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一体化教学案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物质的检验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8月学情检测化学试卷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8月学情检测化学试卷1.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硫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B.大量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C.催化氧化时1mol 可生成1molD.硫酸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2.在指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含硫物质的转化能实现的是A.B.C.稀D.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A.装置甲可验证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B.装置乙用于制备胶体C.装置丙可证明非金属性强弱:Cl>C>SiD.装置丁用于配制的硫酸溶液4.丙烯腈(C3H3N)是制备腈纶的单体。
一种制备丙烯腈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B.该反应的平衡常数C.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路径,不能改变反应的活化能D.该反应每消耗1molNH 3,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5.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检验溶液X是否含有SOD.D6.利用Ce(SO4)2溶液处理尾气中的SO2和NO,获得Na2S2O4和NH4NO3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装置I”所得NaHSO 3溶液pH<7,则溶液中:c(SO )>c(H 2 SO 3 )B.“装置II”中每消耗1molCe 4+可吸收22.4LNOC.“装置III”为电解槽,阴极反应为2HSO -2e - =S 2 O +2OH -D.“装置IV”所得NH 4 NO 3溶液中存在c(NH )+c(H + )=c(NO )7.热电池是一种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才能工作的电池。
一种热电池的结构如下图所示,电池工作时需用引燃剂引发Fe和的反应,产生的热量会使LiCl、KCl熔化,电池开始工作。
电池放电后有、Fe和生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热电池常温下不能工作的原因是LiCl、KCl常温下不含离子B.Fe和反应后的产物可能是KCl、和C.放电时电极上所发生反应为D.电路上每转移1mol电子,消耗的物质的量为0.25mol8.催化还原NO是重要的烟气脱硝技术,其反应过程与能量关系如图1所示;有氧条件下,催化还原NO的反应历程如图2所示。
高中化学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1.1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2
第一章2017秋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1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编辑整理: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尊敬的读者朋友们:第十章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秋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1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第十一章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秋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1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从实验学化学 1.1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第十四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的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情感目标: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教学重点难点:过滤、蒸发操作的掌握及应用.实验准备:(4人一组)烧杯(15)、玻璃棒(15)、过滤装置(15)、蒸发装置(15)、试管4×15、稀硝酸、氯化钡。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将P2及P3化学家做实验及实验室投影到教室前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中进入化学世界。
[讲述]故事:1774年,拉瓦锡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分析得出了反应事物本质的结论:空气是有两种气体组成的。
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化学实验拭净了蒙在氮元素上的尘土,人们终于科学的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组成。
“物质的鉴别(第1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鉴别(第1课时)”教学设计作者:徐雁来源:《化学教学》2012年第01期摘要:将常见酸、碱、盐的鉴别与“厨房中的化学”、化肥的鉴别联系起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物质鉴别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物质的鉴别;教学设计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0038-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1教学设计说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结论。
