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 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君子之风 学案 (3)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君子之风学案《孟子·离娄》篇曾提出“禹、稷、颜回同道”的观点,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在孔子称为“贤”的两种人中,包含了他的两大理想:立功与立德。
立功就是推行仁道,造福天下,实现大同世界;立德则是建立一种乐道自足的强大精神境界,富贵贫贱,始终如一。
所谓“孔颜乐处”,就是指立德。
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是两种: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
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
庸人、小人把物质欲望当做人生的全部,所以没有多少精神的追求。
君子贤人精神的欲望特别强烈,但是却也不能没有物质的欲望,所以他们得承受这两种欲望的激烈冲突,他们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
只是他们最终能以精神欲望居于主导地位,达到一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
这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就是“安贫乐道”。
因此,安贫乐道是激烈的内心冲突的产物,同时又是精神力量强大的表现。
它是“安于贫”,而不是“乐于贫”;之所以“安贫”,是为了“乐道”。
所以程颐说:“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jù)累其心而改其乐也。
”为什么付出“安贫”这样大的代价来“乐道”呢?一是所为和所得不相应,无功受禄,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而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反而会令人心怀不安;二是精神的快乐是最高的快乐,它不是物质享受的快乐所能相比的,它值得人们忍受物质生活的贫穷来换取。
扬雄《法言·学行》篇中说,有人认为“穿朱红色衣服(即大官),怀里揣着黄金,那种快乐妙不可言”;但也有人说,“穿朱红色衣服,怀里揣着黄金的快乐,远不如颜回那样的快乐”。
孔颜乐处,只有不以一己的物质舒适为心灵满足的人才愿意,才能够享受!1.字音字形(1)一箪.食(dān) (2)弘.毅(hónɡ) (3)鞟.(kuò)(4)曲肱.而枕之(ɡōnɡ) (5)棘.子成(jí)2.重要词语(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执守;游,广泛涉猎(2)君子义以为质.:根本,基础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懂得,明白 (4)既得之,患.失之:担心,忧虑 (5)人不堪.其忧:经得起,忍受 (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喜好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心胸开阔;毅,意志坚定 (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修饰。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实战演练:第三单元 8十三 沂水春风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千乘.之国(chénɡ,兵车)夫子哂.之(shěn,讥笑)B.比.及(bì,到)喟.然长叹(kuì,叹息声)C.以俟.(sì,等待)君子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写作)D.愿为小相.(xiànɡ,宰相)焉《论.语》(lún)解析:选B。
A.乘,shènɡ;C.撰:述;D.相:祭祀、会同时赞礼、司仪的职位。
2.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陪长者闲坐)B.因之以饥馑..(蔬菜不收为饥,谷物不收为馑)C.风乎舞雩..(祭天求雨之处,有坛有树)D.如会同,端章甫...(穿玄端戴章甫,指穿戴礼服礼帽)解析:选B。
饥馑:通常泛指饥荒。
饥,谷物失收。
馑,果菜失收。
3.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风乎舞雩B.异乎三子者之撰C.不吾知也D.加之以师旅解析:选C。
C项,为宾语前置句,A、B、D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4.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所以..,乘桴浮于海..裁之B.道不行C.夫子莞尔..而笑D.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解析:选C。
A.所以:用来……的方法;B.不行:行不通;D.不说:不高兴。
5.下列各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那得有待君子推行了。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C.夫子何哂由也——先生为什么嘲笑仲由呢?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他的话不谦逊。
解析:选C。
C项,“嘲笑”改为“笑”。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练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三)+沂水春风+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沂水春风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因之以饥馑..B.如会同..,端章甫C.摄.乎大国之间D.异乎三子者之撰.解析:选A A项,饥馑:(古今同义)饥荒;B项,会同:(古义)外交会见/(今义)会合连同;C项,摄:(古义)夹/(今义)拍摄;D项,撰:(古义)述/(今义)写。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居.则曰(平常) 比及..三年(等到)B.愿为小相.焉(宰相) 舍.瑟而作(舍弃,放下)C.以俟.君子(等待) 鼓瑟希.(通“稀”,稀疏)D.夫子哂.之(微笑)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解析:选B B项,相,主持礼仪的人,即司仪。
3.下列加点“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吾与.点也A.则与.之斗卮酒B.客从外来,与.坐谈C.吾与.女,弗如也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解析:选C A项,动词,给;B项,介词,跟,同;C项,动词,赞成,与例句相同;D项,动词,结交,亲附。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为.国以礼A.愿为.小相焉B.为.击破沛公军C.由也为.之D.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解析:选C A项,动词,做,担任;B项,介词,给,替;C项,动词,治理,与例句相同;D项,助词,表疑问语气。
5.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吾知也A.则何以哉B.为国以礼C.加之以师旅D.浴乎沂,风乎舞雩解析:选A A项和例句句式特点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
B、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6.名句默写。
(1)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则曰:‘不吾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 教案2
沂水春风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姓杨,来自宁海知恩中学。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龙赛中学。
第一次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来这里听课。
有感于龙赛中学的热情接待,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冬天里的春天》。
一年以后的今天,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又来到龙赛,而这次,我是来上课的。
