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大《课程论》试题B卷
福建师范大学19年8月课程考试《课程与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参考答案

2018年秋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答:课程作为学科。
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答: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答: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 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
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 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答:1.基于生活2.内含问题3.注重形象性4.溶入情感5.体现学科特点。
3、阐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答:如果核心素养是一个的话,那么,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文明进步的素养,因为这代表着中国学生在世界上获得的文明进步的能力等。
那么,在时间长度上,我们也就可以用文明发展的素养这个核心代表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
只是学生用进步这个词更为明确一些。
如果一个核心素养包括两个方面的话,文明进步的素养应该包括人文情怀的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素养两个方面。
这里的人文情怀包括了人类对自身和人类与环境两个方面的和谐,这关系到学生的精神文明进步的高度,而科学精神则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石。
如果将这两个方面展开成三个维度,才是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构成。
福师1203批次《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题,计40分〕1、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的总和。
2、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3、学习速度:参见教材P44、智慧含金量:参见教材P75、对话:参见教材P138二、简答〔每题10分,共4题,计40分〕1、简述新课程的发展观。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第五,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第六,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1.基于生活2.内含问题3.注重形象性4.溶入情感5.表达学科特点。
3、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4、简述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把"对话"变成"问答"。
〔二〕为夸奖而夸奖。
〔三〕把"自主"变成"自流"。
〔四〕有活动没体验。
〔五〕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六〕探究的"泛化"与"神化"。
三、论述:阐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己去获取、稳固和深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引疑激趣,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诱发创新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
福建师范大学22秋福师《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二答卷.

福师《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二-0004试卷总分:100得分:100一、单选题(共15道试题,共30分).()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二A.教育研究B.教学实践C.教学引导D.教学反思答案:D.课程实施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变革是()。
A.课程内容调整R.课程结构调整C.学习方式转变D.培养目标转变答案:C.教师的()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思想观念B.专业才能C.专业精神D.专业人格答案:C.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知识的传授者C.课堂的管理者D.纪律的保障者答案:A.新旧知识建立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是()。
A.机械学习B.接受学习C.发现学习D.有意义学习答案:D.()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强调理解的外在性。
A.创新性学习B.继承性学习C.机械学习D.有意义学习答案:B.课程结构的()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A.综合性.选择性C.理性I).均衡性答案:A.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是()。
A.学校功能重建.学校精神文化重建C.学校制度文化重建D.学校物质文化重建答案:B校本培训的基本模式是()。
A.行动研究B.制度化建设C.实习D.案例分析答案:D.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课程以()为主。
A.综合课程B.分科课程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综合实践活动答案:B.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
A.课程体系重建B.学校文化重建C.教育目标重建D.课程观转变答案:B.()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A.课程结构的综合性B.课程结构的选择性C.课程结构的理性D.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答案:D.()提出“教育即生活”。
A.罗素B.陶行知C.杜威D.加涅答案:C.以下四项中,()是其它三项的前提和保障。
A.校本管理B.校本研究C.校本课程D.校本培训答案:A15.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的学习方式属于()。
福师大2020年秋《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试题及答案

福师大2020年秋《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试题及答案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试题及答案一、论述题1、阐述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答:三维目标关系概括为:“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也就是说,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我个人认为知识与技能是不能独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知识能促进技能的发展,技能上来了也能帮助人们吸收理解掌握新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这一维目标我认为应该更加重要,其实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总在进行着过程与方法的习得。
有时我们说过程与方法可能比知识更加的重要,因为我们学习的知识是静态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积累,是过去的东西,是人们在经历过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这样总是跟在时代的后面。
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没有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学习所有的知识,同时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但是人们掌握了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那样就好了,那样就会一通百通。
因此我们有时候说经历对一个人的得成长太重要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得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么,理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如果看周围的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这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答: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B卷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B卷及答案**学院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B卷)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考试类型:考试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作为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基本标志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学记》D.《雄辩术原理》2.下列哪部著作被西方社会认为是“课程论”诞生的标志。
()A.《课程论》B.《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C.《儿童与课程》D.《理解课程》3.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下面认知目标中属于最高层次的是()。
A.口头解释几何概念后,学生能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B.面对一份污染报告,学生能提出检验其中结论的方法C.学生能推测出容器中的空气抽出后对容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D.学生阅读文章时,能区分出观点和事实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具体是()。
A.专心审思练习巩固B.预习学习练习复习C.预习练习实践巩固D.明了联合系统方法5.为了使学生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许多学校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学科本位综合课程B.社会本位综合课程C.儿童本位综合课程D.成人本位综合课程6.师生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业务关系B.伦理关系C.情感关系D.管理关系7.现代教学论所说的“三中心”不包括 ( )。
A.活动中心B.经验中心C.社会中心D.儿童中心8.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B.查特斯C.斯金纳D.杜威9.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A.读书指导法B.发现法C.暗示法D.实习法10.“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美国教育家()。
A .裴斯泰洛齐B. 卢梭C. 福禄倍尔D. 杜威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1.课程与教学关系中,“包含模式”的情形有()。
福师14秋学期课程考试《课程与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

福师14秋学期课程考试《课程与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题,计40分)1、课程答: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课程标准答: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3、课程资源答: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
具体的说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教学活动资源。
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4、学习方式答: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材料分析(每题30分,共2题,计60分)1、阅读下列两则材料,结合教育现实,阐述你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1)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 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2)一位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
每次有新老师来学校的时候,校长都会交给新老师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亲爱的老师:我是纳粹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
我亲眼看到过别人没有看到过的事实:高级工程师建造了毒气站;医术高超的医生毒死了孩子;受过严格教育的和培训的护士残害了婴儿;高中和大学的毕业生用枪打死或活埋了妇女和儿童。
因此,我对教育产生了怀疑。
我请求:帮助你的学生成为人吧!再也不要培养出学问渊博的恶魔、技术高超的精神变态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刽子手。
福师大《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在线考核答案

