japanese FestivalsGU AN Ji long, JIN Xiao ling(Ja panese Department o f Schoo l o f For eig n Studies,Southern Yangt ze U niv er sity ,Wux i 214144,China)Abstract:Sino Japanese ex chang e has a long history.Japan introduced no t o nly ancient Chineseadvanced law s,institutio ns,rituals and lang uag e,but also Chinese astronomy and calendar,w hich are clo sely related w ith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T his article first explains theorigin as w ell as the sim ilar 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traditio nal festiv als.Then it points o ut that Chinese co mplex in Japanese festivals results from the assimilation o fChinese culture including Chinese character and calendar.Finally it analy zes the reasons w hyChinese and Japanese tr aditional festivals are different in meaning.Key words:China and Japan;traditional festival;calendar;Chinese character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相互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长,为世界历史所少见。
两国的先人们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相互往来,隋唐时期日本向中国的学习也达到了顶峰。
隋朝时期,日本多次派使节来中国学习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
唐朝时期,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大批前来中国,中日的友好交往更是盛况空前。
[1]日本在学习中国先进的制度、文学文字、律令和礼仪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的天文和历法。
而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大多都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来的节气密切相关。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露露女士在其新著《中国节 图说民间传统节日》中,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个: 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令节气大有关系;几个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都有时令的讲究。
如当时的民间说法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
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 端午 之初衷。
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 伴节 ,自然也是与时令相关的。
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 人胜节 、四月初八日的 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 、七月十五的 中元节(鬼节) 和十月十五日的 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 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教。
[2](前言P1)据资料记载,我国的大多数传统节日在先秦时期初露端倪,定型于西汉,在盛唐时期,节日开始从原始祭拜、禁忌等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并逐渐演变成娱乐礼仪型的良辰佳节,并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
随着体育、娱乐活动的不断出现,节日也很快作为一种时尚流传开来,经久不衰。
而随着汉文化辐射圈的扩大,这些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的节日活动,也波及到了中国周遍地区,当然也传到了日本。
但值得思考的是,在这些传统节日的发祥地 中国,随着历史的变迁,20多个传统节日中现仍作为传统节日较为重视或庆祝的则寥寥无几,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等。
而能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规定为节假日的10个法定节假日中,以传统节日为内容的仅仅有春节一个。
在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 祝日 和 行事 ①。
纵观现在日本全年的15个 祝日 (或 休日 )中,有6个可以追本溯源到中国的古代传统节日。
它们分别是,1月1日的元旦,1月15日的成人节,3月20日左右的春分,5月5日的儿童节,9月15日的敬老节以及9月23日左右的秋分等。
日本除了上述15个法定的 祝日 以外,在民间,他们每年还要举行相当数量的 行事 。
当然这些行事,内容或形式也大多各式各样,五花八门。
但总的来看,在整个日本具有代表性的 年中行事 中,元旦的四方拜,节分,女儿节,春分,儿童节,七夕,盂兰盆节,秋分和除夕等也发端于中国或吸收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
对比当今中日之间的节日内容,相同之处已寥寥无几。
但我国古代传统节日的丰富内容和内涵仍然可以清楚、充分地证明日本传统节日的中国文化渊源。
正是由于先进汉文化传统的辐射,日本的传统 祝日 或 年中行事 中的风俗都或多或少的吸收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现分别以日本的当今法律规定和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为例来详细说明。
二在当今日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当属 元旦 即新年了,又称 正月 或 正月 ,这跟中国传统的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一样的。
但不一样的是,日本的新年比中国的春节要早1个月左右,其实这是因为日本近代更改历法所造成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使用的历法是中国的传统历法,他们一直和中国同时过新年②。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改行了公元,但是民间还有相当一段时期没有能改过来,依旧将旧历 元旦 作为节日庆祝。
直到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日本纯粹依赖于城市生活的工薪阶层的猛增才推行了新历法的实施。
从日本现在的 年中行事 ③中可以看出,从年前的 除夜 到 初诣 再到 七草(人日 節供) ,其中都渗透着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内容。
我国的除夕守岁风俗渊源已久。
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更是对此大加赞赏,为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料。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写过 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 等表现孩子守岁时喧哗场面的著名诗章。
在姑苏(今江苏苏州)的寒山寺还有 击钟分岁 的守岁习俗。
在除夕之夜夜半之时,敲钟108下,意寓消除人世间108种烦恼等。
[3]这与日本的 大晦日言 、年越 、除夜 鐘 !(要说年三十,当数荞麦面和除夕夜的钟声了,译文由本文作者译,以下同) [3]的传统是一致的。
但这种以敲钟消除人生疾苦的说法本来源于佛教,而佛教则是由中国经朝鲜传到日本的,但佛教的发祥地 古印度却没有此风俗。
由此可见,日本的除夕夜守岁和除夕夜敲钟的风俗源于中国并不是无稽之谈。
日本的 初诣 ④风俗,发展到现在与中国的传统差别很大,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新年烧香、敬神、祭祖先是必行的仪式活动,拜年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
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传统 礼 、 孝 等密不可分。
但在日本,由于道教在社会上的显赫地位和佛教的传统仪式,新年的初次参拜则特指对神社和寺庙尤其是对神社的参拜,以祈求神灵保佑平安。
这也就形成了年三十夜撞钟,大年初一拜 社 的一种独特风俗仪式。
①②③④日语中的 祝日 和 休日 指的是法定休假日; 行事 指的是按惯例或习惯举行的仪式。
关于现在春节的说法,据说起源于民国,之前叫元旦。
年中行事 则指一年里按习惯所举行的仪式活动。
即新年初次参拜神社和寺庙。
多或少的程度以内,常常受到他所具有的方法论以及所在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张君劢亦是如此。
毋庸置疑,他在对未来中国文化之新方向 总纲领 之 造成以精神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 论述上,由于种种原因却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当中。
正如学者吕希晨所言: 所谓精神只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而言,它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它的内容与表现形式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
张君劢片面强调精神上的自由,企图以精神自由为基础来创造中国文化,把精神加以神化,认为有了精神自由就可以超越或决定一切物质的现象,这就颠倒了物质与精神关系,从而导致其精神决定物质、精神决定一切的唯心主义错误,这不能不说是张君劢在文化问题上的一个失足所在。
[8](P308-309)五、结语与寄语纵而观之,我们可以看出,张君劢是从 文化转移之枢纽 的 人生观 为出发点,来阐发文化观及文化源头活水、内涵及中西文化之异同的。
他认为,所谓文化,即是一个社会中精神与物质生活之全部现象。
在他眼里,标志物质生活状况的器物、生产器物的技术与工艺、科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只是文化的外在层次,而处在文化中核位置的则是纯精神的人生的 态度 或 人生观 。
全部文化事实对张君劢来说,是一个由人生意义到社会秩序的整合的机体。
在这个机体内,社会现象无非是人的意力或匠心的客观化,但意力或匠心的客观化并不就是意力或匠心在 物 中的消泯或沉落。
故而张君劢的文化历史观是始终守持 心 对 物 的统驭,是 唯心 的,这也决定了张君劢对中国文化走向偏重于对 返本 意味上的儒家 内圣 义理的抉发,以及对中西文化对勘中更注重民族的精神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