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来历 土家人是由巴人演变而来的吗
土家族简介——精选推荐
土家族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
中共建政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县。
土家族人今天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简介北支土家族(湖南省湘西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古丈、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湖北省宜昌市的五峰、长阳)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南支土家族(重庆市、黔东地区、湖南凤凰、泸溪、麻阳一带)自称为:“廪卡”(意为巴人始祖廪君的族人之意)。
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
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土家族人口是十个最多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即湖南省西部的凤凰、泸溪、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贵州省的沿河、印江、镇远、思南、铜仁、松桃等市县;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解放后,党和国家制定和落实民族政策,1957年1月3日中央统战部代表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全国土家族人口有50余万人(1957年资料),其中湖南34万多人,湖北近20万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党的民族优惠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对武陵山区的湘、鄂、渝、黔民族地区群众恢复为土家族成份。
现今土家族人口802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文化
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一、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特征1、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酉水河畔。
巴人、賨人(板蓝蛮)与土家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茅古斯人”。
秦灭巴后,幸存者中的大多数巴人返回武陵山下、酉溪及其他江流两岸。
这以后,巴人没了,是回到了自己的同祖兄弟——“本土人”的群体里。
根据土家王朝悠久的历史推算,再根据土家人分布及居住的状况看看,土家祖先为了生存,沿酉水上下曾有分迁的历史,巴人和賨人该是分迁到上游四川的茅古斯人的后裔。
当巴人回到武陵时期,这里的茅古斯人已经发展成了本土人。
而巴人所有的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当巴人归宗后,自然习惯土家的一切生存习俗和贤德的教养。
战国时期,也有不少的賨人迁回酉水、武陵山一带安居乐业,其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很快与同祖的本土人融为一体。
五代后梁开平年后,江西酋豪彭瑊(jian)归楚为溪州刺史,最先安家于辰州(沅陵)。
不久,彭瑊先后派族人沿酉水而上,相继打入酉水禾撮賨领地,以至夺取了整个永顺及酉岸南渭州以下的土王领地,成了土著王族外来的一个土王家族。
综上所述,土家族是由茅古斯人的后裔本土人与茅古斯人的后裔迁回武陵脚下的巴人、賨人以及江西迁来人融合而成的一个顽强勇敢的民族。
2、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征人神共存,虚实相衬是土家民族文化主要特征之一。
比如:土家《梯玛神歌》,就是说唱土家始祖神以及借神人的威力驱逐邪恶的精神治疗法,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信仰。
土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具有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等多种特征。
比如,土家《茅古斯舞》、《摆手舞》,就是典型的人类原生态舞蹈;“土家山歌”、“土家建筑”,具兼容性和多元性情形。
其种类繁多,包括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古迹及特色民俗等,都具有自我的特征。
二、土家文化发展现状、处境及其发展成果1、土家文化发展的现状一是土家摆手舞等六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代表龙山县的文化资源汇聚了商周文化,龙山遗址文化,土家文化之精华,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文化历史所形成的结晶。
土家族的来历 土家人是由巴人演变而来的吗
土家族的来历土家人是由巴人演变而来的吗土家族在中国五十多个民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依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土家族有802.81多万人,集中散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的武陵山区和湖北宜都以上的长江沿岸,其中主要在湘西的保靖、永顺、桑植、永定、古丈、凤凰等县区,鄂西的长阳、五峰、恩施、利川、来凤、鹤峰、咸丰等县市,渝东的石柱、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区,黔东北的印江、德江,沿河等县。
土家人是巴人演化而来,是巴人的主体后裔。
巴人是中国西南的远古民族,形成和得名于夏商之际,活动于商代后期到南北朝。
在此之前,巴人中某一核心民族可能出自东方部族。
相传,远古时期,武落钟离山上(今湖北长阳县夷水河畔)有赤黑两个地窖,住着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人家;巴氏之子生于赤洞,名务相,其未四姓之子生于黑洞;五姓人家渔猎为生,没有首领,五姓之子共掷剑于一石洞,中者为首,巴氏之子独中,众子赞叹。
又令各乘船,浮者为首,惟巴氏之子独浮,其余四子皆沉。
