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中考语文复习第六篇课内文言知识梳理八下马说讲解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一、要点词语解说( 一)1 、衹:不过。
2、辱,受屈辱或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 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畜用的槽,指马厩。
5、以:依靠。
6、称:著称。
(二) 1、一食,吃一顿。
2 、或,有时。
3 、食( sì):通“饲”,饲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 , 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时的马,一般的马。
12、等:等同,同样。
13、安:怎么,怎能。
( 三)1 、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 、以其道:依据驱遣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 、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精通它的意思。
通:精通。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讶,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莫非(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说)。
二、特别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可以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但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便”,如“故虽出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不可以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记,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作为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小说,《马说》以其生动形象的叙事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唐代将领安禄山叛变内乱时期的真实历史故事,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和荒谬。
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马说》的知识点。
一、历史知识1. 安禄山叛乱:安禄山是唐代将领,他在758年开始叛乱,成立了大藩镇,自称为大燕皇帝。
史称“安史之乱”,这是唐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大的内乱。
在叛乱的过程中,民众受到了极大的痛苦,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幅削弱。
2. 唐玄宗:唐玄宗是唐朝的第八任皇帝,他是唐高宗的儿子。
他在位期间,采用了许多宽政措施,追求和平安定。
但由于他不善政治,导致唐朝最终走向了衰败,安史之乱也是在他的统治期间爆发的。
3. 唐朝后期:唐朝后期指的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有着非常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国力逐渐衰落,这也使得唐朝最终被推翻。
二、文学知识1. 描述手法:小说中采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活泼,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主旨。
2. 情节结构: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不仅讲述了马和张义真的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唐朝后期的历史背景。
双线结构结织通过交错和对比,使小说更加有层次。
三、生态知识1. 马的保护:小说中描述了人们对藏马的保护,这也提醒着我们,同样要保护好野生动物,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 人类与自然:小说中亦涉及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也呼吁我们在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中,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谦虚及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不要破坏生态环境。
以上便是《马说》知识点的梳理,小说从人类的历史、文学、生态等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通过阅读,我们也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感悟:一、身为人类的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环境,不要破坏大自然,二、历史是我们的财富,要珍惜历史,讲述好历史。
三、人类与自然,需要谦虚及敬畏之心看待。
比如让动物生态趋于平衡。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3课《马说》知识梳理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字音】骈(pián)槽(cáo)枥(lì)粟(sù)外见(xiàn)【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
食,吃。
(10)或:有时。
(11)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仍读“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14)是:这样,指示代词。
(15)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能:本领。
(16)足:足够。
(17)才:才能。
[初二,八年级下册,知识扩展文档]《马说》说解
《马说》说解韩愈的最大成就是古文。
《旧唐书》说他“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
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
后学之士取为师法。
……故世称韩文焉。
”苏轼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
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粱、陈、隋。
这个时期的文章,“竞骋文华,遂成风俗。
江左齐粱,其弊弥甚。
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
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
”(《隋书·李谔传》)史称韩愈“务反近体”,就是务反八代辞藻繁缛的文风,也就是韩愈自己说的“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陈言”指的就是那种“近体”文章,并不是一词一字。
这就是韩愈致力的文章改革(有的人叫做古文运动)。
他作出了成绩,而这成绩也是得来不易的。
试看上面引的《隋书》一段,那是李谔的文章。
他反对竞骋文华之弊,而他自己作的文章偏偏陷于骈俪而不能自拔。
可见韩愈的成绩是费了多么大的力气。
不过影响还不是真地普遍了。
直到欧阳修,还是得韩愈文章于废书簏中。
这也可见韩愈提倡的古文在他当时乃至身后还没蔚成文风。
苏轼说的“天下靡然从风”不过是溢词。
欧阳修也以古文成绩,又籍他的地位,文章改革才最后收功。
明代,茅坤等人崇尚唐宋古文。
茅坤选编韩愈及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的古文,称为唐宋八大家,沿袭到现在。
韩愈爱好读书。
皇甫湜说他“平居虽寝食未尝去书”(见墓志铭)。
诗也有名。
他做过史馆修撰。
官刑部侍郎时,以谏宪宗迎佛骨(佛的一节指骨),贬为潮州刺史。
最后官吏部侍郎。
谥曰文。
韩愈是持道统说的,以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脉相传,而“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道》)。
他隐然以继承这个道统自居。
《新唐书》论韩愈“其道盖自比孟轲,……宁不信然?”又以韩愈的排佛老比孟轲的拒杨墨,且以为“功与齐而力倍之”。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知识点归纳一、作者作品: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二、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三、阅读理解:、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中心思想)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愚昧和昏庸,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表达了作者痛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强烈愤慨。
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第23课 马说知 识 积 累字音字形衹.辱(zh ǐ) 骈.死(pi án ) 槽枥..(c áo l ì) 食.马者(s ì)奴隶.(l ì) 执策.(c è) 粟.米(s ù) 其真无马邪.(y é)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译为的)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2)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食.不饱(动词,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顿)(3)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4)以:不以.千里称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6)其: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其实)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1)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译句:(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译句: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2)翻译: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句: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能力,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018中考语文复习-八下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2篇马说
第2篇马说韩愈原文呈现段层精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用“也”字收住,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 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显示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段再用“也”字收住,不仅凝聚着作者强烈的谴责,也饱含着将正义诉诸读者的意图。
) 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
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结尾也用“也”字收住,体现作者痛彻心扉之情和对“食马者”的嘲讽。
) 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武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总结全文,暗含对统治者的嘲讽之意。
