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_1937_中国文学史中的民族观与民族文学叙事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简介

中国文学简介
曲艺
曲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包 括评书、相声、快板等。曲艺以说、 唱为主要特点,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 和夸张的表演形式娱乐观众,并传播 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民间文学与口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指民间流传的、赋予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学 作品,包括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民间文学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 情。
文学形式的贡献
中国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方面, 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文学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相 互了解与融合。
中西方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翻译与传播
中西方文学的交流始于翻译,通过翻译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到西 方世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互借鉴与影响
口头文学
口头文学是指口头传承的文学作品,如民歌、童谣等。口头 文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 传承和发展。
文学流派及其特点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理性、秩序和规范,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代表 作品有《诗经》、《楚辞》等。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注重情感、个性和自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解放,代表 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
丰富的作品
中国文学拥有众多的经典作品,如 《诗经》、《论语》、《红楼梦》 等,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 种文学形式。
独特的风格
中国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 想内涵,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国文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追 求等,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与道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道的统一,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作品都以自然景色、山水田园等为题材,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

中国现代文学史测试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测试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平时测验1一、单选题1、四、五十年代有一些山西作家在赵树理小说经验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学流派是(B)A 山西派B 山药蛋派C 西北风派D 农村派2、穆旦诗所表现的“自我”的特点是(D )A 夸饰B 浪漫多情C 感伤、自怨D 分裂、痛苦3、下列作品中反映土地改革的作品是(C )A 《高干大》B 《小二黑结婚》C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D 《种谷记》4、何其芳的代表作《画梦录》是(D)A 散文集B 诗歌集C 短篇小说集D 长篇小说5、最能体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诗篇或诗集是(C)A 胡适的《尝试集》B 周作人的《小河》C 郭沫若的《女神》D 朱自清的《毁灭》6、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之说的是(B )A 陈独秀B 胡适C 鲁迅D 李大钊7、散文《往事(一)(二)》、《笑》、《山中杂记》的作者是(B)A 朱自清B 冰心C 徐志摩D 周作人8、1929年春香港成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是(D)A “银铃会”B 新民会C 启文社D “岛上社”9、方鸿渐是下列哪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A)A 钱钟书《围城》B 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C 沈从文《八骏图》D 曹禺《北京人》10、叶绍钧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A)A 冷静客观B 明丽典雅C 感伤悲哀D 古朴晦涩11、以翻译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的新文学社团是(B)A 浅草社B 未名社C 语丝社D 新月社12、沈从文以湘西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A )A 《长河》B 《八骏图》C 《月下小景》D 《绅士的太太》13、“好一记鞭子”指的是(C )A 三篇杂文B 三篇小说C 三个街头剧D 三首枪杆诗14、 “甲寅派”代表人物是( C ) A 林纾 B 梁启超 C 章士钊 D 严复15、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D )A 洗星海B 艾青C 田汉D 光未然16、下列不符合徐訏小说特点的说法是( D ) A 异域情调 B 传奇情节 C 雅俗共赏 D 客观写实1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A ) A《沉沦》 B 《野草》 C 《女神》D 《乱都之恋》18、《雷雨》内容的时间跨度达30年,但剧情却浓情在(A )A 一天之内B 三天之内C 一月之内D 一年之内19、艾青不属于抗战初期的诗作是(A )A 《大堰河》B 《北方》C 《旷野》D 《他死在第二次》20、强调“带着镣铐天舞”的诗歌理论的诗派是(B )A 现代派B 新月派C 七月派D 九叶派二、.多选题1、台湾光复之后大陆作家来到台湾的有(ABD)A 台静农B 梁实秋C 林海音D 胡秋原E 张我军2、郭沫若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有(ABE)A 《叶罗提之墓》B 《残春》C 《蚀》三部曲D 《沉沦》E 《喀尔美罗姑娘》3、下列属于“湖畔诗人”的有(ADE )A 冯雪峰B 穆旦C 徐志摩D 汪静之E 应修人4、下列均属于创造社作家的有(ABD)A 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B 田汉、郁达夫、穆木天C 郭沫若、张资平、冯至D 郭沫若、田汉、张资平E 郁达夫、许地山、田汉5、20世纪30年代崛起于诗坛,以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农村生活著称,创作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作家有(ACD)A 艾青B 殷夫C 田间D 臧克家E 李广田三、补充题: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积极地参加了党的组建与宣传工作的作家是(C )A 鲁迅B 巴金C 茅盾D 老舍2、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是(D )A 李金发B 殷夫C 臧克家D 戴望舒3、解放区歌谣体新诗的代表作是(A )A 《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B 《烙印》《老马》C 《义勇军》《给战斗者》D 《发票贴在印花上》《马凡陀的山歌》4、鲁迅以“这诗属于别一世界”来赞赏的诗人是(C)A 冯至B 郭沫若C 殷夫D 胡适5、“巴金”是哪部小说开始使用的笔名(A )A 《灭亡》B 《寒夜》C 《家》D 《激流》6、将“平和冲淡”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一个最主要的追求的是(D )A 冰心B 李广田C 朱自清D 周作人7、方鸿渐是下列哪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A )A 钱钟书《围城》B 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C 沈从文《八骏图》D 曹禺《北京人》8、写人们在古都北平沦陷后,身为亡国奴的精神痛史、恨史是(C)A 《激流三部曲》B 《子夜》C 《四世同堂》D 《骆驼祥子》9、现代文学史上誉为“融汇新旧、雅俗共赏的典范文本”的小说作家是(B)A 张恨水B 张爱玲C 萧红D 吴组缃10、下列不符合徐訏小说特点的说法是(D )A 异域情调B 传奇情节C 雅俗共赏D 客观写实11、叶绍钧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A)A 冷静客观B 明丽典雅C 感伤悲哀D 古朴晦涩12、散文《往事(一)(二)》、《笑》、《山中杂记》的作者是(B)A 朱自清B 冰心C 徐志摩D 周作人13、1935年1月在东京《文学评论》上发表成名作《牛车》的台湾作家是(B )A 吴浊流B 吕赫若C 侣伦D 李育中14、具有散文化诗化风格的小说有(BCD )A 朱自清《荷塘月色》B 沈从文的《边城》C 萧红的《小城三月》D 孙犁的《荷花淀》E 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15、下列属于洪深所编导或创作的剧本有(ABE)A 《五奎桥》B 《赵阎王》C 《丽人行》D 《回春之曲》E 《少奶奶的扇子》16、陈白尘作品中的“讽刺喜剧”有(BCDE)A 《岁寒图》B 《乱世男女》C 《未婚夫妻》D 《禁止小便》E 《升官图》17、在《蚀》三部曲中,侧重于“对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再现”的是(C)A 《幻灭》B 《动摇》C 《追求》D 《腐蚀》18、新月诗派的代表是(A )A 徐志摩、闻一多B 李金发、汪静之C 潘漠华、冯雪峰D 俞平伯、康白情19、下列不符合《白毛女》创作情况的一项是(B)A 