于是共立巴氏之子巴务相为首领,称“廪君”。
五氏联盟,形成了巴人最早的部族。
廪君乘土船逆夷水(今清江)而上到盐阳(今恩施),盐水女神告知廪君,此处出鱼出盐,要与廪君长守共享,是夜要与廪君同宿,廪君不从,女神变成虫子群飞,掩天蔽日十余日,廪君射杀虫子,战胜了女神。
于是廪君帅巴人定都恩施,形成了远古巴人部族最早的都城。
早期巴人以恩施为中心,活动于鄂西,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巴人在清江流域繁衍。
随着势力不断增加.兴盛时期,势力范围进展到西至四川的阆中,北至陕西的汉中,东至宜都下面枝江,南至黔东北与湘西的整个武陵山区,方圆数千里,巴人随着活亏领域不断扩张,一面由清江往上到利川入石柱,一面沿清江东行到宜都入长江,再顺江而上。
同时,巴族也受到兴起的楚人的压迫,被迫向西面迁移、渐次将都城即中心区域迁至“枳(现在的涪陵市),再后迁移至重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22之年,能征善舞的巴族参与周武王举伐殷商幕君的战斗,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表现勇锐坚韧,不但产生了“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世称同时增加了巴人与中原经济、文化沟通,促进了巴族社会的进展。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女性服饰特点:
头包1.5米-2米青布帕,戴金银耳环,挂银 圈、银牌、银铃、玉珠等,行走时发出叮叮响声。 (1)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 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不镶花边。
(2)银钓,此衣为矮领,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袖口镶青边,
袖口青边后再扣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 则用打线绣花。
3、饮食文化 a.特色饮食——土家十大碗
其中骂媒人颇有趣: 背时媒人是条狗,那头吃了这头走 娘家来吹女婿好,婆家去夸嫁妆多 树上麻雀哄得来,岩上猴子骗得走 豌豆开花角对角,媒人吃了烂嘴角 铁树开花八寸长,媒人吃了烂大肠
哭嫁
新娘的姑嫂姐妹都要在婚前一个月,聚居 在闺房里陪新娘哭嫁,唱“哭嫁歌”。外人 对此不可理解的是:结婚是喜事,为何要哭 呢?其实不然,听其音是哭,究其谱是唱,琢 其义是劝教,是一种较文明有意义的活动。
织锦
竹编
剪纸
五.土家族的特色景点
世外桃源的土家酉阳 沿河滩古镇 · 湘西州凤凰古城 利川腾龙洞 小南海地质公园 · 猛洞河风景区 · 武陵奇观--红石林 · 吊脚楼群——彭家寨 ·
凤凰古城
梵净山 宣恩风光
第一碗:农家贺菜 第二碗:千张贺菜 第三碗:木耳土鸡 第四碗:海带炖猪脚 第五碗:粉蒸肉 第六碗:土家扣肉 第七碗:米辣子扣小河鱼 第八碗:黄豆炖老鸭 第九碗:四季长青 第十碗:土家和欢
b.茶俗品茗
土家族因地理位臵盛产茶叶,品种多 样有土家山寨罐罐茶、恩施玉露、土家 族“阴米茶” 、恩施藤茶、梵净山翠 峰茶、土家神茶、杜仲茶等等而且有着 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4、婚俗
①
婚嫁习俗
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 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 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 土家族婚俗,一般与汉族大同 小异其中“取骨种”(姑家女必嫁 给舅家子)和“填房”(兄亡弟娶 嫂),最为特殊。 此外,在结婚时,新娘的“哭 嫁” 别有情趣。新娘的姑嫂姐妹 都要在婚前一个月,聚居在闺房里 陪新娘哭嫁,唱“哭嫁歌"。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土家族的起源、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土家族的起源1.土家族是彝族的分支在古代,土家族与彝族是同源的。
据考古学研究发现,土家族起源于古代的巴蜀地区,与彝族同属于古代的滇池文化和双塔文化,后来逐渐迁移至现今的四川、重庆等地。
2.与汉族的融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土家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土家族的文化也带有一定的汉族文化特色。
二、土家族的文化特点1.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藏语等有一定的关联。
土家族历史悠久,土家语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词汇表达在当地广泛使用。
2.服饰土家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着黑色长袍、白色裤子和黑色腰带,女性则喜欢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衫和裙子。
土家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刺绣工艺而闻名。
3.音乐舞蹈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包括歌舞、器乐等。
土家族的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动作为特点,展现了土家族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
4.民俗习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如婚俗、葬礼等。
土家族人民重视家庭和社群,崇尚和睦、团结的家风,注重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道的传承。
三、土家族的传统习俗1.火把节火把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人们手持火把,燃起篝火,围绕火堆跳舞、歌唱,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2.木偶戏土家族的木偶戏是土家人民喜爱的传统表演形式。
通过木偶的操纵,讲述土家族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传递着土家族的文化和智慧。
3.丧葬习俗土家族的丧葬习俗以其独特而庄重的仪式而闻名。
