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古代近现代史框架复习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解析 精品
模块四选修部分第十二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商鞅变法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意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1)推行均田制;(2)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推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201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docx
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便怎样教根据高考试题研究命题趋势(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教材仅是命题的背景和依托。
淡化历史结论,突出考查学牛学习过程。
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强调重要概念的阐释。
试题与答案呈现--定的开放性。
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
拉近与大学命题专家的距离o)根据高考试题有效整合教材(定位教材在备考中的地位。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根据高频考点确定教材的重点。
根据高考试题完整准确阐释教材重要概念。
根据高考试题宏观、微观结合准确把握历史事件。
根据高考试题正确处理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用通史体例进行复习)根据高考试题培养学生能力(发现学生失分原因。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关注修订版课标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标必修课程名为《中外历史纲要》,强调中外贯通,整体视野。
如强调古代中国大一统和多民族特征;又如明清史叔写:知道明初的屮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认识这些制度在秩序重建中的作用与弊端;通过了解由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识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通过了解18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及此后各种矛盾的加剧,理解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转折。
通过清前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清朝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一、构划吋空坐标、明确阶段特征陈旭麓先生说:“历史是年代的累积,历史的辩证法是从时间上展开的。
” 时空包括具体时地、阶段特征、年代特征(2013 •全国I 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o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一一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D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2013 •全国I 31)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屮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2018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分析及二轮复习计划
2018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分析及二轮复习计划一、试题评价本次试卷风格采用全国卷的基本形式和全国卷的命制风格(重学科能力的考查)。
全卷共12道选择题共48分,两道材料题,41题中外联系两问25分,42题属开放性试题12分,选做题15分。
试题基本超越了教材,体现新材料、新情境的命制风格,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1、试题凸显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即获取和解读信息,如第24、25、26、28、30 题等,调动运用知识如第27、31、33、34 题,描述和阐释信息的能力如第29、32、35题;论证和探讨能力如第42题,从中可以看出调动运用知识和论证和探讨能力的得分率最低。
2、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本卷中的第29题、第41题等都是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根据对情境中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解读,找出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
根据学生反馈的数据分析,这类题型学生感觉难度大,很多同学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材料信息的高层次概括能力薄弱。
3、考查形式灵活多样。
本次试卷运用文本资料、图片资料、表格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注重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即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根据题干所提供的的信息进行文字对文字,文字对图表、文字对表格的转码,如选择题第25、26、33、34题,材料题第41题二、数据分析校平均分,最高分81分(进入怀化市前三十名3人),最低分 8 分三、试题分析24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A与史实不符,B史官角色意识不会影响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取决于说法绝对,D项,史官职责由史巫合一到史巫分离,说明周代史官更注重人事,体现理性话趋势。
25题: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与时间不符,B材料不能反映丧失,D 与时间不符,成为地方行政区划在东汉时期,C项,材料中“镇压谋反、反抗,处理流民”等可以看出,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26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四则材料中纸衣的使用可说明造纸技术的提高,B与史实不符,只能过于绝对,D由第一则史实即可排除。
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一)考前必知的8个图表
(一)考前必知的8个图表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读](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从秦朝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历经汉、隋唐至宋元、明清,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民族资本主义的“三起三落”[解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暂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较快,全国抗战期间遭到空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三起三落”体现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特点。
3.“西学东渐”对中国政治变革的影响[解读]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地主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了“师夷长技”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提倡推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分别提出了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掀起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进程;并且向封建正统文化宣战,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体现了思想近代化的渐进性、层次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解读]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的思想解放,其历程是漫长的,经历了西方奴隶制时代人文精神萌芽——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14至17世纪人文主义兴起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出的思想;17至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三个阶段。
