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公共事业 管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公共事业组织与企业的区别
公共事业组织:一般并不追求收益 、提供的许多服务或商品具有独占性、收费通常以成本耗费为基础
企业:追求投资收益 、提供的服务或商品不具有独占性、以供求关系来确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2.2.2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
人力资本是由投资而形成的,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
更大的收益收回。因此劳动者将自己拥有的脑力和体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参与价值创造,就要据此来获取相应
的劳动报酬和经济利益,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因索果的关系。
而人力资源则不同,作为一种资源,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的创造起了重要贡献作用,人力资源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果溯因的。
动机分类法,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
主体分类法,个人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不是个人需要的集合,也不是基于个人偏好的简单多数人的集团需要;
公共需要是相对独立于个人需要和群体需要的社会整体需要,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利益为基本表现形式
的普遍需要;
公共需要本质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存发展所需的条件和利益。
1.2 公共需要的特征
客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公共需要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公共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时,公共需要也受到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消费偏好对特定时期公共需要的演变和表现甚至会起很大的作用。
社会性:公共需要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整体的共同需要,必然受特定社会条件制约,特定社会条件既表现在阶级性,也表现在民族性。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篇: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1)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2)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公众为本原则;服务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法治原则。
(3)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方法: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验法。
(4)公共产品: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和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5)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
(6)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制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7)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在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承担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方式。
(8)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公共需求(根本因素);主体意识;政府能力;社会发育程度。
(9)当代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方式:公共提供(纯公共产品,如气象、基础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型水平设施等);市场提供(如:水,电,煤气,城市公共交通,电信,邮政,铁路运输等);混合提供(教育,卫生,医疗,体育,出版,广播)(10)当代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多元构成;政府主导和统筹;以市场为基础;法制化与规范化。
(11)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目标:保证公共事业领域内的公共需求与公共事业产品供给的宏观平衡。
基本方式是间接管理。
微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基层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不断完善公共服务。
基本方式是直接管理。
(1)阶级性和社会性是政府的基本属性;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I.公共事业1.公共事业就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2.特点:公共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服务性II.公共组织1.类型:政府(狭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2.非政府公共组织特征:非政府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性III.公共事业与公共事务的关系公共事务包括政府工作和公共服务,概念大于公共事业的含义,公共事业是狭义的公共事务。
IV.准公共产品的特征不完全的消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VI.公共事业管理1.基本内涵: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规范和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社会活动,所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双重内容,即管理客体既包括公共事业,也包括管理主体中的非政府公共组织自身]2.公共事业管理要素:①主体:公共组织②客体:非政府公共组织,准公共物品领域③目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协调发展,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④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⑤方式:目标、绩效、战略管理⑥方法: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等3.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①管理的目标不同,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公共事业管理注重公共效益和提高公众生活质量②管理权力的来源不同,企业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权力实质是公共权力③管理手段不同,企业管理可以将指标量化处理(如顾客满意度),奖优罚劣,公共管理则更多需要运用法律的、规制的、政策的手段④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企业围绕经济效益寻找提高管理绩效的参照系,确定绩效管理的标准数值,公共事业管理的标准往往不容易确定,无法设定刚性指标。
4.公共事业管理区别于行政管理:①管理主体不同:行政管理主体是政府机关(具有决策职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是政府、事业单位、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公共组织(主要是执行和服务)②管理对象不同:行政管理的客体包括了所有的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事务以及一部分经济事务,主要涉及科教文卫体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社会事务③管理方法不同:行政管理的主要管理方式是行政方式和法律方式,有强制力,公共事业管理则是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在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传统管理方法的同时,更多的使用社会化的方法④管理主体的财政地位不同:行政管理经费依赖于国家财政,非政府组织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
1. 公共需要的特征:共需要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说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是发展变化的,有复杂性和多样性2. 公共事业的含义事业:是“活动”范畴,一是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二是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社会活动。
3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提供一定形式的物质与精神产品改善社会公众生活,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受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领导的社会组织。
4公共事业: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5公共事务:与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有关的各种事业和活动。
广义上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狭义上指政治统治联系:都有公共性、非营利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并且广义公共事务涵盖了公共事业。