“物质的鉴别”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南京市中考的重要考点,但是教材并没有将它作为一个课题独立开设,而是穿插在各单元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进行的。
尤其是酸、碱、盐的鉴别,仅仅依照教材的内容,只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而不系统学习鉴别思路和方法,是无法达到考试要求的。
因此,笔者将常见酸、碱、盐的鉴别与“厨房中的化学”、化肥的鉴别联系起来,设计了一节这样的课作为市公开课进行交流。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鉴别的涵义及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2)学会物质鉴别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差异与鉴别方法之间的关系。
(2)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复习方法,从而加深对物质鉴别方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重点难点鉴别方法的理解和鉴别的步骤、现象和结论的表述。
4实验准备①待鉴别固体(无标签):氢氧化钠、氯化钡、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铜②待鉴别溶液(无标签):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硝酸钠③(有标签):蒸馏水、硝酸银溶液、硝酸钡溶液、稀硝酸④试管、试管架5教学流程7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好、学生参与程度高,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个问题都能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鉴别的方法,最后还自己动手完成了实验,所以他们的印象特别深刻。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的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的教学过程设计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邮编 210008 陆建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2、初步学会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1、通过物质的量浓度及其溶液配制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探究能力。
2、通过探究物质的量浓度配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技能及有关计算。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并进式实验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三瓶物质的量浓度不同的CuSO4溶液。
【提问】桌上的三瓶蓝色溶液可能是什么溶液?【组织探究】溶液的颜色深浅的原因【提问】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小结投影】溶质的质量(g)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g)【观察后回答】可能是CuSO4溶液。
【探究结论】因为它们的质量分数不同,质量分数大的,颜色深;质量分数小的,颜色浅。
【回答】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以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来表示的。
【回忆、思考】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质量分数概念。
复习旧知识为掌握新知识作铺垫。
【引入探究】我们在许多场合,取用液体时,一般并不称取它的质量,而是量取它的体积;物质间反应时又是按照一定物质的量进行的。
因此,用质量分数并不方便,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浓度1.概念【引导探究】(1)单位体积溶液不是单位体积溶剂,也不是1000克溶液。
(2)溶质B的物质的量不是溶质质量。
(3)所表示的溶质与溶液并不是实际的数值,而是两者的相对比值(4)取出某溶液的任意体积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初中酸碱盐一体化实验教案
初中酸碱盐一体化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酸碱盐的鉴别方法。
3. 能够进行简单的酸碱盐反应实验,并能够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1. 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酸碱盐的鉴别方法。
3. 酸碱盐反应实验的操作和现象解释。
教学难点:1. 酸碱盐反应实验的操作和现象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滴定管、烧杯、玻璃棒、试剂瓶等。
2. 试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氯化钠、硫酸钠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复习已学的相关知识。
2. 提问:酸碱盐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可以发生哪些反应?二、实验一:酸碱盐的鉴别(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套实验室用具和试剂。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酸碱盐的鉴别实验,包括观察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3.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二:酸碱盐反应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套实验室用具和试剂。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酸碱盐反应实验,包括酸碱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三:酸碱盐综合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套实验室用具和试剂。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酸碱盐综合实验,包括多个酸碱盐反应的连续进行。
