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插秧歌 实用思路清晰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插秧歌》写作素材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插秧歌》写作素材

《插秧歌》写作素材一、课内素材提炼【素材清单】《插秧歌》反映了古代人民劳动的场景,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表达了人对劳动的热爱和热情,讴歌了热爱劳动的精神。

【运用角度】劳动勤劳责任勤奋【运用示例】清晨初起,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

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

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淋得浑身湿透了。

二、名言诵读1.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2.劳动本身就是一种享乐。

——马尼里乌斯3.劳动才能给人以安乐。

——朗费罗4.劳动产生知识。

——柬埔寨谚语5.劳动创造世界。

——马克思6.劳动的成果是所有果实中最甜美的。

——佛夫那格7.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志的志愿。

——苏霍姆林斯基8.劳动的果实比一切果实要甜。

——欧洲谚语三、主题素材1、向农民致敬谋天时与地利之便,以万物为原材,以活天下人为使命,堪当此大任者,便是农民。

五谷杂粮也好、鱼肉瓜果也好,无不是农民的创造。

城里人也好、乡下人也好,无不以农民为祖宗。

中华文明也好,世界文明也好,无不以农业文明为根源。

距今8000多年以前,在中国,便有了原始农业。

农业,是任何一种职业的基础。

农民,大约是人类文明社会中最古老的职业。

民以食为天,农以食为务。

只要一个人保持起码的谦逊,便知道尊重农民便是尊重自己的衣食父母。

四、写作提升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采风的官员经过一片肥沃的田野,面前美丽的自然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笑闹声,原来是一群妇女正在采摘芣苢。

其中不知是谁,首先唱出了“采采芣苢”的曲调,然后大家一边采摘,一边相互应和。

暖阳之下倩影穿梭,歌声此起彼伏,如同天籁之音。

采风者不禁看呆了、听醉了,他将这个场景用诗歌记录下来。

统编版新教材《插秧歌》优秀优质课件2

统编版新教材《插秧歌》优秀优质课件2

统编版新教材《插秧歌》优秀优质课件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新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插秧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十五页至第三十七页,详细内容为诗歌的朗读、感悟、分析和应用。

通过学习《插秧歌》,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劳动的辛勤,感受农民的劳作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插秧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手法,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培养勤劳、朴实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诗歌意境的感悟。

2.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插秧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农民插秧的场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劳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插秧歌》,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结合课文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感悟诗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辛勤付出。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与《插秧歌》风格相近的诗歌,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尝试创作一首描绘劳动场景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插秧歌》2. 内容:a. 诗歌内容梳理b.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c. 诗歌意境:辛勤劳作、美好希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描绘劳动场景的诗歌。

2. 答案示例:《收花生》炎炎夏日阳光照,农田里头忙收获。

部统编《插秧歌》课件

部统编《插秧歌》课件

部统编《插秧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统编《插秧歌》这一课。

该内容位于教材第五单元《田园诗篇》的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插秧歌的背景知识、诗歌内容的解析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农耕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插秧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农耕文化。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农民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农耕文化的理解。

重点:《插秧歌》的内容解析和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幅插秧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耕的艰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插秧歌》。

2. 背景知识讲解:介绍《插秧歌》的作者、创作背景等。

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词汇和农耕文化。

4.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与《插秧歌》主题相似的诗歌,进行解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解析另一首诗歌,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插秧歌》2. 主要内容:诗歌原文、重点词汇、农耕文化、诗歌鉴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插秧歌》的写作手法,并赏析一首类似的诗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其他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农田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农耕的艰辛,更好地理解《插秧歌》的内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细节:《插秧歌》的背景知识、诗歌内容的解析、诗歌中所蕴含的农耕文化。

2. 教学目标的细节:学生掌握《插秧歌》的基本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热爱劳动和尊重农民的情感。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细节: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农耕文化的理解。

4. 教学过程的细节: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课堂小结。

统编版《插秧歌》实用课件1

统编版《插秧歌》实用课件1

统编版《插秧歌》实用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插秧歌》。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56至57页,详细讲述插秧的劳动过程,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传递了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劳动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流畅朗读课文。

2. 了解插秧的过程,体会劳动的辛勤和乐趣,培养尊重劳动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所见所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学习,对插秧劳动的认识。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描写,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农田插秧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在做什么吗?”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新课内容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共同正音、理解生字词。

b.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插秧的过程,分析比喻和描写,体会劳动的辛勤和乐趣。

c.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插秧的场景。

3. 例题讲解:通过课件出示例题,指导学生分析题目,学会解答。

4.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尊重劳动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左侧为课文和生字词,右侧为插秧过程的简要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b.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插秧的场景。

