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古诗词阅读《静女》导学案-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中学人教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无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3篇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具有很高实用性和科学性的课程设计。
以下本人将对该教案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首先,本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具有针对性。
在教师准备开课之前,该教案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前置调研和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着重分析,因此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高质量的学习。
同时,教案设计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这样设计的初衷,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其次,本教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非常精细。
这篇教案主要是以阅读诗歌为主线,兼顾阅读理解、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等方面。
教师通过解读诗歌内容和语言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氛围轻松、活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本教案还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塑造。
教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此外,本教案也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
综上所述,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教学设计。
该教案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引领学习者深入了解诗歌为目标,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在推动学生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因此,对于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或对此方面有所需求的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是值得一学的教学设计综上所述,该教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都非常丰富和科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文素质。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这首古诗词。
理解并掌握《静女》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静女》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静女》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理解《静女》中所表达的爱情和情感,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静女》2. 教学重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教学难点:《静女》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静女》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静女》,注意语音的准确和流畅。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帮助学生记忆。
3. 文本分析:学生自主阅读《静女》,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静女》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价其语音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 学生文本分析的评价:评估学生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对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古诗词诵读指导资料。
2. 古诗词分析参考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
六、教学扩展:1. 对比学习:教师可以选择与《静女》主题或风格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其异同之处。
学生通过对比,深入理解《静女》的独特之处。
2. 文化背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古代爱情文化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女》的文化背景。
学生通过了解文化背景,加深对《静女》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七、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选择《静女》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这首古诗。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运用解读、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理解诗中表达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汇和典故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徐再思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静女》,提问学生对“静女”形象的理解。
2.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的原文,注意停顿、语气和韵律。
学生跟读,感受诗的节奏和美感。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背诵,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3. 词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学生通过解读、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4. 意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5. 价值观引导: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学生分享对诗中爱情观的理解和体会,引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
6. 课堂小结: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诗的背诵和词句解析的练习。
学生选择一首类似的古代诗歌进行诵读和解析,作为课后作业。
8.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静女》与其他古代诗歌在主题、意境、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异同。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静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以及《诗经》的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体会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情感目标——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传承。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掌握重点字词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静女》中所蕴含的艺术特色。
2.通过诗歌学习,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诗经》中有太多缠绵多姿的爱情场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炽热的追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悠远的期待;“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刻骨的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忠贞的誓言;这些句子,道出了最烟火的爱情模样,所以,几千年过去了,它们依然鲜活。
《静女》同样也是一首有关爱情的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静女》,感知《静女》中的爱情。
二、初读文本,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音韵之美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②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③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提示:注意四言诗的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在诵读基础上明确字音: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蹰(chí chú)。
静女/其娈(luán ),贻(yí)我/彤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 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 )美/且异。
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借助课注,读懂诗意,感受诗境之美自主思考:1.全诗以谁的角度来写?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3.全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第一章: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教案教学目标1、注意诗歌的写景和心理描写以及两者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
重点难点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诗词原文:静女①《诗经·邶(bèi)风》②静女其姝(shū)③,俟(s ì)④我于城隅(yú)⑤。
爱⑥而不见⑦,搔首踟(chí)蹰(chú)⑧。
静女其娈(luán)⑨,贻(yí)⑩我彤(tóng)管。
彤管有炜(wěi) ,说(yuè)怿(yì) 女(rǔ) 美。
