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讲社区研究201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会学“亚文化学派”的代表菲雪尔(C.S.Fisher)认为,居 处相近的邻里社区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 一是“功能必要性”,即居住于同一地方的人们需要共同行动 来满足某些地方性的需求; 二是居住于同一地方的人们除了居处相近之外互相之间还存在 着其他的关系,如亲戚关系、同事关系、同族关系等等; 三是与外界联系的困难。但是,在现代都市中上述这些条件都 越来越趋于弱化甚至不复存在了。 于是,地方性的邻里社区在居民生活中也就越来越无足轻重。
城市社区的一种界定
我们讨论的城市社区,实际上是与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行政管理 区域密切相关,居民、社会组织在地点相近的基础上由于共 同生活、交往,接受共同的管理、服务、保障而形成的城市 内部板块。 它们是城市居民生活的落脚点,是其日常生活的最小范围。它 的特点是共同的管理归属、共同的社区服务、共同的基础设 施
• 每个社区都有其相对确定的结构。 • 社区结构的形成意味着社区内各物种、各群体之间以 及他们与资源之间一种均衡关系的出现。 (Park,6
人类社区的独特性

人类社区由生物(涉及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关系到人类 能部能适应环境)和社会两个层面构成。 分为人口、器物(物质文化)、信仰(精神文化)、栖息 地的自然资源四要素。 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随时随地影响社区的生物性均衡和 社会性均衡。
甘斯《城市里的村庄》(1962)等人通过一系列个 案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 市中都存在着具有内聚性和认同感的“都市村 庄”(Gans,1962),城市中许多组织间和邻里间的 互动也并不是沃斯所说的典型的次属关系,而是 “准首属关系”(Gans,1977)。 研究发现,城市居民不是没有联系的个体的聚集, 仍有邻里关系,仍存在地方社区感,仍然利用邻里 关系进行社会交往、获得社会支持。
内城和郊区 内城通常是指伯吉斯同心圆带模式中紧邻中央商务区的过渡 带 根据对内城居民群体特征和需求取向的分析,内城至少存在 4种不同的社区类型,即寄宿区、种族村、贫民窟(黑区)和灰 区(Gans,1977)。 灰区是由弗农(Vernon,1959)提出的一个概念。战后初期, 这里主要是陷入困境者和地位下降者的住区。这两种居民群 体多为白种人。在60年代以来的城市更新过程中,这里出现 了中产阶级化的迹象。
萨特利斯(G.D.Suttles,1970)则以其在芝加哥所作 的考察表明,贫民区的居民尽管不拘于同一民族或 种族,但其居民仍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社区的团结, 他们确切地知道社区的界限,并且与同居一个空间 的邻里彼此认同。 更近的则如帕乔恩(M.Pacione,1984),他通过对 英国格拉斯哥(Glasgow)市760个被访对象的调查研 究,发表了名为《格拉斯哥:城市的社会——空间 发展》的报告,断定城市中有意义的、有相对明确 的地域界限的、有凝聚力的邻里社区的继续存在。
3社区解放论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学者进行了有关网络社 区的研究,韦尔曼和雷顿于1979年发表“社会网络,邻 里关系和社区”一文, 他们总结了以往城市社会学家对社区研究的主要特点, 指出直到70年代,社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研究一直局限 在同一地域的邻里关系之间,邻里之间因物理或空间上 的接近而形成的群体关系纽带成为社区讨论的唯一基础; 韦尔曼和雷顿提出应打破对邻里关系的强调,重新思考 社区的概念,他们主张社区居民应从地域和场所的局限 中解放出来,接触和结交更广泛范围的朋友,建立超出 邻里关系甚或根本与邻里关系无关的初级群体关系。这 就是说“社区解放”,即从社区地域中解放出来。
社区幸存论
60年代,“社区幸存论”(community saved)盛行。 较早一些的如英国学者霍加特(K.Hoggart),他发表于1957 年的一项研究通过对利兹(Leeds)市一个工人聚居区的实证 调查,从居民的地域同一性,即对于地域内部的众人来说, 这是一个小世界,像一个村庄,他们聚落而居,仿佛部落 区)、社会同一性,即居民们相信他们处于相同水平的物质 和社会地位,分享共同的经验和共同的回忆)、社区居住的 连续性(即居民较长期稳定地居处于一个社区而形成社区内 社会关系网络的连续性)三个方面论证说明了现代都市中类 似于传统邻里社区的存在等。
二、社区邻里关系研究
--社区在现代城市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社区消失论”, 第一,随着民族国家活动范围和规模增加,地方社区的自主性 和团结程度降低。整个社会呈现标准化、同质性、种族阶级 分野不明的大众社会; 第二,正式的科层机制取代家庭、邻里和朋友所承担的职能或 活动; 第三,广泛、高效、廉价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使得城市居民更容 易与外界联系而不必局限于邻里联系,因此,城市社会不可 能存在丰富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人们不可能有社区共同 体感和社区团结感。(蔡禾,2003)
萨脱斯(Suttles,1968)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城 市社区往往可以通过住户缓冲大规模力量的影响并使自己成 为提供相互帮助和居民介入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城市化带 来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沃斯提出的单一的生活 方式。 古斯菲尔德(J.R.Guesfield,1975)在批判芝加哥学派认为社 区必将被大众社会完全吞没的观点的基础上,构筑了现代都 市社会的“多元化”模式,认为在现代都市社会中,社会联 系的地域性限制虽然较以往要少得多,但是,社区这种地域 姓的共同体依然是人们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重要的共同体中的 一个。
• • • • 面对面街区 被保护的邻里关系 有限责任的社区 有限责任的扩大社区
对新泽西的纽瓦克城研究证明:人们对被保护的 邻里关系依恋大大强于有限责任社区,对第三、 第四种类型社区的依恋,往往表明人们对该地区 是良好居住地的一般性满意,对第一,第二更多 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
国外社区基本类型
第六讲 社区研究
一、社区的概念与类型 二、社区邻里关系研究 三、社区发展论与社区建设 四、其他社区研究
一、社区的概念与类型
“社区”辞源考
原始出处
• 源于德文,出自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1887年出版《社 区和社会》(中文译名《共同体与社会》)。 • 本义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强的社会 共同体,其体现的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 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这 种关系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血缘、地 缘和文化等自然造成的。这种共同体的外延主要限于 农村地区。