人文思想成为反封建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5.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解读]在文艺复兴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和理性的风气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近代欧洲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
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1.“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材料主张A.统治者应推行德政B.治国者要崇尚贤能C.统治者行清简政治D.治国者须厉行法治2.“惟先秦老庄之学,本属消极。
认为天下已无可为,故立言主于为我。
及秦汉统一,四海初定,老庄思想亦起变化”,“其宗旨已非保全小我而在安定天下。
……于是颇釆他家,以应时变。
”可见,汉初老庄之学A.更突出个体的社会价值B.初步形成道家完整体系C.有为代无为,关心国事D.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制3.“夫民者,虽愚也,明上选吏焉,必使民与焉。
故士民誉之,则明上察之,见归而举之。
故士民苦之,则明上察之,见非而去之。
故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
故夫民者,吏之程也。
”材料观点A.反对君主专制B.主张天下为公C.体现民本思想D.推崇官僚政治4.宋代学者程颐称:“后来学者多耽(沉溺)《庄子》。
若谨礼者不透,则是他须看庄子,为它极有胶固缠缚,则须求一放旷之说以自适。
譬之有人于此,久困缠缚,则须觅一个出身处。
”这一论断反映出A.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混乱B.社会动荡,学士心灵空虚C.儒释道思想的碰撞融合D.儒学独尊束缚了士人思想5.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
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A.主要是上承陆九渊学说B.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6.黄宗羲称:“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指二程理学)门下,便厕身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
……世道以是潦倒泥腐,遂使尚论者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而非儒者之所与也。
”由此可知,黄宗羲强调A.经世致用B.知行合一C.崇尚礼法D.致良知7.“梨洲(黄宗羲)欲复方镇,亭林(顾炎武)欲封建于郡县之中。
2018届高考历史 二模试卷(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
2018 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1.《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儒家思想。
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春秋》具有伦理教肓的功能,才被统治者推崇,故B 项正确。
答案:B2.战国时代的儒、法、道、阴阳、纵横五家,在汉初仍然活跃,但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为主。
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A.政府的提倡B.儒学的思辩化C.佛教的传入D.庄园经济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从汉以后成为主流思想。
根据“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为主”的史实,再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A 项正确。
B 说的是宋代理学;佛教传人是在西汉末期,排除C;庄园经济的发展对儒学变化没有直接影响,排除D。
答案:A3.明初政府对百姓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之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
晚明百姓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君主专制的强化B.宋明理学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D.奢侈之风盛行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社会的商品经济活跃,与宋明理学相反,故C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故A 项错误;D 项只是表面现象。
答案:C4.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
当时 1400 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由此可见()A.城市发展受社会体例的节制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C.商品经济发展催生近代城市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己开始出现解析:本题考査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河北省蠡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高一历史试题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从考古发现的甲骨文内容看,占卜所涉及的范围极广。
商望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占卜。
占卜时,神在龟或骨上所显示的旨令是否可行,要由商王作决断。
这反映了商朝()A.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B.统治者讲究决策缜密C.创造了中国最早文字D.民间迷信风气盛行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B.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C.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4、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
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5、古有“天子驾六”的说法。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①西周推行的宗法等级关系②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③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A.①②③B.①③C.②③ D.①②6、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相互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社会宗法观念B.血缘亲族团结C.家族观念流行D.散漫自私意识7、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岭南地区第一次纳入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版图,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A.秦始皇时 B.汉武帝时 C.孙权时 D.朱元璋时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专题18 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专题18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纲要求]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
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2)詹天佑;(3)李四光;(4)牛顿;(5)爱因斯坦。
先贤人物季札、颜回1.(2017·全国卷Ⅰ·47)(15分)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8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由“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得出,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由“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得出,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由“其父……指定他继承王位……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得出,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河北省蠡县中学高三历史必修一总复习学案
★基础过关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西周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主要内容:周王将和分封于各地做诸侯,最北的封国是国,最东的封国是,亲周的商朝贵族被封于(地区);这一制度开始瓦解于。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权;诸侯要承担对周天子定期并提供的义务。
