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染色体结构与DNA复制

合集下载

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题及答案chapter10

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题及答案chapter10

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一、名词解释1. 核层(nuclear lamina)2.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3. 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on)4. 核纤层(nuclear lamina)5. 异染色质化6. 核孔复合体7. 端粒酶8. 着丝粒9. 染色体组10. 恒定型异染色质11. 随体DNA二、选择题:请在以下每题中选出正确答案,每题正确答案为1-6个,多选和少选均不得分1.真核细胞中核糖体的5SrRNA基因位于A.核仁组织区B.非核仁组织区2.核仁(necleolus)A.见于间期的细胞核内B.增殖较快的细胞有较大和数目较多的核仁C.功能是组装核糖体D.rRNA的合成位于纤维中心(FC)与致密纤维中心(DFC)的交界处3.以下哪一类细胞或细胞器中具有70S型核糖体A.线粒体B.叶绿体C.细菌D.酵母4.灯刷染色体是哪一时期的卵母细胞染色体A.细线期(leptotene)B.合线期(zygotene)C.粗线期(pachytene)D.双线期(diplotene)E.终变期(diakinesis)5.多线染色体A.是染色体多次复制而不分离形成的B.每一条由一对同源染色体组成C.具有横带纹和膨突(puff)D.用同位素标记的TdR处理,发现膨突被标记,说明膨突是基因活跃转录的部位6.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特征总和(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等)称作A.核型(karyogram,karyotype)B.带型(band type)7.端粒(telomere)A.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B.由高度重复的短序列串联而成C.具有“细胞分裂计数器”的作用D.复制需要反转录酶(端粒酶)8.核仁组织区(nucleolar orgnizing regions NORs)通常位于染色体的A.主缢痕B.次缢痕C.端粒9.巴氏小体(barr body)是一条异染色质化的X染色体,以下具有巴氏小体的基因型有A.XXB.XYC.XXYD.XYY10.间期细胞核中易被核酸酶降解的染色质是A.结构异染色质B.功能异染色质C.常染色质11.核小体A.每单位结合约200bp的DNAB.由核心颗粒和连结线DNA两部分组成C.核心组蛋白包括H2A、H2B、H3、H4D.H1为连接组蛋白,结合在连接线DNA的中部12.非组蛋白A.又称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B.属酸性蛋白质C.属碱性蛋白D.只在S期合成13.组蛋白A.带正电荷B.带负电荷C.属碱性蛋白D.属酸性蛋白E.只在S期合成F.在所有的生物中与组蛋白相互作用的DNA磷酸二酯骨架都是一样的14.结构最具有种属特性的组蛋白是A.H2AB.H2BC.H3D.H4E.H115.结构最为保守的组蛋白是A.H2AB.H2BC.H3D.H4E.H116.染色体必须的组成部分包括A.单一序列B.中度重复序列C.高度重复序列D.自主复制序列(ARS),E.着丝粒序列(CEN)F.端粒序列(TEL)17.染色质的组成成分包括A.DNAB.RNAC.组蛋白D.非组蛋白18.以下哪些组件与亲核蛋白的输入有关A.Ran-GTPB.ImportinC.ExportinD.NESE.NLS19.核定位信号(nuclea rlocalization signal,NLS)A.可引导蛋白质输出细胞核B.对其连接的蛋白质无特殊要求C.完成转运后被切除20.蛋白质通过核膜孔的运输方式属于A.门控运输(gated transport)B.跨膜运输(transmembrane transport)C.膜泡运输(vesicular transport)21.核膜解体后,与核膜残余小泡结合的核纤层肽属于A.A型B.B型22.核纤肽(lamin)属于A.微丝B.微管C.中间纤维23.核被膜的哪一部分上具有核糖体A.内核膜(inner nuclear membrane)B.外核膜(outer nuclear membrane)C.核周隙(perinuclear space)24.没有细胞核的细胞有A.人类红细胞B.人类白细胞C.植物的筛管25.以下哪一类细胞的核质比最小A.癌细胞B.有丝分裂分裂前期细胞C.减数分裂前期细胞D.衰老细胞三、是非题:1. 不论转录活性是高是低,细胞中核孔的密度和总数都是一样的……………………()2. 肌球蛋白分子的头部具ATP酶活性。

1 染色质结构与 DNA复制

1 染色质结构与 DNA复制

DNA聚合酶辅助蛋白
Pol/Primase (引发酶复合体 ) 合成引物
RNaseH/FEN-1(MF-1)
Ligase
(连接酶)
去除引物和寡聚脱氧核 苷酸(20-30nts)
连接冈崎片段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of eukaryotic DNA replication fork. ( yeast)
突环结构
螺线管的纤丝沿着它中央的蛋白质轴发射出大小不等的环,像灯刷染 色体那样,这些观察证明,染色体是由一系列的环状的域(domain) 组成的。这种结构可以说是染色体的三级结构。
DNA复制及复制叉
DNA复制: 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一个
新的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复制叉:亲代DNA链分开及新生DNA 开始复制的Y型结构。
酵母DNA复制所需要的酶
Enzymes (Proteins)
Functions
Topoisomerase (拓扑异构酶Ⅱ) 去除超螺旋结构
Helicase (解螺旋酶)
变性双螺旋DNA
Replication protein A (RP-A)
单链结合
Polymerase /
聚合酶:子链合成
PCNA (增殖细胞核抗原)


