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与教育典范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范文(通用13篇)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范文(通用13篇)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范文(通用13篇)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详细指什么,却始终都是模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进展和社会进展需要的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其中关键力量是指阅读力量、思索力量、表达力量;必备品行指自律、敬重、仔细。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育他们的三种力量和三种品行。而这三种力量和三种品行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出来的,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晰教育究竟是什么

教育究竟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知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将来布满信念,让学生成为欢乐人。而让学生成为欢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查找欢乐的力量,二是带给学生欢乐。假如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欢乐,他又如何去查找欢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欢乐,进而成为一个欢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当然重要,但不能无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心情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当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

学模式,根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觉自己的关注点消失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心情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加状态:是少数精英参加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加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争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觉了什么新问题。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余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共分为三篇,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飞速向前,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幸福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影响、决定学生一生发展的素质,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倾其全力培养.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很难弥补!中小学就是人的诸多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学校教育一定要有关键期的意识,错过了这个阶段就晚了.

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连续性、累积性的特点,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与大

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但千万不能颠倒过来,小学生讲远大理想,大学生讲行为规范。错位的教育只能导致低效甚至负效的结果。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从学校教育来说,一方面我们要从学校整体教育的高度来界定和确认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从具体学科的角度来研制和确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两者要保持有机联系和衔接。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底蕴:指对人类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对社会、人类

命运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科学精神:指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认识

和支持。

3.学会学习:指具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掌

握和运用。

4.健康生活:指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以及对健康问题的认

知和关注。

5.责任担当:指具备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和

义务。

6.实践创新:指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在当今社会中,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人才更容易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解读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解读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解读

一、内涵定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微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指标和必要保障。

二、指标体系

图: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的素养,这三个领域的素养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基础、互相补充,每个领域的具体指标紧密关联,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整个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共包括12个一级指标,其中社会参与包括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共4项指标,自主发展包括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共4项指标,文化修养包括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共4项指标。

三、具体内容

1. 社会参与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发展良好的道德

品质,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需要个体心怀天下,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社会参与的具体指标如下:

道德品质

具有宽仁友爱的品质,尊重生命,友善待人,孝敬长辈;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对人守信,对事负责,言行一致;坚

持公平正义,明辨是非善恶,待人对事公正,富有正义感。

●社会责任

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具有法律与规则意识,遵纪守法,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具有合作与参与精神,履行公民义务,乐于奉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心生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沾化区下洼镇第二实验学校张义卫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具体突破口。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将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满足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7年1月,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出台,明确了高中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其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因此,新教改下的物理教学需要突出素养导向教学实践的引导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重视实验探究与实践活动;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科技发展趋势,体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阶和认知发展规律;注重情境、活动和问题解决的整体设计,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表象,再通过理性思维抽象出具体的理论,进而实现建构和升华,是自然学科必须经历的活动。下面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例,尝试实验探究这一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固体的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基础上引入的,是对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特点的拓展,内容包括“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内容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是对整章物理知识“有用观”的升华。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我在开学初读了XXX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这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

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这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在阅读之前,我对素养、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都感到困惑,但这本书解决了我的疑惑。

首先,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研究、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从心理角度说,教养即教育出来的素养。一个人的天赋如果得不到适合的教育和训练,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尤其不能发展成为专业性素养。因此,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我们可以透过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了解他的内在素养。

其次,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

的适应终身发展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

心素养主要包括三种关键能力: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以及三种必备品格:自律(自制)、尊重(公德)和认真(责任)。

再次,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研究一门学科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最后,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中的变

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研究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终身研究能力和必备品格,必须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研究,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终身研究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的关键。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如果要对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从总体上作一概括的话,那就是,其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结构,具有方向性、理念性、价值性、落实性的召唤,因而它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其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深植于中华优秀的化传统土壤中,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既具有中国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特点,两者融合、互动、支撑。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植根何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化土壤中,主动、积极回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召唤,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和深度反思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获得重要启示,紧贴中国学生发展的实际,从中国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出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个普通的词语、平常的概念,它不时尚,也不奇崛,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迅速地流行起,显现出巨大的力量。核心素养的力量,自它提出的时代背景,自它的内涵、它的价值方向,及其所带的变革行动。

