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蚂蚁效应”对企业人才招聘的启示
“懒蚂蚁员工”的价值
“懒蚂蚁员工”的价值作者:纳兰策来源:《职业》2013年第12期生物学家研究发现,成群的蚂蚁中,当大部分蚂蚁勤劳地寻找、搬运食物时,总有少数蚂蚁东张西望不干活。
但是,当蚁群的食物来源断绝或蚁窝遭到破坏时,这些不干活的蚂蚁就会挺身而出,带领伙伴向新的食物源转移,这个现象被称为“懒蚂蚁现象”。
而在职场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懒蚂蚁员工”,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哪些员工属于“懒蚂蚁”案例一:吴丽到企业担任人事专员,入职不久她就发现公司有几个员工在上班时表现得非常随性,每天日上三竿才晃晃悠悠地来到单位,工作时还一边聊天一边喝咖啡,完全没有其他同事那么紧张和忙碌。
令她不解的是,这几个员工的薪水却一点都不低,也从未因迟到早退而被扣过奖金。
当吴丽把自己的困惑说给主管,询问是否要按照公司的规定给予他们一些缺勤警告时,主管意味深长地说:“他们都是公司的特殊人才,不适用于一般规定。
老板已经默许了,我们自然不必计较。
”后来,吴丽才知道,这几个同事虽然看似游手好闲,却都有自己独到的本领,有的能够签下出人意料的大单子,有的总能对市场动向做出准确的预见,也有的能在企业出现公关危机的时候力挽狂澜,因此大家对他们也都格外尊重。
案例二:孟穆穆专科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创业型公司担任文员。
多年后,随着公司的迅速成长和发展壮大,她作为老员工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并最终成为了公司的行政兼人事经理。
可是,职位的升迁和薪水的提高并没有让孟穆穆更加卖力地工作,她开始养尊处优,越来越不重视自己的工作。
每当老板因为分配给她的任务迟迟不能完成而准备对其动怒时,她就耍起万金油的本事,要么强调客观,要么埋怨同事;要么敷衍推脱,要么倚老卖老。
老板起初对此也无可奈何,一方面因为人事行政的工作原本就很难用具体的指标量化,无法对她进行确切的批评;另一方面她毕竟是老员工,在创业之初跟着自己吃过苦,辞退她一则于心不忍,二则容易动摇人心。
可是,时间长了老板也就不再放任了,为了不让她懒散的坏习惯在公司蔓延,老板在主动支付一笔丰厚的奖金之后将她劝退了。
[懒蚂蚁效应图文]懒蚂蚁效应
[懒蚂蚁效应图文]懒蚂蚁效应懒蚂蚁效应一:懒蚂蚁效应作文精选有位学者,他看到日常生活中一群蚂蚁在搬运食物,大多数都能积极主动,来去奔波,往返劳累,不辞辛苦地工作着。
可总有那么几只,整天东张西望这里转一圈,哪里兜一圈,游手好闲。
他感到很奇怪,一次他突发奇想,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决定把原来的食源给蚂蚁断掉,结果发现,原来拼命工作的那些蚂蚁,一个个都像没头苍蝇似的、毫无目标的到处瞎跑,而那几只原来看似懒惰的蚂蚁,却很快地找到新的食源,并很快地组织其它的蚂蚁,开始搬运食物,他把这一现象叫做“懒蚂蚁效应”。
原来,那几只懒蚂蚁,平时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在不断地工作——找寻新的食源,并做好记录,以备不时之需。
这一“懒蚂蚁效应”被聪明的日本人,很快地运用于很多企业管理阶层,使得这些企业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诚然每个企业都需要,像普通蚂蚁那样的员工,积极肯干,吃苦耐劳,他们是企业的经济来源。
但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则更需要像懒蚂蚁一样的人才。
因为他们才是企业真正的希望,是企业的脊梁骨、顶梁柱。
每个企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需要不断地技术革新,产品更新换代,更需要挖掘开发新市场,只有“懒蚂蚁们”才具有这种睿智和才能,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我对“蚂蚁效应”有着切身的体验,我是搞通用技术的人,因我来自技术欠发达的地方,开始进入我公司时,只能进入普通蚁工的行列,发现,与苏南相比,不是以往所说的落后二十年,而是五十年,甚至有些技术有上百年的差距。
我本来在本市可以说技术是名列前茅的,可一看到苏南领先的技术时,如堕云烟,很多处于陌生状态,都得重新学习。
我用了近四年时间,不断地翻阅书籍,查阅资料,甚至多次偷师于大家风范,异军突起般地迈入“懒蚂蚁”的行列,成为没有工程师职称而又享受其待遇的人。
老总为了鼓励我,为我购置商品房,将我的户口迁入江南。
与此同时,对我上下班时间不作规定,他说:“只要我的机器在正常运转,你爱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当然,我也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人,做到凡在我技术范围内的,从不求援别人。
基于“懒蚂蚁效应”的企业管理优化探究
基于“懒蚂蚁效应”的企业管理优化探究内容摘要:“懒蚂蚁效应”是指在企业中,一些平时懒于杂物、勤于动脑的人其实才是企业的核心力量。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湘乡市某电镀企业的研究,考察了该企业基于“懒蚂蚁效应”的发展历程、人才的差别化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根据考察结果提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围绕“懒蚂蚁”型人才优化企业管理,确定发展方向,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才能建立并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懒蚂蚁效应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懒蚂蚁效应”概述(一)“懒蚂蚁效应”的概念“懒蚂蚁效应”是由生物学上的一种现象命名的,它的最初来源是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蚂蚁的日常生活状态时,发现在整个蚁群中大约有20%的蚂蚁对搬运食物等日常工作漠不关心,表现出懒于工作的状态,但是当遇到原有食物来源断绝或其他突发事件时,反而是这20%的蚂蚁带领平时辛勤工作的同伴向早已考察好的新地方转移。
由此可知,所谓的“懒蚂蚁”其实是在其他伙伴忙于日常工作时,将注意力放在了群体未来的发展上,从而保证了整个群体的长远利益。
(二)“懒蚂蚁效应”与企业发展“懒蚂蚁效应”与经济学上著名的“帕累托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类似,可以认为是帕累托效应在人才价值方面的反应,即企业中20%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80%的贡献。