2. 答案:a. (略)b. 示例:在绿油油的稻田里,农民们弯着腰,左手拿着秧苗,右手迅速地将秧苗插入泥中,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辛勤劳动的喜悦。

c. 示例:他辛勤工作了一整天,汗水湿透了衣背,但看到成果后,脸上笑盈盈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体会了劳动的辛勤和乐趣。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插秧歌》教学设计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插秧歌》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插秧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插秧歌》为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另一篇课文为《芣苢》。

本单元学习主题为劳动的价值,《插秧歌》为南宋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歌,本诗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学习本诗时,应和《苤莒》对照教学,加强朗读,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体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本质。

二、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默读,有感情朗读等方式,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体会诗中重点词语的内涵以及特殊修辞的表达方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歌中描绘农民插秧劳作的情景,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中白描、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回顾《芣苢》作为导入。

《诗经》中的《苯莒》一诗通过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方式,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

同样是描绘劳动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万里的《插秧歌》,看看在杨万里的笔下劳动的情况。

2、作者介绍杨万里我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明确:《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是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插秧歌》教案

《插秧歌》教案

《插秧歌》教案【教材定位】《插秧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

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中体会其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的特点。

阅读时,要充分地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冒雨插秧,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要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劳动之美。

【素养目标】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们怀抱着对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从童真走来。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杨万里描绘的另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

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知识点补充:古代的名与字获得的时间不同:名,出生就获得;字,是成年之后获得。

《礼记·曲礼》记载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ī]而字”。

使用的对象不同:名,供长辈呼唤;字,供平辈和晚辈呼唤。

名和字的联系:①同义词:曹操,字孟德,“操守”“德行”,孟是排行。

②字是名字的解释:诸葛亮,字孔明,“孔”是“非常”。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插秧歌》说课稿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插秧歌》说课稿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插秧歌》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7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插秧歌》。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部编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上第二单元第六课的课文,是一篇杨万里的诗歌。

全诗通过对农民插秧情景细节的捕捉和细致描摹,生动的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和苦涩的生存状况,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心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诗的思想感情,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同时,本篇诗歌通过典型意象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

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诚斋体”的特点。

②分析文中白描、比喻、衬托的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是:①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到知人论世,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做准备。

②通过默读、有感情的朗读方式,体会重点词语的内涵以及特殊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①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劳尔所获”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教学难点:诗歌中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

二、说教法:本篇课文,我将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讲授法、问题法、点拨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①课前充分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利用工具书辅助,读懂诗歌。

②在默读与诵读过程中感受诗歌的劳动画面美,及蕴含的情感。

③学会合作性学习,分组讨论后总结提升。

听取老师的引导与点拨。

四、说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环节:首先是导入新课。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生产劳动知之甚少,我播放一段插秧的视频。

让学生直观了解劳动场面。

引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插秧歌》。

(2)理解《插秧歌》的诗意,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插秧歌》。

(2)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插秧歌》。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联系作者的生平背景,深入解读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插秧歌”这一诗歌主题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插秧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成果,进行详细讲解。

(2)重点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情感。

四、课堂练习2. 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农事”为主题的诗歌。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插秧歌》。

2. 深入了解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和主题。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插秧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情况,以及对诗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体会,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农民代表到课堂分享耕作经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民的辛勤劳作。

【新教材】统编版《插秧歌》课件1

【新教材】统编版《插秧歌》课件1

【新教材】统编版《插秧歌》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新教材统编版《插秧歌》。

课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插秧场景,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

教学时,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农民的敬意,并学习生字词。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 能够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难点:能够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插秧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是什么场景?人们在这里做什么?2. 课文朗读(5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帮助理解句子。

3. 生字词学习(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和理解这些词语。

4. 内容理解(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讨论课文描绘的场景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农民的敬意。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6.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课文《插秧歌》生字词:插、秧、劳、功、敬作者情感:对农民的敬意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例题:我用“插”字造句:我插上了耳机,开始听音乐。

答案:我用“插”字造句:我插上了耳机,开始听音乐。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农民的小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的理解程度如何。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农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辛勤劳作,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1. 课文描绘的插秧场景:课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民在田野中辛勤插秧的场景。

《插秧歌》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插秧歌》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插秧歌》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材定位】《插秧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

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中体会其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的特点。

阅读时,要充分地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冒雨插秧,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要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劳动之美。

【素养目标】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们怀抱着对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从童真走来。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杨万里描绘的另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

二、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

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

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2.文学成就61548; 诗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插秧歌》。