今天的课,同样与春天有关,让我们跟随曾皙,来到沂水河边,一起领略沂水春风的盎然生趣。
(板书沂水春风)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吧,请大家根据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PPT)孔子问志弟子()志:孔子()志:生:弟子言志,孔子论志。
生:弟子撰志,孔子评志。
师:两位同学的概括都很贴切,是对课文的准确提炼,很好!课文除了曾皙言志之外,还有哪些人言志?生:还有子路、冉有、公西华。
师: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生:子路想在一个内忧外困的中等国家施展抱负,用三年时间,使百姓具备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义。
师:我们想一想,对于那么重视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说,学生有如此的成就,老师理应大加赞扬,可谁知,孔子的反应是——生:夫子哂之。
师:“哂”什么意思?生:微笑。
师:你认为孔子的微笑是认同子路呢还是否定子路?生:否定子路。
师:因何得知?生:下文说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师:很好,能注意上下连贯。
冉有的志向是什么?生:他能治理一个小国家,三年后,可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他就等待君子前去推行了!师:孔子有没有当场表明态度?生:没有。
师:事后呢?生:孔子说,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师:此话怎么理解?生:就是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语文版-语文-高二-《论语选读》复习资料之九 沂水春风
《论语(选读)》复习资料之九:沂水春风《指导意见》要点概要:从“问志”——“言志”——“评志”的过程,感受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来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一、重要思想陈述1.子路之智及性格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子路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大治。
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的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1.冉有之志及性格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
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2.公西华之志及性格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3.曾皙之志及性格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
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
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
4.吾与点也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外。
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6.《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
他能结合自,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
对学生回答善于区别评价,即使对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
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二、课后练习训练1、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语文版《论语选读》主题3 第12课 高山仰止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7~12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 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11.15)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 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5.7)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 之!天厌之!”(6.28)
无法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 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 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在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 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 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 相觑,不知所措,只有“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 然后得免”。司马迁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 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 上是因为子贡的推动。
(1)天丧.予
丧:使 ___…__…__丧__失___
(2)子哭之恸.
恸:_过__分__哀__痛_____
(3)伯牛有疾.
疾:_重__病_________
(4)自牖.执其手
牖:_窗__户__________
1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_不__为 ___这__样__的__人__过__哀__还__为__谁__呢__?__(_宾__语__前__置__,__现__代__汉_ _语__语__序__为___“__非__为__夫__人__恸__而__为__谁__”__)__
11.“子见南子”为什么会引起子路的不满?(可根据课本P58 关于“南子”的注释来理解) 点拨: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作风淫乱,不守妇道,名声 很坏。孔子虽是礼节性地去拜访,但子路认为孔子好坏不 分,没有把握待人接物的原则,而且这也会有损孔子的声 誉。所以,“子见南子”引起子路的不满。
2020春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件:第13课 沂水春风 (共45张PPT)
2、鼓瑟希,铿尔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3、尔何如? 你
文言知识归纳之词类活用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端 ,章甫:名作动,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②曾点描绘了一副安定幸福的盛世气 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 体现了孔子的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③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 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政治理想。 ④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 外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 精神境界。
通假字
▪ 鼓瑟希 希——稀 ▪ 莫春者 莫——暮 ▪ 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欤
文言知识归纳之一词多义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赞同,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
句末语气助词,吗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4、尔何如?