自牧归(kuì)荑(tí) ,洵(xún) 美且异。
匪(f ēi)女(rǔ) 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译文注释①静女:文雅的姑娘。
②邶(bèi):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③其姝(shū):姝,美丽。
其,形容词词头。
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
④俟(sì):等待,等候。
⑤城隅(yú):城上的角楼。
一说是城边的角落。
⑥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⑦见:通“现”,出现。
一说是看见。
⑧踟蹰(chíchú):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⑨娈(luán):美好。
⑩贻(yí):赠送。
彤(tóng)管:红色的管萧。
管,有人说是茅草。
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
说怿(yuèyì):喜爱。
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女(rǔ):通“汝”,你。
这里指代“彤管”。
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归荑(kuìtí):赠送荑草。
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茅草。
洵(xún):的确,确实。
匪(fēi)女(rǔ):不是你(荑草)。
匪,通“非”。
语文卡片通假字:爱(薆)而不见(现)说(悦)怿女(汝)美自牧归(馈)荑匪(非)女(汝)之为译文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
《静女》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诗经》古诗群文阅读恋爱阶段一、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上。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确实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1.俟(sì):等待2.爱:同“薆(ài)”,隐藏。
3.踟蹰(chíchú):徘徊不定。
4.娈(luán):美好。
5.彤管:一说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
6.炜(wěi):色红而光亮。
7.说(yuè)怿(yì)女(rǔ)美:说同“悦”。
怿,喜悦。
女同“汝”,你。
8.归(kuì)荑(tí):同“馈”,赠送。
荑,初生的白茅草。
9.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
10.匪:同“非”。
表示否定判断。
出嫁场景二、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注释1.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2.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3.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4.宜:和顺、亲善。
5.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这里形容果实累累。
6.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生活情境三、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译文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季啊!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注释1.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诗经》及其艺术特色。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诗经》及其艺术特色。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诗经的资料,背诵本诗。
教学过程《静女》一、情景导入《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璀璨的起点,它书写了三千年先民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喜怒哀乐,以动人的抒情性,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中的一首情诗,来体味一番古人的浪漫吧!二、自我研学1.文学常识·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
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三、知识链接1.从表现内容上来分《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歌。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2.从表现手法上来分《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3.《诗经》的艺术手法《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静女学案
古诗词诵读静女《诗经·邶风》《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
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但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静女》是一首四言诗。
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诵读时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
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
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美丽。
诗歌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感情。
【古文今译】娴静姑娘真美丽,约我城角楼上来。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而是)美人相赠厚情意。
1.诗歌共分三章,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语调或语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
语速稍微轻快一些。
第二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时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静女》导学案(教师版)
《静女》【相关链接】一、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二、关于《诗经》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汉代学者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主要内容有:(1)反映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压迫;(2)反映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3)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问题;(4)反映劳动生活;(5)讽刺当权者的荒淫无耻,揭露他们的残暴。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诗经体例:风:国风。
指各地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雅:大、小雅。
是宫廷歌曲(105篇);颂:宗庙祭祀的乐歌(40篇)。
周、鲁、商合称“三颂”。
(2)诗经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铺陈叙事,记叙事件。
比::“以彼物喻此物”。
打比方比喻。
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即联想。
【教学过程】一、解题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静女,闲雅的女子。
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全篇的题目。
二、指出每一节描写的内容及所用的表现手法。
第一节描写恋人约会的场景。
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
姑娘“爱而不见”,“我”急得“搔首踟蹰”,把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出来。
这里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都十分成功,表现出男子对姑娘的真挚情感和迷恋程度。
第二节写恋人赠物。
运用赋(赠彤管)比(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的表现手法,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我”对“静女”的喜爱之情。
第三节写赠荑赞人。
运用赋(继续写两人见面后“静女”又送“我”荑草)、兴(先写荑草的“洵美且异”再点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导学案打印
《静女》导学案答案三、学生初读,扫清字词句障碍,答案略。
四、答案略五、三读课文,学生讨论交流1、静女和她的男友2、相约、相见、送别3、彤管、夷草4、探讨男主角的形象。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5、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5、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A、有。
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
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这涉及到对诗歌的情节的理解。
可作多种假设。
一,女主人公走出来了,并且赠送男子彤管,而且两人一面说笑一面散步到了野外,女子又送了荑草。
二,这只是男子等待女子的一个场景,因为“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不知女子心意,于是前思后想,回忆种种情事,以揣测女子“不见”的因由,揣测女子对自己的心意。
三,这是三个恋爱场面,感情一步步加深。
)小结:“诗无达诂”,所以成就了诗歌的朦胧美、含蓄美。
这也体现了诗歌情节的跳跃性,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情节连贯起来,于是也就引发了不同的联想,诗歌了就因此而有了无穷的魅力。
六、迁移提升,自主阅读课文105页《上邪》(一)1、自主解决字词,答案略2、讨论交流(1)女主人公(2)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热烈。
(3)这些想象奇特,这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反面证实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微课教案设计静女“静”否?——从《静女》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教材分析】《静女》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古诗词诵读部分。