郭爱娟 BCU
OK !
3’
5’
5’
3’
3’
How ?
5’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参与DNA复制的有关物质
一、参与DNA复制的模板、底物和引物 二、参与DNA复制的有关酶和蛋白
1.DNA拓扑异构酶(DNA Topisomerase) 2.解旋酶(Helicase) 3.单链DNA结合蛋白(SSBP) 4.引物酶(Primase) 5.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 6.DNA连接酶(DNA ligase )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中文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中文

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一、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和反中心法则: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通过转录和翻译,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分子,从而决定生物的表现型。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就构成了遗传学的中心法则。

但在少数RNA病毒中,其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因此,在这些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的流向是R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通过反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DNA,再由DNA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给蛋白质,这种遗传信息的流向就称为反中心法则。

二、DNA复制的特点:1.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股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是在1958年由M. Meselson 和F. Stahl 所完成的实验所证明。

2.有一定的复制起始点: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复制子)。

在原核生物中,复制起始点通常为一个,而在真核生物中则为多个。

3.需要引物(primer):DNA聚合酶必须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羟基(3'-OH)的RNA作为引物,才能开始聚合子代DNA链。

RNA引物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通常为50~100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约为10个核苷酸。

4.双向复制:DNA复制时,以复制起始点为中心,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

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进行单向复制。

5.半不连续复制: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以5'→3'方向聚合子代DNA链,因此两条亲代DNA链作为模板聚合子代DNA链时的方式是不同的。

以3'→5'方向的亲代DNA链作模板的子代链在聚合时基本上是连续进行的,这一条链被称为领头链(leading strand)。

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

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

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

染色体是我们细胞核中的基因载体,它们的结构和变异对我们的健康和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两个方面来探讨它们的重要性。

一、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体,分为有丝分裂期染色体和非有丝分裂期染色体两种。

在有丝分裂期,染色体被紧密地缠绕成X状,这是为了便于染色体复制和分裂。

而在非有丝分裂期,染色体松散地存在于细胞核中,以便基因的表达和修复。

染色体上的基因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决定了我们的个性、生长和发育、代谢和免疫等重要生命过程。

基因的表达受到调控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可以是DNA上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转录因子结合等。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息息相关。

例如,染色体缺陷会导致染色体畸变和疾病,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症等。

而同源染色体间的不平衡交换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这也是染色体变异的一种形式。

二、染色体的变异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上的DNA序列发生改变。

染色体变异可分为结构性变异和数目性变异两种。

结构性变异是指染色体上的大段DNA序列发生缺失、翻转、倒位、重建、插入、导致染色体畸变的交换等。

结构性变异可能导致废染色体、缺失(deletion)、重复(duplication)、倒位(inversion)、转移(translocation)等染色体畸变。

这些变异可能会导致基因缺失、基因表达失调、重复表达或者基因融合等情况,从而影响生命过程。

例如巨大的Xq28区域重复导致的“可见音乐家综合症”即是一例。

数目性变异是指染色体组数发生改变,例如三体或五体综合征等。

数目性变异可能导致基因拷贝数的变化、性染色体的不平衡或丧失、染色体非整倍体等情况。

这些情况会导致胚胎发育和出生缺陷,例如唐氏综合症、Turner综合症等。

染色体变异的临床表现因其类型而异。

已知的染色体畸变有许多,它们分别对应一些重要的遗传病、肿瘤、不育等疾病。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第十章总结2(名词解释)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第十章总结2(名词解释)

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1.细胞核:真核细胞中由双层膜所包被的,包含由DNA、组蛋白等组织而成的染色质的细胞器,是细胞内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也是基因组复制、RNA合成和加工、核糖体组装的场所。

它是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真核生物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只有成熟的红细胞和植物成熟的筛管没有细胞核。

核膜上有核孔及其环状结构形成核孔复合体,它与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有关。

2.核被膜:真核细胞内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由双层膜构成,分别称为外核膜与内核膜。

双层核膜上镶嵌有核孔复合体,能选择性地运输核内外物质。

内膜面向核质,内、外膜间有20~40nm的透明空隙,称为核周间隙,膜上有核孔。

3.核被膜的功能: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

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间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4.内、外核膜各有特点:①外核膜表面常附有核糖体颗粒,且常常与糙面内质网相连续,使核周间隙与内质网腔彼此相通、从这种结构上的联系出发,外核膜可以被看作是糙面内质网的一个特化区域。

②内核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颗粒附着,但紧贴其内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即核纤层。

内核膜上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lamin B receptor,LBR)。

5.核纤层:位于核膜内侧,由核纤层蛋白组成的纤维状网络结构。

在与核质相邻的核膜内表面有一层厚30~160nm的网络状蛋白质,叫核纤层,对核被膜起支撑作用。

核纤层由3种分子量为6~7万道尔顿的多肽亚单位α、β、γ所组成,核纤层纤维的直径约10 nm,属于中间纤维的一种,其中β亚基与内核膜的特异受体蛋白相结合,α、γ亚单位与β相连接,而α、γ又同染色质的特定部分相结合。