具体而言,就是指在企业中追踪市场变化方向、开发新技术工艺、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的人,尽管与其他员工相比,平时不一定每天在企业早出晚归,忙于事务,似乎对企业的发展无关紧要,实际上正是他们才保证了企业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市场条件下,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并逐渐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形,从而保证了企业的长久发展。
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发挥好20%的“懒蚂蚁”型员工的作用,整个企业的运行应该由这部分人来决定并掌握,而在企业困难时期,则需要保留好这部分力量,以便等待机会重新发展。
而对于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目前只意识到市场跟踪和管理的重要性,对新技术开发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则认识不足,经常缩减相应的预算和人员,从而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_懒蚂蚁效应_对企业人才招聘的启示
管理论坛P.166 人力资源管理“懒蚂蚁效应”对企业人才招聘的启示潘文燕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摘 要:关键词:招聘 懒蚂蚁效应 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合适的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如何获取适合组织发展的人力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借自然界的“懒蚂蚁效应”现象作分析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了新的视角。
成功的人员招聘对于构建和维持一个成功的组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组织的成功和组织中的人的素质密切相关,一项研究表明,高素质雇员的绩效达到了平均水平的129%(Boyatzes,1999),因此招聘合适的人以及最大限度的激励和留住合适的人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
“合适的人”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选出来的。
鉴于招聘的重要性,本文从自然界的“懒蚂蚁效应”现象来研究企业如何招聘“合适的人”。
何为“懒蚂蚁效应”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
结果发现。
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
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从“懒蚂蚁效应”现象中可看出,蚁群的成功基于多方面的:合理的分工合作、各尽其长、各显其能,但“懒蚂蚁”更显重要。
而对于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拥有“懒蚂蚁”式的员工也至关重要,这就是在组织建设中的 “懒蚂蚁效应”。
界定企业中的“懒蚂蚁”式人才在人才的选用和配置中,需要分清人才的类型和特点,加以合理运用,使他们正确定位,不断认识和提高自我。
懒蚂蚁效应 案例
懒蚂蚁效应案例
懒蚂蚁效应是指一个组织或团队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即一些成员看似懒散,实际上在进行一些研究和观察,从而为团队带来新的思路或机会。
这种现象在企业中也十分常见,部分员工看似闲散,实则在思考和观察市场,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知名日化公司宝洁公司的一个决策。
1931年,宝洁公司的一
位高层在研究公司的销售策略时发现,尽管公司的销售部门非常努力地拓展市场,但其销售额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
在进行了一番深入的研究和观察后,这位高层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宝洁公司的销售团队中,大部分成员都在进行日常的销售活动,但只有少数成员在进行一些创新性的研究和观察,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这部分看似懒散的员工其实是在为公司的未来寻找新的机遇。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位高层决定改变公司的销售策略,将重点放在培养和鼓励那些看似懒散的员工上,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结果,这些员工在研究和观察市场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产品和市场机会,为公司的销售额带来了明显的提升。
这个案例证明了懒蚂蚁效应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只有少数看似懒散的员工才能为团队带来新的思路和机会,才能推动团队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在企业的管理中,既要选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勤蚂蚁”,也要任用运筹帷幄、有清晰头脑的“懒蚂蚁”,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持续增长。
懒蚂蚁效应
生物学家研究发现,成群的蚂蚁中,大部分蚂蚁很勤劳,寻找、搬运食物争先恐后,少数蚂蚁却东张西望不干活。
当食物来源断绝或蚁窝被破坏时,那些勤快的蚂蚁一筹莫展。
“懒蚂蚁”则“挺身而出”,带领众伙伴向它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在蚁群中的“懒蚂蚁”更重要,在企业中注意观察市场、研究市场、把握市场的人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观察。
结果发现。
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