区别:狭义公共事务有鲜明的政治性,管理的是纯公共物品;公共事业活动突出社会性,管理的多属准公共物品。
6公共事业的特征公共性:服务对象的公众性;服务内容的共享性;服务目标的公益性。
非营利性:主要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
专业性。
基础性7、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公共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2.公共事业的特性决定了政府的管理主体地位,市场运作的缺陷决定了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必须积极有为公共事业管理内容:教育事业科技,文化,卫生,体育2、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一定的强制性;基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公共需要,非营利性;服务性。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只能2.组织职能3.协调4,控制手段1.法律2.行政3.经济4宣传教育5.技术手段三、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的意义1、有助于增进人类的福祉2、有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3、有助于促进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4、有助于减轻财政压力政府:拥有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公共组织。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一.名词解释1.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规范和发展,及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薇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社会活动,所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2.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通俗地说,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3.草根组织:特指那些扎根城乡社区的基层民众组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层组织。
4.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他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5.非营利组织:是与政府、企业相对应的社会组织,一般指除政府部门和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
6.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7.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8.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9.文化行政:是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是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以文化法律和法规为基本依据,以整个国家的文化事业为管理对象,对有关行政系统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事务进行决策、组织和调控的行为。
10.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为了有效地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使之更好地提供事业产品即必须的公共服务,保障和发展公共利益,国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形成的一整套有关政府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11.体育产业:是指在体育行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12.卫生事业:是我国公共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方面所采取措施的综合。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复习重点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1、公共事业的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超前性2、公共产品的概念: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公共品或事业产品)3、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方式组合4、准公共产品的内涵和特征:是只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外部性。
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区别:从管理的目的看,公共事业管理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是盈利性的。
从物质资源看,公共事业管理所需资源部分来自于收入,部分来自于政府补贴,企业管理所需资源来自于投资回报。
从绩效评估看,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偏重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绩效评估偏重于经济效益。
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联系行政管理,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活动。
与公共事业管理有许多相通之处。
管理目的相同。
即维护社会秩序,维持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管理范围上有联系。
两者在特定公共事务管理上是重合的。
管理主体上有联系。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而行政组织即政府居于公共组织的核心地位,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管理主体不同。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机关,有决策性职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侧重服务性和执行性职能。
管理方式不同。
行政管理主要依靠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公共事业管理随着管理层次由高向低的不同,还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其他柔性手段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管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不同。
行政管理主体不具有独立性,整个行政系统就是一个等级组织;公共事业组织具有独立性。
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多样性社会公共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首先,社会公共事业是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公共事业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公共物品的特点:①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这类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费这一产品,你也没有办法排斥。
②非竞争性:一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使用者),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并不增加成本。
一是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数量和质量,并不存在着数量和质量的限制。
(2)准公共物品理论:①具有非排他性且非竞争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教育)。
②具有非竞争性且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道路)。
③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都不充分的公共产品(文化,医药,教育)。
(3)公共物品的分类 (4)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事务,具体而言,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又是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必不可少的事务,这里的共同利益,一方面是指体现全体公民长远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体现现实中的全局利益,因而是全体公民都十分关注的事务。
(5)公共事务的分类:①政治事务 主要包括涉及国家主权、政权、社会安定、民族利益等事务。
②经济事务 是指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的经济管理。
③狭义的公共事务(社会事务) 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民政、计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也就是公共事务中非政治的部分就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
(6)公共事业:就是指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也就是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非政治非经济的事务,也可以说是公共事务中的社会事务。