根据民间故事加工、改编B 阮章竞、丁毅执笔C 贺敬之、丁毅执笔D 采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20、在20年代民众戏剧社积极提倡“爱美剧”是(B)A 商业剧B 非职业的C “写实的社会剧”D 歌剧21、夏衍创作的历史剧《自由魂》又称(B)A 《赛金花》B 《秋瑾传》C 《都会的一角》D 《上海屋檐下》22、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有(ABCDE)A 反对国粹主义B 批判迷信落后思想C 反对封建礼教D 揭示国民性的弱点E 对欧化绅士的批判23、决定30年文学基本面貌的,较为重大的论争有(ACE)A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B “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C “文艺自由”D 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E 关于“大众语”的论争中国现代文学史-平时测验2一、单选题1、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的诗人是(C)您答对了A “新月诗人”B “象征诗人”C “湖畔诗人”D “九叶诗人”2、解放区最早出现的表现新的人民英雄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B)A 《高干大》B 《吕梁英雄传》C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D 《暴风骤雨》3、冰心早年散文中有一个鲜明而一贯的宗旨“爱的哲学”,代表作品是(D)A 《两个家庭》B 《春水》C 《斯人独憔悴》D 《笑》4、象征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的作者是(B)A 冯至B 李金发C 艾青D 戴望舒5、展示了上海普通弄堂房屋的横断面,五户人家灰色、压抑而充满矛盾痛苦的生活,(B)A 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B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C 陈白尘《征婚》D 夏衍的《芳草天涯》6、张爱玲的小说集是(D)A 《十八春》B 《倾城之恋》C 《金锁记》D 《传奇》7、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是(A )A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B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C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D 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8、赵树理的反映农村男女青年恋爱婚姻的问题小说是(C )A 《李有才板话》B 《地板》C 《小二黑结婚》D 《我的两家房东》9、田汉在20年代发表的戏剧作品是(A )A 《名优之死》B 《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C 《丽人行》D 《风云儿女》10、1940年后艾青创作表现灾难深重的民族命运,风格忧郁深沉的诗组是(B )A 《人民诗组》B 《北方诗组》C 《土地诗组》D 《太阳诗组》11、宴之敖(黑衣人)是鲁迅哪部历史小说中的人物(A)A 《铸剑》B 《理水》C 《补天》D 《非攻》12、借鉴了西洋歌剧齐唱、重唱、合唱、伴唱形式的民族新歌剧经典作品是(D)A 《逼上梁山》B 《赤叶河》C 《兄妹开荒》D 《白毛女》13、支持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的主张,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的是(B )A 周作人、沈雁冰B 钱玄同、刘半农C 鲁迅、王敬轩D 沈雁冰、叶绍钧14、朱自清散文的题材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下列选项错误的是(C)A 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B 描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C “清幽”、“清秀”、“秀丽”、“隽永”D 表现生活情趣15、田间抗战后出版的诗集是(B)A 《未明集》B 《给战斗者》C 《中国牧歌》D 《中国农村的故事》16、抗战时期文学同时并存过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A )A 国统区文学B 敌后区文学C 敌占区文学D 民族救亡文学17、三十年代作家群体除了“左翼作家群”、“东北作家群”还有(A )A 京派作家群B 乡土作家群C 现实主义作家群D 浪漫主义作家群18、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发起的是(A)A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B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C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D 丁玲19、“中国诗歌会”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B)A 杨骚B 蒲风C 穆木天D 任钧20、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很快出版了诗集《恢复》是(C)A 典型的象征诗B 典型的古典式C 典型的政治抒情诗D 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二、多选题1、30年代文学创作具有的特点有(ABCD )A 剖析中国社会B 探究人生C 长篇小说形式日趋成熟D 现代主义崭露头角E 言情武侠小说盛行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的内容是(CDE)A 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B 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C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D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E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3、鲁迅的小说集有(ADE )A 《呐喊》B 《野草》C 《朝花夕拾》D 《彷徨》E 《故事新编》4、《子夜》反映的中国社会内容有(ABE )A 民族斗争B 阶级斗争C 兄弟之争D 家庭之争E 农民暴动5、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是(ABCDE)A 力图反映出“一·二八”以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B 全书分上下两部C 青年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激荡下的摸索挣扎D 史诗般地记录了我国抗战期间重大的历史变迁E 是路翎代表作补充题:一、单选题:1、1943年2月《财子寿》获首届“台湾文学奖”作者是(D)A 吴浊流B 张文环C 龙瑛宗D 吕赫若2、老舍创作的童话体小说是(D )A 《二马》B 《离婚》C 《猫城记》D 《小坡的生日》3、冰心早年散文中有一个鲜明而一贯的宗旨“爱的哲学”,代表作品是(D)A 《两个家庭》B 《春水》C 《斯人独憔悴》D 《笑》4、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会刊的是(B)A 《语丝》B 《小说月报》C 《创造》季刊D 《新青年》5、徐志摩表达了为自由恋爱勇于向旧礼教挑战的决心,斥责“容不得恋爱”的世界的一组作品是(A )A 《决断》、《翡冷翠的一夜》B 《这是一个懦怯的的世界》、《沙扬娜拉》C 《再别康桥》、《康桥再会吧》D 《云游集》《去罢》6、借鉴了西洋歌剧齐唱、重唱、合唱、伴唱形式的民族新歌剧经典作品是(D )A 《逼上梁山》B 《赤叶河》C 《兄妹开荒》D 《白毛女》7、在孙犁诸多塑造妇女形象的小说中,写得最传神、最动人的是他的代表作(A)A 《荷花淀》B 《荷塘月色》C 《新儿女英雄传》D 《王贵与李香香》8、1945年至1949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源于(B)A 对民族危机与民族解放B 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冲突C “深入工农兵群众与深入实际斗争”,D “主观战斗精神”和“艺术创造的源泉”9、贯穿闻一多《红烛》、《死水》两部诗集的思想线索是(B )A 唯美主义B 爱国主义C 人道主义D 个性解放10、在早期创作中,巴金自己所喜爱的三个中篇《雾》、《雨》、《电》的总题为(B)A 《激流三部曲》B 《爱情三部曲》C 《漂流三部曲》D 《农村三部曲》二、多选题:1、徐志摩诗集有(ABCD)A 《志摩的诗》B 《翡冷翠的一夜》C 《猛虎集》D 《云游集》E 《再别康桥》2、1921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收录了(ABC)A 《银灰色的死》B 《沉沦》C 《南迁》D 《春风沉醉的晚上》E 《屐痕处处》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有(ABCDE )A 旁征博引B 舒展自如,娓娓而谈C 平和冲淡,恬适淡远D 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E 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实苦涩中国现代文学史-平时测验3一、单选题1、“朦胧诗”最有代表性的诗作《大雁塔》作者是(C)A 北岛B 舒婷C 杨炼D 顾城2、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B)A 反思小说B 伤痕小说C 改革小说D 寻根小说3、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作者是(B )A 茹志鹃B 王蒙C 高晓声D 冯骥才4、60年代初期颇有影响的杂文专栏“三家村札记”是(B )A 《北京晚报》B 《前线》杂志C 《人民日报》D 《北京晨报》5、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唯一的一个“交响音乐”是(C)A 《红灯记》B 《白毛女》C 《沙家浜》D 《龙江颂》6、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是由(C)创作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文艺观念: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第二章“兴、观、群、怨”:“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