像
1、子路率尔而对曰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 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方也。”夫子哂之。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⑴、孔子“与点”的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 ⑵、孔子“哂”子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
郁郁乎(二3.14) 硁硁乎(四14.39) 誾誾如 行行如 侃侃如(十二12.13) 斐然(十二5.22) 率尔 铿尔(十三) 滔滔(四18.6)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 Word版含解析
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在家里B .吾与.点也 与:赞成C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义D .愿为小相.焉 相:主持礼仪的人,即司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夫子何哂由也.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B.⎩⎨⎧以.吾一日长乎尔加之以.师旅C.⎩⎨⎧ 何伤乎.异乎.三子者之撰D.⎩⎨⎧ 尔.何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孰能为之大B .风乎舞雩,咏而归C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D .三子者出,曾皙后4.下列各句与“不吾知也”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异乎三子者之撰B .不患人之不己知C .无乃尔是过与D .沛公安在5.名句填空。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三 沂水春风
话题链接——咏先王之道归夫子之门1.教材赏悟这一章节是《论语》中篇幅最长,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意境最深远的孔子的课堂实录,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这也是一节很完整的思想教育课,由问志、言志、评志三个版块构成。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千年以来,生机不减,令人神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真实地验证了这一点。
2.名句赏记◆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学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
——华罗庚◆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
——霍姆林斯基◆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捷尔任斯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3.典例赏析颜回好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文: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得很早。
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4.时文赏读认识孔子孔子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高中语文《沂水春风》课件语文版(论语选读)
C.如此昂贵的造价,却只有日均1.5万的 客流,高峰脱班时间达到20分钟,完全没有 发挥其应有的运送效率,甚至还比不上每公 里造价只有几十万的普通线路。
D.《矿难》记述了太多的灾难与死亡, 描写了太多的血与痛,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 是关心群众疾苦,为那些死去的窑工和那些 受侮辱损害者呼吁。
解析:A.否定不当,删去“不要”。“遑 论”的意思是“不必论及,谈不上”,已经 有否定的意思了;B.语序不当,应为“继承和 弘扬”;C.全句缺主语。
(古义:夹 ________。今义:会合连
讲述
同。)
(2)摄乎大国之间
(古义:________。今义:拍摄。)
课堂探究
文 本 探 究(学生用书P63) 一、文本感知 1.相关成语 沂水春水: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夷然自若: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沂水舞雩:指知时处世,消遥游乐。 2.主旨感悟 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
答案:D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 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 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个在他的自传中被深情描述的姑妈, 现在住在波士顿贫民区的一处破败房屋内。 成为“政治贵族”的他显然没有与她联系, 更不要遑论施以援手。
B.端午、中秋传统佳节既有古文化的弘 扬和继承,又蕴涵现代文明的激励和交流, “过节”既是事业的“加油站”,又是“常 回家看看”的“孝节点”,最大限度减少了
高中语文_《论语》选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孔子思想代代传承学习目标1. 语言建构:积累、梳理《论语》七则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 鉴赏创造:精读第2、6、7则,感悟孔子思想的内涵。
3. 文化传承:思考新时代下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通读释意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论语·卫灵公》2.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注:子帅:子:对“你”的尊称,相当于“您”,句中可特指当政者。
帅:带头,作出表率)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注: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言殊现象:1.责:于:远:2.子.帅.以.正:3.是.可忍.也:4.鬼:谄:5.弘毅:已:句式:子帅以正:八佾舞于庭:仁以为己任:)巧问巧答1.第4则改为“八佾舞于庭,不可忍也”,与原句对比体会感情有何变化?2.结合自身思考:我们拥有了勇气是否就可以做到了义了呢?勇?→为义?联系自己现实生活,说说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关于“义”的事情4.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杀身成仁的人和事或者名言名句有很多,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大家听。
5.读完《少年中国说》结合七则论语,谈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用多种形式为自己代言)。
参考答案:1. 责:责求于:对远:远离2. 子.帅.以.正:您;带头,做表率;用3 . 是.可忍.也:指示代词这;忍心做4.鬼:祖先的鬼神谄:谄媚5.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定已:停止句式:子帅以正:状语后置句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句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句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习了《论语》十则,所以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之前只是单纯地学习知识点,对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意义并深入了解,所以讲课前让学生结合课程学习,阅读教材概说部分以及孔子的简介。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3.13《沂水春风》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论语》选读