人们会为逝者举办盛大的葬礼,包括燃放鞭炮、布置白布等,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之情。
土家族的形成与发展
土家族的形成与发展巴国于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为秦国所灭。
《后汉书》记载:“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有罪得以除爵。
”这说明秦吞并巴国后仍然以巴氏为君长。
秦王还对巴君、巴民的岁赋作了具体的规定。
可见一部分巴人仍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并且还有所发展。
史书记载:“在峡中巴梁间者,康君之后也。
”(《文献通考》)“巴中有大宗,康君之后也。
”(《蛮书》)所谓廪君之后,泛指巴人之裔。
鄂西地区在秦代属巫郡,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三百余年间,均属建平郡。
峡中先后在巫郡及建平郡范围内。
故峡中巴梁间的巴人与鄂西地区的巴人是一个整体,同属廪君五姓之裔。
一些专家认为,廪君蛮起源于东夷集团而流居鄂西长阳武落钟离山。
曾经沿着清江流域生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来他们的主体部分虽然向以东迁徒,其中一部分支系居留下来,以清江流域为中心进行活动,成为廪君的直接遗裔--鄂巴诸蛮。
鄂西诸蛮在历史上被侮称为“巴蛮”、“建平蛮”、“施州蛮”、“土蛮”、“酉水蛮”、“溇中蛮”等。
这些蛮”的人中的田、曋、向等姓与廪君五姓有着渊源关系。
最明显的是其中的相氏,“曋氏”,就演变成了今鄂西土家族的主要姓氏。
《长阳县志》载称,“廪君世为巴人主,务相,其开国有功者……但士语之讹相为‘向耳”。
“供廪君神像,世俗相沿,但呼为向王天子。
”可见,“相”氏演变为“向”氏。
留居在鄂西清江流域一带的巴人,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由于长期经历战乱和流徒的生存环境,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独立的群体生存奋斗意识和相应的心理索质;由于鄂西山区大山阻隔,交通闭塞,加上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宋元以前的民族隔离政策,以巴人为主源的土著民族与外界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巴人文化习俗在这里得到传承和演进,形成自身的语言、信仰和文化习俗;由于封建王朝对鄂西长期实行羁縻政策,地方统治者与士民大多是同一民族群体,使民族语言、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心理索质得以长期保存;由于古代鄂西境内居住的其他族类(如獠族等),以及以后迁入的少数汉人长期在共同的地域内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巴人的统治地位使这些外族人逐渐与巴人融合。
土家族的族源
土家族的族源土家族的族源,一说是古代巴人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贸州迁入的“乌蛮”,一说是唐末五代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说法不一。
据考察,早在新石器时期,在武陵山区酉水流域,就有人类的祖先居住及活动。
1973年在沪溪县浦市二中和五里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1978年在龙山里耶溪口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2007年重庆酉阳县大溪镇笔山坝最新出土的一处距今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遗存和墓葬群及近年来里耶发现秦代古城,都是人类祖先在这里活动的见证。
更重要的是土家族虽无本民族的文字,但是有本民族的语言,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各地聚居的土家人均保留着本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艺术,有不少村寨、山头、河流以土家语命名,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里耶”及附近的“麦茶”地名,即为土家语“耕土”、“好天”之意。
这些进一步说明,早期居住在这一带的是土著先民,是史书上所称的“蛮”或“夷”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他们没有被迁入的其他民族所融合,而是吸取了其他民族的先进因素发展着、生存着。
土家先民很早定居“五溪”(流经武陵山境的雄溪、满溪、酉溪、舞溪、辰溪五条流水),古代典籍多有他们活动的记载:早在西周时,土家先民助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刘邦讨伐秦二世胡亥,土家人为其冲锋陷阵,深受刘邦赞赏。
西汉时“五夷”首领田疆,活跃在五溪一带,由于势力不够强大,“虽时为寇抄,不足为郡国患。
”(《酉阳杂俎》)。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武陵蛮精夫(渠帅)相(向)单程等大寇郡县”,光武帝刘秀遣威武将军刘尚,率兵万余,溯沉水而上,入武溪击之。
刘尚轻敌入险,遭相(向)率众顽强抵抗,“尚军大败,悉为所灭”。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刘秀第三次派伏波将军马援等率大军四万,迸逼湘西,军至壶头(今沉陵二酉山),被“蛮夷”四面围困,进退维谷,陷入绝境,结果马援“马革裹尸”而还。
刘秀知道“五溪蛮”不可征服,只得派司马吕种“以召书入虏营,告以思信”,草草结束了这场战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后汉书马援传》)。
介绍土家族
介绍土家族分布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语言土家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但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用渊源普遍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公元前400至600年,居住在巴子国(今重庆市)。
到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移。
从公元1300年开始,逐渐被统称为“土家”。