第十章 DNA、RNA的生物合成

第十章 DNA、RNA的生物合成

400 40 20 109 90 140 有 有 有 有 有 无 有 有 有 聚合核苷酸数/分钟/分子(37℃) 1000 50 15000 主要功能 修复等 修复作用 复制
────────────────────────
表13-2 真核细胞中DNA聚合酶的性质 ───────────────────── DNA聚合酶 性质 -------------------------------------------------------
α
β
γ
δ
ε
───────────────────── 分布 细胞核 细胞核 线粒体 细胞核 细胞核 分子量(kd) >250 36-38 160-300 170 256 3’ →5’外切酶活性 无 无 有 有 有 5’ →3’聚合作用 有 有 有 有 有 主要功能 复制 损伤修复 复制 复制 复制,损伤修复
3、DNA的损伤修ranscription)
概念
以RNA为模板,dNTP为原料,反转录酶 催化,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DNA的过程。 反转录酶, 又称为依赖RNA的DNA聚合酶 (R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RDDP)
DNA 转录 RNA RNA(病毒)
2.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1958年Meselson和Stahl用同位素15N标记大 肠杆菌DNA,首先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DNA的复制的方式-----DNA半保留复制
1958, Messelson and Stahl 实验证实
含15N-DNA的细菌
普通DNA
培养于普 通培养液
第一代 细菌的DNA双链 (蓝线的代表含15N)
作用:防止重新形成双 链和防止单链模板 被核酸酶水解,维持DNA单链状态和完整性

细胞生物学第10章2细胞核与染色体

细胞生物学第10章2细胞核与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
◆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组织细胞、某些植 物细胞
◆多线染色体的来源:核内有丝分裂
◆多线染色体的带及间带:
带和间带都含有基因,可能“管家”基因 (housekeeping gene) 位于间带, “奢侈”基因 (luxury gene)
◆多线染色体与基因活性:胀泡是基因活跃转 录的形态学标志
Structure of the nucleolus
二、核仁的功能
核仁是细胞制造核糖体的装置。 ◆rRNA的合成 ◆rRNA前体的加工 ◆参与核糖体大小亚基的装配 ◆控制蛋白质合成的速度
rRNA基因转录的形态及组织特征
组织特征位于NORs的rDNA是rRNA的信 息来源。
形态特征:“圣诞树”样结构。
内部着丝粒蛋白INCENP(inner centromere
protein) 染色单体连接蛋白clips(chromatid linking proteins) roteins)
着 丝 粒 与 动 粒
染 色 体 主 要 结 构
二.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 (functional elements)
第三节 染色体
●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functional elements) ●巨大染色体(giant chromosome)
一.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中期染色体的典型形态 类型 染色体的主要结构
染 色 体 的 电 镜 照 片
类型
中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 chromosome) 近(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活性染色质是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活性染色质的核小体发生构象改变,具
有疏松的染色质结构,从而便于转录调 控因子与顺式调控元件结合和RNA 聚合 酶在转录模板上滑动。 非活性染色质是没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第十章间期细胞核和染色体

第十章间期细胞核和染色体
B:H1组蛋白的作用:保持染色质的结构,保 护 核 心上 的 1 6 6bpDNA 不被 核 酸酶 消 化 , 在 10nm染色质丝进一步盘绕时起重要作用。
C:组蛋白疏水区向着核心内部,带正电荷区 分布在颗粒表面,可以与DNA紧密结合。
(3)染色质中的酶敏感区:微球菌核酸酶;DNA 酶Ⅰ(超敏感位点)。
名词:
染色体组(chromosome complement):指一个配子 或合子核,或体细胞所携带的全部染色体,故可指 单倍体,也可指二倍体或多倍体和所含的全部染色 体。
染色体套(chromosome set):在真核生物中由物种 的必需染色体各1条所组成的有活力的最小染色体 组。在基本染色体套中的染色体数称为基数,一般 染色体套代表1n染色体,即单倍体细胞。
用非特异性核酸酶(如微球菌核酸酶)处理 染色质,大多数情况下可得到大约200bp的片 段,但处理裸露的DNA分子会得到随机降解的 片段。以这个实验为基础,R.Kornberg 1974 年提出了核小体模型(念珠模型)。
念珠模型的主要内容: 染色质基本结构:DNA+蛋白质 重复亚单位 1个亚单位=200bp的DNA链+9个组蛋白 核小体
核孔结构模型 之核蓝模型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
核被膜上内外核膜融合处形成的复杂的通道结 构,由胞质环、核质环、中央运输体、辐和核 篮组成。对进出细胞核的大分子物质有限制和 运输作用。
2. 核孔复合体的组成: 50-100多种蛋白质;
核孔蛋白的通性:含有以二肽( FG 苯丙+甘) 结尾的重复区段-FG核孔蛋白
2、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间期核中染色质可分为:
常染色质——是进行活跃转录的部位,呈疏松的环状, 电镜下表现为浅染,易被核酸酶在一些敏感的位点降 解。(伸展开的染色质)