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

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

“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

“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

电影名词解释(中英文对照)(2)

电影名词解释(中英文对照)(2)

电影名词解释(中英文对照)(2)neorealism,italian neorealism 新写实主义,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知名的一种拍摄风格与电影内容。

其特点在关怀人类对抗非人社会力的奋斗,以非职业演员在外景拍摄,从头至尾都以尖锐的写实主义来表达。

newsreel 新闻片纪实性电影短片的一种。

non-camera film 非摄影电影底片不经摄影机感光而创造出来的电影。

nonfiction film 非剧情片不用捏造的情节或角色的电影。

nontheatrical film 非戏院电影指针对特别观众制作,有限度发行的电影。

off camera 画外一个镜头中没有出现在画面上的东西。

off register 震动效果画面因摄影机之震动而造成摇晃效果。

off scene 画外音声源来自画面以外的声音。

pan 横摇镜头摄影机在定点上,对一场面作水平运动的拍摄方式。

pantheon directors 殿堂导演指那些技法成熟,并具有特殊现实透视力与宽阔人生视野的杰出导演。

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拉蒙电影公司成立于1912年的一家美国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

persuasive documentary 游说式纪录片目标在游说观众接受某个观点的纪录片形式。

pg-rated movie 辅导级影片美国电影分级中的一个级别。

这种电影没有年龄限制,但小孩要有家长陪同观看。

pirated print 海盗版未经版权所有人或法定发行人同意,而进行翻制的影片拷贝。

pixilation 实体动画以人或实物为拍摄材料的一种动画影片。

playback 配乐拍摄歌舞片常用的一种拍摄方式。

pressbook 宣传资料为发行影片而准备的广告和促销资料册子。

process cinematography 放映合成以放映在银幕上的影像为背景,配合前景中的真实人物来进行拍摄作业的特技摄影,按背景影像的放映方式,又分为前面放映合成和背面放映合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目录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的目录分析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的 特点。通过采用时间顺序和分类相结合的方式,该书目录不仅清晰地呈现了中国 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各个阶段的特点,还详细介绍了各类文学作品的重要作家、 作品及文学流派。目录中重点突出的内容也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时 期的重要事件和代表性作家。
内容摘要
第二十五章到第二十八章,主要介绍了“文革”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异常严 峻,对文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些章节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影响以及重要作家和 作品。 第二十九章到第三十章,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 逐渐宽松,经济迅速发展,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章节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 文学的特点、影响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 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重要作 家和作品,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史著作。这部由钱理 群、温儒敏、吴福辉和王超冰等人合作撰写的现代文学史教材,突破了80年代前 “新民主主义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治史方式,成功地引入了“现代性”的文学史 撰写观念。其体例新颖,内容涵盖全面,一经便获得学界极高评价,并成为众多 高校首选的现代文学史教材。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钱理群 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文学洞察力,对现代文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 和深入剖析。书中精彩摘录如下:
精彩摘录

