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后感范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读书,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乐趣中的幸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

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人窒息,要么沦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恼。

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几篇以后,

给我的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

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例

如:当一位老师上课的题目是“我的幸福”。

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家人当宝贝,每个人周

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再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

话音未落,孩子们呢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这么一

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 岁的男孩,在文化

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

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

全是真话。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

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

福被人拿走了。

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

的业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买复习资料,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李跃儿老师归纳的三类做好一个好妈妈: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

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

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

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

这类家长制造。

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母亲给10 岁的儿子洗脚,儿子把脚

盆打翻了,母亲大发雷霆骂了一番;一个10 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烦意乱的结果。

这样妈妈在孩子眼中,几分钟前是慈母,给儿子洗脚;而几分

钟后就变成了凶神,爱与恨的转瞬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

子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了!我们大人们

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

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

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

最后,我只想说,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

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

大的原创潜能。

朋友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还给孩子吧!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李跃儿老师所著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让我了解到了什么

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去爱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我被书中的思想

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回味多时:“在现实当中,成人对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

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品质也会出现问题。”没错,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应当是安全防范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灵关心

却是越来越少的,老师和家长所关心的大多是孩子的进步,孩子的

退步等等。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内心又是如何的,却无人

问津。

书中提到李跃儿老师在对 5 岁的杨一凡的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她。从孩子的各个方面着手,仔细观察着孩子的每一个点

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实想法。

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我们也要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从各个方面观察孩子,观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从而进行适当

的活动。很多孩子是内向的,他们的表达能力常常会跟不上自身的

需求,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只是看着你。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不会与人沟通,和教师、同伴之

前完全没有正常的交流,不管怎么同他说,都无法改善这样的情况。

这就是他,有着自己的世界,不接受别人,只有自己。这就是他,

会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你,却让你无奈的只能发笑。面对这样特殊的

孩子,有改如何是好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仔细的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

于是我开始关注这个不讲话的孩子。经过几次的观察,我发现,他

其实很想玩游戏,但是他根本就不会玩,完全没有理解游戏规则,

这样就使得他在游戏中无法正常的介入。

于是再一次角色游戏时我说:“今天,我和你一起玩游戏,我牵着你的手,今天我是你的妈妈,我带你玩,你好好看看妈妈是怎么玩的,今后你也那么玩,好吗?”他对妈妈这个词似乎很敏感,也似乎因为这个词,他愿意和我接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