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魏杰

合集下载

浅论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出路

浅论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出路
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难得 机遇 ,同样也面对着严峻
士走庆 阳、 看庆 阳 、 话庆 阳, 观光庆 阳 、 投资庆 阳。2 0 0 4年 , 庆 阳在与全 国 1 7 0多个城市 的角逐 中 , 被评为“ 最具艺术气质的
西部名城 , ” 古丝绸之路东路重地— —庆阳重放文化光采 1
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 , 重新审视我市 文化产业 的发展潜力和 优势 , 直面其严 峻的现实挑战 , 对于我们 进一步理 清思路 、 破
解难题 、 加快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3 、 换思维 , 长精神 。庆 阳市发 展民 间文化 产业 的实 践说 明, 一个地区要发展 , 首先思想要解放 。只有 打破保守 自卑心
理, 认识到只有开放才能发展 , 发展才有希望 。通过对本土 民 间艺术反复的 、 多视角 的审视 , 庆阳人的思维方式发生 了新 的 变化 , 他们看到只有人无我有 、 人有我好 的文化才是一个地 区 最具竞争势力的品牌 。庆 阳香包民俗文化义不容辞地担 当了 这一重任 , 成为激发这一地域干部和群众 的内在动力 , 使每一
( 二) 产业发展 中面I 临的问题
1 、 没有形成规模 。目前 , 我市香包 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形式
还 比较原始与粗放 , 仍是 以落后 的家庭作坊式 生产 形式 为主 , 生产没有形成集团化 、 规模 化 , 生产技能培训业还 只是零敲碎
力, 形成富有艺术魅力 和广 阔市 场前 景的文化硬产 品, 这是改
有 效途径 和手段 。随着和 平与 发展越 来越 成 为世界 发展 的 主题 , 文化软 实力成 为各 国提 升 本 国 国际竞争 力 的重要 途 径 , 在 这种 环 境下 , 文化产 业蓬 勃发展 。本 文 简介 了文化 产业 概念 、 庆 阳市文化 产业 的发展 状 况 , 并据 此提 出庆 阳 市文化 产业 的发展 对策 。

镇平县籍省级以上玉雕大师简介(59名)

镇平县籍省级以上玉雕大师简介(59名)

镇平籍省级以上玉雕大师简介(59人)一、中国玉石雕刻大师(9人)1、仵应文,男,汉族,河南镇平县人。

1954年8月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现任襟抱斋工作室主设计师。

他的作品传神、大气、宏伟,造型优美、结构严谨、技艺精湛,尤其擅长水晶佛教人物的设计制作,被称为“中国水晶第一人”。

他设计制作的岫玉《双层转动花熏》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设计的黄水晶《大威德力士明王》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其代表作独山玉《悟道》、白水晶《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分别获全国“天工奖”金奖,水晶《三教九流图》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作为国礼赠送俄罗斯前总统普京。

2、魏玉中,男,汉族,1951年7月出生,河南省镇平县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镇平县宝玉石协会副会长。

擅长器皿件、仿古件设计制作。

主要作品有:白玉《仿古双耳瓶》、《白玉瓜棱壶》等,其中白玉《云龙瓶》获2004年全国“天工奖”金奖。

3、孟庆东,男,汉族,1972年12月出生,河南省镇平县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镇平县宝玉石协会副会长,“镇平县首届玉雕创作新星”。

现任紫气东来公司总经理兼总设计师,作品以传统为基础,汲取了绘画、雕塑等现代艺术营养,作品简练明快、清俊文雅,具有时代气息。

主要作品有《踏雪寻梅》、《秋山行旅》等。

4、张红哲,男,汉族,1970年11月出生,河南省镇平县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镇平县第二届十大玉雕创作新星”,镇平县宝玉石协会副会长,“中国南阳首届‘独玉杯’十大玉雕创作新秀”,现任红哲玉雕创作室总设计师,擅长白玉把件的设计制作和国画创作,其代表作品白玉《五子闹佛》获全国“天工奖”玉雕精品展银奖,国画《猫》获2003年中享杯全国书画大展金奖。

5、喻朝光,男,汉族,1972年12月出生,河南省镇平县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镇平县首届十大玉雕创作新星”,“中国南阳首届‘独玉杯’十大创作新秀”,现任朝光玉雕工作室总设计师。

《中国艺术》特别推荐 篆刻家魏杰

《中国艺术》特别推荐 篆刻家魏杰

《中国艺术》特别推荐篆刻家魏杰
石开
【期刊名称】《中国艺术》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西安是出土秦汉古印封泥之地,该地区的印人每以此自豪,并也以此睥睨外地印人的少见识,但能以此“盛餐”滋养自己体魄者却凤毛麟角,魏杰是不多的消化者之一。

广搜古玺印式和文字,再现古印的风采,对魏杰来说,也许有一份使命的意识。

他刻得十分认真,也能体现才情,如果能将些许的浑厚取代些许的机巧就好了。

【总页数】1页(P178)
【作者】石开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
【相关文献】
1.《中国艺术》特别推荐画家李志宏 [J],
2.《中国艺术》特别推荐画家梁建平 [J], 刘兴国
3.《中国艺术》特别推荐画家田小赤 [J],
4.《中国艺术》特别推荐画家陈慧敏 [J], 高阳
5.《中国艺术》特别推荐画家边红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兰州刻葫芦的历史渊源及其三大家族艺术成就探析