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在蚁群和企业中,“懒蚂蚁”很重要,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2应用法则编辑20%的“懒蚂蚁”指导80%的勤劳蚂蚁,难道动物界也遵循着效率法则?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如果已经站到了“懒蚂蚁”的位置上,那不妨定下心来,好好“偷懒”。
埋头苦干不如游手好闲!很多人都读过有名的励志寓言:苏格兰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抗击外国侵略者,一连打了7次都失败了,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后来,他看到一只蜘蛛在结网,结了7次都没成功,但是仍然坚持结了第8次,终于成功了。
他被这种精神感动,再一次组织抵抗,终于取得了胜利。
懒蚂蚁效应的研究寓言中的另一位“劳动模范”是蚂蚁,它们往往代表了勤奋工作、任劳任怨,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研究生院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日本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
结果他们发现,大约80%的蚂蚁从事某种工作,例如清理蚁穴垃圾或收集食物,很少停下来休息,但其他工蚁则整日无所事事,几乎不参加任何工作。
懒蚂蚁效应
懒蚂蚁效应懒蚂蚁效应,又称为“懒惰效应”,是指一个蚂蚁群体中存在着一些工作效率极低、甚至完全不愿意工作的蚂蚁,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常见于人类社会,被用来形容个体的懒惰和对集体利益的忽视。
懒蚂蚁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如果每个个体都采取消极的态度,那么整个团队、公司甚至整个社会都会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在现代社会中,懒惰效应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困扰组织管理者和领导者的一个难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懒蚂蚁效应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懒蚂蚁效应经常出现在一个团队、公司或组织中,尤其是在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的情况下。
一个团队中的懒惰成员通常表现为工作不积极,拖延症严重,常常找各种借口逃避工作,甚至出现工作推诿、责任逃避的情况。
这些行为不仅会严重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还会动摇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氛围,最终导致整个团队的失败。
而如果一个团队多了几个这样的“懒蚂蚁”,团队的发展、甚至公司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在现实生活中,懒蚂蚁效应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些人工作时常常拖拖拉拉,总是拖延时间,拖延工作,让他人倍感厌烦;有些人在工作中总是推诿责任,不愿意承担起自己的工作责任,导致整个团队的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还有些人面对工作中的难题和挑战时,总是第一个丢下工作逃避,这样的行为会极大地破坏工作秩序和工作团队的团结性。
而这些行为无疑都是懒蚂蚁效应的表现,它们不仅伤害了整个团队的利益,也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和前途。
懒蚂蚁效应的存在会给团队和公司带来很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找到方法来应对这一问题。
对于存在懒蚂蚁效应的团队,领导者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团队成员的监督和管理。
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和分辨出工作中的“懒蚂蚁”,及时采取措施引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
领导者也要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团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价值。
针对懒蚂蚁效应,团队成员也应自觉提高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
企业管理的懒蚂蚁效应
企业管理的懒蚂蚁效应企业管理的懒蚂蚁效应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
结果发现。
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
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谭小芳老师认为,相对而言,在蚁群中,"懒蚂蚁"更重要;而在企业中能够注意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人也更重要。
谭小芳将懒蚂蚁效应引申为--企业在用人时,既要选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勤蚂蚁",也要任用运筹帷幄,对大事大方向有清晰头脑的"懒蚂蚁"。
这些"懒蚂蚁"不被杂务缠身而长于辨别方向和指挥前进,能想大事、想全局、想未来,也可以理解为国内企业呼唤懒蚂蚁思维的企业家。
比如,国内很多企业都勤于外联,疏于服务;勤于开发新客户,疏于维护老客户;勤于销售老产品,疏于策划新产品;勤于发展,疏于管理;勤于人际关系,疏于家庭和谐等等,总之,如果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能有些懒蚂蚁思维,那么就不会只耕地,不看前方--像一只牛,更像一只勤蚂蚁。
如果哪家企业的老板在自己企业里面发现了些许"懒蚂蚁"员工,那你就有的赚了!他们很好辨认,有共同特点:他们擅长学习充电,用智慧去观察,去分析,去寻找市场中新的发展机会;他们善于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企业管理的弊端,提出建设性意见,遵守规则并坚持原则;他们立足部门所辖业务,努力钻研业务,通过对各种新知识、新理念、新观念的学习,保持思路开阔,思想常新。
发掘酒店的“懒蚂蚁”?