3.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3.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酸碱盐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2. 学生可以进行酸碱盐反应的实验设计,发挥创造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酸碱盐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反应。
实验设计简单明了,易于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报告的填写,学生能够巩固实验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1.2.2 常见物质的检验教案 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1.2.2 常见物质的检验教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知识技能: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过程方法: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
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教学过程情景设计:在生产、生活及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需要根据不同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某些特征反应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请同学回忆一下,初中化学中我们接触过那些物质的检验?学生讨论。
实验探究:根据学过的知识请同学设计实验把氯化铵、硫酸铵、氯化钾、硫酸钾四种白色化肥区分开来。
通过实验检验同学们设计实验的正确性。
交流讨论、整理归纳:一些物质的检验方法。
铵盐是通过铵盐与强碱溶液混合加热时有氨气放出。
如氯化铵与氢氧化钠混合溶液的反应。
(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试纸变蓝。
人们常用氨的这一性质来检验铵根离子。
盐酸、氯化钠、氯化铵等溶液中的氯离子能与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上常用这种方法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
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能与氯化钡溶液中的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盐酸。
(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人们常用向溶液中加入酸性氯化钡溶液的方法来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
演示: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钾、硫酸钾的焰色反应。
指出许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叫焰色反应。
根据火焰所呈现的特征焰色,可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
交流讨论、整理归纳: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学过的几种物质的检验方法。
信息博览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常用一些仪器来分析化学物质的组成。
如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2第1单元基础课时7物质的检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学案
基础课时7物质的检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1.学会根据物质性质设计物质检验的实验方案,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素养。
2.了解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一、物质的检验1.2.碳酸盐的检验盐检验方法反应原理说明碳酸盐(CO2-3) 与盐酸反应,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Na2CO3+2HCl===2NaCl+CO2↑+H2O,_CO2+Ca(OH)2===CaCO3↓+H2O;Na2CO3+BaCl2===BaCO3↓+2NaClHCO-3会对CO2-3的检验产生干扰,可用BaCl2溶液区别CO2-3和HCO-3(1)检验方法(之一):灼烧。
(2)实验现象:蛋白质在火焰上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灼烧法可区别蛋白质纤维(如羊毛,成分是蛋白质)和植物纤维(如棉、麻制品,成分是纤维素)。
4.NH+4的检验(1)实例探究:取一支试管,加入2 mL NH 4Cl 溶液,再加入2 mL NaOH 溶液,加热试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pH 试纸)靠近试管口: ①观察到的试纸颜色变化是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pH 试纸)变蓝。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 4Cl +NaOH=====△NaCl +NH 3↑+H 2O 。
(2)方法总结:取少量待测液,加入NaOH 溶液,并加热,若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pH 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中含有NH +4。
5.氯离子的检验取少量待测样放入试管中,滴加适量用稀硝酸酸化的AgNO 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含有Cl -。