(2)理解《插秧歌》的诗意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插秧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尊重劳动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插秧歌》。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农耕诗词,如《观刈麦》、《悯农》等。

(2)提问:这些诗词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怎样的情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插秧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对农耕生活的热爱。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背诵。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农耕生活的看法。

(2)分享自己喜欢的农耕诗词。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插秧歌》。

2. 写一篇关于《插秧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发言积极性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书写认真程度、理解程度和创意表达能力。

《插秧歌》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插秧歌》是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课。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农民在水田里插秧的场景,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生活的艰辛。

诗歌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味和生活气息。

2.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评价诗歌的美感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讨论法:通过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插秧歌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插秧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插秧的过程和农民的辛勤劳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插秧歌》的诗意,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插秧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农民插秧劳动的诗。

诗歌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敬意和对生活的感悟。

2.2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3.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插秧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3 分析诗歌: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

3.4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插秧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农民劳动的短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课堂讨论的表现,以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6.2 作业评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包括诗歌抄写和关于农民劳动的短文,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七章:拓展活动7.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演绎诗歌。

7.2 邀请农民代表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教材:《插秧歌》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译文。

8.2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插秧歌》选自杨万里的《诚斋集》,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插秧景象的诗歌。

这首诗歌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辛勤和艰辛,展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爱之情。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这首诗歌作为第 6 课出现,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了解诗人对劳动的尊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然而,对于杨万里这位诗人以及江南水乡的插秧景象,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特点,同时让学生对江南水乡的插秧劳动有一定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插秧歌》,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把握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诵读、背诵等形式,积累诗歌中的优美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插秧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去解读诗歌内容。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对比其他诗歌作品,深入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插秧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插秧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劳动的尊重和关爱。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欣赏诗歌中的美好景象和情感。

同时,学生还可以借鉴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进行诗歌创作尝试,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插秧歌》展现了我国江南水乡的劳动场景和民俗文化,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可以进一步理解我国的劳动文化和民俗传统,增强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3)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2课插秧歌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2课插秧歌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插秧歌1.能够清晰、流畅、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能够把握全诗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3.能够结合本诗的社会背景、作家生平,对本诗有个性化的理解和鉴赏。

自主预习杨万里,号,与、、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

微电影课程班同学准备拍一期15秒左右的小视频,主题为“体味劳作艰辛,感悟劳动精神”。

请你们小组以《插秧歌》为蓝本,撰写小视频脚本。

任务活动一:研习文本,做好撰写准备。

文本解读呈现内容视频时长整体风格(内容、主题)任务活动二:分化镜头,感知农事繁忙。

同期声道具备注镜号景别演员镜头内容台词1 远景中景、2近景3 近景任务活动三:优化细节,感悟劳动内涵。

(1)同期声台词。

田妇:情绪表达:田夫:情绪表达:(2)结尾引导语。

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宋代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川,自号颍滨遗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尾联中“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

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2.本诗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自主预习1.诚斋陆游尤袤范成大诚斋先生2.任务活动一:研习文本,做好撰写准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插秧歌》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插秧歌》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插秧歌》说课稿一、课程概述《插秧歌》是一首描绘农耕生活的经典诗歌,通过对插秧、耘田、收割等农活的生动描绘,展示了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插秧歌》的背景和意义,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插秧歌》的背景和意义,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识。

3.通过互动环节,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将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诗歌欣赏和互动环节。

在背景介绍部分,将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农耕的诗词,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

在诗歌欣赏部分,将通过范读、指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在互动环节,将设置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与其他同学互动交流。

2.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互动交流法。

情境教学法将通过创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互动交流法将通过互动环节的设置,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与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农耕的诗词,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让学生对《插秧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课文(10分钟)通过范读和指名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读音、节奏和情感等方面的细节问题。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

主题可以是“诗歌中的农耕文化”、“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等。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同时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倾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插秧歌》公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插秧歌》公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插秧歌》公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创作。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4、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重点: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立朝刚正,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

在水生火热的南宋,杨万里携着那立在小荷之上的蜻蜓,从阴阴树木中走了出来,在他的诗中,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菜花无处寻”的春的活泼明妍,有“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的夏的闲适;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也有“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的田园情趣。

二、写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三、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有《诚斋集》传世。

四、题目解说《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插秧歌》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2 插秧歌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感受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

2、展开想象,走进古诗描摹的场景,品鉴诗歌中的“逻辑悖论”所带来的审美价值。

3、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专题研讨“劳动的崇高与美丽”,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鉴赏诗歌中刹那间的意趣美,提升审美能力。

4、学习杨万里相关知识,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以及辛勤劳动等价值意义。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插秧歌》语言的浅白流畅。