具体说来,它主要包括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公共住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几大事业。
(7)公共事业的特征:①公共性;②劳务性;③非营利性。
⒎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指在一定环境中,公共事业组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满足社会共同需求,依法对公共事业的生产供给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管理过程。
(8)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机关,不具有独立性,在经费上依赖于国家财政,它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一种间接管理,是一种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活动的管理,它这个概念产生由来已久,是随着“守夜人”国家向“行政国家”的转变而逐渐兴起。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材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池生金【大题P1、7、9章】第一章:导论第1节公共事业的内涵和特征1、公共事务: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2、【大题】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规模性。
3、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4、公共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5、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指一个人在消费公共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费这一产品,你也没有办法排斥。
虽然有些产品在技术上可以排斥他人的消费,但这样做是不经济的,或者是与公众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因而是不允许的。
(2)非竞争性:是相对于私人产品所具有的竞争性来说的,这里所说的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有两层基本含义:边际生产成本为0;编辑拥挤成本为0.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6、社会总产品俱乐部产品私人产品纯私人产品7、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
8、准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不充分;(2)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第三者的福利的影响。
生产的正外部性:生产的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下降。
消费的正外部性:消费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表现为社会对该商品需求的下降。
注:公共产品也具有负外部性,如行政处罚。
9、准公共产品特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外部性(具体分析)10、【选择题】公共事业产品基本性质:(1)纯公共产品性质(气象、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2)准公共产品(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动植物检疫、出版、广播、影视以及基础设施)。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公共事业管理:所谓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事务进行协调,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质量,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2、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公共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3、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的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4、民办非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5、公共事业伦理:公共事业伦理就是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职业伦理和角色伦理,是关于以公共事业组织及其成员为核心的公共事业管理职业角色关系和行为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6、公共事业管理控制职能:在整个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对各项公共事业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监测,按照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所确定的目标作为标准来纠正偏差,使其按着预定的目标发展,以保证组织管理计划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活动。
7、公共责任:公共责任就是公共组织及其成员履行职能与职务所承担的职责与义务。
简答题1、简述现代市场体制的职能优势和局限性(一)现代市场体制的职能优势市场体制在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发展活动的效率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信息传递的高效率。
在供求力量作用下的价格机制是最有效和伸展最广泛的社会调节网络。
价格网络迅速传递信息,沟通供给与需求,为合理配置资源和满足社会需求创造前提条件。
(2)激发生产社会财富的创造力。
利用参与者的利己心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有效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
在市场体制下,拥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市场和契约关系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所需要的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市场组织,以集体协同的努力去致力于市场竞争活动。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材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第一章:导论第1节公共事业的内涵和特征1、公共事务: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2、【大题】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规模性。
3、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4、公共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5、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指一个人在消费公共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费这一产品,你也没有办法排斥。
虽然有些产品在技术上可以排斥他人的消费,但这样做是不经济的,或者是与公众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因而是不允许的。
(2)非竞争性:是相对于私人产品所具有的竞争性来说的,这里所说的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有两层基本含义:边际生产成本为0;编辑拥挤成本为0.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6、社会总产品俱乐部产品私人产品纯私人产品7、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
8、准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不充分;(2)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第三者的福利的影响。
生产的正外部性:生产的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下降。
消费的正外部性:消费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表现为社会对该商品需求的下降。
注:公共产品也具有负外部性,如行政处罚。
9、准公共产品特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外部性(具体分析)10、【选择题】公共事业产品基本性质:(1)纯公共产品性质(气象、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2)准公共产品(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动植物检疫、出版、广播、影视以及基础设施)。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1.什么是公共需要相对于私人需要而言,公共需要是指在一定社会整体范围内,为保证人口或劳动力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外部条件的需要2.公共需要的特征:(1)共同需要(2)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3)发展变化(4)复杂性和多样性3.公共产品的分类(概念):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4.公共物品的特征:(1)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3)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 (4)享用无须付出代价,或支付与公共产品成本不相称的少量费用(5)主要由政府财政出资提供4.公共事业的概念: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社会活动。
5.公共事业的特征:(1)公共性(2)非营利性(3)专业性 (4)基础性6.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什么? 政府。
