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来历Word版

合集下载

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被人们确定并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共有十一个。

现按时间的先后归结介绍如下: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

人们观灯、猜谜、踩高跷、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史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命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把“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安排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成为灯节,始于东汉明帝,盛于唐代。

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即写出了元宵张灯结彩,万人出游的热闹景象。

二、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这天起,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被称“春龙节”,有称“龙抬头节”。

每当春龙节到来,早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我国各个佳节的来历

我国各个佳节的来历

我国各个佳节的来历元旦,正月初一日。

人日: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

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叫春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清明前二日。

《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

但依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

清明:就是清明节。

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除不祥,叫做修。

但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

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浴佛节: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

端午(端阳):五月初五日。

《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

(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

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

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

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

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

七夕:七月七日。

《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大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中元:六月十五日。

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人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教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等迷信活动。

中秋:八月十五日。

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

古人以为九是阳数,百月都逢九,所以称重阳。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

端午节的来历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2)

端午节的来历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2)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插柳条,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其实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大将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

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

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

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

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

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

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

例如在胳膊上绕五彩线搓成的丝线、挂香囊都是女孩子们喜欢的活动,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面包彩色丝布,清香四溢,再用五色丝线做成坠子,连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玲珑,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我喜欢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节日由来大全

节日由来大全

节日由来大全节日是人们在特定的时间举行的庆祝活动,而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由来和背景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各种节日的由来吧!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说是为了驱赶传说中的怪兽“年”。

故此,人们在除夕夜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年饭,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情人节情人节源自西方传统,起源于古罗马时代。

据说圣瓦伦丁是一位基督教的牧师,他因反对皇帝命令而被杀,后来被尊为“爱情之神”。

因此,每年的2月14日成为情人节,人们互赠鲜花、巧克力、表达爱意。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古代祭祀灶王爷的日子,后来演变为闹元宵、吃元宵、猜灯谜等习俗。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祭奠先人和扫墓而设立的节日。

按照习俗,人们会在清明节祭祖、扫墓,并且拜扫墓地周围的野草和其他杂物。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船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由屈原的故事演变而来,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屈原。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月圆节”。

中秋节是为了祭拜月神和丰收而设立的节日,人们常常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表达家人团聚的愿望。

感恩节感恩节是西方传统节日,起源于美国。

感恩节是为了感谢上苍的恩惠和丰收,人们在这一天聚集一堂,共享美食,表达对生活的感激之情。

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传统节日,用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在圣诞节,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装饰圣诞树、赠送礼物、参加教堂活动等。

总结通过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之处,而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不仅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情感,也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让我们珍惜每个节日,感恩生活,共同迎接未来的美好!。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一.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

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

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

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

怪物害怕得发抖。

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

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

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

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

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

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

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

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

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

这就是元宵节。

三.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

”传统风俗规定龙抬头的日子是“春龙节”,传说是这样讲的。

从前,黄河流域大旱三年。

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黄河岸边屹立着龙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

男人叫强娃,女人叫龙华。

他们决定出发去找水,一位老人告诉他们,只有在金龙潭底部才能找到水源。

带着勇气,强娃和龙华到了金龙潭底部。

他们挖了49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白石头的卵。

那个卵快速旋转并突然变成了飞翔的白鸽。

然后,它变成了一位老人并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快到龙斧山上,你们会在那里找到一把可以劈开山崖的斧头,水会从山中流出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来厉、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来厉、习俗