第十章-2 细胞核与染色体

第十章-2 细胞核与染色体

论文作业
查找端粒与端粒酶相关知识和研究
进展,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查找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关进展,并 发表自己的看法。 查找“基因身份证”相关进展,并 发表自己的看法。
测试(五)
1与核蛋白入核转运无关的是( )。 A NPC; B 输入蛋白; C Ran; D Rab 2 帮助组蛋白和DNA形成正常核小体的分子伴侣是( ) A Hsp60; B Hsp70; C Ran; D核质蛋白 3 组成型异染色质分布与染色体的着丝粒、端粒和次缢 痕处,呈现( )带染色。 A G ;B C; C N;D T 4硝酸银染色主要是染( )的酸性蛋白质。 A NOR; B 着丝粒; C 端粒; D 随体 5 ( )带法是对染色体末端区的特殊染色法。 A G; B C ; C N ; D T
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 DFC)
颗粒区(granular component, GC)
二、核仁的功能
核糖体的发生:
前体rRNA合成
FC. DFC
加工
DFC.GC
组装
细胞质
(一)rRNA前体的转录 1、真核生物核糖体含有4种rRNA,即5.8SrRNA 、 18SrRNA、28S rRNA 、5SrRNA,其中前三种的 基因组成一个转录单位,重复串联分布在NORs。
人类的核型分析与核型模式图
(二)染色体显带技术
用特殊染色方法使染色体产生明显带型,形 成不同的染色体个性,以此作为鉴别单个染 色体和染色体组的一种手段。
能够明确鉴别一个核型中的任何一条染色体, 乃至一个易位片段。
常用的有Q带、G带、C带、N带、R带、T 带。
四、巨大染色体
(一)多线染色体 (polytene chromosome) 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 幼虫组织细胞、某些植 物细胞。 来源:核内有丝分裂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 位于间带, “奢侈”基因(luxury gene) 位于带上。

第十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第十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The Cell Nucleus and Chromosome细胞核的概述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信息中心。

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称为拟核。

有无核膜是区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标志。

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骨骼肌细胞为多核细胞核进化的意义:● 构成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保护DNA,使之免受胞质机械运动的影响。

●使基因表达的两步(转录和翻译)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

● 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①遗传②发育●前者表现为通过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维持物种的世代连续性。

●后者表现为通过调节基因表达的时空顺序,控制细胞的分化,完成个体发育的使命。

本章内容第一节核被膜(核膜)第二节染色质和染色体第三节核纤层、核基质和核仁间期细胞核的组成1、核被膜(核膜)2、染色质3、核基质(核纤层,核骨架)4、核仁第一节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一、核被膜化学成分蛋白质和脂类,浓度有差异。

1、蛋白质内核膜中含有核纤层相关蛋白(LAP)。

2、脂类与内质网相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较多。

二、核被膜的结构1、外核膜2、内核膜3、核周间隙4、核孔复合体1、外核膜与ER膜相连胞质面有核糖体附着,是特殊的内质网(ER)分布有细胞骨架,与核在细胞内的定位有关。

2、内核膜有特殊蛋白结合于核纤层。

●核纤层(nuclear lamina):旧称“核周层”、“核衬层”或“核层”,是位于细胞核内染色质与内核膜之间的由中间纤维蛋白构成的网络状结构。

核纤层的功能1.为核膜提供支架2.有助于维持间期染色质高度有序的结构3.是联系胞质中间纤维与核骨架之间的桥梁3、核周间隙内外核膜间的腔隙,与rER腔相通。

4、核孔(nuclearpores)由内外核膜融合形成的小孔,细胞内外物质运输的通道。

核孔的数目随着不同细胞类型以及细胞代谢活性的不同,变化很大。

10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10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即核蓝(nuclear basket)。 • 辐(spoke)
– 柱状亚单位(column subunit) – 腔内亚单位(luminal subunit) – 环带亚单位(annular subunit) • 中央栓(central plug):transporter
The Nuclear Pore
核被膜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有规律地解体与重建
• 新核膜来自旧核膜。 • 核被膜的去组装是非随机的,具有区域特异
性(domain-specific)。 • 以非洲爪蟾卵提取物为基础的非细胞核装配
体系提供了实验模型。 • 核被膜的解体与重建的动态变化受细胞周期
调控因子的调节,调节作用可能与核纤层蛋 白、核孔复合体蛋白的 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修 饰有关。
三、染色质蛋白
负责DNA分子遗传信息的组织、复制和阅读。 1. 组蛋白(histone): 2. 非组蛋白(nonhistone): 3. 非组蛋白的不同结构模式
组蛋白
• 带正电荷,含Arg,Lys,属碱性蛋白,共5种,分为: – 核心组蛋白(core histone):H2A、H2B、H3、H4; 帮助DNA卷曲形成核小体的稳定结构 – 连接组蛋白(linker histone):H1。在构成核小体时 H1起连接作用,
细胞核的结构组成
(1)核膜 (2)染色质 (3)核仁 (4)核骨架
核骨架:在细胞核内,
除了核被膜、核纤层、 染色质与核仁以外的网 架结构体系。
第一节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1、核被膜 Nuclear envelope 2、核孔复合体 nuclear pore complex,NPC
一、核被膜是双层膜结构
电镜下,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