7.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具体哪些:(1)教育事业(2)科技事业(3)文化事业(4)卫生事业(5)体育事业8.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1)基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公共需要(2)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非营利性(4)服务性9.公共组织的概念:公共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所谓公共组织,是指以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实现社会成员整体福利最大化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10.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领导11.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技术手段12公共组织的类型(1)政府组织: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业的组织。
(2)非政府组织:不行使国家公共权力,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为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
(3)准政府组织:介于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公共组织13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的问题(1)缺乏独立性。
事业单位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2)组织性质杂乱。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_复习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公共问题:所谓公共问题,通常是具体广泛性、复合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社会问题,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问题。
2、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公共事务的范围广泛,从劳动管理到国防、行政、治安等国家事务,以及法律事务、艺术、教育、科学等都在其中,以及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交通、道路、水、电气等公用企业,且其范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动。
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就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4、公共事业所谓公共事业,就是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
5、公共组织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来说,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从狭义来说,是指行使行政权力,服务于公共利益,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即行政组织。
6、公共事业管理所谓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或对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由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构成,并以准公共产品为主的产品生产和提供的调节和控制过程。
7、政府所谓政府,就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示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实际上是国家代理组织和官吏的总称。
广义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行政机关。
8、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公共事业管理 考点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公共性:社会共同体基本的、共同的需求。
2、公共事务:满足公共需要、追求公共利益、解决公共问题的活动。
3、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和劳务。
4、公共组织:服务公共利益,目标和活动方式具有公共性。
5、公共事业管理: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6、实体分析法: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时,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即公共组织,如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准政府组织,作为一个实体来看待,重点分析该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对这一实体活动的条件和规律等的认识。
7、案例分析法:又叫问题法,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案例分析法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一种真实或假定的公共事业管理场景,要求人们去思考和寻求答案。
8、公民社会:介于国家与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
9、绩效管理:成绩和效果的管理,属于结果导向型、目标导向型。
二、简答1、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
答:1)管理的对象和范围上的区别。
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是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行政管理的对象则是广义的社会公共事务。
所以,行政管理的范围要大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
2)管理主体上的区别。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整个的社会公共组织,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
3)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的区别。
①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比较丰富,不仅具有行政管理手段,而且随着管理层次由高向低的不同,还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
②行政管理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进行监督、检查等。
2、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答:1)管理目的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进公共利益,其目的是公益性的。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营利。
2)管理所依托的权力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权力是社会权力和一定的经济权力的综合,在权力主体上主要表现为行政权、社团权。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1、公共需要的特征(P2):(1)公共需要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2)公共需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公共需要是发展变化的(4)公共需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2、社会公共事务(P6):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个人、家庭、企业无力或不愿意承担,但又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需要由政府等公共组织提供的服务或办理的事项。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事务是指国家立法部门授权国家行政部门管理的所有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有关的事务和活动,如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等。
狭义的公共事务是指体现政府政治统治职能的活动,如国防、外交、内政、司法、治安等事务,通常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3、公共事业的含义(P7):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它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
4、为什么政府要管理公共事业?(P9)(1)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2)公共事业的特性决定了政府的管理主体地位(3)市场运作的缺陷决定了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必须积极有为(4)政府管理公共事业有其优点和长处5、政府失灵(P33)全球发展证明,政府体制确实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市场体制的缺陷,限制市场体制的消极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期促进作用。