兰州刻葫芦的历史渊源及其三大家族艺术成就探析

兰州刻葫芦的历史渊源及其三大家族艺术成就探析【摘要】兰州刻葫芦源远流长,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

文章将从历史渊源、三大家族、艺术成就、工艺技术、文化价值和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探析。

兰州刻葫芦的制作技艺独特,其中三大家族对其发展有着重要贡献,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

其工艺技术精湛,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并不断发展。

兰州刻葫芦不仅在艺术品位上有着独特魅力,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传统手工艺品面临挑战,如何传承并发展兰州刻葫芦的工艺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最终将探讨兰州刻葫芦的重要性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这一传统手工艺品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兰州、刻葫芦、历史渊源、三大家族、艺术成就、工艺技术、文化价值、传承现状、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兰州刻葫芦的历史渊源兰州刻葫芦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起源于兰州市。

据史料记载,兰州刻葫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当时就已经有人在兰州地区使用葫芦制作工艺品。

而真正意义上的兰州刻葫芦的发展则起源于明代,当时由宋晋元、宋晋贵和宋晋发三兄弟创立了兰州刻葫芦工艺,并开创了刻葫芦的传统。

兰州刻葫芦的历史渊源可以说是与兰州地区的人文历史密不可分。

兰州市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一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兰州刻葫芦正是在这种跨文化的影响下,吸收了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并得以传承发展。

在各个朝代的历史记录中,都可以找到对兰州刻葫芦的描述,这表明兰州刻葫芦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对其历史渊源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工艺的价值所在,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 正文2.1 兰州刻葫芦的三大家族兰州刻葫芦的三大家族是兰州葫芦刻制的重要代表,他们在兰州刻葫芦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家、赵家、李家三大家族可谓是兰州刻葫芦的开创者和代表性传承者。

第一位值得一提的是张家,张家是兰州刻葫芦的创始人,其祖辈们在兰州历史悠久的刻葫芦工艺中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传承了刻葫芦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春来山花正烂漫

春来山花正烂漫

春来山花正烂漫作者:***来源:《现代艺术》2022年第05期民間文化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是根源性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文明的信息、流淌着生命的血液、传承着悠久的文化、唱响着时代的新声。

在民间文艺发展进程中,人才是文艺繁荣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青年人才更是文艺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和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间文艺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到传承发展民间文艺的队伍中来,并逐渐崭露头角,着着、三郎罗尔伍、林一雷、刘玲杰、谢传昊等,就是其中有特色的代表。

着着1988年生,藏族。

唐卡传承人。

代表作有《南丝路一带缘,藏汉人一家亲》《大匠丝路》、新藏画《青山绿水,美丽藏乡》等。

准确继承推陈出新80后的着着(藏族)是甘孜州乡城县人,家乡的蓝天白云、白藏房,香格里拉淳朴的民风孕育了他纯净的心灵。

从小热爱唐卡艺术的他,14岁就跟随当地著名画师仁仁学习唐卡和壁画绘制艺术,严格遵循唐卡、壁画的绘画要求,无论是知识理论,还是绘画的色彩、笔法、构图等方面都受到了严格的训练。

在这期间,着着完成了对传统唐卡艺术的准确继承。

出师后,着着常在经堂和寺院绘制壁画和唐卡。

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让他意识到,唐卡绘制仅仅是一门手艺,要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作支撑。

此后,着着坚守传统而不泥古,在传统唐卡技艺的基础上融合其它绘画技艺,如汉族工笔画和西洋绘画技法,并博采藏族诸多画派之长,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勉唐唐卡艺术风格。

如今,而立之年的他已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当选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等,作品曾获第十三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并有作品参加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三郎罗尔伍1989年生,藏族。

唐卡传承人。

中民协会员、阿坝州第十四届、第十五届政协委员等。

于山

于山

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最高处海拔58.6米,面积11.9公顷,整座山形状如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

于山,又叫"九仙山"、"九日山"。

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将这座山取名为"于山"。

传说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炼丹,又名"九仙山",现在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等。

于山又称"九日山",据说是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而得名。

历代于山为游览胜地。

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有24景,如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

还有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平远台、醉石、蓬莱阁,有严复读书处法雨堂。

此外,还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亭榭,如万象亭、吸翠亭、补山精舍等。

这些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花卉之间,风景清幽,引人入胜。

于山还有为数众多的摩崖石刻。

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

这些石刻大部分分布在鳌顶峰、金粟台、戚公祠等处。

这些风格各异,都是福州著名的石刻。

于山摩崖石刻,不但保存许多优秀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还具有史料价值,明代督舶太监尚春的诗刻,就是一份福州对外贸易的史料。

与于山、屏山如古鼎的三个鼎足,屹立于福州市区中心。

乌山在西,于山在东,屏山在北。

因此,"三山"成为福州的别称。

乌山又称乌石山,海拔86米,游览面积25公顷。

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为闽山。

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登山揽胜,认为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