《中国现代文学史》选择、填空题题集解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选择、填空题题集解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选择填空复习题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 《语丝》B.《小说月报》C.《创造》季刊D.《新青年》2.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 南国社B.春阳社C.春柳社D.民众戏剧社3. 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 国民党的文学派别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C. 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4. 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B.“五卅”时期C. 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D. 大革命失败后5.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 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C. 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D. 浪漫主义和诗情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A. 美国文学B.中国古代文学C. 俄国文学D. 日本文学7. 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 反帝反封建的思想B. 性苦闷的情绪C. 隐逸的思想D.追求革命的思想8. 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A. 《踪迹》B.《毁灭》C.《火把》D.《北游》9. 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 小说集B.散文集C.童话集D.诗集10. 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11. 《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 《新生》、《萌芽》、《灭亡》B.《雾》、《雷》、《电》C. 《雾》、《雨》、《电》D.《雨》、《电》、《雷》12. 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 《灭亡》、《新生》B. 《激流三部曲》C. 《火》三部曲D. 《爱情三部曲》15. 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A. 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C. 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16. 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 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C. 对都市文明的批判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17. 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 《雷雨》B.《日出》C.《原野》D.《北京人》18. 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 周朴园侍萍愫方B. 周朴园鲁大海四风C. 陈白露蘩漪周朴园D.周萍蘩漪方达生19. 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 《雷雨》B.《日出》C.《北京人》D.《原野》20. 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 胡也频B.柔石C.洪灵菲D.茅盾21. 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 李广田B.何其芳C.陆蠡D.丽尼22. 萧涧秋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于(A )A. 柔石的《二月》B. 蒋光慈的《短裤党》C. 丁玲的《梦珂》D.艾芜的《故乡》23. 以下符合张天翼小说创作特色的判断是(A )A. 富有喜剧色彩和讽刺性B.有浓厚的怀乡情调C. 慷慨激昂的革命文学D.有浓厚的避世思想24. 下列属于“七月”派的一组诗人是(A 绿原、鲁藜、阿垅、牛汉)25. 《马凡陀的山歌》属于(A )A. 叙事诗B.枪杆诗C.政治抒情诗D.政治讽刺诗26. 艾青到延安以后发表的诗集有(B )A. 《火把》B.《黎明的通知》28. 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是(D )A. 《李家庄的变迁》B. 《李有才板话》C. 《邪不压正》D. 《小二黑结婚》29. 水生嫂这个人物出自(C )A. 《光荣》B.《麦收》C.《荷花淀》D.《芦花荡》30. 延安文艺整风后解放区最早出现的、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是(C )A. 《火把》B.《赶车传》C.《王贵与李香香》D. 《漳河水》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 《女神》的思想内容有(ABC )A. 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B.强烈的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C.炽热的爱国情思D. 青春、爱情的欢唱E.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否定32. 下列都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的主要作者有(ACD )A. 台静农、冯文炳B.废名、师陀C.彭家煌、蹇先艾D. 鲁彦、许钦文E.许杰、萧红33. 下列属于新格律体的白话诗集有(BD )A. 《昨日之歌》B.《死水》C.《繁星》D. 《尝试集》E.《翡冷翠的一夜》34. 巴金中长篇小说创作的题材系列有(AD )A. 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B. 表现工农大众的革命活动C. 描写校园男女的爱情生活D. 描写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腐朽与罪恶E. 描写中国农民的苦难35.“五四”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的主要倡导者有(ABCE )A. 鲁迅B.陈独秀C.胡适D. 蔡元培E.周作人一、填空题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近代名人的爱国故事

近代名人的爱国故事

近代名人的爱国故事在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非常令人崇敬。

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些故事吗?下面小编就来分享近代名人的爱国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严复的担忧】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华罗庚立志回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

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

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0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

有人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他的回答是:“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的誓言最终实现了,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了,载人航天事业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

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他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时间轴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时间轴

中国近代史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反割台斗争,台湾全境沦陷(丘逢甲徐骧)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1895年1、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

2、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记闻》3、严复《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4、洋务运动破产1896年1、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以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变法是历史发展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出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谭嗣同(激进派)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世道必进,后而胜今)等。

2、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1897年(1)德国强占胶州岛,掀起列强瓜分狂潮(2)商务印书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开始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意义:首先,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其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最后,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898年秋“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开始。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在华“利益均沾”1900年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政府与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西、荷、比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影响:《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特征

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特征

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影响
方言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如粤语、吴语、闽南语等,对方言地区文学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 响。
少数民族语言影响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语言丰富多样,如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发 展具有关键作用。
03

文学体裁与题材多样性
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发展
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经、楚 辞、唐诗、宋词等多种形式 ,具有押韵、格律、意象等 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
民族心理描绘
描绘民族心理、民族情感和民族思维方式,反映民族特色。
06
结论与展望
中国文学民族传统特征总结
强调情感表达
中国文学注重情感表达, 以情动人,通过细腻的文 字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叙事技巧独特
中国文学在叙事技巧上独 具特色,如章回体、倒叙 、插叙等手法,使作品结 构丰富多样。
意象与象征
中国文学善用意象和象征 手法,通过具体事物表达 抽象概念,增强作品的艺 术感染力。
神话传说
中国神话传说丰富多彩,包括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想象和信仰。
民族地域特色在文学中体现
民族特色
中国文学中充满了各民族的特色元素,如藏族的 《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等作品, 展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
地域特色
中国文学中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也十分鲜明,如 山水田园诗派的南方风情、边塞诗派的北方豪迈 等。
拓展传播渠道
中国文学将积极拓展 海外传播渠道,通过 翻译、出版、文化交 流等方式,推动中国 文学走向世界。
深化跨文化交流
中国文学将进一步深 化与其他国家文学的 跨文化交流,增进相 互理解,共同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

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与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与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与意识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文字的表达和叙述,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

在各个文学流派中,民族与意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如何表达民族与意识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通过描写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特征,展现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描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作家们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民族形象。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富贵人家,展现了清代贵族社会的民族特色和家族传统。

作品中描绘的丰盛饮食、繁复婚礼等场景,不仅展示了满族文化的瑰丽,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和影响。

其次,文学作品还通过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对比,表达了民族意识的多样性和冲突。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往往受到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文学作品通过对不同民族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碰撞。

例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通过对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民族意识的描述,揭示了极权主义对个体自由和民主的压制,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思维碰撞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此外,文学作品还通过对民族经历和历史事件的再现,表达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认同。