6.SO 2-4的检验(1)实例探究: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K 2SO 4溶液,再滴加几滴稀盐酸和BaCl 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 2SO 4+BaCl 2===BaSO 4↓+2KCl 。
(2)方法总结:检验方法:取少量待测液,先加入过量稀盐酸,无现象后再滴加BaCl 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含有SO 2-4。
南京第十三中学一体化教学案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卤族元素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讲卤族元素【考纲要求】1.卤素在性质上的相似性、特性和递变规律。
2 以.卤素知识为载体,判断“拟卤素”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即信息迁移题。
3.综合考查.卤素单质的制备、收集、性质、保存与其它物质反应等实验题计算。
教与学方案笔记与反思【自学反馈】二、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1.最外层都是个电子,常见的负化合价为价。
氯、溴、碘的正化合价为+1、+2、+3、+5、+7价。
2. 卤素都是活泼的,具有性。
与水、碱溶液反应时,除氟气外均可发生卤素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3.卤化氢为气体,溶与水,在潮湿空气中形成,水溶液都是挥发性的酸。
4.均可与金属单质作用生成,与氢气化合形成 (HX),与水反应:X2+H20=HX+HXO(x为 Cl、Br、I)。
5、最高价氧化物(R207)对应水化物均为,其水溶液呈性(F例外,不存在R207和HR04)。
6、含氧酸盐不稳定,具有较强的性;7、单质都有毒,单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比水中。
(2)递变性:1、卤素原子随核电荷数的,原子半径逐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单质的氧化性依次;2、(从F—I,下同)单质的颜色逐渐,密度逐渐,熔沸点依次,毒性逐渐,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逐渐;3、与氢气化合能力由到,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到,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由到,氢化物的还原性由到;4、同一元素含氧酸随元素价态降低氧化性,酸性 (如氧化性HCIO>HCl03>HCl04;酸性HCIO<HCl03<HCl045、同一价态(cl、Br、I)含氧酸氧化性,酸性 (如:氧化性HCl03<HBr03<H103;酸性HCl03> HBr03>H103;6、卤化银的颜色逐渐,溶解度逐渐。
(3)特殊性:1.Br2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易挥发,蒸气有毒。
保存液溴采用水封法。
2.I2单质易升华,淀粉遇I2变蓝;AgI可用与人工降雨,碘盐可防止甲状腺肿。
初中化学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教育教学课件
化学教学课件
药品的取用及废弃物处理
文山市第一中学
3、废弃物处理
实验结束后废弃物必须放到指定的废弃物回收桶中,进行集中处理,防 止污染环境和伤害身体。
化学教学课件
意外事故处理方法
3、意外事故紧急处理方法
文山市第一中学
酒精着火燃烧:用湿布、沙子盖灭 浓酸撒在实验台上:NaHCO3中和,再用水擦冼
浓酸沾在皮肤上:抹布拭去,用水冲冼,3%-5%的NaHCO3中和 浓碱沾在皮肤上:抹布拭去,立即用大量的水冲冼,涂上硼酸溶液中和 酸、碱溅入眼中:立即用大量水冲冼,边冼边眨眼睛;然后用硼酸溶液或NaHCO3溶液淋冼 汞洒落在桌面上:立即撒上硫粉,并打开排气扇和通风橱。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课题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
实验安全
化学教学课件
文山市第一中学
化学教学课件
知识清单
文山市第一中学
1 实验室规则及危险品标志 2 仪器认识及使用方法 3 药品的取用及废弃物处理 4 意外事故处理方法 5 意外事故防止措施
实验室规则及危险品标志
文山市第一中学
进入实验室首先要了解和遵守实验室规则,了解安全措施 处理和意外事故处理措施,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做 到所有实验过程规范化,不违规操作。
(2)用剩药品做到“三不”: 不放回原瓶 不随意丢弃 不拿出实验室
化学教学课件
药品的取用及废弃物处理
文山市第一中学
2.实验室药品取用规范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粉末:用药匙或纸槽 “一横二送三直立” 固体块状:用镊子夹取 “一横二放三慢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 少量:用胶头滴管取2至3滴” 定量:用量筒量取 大量:直接倾倒
化学教学课件实验室规则及危源自品标志常见危险化学品标志的识别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的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的教学过程设计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邮编 210008 陆建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2、初步学会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1、通过物质的量浓度及其溶液配制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探究能力。
2、通过探究物质的量浓度配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技能及有关计算。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并进式实验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三瓶物质的量浓度不同的CuSO4溶液。
【提问】桌上的三瓶蓝色溶液可能是什么溶液?【组织探究】溶液的颜色深浅的原因【提问】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小结投影】溶质的质量(g)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g)【观察后回答】可能是CuSO4溶液。