何谓帕雷托原理与“懒蚂蚁效应”?帕雷托原理可以称为二八法则,是指世界上充满了不平衡性,比如 20%的员工创造了80%的价值等。
法则认为,资源总会自我调整,以求工作量减到最少。
二八法则同样适用于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
只要学会抓住关键的少数,就可以用20%的精力付出获取80%的回报。
然而这20%的力量究竟在哪里是管理者需要考量的。
无独有偶,日本北海道大学生物进化研究小组对日本黑蚁群的活动进行观察时发现,大约80%的蚂蚁一直在忙碌工作;但剩下20%的工蚁则整日无所事事。
研究者把它们叫做“懒蚂蚁”,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之后他们断绝了蚁群的食物来源。
当那些平时工作勤快的蚂蚁变得一筹莫展,这时“懒蚂蚁”及时出现,带领蚁群向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懒蚂蚁”并不是真的懒惰,而是收敛了气息,侦查情况、掌握大局、运筹帷幄。
20∶80,这正是帕雷托二八法则。
而看到蚁群薄弱之处,探索新食物的“懒蚂蚁”就是二八法则里至关重要的20%。
从“懒蚂蚁”效应可以看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拥有“懒蚂蚁”式员工、合理的分工合作是我们获胜的先决条件。
何谓酒店中的“懒蚂蚁”式员工?酒店在选用和配置人才时,需要分清人才的类型和特点,并加以合理运用。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施奈尔教授根据人力资源的价值性和稀缺性,把人力资源分为四种类型:核心型、大众型、辅助型和特殊型。
四类人才中,只有核心人才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它是企业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的载体。
“懒蚂蚁”员工,这里的“懒”可以理解为做为领导者的低姿态,是一种外表沉静内心却有一股火焰的智者的低调。
这些员工不仅能够思考、观察市场环境和内部经营状况,更能跳出狭窄的视野,看到酒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作出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
而施奈尔教授对核心人才的定义与“懒蚂蚁”效应中的“懒蚂蚁”特征是吻合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懒蚂蚁”式员工在酒店中扮演着核心人才的角色。
目前酒店市场缺乏制度导向,并且季节性明显、受外界影响大,常常会出现业内的低价恶性竞争。
蚂蚁理论
南存辉的“懒蚂蚁理论”有人认为,浙江正泰集团的董事长南存辉从一个穷鞋匠到“中国富豪”,一定活得很累,很苦,然而,南存辉的管理理论却出于人们想象之外。
南存辉很欣赏经济学上的一种“懒蚂蚁理论”。
在人们的印象中,蚂蚁是勤劳的,但有一种懒蚂蚁,当其它的蚂蚁都在啃一块骨头时,它们就在一边袖手旁观,一会儿这里瞧瞧,一会儿那里看看,却不参加啃食活动。
当那些勤劳的蚂蚁把骨头啃完,仍感到饥饿绝望的时候,这些懒蚂蚁就成了领军人物,开始带领那些正处于饥饿中的勤劳蚂蚁转移战场,把它们带到自己在“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时发现的食物场所,使那些勤劳的蚂蚁佩服不已。
真正的企业家不应该是勤劳的蚂蚁,而应该是“懒蚂蚁”。
如果一个企业家整天像勤劳的蚂蚁一样忙个不停,哪有精力来研究战略上的问题呢?如果说职工是埋头拉车的人,那么企业家就是抬头看路的人。
从表象来看,看路的人肯定要比拉车的人要轻松多了。
有句话叫,会者不忙,忙者不会。
凡是在企业忙得昏头昏脑的老板,一定是一个不懂管理的老板。
一个不懂管理的老板他的企业是做不大的,即使做大了,也是不稳定的。
南存辉不提倡主管天天加班,天天熬夜,搞得心脏病复发。
他认为,有本事的主管应该是把事情交给部下去做,而自己却是轻松的。
(据《商界名家》2005年第5期曹康林/文)南存辉的“懒蚂蚁理论” 浙商网改变文字大小:大中小 | 打印 | 关闭 | 评论因“包机大王”王均瑶病逝,记者特地来到温州柳市采访了正泰集团的新闻发言人廖毅,想要他谈谈南存辉是如何做一个“健康老板”的?廖毅告诉记者:“当南董在网上闻知均瑶病逝的消息后,立即发去唁电,并要集团一个副总送去花圈表示哀痛,同时也要集团公司的干部职工要健康工作。
”记者问:“南董是不是也像王均瑶那样在拼命工作?”廖毅说:“南董一直是很注意身体的,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03经济人物评选活动,我们南董是评委,他特地推荐了王石。
为什么要推荐王石?因为王石不仅会管理企业,还会管理自己的身体,每年他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登山,跳伞……他认为只有健康的企业家才是企业长寿的保证。
懒蚂蚁效应
懒蚂蚁效应作者:马薇薇来源:《党员生活·中》2019年第05期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的决策,在压力和焦虑面前保持冷静,这是风险劳动者的基本素质。
不过,如果你以为风险劳动只是决策者或管理者的事,那就错了。
有一些看似纯体力劳动的职业,其实也有一大部分收入来自风险劳动。
比如说,同样在煤矿工作,下井和不下井的工人,待遇相差极大;同样是保洁工作,在室内擦玻璃和在室外进行高空作业,收入也大不一样。
这明显不是由体力劳动的强度决定的,而是由风险劳动的强度决定的。
在企业管理上,对“风险劳动”这个概念还有一个延伸性的应用。
如果你整天忙忙碌碌、日程排满,那反而说明有问题。
要让自己有时间闲下来,要让一部分人经常能闲下来,去做些看似没意义却更具挑战性的事,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这个现象,叫作“懒蚂蚁效应”。
蚂蚁一直都被看成勤劳的代表,但是北海道大学生物学教授长谷川英佑有不同的看法。