众所周知,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

所关注、研究的共同话题,而且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共同主题,有关的件及研究成果相继面世:《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的基础》、《21世纪素养框架》、《核心素养建议案》、《课程编制的基础研究》等等。这些研究给我们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开放的中国、深入的课改,当然十分珍视并要吸收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历史化背景、现实基础、学生特点以及对未的认知、把握和追求。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1.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

由于它的范畴超越了行为主义层面的能力,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因此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教人成人”或“成人之学”的特色育人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一致,有利于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根本任务。

2.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每个人在终生发展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以应对各种生活的需要,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就称之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必要素养,代表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把以核心

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

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

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

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如下: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对于政治学科来说,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导言

核心素养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它所强调的学生综合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引起了广泛共鸣。本文将探讨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其定义、构成要素以及培养方式等,旨在揭示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和能力等多个层面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涵盖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社交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核心素养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二、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1. 基础学科素养

基础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石。它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学习基础学科,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发展其他素养奠定基础。

2. 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能力等,能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这种能力促使学生在面临挑战时能够勇于尝试和创新,实现自我价值。

3.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核心素养中的一项关键能力。学生通过培养创

新思维,能够开拓思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信息时代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

4. 社交能力和人文素养

社交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包括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公民素质等。这些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人文素养则强调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观、审美意识等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或综合素质发展上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它强调个体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和实践等多个维度的全面发展,以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和职业要求。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知识和学习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在特定学科领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并具备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2. 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提出创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能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3. 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能够理性思考和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

4. 沟通和合作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形成有效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5. 文化和跨文化素养: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素养,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6. 自我管理和职业发展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自我管理和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制定目标、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并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文化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个体全面发展并适应现代社会和职业的需求。

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

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

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一直是教育领域里备受关注的话题。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它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品质,是一个人终生发展的基础。教育部在不同的文件和官方文件中,对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核心素养包括了语文素养、数理素养、信息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体育素养、道德素养和劳动与生活素养等。语文素养指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数理素养指的是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信息素养指的是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思维素养指的是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素养指的是欣赏美的能力,体育素养指的是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道德素养指的是遵纪守法和公德心,劳动与生活素养指的是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

教育部在《新时代高中课程改革研究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报告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包括了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素养、价值观素养和文化素养。知识素养是指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能力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情感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情感

稳定和情绪自控能力,价值观素养是指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和世界观,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传统文化和国际视野。

教育部在不同的政策文件和工作指南中,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评

价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要求。教育部鼓励各级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核

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对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的基本素养,包括认知和非认知方面的技能和态度。这些素养不仅涉及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还涵盖了情感、价值观、态度等非认知领域。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的要求包括:

1. 适应终身发展: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个人修养:强调个人修养,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 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学生应具备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的素养,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

4. 学科基础与跨学科素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同时关注跨学科素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生挑战。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6.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应具备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7. 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学生应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素养,以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

总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需要教育者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余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共分为三篇,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飞速向前,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幸福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即核心素质和核心能力,是指能够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的一种教育要求。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还包括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

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等。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全面素质提升的关键,也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素质和能力不仅

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还能够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是指社会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变

革和发展,传统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对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

来越高。核心素养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方向。

1. 全面素质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全面素质。全面素质是指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提升,不仅包括

学术方面的知识水平,还包括身心健康、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全面素

质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保障。

全面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

习动力、创新能力等。只有在全面素质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2. 终身学习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是指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

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终身学习不仅包括传统的学科知识,还

包括跨学科综合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道德情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与教育典范

作者:周勇

来源:《江苏教育》2017年第20期

【摘要】课程改革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潜入中国教育史,可以让一线校长及教师找到成熟的值得借鉴的核心素养教育典范,寻找契合点及优化之路,以开拓自己的核心素养教育进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典范;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4-0041-03