作家们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如民族解放斗争、民族英雄的事迹等,激发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

例如,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中,通过描写自然环境和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一种民族自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作品以个体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寄托了对美国独立战争及其背后的理念的讴歌。

最后,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批判的形式,通过对民族与意识的探索,为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提供了深入的思考。

文学作品通过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刻画和对话,帮助人们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

同时,文学作品也通过对民族与意识的批判和反思,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与民族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与民族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民族问题的挑战和探索。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位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作家及其作品,探讨他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独特见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鲁迅。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所在。

他的《狂人日记》中,通过疯狂的主人公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待民族问题的态度。

他认为,中国人民应该觉醒,摆脱封建迷信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许多后来的作家对民族问题的关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茅盾。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茅盾通过他的作品展现了对中国多民族的关注和理解。

他的小说《子夜》通过描写一个充满民族矛盾的家庭,探讨了民族融合和团结的重要性。

茅盾认为,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才能和谐共存。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现代社会中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余华的作品中对民族问题的关注。

余华的小说《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中国社会在历史变迁中的民族困境。

他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心理变化,表达了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深刻思考。

余华认为,只有通过个体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改变民族的命运。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最后,我们来看看莫言的作品。

莫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民族问题。

莫言通过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和对家庭成员的塑造,表达了对中国农村社会中民族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的热爱和思考。

通过以上几位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中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与地方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与地方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与地方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而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承文化的形式,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民族与地方文化的元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民族与地方文化的表现。

一、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这些民族文化常常成为作家创作的重要素材。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讲述一个家族在中国西南边陲的故事,展现了彝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小说中描绘的彝族婚礼、祭祀仪式等场景,以及对彝族生活方式的细腻描写,使读者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涉及到汉族文化的表达。

以鲁迅的作品为例,他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了汉族文化中的各种传统价值观念。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正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

二、文学作品中的地方文化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地方文化常常成为作家创作的灵感源泉。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通过对上海滩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的繁华和现代化。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街头巷尾的生活场景等,都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涉及到其他地方的文化表达。

比如,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中,通过对一个农村家庭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农田、农民、农村生活等元素,都体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的地方文化特点。

三、民族与地方文化的交融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民族与地方文化往往交融在一起,相互影响。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基础文化,渗透到地方文化中,使地方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地方文化也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民族文化得到了新的诠释和表达。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彝族文化与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主义意识探析

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主义意识探析

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主义意识探析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学作品始终贯穿着浓厚的民族主义意识。

民族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析,包括作品主题、创作背景、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表达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探究,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言文学作品中民族主义意识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作品主题是汉语言文学中表达民族主义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许多作品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为主题,如《红楼梦》中的“贾家繁华富贵际,花落忽成草莽时”表达了对贾家衰落和中华民族未来前途的关切;《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保护正道从而进行抵抗,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这些主题既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民族的关注,也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盼。

其次,创作背景对于民族主义意识的表达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中,经历了封建社会的沉沦、列强侵略的屈辱以及新中国的崛起与发展,这些历史事件和现实情境都在汉语言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例如,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民族危机,如《阿Q正传》中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奴隶意识的存在,呼吁民众觉醒与反抗。

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批判,激发了人们对民族振兴的思考和行动。

人物形象是汉语言文学中表达民族主义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众多作品中出现的英雄人物或者普通人物常常成为表达民族主义情感的载体。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责任感的表现,传递给读者强烈的民族情感和自豪感。

例如,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通过塑造农村普通人的形象,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农村振兴的期望。

这样的人物形象激励着每个人为民族的繁荣与富强作出贡献。

语言表达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民族主义意识的重要手段。

汉语作为中国的国家语言,其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传达民族主义情感。

作家们常常通过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展现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推崇以及对国家兴盛的追求。

以魏晋风度为代表的古代文学作品,借用大量的典故和修辞手法,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又传递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意识。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定义及发展过程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定义及发展过程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定义及发展过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定义及发展过程一、定义与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填空与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填空与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填空与名词解释复习资料填空:1、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2、1902年——1917年,以“小说”命名的杂志就创办过27种(含报纸一种)3、“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4、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以古人约束今人为特点。

5、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6、真正以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

7、提倡戏剧观念更新的代表有陈独秀8、1905年,后来为南社领导人的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9、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了春柳社10、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11、从文学出发论白话的还是梁启超,他在《小说丛话》中指出:“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12、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13、《宋元戏曲考》推许元杂居为“一代之绝作”,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

14、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含翻译)15、 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诗歌社团,以反清为主要特色,主要人物中的高旭、马君武原来就与梁启超等同是“诗界革命”中人。

16、五四后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成就以小品为最大17、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民主革命家、学者。

章太炎国学造诣精深,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文章“所向披靡,令人神旺”。

其文章的突出主题是鼓吹排满、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

18、 1906-1910年清末小说的高峰期,1907年则是翻译小说的高峰,与创作的繁荣持同步发展水平。

19、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文学家、翻译家。

【外国文学论文】浅谈文艺思想民族性与文学创作

【外国文学论文】浅谈文艺思想民族性与文学创作

【外国文学论文】浅谈文艺思想民族性与文学创作摘要:对于周扬文艺思想民族性的研究不仅是对周扬文艺思想的研究,更是为了让这一理论思想更好地发挥其理论价值。

周扬在“十七年”时期讨论“民族性”问题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以人民群众为创作立场关注的比较多。

关键词:周扬;民族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人民群众周扬文艺思想民族性作为20世纪重要的文艺理论命题,这一理论思想是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以人民群众为创作立场这两个角度来论述一下“十七年”时期周扬文艺思想中的民族性对文学创作影响。

一、丰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遗产的整理和研究是一件必要的继承工作,许多古典的和民间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在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中,现实主义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从《诗经》开始追溯。

因此,对于民族遗产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他们勇于揭露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

1942年,毛泽东就曾提出要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像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等大家都朝着这个方向做出过努力。