他在2002年做了个实验,将90只蚂蚁分成3组,然后观察它们的日常行为。
结果发现,每个小组都有20%的蚂蚁其实是不做事的,要么躺着不动,要么就是在巢穴周围四处闲逛,教授叫它们“懒蚂蚁”。
这就奇怪了,这么勤劳的生物,怎能容忍一群白吃白喝不干活的废物?其实,它们的作用只有非常时期才能体现出来。
当研究者断绝了这群蚂蚁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常工作起来很勤快的蚂蚁立刻陷入混乱,急得团团转,反倒是那20%的懒蚂蚁站了出来,带领蚁群找到新的食物来源。
原来,它们平时的四处游荡、玩耍,其实是为了侦察和研究。
也就是说,蚂蚁在亿万年的进化中形成了这样一个群体智慧:种群要保持一部分“闲逛”的自由,在遇到危机时,才更有可能找到新的出路。
按照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说法,大部分管理者都是“机构的囚徒”。
因为公司的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来找你,而你也必须应对所有人的需求。
这样一来,你就很容易陷入事务性的繁忙中。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你变成了“近视眼”,只看到眼前的具体事务,没时间思考团队的前进方向。
懒马效应的启示
懒马效应的启示
懒马效应来自简易经济学里的一则职场励志故事,“懒马”比喻职场中那些干活慢、偷懒的员工,并告诫职场“懒马”:如果不积极努力地工作,那么让老板就会觉得你可有可无,你被踢开的日子就不远了。
其实,“懒马效应”还告诉我们两件事:
对于老板来说
懒马是企业中的“寄生虫”,应该受到惩戒。
但似乎对于“快马”的鼓励是更为迫切的,及时提高待遇或给予荣誉是鼓励快驴保持热情的唯一法门。
“快马”干了几份工作,却只得到一份待遇;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逐渐消退,快马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付出与获得是多么的不对等,时间长了,周围的“抱不平”者也会不断地提醒他。
忽视了“快马”的感受后果将是致命的。
即使“快马”开始是自己心甘情愿的,或者是没有办法的,但位置稳定后,人就开始关注自己的未来生活,要么自己独立当老板,要么被对手挖走。
等到人要走时,才想起来“快马”的重要性就晚了。
一些企业常年徘徊在一个水平上,死不掉也难发展,常常被称为“培训基地”,多数是由于老板用人采用得“鞭打快马”政策。
对于员工来说
做“快马”要在自己的能力所及范围内。
为了讨好领导,什么工作都接,为了不得罪同事,什么忙都帮,把自己忙得四脚朝天,而自己对时间的安排再不是很得当,结果接的工作完成不理想,帮的忙让人很皱眉。
到后来,“快马”没选上,却给大家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热情很高,能力不足。
虽然没有被划入“懒马”行列,但一样是淘汰的命运。
2013-5-10。
“懒蚂蚁效应”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启迪
“懒蚂蚁效应”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启迪郑茜茜(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后工业化已经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全面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以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创新型人才是引领知识经济时代的先锋。
我国是具有自己特殊国情的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但我国同时也是人才穷国,在人才开发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开发与管理缺乏合理机制和创新发展手段。
要想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通过创新并且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去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
我们应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开发与管理,“懒蚂蚁效应”能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
【关键词】懒蚂蚁效应,创新型人才,管理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_、“懒蚂蚁”效应与“懒蚂蚁”型人才“懒蚂蚁效应”是从生物学上的一种现象命名而来。
日本北海道大学选取三十多只蚂蚁进行不断观察总结出来了两类蚂蚁,一种勤于搬运却缺乏思考与动脑的“勤蚂蚁”和一种懒于活动但勤于摸索与领导的“懒蚂蚁”。
虽然“勤蚂蚁”看似勤劳没有休息,但却在食物搬完时再也找不到别的食物,而“懒蚂蚁”看似平日偷懒但却在危急关头能及时发现出路带领大家去往新的方向。
这种在组织或者企业中能在一大部分人中开辟新的思路,勤于动脑与破除固有模式并从长远利益为组织考虑不断突破的人,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懒蚂蚁”,善于发现和利用“懒蚂蚁”式人才促进组织和企业充分发展的效应模式可以称之为“懒蚂蚁效应”。
“懒妈蚁”型人才与我们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特质一样,即勤于动脑与思考,放眼于企业或组织长远发展前景中,不断开拓创新引导方向。