【作者简介】周勇,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些年,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前沿进展便是转向从“核心素养”的角度,重新思考课程及教学改革。诸多提倡“核心素养”的专家甚至认为,课程改革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既然无法回避改革大潮,一线校长及教师不如迎难而上,主动开拓自己的核心素养教育进路。本文即从这一点出发,梳理相关理论探索及孔子的典范经验,为一线校长及教师探索核心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一、校长及教师怎样界定核心素养

发展核心素养教育,需先界定核心素养内涵。就国内而言,当前权威的核心素养框架及内涵源自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该理论框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入手,定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然后又将六大素养细化为“人文情怀、理性思维、珍爱生命、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该框架充分考虑了国际教育发展及国家各方面的发展要求,如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科技经济创新及社会进步等,它不仅回应了世界教育改革普遍关注的问题即“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而且意在“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是什么,上述框架堪称当前最为全面的理论界定。不过,对一线校长及教师来说,要把“十八个要点素养”的内容理解清楚,进而化为日常课程及教学改革实践,仍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应该看到,上述框架已尽可能将“十八个要点”具体化了,如将“人文情怀”的内涵细化为“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但此类诠释仍是由“以人为本”“人的尊严和价值”等极为抽象的概念组成,等于把一个抽象概念分解成多个抽象概念,理解起来可谓难上加难,导致无从开展相应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无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事实上,理论界的专家在界定核心素养内涵时都很吃力,乃至莫衷一是,分歧不断。崔允漷教授便注意到,“尽管大家都在说‘核心素养’,但核心素养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目前还是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说‘素养就是competence,又译胜任力’;有人说‘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有人说它是‘最基本、基础的素养,如literacy’;有说它是‘关于理想人格的描述。言外之意,“看来我们不缺关于素养是什么的定义,反而感觉该定义有点多了”。面对难以把握的核心素养,崔教授认为“我们不必再回答一次‘素养是什么’,而是需要重新梳理一下别人是‘如何回答素养是什么’的”。这里所谓的“别人”是指西方。由此,要想把握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还需梳理提炼西方权威界定,如OECD的“关键能力”(KeyCompetence)、美国联邦教育部的“21世纪技能”(21stCenturySkills)等。

至此,一线校长及教师界定核心素养时,不仅需要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得广泛考察西方种种核心素养文本。对一线校长及教师来说,如果一番努力后确能清楚界定核心素养内涵,倒也值得。但问题恰恰在于即使下功夫研读当前常见权威文本,恐怕也很难搞清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反而容易陷入文献看的越多,越不知道核心素养是什么的理论迷惘。钟启泉教授对此已有所注意,他说“变革的时代也是迷惘的时代,一线教师只要敢于直面时代的挑战,把握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积累单元设计与学习评价的新鲜经验,就能为新时代的学力与学习的创造,闯出一片新天地”。

相比于其他核心素养界定常常都是在建构庞大的核心素养体系,钟教授则把核心素养教育理解成一件事,即完善单元设计与学习评价,优化学生的“学力与学习”。此一事情化的核心素养界定方式或许可为校长及教师走出理论迷惘提供参照。进而言之,倘若一线校长及教师看过众多权威文本之后,仍不清楚或更不清楚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不妨回到自己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上,以自己所做的事情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或国外权威的核心素养理论体系,寻找契合点及优化之路。如此便能走出因难以把握核心素养内涵而产生的理论迷惘,将理论上说不清的核心素养教育变成具体的日常课程与教学改革事情。孔子曾言:“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者也。”一线校长及教师大可用这句话来指导自己的核心素养思考与教育实践。

二、核心素养教育:孔子的典范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已经有不少校长及教师就是从自己实际做的事情出发理解核心素养教育。比如,有的学校立足于十多年来一直在做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实践,认为他们的理念完全可以且“已经涵纳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中”,他们的校园及社团活动改革也与核心素养教育精神相吻合,乃至“建构了核心素养时代的学校新文化”。如果诸如此类的改革经验都是真实的,则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值得学习的核心素养教育案例。只是国内学校既有的相关改革尝试尚在进行之中,还称不上是发展成熟或早已赢得广泛认同的核心素养教育典范。在此情况下,一线校长及教师怎么办,该到哪里去寻找更为可靠的借鉴?

