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难点:如何通过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步:引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为什么要庆祝传统节日。
第二步:探究分组让学生探究一个具体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探究的内容包括: 1. 节日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 节日的主要习俗和活动; 3. 节日代表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第三步:展示每组派代表介绍所探究的节日,其他小组听取并评价,评价标准包括了解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第四步:互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互动活动,如: 1. 分组制作节日文化展板,展示各自所探究的节日文化。
2. 进行传统节日游戏或活动,如吃汤圆、放烟花、赛龙舟、月下赏花等。
第五步: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学生自主总结所探究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并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保留和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文化。
四、教学评价1.参与评分表,记录学生在探究、展示和互动环节中的表现。
2.学生采用书面方式进行的节日文化总结和思考作为辅助评价的参考。
3.教师予以示范和点评,给予具体指导。
五、教学延伸1.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探究与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2.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述和书面记录,制作个人的传统节日文化地图或图片集。
人教版(部编)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共30张PPT)

【本课小结】请同学谈谈这 节课的收获与感想。
1、下面四副图片哪一个反映的 清明节的习俗( B )
A
B
C
D
2、将下面的诗句和对应的节日用线连起来。
千门万户曈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元宵节 中秋节
春节
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端午节手抄报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
吃赏祭玩饮观赏月花桂潮桂饼灯花花酒
中秋节的诗词
《十《五望夜月望怀月远》》
((唐唐··王张建九)龄)
海中上庭生地明白月,树天栖涯鸦共,此时。 情冷人露怨无遥声夜,湿竟桂夕花起。相思。 灭今烛夜怜月光明满,人披尽衣望觉,露滋。 不不堪知盈秋手思赠,落还谁寝家梦。佳期。
七夕节 端午节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重阳节
中国有56个名族,各名族在社 会发展进程中都有本名族的传 统节日,请大家课后收集其他 少数名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并能整理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分享。
分小组展示同学们的成果!
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习俗
春 节 的 习 俗
贴窗花贴对联守岁看春晚放鞭炮贴年画拜年压岁钱包饺子蒸年糕
春节的诗词
喜迁除元莺夜日·守岁 马乾合坤雪簪消,空爆春鸣落浅鸦竹(。列(落南声听炬宋宋),爆,中)王竹几文岁安一送处(天石宋月穷玳祥岁代,筵)去除椒开史浩花宴堂,待。堂旦介,我;系百 千坼末 命眉,路随女寿争伴,妍惊年春千。齐粉风欲频捧面风 门告玉。雨尽送万语壶,,,金暖户守盏穷身入瞳岁。边与通最屠瞳宵奇饱 世苏日,绝莫,雪俱;,放是霜忘笙小歌桃。;散新。 酒满无晕身复朝花霞影屠总,,苏寒遥把欺指梦新重珠,翠帘桃,深挑换却院灯忆。旧凤待夜符屏到香了未。暖,央。道笑一。拂声
人教部编版_七年级历史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ppt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 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02 清明节传统习俗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 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 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 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
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 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 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 筝带走了。
节令食品
腊八粥
庆祝丰收. 又称“大家饭”, 是纪念民族英雄 岳飞的一种节日 食俗。
年糕
又称“年年糕”,与 “年年高”谐音,寓 意着人们的工作和 生活一年比一年提 高。
饺子
又称水饺,是中 国北方民间的主 食和地方小吃, 也是年节食品。
元宵
北方“滚”元宵, 南方“包”汤圆, 这是两种做法和 口感都均为不同 的食品。
风俗习惯
守岁
除夕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
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 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清明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 四月五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 扫墓, 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 孝的具体表现。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 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 为“宵”。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 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全国各地也 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 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
第二环:分组展示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 、 “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天, 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的起源、传承及现实意义。
2.利用查阅图书,上网,社会调查等方法搜集 资料,培养了我们综合实践能力。
3.从古诗词中挖掘历史信息,培养了我们阅读 和表达的能力。
4.用流行歌曲帮助大家记忆,既寓教于乐,还 让我们学习了填写歌词和学唱歌曲。
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
着永恒纪念……”由此可见,这
里纪念的传统节日是 A.元宵节 B.端午节
(B)
C.中秋节 D.腊八节
第三环 知识抢答:选择题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写出了哪个节日的特
殊气氛? A.元宵节 B.端午节
(D)
C.中秋节 D.清明节
1. 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歌,请问谁知道这首 歌的歌名?