周扬是最早系统并完整地介绍与阐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周扬在1938年《抗战时期的文学》一文中曾提到过。

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对于发展文艺的民族传统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具有重要意义了。

1951年周扬在《从学习什么?》一文中就说到了要学习老舍那种现实主义的写作态度,老舍在创作的时候非常熟悉自己要创作的人物,并通过他超强的语言能力表达出来,其作品的人物是活生生的,真实的。

中国文学艺术不仅在现实生活与斗争中产生,还需要学习和继承文学艺术遗产中的优良传统,并将这些传统与现实的任务结合起来,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同时,周扬还认为:“判断一个作品是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不在它所描写的内容是否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而是在于以社会主义的观点、立场来表现革命发展中的生活的真实。

14_第十四章_民初文学

14_第十四章_民初文学


辛亥革命以后,“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制度,渐起 动摇,“门当户对”又有了新的 概念,新的才子佳人,就有新的 要求,有的已有了争取婚姻自由 的勇气,但是“形隔势禁”,还 不能如愿以偿,两性的恋爱问题, 没有解决,青年男女,为之苦闷 异常。从这些社会现实和思想要 求出发,小说作者就侧重描写哀 情,引起共鸣。

民初言情小说兴起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 的,既有外部的政治环境变化,小说的 商业化压力,也有小说家自己改变了晚 清对小说功能的看法。 对民国的失望,引起知识分子的思考。 晚清时对西方文明的迷恋,在一部分知 识分子中转为怀疑。晚清的康有为、梁 启超、严复等人到上海,都受到“租界” 代表的西方文明的冲击,曾经大加赞美, 但是他们到了民初,又纷纷对西方文明 产生怀疑,带头弘扬“国粹”,这种怀 疑助长了民初“复古”思潮的泛滥,也 促使民初小说家企图用“保守旧道德” 的方式来拯救社会,拯救国家。 “提倡新政制,保守旧道德。”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曼殊虽然精通西方文化,对中国传 统文化也很痴情。无论其诗其画, 均反映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沉醉!
一、民初小说


第二、其小说热衷描绘乌托邦意 曼殊的这幅画即蕴含对乌 境。曼殊苦于家国之痛和身世之 托邦境界的向往与留恋 伤的现实纠缠,遁入空门也无法 摆脱“恨不相逢未剃时”的愧疚 之情,便在文本里构思一个桃花 源般的境界,以圆自我的乌托邦 梦。 《天涯红泪记》里有“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的弹筝谷;《焚剑记》 中剑侠独孤粲在钦州所见阿兰祖 孙居住的“人迹罕至”的山区; 《绛纱记》中昙鸾遇海难后漂泊 到的荒岛等均为典型的乌托邦建 构。
二、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20世纪初发端于上海 直到1949年以后才渐趋消亡的一个 文学流派,以“游戏笔墨,备人消 闲”为其主要宗旨。 “鸳鸯蝴蝶”典出狭邪小说《花月 痕》第31回回目“卅六鸳鸯同命鸟, 一对蝴蝶可怜虫。”鸳鸯、蝴蝶隐 寓爱情的欢乐;“同命”意味着共 同承担死亡的命运;“可怜虫”则 暗示主人公命运的悲剧色彩。 小说种类包括:言情、哀情、社会、 黑幕、娼门、家庭、武侠、神怪、 军事、侦探、滑稽、历史、宫闱、 民间、公案等。这是他们自己的标 榜,并非科学的分类。

民族主义文学.doc

民族主义文学.doc

附录:字源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字形对比: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香港明体日本明朝体韩国明朝体旧字形字源演变:小篆楷体字形对比: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韩国明朝体旧字形“民族主义文学”的文学史命运摘要:“民族主义文学”主要是指上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种提倡“民族主义”的文学思潮,但中国现代文学史对这一流派的发展轨迹着墨不多。

本文拟从文学史的角度,通过分析左翼文学与“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探讨“民族主义文学”的本质。

关键词:民族主义文学;左翼文学;文学史;民族意识简要地说,“民族主义文学”主要是指一部分国民党作家和文人或其亲近者打着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旗帜,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文坛上提倡“民族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文学思潮。

“民族主义文艺”作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思潮,最初萌生于一些艺术界人士的作品之中。

其中傅彦长、朱应鹏等人主要以《艺术界周刊》《申报·本埠增刊》“艺术界”栏和“书报介绍”栏及《雅典月刊》等刊物或栏目作为宣扬“民族主义艺术”的主要阵地就是代表。

1930年6月1日,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人发起前锋社,并于6月23日在《申报·本埠增刊》“艺术界”上发表《民族主义的文艺运动发表之宣言》,在右翼文坛率先揭开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序幕,并且创办《前锋周报》和《前锋月刊》,主要以提倡民族主义文艺理论和创作为能事。

同时,潘孑农、曹剑萍、赵光涛、卜少夫等人在南京组成开展文艺社,主要以《开展月刊》为阵地,宣扬民族主义文艺。

与这一文艺运动密切联系或相关,自1930年下半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出现的文学刊物还有《长风》《初阳旬刊》《苎萝》《现代文学评论》《矛盾月刊》《黄钟》《民族文艺》《奔涛》《文艺月刊》(胡绍轩、魏韶蓁主编)等;此外,中国文艺社的《文艺月刊》、线路社的《橄榄月刊》、流露文艺社的《流露月刊》等都与民族主义文艺有一定的干系。

其中前锋社发表的“宣言”及其创作在文坛上引起了自由主义作家和左翼阵营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影响很大的关于左翼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以及左翼对前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批判。

以实例简述文学与民族的关联

以实例简述文学与民族的关联

以实例简述文学与民族的关联史曼(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摘要】摘要:在人们越来越强调文学的世界性和开放性的时代,不能遗忘少数民族文学,更不能遗忘文学本身所饱含的民族背景、民族成分和民族特点。