居住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服饰土家族服饰多以自织土布为衣料,青蓝两种颜色比较常见,喜欢在衣边、头巾上镶五彩刺绣。
土家族服饰女装多为短衣大袖,左开襟,镶边筒裤,男装则多为对襟短衫。
土家族在重要节日,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饮食土家族的典型食品有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节日赶年:就是提前一天过年。
传说为纪念战胜倭寇。
牛王节:每年的四月十八日,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
女儿会: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这天青年男女便梳妆打扮,穿戴一新去赶会,借对歌方式寻找美满的情侣,若被彼此相中,即约定地点交谈,以定终身之好。
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
丧葬基本是土葬。
文化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分“大摆手”和“小摆手”。
“大摆手”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在土王祠前举行,历时七、八天;“小摆手”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
土族历史 土族和土家族有啥区别
土族历史土族和土家族有啥区别
>土族的族名则源于其祖先“吐谷浑”,因“吐谷浑”在唐代中期后称“吐浑”,而“浑”在蒙古语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后来被称为“土人”,建国以后,根据土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
两个民族在人口数量、地区分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有着根本的不同。
没有华夏化的湖北百姓则成为土家族的祖先,12世纪后,吐谷浑也多融合于汉族或土族之中。
而土家族是秦灭巴后,巴人迁徙与当地土著融合发展而成的。
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
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土生土长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才被确定为单一民族。
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9万。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
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
土家族北支(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贵州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
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内的几个村落。
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
土家族介绍
婚姻礼仪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
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 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 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 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 “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 有遗风遗俗。 丧葬礼仪 丧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司祭
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
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
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
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遵义的凤 冈等县。
土家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 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 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 原料炸制而成。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 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 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 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 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土 家 族
茅古斯舞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大意即"浑身长毛的打 猎人",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是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 化石,从其服饰、道具到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茅古斯真实地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 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茅古斯"们赤身裸体的肌肤上扎 满了茅草,每股五块,腹前捆有一条尺余长并用红布包头的草把,结草为衣以示先民 不会织布做衣,腹前所捆之物代表人类生产一种的繁衍工具。
二.饮食习惯
•
•
