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和寓意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和寓意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和寓意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节日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有着特有的风俗和寓意,传承了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 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据传始于殷商时期。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此时万物始终新,寓意新春万象更新、万象复苏。

春节的风俗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等。

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互相拜年,送红包、团圆饭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到7日之间,寓意慎终追远,缅怀祖先。

在清明节,人们会到墓地扫墓、祭祖,还会烧纸钱、献花祭拜等。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

传统节日的特色食品——粽子就是这个节日的代表。

端午节还有赛龙舟、吃雄黄酒等传统习俗,寓意传承民族精神和团结互助。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一般在公历9月22日到24日之间。

中秋节代表团圆、欢乐和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象征性的节日之一,人们常用“月圆人团圆”的话来表达节日寓意。

此时,人们会欣赏月亮、赏花、祭祀和吃月饼等。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也称为“重九节”。

人们会爬山、吃重阳糕、赏菊花等,寓意祈求长寿、健康和吉祥。

总之,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种花样繁多的风俗习惯,而且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寓意和价值观。

这些节日通过习俗、礼仪、美食以及传统游戏等多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千年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1)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

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

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

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

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2)除夕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

1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22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篇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除夕的来历和习俗关于这一年的起源还有另一个传说。

据说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受到最凶猛的野兽之一的威胁。

这种动物叫年。

它捕捉各种动物作为食物。

在冬季,当山区缺乏食物时,它会闯入村庄,猎杀人和牲畜。

人们一直处于恐慌之中。

多年来,人们一直与“年”作斗争。

人们发现“年”害怕三样东西:红色、火和声音。

所以在冬天,人们会在门上挂上红木板,在门口生火,整夜不睡觉。

那天晚上,“年”闯进村子,看到每家每户都是红色和火光,听到天空摇晃的声音,吓得他跑回山里,不敢再出来了。

随着夜晚的过去,人们互相祝贺,用灯笼装饰,饮酒和宴请来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家每户都会在冬天的这个时候在门上贴上红对联,点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和烟花;晚上,通宵守夜;第二天一早,我们互相祝贺。

这已经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新年”。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夜的高潮是老人在除夕夜后寄“压岁钱”。

接下来是贴春联和门神,然后关门。

直到初中第一天早上,“拾起财神”才开门。

下一步是让全家人一直待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通宵亮着,俗称“光年”。

春节【春节起源】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有独特的由来,还伴随着各种有趣的习俗。

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春节,也被称为中国的农历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的,也是中国人迎接新年的时刻。

春节有着丰富的由来与习俗。

据传,春节最初是为了赶走传说中的“年兽”,所以人们会贴红色的春联、点亮红色的灯笼,以驱除邪恶并迎来好运。

此外,人们还会进行拜年、吃团圆饭、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元宵节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在家庭中点亮各式各样的灯笼,并在户外举办盛大的灯笼展览。

元宵节的由来与习俗与春节有所不同。

据史书记载,元宵节起源于汉朝,皇帝会在这一天赏赐臣民元宵,并举行赏灯活动。

而现如今,人们最喜爱的元宵活动是猜灯谜。

在灯谜会上,人们可以猜灯谜、分享智慧,增加乐趣。

清明节清明节是在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之间的一个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扫墓和欣赏春天美景的时刻。

这一天,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烧纸钱、祭拜祖先,并且进行祭祀仪式。

此外,一些地区还会进行“踏青”活动,即外出郊游、欣赏自然美景。

端午节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舟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节日。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据传,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投江自尽以抗议当时政治腐败,人们为了怕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把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供鱼虾食用。

由此,人们就传承了包粽子、划龙舟等习俗来纪念屈原。

如今,端午节最著名的活动就是龙舟赛。

人们会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比赛划桨的速度和力度,以祈求好运和庇佑。

中秋节中秋节,也被称为月饼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的时候庆祝的一个节日。

中秋节是为了庆祝丰收和感恩而设立的。

据传,中秋节最初是为了祭拜月亮女神嫦娥而建立的。

而现如今,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是家人团聚,分享月饼和欣赏皓月。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拜年][开门炮仗]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七夕的传说七夕穿针习俗从南朝就开始盛行了。

穿针分为两种,一种是七夕晚上对着月光穿針,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另一种是在七夕的中午将针投入水面,观察针影的形状。

拜织女·拜魁星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

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

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

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

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

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

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

各进一鸡子。

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习俗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著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裏“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裏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重庆仁人教育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著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徵。

元宵节观灯始於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大] [中] [小]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

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

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

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

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

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

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

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

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

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

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

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

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故事说: 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

文公回国当了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

子推于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

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

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

元张养浩曲《中吕。

兼尧民歌。

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 六。

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

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

四月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

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

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

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

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

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

海外华人只是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

七夕乞巧 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

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话虽如此,但这个传说却以其凄美感人,长久以来在我国普通老百姓里流传。

有人说,七月七日这天应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她表现了古代相爱的男女之间淳朴,真挚和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的爱情。

但也许在今天玩世不恭的男女看来,隔着一道茫茫的天河引颈长望,既不现实,挑着一对“电灯泡”孩子一年一度的匆匆相会,也实在乏味,倒不如在震耳欲聋的酒吧间里,扭啊扭,或者春风一度,各别东西,来得实惠,刺激,又不负责任。

固然,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的艰难,但恰恰唯其艰难和险阻,才激发起坚韧和持久,因此,这个故事才会长久地在人们中流传,才会附丽到七月七日这个仲夏夜的晚上,遥望星汉灿烂,而天河渺渺,独有天孙(织女星)闪闪烁烁,向着彼岸的河鼓(牛郎星)传递着她那永恒的爱。

而那种“杯水主义”,除了感官的一时享受以外,实在不能谈到多少精神价值。

早在汉代,《大载礼记·夏小正》就说:“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时,人们已经注意到织女星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以七月显得最为突出。

《史记·天官书》说织女“是天帝外孙。

”,也就是天孙的由来。

《星经》:则说“牵牛,名天关。

”,牵牛星就是牛郎,而河鼓则是后来转义。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这个传说可能起源在更早的东汉。

清末王湘绮的诗里写到: “厮养娶才人,天孙嫁河鼓,一配匆匆终百年,粉泪簪花总不语。

” 他看到的是匹不匹配的问题,而更向往的是: “春来江上霞如绮,锦水鸳鸯不独飞。

”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

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

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

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后来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写到北宋盛时,七夕分外热闹,“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节,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

”,“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

铺陈磨喝乐(注)、花瓜、酒灸、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谓之‘乞巧’。

”。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与周密的《武林旧事》所记载的南宋临安七夕夜与北宋的庆祝活动大致相同,比起南北朝时期,乞巧节在两宋的活动更丰富多彩了。

十。

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

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按佛经,这个故事说: 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叫,跑回来禀告佛。

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

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

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去接受食物。

”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苦。

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

”佛说:“说得好!” 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乱窜”,而不知其究里。

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节”(Hallo 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