第十章 染色质与染色体

第十章 染色质与染色体
在果蝇发育的某个阶段,多线染色体的某些带区变得疏松膨大而形成胀泡。胀泡是基因活跃转录的形态学标志。
(二)灯刷染色体
存在动物的卵母细胞中。其中两栖类卵母细胞的灯刷染色体最典型,在植物中也有报道。
灯刷染色体 是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它是一个二价体,包括4条染色单体 。
DNA--核小体--螺线管--环--微带--染色体
染色体包装的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示意图:
上述两种关于染色体高级结构的组织模型,前者强调螺旋化,后者强调环化与折叠 。以(图8-14)作为融两种机制在内的染色体包装模型。
四﹑常染色质的异染色质
染色质可分为常染色质的异染色质。
1﹑ 常染色质
配对结构域:
②次缢痕
除主缢痕外,在染色体上其他的浅染缢缩部位称为次缢痕,它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③ 核仁组织区(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 NOR)
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但并非所有次缢痕都是NOR.细胞分裂结束时,核仁总是出现在次缢痕处,它是rRNA的基因所在部位.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有关。
(二)染色体的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
直径2nm的双螺旋DNA与组蛋白八聚体构建成的核小体串珠结构,其直径10nm.然后盘绕成30nm的螺线管。由螺线管形成DNA复制环,每18个复制环呈放射状平面排列,结合在核基质上形成微带。微带是染色体高级结构的单位.大约106个微带沿纵轴构建成子染色体。
Z-DNA:也是B-DNA的变构形式,是左手螺旋DNA。
三种构型DNA中,特别是大沟的特征在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此外沟的深浅及宽窄也直接影响调控蛋白对DNA信息的识别。

染色体的结构与复制教案

染色体的结构与复制教案

染色体的结构与复制教案一、引言染色体是生物体内的基因组织单位,具有重要的遗传功能。

本教案将介绍染色体的结构和复制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重要性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二、染色体结构1. 染色体的定义和概述- 染色体是由DNA、蛋白质和其他分子组成的复杂结构。

-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起到保护和传递基因信息的作用。

2. 染色体的组成- DNA: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构成的,DNA携带着遗传信息。

- 蛋白质:染色体中的蛋白质包括组蛋白等,起到支持和包装DNA的作用。

- 其他分子:染色体还含有一些其他分子,如RNA、酶等。

3. 染色体的结构层级- 染色体从较松散状态到高度有序的状态层级分为:染色质纤维、染色体螺旋、染色体臂、染色体节、染色体染色体上的蛋白质和DNA 之间通过非均一性核质结合进行组装。

三、染色体复制1. 染色体复制的定义和重要性- 染色体复制是指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和重建过程。

- 染色体复制是细胞分裂的前提和基础,能够保证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2. 染色体复制的过程- 有丝分裂中的染色体复制:包括染色体复制的起点、复制泡、DNA复制、复制末期。

-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复制:包括染色体复制的起点、细胞减数、染色体分离和细胞的分离。

3. 染色体复制的调控机制- DNA复制酶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 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质也参与了染色体复制的调控。

四、染色体的遗传变异1. 染色体突变的定义- 染色体突变是指染色体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的现象,可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 染色体结构变异- 缺失:染色体上的一段基因序列丢失。

- 重复:染色体上的一段基因序列重复出现。

- 倒位:染色体上的一段基因序列发生翻转。

- 染色体易位:两条染色体之间的断裂和重组。

3. 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多体症: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目增加。

- 染色体缺失症: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目减少。

五、总结与思考本教案介绍了染色体的结构与复制,包括了染色体的组成、结构层级,染色体复制的过程和调控机制,以及染色体的遗传变异等内容。

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生物学意义

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生物学意义

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生物学意义染色体是细胞内最大的分子,其结构和功能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核心。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对于揭示细胞分裂、遗传变异、遗传信息传递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本文将介绍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

一、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是由DNA、蛋白质和RNA等分子构成的大分子复合体。

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有丝分裂和间期。

1. 有丝分裂期有丝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在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开始凝聚成染色体。

染色体由两个姊妹染色单体组成,形成V字形结构,称为染色体二分体。

在染色体中,DNA通过histones等蛋白质组成核小体,进而形成染色质纤维,纤维又相互缠绕形成染色体。

2. 间期间期指不进行有丝分裂的一段时间,包括G1期、S期和G2期。

在G1期,染色体呈现出解缠、张开的状态,其中的DNA被转录成RNA,合成一些必要的蛋白质。

在S期,DNA进行复制,生成两份DNA。

在G2期,细胞开始进行前期准备,为下一次有丝分裂积累能量和物质。

二、染色体的功能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染色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1. 遗传功能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代表了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在染色体中,基因通过DNA序列的特定排列方式被编码,由此决定了生物的基本性状和特征。