福师大《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在线考核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 课程答:课程作为学科。
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答: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3.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答: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 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
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 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答: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生活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
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2.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福师大《课程论》试题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试题(B卷)福建师范大学2006 — 2007学年第一学期考试 B 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计20分)1.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存在三种典型的观点即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分为三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_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
5.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要素构成的。
6.1918年博比特所着的__________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7.一般可以把课程目标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取向。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计20分)1.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2.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A.哲学取向B.心理学取向C.忠实取向D.背离取向3.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B.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C.自然经验主义经验课程论D.活动课程论4.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A.实践理性B.科技理性C.工具理性D.解放理性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A.活动分析?????????????????????????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6.(????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福建师范大学18年8月课程考试《课程与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核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教学科目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
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3、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式是指个体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具有偏好性的行为方式与行为特征。
反映个体学习活动中的个体差异。
与个体的性格及学习习惯有关。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1)民主平等是基石:。
福师大《课程论》试题B卷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试题(B卷)福建师范大学2006 — 2007学年第一学期考试 B 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计20分)1.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存在三种典型的观点即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分为三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__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
5.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要素构成的。
6.1918年博比特所着的__________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7.一般可以把课程目标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取向。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计20分)1.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2.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A.哲学取向B.心理学取向C.忠实取向D.背离取向3.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B.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C.自然经验主义经验课程论D.活动课程论4.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A.实践理性B.科技理性C.工具理性D.解放理性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A.活动分析?????????????????????????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6.(????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B卷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B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赫尔巴特C、洛克D、夸美纽斯答案:B2、在某一教学思想和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就是A、教学内容B、教学模式C、教学形式D、教学方法答案:B3、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赫尔巴特C、施瓦布D、夸美纽斯答案:C4、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是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整合课程D、显性课程答案:C5、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A、赫尔巴特B、杜威C、施瓦布D、奥苏贝尔答案:D6、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
20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
其中,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流派提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A、“文化要素”B、经验为核心C、社会问题为中心D、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答案:B7、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班级授课B、个别教学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答案:C8、为了使课程与教学适合于学习者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生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估是A、终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答案:C9、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属于影响课程的教育性因素A、学制B、宗教C、生态环境D、儿童的性别答案:A10、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A、杜威B、赫尔巴特C、布鲁纳D、罗杰斯答案:C11、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在教学内容上以经验为中心,在教学组织上以活动为中心的学者是A、杜威B、赫尔巴特C、布鲁纳D、罗杰斯答案:A12、学校教育中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的课程形态是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隐蔽课程D、显在课程答案:C13、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开放课堂B、个别教学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答案:A14、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A、哲学基础B、社会学基础C、心理学基础D、自然科学基础答案:B15、“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是A、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条件B、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和目的D、教师、学生、环境和反馈答案:A16、在某一教学思想和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就是A、教学内容B、教学模式C、教学形式D、教学方法答案:B17、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B、古代、近代和现代C、原始、古代和现代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答案:A18、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试题(B卷)
福建师范大学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考试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计20分)
1.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存在三种典型的观点即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分为三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__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
5.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要素构成的。
6.1918年博比特所着的__________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7.一般可以把课程目标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取向。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计20分)
1.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
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2.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A.哲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
C.忠实取向
D.背离取向
3.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
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C.自然经验主义经验课程论
D.活动课程论
4.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
A.实践理性
B.科技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6.()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着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8.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9.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10.()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6题,计30分)
1.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2.如何有效地开发综合课程?
3.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CIPP评价模式。
5.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请从下列3题中任选2题作答,每题15分,本题共30分)
1.课程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将他们确定为课程目标的来源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试述如何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
3.请评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0空格,计20分)
1.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2.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
3.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
4.关联性,统一性,内在联系。
5.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6.《课程》
7.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计20分)
1.C2.C3.B4.D5.C6.A7.C8.B9.B10.A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6小题,计30分)
1.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教育观;生态伦理观;个性发展观。
2.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
3.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与体验;从强调目标与计划到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到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正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隐并重;从只强调实际课程到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校内校外并重。
4.CIPP即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成果(prod-tier)的英文第一十字母的缩写。
CIPP评价模式由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
他认为,评价不应该局限于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课程决策分为四类:第一,设计决定,它涉及终止、改变或维持某一教学过程;第二,终结性决定,它涉及改变课程的活动;第三,实施决策;第四,循环决策,即得知变革的效果后,决策者必须决定变革是否纳入课程,抑或再次试验。
5.确定教育目的;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确定课程目标。
6.实践性课程取决于四要素持续的相互作用;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课程审议;实践性课程的开发以学校为本位;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是追求“实践兴趣”。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2小题,计30分)
1.(1)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从空间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指从儿童所在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
从时间的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不仅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
(3)学科的发展,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目标的来源需要合理认识以下儿个问题:第一,知识的价值是什么把知识的价值指向于理解世界以与世界更好地和谐共存,指向于提升生活的意义而非仅限于功利追求。
第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使生活的意义得以提升的知识,是使个人获得自由解放、社会不断臻于民主公正的知识,这类知识整合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第三,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2.要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需要在以下几对关系上作出取舍:
(1)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意味着既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的逻辑体系的要求,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2)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
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于人的自由。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对等与融合,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重视技术课程(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
(4)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之关系,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3.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即是课程实施过程对预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实现程度。
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
(2)相互适应取向(或相互适应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