习俗: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猜灯谜等
象征意义:团圆、和谐、美满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
由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习俗:乞巧、拜月、吃巧果、 放孔明灯等
现代意义:象征爱情、浪漫、 团圆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由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九月初九是阳气最盛的一天,因此定为重阳节
习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的起源: 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习俗:吃 粽子、赛龙舟、挂 艾草、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意义:传 承民族文化,弘扬 爱国主义精神
中秋节来历
起源:中秋节起 源于古代的秋收 祭祀活动
传说: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等传说 丰富了中秋节的 文化内涵
习俗:赏月、吃 月饼、提灯笼等 习俗逐渐成为中 秋节的标志性活 动
重阳节来历
习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 重阳糕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节日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寓意:寓意长寿、健康、吉祥
第四章
传统节日的习俗
春节习俗
贴春联: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放鞭炮:驱邪避害,祈求平安 拜年:亲朋好友相互祝福,表达敬意 吃元宵:象征团圆,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清明节习俗
穿针乞巧:女子在七夕之夜穿针引 线,祈求心灵手巧
七夕节习俗
吃巧果:七夕节特有的食品,寓意 幸福、美满
添加标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拜月祈福:在月光下祈祷,祈求爱 情、家庭幸福
放河灯:在河流中放灯,祈求平安、 顺利
重阳节习俗
登高:寓意步步高升,祈求好运 赏菊:欣赏菊花的美丽,寓意长寿 饮菊花酒:寓意健康长寿 吃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祈求好运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一、春节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过 年 的 传 说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二、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人们表达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家国情怀的情感表达。

下面将介绍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被称为中国的农历新年。

据传,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年兽传说。

故事中,一种叫做“年”的凶恶怪兽会每年在农历新年的时候出现,伤害人畜。

后来,人们发现年兽畏惧红色和火光,于是开始燃放鞭炮、贴春联、挂红灯笼等方式来驱逐年兽。

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为纪念卫国将军卢植,他在汉高祖刘邦得胜后,于正月十五晚上在城中东南角开始神仙聚会,故后人以元宵节为纪念日。

另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古代庙会活动,人们在这一天聚集在庙会上观灯、猜谜、吃元宵,流传至今。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传统上,清明节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

这个节日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祭祀自然的活动。

古人相信,祖先的福神会在清明节返回人间,因此会进行祭祖扫墓的仪式。

人们还会踏青赏花、插柳祈福等活动,以此来纪念和追念亲人。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为龙船节或艾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相传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为了举国苏醒、振兴国家,他写了许多感人的诗歌,在政治上深受尊重。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谣言中伤,屈原被发配流放,后来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五月初五划龙舟赛江,并在江中撒下米粽以免鱼虾吃屈原的身体。

至今,人们在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活动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的来历与古代传说嫦娥奔月有关。

相传夸父追日,追到离地球最近的地方后,身体被日光照灼融化了。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篇一: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8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单

8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单

传统节日是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人们通过庆祝特定的节日来表达敬神、敬祖、祈求丰收、祈福等情感的一种举办形式。

传统节日是人们代代相传的、历史悠久的,这些节日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演进和民众生活的变迁。

下面是关于中国的八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介。

1. 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年祭活动,是为了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庆祝新春的到来。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祀春神活动。

据说,在远古时代,兽类的神龙每年都会在腊月初一散布瘟疫,为了驱赶神龙,人们开始舞龙、放炮、燃放鞭炮,这便成为了春节时的一种传统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为了纪念并祭奠已故亲人的节日。

据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是皇帝为了祭祀自己的亲属而设立的。

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了全民共同隆重纪念的节日。

3.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午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据民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相传,在春秋时期,屈原因忧国忧民,被贪官污吏陷害,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在每年的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他的壮烈牺牲。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月夕、月圆节。

据传,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中秋节是为了纪念中秋时的圆月,古人认为这是团圆的象征,所以这个节日饱含了乡愁、思念和家庭团聚的情感。

节日里,人们会欣赏月亮、吃月饼、赏月等,同时也是祈愿丰收和团结的重要方式。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和登高游玩的节日,又称为老年节、踏秋节。

据说,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重阳节有两个起源说法,一说是为了庆祝重阳日,也叫九九重阳,二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

此节日里,人们会提前登高寻景,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6. 小年:小年是中国农历除夕前一天的节日,也是农历年的前夕。

