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短文两篇--行道树教案2人教新课标七级上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

七年级语文上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

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行道树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训练。

2.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3.学习在比较中刻画形象的方法。

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预习:查字典,处理字词。

预习课文,提出问题。

了解作者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 当我们每天早上乘坐公交车,或者骑在自行车上来上学时,你有没有注意马路两边行道树?曾经注意到的请举手,说一下你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散文《行道树》。

看看究竟行道树为什么能吸引作者的目光。

二、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展示课件,补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

江苏铜山人,1941年生于金华。

60年代中期,她出版了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在台湾文坛一举成名。

张晓风是位创作领域广阔的多产作家,60年代中期以来,她写了不少剧本和小说,而散文一直是她喜爱的文体。

自70年代中期以后,散文成了她写作的主要文体。

迄今,她已经出版了10余本散文集,有《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黑纱》、《再生缘》、《给你,莹莹》、《步下红毯之后》、《安全感》、《诗与眼睛》、《三弦》、《我在》、《动物园的祈祷室》、《你还没有爱过》、《非非集》等。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学习小组展示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字词处理(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4.再读课文,思考:①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②寻找文章的中心句。

预设示例:★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 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三、质疑探究(此环节教师可让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处理)预设问题: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2.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板书)采用了对比手法:①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②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短文两篇(《行道树》)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短文两篇(《行道树》)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短文两篇(《行道树》)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抓住议论性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探究质疑课文的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学习《行道树》一、预习:1,正音、义、词、形堕落:(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

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红灯绿酒:形容繁荣热闹的夜生活。

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冉冉:慢慢地。

苦熬:忍受疼痛或艰苦地生活。

自豪:因为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

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二,导入:1,作者简介:张晓风,41年出生,77年被台湾地区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

其散文风格“亦秀亦豪”、“腕挟风霜”、“淋漓健笔”。

2,导语:行道树,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对于它们,无数人赞美过、歌颂过,今天,让我们来欣赏一篇张晓风的同名散文,理解作者对它们的感悟。

三,正课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探究质疑:①,第一节为什么不说“我们是一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的树”?而要象课文里那样分成两句说?请联系下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分两句说既突出了“我们是一列树“,又突出“立在城市的飞尘里”,和下段开头的句子意思相联系。

②,第二节中的“这一点”指的哪一点?明确:指“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不能多说或少说。

③,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中的“堕落”应作怎样的理解?行道树说自己堕落,这堕落表现在哪里?明确:不是指思想品质上的堕落,而是沦落的意思。

从位置上看,从山上原始森林的优美环境沦落为山下城市里马路边上的树;从形象上看,从满身青翠变成一身抖不落的灰尘。

④,第三节“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好了”这句话中,“我们的命运”指什么?明确:指这些树从山上原始森林里移栽到城市里成了行道树。

第7课短文两篇--行道树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七级上

第7课短文两篇--行道树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七级上

《行道树》教学案例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诗一般充满哲理的语言。

2、学习作者借行道树自白,抒写奉献者襟怀的写法。

3、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4、学习本文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由上一课《紫藤萝瀑布》的托物言志导入。

)2、朗读感知:①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何特点?②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

③全班齐读,体会感情。

3、质疑探究:小组交流,质疑解答,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帮助解决。

问题设计:①“堕落”一词如何理解?②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为什么“别人不迎接太阳”,我们要“把光明迎来”?⑤“忧愁”,“快乐”是指什么?4、体验与反思: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愿意和我们共同分享吗?5、总结归纳:6、作业:二、课堂实录片断: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1: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讨论一番。

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看法?生2: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3: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所以说是痛苦的。

师: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生4:能。

“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师:很好。

这些痛苦能带来怎样的深沉呢?生5:“制造清新”。

生6:“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7:给市民带来快乐。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神圣的事业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师:对。

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生8:“伟大的人”生9:“大写的人”“奉献者”师:答得太好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五篇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五篇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五篇范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一、教学目标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2.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三、课时安排:1个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自学指导一——感知。