难点:体会诗中所体现的虽然农事繁忙但齐心协力、勤劳乐观的精神。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劳动的魅力,在于勇于创造,在于不甘平凡,在于不断“探界”,也在于劳动时的收获与快乐,更在于一家人齐心协力,所有的劳累都是值得的。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插秧歌》,去体会农家劳动的乐趣。

二、写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三、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南宋诗人。

字廷秀,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初任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

以书力请谒见在此谪居的张浚。

即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服其教终身。

名书室曰“诚斋”。

孝宗即位,被荐入朝。

历官太常博士,升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转将作少监。

淳熙元年(1174)外任漳州、常州知州,广东提典刑狱。

后还京,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

《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插秧歌》教案课题《插秧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杨万里的生平及本诗创作的背景,积累并背诵诗歌中的名句。

2、鉴赏诗歌平易浅近、新鲜活泼的特点,体味杨万里诗歌的语言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确立正确的劳动观。

学习重点体会劳动的崇高以及美丽。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平易自然,却不缺乏新奇快语的特点。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朗读鉴赏,探讨诗歌的深刻内涵和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用案人创新一、情景导入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耕社会,对农事都是极其的重视的。

如古代帝王一般在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时,要举行祈谷、藉田的典礼,祈求上苍赐丰收,率领官员到农田里象征性地进行犁田。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也不缺乏对农事活动进行描写的诗歌,如大家小学就学过的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了农民伯伯在田地里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场景;再如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当中写道“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向我们奏响了一首田园牧歌,让我们对其神往。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也是和农事有关,那就是杨万里的《插秧歌》。

二、了解作者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

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著有《诚斋集》等。

三、背景探寻《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当时诗人常州任满,西归故乡,途径衢州,时值农忙季节,诗人目睹农家插秧辛苦,作该诗。

也许出于其阶级地位的局限,诗人的感情有着极大的隔膜。

《插秧歌》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他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鏊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带 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 繁忙与艰辛。
③语言描写。“秧根未牢莳未匝”借农夫之口展现了农事的繁重。“照管鹅儿与雏鸭”,送 饭人也被安排上保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 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 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写作背景
孝宗淳熙六年(1179)四月。杨万里由常州卸任后返回故乡 江西,路过衢州,适逢大雨,就暂驻留。他看见农民插秧的劳动情 景,就写下这首《插秧歌》记录所见所想。他在《明发三衢》 中亦说:“拔尽新秧插尽田,出城一眼翠无边。”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 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 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 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合作探究
本诗鲜明地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请结合以下诗歌,尝
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思想内容、语言特点
等角度入手。
小荷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
“笠是兜鍪蓑是甲”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笠是兜鍪蓑是甲”巧妙地叠用两个 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 披的蓑衣比作铁甲(手法)。 ②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 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效果)。 ③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却 充满了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情感)。
• 抛秧接秧图 • 拔秧插秧图 • 雨中插秧图 • 呼唤早餐图 • 农夫应答图
研读赏析 任务一: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手法再现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场景?
①动作描写。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 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 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五、六句,撷取田夫“低头弯腰”的动作, 生动再现了农夫为赶农时无暇顾及家人呼唤的紧张与忙碌。
课后练习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诗歌后六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结合具体点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诗歌大多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 活场景,多表现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从语言形式上来说,想象奇特,幽默风趣;语言清新自 然,浅近明白,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 有什么不同?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 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 《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 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作者通过塑造农夫这一形象,赞美了广大勤劳淳朴的农民,同 时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诗歌人物形象类的一般答题思路
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特点+身份)
诗歌写出了(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特点)的什么(身份)形象。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性格是如何展现 的)( 结合表达技巧)
(3)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作者的情 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齐读诗句,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 翁卷 《乡村四月》)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任务二: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分析农夫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诗中的农夫是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忘我劳作的农人。 面对家人的呼唤,农夫“低头”“折腰”,继续劳作,甚至连抬头
的功夫也没有。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塑造了一位无暇饮食、时时 尽力、忘我劳作的农民;最后两句用极富生活气息、生动朴实的农 家语言勾勒出一位勤劳质朴、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陶渊明《归园田居》)
【南宋】杨万里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 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 称为“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 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 著有《诚斋集》,被誉为一代诗宗。
字词梳理
1.请为下列红体字注音。
兜鍪(móu)胛(jiǎ)半霎(shà )莳(shÌ)匝(zā)
2.解释下列句中的红体字。 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他 秧根未牢莳未匝: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
种植水稻的基本步骤
育苗
抛秧
插秧
施肥、杀虫
放水(补水)
收获
整体感知
结合种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 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