通过染色体的遗传功能,生物能够遗传和保持其基因信息。

2. 维持染色体结构和形态染色体的结构和形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遗传功能的表现。

染色体的基础结构是核小体,它们通过DNA的缠绕和复杂的结构,形成连续细长的染色质纤维,再经过紧缩和组合而形成染色体。

在此过程中,蛋白质和其他分子的作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表观遗传功能“表观遗传”是指不含改变DNA序列的遗传变异,它能够影响基因表达或细胞分化等生物学过程。

染色体的表观遗传功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与DNA交互,从而影响DNA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解析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解析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解析染色体是一种基因组的组织形式,它在细胞核中承载着遗传信息,并参与了生物的遗传过程。

本文将对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解析。

一、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主要由DNA、蛋白质和少量RNA组成。

在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中,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而在原核生物中,染色体则位于细胞质中。

1. 染色体的DNA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它是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鸟嘧啶)组成的双链螺旋结构。

DNA通过碱基配对(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双氢键连接,鸟嘌呤与鸟嘧啶之间有三氢键连接)形成了双链结构。

2. 染色体的蛋白质染色体的DNA会与一系列蛋白质组合成染色质。

这些蛋白质包括组蛋白、非组蛋白和组蛋白修饰酶等。

组蛋白是染色质中最主要的蛋白质,它能够紧密地包裹DNA,并使得整个染色体更加结构紧凑。

3. 染色体的RNA染色体中还含有一些RNA分子,如rRNA、tRNA和mRNA等。

它们在染色体的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rRNA参与了蛋白质合成的过程,tRNA则参与了氨基酸的搬运,mRNA则是基因转录的产物。

二、染色体的功能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承担着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维持稳定性的功能。

下面将介绍染色体的几个主要功能。

1. 遗传信息的传递染色体中的基因是遗传信息的最基本单位,它们通过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进行传递。

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复制后分离,保证了每个子细胞都能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

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配对和交换使得遗传信息的重组发生,从而增加了遗传多样性。

2. 蛋白质合成的调控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通过DNA转录为mRNA,并进一步翻译为蛋白质。

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上的DNA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精确的调控。

例如,一些调控元件如启动子和增强子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这些调控因子的结合位点通常位于染色体上。

3. 染色体的稳定性维持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帮助维持了染色体的稳定性。

例如,染色体上的蛋白质可以修复DNA损伤,防止染色体异常断裂和重排。

染色体高级结构的形成和功能

染色体高级结构的形成和功能

染色体高级结构的形成和功能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编织而成的复杂结构。

人类细胞核中的每个染色体都是一个长而弯曲的线性结构,但在染色体高级结构的组织和调节中,线性DNA被压缩和折叠成一系列瓶颈和环状结构,以便容纳在微小的细胞核中。

本文将讨论染色体高级结构的形成和功能。

1. 染色体的组织层次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些染色体的基本知识。

DNA是双链螺旋结构,由核苷酸单元组成,包括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鳞状细胞素。

蛋白质可与DNA紧密结合,形成核糖核酸(核蛋白)复合物,称为染色质。

在染色质的组织过程中,DNA被包裹成一个核小球(半径约为30纳米),然后被包裹成一个直径为300纳米的有序螺旋复合体,称为核小体或染色质棒。

2. 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在染色体的高级结构中,染色质棒被更高层次的组织方案包裹成棒状染色体,直到完全压缩为厚厚的核小球。

未压缩的线形染色质形成了长长的染色体臂和短臂,由一些特定的DNA序列点(端点)连接成染色体的末端。

压缩过程中发生了视觉上最引人注目的变化,线性染色质首先卷曲成象征性的螺旋结构,然后定位为等间隔的环构象,这些环由跨越整个染色体的同源和非同源互联在一起。

环构象的形成是由于DNA序列自身复杂的化学性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3. 染色体的功能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高级结构对于正确分配染色体在受精卵发育中至关重要,未能得到正确调节的染色体结构往往会导致染色体异常和杂交不合,最终导致致命的胚胎发育缺陷。

除此以外,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可能会影响DNA复制的进程,DNA修复机制以及DNA同源重组的过程。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高级结构的染色体在基因表达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染色体高级结构和基因调控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研究人员目前最热门和最有前途的研究领域之一。

染色体高级结构的重塑可以增强或降低特定基因群的表达,这一发现揭示了整个基因组的调控系统中一个可能更广泛的规模。

综上所述,染色体高级结构的形成和功能是很复杂的,目前我们对其认识还很有限。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DNA的有序组织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DNA的有序组织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DNA的有序组织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DNA的有序组织染色体是一种特殊的细胞结构,其承载了遗传信息,并参与了细胞的复制和功能调控。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关联的,探究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和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染色体的结构、DNA的组织和染色体的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是细胞内可见的可染色的线状结构,最初在有丝分裂时被观察到。

人类细胞中的染色体呈现出双螺旋形状,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结构特点。

1.1 染色体的核心结构在染色体的结构中,DNA双螺旋是核心部分。

DNA双螺旋由两条互补的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互连接而成,形成了螺旋状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DNA能够紧密地承载遗传信息,并在细胞分裂时传递给新生细胞。