自学内容: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

自学方法:1.可从本文的标题、中心、材料安排上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2.边默读边用笔将自学感悟、自学成果批注于课文段落旁边。

生自学,师巡视。

达标测试:a.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c.全文一共写了多少个第一次?重点写了哪几次?作者为什么详写所有“第一次”?生答,兵教兵纠正答案,教师引导。

成果交流: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全文一共写了8个第一次。

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

略写的有六件事,1 均一笔带过。

这样写详略得当: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三)自学指导三——品味。

自学内容: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完成于《动态》P20第3题第(2)小题)2.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答,兵教兵纠正答案,教师引导。

成果交流:1.提示:风情比风景、风光更多了一种情调。

2.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四)自学指导三:——体验。

自学内容:联系本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任选下面1~2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火感受。

《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行道树》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次真好》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在朗读中学会抓住文眼,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手段:录音、学习卷。

教学过程:《行道树》一、导入:同学们,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看看作为行道树,在作家台湾女张晓风的眼中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散文《行道树》。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

(两篇短文一起朗读和正音)2.正音:堕(duò)落点缀(zhuì) 牙龈(yín) 贪婪 (lán) 冉冉(rǎn) 雏形(chú) 丰硕(shuò) 十姊(zǐ)妹累累(léi)繁弦(xián)急管剔(tī)透3.研读课文4.(一)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提出问题:A“我们是……树”,本文可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第一人称,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B 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明确: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

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学生回答问题。

(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1).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那么文中阐发这一哲理的议论性语句是什么?围绕对主旨的理解,你认为作为把握课文内容的文眼句,它的关键词是什么?(明确:哲理性语句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7课短文两篇:(行道树)学案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7课短文两篇:(行道树)学案
3.什么原因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欢乐的树”?
答:因为行道树“离开原始森林,站马路边,是一种堕落。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生活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因此,行道树忧愁。
因为行道树“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浓阴。迎接太阳,制造清新。”因此,行道树欢乐。
4.既然忧愁大于欢乐,行道树〔我们〕什么原因不干脆放弃呢?
课前
复习
1.给给加点的字注音。
蜕变tuì倔强jué洗濯zhuó玷污diàn扒窃pá
诅咒zǔ寂寥liáo夸耀yào缀zhuì连
可望不可即jí碌碌lùlù终生
2.请你仿照《理想》中的顶真句,自己也写两句表达真情的顶真句。
,;
,。
,;
,。
3.梳理诗歌脉络
()说理想的意义
()意义
理想()说理想的意义()意义
(1)堕落:
(2)烟囱:
(3)点缀:
(4)给予:
〔5〕冉冉:
〔6〕贪婪:
〔7〕苦熬:
〔8〕牙龈:〔9〕红灯酒绿:Fra bibliotek〔10〕繁弦急管:
4.选用“堕落、烟囱、点缀、给予、冉冉、贪婪、苦熬、牙龈、红灯酒绿、繁弦急管”中的六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字体工整,表达清晰。
走近作者
作品
张晓风,台湾闻名女作家,曾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界认为她的文章“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假设璎珞敲冰”。要紧作品有《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
()意义
鼓舞()远大的理想
整体
感知
1.听读课文,默读课文,朗读课文。
2.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重点
研讨
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
答:作者从牺牲自我、奉献人类、心系社会等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

第7课《短文两篇行道树》教案2(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7课《短文两篇行道树》教案2(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7课《短文两篇行道树》教案2(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一.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确实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颂扬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楚的,然而,也惟有这种痛楚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是一个人一辈子哲理,这篇短文确实是表达那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什么缘故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确实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奇空气,行人需要绿阴,都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都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楚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悠闲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跟都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孤寂、孤独、苦熬。

他们还时时为都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担痛楚,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欢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差不多上如此,需要你为此承担牺牲,然而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个哲理性语句确实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楚的,然而,也惟有这种痛楚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三个方面确实是:什么缘故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耐了哪些痛楚?〝深沉〞的含义是什么?〝神圣〞〝痛楚〞〝深沉〞是全文三个关键词,抓住这些,全文就能融会贯穿,把握住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明白得所谓〝堕落〞;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沉醉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