3.13《沂水春风》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并介绍《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今天学习《沂水春风》二、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侯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
《礼记·礼运》所载:“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是孔子“礼”的内容及其作用。
“为国以礼”,即用礼来治理国家,是儒家为政的核心。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西周时代,以《周礼》为张本所形成的典章制度和各种繁文缛节,是系统而完备的。
有所谓“大礼三百,小礼三千”的说法。
从吉庆、祭祀、迎宾、乡饮和军事、外交大礼到日用起居,莫不讲究礼仪。
其规则乃是“亲亲”、“尊尊”。
“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
三、字词处理哂shěn 相xiàng 铿kēng 沂yí喟kuì 雩yú 冠guàn 俟sì四、朗读欣赏欣赏朗读,初步感悟。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三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含答案
第十三课沂水春风江西省某中学发生了一起命案,在该地引起了 不小的轰动。
该校高三学生雷某因不满班主任孙老师 的严格管理,产生积怨,在办公室将其杀死。
该中学是江西名校,以“高考神话”知名。
一直以来,当地主打教育牌,通过“高考神话"带动当地经济。
这又是一起因教育引发的悲剧,学生残杀班主任, 老师付出了年轻的生命,犯罪学生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老师和家属很痛心,学校其他学生也很痛心,整个社会也很痛心。
到底是老师错了,还是学生错了,还是教育体制出了问题?学生不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更多的是学会如何做人。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就强调理想人格的教育。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沂水春风》,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寻 求革除当前教育弊端的良药.错误! [课标要求] 1.背诵“点!尔何如?……吾与点也”部分。
2.掌握“居”、“如”、 “方”、1.曾点前576-前475,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曾参之父。
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曾点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
《论语》载,曾点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
孔子听后大加赞赏。
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宿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莱芜侯”。
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2.公西赤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小孔子四十二岁。
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孔子认为他很谦虚。
他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
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邵伯”。
《论语选读》之《高山仰止》《沂水春风》学案
《论语选读》之《高山仰止》《沂水春风》学案《高山仰止》《沂水春风》学案黄岩中学林佩利老师整理一、基本要求1、背诵17.4、9.11、“‘点!尔何如?’……吾与点也!”2、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居”、“如”、“方”、“作”、“撰”、“伤”、“与”等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4、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教学风格以及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5、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二、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斐.然成章訚.訚如也行.行如也暴虎冯.河好.谋而成侃.侃如也乘桴.浮于海子哭之恸.自牖.执其手莞.尔而笑卓.尔不群千乘.之国喟.然饥谨.铿.尔冠.者哂.之俟.撰.浴乎沂.舞雩.祓濯..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⑴归与!归与⑵子见南子,子路不说⑶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⑷莫春者,春服既成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⑵天丧.予,愿为小相焉⑶子哭.之恸⑷端章甫...⑸风.乎舞雩4、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⑴不知所以..裁之 ⑵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⑶前言..戏之耳 ⑷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5、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能作口头翻译⑴闵子侍侧 ⑵子行三军,则谁与?⑶仲尼,日月也 ⑷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⑸乘桴浮于海 ⑹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⑻子贡贤于仲尼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⑽毋吾以也⑾不吾知也 ⑿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⒀如或知尔,则何以哉6、一字多义⑴行子行三军 用之则行行行如也⑵然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⑶之亡之,命矣夫子之武城 天厌之 不见宗庙之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⑷与惟我与尔有是夫 从我者,其由与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吾与点也⑸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割鸡焉用牛刀 ⑹以以吾一日长乎尔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为国以礼⑺如如或知尔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宗庙之事,如会同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行行如也⑻方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⑼乎浴乎沂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郁郁乎文哉7、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字词。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主题三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7.8)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 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 女,弗如也。”(5.9)
[突破词句]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则不复.也 复:还__复___。__这__里__指__回__过__头__来__加__以__验__证__
[要义探究] 8.选文分类型地叙述了孔子的部分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就,
这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原则? 点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9.孔子既然认为“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将学生分成几类?