【全文中心】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和被埋没的原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意,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文学家。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公”,又称韩文公。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现实意义】提醒当今社会要任人唯贤,善于识别人才并努力做到不浪费人才,人尽其用,社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通假字见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材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邪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古今异义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安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或表示列举未尽一词多义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词类活用辱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虚词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大概,可能,表推测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使千里马的”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6 马说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6 马说(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6 马说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6 马说一、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骈死于槽枥之间: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2)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3)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点(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5)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6)策之不以其道:正确方法(7)执策而临之:面对(8)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才干2.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只)”,只、仅(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3)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3.一词多义千里马常有:经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不以千里称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本领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餐,顿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同“饲”,喂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其真无马邪:语气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推测,大概4.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词作动词,辱没(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光,吃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5)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5.古今异义(1)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4)其真不知马也古义:认识,识得今义:知道二、重点句子翻译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
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故事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部编版人教版八下语文《马说》知识点梳理
第23课《马说》一.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仅 )二.一词多义1.其其.真无马邪 (加强诘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语气词,表猜测,大概、恐怕)2.策策.之不以其道(策: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策:名词,鞭子)3.之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不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三.重点字词解释。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只”,只,仅)2.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3.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 )( 或:有时)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5.才美不外见..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9.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策之:用马鞭赶它)(不以其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10.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能、才干)11.执策而临.之 (面对)12.其.真无马邪? (加强诘问语气)四.重要语句翻译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屈辱于奴仆的手中,(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气力不够,它卓著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和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知道千里马吧。
第23课《马说》课文全解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韩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重点)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
(素养)文题解读《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
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课文主题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韩愈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八年级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目录:1.电子课文2.考点精讲3.重点解析一、电子课文23 马说①韩愈阅读提示“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
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
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
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④之手,骈死⑤于槽枥⑥之间,不以千里称⑦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⑧或⑨尽粟一石⑩。
食⑪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⑫,且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③〔祗(zhǐ)〕同“衹(只)”,只、仅。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⑧〔一食〕吃一次。
⑨〔或〕有时。
⑩〔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⑪〔食(sì)〕同“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⑫〔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
⑬〔且〕犹,尚且。
策之①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执策而临⑤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⑥?其真不知马也!————————————①〔策之〕用马鞭赶它。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梳理:八年级下(3)马说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代指千里马 (3)其 其真无马邪 语气词,表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表推测
语文课件
4.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驱使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光,吃
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用作动
词,行千里 (4)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尽,竭尽
语文课件
5.特殊句式 (1)马之千里者 倒装句,“千里”是中心词“马” 的后置定语,即“千里之马者” (2)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即“(驾驭它的人)策 之不以其道”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1.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祖籍河北昌黎郡,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其 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 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都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语文课件
4.文章中心概括 文章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的见解:封 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 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展示自 己的才干。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以之为喻, 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在位 的统治者不能识别、重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 的做法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语文课件
2.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 (2)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相当于“吗” (3)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
语文课件
3.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策,驱使 (1)策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量词,餐,顿 (2)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
【初中课内阅读】《马说》知识点小结