因此,“懒蚂蚁”式创新型人才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竞争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二、我国创新型人才开发与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经济全球化后工业化社会的时代显效现象已经在我国表现明显,在一个全球化无国界互通的时代,全面型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组织或企业发展的领头羊,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开发与管理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
懒蚂蚁效应
至 被淘汰。而市场却再一次证明,企业要长远发展,必 须重视“懒蚂蚁”,培养“懒蚂蚁”,奇瑞公司里就
有200
CAC标志的组合为CAC三个字 母的变形重叠形式,即为英文
三 懒蚂蚁效应的启示
➢ 勤与懒相辅相成,“懒”未必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懒于杂务,才能勤于思考。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 场竞争中,如果所有的人都很忙碌,没有人能静下 心来思考、观察市场环境和内部经营状况,就永远 不能跳出狭窄的视野,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关键,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作出一个长远的 战略规划。
而在企业中能够注意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人也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奇瑞牌汽车近几年在业界崭露头角而奇瑞最初的研发班底就是别的公司淘汰下来的懒蚂蚁10多个因原公司打算撤销技术中心而集体跳槽的工程师
一 什么是懒蚂蚁效应?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 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 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 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 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任 用运筹帷幄,对大事大方向有清晰头脑的“懒
蚂蚁”。这些“懒蚂蚁”不被杂务缠身而长于 辨
别方向和指挥前进,能想大事、想全局、想未 来。
四、懒蚂蚁效应在人才招聘中的运用
• 在企业中,哪些员工是属于“懒蚂蚁” 式员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Scott A. Snell教授在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人力 资源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人才进 行分层分类,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性和 特殊性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分为核心 人才、独特人才、通用型人才和辅助型 人才四类。在四类人才中,只有核心人 才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
管理故事:懒蚂蚁的作用
管理故事:懒蚂蚁的作用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
结果发现。
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
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笔者认为,相对而言,在蚁群中,“懒蚂蚁”更重要;而在企业中能够注意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人也更重要。
笔者将懒蚂蚁效应引申为——企业在用人时,既要选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勤蚂蚁”,也要任用运筹帷幄,对大事大方向有清晰头脑的“懒蚂蚁”。
这些“懒蚂蚁”不被杂务缠身而长于辨别方向和指挥前进,能想大事、想全局、想未来,也可以理解为国内企业呼唤懒蚂蚁思维的企业家。
比如,国内很多企业都勤于外联,疏于服务;勤于开发新客户,疏于维护老客户;勤于销售老产品,疏于策划新产品;勤于发展,疏于管理;勤于人际关系,疏于家庭和谐等等,总之,如果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能有些懒蚂蚁思维,那么就不会只耕地,不看前方——像一只牛,更像一只勤蚂蚁。
如果哪家企业的老板在自己企业里面发现了些许“懒蚂蚁”员工,那你就有的赚了!他们很好辨认,有共同特点:他们擅长学习充电,用智慧去观察,去分析,去寻找市场中新的发展机会;他们善于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企业管理的弊端,提出建设性意见,遵守规则并坚持原则;他们立足部门所辖业务,努力钻研业务,通过对各种新知识、新理念、新观念的学习,保持思路开阔,思想常新。
符合上述标准的懒蚂蚁员工,老板就要积极给予引导,方便的时候亲自指导一二,必要的时候可以提拔上来做经理。
HR管理懒蚂蚁效应-130514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
结果发现。
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