《正月里到了哪几种中国传统节日?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泉州市东海中学 张惠珍
导入
从图片和音乐中可以得出这是哪个传统节日?
请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名 称后打“√”。
除夕( √)春 节( √) 端午节( √) 重阳节(√)国庆节( )清明节( √) 儿童节( )中秋节(√)元宵节( √) 五一劳动节( )圣诞节( )情人节( )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 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 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 ,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丸
猜灯谜
耍龙灯
舞狮子
走百病
逐鼠
踩高跷
迎紫姑
2018新门街“中国梦”座灯
第三小组: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 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 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清明 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 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 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 十月初一的寒食节,并称为中国三大 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 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第一小组:春节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 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 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 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 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 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 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 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 初一为“春节”。
7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课件《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端午节】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纷纷到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船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体,拿出饭团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端午习俗有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等。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新课导入
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重阳节
中秋节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拜年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吃元宵、闹元宵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 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夕。元宵习俗有吃元宵、赏花灯、迎厕神、猜灯谜等。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平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 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 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 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PPT)

春节
清明节
习俗 1·扫墓 2·祭黄帝 3·踏青 4·荡秋千 5·放风筝 6·蹴鞠
中秋节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端午节
七夕节
❖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 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 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 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 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 为乞巧节。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传统节日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还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内容有历史的岁时文 化、汉族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三大部分;涉及领 域也很广泛,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 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 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中华民族的道德观 和价值观。从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以及 它们传承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认识中华民族的 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来源。有些节日是 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节日是农业经 济的产物,还有些节日则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 中国的节日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 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到秦汉时 期,节日基本定型,如除夕、元宵、端午等。魏 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 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交流,节日文化内容也不断得 到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已成为礼仪性、 娱乐性的活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发展阶段
• 远古时期:传统节日有了雏形 • 商周时期: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
奠仪式 • 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 • 魏晋南北朝—隋唐:各民族文化沟通交流,内容
不断得到充实。
• 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 活动。
1、春节:正月初一 2、元宵节:正月十五 3、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4、春龙节:二月初二 5、花朝节:二月十五 6、上巳节:三月初三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阳历4月5日,闰年在4月4日 9、佛诞日:四月初八 10、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11、夏至节:夏至当天 12、六月六:六月初六 13、七夕:七月初七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中华”、“华夏”、“神州”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史 境内有56个民族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中的“节日”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民谣
• 小孩小孩你别馋 二十五、炸豆腐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六、炖羊肉 腊八粥,喝几天 二十七、杀公鸡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四、扫房子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房 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 干净,迎新春。意思是 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 统扫出门,辞旧迎新。
过年好!
春节民间禁忌
•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 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针钱;忌借钱;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 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白天不可 午睡;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洗衣。此外, 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 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 来劝说制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堂笔记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一、引入老师问学生们:你们都喜欢过各种节日吗?有没有想过这些节日来自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二、学习内容1. 农历的由来老师给学生讲解了农历的由来。
在古代,人们按照月亮的周期来计算时间,就是所谓的月历。
但是月历的效果不好,因为每个月的长度会有所不同。
于是,人们开始按照太阳的周期来计算时间,这就是农历。
农历的正月是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2. 春节的起源春节最初起源于古代的夏朝。
那时候,人们认为每到年关,一定会有一只“年”兽来伤害人畜。
后来,人们发现只要在家里燃放火把和敲锣打鼓,就能驱走“年”兽。
于是,这种狂欢的方式就成为了春节的庆祝方式。
3. 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秦代。
那时候,人们认为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来世的开始。
于是,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祀祖先,希望祖先在来世里能够得到安宁幸福。