城市社区(城市共同体) Urban Community
(帕克)社区的本质特征:
• 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 • 这些人口生活在一定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四要素 :人口、地理、交往、共同意识
社区三个基本性质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被组织起来的生物群体; 彼此生活在一个共生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对这一地域范围内的资源展开竞争 社区结构
城市社区-法定社区
* 城市社区基本上是城市建设的结果,而城市 建设又是和城市的行政管理分不开的。 因而 现代城市社区不仅是人们进行首属生活的区 域和社会团体,同时也往往是政府行政管理 单元,社区的概念也因此有了一定的调整, 它属于一种不同于传统社区的特殊形态,可 以称为法定社区。
计划体制下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街居社区
人类生态学既要关注建立在竞争——生物层面上的社会 秩序,也要关注建立在“共识”——文化层面上的社会秩 序。 社会秩序分为生态秩序、经济秩序、政治秩序、道德秩 序。 它们之间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层级关系,在四种秩序领域中, 层次越低的秩序领域中,人的自由度越大。 总之,社会是一个控制性的生态体系。 (Park,R.E. 1952,157
即街道-居委会社区。是政府管辖的城市行政区域,是行政 区-社区,是法定社区。
“亚社区”特征 1、高度单一的行政化特征 2、社区自组织严重萎缩、发育不良、功能异化——居委会是 “准”行政组织。 3、居民与社区之间缺乏积极的互动和耦合关系,居民社区 归属感、认同感低——居民“单位意识”替代社区意识。
当城市社会转变为单位社会时,以地 缘关系为本质、以居住空间为依托、 法定的居民组织形式——社区,沦落 到城市社会的边缘地位。 当社会资源都被配置到单位中,社区 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 所剩无几,社区既无重大利益要追求 ,又无重要的社会成员和力量来实现 自己的利益,成为“虚置”的“三少 ”空间(主体少、功能少、居民在社
三、社区建设
什么是社区建设
•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
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 ,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 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 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 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 区。
北京居住社区类型
根据北京居住社区形成的特点,按照形成体制的不 同,将北京居住社区分为: 封建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生态型社区; 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性的单位附属型社区、居住 区型社区; 市场体制下形成的文化型、等级型、个性型社区. 它们构成了空间分布的多元并存格局(聂晓阳, 2000)。
我国城市社区类型(表1)
目前,城市社区结构仍处于分化过程中,一方面,城市社区 结构的异质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不平 等性逐渐显露; 种种类型的社区如地缘型的传统街坊式社区(包括民族聚居 区),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单位附属型社区和成片规划建设的 居住小区,还有就是由于房屋建设市场化,出现的房地产开 发型社区、物业管理型社区等等,它们在所处城市区位、产 生年代、形成原因、社区居民结构、房产结构等诸多方面存 在差异性。我们相信,这些社区在内部资源(如社区服务设 施)来源途径、居民需求偏好、社区结构等方面也定然有所 不同。
(沙颂,“试论社区在中国城市社会整合中的作用” ,《新视 野》,2000年第2期。)
(二)社区类型 无形社区(网络社区、共同体社区) 有形社区(地域社区) 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城市社区 功能社区 工业社区 商业社区 居住生活社区 自然社区---法定社区
社会学家根据社区规模和居住认同的程度,将社 区类型分为四种:
“契约型社区”
与“单位制”社区相对的社区模式 以社区成员为主体,特征是:以利益为导向, 以法理精神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手段。 具有以下特点:异质性、依赖性、冲突性、 契约性、参与性 或许,它将成为中国新型城市社区的主导形 式。(王晓燕,2001)
北京特有社区—回迁社区
二000年以来,北京在城市危旧房改造工作 中实行“房改带危改政策”,在这种政策的 引导下,拆迁居民主要不是外迁和异地安置 ,而是大多选择回迁。这样,在旧城区出现 了一批新型的“回迁社区”. 这些社区仍然占据原有的城市区位,原住居 民构成社区主体(原住民占70%以上),社 区传统得以保留,社区工作的群众基础、组 织基础得以保留。 但是,居民身份变了,既是户籍意义上的居 民,又是拥有房产所有权的业主;社区需求 变了,既有对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需求,还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2000年中办23号文件)
国内外社区建设比较
社区发展论、社区建设论 美国社会学家法林顿在1915年著作 《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适合生 活和经营的地方》中最早提出社区发 展概念。 联合国1955年发表《通过社区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专题报告,倡导社区 发展运动。比如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农 村地区“扶贫性开发”促进当地社会
英文含义
• Community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共同体、 共同性等含义。因此也有的学者在团体或非地域共同 体意义上使用。
中文译意
• 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 • 从译文“地方社会”到“社区”
Leabharlann Baidu 把社会共同体与地方两个基本要素有机结 合起来,而且比较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费孝通,“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 ,《社会研究》1948年第7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