据此,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和阐述了文学与民族的关联问题:民族性是文学的重要特性,民族是影响文学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学素材的重要来源,少数民族是我国培养作家的重要母体,民族交流与融合为促进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在以汉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既保持独立、又能够把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四点方向性的建议。

【期刊名称】大众文艺【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2【关键词】文学;艺术;关联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历史和文化。

在我国文学艺术历史上,除了汉族以外,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竟然不是汉族作家创作的,而是满族作家曹雪芹的结晶,这是满汉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

因此,在这样一个人们越来越强调文学的世界性和开放性的时代,当我们回顾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时,越不能遗忘少数民族文学,更不能遗忘文学本身所饱含的民族背景、民族成分和民族特点。

因为,这直接关系着文学与民族的关联问题,同时也关系着民族文化的时代传承和民族凝聚力问题。

一、民族性是文学的重要特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和频繁,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在文学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了文学作品的世界性问题。

但是,正如王纪人指出的“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

1”在文学界,民族性和民族风格是区别一个国家的作品与另一国家的作品、一个民族的作品与另一民族的作品的重要标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2至1937年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历史上极为特殊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第一个黄金期,期间涌现出王梦曾《中国文学史》(又名《共和国教科书中国文学史》,1914)、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1918)、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纲》(1917)、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1928)、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1928)、谭正壁《中国文学进化史》(1929)、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2)、陆侃如与冯沅君《中国文学史简编》(1932)、陈子展《中国文学史讲话》(1933)、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1935)等70余部文学史。

其中很多被列入中华民国大学、中学的必修课程,以国家知识的身份进入中国现代教育体制。

但这些中国文学史中的民族观及民族文学叙事中却存在诸多对后世中国文学史写作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

二元对立民族观下的民族与民族文学叙事“华夷”的明确内涵是在两千多年中从未间断的华夷交融、冲撞以及“华夷之辩”中逐渐形成和积淀成的一种华夏(汉族)正统,非汉民族非正统的知识结构。

维系这一结构总体稳定性的便是“中心———边缘”的对立。

由于古代华夏与其他民族所居之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明显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相对封闭的“华夷圈”,从而汉族发达的文化在相对封闭的地域空间中形成了独立的“文化引力场”。

引力场本来是一个由不用物质质量及其变化决定的动态场域。

因此,在汉族先进(强势)与夷文化①(弱势)的交融、冲撞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汉族强势文化心理和我族中心主义知识话语系统。

政治统治权力的数易其主虽然并没有在文化上对汉族文化产生破坏性影响,甚而其他民族文化的部分融入和对汉族文化的接受,还在客观上增强了汉族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

但是,政治统治权力的丧失却强烈地打击了汉族强势文化心理,作为本能的反作用力,加大了中心与边缘的对立以及华夏对夷族的排斥。

这种对立与排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极端化甚至妖魔化地将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统统视为“外族”、“异族”、“蛮族”。

而且,“外族”、“异族”、“蛮族”这些在中国历朝历史文本中的关键词,以知识的1912—1937:中国文学史中的民族观与民族文学叙事李晓峰内容提要:1912~1937年间中国文学史中的民族观及民族文学叙事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知识权力倾向:一种是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排斥、对立甚至妖魔化,一种是消除各民族主体身份、擦除各民族文化特质的种族同化主义。

这两种文学史成为该时期文学史的主流话语。

另一种则是具有多民族整体观萌芽的文学史,这一部分文学史处于知识权力的边缘,却是最有价值的。

此时期的中国文学史无论作为知识权力还是作为知识建构,都对后世中国文学史的写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知识权力文学史民族观民族文学叙事①这里的夷文化中的“夷”,当指的是与华夏相对的各民族文化。

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4期“信念”属性,成为该时期文学史写作中民族文学叙事最主要的知识权力规约。

例如,在继林传甲和黄人的《中国文学史》之后,现今可访最早、并且作为“共和国教科书”的王梦曾的《中国文学史》(1914)。

该书在论及金、元、清代之文学时说:自宋人为词,间用俚语。

金元以塞外蛮族入据中原,不谙文理,词人更曲意迁就,雅俗杂陈而曲作矣。

①……凡历代之外族所谓匈奴、突厥、鲜卑、蒙古者,至前清则东自高丽,西迄葱岭,北自西伯利亚,南极交阯,皆融洽于一炉,影响所及文学亦不复分畛域。

②第一段文字中将女真、蒙古族称为“蛮族”,是人们所熟悉和习惯的对汉族以外民族的蔑称。

“蛮”指“野蛮”、“荒蛮”,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

第二段将匈奴、突厥、鲜卑、蒙古族都称为外族,既是第一段“蛮族”范围的扩展和具体化,也是汉族“我族中心主义”的直接表达。

再以这两段文字中的蒙古族为例,将蒙古族既称为“蛮族”,又称为“外族”,说明在王梦曾的观念中,蒙古族既是与汉族对立存在的独立民族,又是文化落后于汉族的“野蛮”之族。

因其是“外族”,故而为“蛮族”,而蒙古族之所以为“蛮族”,则是因其为“外族”。

而称蒙古族“不谙文理”则显然是基于汉语强势文化心理和汉族文学知识标准而得出的结论。

所以,在探究清代文学尚词尚理两派并盛的原因时,王梦曾无法回避满族掌握了政治统治话语权力后清朝疆域的变化,导致的各民族“融洽于一炉”“华夷圈”文学主体的空间位置的重要分配和多民族格局的形成,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引力场”的变化“文学亦不复分畛域”。

但汉族等于中华,中华与“外族”(其他民族)对立的汉族强势文化心理,却使他不可能对“不复分畛域”这种文学权力新格局中各民族文学关系进行细致梳理和文学史的客观描述。

在体现此类民族观的文学史著作中,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小史》显得很特别。

这部文学史是作者于1926年在绍兴第五中学所编写的讲义。

该书极少对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描述,作家与作品大都被从历史语境中剥离出来。

其所论作家,皆无族属,然而,中心与边缘的对立的知识传统、政治统治权力的丧失对强势文化心理的打击转化为文学史中非理性的叙事:宋室南渡,国事蜩螗,金人腥羶,遍染山河大地,怎得不使有志之士,咬牙切齿,攘臂疾呼?所以辛弃疾辈才有豪放的词作出来。