4.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的楚国。
据说,楚国的诗人屈原因政治原因被贬到了汨罗江边。
屈原悲痛欲绝,投江自杀。
人们怕屈原的身体会被鱼鳖吃掉,于是就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船打鼓,以驱赶水中食肉动物。
5.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周朝。
那时候,人们认为月亮是最美丽的,所以每年中秋节,人们都会在月下赏月,并品尝美味的月饼。
三、总结通过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了解了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这些节日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人教版(部编)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共31张PPT

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
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
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
• 风俗习惯 :穿针乞巧、投
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 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
针验巧、吃巧果、拜织女、 为牛庆生、拜魁星等。
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 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 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门神: 神荼shū,郁垒lǜ;秦叔宝,尉迟敬德。 8·二十九,做黄酒
(2)团年,守岁 1·年夜饭
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 各地不同,你家年夜饭吃什么? 鱼,年年有余。 丸子(圆子),团团圆圆。 年糕,年年高升。 饺子,新旧交替。
2·压岁钱 3·守岁 放爆竹。
年关讨债。
(3)新年庆贺与拜年
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以 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追 思先人之德,念旧,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 或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思念古 代诗人,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是要回到对先人,历 史,经验的纪念,沉思上。
我们把搜集的资料,一起把它们做成了漂亮的展板: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
• 美丽的传说: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
• 节日的起源:七夕乞巧,
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
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 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
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ppt(22张PPT)

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
年(农历),正月初一首” 年节古称“元旦”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
尧舜禹时期
春节由冬季的 拜祭活动而来
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 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
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办年货
New Year's shopping
置办年货是寻常百姓家不可或 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 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 (拜年)礼物、干的、鲜的、生 的、熟的,统统谓之为“年货”, 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 年货。”
中国传统节日 的起源
竹约也,约,缠束也。以竹节 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 日子。
大家一起 找一找
七夕节 国庆节
劳动节 清明节
中秋节 建军节
元旦 春节
端午节 圣诞节
春节传说
Year Legends
春节的起源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 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 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
扫尘
Sweep the dust
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 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 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 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 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 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 蛛网。
贴年画
Pasting New Year Prints
言之就是一个龙节日。”
屈原
——闻一多《端午考》
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
节日
不变(传承)
变(演变)
春节与传承?
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传统节日发展阶段简表
时间
阶段
先秦
发生期
汉代
定型期
魏晋南北朝
融合期
唐宋
高峰期
明清
稳定期
请其他几个小组派一名 代表来与大家分享传统节日 的习俗及其变化。
春节
往 1.贴春联(在秦汉以前,贴春联的目的是驱鬼压邪 ,以前家家户户 贴的春联内容、字数都一样,用毛笔写的,用浆湖贴桃木)
日 2.压岁钱(一对夫妻俩给自己的孩子八个铜钱在大年三十晚上给) 3.下跪(在唐朝拜年目的是把仇恨解开,他们的祝词都是身体健康, 拜年的方式是下跪)
春节,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除夕到正月初一这个 过程)。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春节”条:“……春节乃是 由一年农事结束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开始时,冬祭一般在 冬末时进行。慢慢地,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开展庆祝活动……最终 成了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中国开始采用世界通用的历法—— 公历(亦称阳历)。但民间仍习惯在农历初一过新年……1914年 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并被批准。
求美:这些传统节日都是很美的: 视觉上的美:春节的中国红,清明的烟雨弥蒙,端午 节龙舟的色彩绚丽,中秋节的皓月,重阳节的茱萸插满 头,七夕节的浪漫,都画在人们心目中; 味觉上的美: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 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都让人回味无穷。
中国传统节日增强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
统节日的起源。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的起源
有哪些 中 国 从哪来 的 传 怎样变 统 节 诗里藏 日
战“洋节”
“中华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获奖作品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 追思先人之德,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或 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追思 屈原,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要回到对先人、历 史的纪念与沉思上。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 了图腾的流浪者。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 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 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 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 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 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习俗:
祭月、赏月、拜月、 吃月饼、赏桂花、 饮桂花酒
第二环节:品诗词 猜节日
抢答题
品诗词 猜节日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桃木板写上神荼、 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 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龙舟竞渡、吃粽子、凭 吊屈原
变(演变)
春晚、电话拜年、互联网 拜年、禁放鞭炮、微信红 包发压岁钱等 内容变化:祭奠烈士 形式变化:网上祭奠鲜花 追思
女儿回娘家、举办龙舟文 化节、小长假旅游等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探究节日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1、观察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春节
• 春节起源: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我国最盛 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 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据记载,春节由冬天祭拜活动发展而来。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 一种习俗。开始时,冬祭活动没有固定的日期,但一般都是在每 年冬天结束时进行。慢慢地,人们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开展庆祝 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冬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最终 成了一年辞旧迎新的节日,所以人们开始称它为春节。
人教部编七下历史 22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 (共26张PPT)

三、传统节日的意义 活动十:【讨论】
你觉得中国传统节日里传递了哪些观念?