3.影响: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地区;有利于稳定当时的;但后期出现了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1.含义:是按照关系分配政治权利,在政治权利上实行制度(即核心内容),从而在形成周王朝“——————”金字塔结构的等级关系,各等级之间形成了与小宗的关系。
2.影响:(1)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
(3)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家谱、祭祖)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朝的统一1.经过:(1)——年,灭六国,统一中原(2)北击,收回河套、修长城和“”加强北部边防;(3)修人工运河,沟通水系和水系,平定岭南(包括、、三郡)(4)在西南夷,开“”,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统一的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格局的形成。
(二)地方设郡县1.基本内容(1)“郡”:直属于,设、郡尉、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职权;(2)“县”:隶属于,下设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3)“道”:设置于聚居地,其地位相当于;2.特点:形成了中央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任免调动,不得。
3.影响: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中央推行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自称“”,确立了皇帝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是指、和。
其中,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官员是,负责监察百官的官员是,主管军事的是。
(2)九卿是指中央个重要部门的。
主要有宗庙礼仪和教育的,郎中令、卫尉、太仆、主管司法的、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的、宗正、主管国家财政的、少府。
河北省蠡县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8月)月考试题
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8月)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75分)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派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
”为此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C.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3.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君舟民水”主张 B.“大一统”的思想C.“民贵君轻”主张 D.“无为而治”主张4.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C.董仲舒D.朱熹5.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易经》B.《论语》C.《孟子》D.《春秋》6.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
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自然规律7.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也层出不穷,《四书章句集注》和《孔子改制考》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两者都()A.冲击了传统教育B.得到统治者的推崇C.受外来文化影响D.再现孔子思想精髓8.《礼记·中庸》记载:“君子尊德性而道学,致(学识)广大而尽其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后世儒家真正达到“致(学识)广大而尽其微”的是()A.提倡浩然之气的儒家 B.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C.主张格物致知的儒家 D.践行经世致用的儒家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中国近代史(晚清至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8401928)
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高三历史卷Ⅰ单项选择题局部(1—20每题3分,21—25每题1分,共65分)1.“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假设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
〞(1838年9月林那么徐奏折)由此可见,林那么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A.整顿吏治B.制止吸食C.严惩贩卖D.断绝外贸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拟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
这说明魏源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B.主张与外国进展“商战〞C.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根据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承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
〞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承受B.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C.推行灵敏务实外交原那么D.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这主要说明清延中局部官员A.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浅薄5.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
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C.“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6.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挤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场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程度一般要高出很多。
2018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专题复习试题(浙江专版):阶段综合验收评估(三)-现代史部分
阶段综合验收评估(三) 现代史部分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统一战线C.建立社会主义政治D.完成革命遗留任务解析:选C “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
2.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
”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解析:选B 结合所学,上合组织的宗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
A项为万隆会议精神;根据上合组织宗旨同样可以排除C、D两项。
3.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变化( )A.说明中关系出现恶化B.争取了更大的外交空间C.意在换取美国对华支持D.缓和了冷战的紧气氛解析:选B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对立,缩小了中国的外交空间,因而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就大大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故B项正确。
4.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既与国形势发展相连,也与国际政局变化有关。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
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调整的出发点B.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是基本依据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促进了国际合作D .开展广泛结盟运动是调整的具体表现解析:选D 不结盟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因此D 项与史实不符,A 、B 、C 三项均符合史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殖民地化
大大加深
完全半殖半封
中华民国及北洋军阀
国民大革命
十年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时间