1.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 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 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 祭冬(寒衣节),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 (shi)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茅古斯舞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著名人物
• 白再香(1587—1631)女,土家族,重庆酉阳后溪镇人,明万历四十七 年(1619),明军在关外和后金军决战,辽东告急。明廷调集酉阳土兵 援辽抗金,白再香援辽平奢战功卓著,天启皇帝敕封她为汉土官兵中军都 督,诰封一品夫人。 刘仁(1909-1973)男,土家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原中共中央华北局书 记处书记、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 骆成骧(1865-1926)男,土家族、祖籍重庆酉阳龙池村人,清光绪二十 一年(公元1895年)乙未科会试中状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重庆状 元”、也是“唯一的土家族状元”。 阿朵(1980--至今),土家族,湖南湘西人。原名符莹,著名歌星。 许晴(1969--至今),土家族,著名演员。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土家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沿革土家族起源于古代巴蜀地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夏、商、周时期。
在西周时期,土家族是巴蜀地区的主要居民之一,他们当时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居住在山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二、文化传统土家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服饰、婚俗等方面。
土家族有独特的土家话,是一种属于汉藏语系的分支语言。
土家族人民善于歌舞,他们的歌曲多以劳动、爱情和生活为主题,节奏欢快,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土家族的服饰也非常独特,男性多穿短衣马裤,戴斗笠、草帽等;女性则穿着彩色上衣和绣花蓬蓬裙,头戴银饰,非常鲜艳夺目。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更是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的表达。
土家族的婚俗也十分独特。
传统的土家族婚礼有祭神、合婚、抬娘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传统婚姻的尊重和珍视。
三、经济发展土家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由于土家族居住在山区,土地资源较为有限,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木材加工、林业和畜牧业成为了土家族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此外,土家族还以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农耕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家族人民逐渐涉足其他行业,如旅游业、手工艺品制作等。
土家族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土家族人民还利用自己的手工艺技巧,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四、现代发展当代土家族人民积极融入社会主流,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土家族地区的交通、能源和通讯条件,改善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土家族青年人才,推动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结:土家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土家族简介.doc
土家族简介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即**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
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鹤峰,注入**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
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的一种。
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
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
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
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泰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
其首领依靠其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持内部关系。
西汉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权。
以后“零阳蛮”、“漤中蛮”、“巫蛮”和“澧中蛮”都起兵反抗压榨。
三国时,蜀汉与孙吴长期争夺夔、峡和武陵地区,土家族成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对象。
蜀吴的长期争夺,使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安生。