点拨:有教无类的“类”指的是不分贵贱、贫富,都给予教 学。而因材施教,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教 学,侧重于教学过程。两者并不矛盾。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 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 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 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 子之远其子也。”(16.13)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 子曰:“有教无类。”(15.39)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上知:_上__等__的__智__者__,__“__知__”__通__“__智__”_ 下愚:下__等___的__愚__人_________________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教学设计《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在春风中感受儒家性天风月的情怀——《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在春风中感受儒家性天风月的情怀——《沂水春风》教学设计在春风中感受儒家性天风月的情怀——《沂水春风》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版本之间的差异往往能成为新的教学资源,笔者力图根据语文版《(论语)选读》中《沂水春风》和人教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题和标点符号的差异进行创意设计. 整个设计由品味文题入手,激活助读系统,开展图文互动,探究叙事艺术,最后从比较标点符号出来.整个流程试图以"春风"为"课眼", 流转出不一样的神采.二,教学目标1.背诵重点章句,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2.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1.欣赏文章生动的语言,感知文本的叙事艺术.2.感受曾点不凡的志向,探究儒家思想的奥义.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方法涵泳美读,文句品评,疑难点拨.六,教学过程(一)先声夺人品文题1.请学生在下列对联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上联:东鲁吾与点下联:南华秋水我知鱼明确:春风.2.这篇文章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人教版选录此文时把第一句作为标题,即"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语文版的标题定为 "沂水春风",你觉得哪一个标题更好?为什么? 明确:标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好:有人物,有事情,"沂水春风"更好: (1)简洁凝练;(2)富有诗情画意;(3)反映文章主旨:(4)揭示儒家思想的内涵. (二)占尽风情向丹青在课文左上角有一幅程宗元先生的画《侍坐》,你能从画中的人物神态和文本内容推断出哪个是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吗? 明确:孔子是画中的长者,文本依据为"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是画中孔子右坐者,文本依据为"率尔对日"(神态描写)和"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语言描写). 冉有是画中子路右坐者,文本依据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语言描写).公西华是画中孔子左坐者,文本依据为 "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语言描写).曾皙是画中前立者,文本依据为"鼓瑟希, 铿尔,舍瑟而作"(动作描写)和"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语言描写).27ENJlAN?HEoo口.教学设计话文建设YU?(三)魅力缘何越千年过渡:《沂水春风》不仅描写艺术杰出, 而且叙事艺术高超.1.叙事结构("由l尔何如?")……"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I尔何如?"……提问:假如文中补出"由!尔何如?"一句,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子路是一个直率,豪爽,勇猛,刚强之人,孔子说"由也兼人",如果补出, 不符合人物的性格;从叙述结构的角度看,这恰好形成了一种"常中有变"的艺术结构,即 "重复中的反重复".2.叙事顺序四位弟子发言的顺序有24种可能,想一想,如果四位弟子的发言顺序是这样的,那么作者的意图是什么:(1)曾皙一子路一冉有一公西华(由长至幼)(2)公西华一冉有一子路一曾皙(由幼至长)(3)曾皙一公西华一冉有一子路(由逊至勇)(4)子路一冉有一公西华一曾皙(由勇至逊)明确:?由长至幼,反映的内容往往越来越次要;?由幼至长,反映的内容往往越来越重要:?由逊至勇,勇敢的成分在递增:?由勇至逊,谦逊的成分在递增.只有第?种顺序, 即从子路到曾皙言志的顺序反映出礼的成分在增加,而这正与文本的意图,致.3.叙事动力这种礼的成分越来越重的趋势与孔子的引导有无关系?如果用一个成语重新给程宗元的画取名,你用哪一个?明确:有关系.语言引导:孔子最初的启 28发诱导,创设了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接着指名学生回答,当曾点犹豫的时候,孔子继续鼓励他;神态引导:"夫子晒之"这个神态对后面三位弟子的言志产生了很大影响.总之,夫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师生间呈现出平等和谐的气氛.正因为这样,所以可给画作重新取名为"如坐春风".4.叙事内核干呼万唤始出来,叙事内核显然是曾子之志.你认为孔子赞同曾点志向的理由是什么?(1)时令:暮春点拨:农历三月是暮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成集."古人常在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的暮春时节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南北朝丘迟也在《与陈伯之书>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中国人这种"暮春"情结可上溯至《论语(2)人物: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点拨:"冠者"指成人,"童子"指成童,文章直接改成"众人"岂不更简洁?不好,一是这里有"少长成集"的意味,正像有些人说的,这里的数字中包含一个奥秘: 五六三十,六七四十二,加起来等于七十二,孔子弟子中贤者恰好是七十二人,其中可能还隐含着"群贤毕至"的深意.