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美丽可人的女子。
接着叙述他们二人约会,女子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逆转,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女子活泼可爱、调皮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接下来女子主动赠送信物“彤管”给男子。
学习时应注意思考“彤管”这类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在初中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关雎》《蒹葭》,他们对《诗经》中的爱情诗很感兴趣。
高中阶段是青春期学生们对爱情懵懂认识的关键时期,更需要通过品鉴本诗了解和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并且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通过向学生提问了解到,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静女”中的“静”字的意思存疑:如果理解为娴静的女子是否与她调皮活泼、天真可爱的形象存在矛盾呢?因此,本堂课也将重点聚焦在该问题上。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品味诗歌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互联网搜索及查找工具书的方式,结合诗歌内容探究“静女”的“静”字的内涵。
理解“彤管”这一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揣摩凝练的诗歌语言,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纯真爱恋的赞美之情,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探究“静女”的“静”字的内涵。
体会作者对纯真爱恋的赞美之情,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诗经·邶风》中的《静女》这首诗是一首情痴意真、妙趣横生的爱情诗。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诗中的静女是一位提前到达约会地点,却故意隐藏起来考验男子的天真烂漫、率真活泼的女孩,也是一位主动赠送爱情的信物彤管的热情大方、淳朴真诚的女孩。
但在品读完这首诗之后,很多同学对于“静女”中的“静”字存在疑惑:如果理解为娴静的女子,那么是否与她调皮活泼、天真可爱的形象存在矛盾呢?在本堂微课中,让我们带着疑惑开启一场解开“静”字内涵的“烧脑”旅程吧!二、学习任务一:静女“静”否?——探究“静”字内涵学生疑惑:静女的行为举止看起来并不“娴静”,存在矛盾之处,那么“静”字到底为何意?(一)学习活动:通过使用互联网和工具书,查找“静”字多种解释。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词《静女》,理解诗词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 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引导学生从中领略自然美、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古诗词《静女》。
(2)理解诗词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3)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从中领略自然美、人生哲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古诗词《静女》。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3)制作教学PPT或黑板报。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词《静女》。
(2)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词(1)教师示范朗读《静女》。
(2)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解读诗词(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词,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诗词(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的自然美、人生哲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3)教师总结,强调诗词的价值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古诗词《静女》。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解析。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提升。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女性形象的古诗词,如《长恨歌》、《江南曲》等,进行对比学习,探讨不同诗人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表达。
2.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探究诗词中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静女》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静女》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对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大意。
2、了解《诗经》相关知识;3、把握《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体会诗歌的细节描写、重章叠句、双关手法。
4、感受诗歌所表现出的爱情的美好和甜蜜。
二、教学重难点1、听读、品读诗歌,归纳知识,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古代的爱情观,梳理正确的爱情观。
三、任务分析:《静女》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一篇。
《静女》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各朝诗歌奠定了学习基础。
《静女》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生动的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们淳朴真挚的爱情,是一首民间情歌,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满愉悦的生活情趣。
四、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能力。
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的初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诗经》的艺术特色。
本篇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古代诗歌有初步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但基础相对薄弱,课前做好诵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诵读体会、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圈点批注法;多媒体课件的灵活使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静女》(一)问题导入(5min)1.真爱是什么样的?预设:真爱就是“爱屋及乌”;真爱就是漫长的等待与痴守;真爱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总结:真爱一定是情感纯粹,不掺杂别的成分;情感真诚,不虚假,爱纯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女》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预习案☆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________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_____篇,它是我国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______或__________,到_______,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_____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_____ 、_____ 。
(结合资料补充1《诗经·蒹葭》)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
(在文中标注)
姝()俟()见() 踟蹰()娈()
贻()彤()管炜()怿()归()荑()
洵()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_____ 、_____
自牧归荑_____
说怿女美_____ 、_____
匪女之为美_____
③解词。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_____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_____
姝:_____ 俟:_____ 城隅:_____
踯躅:_____ 娈:_____ 贻:_____
炜:_____ 怿:_____ 洵:_____
[我的疑惑]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或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学始于疑]将预习课中生成的问题,归类整理。
重点研读:
一、读一读: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1、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
2、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3、熟读成诵。
二、演一演:学生边读边讨论,用话剧的形式,演出《静女》中含蓄、朦胧的一幕幕,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要求:⑴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旁白(可诵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另选演员表演(人数自定)。
⑵抽签决定由哪几个小组表演,其他小组点评。
三、议一议:
1、整首诗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2、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抒情主人公(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人物性格
静女
男子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你追求的爱情是怎么样的?或者由诗歌中的爱情联想一下我们身边的爱情。
☆训练案☆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