其东麓在天皇岭处称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称豹头山,亦作豹屏山。

乌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天然形肖。

景分山东、山西、山阴、山阳、山脊5路,36景最为奇,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

从山的东南麓乌山路拾级登山,行数十步,就到天香台。

重温古玺

重温古玺

,
胆 魄及 无 限 的 创造 力 比 起 两 千 多年 前 的 古 人 来
,
,
即 秦 汉 印 系统 和 元 品 禁统
,

,

清 以 降 的篆 刻 流 派作
我 们 又 有什 么可 顾 忌 的 呢 黄 宾 虹 先生 曾 说

就前者而 言
,
学 习 篆 刻 则 必 须 走 过秦


古 玺 印 文字奇 特 结 构
。 , ,
,
发展到今天
,
方 寸之 间居 然越 来
,

篆 刻 不 仅 已成 熟 为 一 门学 科
而 之
但 书 同文 又 从某 种 程 度 上扼 杀 了 其 它 六 国玺 印
的 自由发 展 统 一 前 的 战 国 玺 印 流派 纷 呈 风 格 多样 两大 区 外
, 、 。 、 、

画 两 大 作 品 门类 中独 立 出来
中国印
毛若 ’曰 兰拦 且刀
日, 戈皿

三匡
令 魏杰
魏杰 释文
隶书 扇面

#

& # % (
纸本
)) #

行 者无 疆
魏杰 南 门太 守 ! 白
铃 印 魏 !押
当 印章 以艺 术 的形 式 跨 越 了 从商 周 到 明 清 凡 三 千 多年 越海阔天空 且渐渐从书 所 以要 用

,
中 可 以 看 出 不 同 的 思 想 内 涵 它 是 中国 传 统 思 想 的 延 伸 秦 始皇 统 一 六 国 完 成 了 统 一 大 业
,

奇特
,
同字 异 形
形式 多样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V1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V1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V1上海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展现了上海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受到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以下是上海市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名单。

1. 上海昆曲(传承人:吴昭昆)上海昆曲是中国昆曲的一个派别,被誉为上海的“戏曲之花”。

吴昭昆老师是上海昆曲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传承了上海昆曲多年,并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次演出和教学。

2. 上海民间音乐(传承人:朱忠)上海的民间音乐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有著名的“三弦”、“龙头琴”等传统乐器。

朱忠老师是上海民间音乐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在传承和弘扬上海民间音乐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 上海雕刻技艺(传承人:姜传林)上海雕刻技艺是上海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雕刻艺术的珍品”。

姜传林老师是上海雕刻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并在世界各地展示了上海雕刻技艺的独特魅力。

4. 上海花鼓戏(传承人:许建秋)上海花鼓戏是一种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上海最具特色的花鼓戏。

许建秋老师是上海花鼓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致力于把上海花鼓戏推广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5. 上海民间技艺(传承人:黄荣凯)上海的民间技艺包括剪纸、皮影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上海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黄荣凯老师是上海民间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通过多年的努力和研究,挖掘了许多上海传统技艺的价值和魅力。

总之,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得到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关注和喜爱。

这些代表性的传承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传承和弘扬了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和传承上海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

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

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当代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凝聚了中国传统艺术与民间文化的智慧结晶。

作为一种非正统的艺术形式,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表达出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情感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和特点,并思考它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当代中国民间美术是一种包容性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国家,民间美术承载了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统。

它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刺绣等艺术形式的元素,同时又融合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题材和审美观念。

民间美术家们通过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其次,当代中国民间美术具有近距离的生活情感。

民间美术家们通常以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身边的人和事为创作题材,他们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

他们运用笔墨、色彩和线条等艺术手法,将平凡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表现得饱满生动,唤起了观者对生活的共鸣与思考。

例如,陕北民间画家赵某良的作品《泡腾片》描绘了一位老妇人在乡村自家炕上用泡腾片治疗身体疾病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

此外,当代中国民间美术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批判精神。

民间美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和展现,呼唤着公平正义和人道主义价值。

例如,民间实力派画家魏杰的作品《河西走廊》展现了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环境污染和贫困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和扶贫政策的重视。

民间艺术家们运用夸张的形象和象征性的符号,以寓言的方式表达出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批判,引发观者的思考和讨论。

对于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首先,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非官方的创作形式,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创作的空间和机会。

在这个创作空间中,艺术家可以发挥自己的个人审美和创作理念,不受传统艺术规范和政治干预的束缚。

这种自由创作的环境和机制,使得民间美术成为了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先锋和见证者。

艺术家魏杰携作品《三界意境》参加“丹青传情”艺术家作品联展

艺术家魏杰携作品《三界意境》参加“丹青传情”艺术家作品联展

艺术家魏杰携作品《三界意境》参加“丹青传情”艺术家作品联展2019年11月27日下午,“丹青传情”艺术家作品联展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开幕。

本次联展是由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经济文化协作专业委员会和艺海丹青(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展览持续到30日,展期四天。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法人代表兼秘书长刘彤表示,本次联展是在“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感召下,坚决贯彻“两个维护”所做的一项由协会发起的文化艺术活动。