这以后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迅速发展,经常处于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松弛,战争频任,社会动荡。
土家族概况
四、土司时期
这一时期上起宋、元交替时期,下至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在土家族地区存在了较长时间,对土家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变更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是制约作用)。虽然晚至元代才开始在鄂西土 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但早在此之前,一些土家族强宗大姓就已较稳 定地割据一方并世袭官职,实际上已成为统治一方的土皇帝,成为土司 统治的开端。 土司统治制度在唐代就已萌芽,历经宋、元,不断发展,到了明代 已臻完备。土司制度的建立实质上是王朝羁縻政策的一种发展,是对边 远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政治策略。在这种制度下,少数民族首领自 治的权利得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来说也更加封闭,从而使社会形 态中许多原始性奴隶性的事象得以遗留,社会的发展程度趋向缓慢,更 拉大了与中原地区的差距。所以土司制度虽有明显的封建割据性,但其 封建化的进程却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其社会形态的性质仍是半奴隶半 封建的。这一时期土家族地区的主要经济形态是封建领主经济,同时地 主经济也开始逐渐兴起。
土家族魅力
1、服饰(溪布 洞布 露水裙 图兰卡普) 2、建筑(吊脚楼----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3、婚俗(哭嫁 陪十姊妹 陪十兄弟) 4、节日(赶年 土家情人节---女儿会 牛王节) 5、摆手舞 肉连响 傩戏 撒尔嗬 6、饮食( 包谷饭 和 渣
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饮食文化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土家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因为土家人世代生活在万山丛林中,其饮食喜好自然表现为“喜辛辣、好豪饮” 的特点。如果要进行归纳的话,大体为以下四点: 一是喜酸辣。据旧志载:“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足 于温胃健脾。”所以土家人的菜肴中自然少不了辣椒。就如俗谚所说,筷子碗 一端,少不得咸辣酸。因而辣椒便是土家人一年四季的一道家常菜。蒸、炒、 煮、卤、拌,均要放辣椒。二是好饮酒。土家地区是产美酒的地方。汉代著名 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 赋。”而对土家人而言,“酒席场上无父子”,喝酒喝的是豪情,是胆量。三 是喜饮茶。土家地区自古为茶乡,产好茶,唐· 陆羽《茶经》这样记载:“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即唐时巴山县,于天宝八年 (749)归入土家地区。土家地区的“宜红功夫茶”蜚声中外。而在土家人眼里 “好吃不过粗茶饭,好看不过淡打扮”。喝粗茶成为土家人的养生秘诀之一。 四是重山肴。土家多山区,以产苞谷、洋芋、红薯、稻米为主,间作黄豆、绿 豆及其他杂粮。所以土家人的主食向以苞谷、洋芋、水稻、红薯为主。
土家族—搜狗百科
土家族—搜狗百科族源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
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认为从《十道志》等书的记载和唐代刘长卿、刘禹锡等人反映湖南风习的诗词来看,“巴人”的确广泛进入湘东北、湘西和沅、湘流域;今湘西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比兹卡”),历史上巴人聚居与活动区域内的有些地名,读音与“比兹”近似;巴人的姓名、族名等,也有些和“比兹”的读音近似;巴人和土家族都有关于虎的故事与神话;巴人崇拜白虎神与土家族相同;巴人与土家人的姓氏一部分相同。
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
此说根据《溪州铜9张百科图册柱记》说:“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
”认为土家族来自贵州。
贵州境内一直有“比兹”族,如民国《大定县志》卷五谓:“比济系白罗罗之名,因号其地为比跻,久之讹为为毕节”。
元代的《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也说今贵阳、惠水之间有“必际”一族。
“比跻”、“必际”,当即“比兹”,和土家族的自称相近。
据历史记载,中唐以后,“越嶲”一带的“乌蛮”曾入贵州。
“兵敷出,侵地数千里” 。
当地土著一部分被其征服,就是“白罗罗”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进行长期的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
“土家”这个名称即是对新侵入的“乌蛮”而言。
土家族的语言与西南彝族比较接近,也是土家族来自贵州的一个佐证。
一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由彭瑊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一部分人在沅陵定居下来,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由沅陵莲花池迁往湘鄂西山区,披荆斩棘,开山辟岭,繁殖生息。
一说是以自古以来就定居在湘鄂渝黔边境的土著先民为主体,融合4张土家族老照片了其他一些部族的先民而形成的,特别是构成湘西土家族主体的是湘西古代土著居民。
主要证据是:其一,从湘西地区所发掘的文化遗址来看,湘西地区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栖息;其二,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之意,称苗族为“白卡”,即“邻居的人”之意,称汉族为“帕卡”,即“外来的人”之意,这一语言现象说明土家族和苗族是湘西地区土生土长的古老居民;其三,从土家族巫师“土老司”的祭祖唱词和摆手舞的歌词来看,传说中的土家族祖先迁徙都在酉水流域回旋,并未越过大江大河和经过长途跋涉。
土家族与古代巴人的历史文化渊源