从日字上看,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逐渐到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贴春联: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放鞭炮:驱邪避害,祈求平安 拜年:亲朋好友相互祝福,表达敬意 吃元宵:象征团圆,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吃元宵:象征团圆, 寓意新的一年里家 庭和睦、幸福美满
赏灯:观赏各种造 型的花灯,寓意新 的一年里生活多姿 多彩
猜灯谜:通过猜灯 谜游戏,寓意新的 一年里智慧增长、 事业有成
元宵节:起源 于汉代,最初 是为了祭祀太 一神,后来逐 渐演变为庆祝 春节之后的第 ,后来 逐渐演变为扫 墓、踏青的节 日。
端午节:起源 于战国时期, 最初是为了纪 念屈原,后来 逐渐演变为赛 龙舟、吃粽子 的节日。
中秋节:起源 于唐代,最初 是为了庆祝丰 收,后来逐渐 演变为赏月、 吃月饼的节日。
喝雄黄酒: 驱邪避疫, 祈求健康
给小孩佩 戴香包: 驱邪避疫, 祈求健康
观看龙舟 比赛:祈 求丰收, 祈求平安
清明节:祭祖扫墓,缅怀先 人
元宵节:庆祝团圆,祈求家 庭和睦
春节:辞旧迎新,祈求来年 好运
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爱 国主义精神
中秋节:赏月团圆,祈求家 庭幸福
重阳节:登高望远,祈求长 寿健康
舞龙舞狮:通过舞 龙舞狮表演,寓意 新的一年里吉祥如 意、平安健康
扫墓:祭奠祖先,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踏青:外出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 放风筝:放飞希望,祈求好运 吃青团:品尝传统美食,感受春天的气息
吃粽子: 纪念屈原, 祈求平安
赛龙舟: 纪念屈原, 祈求丰收
挂艾草、 菖蒲:驱 邪避疫, 祈求健康
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节日有助于传承和 弘扬传统文化。
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传统节日有助于增强民族 认同感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拥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有的是因为纪念历史事件,有的是因为庆祝自然景观,有的是因为祭祖求善,而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来历故事。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传起源于汉朝时期。

相传,在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惊恐之兽,每到年末都会出来伤害人民。

后来,一位名叫“香婆”的老妇人带着儿子挂上火把走在大街上,让“年”看到火把闪闪发光,又放爆竹噪音,惊吓了“年”后就跑掉了。

从此,人们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点燃火把,放爆竹,以驱逐“年”,庆祝春节。

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相传起源于汉朝,成为庆祝新春的正式节庆。

据传说,汉武帝接受了庞统的建议,让灯笼高高挂起,以庆祝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时也为当时的百姓提供了一个欢聚的场所。

之后,元宵节就成了庆祝团圆和祈求幸福的节日。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

相传在唐朝时期,唐玄宗在一次出游时,听到一位民间乐师弹奏悲伤的曲子,哭得十分伤心。

唐玄宗回到皇宫后,下令让百姓清扫祖坟和道路,以缅怀逝者。

从此,清明节就成为了一年一度的祭祀祖先的节日。

端午节端午节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相传,庄子的一个门徒名叫韩非子,曾多次到河边捉鳖,结果却捉到了一条大蛇。

韩非子把蛇带回家后,用一条细绳系住它,当他睡觉时,蛇跑到了韩非子的床上,准备吞噬他。

庄子闻讯后,给韩非子一条小绳子,叫他用来系住蛇,从此蛇无法动弹。

为了纪念庄子救韩非子的事情,人们在每年农历五月五日食用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避邪的活动。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团圆和祭月的节日。

据传说,西汉时期,后羿为了拯救天下百姓,射下了十个太阳,拯救了众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后来,后羿的妻子嫦娥误食了千年灵草,飞升月宫,在月宫寿酒的照耀下成为了月神,成为了人们祭月的对象。

中秋节以赏月和吃月饼来表达了人们的思念之情。

总之,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动人的来历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数不胜数,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
1. 春节: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每逢除夕夜出现,吞噬村庄的人畜。

后来人们发现年怪兽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就在除夕夜放鞭炮、贴春联和挂红灯笼,以驱赶年怪兽。

从此,除夕夜成为了庆祝新年的传统节日。

2. 端午节: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谗言被贬到汨罗江,感到绝望之际,便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救屈原,纷纷划船在江上打鼓、敲锣,吸引鱼虾来吃,以免屈原的身体被它们吃掉。