19世纪中后期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
1924-1927
1927 -1937
1937.7-1945.8
1946-1949.4.23
政治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1840)
阶段
原始社会
夏、商、
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
时期(东周)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
十国
宋、元
明、清前期
时间
前2070-前771年
(前21-前8世纪)
前770-前221年
(前8-前3世纪)
前221-220年
(前3世纪后期-
3世纪前期)
581-907年
(6世纪后期-
夜市出现(邸店和柜坊的出现)
南北经济平衡
市打破时空界限
交子的出现
棉花的推广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商帮、会馆
资本主义萌芽
海禁闭关
文化
商代甲骨文
《诗经》
《离骚》
儒学创立和发展
百家争鸣
司南
小篆隶书浑仪焚书坑儒白马寺
造纸术董仲舒
汉赋
楷书王羲之
《齐民要术》
宗教画
诗歌诗人及代表作
火药用于军事
《金刚经》
胡旋舞
宋词、元曲、文人画
思想文化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君主立宪近代报刊兴起
上海首映电影电话传入(1882)
科举制废除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整风运动
选修
戊戌变法
孙中山
毛泽东
中国现代史知识框架(1949-现在)
阶段
建国初
华盛顿拿破仑
马克思恩格斯
牛顿
1861年农奴制改革
1868年明治维新
甘地
列宁
爱因斯坦
2017年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帝国主义以华治华
同盟会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二大
国民党一大
三大政策
北伐战争
大革命失败
八七会议
工农武装割据
红军长征
瓦窑堡会议
西安事变
国共第二次合作
两个战场四大会战相持阶段中共七大
收回治外法权
抗战的胜利
重庆谈判
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七届二中全会
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商品输出民用工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西装西餐西式住宅传入
资本输出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洋务运动破产
实业救国兴起
门户开放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中山装剪辫
京张铁路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
日本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
抗日根据地度过经济困难
民族资本
主义萎缩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时期
文化大革命
徘徊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时间
1949-1952
1953-1956
1956-1965
1966-1976
1976-1978
1978-1992
1992-现在
政治
外交
1949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初建
一边倒政策
第一届全国人大
民族区域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袁隆平杂交水稻
真理标准
讨论
1983教育的三个面向
1995科教兴国
载人航天工程
互联网
选修
毛泽东
邓小平
世界史知识框架(新石器时代-现在)
分段
古代史
近代史(1640-1917)
现代史(1917-现在)
阶段
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战后至今)
时间
新石器时代-
公元元年
14-18世纪前期
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戈尔巴乔夫改革
思想
文化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斯多亚学派
柏拉图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
达尔文牛顿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
新古典主义美术
列宁主义的诞生
量子力学相对论
现实主义文学民族乐派
印象主义画派现代立体画派
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电子信息技术
苏联解冻文学
摇滚乐、乡村音乐
电视
选修
梭伦改革
宗教改革
克伦威尔
元杂剧程朱理学
指南针用于航海
活字印刷、火药改进
三大发明西传
明清小说八股取士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
京剧的发展
西学东渐
选修
孔子
商鞅变法
秦始皇
孝文帝改革
唐太宗
王安石变法
康熙
中国近代史知识框架(1840-1949)
分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5.4-1949
阶段
中国开始沦为
稳定物价
布拉吉和列宁装
一化三改造过渡总路线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论十大关系》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三年经济困难
重工业交通建设成就
周恩来邓小平整顿经济,纠正左倾错误
改革(农村、城市)
开放(点、线、面)
十二大
十二届三中全会
十三大
十四大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思想
文化
婚姻自由
双百方针
中国电视业诞生
两弹研制成功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共八大
八大二次会议
左倾错误的泛滥
八字方针
民主法制严重破坏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人大六届四中全会
开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十五大依法治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
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
1949-1952土地改革
第一国际
1870年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帝国宪法
巴黎公社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第二国际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十月革命
冷战:
杜鲁门主义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经互会
北约、华约德分裂
热战:
朝鲜战争侵越战争
不结盟运动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经济
五大区域文明
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
西、葡、荷、英的早期殖民三角贸易
工业革命
“世界工厂”
10世纪初)
960年-1368年
(10世纪后期-
14世纪后期)
1644-1840年
(17世纪中期-
19世纪40年代)
政治
禅让制
公天下
世袭制(夏)
宗法制(商)
分封制(西周)
礼制
西周政治特点
分封制崩溃
礼崩乐坏
皇帝制中外朝
三公九卿刺史制
郡县制推恩令中央集权察举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省六部
科举制
参知政事枢密使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后期-
20世纪初
1914-1945
二战后初期-50年代
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80-90年代
政治
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的影响
城邦制度和公民
梭伦改革
克里斯提尼改革
伯利克里改革
公民法十二铜表法
万民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权利法案》
1832议会改革
1787年美国宪法
三大工人运动
三司使
知州通判转运使
御史台行省制
宣政院
废丞相设内阁
军机处密折制
改土归流理藩院
清处理边疆原则
经济
耒耜
刀耕
火种
彩陶
养蚕
井田制
青铜(夏商周)
官府垄断手工业
重农抑商
铁犁牛耕
柔化处理技术
都江堰郑国渠
灵渠修驰道
统一度量衡车轨
丝国水排
王景治黄河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均田制
灌钢法翻车
草市草市尉
筒车唐三彩
市坊分开,时间限制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火车汽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组织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电影汽车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1929-1933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
赫鲁晓夫改革
欧共体成立
东盟成立
日本崛起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滞胀
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欧盟和欧元诞生
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