联展为广大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真、善、美”的广阔舞台。

协会将不断提高“丹青传情”品牌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向社会大众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希望在潜移默化中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

同时,“丹青传情”不管走到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座城市,都会本着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传播艺术、和谐共生的态度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希望更多有创意、肯奉献的艺术家继续以满腔热情来支持“丹青传情”这项文化推广工程。

中国著名舞蹈家、赵丹之女、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赵青致辞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法人代表兼秘书长刘彤致辞在此次参展作品中,由当代新架上艺术代表人物“魏杰”创作的《三界意境》系列作品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魏杰参展的三幅原创作品《三界意境》系列,油画综合材料《三界意境》浩宇系列51,油画综合材料,100cm×80cm,2017年魏杰,1967年生于北京,是一位被当代艺术学术界忽视的新架上艺术的代表人物。

非学院出身的他,其作品的实验性恐怕在目前的当代艺术圈还无人可比,他不是那种玩波普小观念的小流行艺术家,而是一位窥视人类终极关怀、更顶层空间探索的追问者,尽管他的问题没有那么哗众取宠,但其精神的高度却堪与《时间简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那样的思想者对话。

魏杰13岁就开始独立研究纤维丝画、纤维绒画的创作,纤维丝、纤维绒都是当代科技的产物,当很多所谓实验艺术家,还在油画布上挖空心思精雕细琢的追求极致体验时,甚或依靠几台常见的显微镜做简单的抄袭时,魏杰已经釜底抽薪用新的纤维丝、纤维绒材料开始进行艺术创造了,独创两种新颖独特的艺术画种,远远抛开所谓的宣纸或油画布,同时也抛开了传统笔墨和颜料,以全新艺术的表达方式探索科学哲学的登顶,让艺术与科学在“实验”的顶层空间对话。

坚守精神家园的朴素画者

坚守精神家园的朴素画者

01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品味坚守精神家园的朴素画者蔡 超《春色》 魏 杰/作017坚守精神家园的朴素画者|蔡 超魏杰是我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他为人诚恳,求艺执着。

近年来,他以对绘画艺术的勤奋努力,对艺术创作的思索和感悟,创作了一批新的国画作品,这些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关注。

在艰辛的艺术创作道路上,他不懈攀登,孜孜以求,逐步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风格。

魏杰的绘画作品既有生活的吟咏,又有对大自然的讴歌,既有传统的笔墨,又有新的表现手法,他的国画作品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不仅具备很好的功底,而且饱蘸着笔墨的情感和对作品深层意境的揭示,诠释着他对绘画艺术的理解。

他对各种题材都能用自己的笔墨表现出灵气和神韵,画出属于自己色彩的迥异世界。

他画的扇面画,形式新颖,画风典雅,清新脱俗,于方寸之间演绎着笔墨、色彩的缤纷画面。

人物斗方作品,既有现代时尚人物,又有古代的才子佳人,他以独特的视角、传统的笔墨技法、较新的表现手法和水墨语境,并融汇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将这些现代的和古代的题材活色生香地渲染在迷离的墨色之中,更显作品的张力和新颖。

《秋天的旋律》 魏 杰/作魏杰,江西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师从著名画家蔡超先生。

近年来将传统笔墨精神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用水墨诠释现代生活的写意之路。

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美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首届八大山人全国花鸟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等,出版《名家写生——魏杰》《中国当代名家绘画品鉴系列——魏杰》《魏杰中国画随笔小品》等画册。

中国画作品刊登于全国主流媒体,如山西的《名家名作》,河北的《当代人》,湖南的《收藏天地》,浙江的《国家湿地》,中国国家画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刊《画院》等三十多次。

作品被互联网刊登转发,主要媒体中国网、新浪网、百度、搜狐、今日头条、大江网等大篇幅介绍他的艺术作品达四百多次。

江西电视台六套拍摄《魏杰中国画艺术》专访片三集,南昌电视台拍摄魏杰抗疫作品专访片,香港旅游经济台拍摄《魏杰,新笔墨成就大美之境》的专题片。

琐忆南通民间文艺几件事

琐忆南通民间文艺几件事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多年以来以民间文学为主要工作,发动会员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搜集民间传说、故事、民歌、谚语、俗语、儿歌、唱词等。

将中华民族千百年传统文化遗产,慎重整理,运用新闻媒体、书籍出版发行等方式,开展爱国爱乡教育。

我担任江苏省民协副主席、南通市民协主席时,曾在主席团会议上建议:“我国的民间艺术工作,必须继承、发展、创新,民间文艺事业才会繁荣兴盛。

”秉承这种想法,我在担任南通民协主席期间,为南通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创新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84年春节,上海民协邀请南通民协参加“上海民间艺术欣赏展览会”。

我特地到海安,邀请通派面塑(俗称“面儿人”)传人许如琪及徒弟前往上海进行表演。

他们的表演受到上海市阮崇武副市长,中国民协副主席、上海民协主席姜彬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与称赞,提高了南通民间艺术的知名度。

1986年,我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联系,得到杨亮才社长支持,先后出版《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竹趣》两本民间工艺美术集。