本文认为,潜入中国教育史,可以让一线校长及教师找到成熟的值得借鉴的核心素养教育典范。目前已经有人在挖掘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的核心素养教育遗产,本文则想推荐孔

子。孔子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时,既没有本土核心素养框架作指导,也没有什么权威的西方核心素养理论作参考,但他仍成功建构了以“仁道”为本的核心素养教育。仅此一点,就值得一线校长及教师学习。言外之意,校长及教师看过众多核心素养理论之后仍觉得一头雾水时,也不必灰心丧气,或只是坐等理论界有一天能把核心素养说清楚,并提供可资模仿的实践范例,而大可以像孔子那样依靠自己的思考开拓核心素养教育进路。以下便从三个层面梳理孔子能为当代校长及教师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提供什么样的典范。

第一,当前流行的核心素养框架往往着眼于未来社会,尤其21世纪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与能力,孔子思考何谓最重要、最基础的教育时,对历史、现实及未来都做过深入考察。他的核心素养不是为了满足一时之需,而是指向人类社会的恒久之道。通过考察夏商周以来的历史演变,孔子认为,春秋及此前历史时期之所以会出现天下大乱,乃因权力财富竞争扭曲了人心,将人变成自私自利之人,即使有“礼制”,也无以约束人心。因为有此历史及现实认识,孔子没有像当代核心素养理论家那样,从提升个体的竞争力或胜任力入手构思核心素养,而是希望个体在发展各种能力之余,还能尽量考虑他人。他由此提出了“仁道”,其内涵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善待他人的品德与言行。相比于诸多学力、能力虽有助于个体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却会使社会日益紧张分裂,仁义礼智信等仁道品德与言行才是人类社会最需要的素养或能力。一线校长及教师也可以像孔子那样,沉思当下及未来个体竞争必需的种种能力,以及人类社会恒久需要的品德言行,进而确立更为重要的核心素养。

第二,孔子如何开发课程培养“仁道”素养。就此问题而言,孔子的这些具体做法值得借鉴:(1)从“仁道”出发确立教育目标,即培养信守“仁道”的“仁者”,这是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目标。(2)从众多知识文化遗产中选取教育内容,将它们做成能生动呈现“仁道”的基础文化课程,即诗书礼乐,尤其最基础的诗歌都是生动感人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人间万象以及从天子到百姓等各类人群的现实生活与困苦,进而兴起超越自私、走向“仁道”、成为“仁者”必需的向善之心。书、礼等课充分考虑学生成人之后在家庭、政治及社会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仁道”。最后是让学生形成“仁者”,无论独处,还是外出做事都必须具有的“情操”,也就是总能以《韶》一类的优美动人、心系天下的音乐艺术陶冶仁者情怀。(3)课程开发切记不能说教,或尽是抽象的“空言”,而应努力以人世间真实的事情来呈现“仁道”。

第三,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培育何种核心素养,教师均需首先具备。否则开发再多课程,都不过是“言传”,而没有“身教”。这一点也是当前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不少理论家皆认为未来科技经济竞争最需要的素养是“创新力”,但如果从理论家到一线教师自身都没有科技经济创新力,只是空谈之,显然很难让学生养成科技经济竞争必需的创新力。反观孔子,不仅发现了比确保个体竞争成功更为重要的“仁道”素养,而且能以自己的“身教”即日常的言行举止向学生呈现“仁道”。虽然孔子最终的教育效果看上去并不怎么理想,三千弟子中真正学好的不过七十几个,但不能够因此否认孔子的“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学理念。而后世那些真正优秀的教师及教育家之所以能超越一般意义的“经师”水平,成为受人敬仰的“人师”,也都是因为信守孔子的“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学理念。当代教师要想让学生养成某种优秀素养,同样不能仅靠教材及课堂教学,而必须有“身教”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