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懒于杂务,才能勤于动脑。
相对而言,在蚁群中,“懒蚂蚁”更重要;而在企业中.能够注意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人也更重要。
懒蚂蚁效应经典案例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奇瑞”牌汽车近几年在业界崭露头角,而“奇瑞”最初的研发班底就是别的公司淘汰下来的“懒蚂蚁”——10多个因原公司打算撤销技术中心而集体跳槽的工程师。
当时,一些汽车公司热衷于为跨国汽车品牌做加工装配以获得短期利润,技术人员这些看着好像不干活的“懒蚂蚁”就不受重视甚至被淘汰。
而市场却再一次证明,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重视“懒蚂蚁”,培养“懒蚂蚁”,奇瑞公司里就有200多个研发人员。
一次,南京未来十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陈家平总经理在参加南京市工商联组织的邀请南京市科技局有关领导给南京民营科技企业做有关科技政策的讲解。
其中在座的一些不错的企业却问了一些很初级的问题,如:申请科技项目补助基金应该怎么办啊等。
陈家平总经理说,在座的各位企业经营业绩都很好,值得我好好学习。
可能大家都把精力集中在看得到的地方,忘了养一些“闲人”;而这些“闲人”却非常熟悉产业发展、政府政策、项目申报、公关礼仪的事关大局的事项。
这些“闲人”似乎就是企业里的“懒蚂蚁”,但是关键时候他们将发挥比那些兢兢业业的人士更大的作用。
企业高层要做懒蚂蚁
企业高层要做懒蚂蚁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企业》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学益教授,在阐述市场营销的理念时,提出一个'懒蚂蚁'的说法。
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在一群蚂蚁中,大部分的蚂蚁在辛勤劳作搬运食物,却有一小部分的蚂蚁不干活,在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科学家通过分解、分化,发现无论蚂蚁多少,一群蚂蚁中总有10%到20%是不干活的懒蚂蚁。
再注意观察,当食物来源减少、断绝时,当蚂蚁窝遭到毁坏时,勤蚂蚁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懒蚂蚁就站了出来,带领蚂蚁到它早已侦察好的新的食物来源地,新的居住场所。
蚂蚁的生存得以继续,勤蚂蚁又开始了辛勤的劳作。
【总页数】1页(P39)
【作者】佚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企业需要懒蚂蚁 [J], 陈成
2.懒蚂蚁与懒管理 [J], 李放
3.基于“懒蚂蚁效应”的企业管理优化探究 [J], 聂裕鹏
4.懒蚂蚁与懒管理 [J], 李放
5.“懒蚂蚁”员工与“懒管理”领导 [J], 沈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懒蚂蚁效应”对企业人才招聘的启示
招聘合适的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如何获取适合组织发展的人力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借自然界的“懒蚂蚁效应”现象作分析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了新的视角。
成功的人员招聘对于构建和维持一个成功的组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组织的成功和组织中的人的素质密切相关,一项研究表明,高素质雇员的绩效达到了平均水平的129%(Boyatzes,1999),因此招聘合适的人以及最大限度的激励和留住合适的人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
“合适的人”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选出来的。
鉴于招聘的重要性,本文从自然界的“懒蚂蚁效应” 现象来研究企业如何招聘“合适的人”。
何为“懒蚂蚁效应”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
结果发现。
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
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从“懒蚂蚁效应”现象中可看出,蚁群的成功基于多方面的:合理的分工合作、各尽其长、各显其能,但“懒蚂蚁”更显重要。
而对于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拥有“懒蚂蚁”式的员工也至关重要,这就是在组织建设中的“懒蚂蚁效应”。
界定企业中的“懒蚂蚁”式人才
在人才的选用和配置中,需要分清人才的类型和特点,加以合理运用,使他们正确定位,不断认识和提高自我。
在企业中,哪些员工是属于“懒蚂蚁”式员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Scott A. Snell 教授在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人才进行分层分类,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性和特殊性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通用型人才和辅助型人才四类。
在四类人才中,只有核心人才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见图2-1)。