【初中课内阅读】《马说》知识点小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语音:骈死(pin)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表述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存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假使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喝一顿天下:剩饭剩菜8、才美不外见到才:就可以,幸福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恰当的方法12、食之无法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无人知晓马也言:辨识,介绍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到(见到,通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鬼神,通在“耶”,则表示疑点,相等于“吗”。
)(二)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做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译者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存有伯乐,然后存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无法通在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重点知识.docx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重点知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即使)有名马,祗(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于奴隶人(指马夫。
奴隶,仆役)Z手,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于槽栃(喂牲口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称(著称)也。
马Z千里者,一食(吃一顿。
食,吃)或(有时)尽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容量单位, 十斗为一石)。
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饲”,喂)也。
是(这样)马也,虽冇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且(犹,尚R)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安(怎么)求(要求)具能千里(日行千里)也。
策(鞭打)Z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Z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领),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乙FI:“天下无马。
”呜呼!其(难道)真无马耶(通“耶”,吗)?英(恐怕)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译文:世上冇了伯乐,然后才会冇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冇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冇。
因此, 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LI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索质也就表现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乂怎么能要求它F1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口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一、重点字词ffl(xiang)马祗(刁hi)骈(pidn)死槽栃⑴)不外见(xian)粟(su)石(ddn)—-食(shi)食(si)马者而食(si)也二、垂点句了背记知识清单1.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初二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总结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指千里马(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动词)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A.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B.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只有。
C.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D.食马者:“食”通“饲”,喂。
解析:B.“材”通“才”,才能6.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
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下联:示例:贤才无辜逢昏君02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其真无马邪难道(2)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3)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4)执策而临之面对9.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达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11.文章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统治者辱没人才的不满与愤懑。
1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003【甲】《马说》【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学习要点课件
十八。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 更重要?请举例说明。
魏学洢 核 舟 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学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
习 句;
目
2.发挥想象,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3.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标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课前导读
章
第 一
DIRECTORY
作者名片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
号茅檐,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明末 散文家。
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他出生在浙江 嘉兴的一户仕宦人家,父亲是一位名臣。他一生写 过很多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被清 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
数量词的用法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 幅 )手卷 篆章一( 枚 ) 为人五( 个 )
一( 个 )人 一( 条 )舟 为窗八( 扇)
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直径
做。指雕刻
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明有 奇巧人 曰王叔远,能以 径 寸之木,为宫室、 器皿、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
⑷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
两句话是:
。
⑹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⑺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 句子是
十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 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十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愤世嫉 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 的不满,对被压制人才的同情,以及自 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浙江省2018中考语文复习第六篇课内文言知识梳理八下马说讲解
马说1.重点词语解释(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食.不饱,力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2)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1)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3)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4)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5)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1.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1.重点词语解释
(1)世有伯乐,然后
..有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虽
..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祇辱
..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食或尽
...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食.不饱,力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执策
..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3)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4)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5)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4.词类活用
(1)策.
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 (2)一食或尽.
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
其材 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
1.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祖籍河北昌黎郡,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都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2.文章中心概括
文章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同情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答案:
【知识梳理】
1.(1)这样以后 (2)所以 即使 (3)只是 辱没 (4)两马并驾 (5)著称 (6)吃 或许 吃完
(7)通“饲”,喂 (8)虽然 (9)吃 (10)同“现” (11)犹,尚且 等同,一样 (12)怎么
(13)用鞭子打 按照 正确的方法 (14)通“才” (15)通晓 (16)拿着鞭子 面对 (17)表反问,难道 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8)代词,代食马者
2.(1)见“现” (2)邪“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食“饲”喂材“才”
3.(1)动词,用鞭子打名词,马鞭 (2)吃通“饲”,喂
(3)助动词,能够名词,能力,本领 (4)代词,代指千里马语气词,表反问,难道代词,代食马者 (5)介词,用动词,按照
4.(1)用鞭子打 (2)吃完 (3)竭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