到了后来,亏得岳飞的英武和赤心,才把宋室弄成个偏安之局,使金人不敢再渡黄河。

③在谈到元代戏曲时说:中国的戏曲发生的很迟,虽是在春秋时已有优孟扮孙叔傲的衣冠,但完全的戏曲,却是始于金、元的……为什么戏曲发生得最迟的这一个问题,各人的解释纷纷不一,大约由于外族入侵中华,文言文为正宗的观念打破,且科举久废,文人无所事事,见民间演戏之风大盛,便从而编戏了。

④理性与客观本来是作为知识的历史叙事的基本叙事规范,“咬牙切齿”这种极度情绪化①王梦曾:《中国文学史》,第72页,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②同上。

③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第131页,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初版,1931年第10版。

④同上,第154页。

1912—1937:中国文学史中的民族观与民族文学叙事非理性词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强烈仇恨。

此外,赵景深还使用了现代民族国家话语系统中具有领土和主权意义的“入侵”一词。

入侵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范畴中,特指一个主权国家使用武力强行进入或者占领另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从而对被侵入国构成主权侵犯。

赵景深的“外族入侵中华”便将辽、金、元看成是与汉族以及汉族建立的王朝相对立的民族与国家,从而将北方游牧民族排斥在“中国”之外。

这也进一步说明,在中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和知识体系中,“中华”仅指汉族建立的政权和占据的疆土,与现在的中华并不是同一概念。

不仅如此,在上述第一段引文中,我们还注意到“金人腥羶,遍染山河大地”一句。

“百度百科”引征大量诗文对“腥羶”一词作了如下解释:1.难闻的腥味。

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

例: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南朝·梁·沈约《需雅》诗之三:“终朝采之不盈掬,用拂腥羶和九谷。

”《西游记》第七二回:“那长老闻了一闻,见那腥膻,不敢开口。

”清·唐孙华《憎蝇》诗:“但知逐腥羶,偏能变黑白。

”郭沫若《恢复·血的幻影》:“绵绵的春雨,你洗不尽这大地的腥膻。

”2.指肉食。

例:《梁书·文学传下·刘杳》:“天监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羶,持斋蔬食。

”唐·徐夤《溪隐》诗:“绝却腥羶胜服药,断除杯酒合延年。

”清·方文《赠于息庵先生》诗之一:“垂老岂能忘战伐,长斋不忍近腥羶。

”孙中山《建国方略·以饮食为例》:“欧美之人所饮者浊酒,所食者腥膻,亦相习成风。

”3.旧指入侵的外敌。

例:《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唐·郑处诲《刘瑑碑》:“天宝末,犬戎乘我多难,无力御奸,遂纵腥羶,不远京邑。

”明·姚茂良《精忠记·应诏》:“率百万之师,决千里之胜,扫荡腥羶,殄灭无遗,庶可以雪国家之耻。

”清·谭嗣同《治言》:“吾中国帝王之土,岂容溷以腥羴!”欧阳予倩《梁红玉》第三场:“我也是北方人,有家难返,何日里,雪国耻,扫荡腥膻?”①有意味的是,第3条词义所引征的诗文中,从唐代的郑处海、明代的姚茂良、清代的谭嗣同,到剧作家欧阳予倩,用“腥羶”代指的“外敌”,全部是现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从所引诗文的写作时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汉族正统、本位主义民族观是如何建构并知识化的过程。

因此,作为这种对其他民族排斥、歧视的二元对立文化传统和畸形的复仇文化心理支配下的文学史叙事,赵景深的文学史中出现“腥羶”一词也就成为对其他民族妖魔化的再现。

特别指出的是,胡怀琛于1931年所著的《中国文学史概要》,将这种二元对立民族观推向极致。

在叙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时,他说:“从东晋到南北朝,中国的民族史上更发生一个极大的变化,旧史家称为‘五胡乱华’,就是那时候西北的外国人侵略中国,把中国的地方占据了。

晋室因而东迁,由今陕西迁到今南京来,长江以北的地方差不多被全心全意侵占去了。

所谓的‘五胡’,就是匈奴、羯、鲜卑、氐、羌五种外国人。

”②这里,他不仅将其他民族作为与汉族完全对立的民族国家看待,甚至直接称其他民族成员为“外国人”,从而分割了“华夷圈”,把其他民族干脆排斥在“中国”之外。

此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中,在叙述辽金文学时也说:“辽初称契丹,金称女真,俱起塞北。

遂以兵力蹂躏中夏。

宋兴未久,先已苦辽,接以金人之患,至弃中①百度百科:/view/1722064.htm。

②胡怀琛:《中国文学史概要》,第60页,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4期原。

”①“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②而吴希祖、吴梅这样在北京大学承担文学史课程讲授的名家,在其讲义中,也都使用“异族”、“入据中夏”、“入主中华”③这种基于我族中心主义知识背景和混淆“中国”与“汉族”概念的知识权力,对其他具有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民族进行对立、排斥乃至妖魔化。

无疑,这样的民族观及民族文学叙事所建构的“中国”文学的“历史”“知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种族同化主义知识权力规约下的民族与民族文学叙事黄现璠在梳理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和演变时总结道:同化主义(assimilationist)由“as-similation”一词派生而来,它是指一个国家以国族或主体民族的优势文化强制弱势民族或部族集团接受自己传统文化的一种思想或理论。

所谓同化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府根据同化主义理论和“文明输出”理论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例如,国民党统治时代中华民国对国内少数民族实施的同化政策。

④可以说,1912~1937年的民族政策语境中的权力话语就是这种种族同化主义,它擦除掉了其他民族的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的合法性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