注意两个对比,能够体会〝痛楚〞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质疑与提咨询。

——什么缘故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行道树承担了哪些痛楚?既然痛楚,什么缘故〝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如何样明白得〝惟有这种痛楚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什么缘故讲是〝深沉〞?——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7短文两篇(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教学教案

7短文两篇(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教学教案

7短文两篇(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教学教案7短文两篇青岛郑卫国●教学目标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理饵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整体感知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 教案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1、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X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2、清晨,踏着初升的某某,我们背着书包走出了家门,映入我们眼帘的除了匆匆的人群,急弛的车辆还有一排排昂然挺立的行道树。

行道树,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默默地立于城市的烟尘中,立在大道两旁,它们吸入烟尘,放出清洁的氧气,它们是寂寞、孤独、苦熬着的,你知道它们正想着什么吗?它们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X晓风的《行道树》3、X晓风,1941年生,“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著作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

著有戏剧、小说、杂文等书计二十四种。

1967年,她的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获某某文艺奖,七部剧本(1971年至1977):《第五墙》、《武陵人》、《自烹》、《和氏璧》、《第三害》、《严子与妻》和《位子》。

X晓风的剧作蕴含着浓烈的中国故土意识,例如《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等都是取材自中国历史和民间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行道树)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行道树)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行道树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或许你们都知道,散文往往也有诗一般的语言,老师在课余发现了一篇让老师非常喜欢的散文,现在先让我配上音乐给你们读一遍,好吗?你们听听看,这篇文章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曲赞歌。

听完之后,希望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好吗?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完后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语言等各个方面来谈)。

2、师述:同学们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喜欢这篇文章,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题目是《行道树》(板书课题和作者)(生齐读作者简介)3、师问:从全文来看你们觉得文中所写的行道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只用一两句话讲讲你的感觉,可以畅所欲言。

(生各抒己见)例如:生:行道树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师给予肯定的鼓励:好!几位同学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自己的看法,很不错。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

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2、师出示小黑板上的问题: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师提示:要根据文意来理解,也就是从哪个词语或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

师述要求:合作探究时要边讨论,边划边记。

(可以热烈点)回答问题时话要讲完整,还要做到说话要有理有据。

同学在回答时,其余的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边听边记下他所说的要点。

3、(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同学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稍加评议。

可引导学生朗读句子或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师注意学生读错的字词,应及时纠正。

)生1:从“堕落”一词中能知道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他们的同伴们可以很舒服的在原始森林里玩而他们只能在充满灰尘的城市里。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短文两篇〔一〕行道树【教学目标】:1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2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学会在散文中查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在理解和体验散文阅读方法的同时,训练并形成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当我们每天早上乘坐公交车,或者骑在自行车上,或者舒适的坐在小轿车上,穿越在现代都市中的大街小巷的时候,能够吸引我们目光的,只能是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耸云端的大厦,只能是那来来往往的名牌车辆,或者也只能是那些装修的富丽堂皇的宾馆、酒店、超市、商场和公园等等。

而真正距离我们最近的,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确实是那行道树。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这篇散文《行道树》。

看看毕竟行道树什么原因能吸引作者的目光。

2、正音: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雏形。

3、朗读:解决两个问题:1、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2、查找文章的中心句。

〔让同学思考两分钟。

关于中心句的找法,能够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

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然而,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那个中心句写得特别含蓄,其中有几个点特别值得我们来深深的思考。

4、默读:思考三个问题:〔1〕、“神圣的事业”指的是什么事业?〔2〕、什么原因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义?5、讨论这三个问题:〔10’〕注意几个问题:〔1〕、每个人都要记笔记。

〔2〕、联系上下文。

6、分析解决三个问题:〔1〕、“神圣的事业”指的是什么事业?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确实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奇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确实是神圣的事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道树》教案
一.整体感知: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为什么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

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个哲理性语句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三个方面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
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神圣”“痛苦”“深沉”是全文三个关键词,抓住这些,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把握住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一
个对比,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理解所谓“堕落”;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

注意两个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 “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四.问题研究: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

“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

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

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

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