1986年3月,我向南通市委宣传部建议民间歌舞赴京演出,得到沈鹏千、章立功两位部长的同意和支持,派我携带民间歌舞有关资料,向中国民协、文化部群文处报告,请示赴京演出事宜。

在俞健处长的支持下,6月下旬在西单“首都人民剧场”公演。

“南通市民间歌舞进京汇报演出团”,由沈鹏千任团长,陆荣华、季歇生任副团长,全体演职人员80余人。

演出节目有:海门山歌《小阿姐看中摇船郎》、吕四渔歌《接潮情歌》,民舞有通州《抬判》《荷花盘子舞》,如东《浒澪花鼓》《跳马伕》《钟馗戏蝠》,如皋《倒花篮》,海安《龙凤呈祥》《花鼓情》等。

那次演出正值北京大热天,剧场门前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中央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的领导同志,想不到南通的歌舞演出会哄动京城。

我们原计划在剧场上演三场,文化部的领导决定再增加两场,仍旧是场场爆满,盛况空前。

1987年,我推荐微雕艺术家金银华先生赴京,在北京日坛公园内举办“金银华微雕微画展览”。

曲艺鼓盆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曲艺鼓盆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曲艺鼓盆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作者:路琼来源:《大观》2023年第12期摘要:鼓盆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曲艺活化石”之称。

近年来,尽管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对此,从形态学视角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探索全新的保护和传承路径,为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关键词:非遗形态学;鼓盆歌;传承保护一、鼓盆歌——“曲艺活化石”鼓盆歌是流传于江汉平原的一种曲艺形式,素有“曲艺活化石”之称,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最古老的曲艺形式之一,其发展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和《周易》中关于“鼓缶”“击缶”的记载,并历经三千年传承至今。

其基本形式是表演者拿着一个盆子当鼓打,并广泛活跃于婚丧嫁娶各类民俗活动中。

鼓盆歌的经典剧目有《绣荷包》《观花》《白蛇传》《醉打蒋门神》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价值,并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的艺术特征。

首先是叙事性。

鼓盆歌的表演内容十分丰富,每逢红白喜事,东家都会邀请当地知名艺人打鼓说书,亲朋好友也会应邀而来,并以此作为民俗活动的完结。

所表演的内容既有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又有奇闻轶事和现实故事,在谈古论今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谓雅俗共赏,承载着当地特有的远古文化和本土文化。

其次是音乐性。

鼓盆歌在长期发展中,在唱腔、伴奏、调式、节奏等方面均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这些特色也成了其最为鲜明的标志。

在唱腔方面,鼓盆歌具有典型的板腔体特征,并分为两种形态:一种风格沉稳,以叙事说理为主;一种华丽流畅,以抒情和感叹为主。

在曲调方面,鼓盆歌通过不断吸收周边民歌、民乐、戏曲、曲艺的精华,早已形成了丰富的曲调系统。

再次是娱乐性。

鼓盆歌的表演内容通俗易懂,表演形式活泼幽默,而且在表演过程中,艺人也经常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轻松、愉悦之感。

而且有经验的艺人还经常即兴表演,更是將演出气氛推向了高潮,获得了当地人的普遍认可。

徽墨文铸魏杰

徽墨文铸魏杰

著名美术家——魏杰作品赏析魏杰江西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江西书画研究院副院长.1989年作品《命令》入选全国卫士之光画展。

1989年作品《牧曲》入选江西省第九届美术作品展。

1994年作品《晨曦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同年获江西省第十届美展三等奖。

2001年作品《垦荒者旧居》入选“百年江西书画名家新秀展”。

2002年作品《抢晴图》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六十周年全国美展”江西展区展览。