1.2 染色体的蛋白质包裹DNA双螺旋通过蛋白质包裹形成紧凑的结构。

这些蛋白质不仅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还参与了基因组的组织和调控过程。

在染色体中,有两类主要的蛋白质:组蛋白和非组蛋白质。

组蛋白对DNA进行包裹和紧缩,非组蛋白质则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细胞的功能。

染色体在有丝分裂时可以通过染色剂染色变得可见。

这也是为什么染色体能够得名的原因。

染色体可见性的增加是由于在细胞准备分裂时,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组成的染色质发生了染色剂结合的区域变化。

二、DNA的有序组织DNA的有序组织是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DNA以一定的方式组织在染色体中,不仅保护了DNA分子,还促进了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2.1 基因组的组织DNA分子在染色体中的组织是非常有序的。

基因序列是DNA分子中具有遗传信息的部分,它在细胞分裂和功能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基因组成是基因组织的基本单位,多个基因组成的区域被称为基因座。

2.2 染色体的可变性DNA分子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在不同的细胞和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染色体的可变性上。

人类染色体的可变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DNA聚合酶Ⅰ DNA聚合酶Ⅰ
5′
3′
3′ 5′ 5′ 3′
3′ 5′ 5′ 3′
DNA连 接 酶
3′ 5′ 5′ 3′
DNA连 接 酶
3′5′ 3′′ 5
原核细胞DNA的 半不连续、半保 留复制过程
复制的起始、 方向
复制叉的 5´ 移动方向

拓扑异 构酶 解链酶 引物体 SSB RNA引物
插入
-T-C-G-A-G-C-T-G-T-A-C-G-A-G-C-T-C-G-A-C-A-T-G-C-
颠换
-T-C-G-T-C-T-G-T-A-C-G-
A
缺失
-T-C-G-C-T-G-T-A-C-G-A-G-C-G-A-C-A-T-G-C-
二、DNA聚合酶
三、DNA突变、损伤与修复
四、重组
所有细菌的主要基因都位于单一的 环状双链染色体DNA上,染色体DNA编 码着1000~5000个蛋白质 大肠杆菌染色体结构 染色体环中蛋白质与DNA结合,对 DNA起着保护、固定和压缩的作用 细菌还可能含有质粒
组蛋白与DNA的结合
组蛋白与DNA的结合
b、DNA聚合酶的校对功能(错配碱基被3′-5′
外切酶切除) c、起始时以RNA作为引物 d、DNA的损伤修复系统
端粒酶(telomerase)
DNA复制需要引物,但在线形DNA分子末端不可能通过 正常的机制在引物被降解后合成相应的片段.如果没有特殊 的机制合成末端序列,染色体就会在细胞传代中变得越来越 短。这一难题是通过端粒酶的发现才得到了澄清,端粒酶是 一种含RNA的蛋白复合物,实质上是一种逆转录酶,它能 催化互补于RNA模板的DNA片段的合成,使复制以后的线 形DNA分子的末端保持不变。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3
前导链 (leading strand)
5 3
解链方向
后随/滞后链 (lagging strand)
冈崎片段 (okazaki fragment
5
DNA复制的分子基础
• 1.底物 dNTP(dATP,dGTP,dCTP,dTTP) (dNMP)n+1 +PPi (dNMP)n + dNTP • 2.有关的酶
DNA突变的类型
野生型基因
-T-C-G-A-C-T-G-T-A-C-G-A-G-C-T-G-A-C-A-T-G-C-
碱基对的置换 (substitution)
移码突变 (framesshift mutation)
转换
-T-C-G-G-C-T-G-T-A-C-G-A-G-C-C-G-A-C-A-T-G-C-
DNA链的合 成与延长
DNA 聚 DNA聚合 合酶Ⅲ 酶III DNA聚 合酶I 3´
DNA链合 成的终止
3´ 5´
前导 DNA连 接酶 链 滞后 链