同时,也投放粽子配以艾草,以示哀思。

后来,这一传统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3. 中秋节:相传古代有一个名叫嫦娥的美丽女子,因为误食了仙丹,便飞上月球,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

嫦娥常常怀念自己的丈夫和人间的亲人,于是就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借助月光降临人间,与亲人相聚。

人们为了迎接嫦娥,一般会在庭院或者阳台上摆放月饼和柚子,同时还会赏月、赏桂花等等。

这些传说或来历虽然历史悠久,但至今仍深植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 -。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热闹、最热情、最隆重的节日。

据史书记载,早在商朝时期,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

现在的春节是从封神榜上的“除夕”演变而来的。

这一天,人们会包饺子,贴倒福字、春联、年画等,还有燃放爆竹、舞龙舞狮等民间活动。

二、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小正月等,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日。

相传,元宵节最初是为了祭祀天宫中的月神,并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欢欣和喜悦之情。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汤圆,赏花灯,猜谜语等。

三、清明节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或扫墓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通常把每年的清明节当作踏青游春的好时机,同时也会去扫墓祭祖,这一天非常重要。

此外,清明节还有吃素的传统,人们通常吃素并烧香,祈求祖先保佑。

四、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重阳节或龙舟节,是中国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相传,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飘艾叶、挂菖蒲等,不同的地区还有不同的习俗。

五、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

传说,牛郎织女在这个日子相会,所以七夕节被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送礼物、写情书,同时还可以在天空中观赏到美丽的牛郎织女星。

六、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饼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相传,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是为了祭拜月神嫦娥而设立的。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吃月饼、赏月、拜月、猜灯谜等,表达对家人、亲友的思念之情。

七、重阳节重阳节,又称华诞节、踏秋节等,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登高远望,舒展筋骨,还有吃菊花酒、赏菊花等习俗。

重阳节的“重”字,含有“长寿”、“吉祥”之意,因此也是一个祈求健康长寿的日子。

以上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这些节日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节日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面貌,还承载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1)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

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

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

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

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2)除夕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中秋节的由来(word版)

中秋节的由来(word版)

中秋节的由来(word版)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

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

一、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唐朝。

《唐书·太宗记》记载,唐朝皇帝唐太宗曾经在中秋节这一天设宴赏月,庆祝团圆。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唐朝。

在后来的历史中,中秋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成为了家人团聚、祭月、赏月、吃月饼的重要节日。

二、中秋节的习俗1.赏月赏月是中秋节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之一。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户外空旷的地方,仰望天空中明亮的月亮,欣赏它的美丽和神秘。

同时,人们还会点起灯笼和蜡烛,在月光下感受节日的气氛。

2.祭月祭月也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

人们会在月光下设置供桌,摆上各种供品,如月饼、水果、茶等,向月亮祈求平安、健康、团圆等。

同时,人们还会燃起香烛,行三拜之礼,表达对月亮的敬意和感激。

3.吃月饼吃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环节。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传统糕点,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吃月饼来庆祝团圆和家庭和睦。

同时,不同地区还有制作月饼、品尝月饼的特色文化活动。

4.猜灯谜猜灯谜是中秋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

人们会在庭院或公共场所挂起红灯笼,在灯笼下系上纸条,上面写着各种问题和谜语。

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自己的答案和感受,享受这个有趣的智力游戏带来的快乐。

5.赏桂花在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赏桂花。

桂花是中国传统的花卉之一,其芬芳的香气和美丽的花朵深受人们的喜爱。

人们会在庭院或公园里欣赏桂花,品尝桂花茶,享受它带来的清新的香气和宜人的氛围。

三、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中秋节寄托着中国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对家庭、对和谐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中秋节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家庭、对社会的热爱和关注。

它既是一家人团聚的机会,也是传递爱与温情的重要时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yú)少一人。

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cù)鞠(jū),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

据学者闻一多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
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
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
下种种形式: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
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
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
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此外,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
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
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
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
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
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东坡
元旦来历:
在当代,元旦一词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

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