2002年作品《紫源情深》获“第二届江西艺术节美术作品赛”二等奖。

2004年作品《绿荫山道》入选江西省第十二届美展。

2009年作品《山村晨雾图》入选江西省第十三届美展。

2011年作品《荷塘》获“首届长星杯全国书画百杰精品大奖赛”作秀奖,并获“中国当代书画百杰”称号。

2011年作品《信念》获“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五周年全国书画展”三等奖。

同年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书画精品展”。

2011年作品《通俗唱法》获《鄱湖风情》美展二等奖。

2012年作品《燕归来》入选第四届房、车节美术大赛作品展。

2012年作品《千年古樟》入选迎六·五全国环保书画大赛。

2013年作品《国画人物》获第五届“中国汝官瓷杯”书画大赛优秀奖。

2013年作品《扇面》获“马致远杯全国书画小品大赛”“妙品大家奖”。

2014年作品《春去春来》入选“全国首届八大山人花鸟画作品展”。

2014年作品《迎春》获“文化墨旅”全国名家书画邀请赛“银奖”。

2014年江西电视台拍摄专题片《画家魏杰》。

2014年作品和艺术评论文章登载在《中国网》上。

魏杰作品赏析:魏杰作品。

现代纤维艺术家及其产品

现代纤维艺术家及其产品

自然之神
• 与传统意义上的纤维编织艺术 不同,魏杰的纤维作品突破了 经纬线的束缚,大胆地直接用 纤维线条及颗粒创作,粗细结 合、虚实相济,产生出一种独 特的艺术效果。 • 喜欢利用纤维自身那柔软、飘 逸、色彩丰富的线条勾勒作品, 不用颜料、无需笔触,一种自 然流畅的肌理、天然灵动的色 彩便可产生。 • 欣赏魏杰的纤维作品,仿佛就 是在跟作者本人对话,每件作 品都似乎凝固着一片思想,一 段记忆,令人回味无穷。
《水墨时光》
• 到树枝上,但颜色控制的很好,过 度很协调.。 "取中国水墨之意象,借树枝自 然之形态,再将黑白羊毛线在 树枝上进行缠绕,形成了有虚 实、浓淡变化的梦幻般的晕染 效果,构成了一道立体的水墨 风景。作品试图将中国传统的 文化符号转换成当代人所熟悉 的环境和样式,以表达时光的 瞬息变化,追逐自然万物轮回 的永恒。" •
韩国纤维艺术家刘贞惠
• 纤维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 分与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物质 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韩国 女艺术家刘贞惠的作品中,这种 关系在“爱”的主题下以不同 的个体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爱”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作为 一个女性艺术家,刘贞惠以纤维 艺术的形式诠释“爱”。她的 作品以符号与形态记录了艺术 家的个性特征与一定历史阶段 的风格特征,阐释并重构人类的 情感经验,既反映了她个人对爱 的认识与理解,也反映出她身处 的文化环境中的爱的涵义。
《禧》王秦
• 2004纤维展的国内组 金奖,刺绣,完美的展现 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美 感语言,很壮观,气势磅 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亚当和夏娃】基维· 堪达雷里
• 基维先生的人像编织水平 与写实能力也是相当高超 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创作了 大量的人像的作品 基维先生十分爱国,他的 祖国常年战乱 在他的作品中反映的战争 与平民生活的题材也很多 都很朴实很实在,气势磅礴, 粗犷豪放.

刻刀刻出“哲学”来

刻刀刻出“哲学”来

刻刀刻出“哲学”来
姜维群
【期刊名称】《天津社会保险》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正>石头是冰冷的,别说生命,连温度都没有。

然而,经过雕刻家的一番精心雕琢,不仅让石头产生了热度,有了生命的体征,同时,深刻而古老的哲理在这里停驻。

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刘毅创作的寿山石石雕"喜易"便是如此。

一说到石头,我们立刻会想到太湖石、灵壁石,想到田黄、鸡血什么的。

那种贵重停留在稀缺上,那种珍视是金钱闹的。

有一种贵重
【总页数】1页(P70-70)
【作者】姜维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ETS免费开放托福模拟考试即刻出分功能将于复考后上线 [J], 刘薇禛平; 无
2.晚清祁寯藻校刻出版书籍考略 [J], 祁朝丽
3.雕刻出的丝绸织梭出的绘画
——从缂丝《仿张若霭花鸟四条屏》鉴赏谈起 [J], 李耀华
4.晚清祁寯藻校刻出版书籍考略 [J], 祁朝丽
5.骑上Honda,即刻出发 Honda豪华阵容亮相摩博会 [J], 熊福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风筝魏的百年传承

风筝魏的百年传承

风筝魏的百年传承
佚名
【期刊名称】《科学之友》
【年(卷),期】2022()7
【摘要】天津作为我国近代以来最早开放通商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在不断接受西方现代文明冲击和洗礼的同时,却又顽强地保留着颇具传统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各种
民间艺术形式,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

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风筝魏为
代表的天津民间美术“三绝”传承至今,兴盛不衰,其中的风筝魏自魏元泰创始以来,经历了魏氏家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薪火相传百余年。

【总页数】4页(P18-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传统民间美术手工艺作坊的现代传承——从天津"风筝魏"谈起
2.天津市“风筝魏”风筝
3.风筝魏风筝结构纹样化与服装结合表达研究
4.百年传承铸辉煌——对《百
年中医传承录》的评价5.扎糊绘放藏匠心--风筝魏风筝制作流程简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气昂扬其味无穷——读《中国装饰脸谱》

意气昂扬其味无穷——读《中国装饰脸谱》

意气昂扬其味无穷——读《中国装饰脸谱》
魏捷
【期刊名称】《今传媒(学术版)》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 脸谱是中国戏剧和民间舞蹈表演中对演员颜面所做的程式化的彩绘,是一种独特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中国脸谱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为世界非物质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品种,令许多脸谱爱好者为之痴迷.
【总页数】1页(P28)
【作者】魏捷
【作者单位】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意气扬扬其味无穷读《中国装饰脸谱》 [J], 魏捷
2.中国戏曲脸谱的艺术特征──《中国戏曲脸谱艺术》 [J], 张庚;
3.中国脸谱NB造——NB 576中国脸谱系列上海VIP发布会 [J], 米粉
4.意气昂扬其味无穷——读《中国装饰脸谱》 [J], 魏捷
5.独树一帜的美学艺术──读《中国京剧脸谱宝典》 [J], 那泽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作品《茶鼓壶》的创作理念