(3)地点:舞雩点拨:祭天求雨之处,即行大礼之所.由于雩祭有歌舞,故称舞雩.但不能忽视这个地点, 因为这个地点承载着孔子"复礼"的思想.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不仅仅是玉帛之类的礼物,乐也不仅仅是钟鼓之类的乐器,"礼"讲究"序","乐" 讲究"和","风乎舞雩"正中孔子之怀. (4)活动:浴,风,咏,归点拨:"浴"实指祈福消灾,"风"实乃祭天求雨,"咏"指唱祥和之歌,"归"指欢快凯旋.这一切活动其实都与"礼乐"有关.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程子日:"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曾子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有序,和乐的生活图景.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可补充朱熹《论语集注》中的片段: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 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 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为了联系现实,教师还可继续链接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片段:时代的剧变一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 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 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诗"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小结:所谓大同世界,宏观而言,就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体而言,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安,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曾子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自得,祥和的幸福图景.当然,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礼乐".如果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可用"礼乐春风".(四)切磋琢磨为指瑕投影:日:"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语文版)日:"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人教版)提问:一段文字,两种标点,你认为哪一种更佳?明确:我们不妨先看两个版本的译文——曾皙说:"老师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他的话不谦逊,所以笑他."曾皙说:"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怎见得疆土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曾皙说:"难道公西赤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 外交会见,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公西赤做国家的小司仪,谁还能做国家的大司仪呢?" (语文版)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 "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疆土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的人,那谁能去做大) 的赞礼的人呢?"(人教版语文版的翻译让人觉得,孔子似乎不是因为子路谈的事务与治理国家无关而不满.但事实上孔子看不惯的是子路的态度不合"礼"的要求,过于狂妄,所以不由自主地拿他与另外两位弟子来比较,因为从本质上讲三位弟子讲的志向都与治国有关,然而冉求和公西赤一个比一个谦逊.孔子应该是在自问自答,也就是说第二个"日"字可以管到文句的末尾. (五)性天风月奏余响曾点对暮春出游的描绘,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试想象具体情境,写一篇短文.雹29诺文建议Yu?ENJlAN?HEo0口-5,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论语选读》之《沂水春风》说课稿 语文版选修
《沂水春风》说课稿《论语》是经典的儒家文化论著,据说“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这个学期,我又一次带着崇仰的心情与学生一起感受大师风采,聆听圣人教诲。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就是来自于《论语选读》的《沂水春风》。
这里有一群鲜活的学生,有一场经典的对话,有一个永恒的话题。
下面就为大家展示一下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
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
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
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
《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
在上过《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虽然《论语选读》的每一篇都有注释和全文翻译,但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我还是将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作为了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特殊句式。
十三、沂水春风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
孔子评志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那)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状后)。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 “唯(句首语气词,难道)求则非邦也与?” “安(怎么,哪里)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形作名,小司仪),孰 能为之大(形作名,大司仪)?”