土家族与古代巴人的历史文化渊源土家族是上一世纪50年代被国务院公布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的民族。
在这个民族的识别过程中提出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后裔的命题,一直是学术界不懈探索的课题。
土家族与巴人的关系,作为民族史的研究课题,在中国民族史学界,由于其对象涉及一个民族在几千年中的演化变迁,如果其民族主要成分的承续脉络清晰,将是世界范围内不多的人类共同体之一,对研究人类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具有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现实作用。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汉语称为“土家”。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县;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贵州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现绝大多数土家族人使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巴人与巴文化也是人们所熟知的。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巴人为中国西南古代民族,活动于商代后期到南北朝。
传说巴人起源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县境内),最初称王的酋长名叫廪君,所以又称廪君蛮。
巴人居住的地域大致先后在今重庆东部、陕西南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一带。
商以后,巴人势力发展,征服了周围的一些部落。
西周初期,受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城建立了巴国。
春秋至战国中期,占据渝东之地,与楚、邓、庸、蜀等国交往频繁,文化上互相影响,也与这些国家不断进行兼并争战。
巴人对鄂西、渝东一带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灭巴以后,置巴郡,对巴人颇优待,“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
汉代,巴人属于“巴郡南郡蛮”,分化很快,一部分与汉族融合;一部分可能与濮融合,在魏晋时构成僚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由于反抗汉朝的统治而被强制迁到湖北江夏,称为沔中蛮或江夏蛮,至6世纪时与号称盘瓠之后的蛮族混合而难以分辨。
土家文化与风俗
八 宝 铜 铃 舞
土家风俗 二、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所谓礼仪,即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 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葬礼等。土家族人在一生的 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 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是土 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 它们把土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 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样式,而且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 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罐罐饭
子端或提开火坑,放到一旁凉一会。
待到不烫嘴时开始享用,这时米饭
不仅不粘锅,而且味道非常地道,
香美可口。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 《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 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 服饰的审美倾 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 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 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 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 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 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 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
1.诞生礼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
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 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 秘色彩。虽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诞生礼中的“打三朝” (即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和“满月酒”, 但实际上,土家人的诞生礼包含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把淘洗好的大米放到罐里以后,
就把盖子盖好,煮一会,等米煮到
八成熟后,滤去多余的米汤,再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铁鼎罐或铜茶罐放到火坑里的柴火
土家族历史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州一、简介恩施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