但是,也同样证明,政府的干预会出现失灵,这说明政府本身也存在缺陷,政府体制存在局限性:(1)政府的主观努力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有距离(2)政府行为存在低效率(3)政府活动易滋生寻租行为,出现不公正现象(4)政府在垄断、外部性问题上可能造成新的垄断、外部性问题(5)政府调节功能是有限的6、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P35):(1)为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和行政管理的框架(2)通过指导与协调为公共事业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3)直接或间接提供部分公共事业产品(4)建立健全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的监督机制(5)与公共事业组织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关系关系7、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P37):公共事业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可以定义为:依照一定的规则(或有关政策、法规,或有关法律),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
3331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要点
公共事业管理第一章绪论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命线在于经济效益2.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公益性3.准则意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立场和根本态度4.和公共事务及企业事务相比,准公共事务的特点是中介性5.公共事业组织与政府的区别:政府具有抽象的行政行为,而公共事业组织一般不具有抽象的行政行为;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不允许进行有偿服务的,而公共事业组织承担具体行政行为是允许进行有偿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是由政府全额拨款的,而公共事业组织经费是由财政全额拨款的6.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成员的物品7.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8.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是准公共事务9.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事业管理学是从行政学的母体上分离出来的10.我国第一部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调整的法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颁布的时间是1998年11.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关系,一般可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12.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13.正确界定和划分政府机构和事业组织各自的职责,是实现政事分开的一个基本依据14.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一种直接性管理15、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社会全体成员的物品。
16、公共事务:是生产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
17、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和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为依托,为促进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和有效实现公共利益,采取各种方式对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18、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
19、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I.公共事业1.公共事业就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2.特点:公共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服务性II.公共组织1.类型:政府(狭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2.非政府公共组织特征:非政府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性III.公共事业与公共事务的关系公共事务包括政府工作和公共服务,概念大于公共事业的含义,公共事业是狭义的公共事务。
IV.准公共产品的特征不完全的消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VI.公共事业管理1.基本内涵: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规范和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社会活动,所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双重内容,即管理客体既包括公共事业,也包括管理主体中的非政府公共组织自身]2.公共事业管理要素:①主体:公共组织②客体:非政府公共组织,准公共物品领域③目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协调发展,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④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⑤方式:目标、绩效、战略管理⑥方法: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等3.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①管理的目标不同,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公共事业管理注重公共效益和提高公众生活质量②管理权力的来源不同,企业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权力实质是公共权力③管理手段不同,企业管理可以将指标量化处理(如顾客满意度),奖优罚劣,公共管理则更多需要运用法律的、规制的、政策的手段④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企业围绕经济效益寻找提高管理绩效的参照系,确定绩效管理的标准数值,公共事业管理的标准往往不容易确定,无法设定刚性指标。
4.公共事业管理区别于行政管理:①管理主体不同:行政管理主体是政府机关(具有决策职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是政府、事业单位、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公共组织(主要是执行和服务)②管理对象不同:行政管理的客体包括了所有的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事务以及一部分经济事务,主要涉及科教文卫体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社会事务③管理方法不同:行政管理的主要管理方式是行政方式和法律方式,有强制力,公共事业管理则是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在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传统管理方法的同时,更多的使用社会化的方法④管理主体的财政地位不同:行政管理经费依赖于国家财政,非政府组织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①管理范围不同,公共管理是广义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是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②对象不同,公共管理与政府职能、宏观调控、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相连,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主要是狭义的公共事务,主要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相连③手段不同,公共事业管理是刚性与柔性手段的并用,但在具体管理环节中柔性手段占主导地位,公共管理二者都得到广泛应用。
6.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的意义:①有利于整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②有助于促进现代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③有利于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⑤有利于促进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形成。
第二章公共管理事业的主体政府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存在市场失灵I.市场体制的优势与市场失灵1.优势:信息传递的效率,激发生产社会财富的创造力,有效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2.市场失灵:①市场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②市场自己无法纠正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对社会其他成员造成损害,但却不为此给予他人补偿或给予的补偿不能抵偿所造成的损害。
如工厂排污对附近居民或者企业造成损失)③市场无法消除垄断④市场自身无法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⑤市场机制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