重视家庭、尊重祖先长辈,尊敬伟人, 爱国主义、祈福消灾、除旧迎新
结束语
传统节日是历史渐变的产物,传统节日是 我们的文化胎记,传统节日关联着我们的民 族情感。 传统节日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并发扬光大, 我们需要节日文化里积淀的民族力量。
一、春节——传承与演变
活动四:你知道哪些春节习俗?
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一种你所知道的春节习俗。 (每人说一种,不重复)
一、春节——传承与演变
活动五:【唱一唱】
春节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五,扫尘土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九,蒸馒头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பைடு நூலகம்四,扫房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八,把面发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观察春联内容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春联的内涵,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二、端午——起源
活动八:【探究端午起源说】
纪念曹娥说
吴越民族图腾说 源于三代夏至说
“恶月恶日 驱避”说
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的这一天 艾草,已挂在门前 佩带香包的孩子,满街奔跑 站在岁月的岸边 大人们将雄黄酒缓缓倒下 剥开粽子 剥开延绵千年的历史 剥开千年的情缘 而我,独想一杆青竹 撑起一江余韵 撑起永恒的纪念 拨开五月的涟漪 溯源而上,屈原 以水鸟的姿势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二、端午——传承
活动九:【探究端午习俗】
二、端午——传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习俗,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生活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谈话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a.各个节日起源的原因是什么?b.各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背后有何寓意?c.节日习俗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2)

穿针乞巧
• 瓜果乞巧
吃巧巧饭
中秋节
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在古代分别被称 为孟秋,仲秋,季秋,八月为仲秋,后称中 秋。
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用一些关键词来归纳中国传统 节日的内涵,你觉得会是哪些词呢?
根: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根,是文化 之源,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情感:如对 亲情、对团聚、对平安、对幸福的歌颂和追求, 重视家庭,崇宗敬祖,除旧迎新,反映了中华 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 感情、增强内聚力的符号。
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 2、知道传统节日的习俗与内涵 3、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 和价值观。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 缠也。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 思。 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 式,细节,追思先人之德,念旧,调整与周 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或饮酒叙旧 ······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 思念古代诗人,中秋怀念亲人······
新:节日习俗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了 ,现在出现了“网络(祭奠先祖和革命烈士) ”、“低碳”、“环保”等新元素,我们倡导 健康的过节方式。
美: 这些传统节日都是很美的,视觉上的美:
春节的中国红,清明的烟雨弥蒙,端午节色彩 绚丽的龙舟,中秋节的皓月,重阳节的聚会插 满头,七夕节的浪漫,都画在人们心目中。味 觉上的美: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 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都让人回味无穷。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 (共19张PPT)

品味端午
端午节起源:
1.历史人物纪念说。 2.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 3.源于恶日。
4.源于夏至。
品味端午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饮雄
黄酒、画额、佩香囊、
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
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
体验端午
体验端午
感悟端午
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有 什么作用?