【探究结论】因为它们的质量分数不同,质量分数大的,颜色深;质量分数小的,颜色浅。
【回答】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以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来表示的。
【回忆、思考】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质量分数概念。
复习旧知识为掌握新知识作铺垫。
【引入探究】我们在许多场合,取用液体时,一般并不称取它的质量,而是量取它的体积;物质间反应时又是按照一定物质的量进行的。
因此,用质量分数并不方便,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浓度1.概念【引导探究】(1)单位体积溶液不是单位体积溶剂,也不是1000克溶液。
(2)溶质B的物质的量不是溶质质量。
(3)所表示的溶质与溶液并不是实际的数值,而是两者的相对比值(4)取出某溶液的任意体积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物质的检验【考纲要求】1.了解物质检验的几种类型和方法,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掌握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和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3.掌握限定方法和试剂与不限方法和试剂的鉴别的异同,能正确设计检验程序以排除常见的干扰,得出正确结论。
教与学方案笔记与反思【自学反馈】一、概念辨析1.物质检验的主要类型:(1)鉴定:。
(2)鉴别:。
(3)推断:。
2.物质检验的实验方案:(1)设计原理:按照物质检验的要求,根据物质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设计科学的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要求。
(2)设计思路:①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②对固体、液体样品只能取少量进行检验,留一定量试样备用③检验时除了要考虑各离子的特征反应外,还要排除离子间的干扰(3)设计原则:①充分利用离子的特征反应;②确定检验操作顺序要“先简后繁”;③确定物质检出顺序要“先活后惰”3.物质检验的主要类型:(1)不外加试剂:①有序检验:根据某物质的特殊性质进行层层递推的鉴别②无序检验:可采用焰色法、加热法、两两混合法、颜色法等,当待检物无法从外观特征识别时,则各取少量溶液逐一两两反应,根据相互反应现象,经过分析推理,得出鉴别结果。
(2)外加试剂:①只限一种:a加入一种即可产生不同现象,从而将其区别开来。
B拉力式鉴别(借用鉴别出的物质再鉴别其它物质)②自选试剂:可依据待检物的特性、酸碱性、阴阳离子的特征反应,选择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任意选择试剂进行鉴别。
4.物质检验的步骤:(1)取少量溶液放入试管,如试样为固体,则要先配制成溶液。
(2)各取少许待检溶液,根据要求在试样中加入已知成分和性质的试剂,根据发生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5.进行物质检验时对反应的一般要求:(1)反应要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常见阳离子在溶液中的特殊颜色:;常见阴离子在溶液中的特殊颜色:。
溶液中的沉淀物常呈现的特殊颜色:白色;黑色;红褐色;砖红色;黄色;浅黄色;蓝色。
常温下常见气体的颜色和气味:无色无味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红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无色有腐蛋气味的气体:;无色有果香味的气体:。
(2)反应要在适宜的酸碱度、浓度和温度下进行:①溶液酸碱度对检验反应的影响:如检验Fe3+、Al3+、Cu2+、Ag+、Zn2+等离子都应在性溶液中进行;检验醛基时应在性溶液中进行。
②溶液浓度对检验反应的影响:根据检验反应的灵敏度的高低不同,对被检离子浓度大小的要求不同。
③溶液温度对检验反应的影响:对室温下速率较慢的反应,常需加热;而有的物质溶解度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此时不能在热溶液中进行反应。
(3)检验反应常需排除干扰物质的影响,如:①用Ba2+检验SO42-时,要排除等的干扰,方法是;②用Ag+检验Cl-、Br-、I-时,要先加入以排除的干扰;③用SO42-检验Ba2+时,要先加入以排除的干扰。
6.未知物的检验思路:(1)先物理后化学:如;(2)先常温后加热:如;(3)先分组后逐一:如。
二、常见物质检验方法:见附表.【例题解析】[例1]下图虚线框中的装置可用来检验浓硫酸与木炭粉的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所有气体产物,填写下列空白:(1)如果装装置中①、②、③三部分仪器的连接顺序改为②、①、③,则可以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不能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2)如果将仪器的连接顺序变为①、③、②,则可以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不能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3)如果将仪器的连接顺序变为②、③、①,则可以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不能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易错点: 。
[例2]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产生的混和气,其主要成份是CO、H2还含有CO2 和水蒸气.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确认上述混和气中含有CO和H2。
(1)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的代码字母)混和气→( )( )接( )( )接( )( )接( )( )接( )( ). (2)确认混和气中含有H2的实验现象是其理由是 .解题思路:。
易错点: 。
【考题再现】1.(04年江苏20)有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硫的反应,都将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硫通过盛有过氧化钠的反应管,用氢氧化钠溶液将余气吸收后,放出的气体可使带余烬的木条复燃。