II.政府管理的优势和局限1.优势:①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②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③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④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⑤促进和和保障社会公平⑥应付紧急事件2.政府失灵:①公共政策失效②政府组织存在低效率③存在寻租及腐败III.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①非政府性公共事务扩大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应当包括政府②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律化规范化趋势决定了公公事业管理的主体应当包括政府③市场失灵也决定了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④公共物品的特性也决定了公公事业管理的主体应当包括政府IV.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导①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法②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③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V.我国的“民间社会”与西方市民社会1.相似:都是从政府过度干预状态下逐渐成熟的;都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都代表着政治经济相对独立的公民生活领域2.不同:①独立性不同。
西方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之外的,具有独立的成长发展空间,而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和政府的控制是分不开的。
②法制完善程度不同。
西方公民社会的成熟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的法制,而我国公民社会法律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公民社会的发展。
VI.非政府组织1.特征: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组织性2.作用:促进社会沟通、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促进政府职能转移、促进就业3.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特点和问题:①独立性差②公信力不足③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④法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⑤能力不足4.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①明确政府职能边界,规范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②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建设③健全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力度④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VII.如何理解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①促进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②回应利益多元化社会建构的需要③服务公共行政的有效开展④推进行政法治的发展第三章中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I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问题1.公共服务体制的纵向造构:①政府间公共服务事权缺乏明确划分,导致支出责任模糊②政府间财政的划分没有完全对应于事权的需要2.公共服务体制的横向造构:①公共服务的主体单一,市场和社会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还比较有限②基础性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社会性公共服务中,政府是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一方面不利于成本控制,缺乏竞争导致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增加了权力寻租的可能性。
3.对社会性公共服务投入不足:①行政管理支出不断增长,导致公共物品方面支出缺失②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还未达到目标。
4.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平问题:①地区差异,教育发展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②城乡差异,外溢性很强的社会性公共服务之间的城乡差异很显著。
5.公共服务的监管问题:(1)监管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方面①目前的规则体系缺乏统一性,不同部门之间、地方和国家法规之间存在矛盾②公共服务质量检测标准滞后③缺乏具体违法行为的针对性规定(2)监管主体方面①很多政府主管部门扮演事业单位的资产所有者、政策制定者等多重角色②监管主体职能不清,监管主体单一没有形成监管合力等③问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6.完善我国公共服务的建议:①合理划分政府间公共服务事权②采用适度分权的财政体制③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④注重社会公平⑤加强监管。
II.事业单位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形成:①是在所有制单一、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的②是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万能政府”的行政体制基础上建立的③是建立在对公共事业不理性的认识基础上的。
存在问题:①非经济性的事业单位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轨道②国家“包办”事业加重了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投入的使用效率③事业单位的行政化使事业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物,泯灭了事业单位发展的内生动力,混淆了政府和事业单位各自的职能界限。
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与分类改革: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事业管理体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目标,分类改革、创新模式、健全法制是基本的改革趋势。
分类改革,调整事业单位结构,根据不同行业和类型事业单位的公益特点和社会化程度分为行政性、公益性和服务性三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分类转向,整合精简①对目前承担着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其明确转变为政府部门②对目前承担的公益性事务较少或以从事大量市场经营活动、企业色彩比较浓重的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企业③对中介性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市场中介组织④在保证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下,把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减到最少。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①推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职能、责任到人、压缩规模、有效激励)②推进事业单位资金筹集模式改革(科学分类、扩大渠道、灵活多样)③创新法律监管框架,覆盖更多类型的公共物品提供者和公共服务者。
1.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2.特征:①事业单位的性质是社会公益性组织②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是国家机关或其他国有机构③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是国有资产④事业单位的组织目的是从事社会根本服务⑤事业单位的活动领域主要是科教文卫等。
3.类型:①行政支持类(监管、资质认证、执法监管等,如金融监管机构)②社会公益类(根据社会共同需要提供普遍服务和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③生产经营类(面向社会群体的专业性服务,如职业培训机构)4.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1)政事关系的认识演进,政事关系一体化是传统事业单位体制的基本特征。
①政事关系是政府与社会基层单位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②政事关系是政府公共行政与社会事业事务两个不同职能之间的关系③政事关系是政府事业职能的“决策与执行”关系。
(2)服务型政府架构下的政事关系定位①政府机关负责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负责生产公共服务②政府机关以行政方式(组织与管理)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以直接生产、直接服务方式履行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职能。
III.社会团体1.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特征:非政府性、自愿性、共同性、非营利性、自我约束性IV.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的区别①组织目的不同,社会团体的组成目的是为了实现会员共同意愿,事业单位举办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②组织的经费来源不同,社会团体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会费与社会捐助,事业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是财政拨款③组织的经营性质不同,社会团体只能从事非营利性活动,事业单位从事的活动既可以是营利的也可以是非营利的④登记、管理机关不同,社会团体是由登记管理机关(民政局)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单位业务管理,事业单位则不同,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