Snell认为核心人才是具有学习与创新、适应市场的战略能力的人力资本,这与“懒蚂蚁效应”中的懒蚂蚁的特点相符合。
本文认为“懒蚂蚁”式员工相当于企业的核心人才(见图2-1)。
这些“懒蚂蚁”式员工能够思考、观察市场环境和内部经营状况,跳出狭窄的视野,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作出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
比如,企业中的管理者即起着懒蚂蚁的功用,他们身上明显具备着懒蚂蚁的精神。
他们研究战略上的问题,指导企业的方向,并知人善用。
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善于选用“懒蚂蚁”式的研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决策人才。
如,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奇瑞”牌汽车近几年在业界崭露头角,而“奇瑞”最初的研发班底就是别的公司淘汰下来的“懒蚂蚁”——10多个因原公司打算撤销技术中心而集体跳槽的工程师。
当时,一些汽车公司热衷于为跨国汽车品牌做加工装配以获得短期利润,技术人员这些看着好像不干活的“懒蚂蚁”就不受重视甚至被淘汰。
而市场却再一次证明,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重视“懒蚂蚁”,培养“懒蚂蚁”,奇瑞公司里就有200多个研发人员。
“懒蚂蚁效应”对企业人才招聘的启示
(一)招聘要坚持最佳匹配
懒蚂蚁效应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组织中分工要合理,人适其事,事得其人。
这说明要根据岗位的需要来合理选人,择优用人,尤其是对基层主管的年龄、文化、能力、性格等因素结构要进行优化配置,以充分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和作用。
因此,招聘要坚持最佳匹配原则,实现企业的“人岗匹配”,进而提升企业的业绩和整体实力。
真正有效的“人岗匹配”至少需要经历:知岗、知人、匹配三步曲。
知岗最基础也是最重要工具就是工作分析。
在企业管理和咨询的实践中,通过前面提到的“胜任素质”来知人,帮助企业实现最佳“人岗匹配”的有效工具。
最后是知人善用,把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二)基于素质模型的“懒蚂蚁”式员工招聘
素质是驱动一个人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包括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
根据“懒蚂蚁效应”现象,为了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招聘那些能够帮助企业达成当期以及长期战略意图的具有高素质的人。
基于此,企业
传统的“依据候选人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背景”进行招聘甑选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同时吸引与开发“懒蚂蚁”式员工的要求。
企业采用传统的招聘方式,尽管在招聘面试中设计种种问题,安排种种考核,但是成功却似乎总是可望而不可及。
与传统的招聘甄选相比,基于素质模型的招聘甄选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基于素质模型的招聘甄选,除了采用既定的工作标准与技能要求对候选人进行评价之外,还要依据候选人具备的素质对其未来绩效的指引作用来实施招聘甄选。
这种基于素质的招聘甄选将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工作与个人联系起来,在遵循有效的招聘甄选决策程序的同时,提高了招聘甄选的质量。
同时,整个招聘甄选以企业战略框架为基础,也使那些对企业持续成功最为重要的人员及其素质得到了重视与强化。
企业实施基于素质的招聘大致可以遵循四个步骤:
首先,确定企业的招聘甄选人员需求。
招聘需求一般是依据企业的战略性人才规划,当企业现有岗位需要增加人员或增添了新的工作岗位时,当企业因调职、离职引起的人员重新安置,或者当企业因临时项目或特殊任务带来的人员需求等。
第二步是定义待应聘人员所需的素质要求。
在确定人员需求以后,企业要明确待招聘岗位的关键专业能力素质和通用能力素质要求,为特定职位界定能力素质要求等级,例如,某部门主管岗位的通用能力素质“激励下属”为1级,专业能力素质“会计核算业务能力”为指导级。
第三步是选择进行甄选和招聘的渠道。
招聘渠道一般分为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两类。
外部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媒体或招募中介机构,内部招聘渠道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发布职务空缺信息,实施内部员工竞聘或工作岗位轮换等。
最后,实施招聘甑选。
在具体实施招聘甑选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行为面试”的方法。
行为面试法是通过一系列问题如“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您当时是怎样思考的?”“为此您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等等,收集候选人在代表性事件中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详细信息。
基于候选人对以往工作事件的描述及面试人的提问和追问,运用素质模型来评价应聘人员在以往工作中表现的素质,并以此推测其在今后工作中的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