再联系孔子的评价,子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子路自信、有抱负、侠义,勇武 却有自负、鲁莽、轻率之嫌。
冉有有什么志向?达到什么结果?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的志向和表述志向有什么特点?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只能治理一 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 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三年之后, 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 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 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 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 兴叹也。(钱穆《论语新解》)
孔子并不因此“天地境界”而像许多理学家那样轻视或贬 低前三个学生的志向和事业。(李泽厚(论语今读》)
曾点的志向是要配合天时(暮春)、地利(沂水、舞 雩台)、人和(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由此自得其 乐,随遇而安。孔子欣赏他的志向,显示儒家在深刻的入 世情怀中,也有潇洒自在的意趣。(傅佩荣《细说论语》)
夫子哂(微笑)之 。
“求!尔何如?”对曰:“方(方圆)六七十,如(或者)五
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使……富足)民。如(若, 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政仁政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即以仁义道德作为施政的依据。
孔子在对“仁”的解释中,已有关于“仁政”的思想。
孟子发挥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仁政”这一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仁政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在政治上主张道德政治,着眼于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即所谓“王(wànɡ)道”。
与之对立的暴力政治则被称为“霸道”。
在经济上,主张给农民以固定的土地、必要的生产资料和时间,反对横征暴敛,使老百姓能够生活下去,以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统治。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人皆有仁义之心,仁政正是王者的仁义之心推己及人的结果。
仁政的学说反映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有其开明、进步的意义。
历代封建统治者也大多标榜仁政,但真正把仁政落到实处的,并不多见。
1.字音字形(1)曾皙.(xī)(2)千乘.(shènɡ)(3)饥馑.(jǐn)(4)哂.(shěn) (5)俟.(sì) (6)铿尔(kēnɡ)(7)撰.(zhuàn) (8)莫.春(mù) (9)冠.者(ɡuàn)(10)舞雩.(yú)2.重要词语(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2)居.则曰:闲居,平常(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千乘,一千辆兵车;摄,夹(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因,叠加,增添;饥馑,谷物失收叫“饥”,果菜失收叫“馑”。
通常泛指饥荒(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比及,等到;方,义 (6)夫子哂.之:微笑 (7)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会,诸侯会盟;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这里泛指外交会见;端章甫,穿玄端戴章甫,指穿戴礼服礼帽;相,主持礼仪的人,即司仪(8)舍.瑟而作.:舍,放下;作,站起来 (9)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10)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成人,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11)吾与.点也:赞同 (1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谦让 3.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晚 (3)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助词,表疑问语气 4.虚词用法(1)如⎩⎪⎨⎪⎧如.或知尔: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介词,至于,引出对象宗庙之事,如.会同: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或者”訚訚如.也:助词,放在形容词之后,可译为“……的样子”(2)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矩形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义 (3)与⎩⎪⎨⎪⎧ 吾与.点也:赞同唯求则非邦也与.:助词,表疑问语气,同“欤” (4)以⎩⎪⎨⎪⎧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毋吾以.也:介词,因为则何以.哉:动词,用,为,干加之以.师旅:介词,把以.俟君子:连词,相当于“而”(5)则⎩⎪⎨⎪⎧ 居则.曰: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则.何以哉:连词,引出假设条件下的结果,可译为“那么”唯求则.非邦也与: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5.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3)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4)三子者出,曾皙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6.特殊句式(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介词宾语前置(2)不吾知也:动词宾语前置(3)浴乎沂,风乎舞雩:介词短语后置(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省略句语段赏析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赏析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不要因为我年长的缘故就不敢说话。
你们平常总是说:‘没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这一部分写孔子向学生们问志。
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孔子一出场就给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2.(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赏析 冉求回答说:“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使百姓衣食丰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得有待君子推行了。