浅析作品《茶鼓壶》的创作理念

浅析作品《茶鼓壶》的创作理念
范振
【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卷),期】2024(58)2
【摘要】紫砂艺术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其也承担着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

紫砂壶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紫砂壶在创作上也常常承载着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作品《茶鼓壶》是一件充满了创新思想的紫砂壶作品,其以中国传统鼓的形态为基础,通过雕塑、绘画和刻字等工艺手法,呈现出形象生动的特点。

壶身正面绘有《舞狮献瑞图》,反面刻有“旭日东升雄狮吼”,寓意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和声名远播。

作者通过此壶,寓意着中国的兴盛和国际声望的提升,同时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结合。

本文笔者将重点以该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设计理念、符号意义以及创作技艺,探讨其在当代紫砂艺术领域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总页数】1页(P193-193)
【作者】范振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相知一壶酒,知音半盏茶——论紫砂作品“玉樽对壶”的创作感想
2.论竹形壶的变化——作品《双线竹鼓壶》的创作感悟
3.浅析作品《渔翁壶》的创作理念
4.浅析紫砂壶作品《集思壶》的典雅韵味与创作理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艺术—沾化冬枣
有着3000年的历史,源自河北黄冀境内的古贡公园的沾化冬枣,如今已经驰名中外,被称为“天下奇果”。

在第九届沾化冬枣节开幕式上,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分别授予冬枣的主产地沾化县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的匾牌。

冬枣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枣农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大地区外地的用户的广来选购,重要的冬枣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韵味,目前,冬枣的文化价值体现的尤为重要,现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作为沾化的一项兼具营养、文化、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沾化冬枣,对于沾化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达到沾化经济、文化双丰收的目的。

源远流长。

枣树
是中国古老的果树,品类繁多,栽植历史悠久。


1984年枣树资源普查,仅沾化县就有9个品种,
15个类型。

这些品类是经过历代先民优中选优而
成,正如《齐民要术》“选取好味者留栽之”所言。

《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记载:“枣树早在战国
时期已盛产于燕南渭北,以后成为华北地区最普遍的果树。

”沾化境域,属于鲁西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归属齐国。

尽管沾化境域多为渤海退海之地,成陆较晚,但据县内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家古窑封土址、西古窑址,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古窑址、郑家古窑址的出土文物考证,这方土地上早在东周时期已有先民定居,繁衍生息。

可见,《齐民要术》、《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两书所言,自然包括沾化境域。

县域自宋代置县后,经济、文化等逐渐发展,历经宋、金、元各代,至明代达到盛期,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开始编修县志。

流传至今的沾化县最早的历史文献明万历《沾化县志》(1619年编纂)记载枣类有“小枣、婆枣、灵枣、无核枣、酸枣”。

沾化人民长期栽植枣树,积累下丰富经验,清光绪《沾化县志》(1890年编纂)对此作出“枣,土地所宜”的精辟总结。

枣逐渐成为地方特产,不但满足本县需要而且外销他地,正如民国《沾化县志》(1935年编纂)记载:“枣
为本县特产,有无核枣、金丝小枣、银丝小枣、铃枣、冬枣、帑枣、泼(婆)枣等名,与乐陵枣媲美,出口。


沾化冬枣是枣之一类,其栽植历史,由上所述可窥见影象。

县内民间素有“先有冬枣树,后有沾化县”的俗语,一语破的。

沾化境域独立置县始于宋庆历二年(1042年),名曰招安县,金明昌六年(1195年)更名沾化县,据此推断沾化冬枣已有近千年的栽植历史。

(1)关于冬枣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明朝燕王为争夺皇位亲征漠北,所争之地一路烧杀抢掠,民不聊生。

路经沾化时,明军欲包围村庄,却见村中百姓围在一棵老树面前跪拜,忽然老树上空霞光万丈,飞沙走石,投向军中。

明军立刻下令急行,越过本地村庄。

此地百姓遂得平安,且人丁世代兴旺。

村民们跪拜的那棵树便是冬枣树。

此后老百姓便称冬枣树为“神树”.着或许只是个传说而已,但是星斗转移,历经沧桑,“神树”年老干枯,但从其本木繁衍的第三代树根深叶茂每年结枣400余斤,给老百姓带来了世世代代的幸福。

(2)再者冬枣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

冬枣色泽光亮,品质极佳,皮薄肉脆,细嫩
多汁,甘甜清香,营养及其丰富。

经北京营
养源研究所分析化验,含人体所需的19种氨
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有:“活维生素丸”之称。

中央领导品尝后称赞为“天下奇果”;美国俄勒冈大学郭易农学院生命科学院所主任鲍伊尔、教授福基高米称赞为“世界第一品果”。

(3)冬枣的文化素养—冬枣节。

1999年沾化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
会议通过会议,把冬枣树定为县树、10月3日
为冬枣节。

于是每年的10月3号那一天,是一年一度的冬
枣节。

至今为止已经在沾化县大高镇举办了十三届。

冬枣文化节的举办,在世界打造了沾化冬枣独特的品牌,推介地方特色优势,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尤其促进冬枣产业持续高效的发展。

这已经成为我省在黄蓝“两区”开发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高效生态现代现代农业特色产业。