RNA引物


复制的忠实性
DNA复制过程是一个高度精确的过程, 据估计,大肠杆菌DNA复制109-1010碱基对仅 出现一个误差,保证复制忠实性的原因主要 有以下四点: a、DNA聚合酶的高度专一性(严格遵循 碱基配对原则)
以5′→3′方向的亲代DNA链为模板的子代链在复制时则
是不连续的,其链的聚合方向也是5′ →3′ ,这条链被称 为后随/滞后链(lagging strand)。 前导链连续复制而后随链不连续复制,就是复制的半不 连续性。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由于亲代DNA双链在复制时是逐步解开的,因 此,后随链的合成也是一段一段的。DNA在复 制时,由后随链所形成的一些子代DNA短片段 称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冈崎片段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约为 1000 ~ 2000 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约为 100 个核 苷酸。
→3 ′)
起 点
起 点
起 点
起 点
起 点
起 点
复制起始点、复制子与复制叉(动画演示)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都是5′→3′
以3′→5′方向的亲代 DNA链作模板的子代链在复制时基 本上是连续进行的,其子代链的聚合方向为5′ →3′,这 一条链被称为前导链(leading strand)。
冈崎片段
5 ′
前导链 3 ′
滞后链
3′ 5′
(三)复制的终止
• 遇到终止子停止复 制 • DNA聚合酶Ⅰ利 用 5′→ 3′外切酶 活性水解引物 • DNA聚合酶Ⅰ聚 合活性填补缺口 • DNA连接酶连接 缺口。
3′
5′ 3′ 5 ′ 5′ 3′ 3′ 5 ′ 5′ 3′ 3′ 5 ′ 5′ 3′ 3′ 5 ′ 5′ 3′
5′
3′
DNA双链
3′ 5′
DNA复制起始的过程
拓扑异构酶 单链结合蛋白 解链酶 引物酶及引发体 DNA聚合酶 DNA连接酶 引物
5′
3′
拓扑异构酶 与DNA双链 结合,松弛 超螺旋。
3′ 5′
DNA复制起始过程
拓扑异构酶 单链结合蛋白 解链酶 引物酶及引发体 DNA聚合酶 DNA连接酶 引物
3′
3´ 5´ 3´ 5´
DNA聚合酶的校对功能
3'
5'
模板链
A G A A C C T T G T C T T G G A A C
连 接 酶 连 接 缺 口
5'
P
P
P
P
P OH
P
P
P
P
3'
缺口
连接酶
Mg2+
ATP或NAD+
PPi或NMN
5'
3'
模板链
A G A A C C T T G T C T T G G A A C
1、本章简介
2、掌握内容讲述 3、要点回顾 4、本章习题
本章介绍了原核/真核 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生物体内DNA的复制过 程、DNA的突变、损伤 与修复、重组。重点 掌握DNA复制的过程与 机制。
10.1
10.2 10.3 10.4
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
染色质结构 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 DNA复制
一、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机制
端粒酶是一种RNA-蛋白质复合体,它可以 其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过程对末端DNA 链进行延长。
端粒酶的作用机制
DNA的突变、损伤与修复
(一) DNA的突变
(二) DNA的损伤 与修复
DNA碱基在物理或化学因素影响下发生
结构变化,绝大部分可被DNA修复纠正,
如果没有被纠正而变成可遗传的永久的
3′
引物酶合成引物
5′
(二)DNA复制的延伸——DNA聚合酶Ⅲ
1. DNA聚合酶Ⅲ把新生链的第一个脱氧核苷酸 加到引物的3′—OH上,开始新生链的合成过程
A A T C T A T A G
引物
DNA
聚合酶Ⅲ
组成 DNA 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一个个连接起来
A A T C T A T A G T T
引物 3′,5′-磷酸二酯键
的DNA分子。由于子代
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 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 复制。
DNA复制的起始、方向(5′ →3′)
起始点 未复制DNA 起始点
复制叉的推进
起始点 单向复制
复制叉
起始点 双向复制
环状 DNA复制时 所形成的θ结构
复制叉 复制叉
真核细胞DNA多个起点复制(5′
5′
3′
解链酶解开 DNA双螺旋
5′
DNA复制起始的过程
拓扑异构酶 单链结合蛋白 解链酶 引物酶及引发体 DNA聚合酶 DNA连接酶 引物
3′
5′
3′
单链结合蛋白 防止复螺旋
5′
DNA复制起始过程
拓扑异构酶 单链结合蛋白 解链酶 引物酶及引发体 DNA聚合酶 DNA连接酶 引物(RNA)
3′
5′
DNA
真核生物染
核小体链 纤丝 突环
色体DNA组 装的不同层 次的结构
玫瑰花结
螺旋圈 染色体
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遗 传 信 息 流 即 由 DNA 复 制把亲代的遗传信息忠实 地传递给子代。在子代这 些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递 给 RNA ,再由 RNA 通过翻译 转变成相应的蛋白质。基 因 表 达是 指 DNA 经 过转录 产生 RNA , RNA 经过翻译产 生蛋白质。
109,000 120,000 400,000
400
+ + + 1
100 + + 0 .05
10-20
+ + 50
转化率
原核生物中的三种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的活性
• 5′至3′的聚合活性
5′→ 3′方向——链的延伸
• 核酸外切酶活性
5′→ 3′外切酶活性——切除引物 3′→ 5′外切酶活性——校对功能
改变——基因突变
最简单的突变是点突变(单独一个碱基
的突变),可分为转换和颠换
点突变如果发生在DNA的非编码区或密
码子的第3个碱基,一般不会改变其编码 的蛋白质——沉默突变
点突变改变了Pr的AA——错义突变,对Pr功能 的影响可小可大甚至致死,这取决于Pr的重要性
点突变如使一个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子,结果基 因产物是变短的Pr——无义突变 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多个碱基引起移码突变,所 翻译的Pr从突变点到C末端序列发生改变 与调节、生长、分裂、死亡相关基因的突变可 能诱发癌症;沉默突变、非致死突变的积累产生 遗传多态性,即“正常”DNA-Pr序列可接受的突 变
G
A A T C T A T A G T T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