”冉有的回答彬彬有礼,极其谦让: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还待君子。
这既和他的性格有关,更主要的是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
3.(曾晳)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赏析曾晳说:“暮春时节,换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曾皙用形象化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成,这一蓝图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反映,所以孔子赞成曾皙的观点。
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
曾皙的主张,与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思想相契合,因此发出由衷的赞叹。
重点研读1.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答案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
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2)曾点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4)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在这几种解释中,前两种均有一定说服力,较为直接的应该是第一种。
另外,孔子对曾点有肯定,意味着对另三个学生的不满。
2.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1)人物神情风貌。
①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率尔而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冉有的谦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与子路“且知方也”比较)。
③公西华的谦退:“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
”(与冉有“可使足民”比较)④曾点的从容:“鼓瑟希”(说明此前一直在鼓瑟),“铿尔,舍瑟而作”(听到询问后未立即站起来回答问题),首先声明“异乎三子者之撰”等。
⑤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逐一启发诱导,“夫子哂之”(委婉而善意的批评),“何伤乎”(鼓励曾点),“夫子喟然叹曰”(真情互动)。
(2)师生的平等和谐。
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点的鼓瑟。
除题干的提示外,本章还用了对比手法。
“率尔”与“铿尔”相对,“哂之”与“喟然”相对,表现了子路与曾点截然不同的性格,孔子对二人志向的不同态度。
合作探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
孔子是一位具有真正博爱之心的人,他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国家的百姓,爱自己的父母兄弟,爱自己的朋友,即便对待自己的弟子,他也表现了极其无私的爱。
而且他对弟子的爱,从来就不是自上而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友爱,甚而至于是敬爱。
请以“孔子——伟大的老师、伟大的朋友”为话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真实地验证了这一点。
他不仅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也是所有有志于教育工作的人学习的榜样。
探究第一步,摘录《论语》中孔子施教的片段,搜集《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
第二步,分组研读摘录、搜集到的材料,将材料分为若干片段,然后选取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断,通过小组进行讨论,体会孔子及其弟子谈话的内容、场景氛围以及人物的心情、语气。
第三步,根据第二步的讨论,将孔子施教的某个片段改编成戏剧,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进行表演。
第四步,将孔子的施教与我们今天的教学进行对比,看一看有何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真切地感受孔子的伟大。
第五步,写一篇小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考点一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命题规律】一般不单独命题,只在翻译题中涉及。
介词结构后置和省略句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了解本知识点,有助于将文言文翻译得更顺畅。
【例题解析】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介词短语后置的一项是()A.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屠惧,投以骨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B项于城隅俟我。
C项乎(于)吾前生,乎(于)吾先。
D项以骨投。
答案 A点拨判断介词结构是否后置的方法是:如果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一般为介词结构后置,如果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就不是。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墨子·兼爱中》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政”译为“施政”。
答案只不过是君主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点拨省略句是文言文中极普遍的现象,各种词性的词语都有被省略的可能,翻译时该补的一定要补上。
【考点总结】介词短语后置介词和宾语构成的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里一般置于谓语之前,但在古汉语里经常后置。
如: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省略句:有如下几种省略:1.省主语:(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4.省介词: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量词:蟹六(条)跪而二(只)螯。
考点二“且”字的用法【命题规律】(1)“且”不常考,在高考中偶有涉及。
(2)作连词和副词的几种用法都很常见,出题的可能性都很大。
【例题解析】虚词“且”,主要用作副词和连词,试选出全都用作连词的一组()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③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④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女悲泣且.谢(《柳毅传》)⑥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长亭送别》)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②⑥D.②④⑤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①连词,却;②副词,将;③副词,暂且;④连词,再说;⑤连词,承接;⑥副词,姑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