一年一度的冬枣文化节,将冬枣孕育的艺术文化气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展现给世界,让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收获更多的是艺术文化的陶冶。

(4)沾化冬枣对沾化以至山东的经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冬枣的品质好,每亩产量高,每年
冬枣都有较好的市场,给果农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很多果农都摆脱了以前只靠农作物吃饭的日子,现在也都奔上了小康生活。

不仅如此,冬枣远销国外,因此也带动了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扩展了市场,提高了美誉,打响了品牌,冬枣正以其美丽的姿态在大方真光彩,带领着沾化人民,引领着世界在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冬枣成熟后需要对其进行采摘和包装工作,贮藏和运输果实必须适期采收,宜在脆熟期人工采摘。

外包装材料要求耐压,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不因堆放变形。

内包装材料需要清洁,无毒、无污染,还要有一定的透气性,与冬枣接触不易产生摩伤。

运输枣果的果具清洁卫生,不与有毒害、异味的东西混装。

保鲜工作也要做好,譬如利用保鲜袋或保鲜库。

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情感的联系,精神的寄托,品牌必须上升到精神层面,必须有自己的主张,才能引起消费者真正的内心共鸣。

每一次品牌创意就是一个苦苦探索的解码过程,不但要破译市场的密码,嗨哟啊破译消费者心灵深处的密码。

冬枣是一种怎样的产品?是怎样的一种艺术传达?品牌个性和精神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品牌主张?其品牌形象载体是什么?它在表现方面的延伸性
怎样?品牌是冬枣传承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消费者早购买高档水果时,比较关注的是营养价值。

冬枣的营养价值是奇异果的8倍,进口水果强势品牌均将营养价值作为产品的诉求重点,冬映红在产品营养优势上具备想强势水果发起挑战的条件,有利于建立品牌的认同。

品牌的口号要求简洁、单纯、易于流传,并能引起消费者内心的共鸣。

它同时也要宽泛一点,它刻画的是品牌的精神,能够包容现有产品和将来的每一个产品。

多次推敲后我们的定位是:果品营养专家,致力于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创造美好生活体验。

唯有如此,将冬枣的品牌答打赢了,我们才能保住这一珍稀资源,而它才能源源不断的为沾化人民乃至世界造福。

(5)扩展冬枣市场,开拓新的思路
拓展市场,沾化人想了不少的点子,费了不少的功夫。

当地决策者和有关部门,几年来保护沾化冬枣这个品牌,扩大它的影响,培植壮大市场。

比如,该县设立专门的冬枣生产办公室进行日常管理;领导干部外出参观、招商,也不忘宣传沾化冬枣;每年都组织和发动英俊的“枣哥”和漂亮的“枣妹”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推介冬枣、销售冬枣;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冬枣质量万里行”活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企业派人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据了解,截至目前,已经设立专卖店60个,销售网点600个;每年国庆节期间,举办冬枣节,为产品销售造势。

由于采取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沾化冬枣的声名大震,许多人吃上了“稀世珍果”。

当沾化冬枣走出乡村,迈向国际的时刻来临,冬枣就不再只是作为经济作物,它更是代表一种文化,一种前进的力量,代表一种高雅的艺术,引领着世界前进的步伐。

广阔的市场开辟出来了,冬枣何种文化资源就会万众瞩目。

作为一名沾化人,我深深的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更是对家乡这一文化资源—冬枣有着深切的感激之情,是冬枣帮助我们沾化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发展了经济的同时,更加提升了我们的文化底蕴,密切了我们与外界的联系。

对于冬枣的保护是一条长远而艰辛里路程,但是我相信沾化冬枣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以自己独特的姿态迈向更远的国际,持续的发展下去。

冬枣是沾化独有的一张精美名片,借助沾化冬枣的影响,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舟满帆劲、大步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沾化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沾化实际,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集聚天地之灵气于一身的沾化冬枣,恰如这一方水
土哺育的敦庞厚朴、勤劳聪慧的沾化人民。

上千年来,人与枣一起繁衍生息、患难与共、绵绵情深,形成了意蕴悠
长的冬枣文化。

当地有关沾化冬枣的奇闻逸事、诗歌词赋、童谣民谚俯拾皆是、处处可闻,尤其是植根于民俗风情之中的冬枣文化异常浓郁芬芳。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沾化冬枣别具特色的文化更是远播华夏大地。

《冬枣树下》等一批精品文艺作品在国家、省市获奖,以沾化冬枣为题的文艺活动频繁见诸于各级媒体,出版了《沾化冬枣志》,自1999年始,成功举办了四届“沾化冬枣节”,2002年举办的“水果营养与人类健康沾化高层论坛暨中国.滨州沾化冬枣节“,盛况空前、气势恢宏,通过中央电视台实况播出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轰动。

癸未仲春,《冬枣颂》赋词谱曲后传唱沾化城乡大地,由市文联组织的艺术家、作家也群贤毕至冬枣之乡访风问俗,采撷民间传说故事编辑成书,成为沾化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以及沾化冬枣继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打造民族著名品牌必备的文化妆奁。

艺术文化学院文管2班
201007124
魏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