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8月19日,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东临宜昌市,南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接神农架林区。
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
自治州首府为恩施市,面积24111平方千米。
截止2010年末,人口约394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
春秋为巴国地。
1949年设恩施专区。
1970年改称恩施地区。
1983年臵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3年4月改现名。
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
二、自然资源恩施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1.62%,素有"鄂西林海"、"天然植物园"、"华中药库"的美誉。
已知的植物品种达3000余种,树种资源占全国现有的七分之一,其中有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药用植物达50多种。
有第四纪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有珍贵的珙桐、银杏、台湾杉等,植物中有不少名贵中药材,如:黄连、党参、当归等,不仅种类多,而且产量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的来历土家人是由巴人演变而来的吗
>土家族在中国五十多个民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土家族有802.81多万人,集中散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的武陵山区和湖北宜都以上的长江沿岸,其中主要在湘西的保靖、永顺、桑植、永定、古丈、凤凰等县区,鄂西的长阳、五峰、恩施、利川、来凤、鹤峰、咸丰等县市,渝东的石柱、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区,黔东北的印江、德江,沿河等县。
土家人是巴人演变而来,是巴人的主体后裔。
巴人是中国西南的远古民族,形成和得名于夏商之际,活动于商代后期到南北朝。
在此之前,巴人中某一核心民族可能出自东方部族。
相传,远古时期,武落钟离山上(今湖北长阳县夷水河畔)有赤黑两个洞穴,住着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人家;巴氏之子生于赤洞,名务相,其未四姓之子生于黑洞;五姓人家渔猎为生,没有首领,五姓之子共掷剑于一石洞,中者为首,巴氏之子独中,众子惊叹。
又令各乘船,浮者为首,惟巴氏之子独浮,其余四子皆沉。
于是共立巴氏之子巴务相为首领,称“廪君”。
五氏联盟,形成了巴人最早的部族。
廪君乘土船逆夷水(今清江)而上到盐阳(今恩施),盐水女神告诉廪君,此处出鱼出盐,要与廪君长守共享,是夜要与廪君同宿,廪君不从,女神变成虫子群飞,掩天蔽日十余日,廪君射杀虫子,战胜了女神。
于是廪君帅巴人定都恩施,形成了远古巴人部族最早的都城。
早期巴人以恩施为中心,活动于鄂西,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巴人在清江流域繁衍。
随着势力不断增强.兴盛时期,势力范围发展到西至四川的阆中,北至陕西的汉中,东至宜都下面枝
江,南至黔东北与湘西的整个武陵山区,方圆数千里,巴人随着活亏领域不断扩张,一面由清江往上到利川入石柱,一面沿清江东行到宜都入长江,再顺江而上。
同时,巴族也受到兴起的楚人的压迫,被迫向西面迁移、渐次将都城即中心区域迁至“枳(现在的涪陵市),再后迁移至重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22之年,能征善舞的巴族参加周武王举伐殷商幕君的战争,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表现勇锐顽强,不但产生了“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世称同时增强了巴人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巴族社会的发展。
于是巴族在汉中立为“巴国”,属于周王朝在南方的诸候国。
从此有了“巴国”著称于史。
巴国和楚国是最重要的邻国,巴楚斗争几乎贯穿巴民族全部历史。
随着楚国势力的不断强大,巴国受到压迫越重,巴成了楚的附庸国.这也是巴国势力范围从汉水.清江一带逐渐向西南重庆迁移的重要原因。
入川后,巴国与蜀国因统治者族属相同,发展友好。
不料与此同时,川北面的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国家很快强大起来,就在公元前316年,秦国伐蜀,蜀国灭亡,秦国随及挥师东进,俘虏巴王,灭了巴国。
至此,巴国历史结束。
秦灭巴蜀后,巴国作为政权消亡了,但以族人依然存在,势力还相当强大,秦国一时难以全部控制.为稳定政权,对巴人贵族在赋税,刑法等方面给予极大优待,在巴国故地设郡,对归顺的巴族首领委任地方宫职。
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巴人为挣脱北方和中厚秦楚的压迫,又逐渐向湘西、鄂西、渝东南、黔东北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推进,回到巴人起源的地方。
武陵山区山大谷深林茂,沟壑纵横,崎岖险要,适合人的生活习俗。
巴人在这一广袤地带火耕水耨,
渔猎山伐,生息繁衍,在漫长的演变中“巴人”一词逐渐淡化,被称为“蛮人”,如板楯蜜、五溪蛮、武陵蛮、巴郡南蛮等。
到了唐代以后从梁、唐、汉、周五代起,原来意义上的“巴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土”字作称,如土司、土民、土人、土家等,亦或土、蛮混称或交替使用,“蛮”是侮称,土要客气一些,后来“土”就成了“蛮”的别称。
公元1206年即从元代起,由于大量汉人和其它民族如苗族、侗族、仡佬族人的迁入,“土”逐渐转化成了土家族的专用名称,以用于“土”与“汉”以及“土”与其它民族的对称和识别。
综上所述,巴人与土家族根据空间、时间和人群的吻合,得出结论: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渝东、鄂西、湘西的巴人,汉魏时期演变为“五溪蛮”;五溪蛮分布生活于武陵山区的酉、辰、巫、武、沅五溪地带,生存绵延千年至宋代,民族特征稳定;之后,这支以巴人后裔为主体的五溪蛮融合少数民族和部份汉族,经历漫长的岁月,逐步形成了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