请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小组同学认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了亚硫酸钠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该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亚硫酸钠:。
(3)第二小组同学反应除生成了亚硫酸钠外,还有硫酸钠生成。
为检验是否有硫酸钠生成,他们将所得固体溶解于水,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还有部分白色沉淀不溶解,证明有硫酸钠生成。
请你评价上述方案是否合理?。
并简要说明两点理由:①;②。
思维方法:。
展望高考:2.(04年广东20)海水的综合利用可以制备金属镁,其流程如下图所示:水,重结晶粗盐精盐海水盐酸,浓缩脱水电解母液Mg(OH)2MgCl2•6H2O MgCl2Mg 煅烧水贝壳CaO 石灰乳(1)若在空气中加热MgCl6•6H2O,生成的是Mg(OH)Cl或MgO,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电解法制取金属镁时,需要无水氯化镁。
在干燥的HCl气流中加热MgCl6•6H2O时,能得到无水MgCl6,其原因是。
(2)Mg(OH)2中混有的Ca(OH)2应怎样除去?写出实验步骤:。
(3)实验室中将粗盐制成精盐的过程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别说明这三种情况下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溶解时:;过滤时:;蒸发时:。
思维方法:。
展望高考:【巩固练习】课堂反馈1.某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液里含有游离氯。
Cl2可氧化Na2SO3,要除去游离氯并中和其酸性,正确的方法是A.先加适量的Na2SO3溶液,再加适量Na2CO3溶液B.先加适量的Na2CO3溶液,再加适量Na2SO3溶液C.先加过量的Na2SO3溶液,再加适量Na2CO3溶液D.先加过量的Na2CO3溶液,再加适量Na2SO3溶液2.一瓶气体,可能含有H2S、CO2、HCl、HBr、SO2中的几种,将其通入氯水中,得无色透明液,将此溶液分成两份,向一份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另一份中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肯定有CO2和SO2B.可能有HBr、CO2C.肯定没有HBr、H2S、HCl D.以上结论均不正确3.都能用4mol/L NaOH溶液进行喷泉实验的一组气体是A.HCl和CO2B.NH3和CH4 C.SO2和CO D.NO和HBr4.下列实验能成功的是()A.用食盐、MnO2和浓H2SO4共热制Cl2B.将白P放在敞口试管内加热,冷却得红PC.足量Cl2通入FeCl2溶液后,将溶液蒸干得到FeCl3D.将Cu丝伸入热的硫蒸气中得到CuS5.下列有关实验所选用的试剂能达到目的是()A.证明NaHCO3溶液中混有苏打用澄清石灰水B.证明SO2中混有CO2用澄清石灰水C.证明AgNO3溶液中混有Al(NO3)3用氨水D.除掉C2H6中的C2H4用酸性KMnO4溶液6.为了除去酸性AlCl3溶液中的Cu2+,下列实验步骤顺序和试剂都正确的是()①通CO2②加盐酸③加过量NaOH溶液④加AlCl3溶液⑤过滤A.③⑤②B.③⑤①⑤②C.③⑤④⑤②D.以上都不正确课外作业1.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水不能鉴别开来的是()A.无水硫酸铜,碳酸钠、硫化铝三种白色粉末B.甲醇、乙醇和苯三种液体C.甲苯、乙醇、CCl4三种液体D.NaOH、NaCl、NH4NO3三种固体2.不用其它试剂,就能将下列溶液一一鉴别开来的是()A.NaOH、NaHCO、NaHSO4、AlCl3B.NaOH、NH4NO3、HCl、KNO3C.Na2SO4、Ca(NO3)2、BaCl2、Na2CO3D.CuSO4、KMnO4、FeCl3、溴水3.有以下七种饱和溶液(1)Ba(NO3)2(2)Ca(OH)2(3)Na2SiO3(4)CaCl2(5)Na2CO3(6)NaAlO2(7)NH3和NaCl,分别持续通入CO2,最终得到沉淀或析出晶体的是()A.③④⑥B.①③⑥C.③⑤⑥⑦D.③⑥4.把稀HCl不断滴加入Fe(NO3)2溶液中的现象是()A.绿色变浅B.绿色变深C.绿色变棕黄D.浅黄色加深5.某种混合气体可能含有N2、HCl、CO依次通入足量NaHCO3溶液和灼热CuO,气体的体积都没有变化,再通过足量Na2O2固体,气体体积减小,最后通过灼热的Cu,充分反应,气体体积又减少,但还有剩余气体,以下对混合气体组分判断正确的是()A.一定没有N2,CO和HCl至少有1种 B.一定有N2,HCl和COC.一定有N2,CO和HCl至少有1种D.一定有N2和CO,没有HCl6.下图为常用玻璃仪器组成的七种实验装置,根据需要可在其中加入液体或固体试剂。
请选择适宜装置的序号填于空白处。
(1)既能用于收集Cl2,又能用于收集NO的装置是_________;(2)能用作干燥CO2气流的装置是____________;(3)在实验室制取Cl2并检验Cl2性质的连续实验中,用于除去C2中的HCl杂质的最佳装置是________;(4)合成氨实验中,可用于干燥、混合并能大致观察H2和N2的体积比的装置是___________;(5)用于尾气吸收并能防止液体倒吸到反应装置中的是______________;(6)接在气体的连续实验中间,用于达到控制气流使其平稳目的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
7.下图所示是课外活动小组同学设计的几种尾气吸收装置(装置中的液体为水,固体为碱石灰)。
从实验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当用于吸收HCl气体时,应选用的装置是(选填装置序号)________________。
若用于吸收NH3,在上述已选用的装置中不宜采用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8.为探究苯与溴的取代反应,甲用右图装置I进行如下实验:将一定量的苯和溴放在烧瓶中,同时加入少量铁屑做催化剂,3-5分钟后发现滴有AgNO3的锥形瓶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即证明苯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
(1)装置I中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中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烧瓶中生成的红褐色油状液滴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得到纯净的产物,可用_________试剂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