感悟端午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总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
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
产生过深远影响。我们作为中学生,更要了解我们的传 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为把我 们国家建立得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而努 力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初步了解,我们针对自己 感兴趣的节日进行了查阅书籍和上网搜查资料:
1.七夕节的起源 2.七夕节的风俗习惯 3.七夕节的美丽传说 4.七夕节的故事和歌谣
通过活动,我们知道了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还了 解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只是我们 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还有很多其他方面东西,如 脸谱、跳绳、皮影等,我们 应该传承下去,你了解哪些 中国的传统文化?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 窃以为,仅仅将传统节日法定还不够,还要恢复节日的意义和细节,这需 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具体的重建。
——于坚《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
一.年的含义 《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唐虞曰载。 《说文解字》:年,谷熟也。
二.春节习俗 1.忙年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节,《说文》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 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追思先人之德, 念旧,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或饮酒叙旧……所有的节日 都是要回到对先人,历史,经验的纪念,沉思上。
(2)压岁钱 (3)守岁 放爆竹(年的传说)。 年关讨债。 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我想法;年廿九,有 有有;三十不见面,元旦碰面拱拱手。 除夕夜,有寺庙通宵演戏,称为“避债戏”。
3.新年庆贺与拜年 (1)爆竹迎年。 (2)拜祭祖先。 (3)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4)拜年: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5)送穷鬼与祭财神。 4.正月初七“人生日” (1)七菜羹 (2)人日登高 5.闹元宵(灯节) 元宵:食品(汤圆,团圆);节日。
·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 杂粮全带来。
·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 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
(3)二十四,扫房子。 (4)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豆腐, 谐音“兜福”,闽南话豆干谐音“大官”。 (5)二十七,洗疚疾 有钱无钱,剃头过年。 (6)二十八,贴花花 花花:春联,门神,年画,窗花剪纸等。 门神: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敬德。 (7)二十九,做黄酒
三、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
2.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 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 意。
3.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 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2.团年,守岁
(1)年夜饭
南方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两样菜:一是有头有尾完 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圆子),象征团 团圆圆。
福建:韭菜(久),豆腐(兜福),萝卜(菜 头—彩头),竹笋(节节高),鸡,橘子(吉祥如 意),甘蔗(甜甜蜜蜜,节节高升)。北京:荸荠 (必齐)。南方:年糕(年高),北方:饺子(更岁 交子,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1)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八节是春节的前 奏。“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的传说:纪念佛祖成道:释迦牟尼一家四 口的故事;朱元璋。
(2)二十三,糖瓜粘(小年)
灶王:受一家烟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 奏一家功过。
祭祀灶神的食品:鸡犬猪羊,瓜果枣豆,糖瓜。
·好事传上天,坏事丢一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来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风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的简介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 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 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 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 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谢谢
通过访问我们觉得,大家对 传统节日不是很了解,我们应该 多了解一些我们的传统节日,它 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根 据自己的兴趣对节日进行了如下 在调查研究。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以及翻阅相关书籍, 我们了解到: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 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
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独有的传统节日,例如傣族的泼水节;苗 族的苗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 圣纪节等。
清明节
一、清明节的来历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清明习俗 1.扫墓 2.祭黄帝 3.踏青 4.荡秋千 5.放风筝 6.蹴鞠 三、清明食品 鸡蛋,春饼,乌饭,螺蛳,清明粑。
中秋节
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在古代分别被称为孟秋,仲秋, 季秋,八月为仲秋,后称中秋。
访问的人:奶奶、妈妈、学生(XX)
问题:1.你知道七夕节吗?2.你了解七夕节的神话 传说吗?3.你知道七夕节人们都做些什么吗?4.你 知道关于七夕节的诗词或歌曲吗?5.七夕的时候我 们都做些什么?
收获:1.都知道七夕节。2.都知道关于牛郎织女的 故事,但是奶奶讲的最好,XX讲的不好。3.奶奶和 妈妈都知道,XX不知道。4.都不是很清楚。5.没有 过过这个节日。
小组成员分工
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我们小组决定根 据喜好和特长分工如下:
乐观开朗、善于交流的XX和XX,负责的是访 问调查及记录任务。
擅长电脑操作的XX,负责的是上网查阅资料。 思维敏捷、有美术功底的XX负责的是版面设 计。 人缘好、善于表达的XX,负责的是分工与汇 报小组活动。
对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调查,我们了解到: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中秋节风俗:吃月饼,赏月。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团圆,思乡。
重阳节
一、重阳节的含义
农历九月初九,九是阳数,两个九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 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 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 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 明、盂兰盆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 日。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老人的尊重,故此节日又被 称为老人节。
4.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 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 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 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 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二、重阳节的神话传说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 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 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 各作降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 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 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 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相传,在每年的这 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 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 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 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 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 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 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 被称为乞巧节。
文化节到了,为了促进校园 文化建设,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决定尝试 制作一期校园展板,来激发学生 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