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11doc

合集下载

解表药

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外表病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1、用于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之要药。

治表寒实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脉浮数等。

2、用于喘咳实证治肺气壅遏咳喘之要药。

无论寒、热、痰、饮,有无表证均可应用。

尤适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证。

3、用于风水水肿又为宣肺利尿之良药。

治风水证,见水肿、小便不利、脉浮。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1、用于风寒表证发汗力较麻黄缓和,治风寒表证,无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皆可之。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由善疗上肢寒湿痹痛。

3、用于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紫苏叶:发汗解表理气宽中解鱼蟹毒1、用于风寒表证风寒表证常用温和之品。

尤适风寒兼咳喘胸闷者。

2、用于脾胃气滞证能行气宽中,和胃止呕,理气安胎。

3、用于鱼蟹中毒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1、用于外感风寒轻证解表力较缓和,多作为辅助药用。

2、用于各种呕吐有温胃散寒,和中降逆以止呕之功“呕家圣药”尤适胃寒呕吐。

3、用于肺寒咳嗽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

对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用之。

此外,尚有健胃消食,解毒作用。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1、用于阴暑证其气芳香,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为“夏月麻黄”暑天解暑要药。

尤适夏季乘凉冷饮,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阴暑证。

2、用于水肿脚气有发越阳气,利水消肿之功,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消疮止血1、用于外感表证微温不烈,性较平和,不论风寒或风热不明显者,皆可广泛使用。

2、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用于疮疡初起兼表证4、用于多中出血证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1、用于外感表证,皮肤瘙痒尤适风寒夹湿而头痛身痛者。

不论寒热虚实,夹湿与否,均可用之。

2、用于风湿痹症为治痹症常用药。

3、用于破伤风能祛风止痉。

无论外风内风,“风药中之润剂”为治风通用之品。

羌活:发散风寒胜湿止痛1、用于风寒表证尤适夹湿风寒而头身痛者2、用于风寒湿痹擅除头项肩背之痛,故尤适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

解表药

解表药

生姜 《名医别录》
3.胃寒呕吐。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 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
生姜 《名医别录》
4.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 痰少,皆可选用。 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 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 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 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 虚内热者忌服。
香薷 《名医别录》
1.阴暑证。 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风寒感冒而兼脾 胃湿困) ,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 药”,常配伍厚朴、扁豆,如香薷散。
香薷 《名医别录》
2.水肿脚气。
香薷
【用法用量】 煎服,3~9g。用于发表, 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 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 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荆芥 《本经》
[来源] 为唇形科一年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 燥地上部分。
荆芥 《本经》
【药性】 辛,微温。 归肺、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 透疹消疮 止血
荆芥 《本经》
1.外感表证。 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 泛使用。
荆芥 《本经》
紫苏 《名医别录》
[来源]为唇形科 (Labiatae)植物紫 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的茎、叶,其叶称 紫苏叶,其茎称紫 苏梗。
药性
【药性】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解表散寒 行气宽中 (安胎)
紫苏
【适应证】
1.风寒表证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或咳喘痰多 者。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胎气上逆,胸闷呕吐, 胎动不安者。 此外,紫苏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 而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

解表药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主治风热表证。

四、 配伍
1.体虚外感,应配补虚药。 气虚——配补气药 血虚——配补血药 阴虚——配养阴药 阳虚——配补阳药 2.暑多夹湿,秋多兼燥,应分别配伍祛暑化湿药、 润燥药。 3.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应配清热解毒药。
五、使用注意
1.发汗应以微汗为宜。 2.虚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者应慎用。 3.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

六、 汗法的作用机理(参考)
1.促进汗腺分泌和血管舒张反应,以利 于祛除病邪,其中可能包括排泄毒素、 中和毒素、抑制细菌和病毒,以及加强 吞噬细胞的防御能力等。 2.通过发汗和扩张周围血管,以发散体 温而起退热作用。 3.通过发汗和全身循环的加强,增加肾 小球过滤等作用,以排除体内潴留的水 分等。

薄荷
牛蒡子
蝉 蜕
薄荷
共性:
牛蒡子
蝉蜕
一、性味:寒( 薄荷 辛,牛蒡子辛、苦 , 蝉蜕 甘 ) 疏散风热——治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

二、功用

利咽喉——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
透疹——治麻疹不透。
个性:
薄荷:
1.清利头目,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等。 2.疏肝解郁,用治肝郁气滞之证。 3.祛风止痒力强。 4 .用量 3~6g,应后下;叶长于发汗,梗偏 于理气。

辛温解表药小结
参考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一、性能 1.性味:辛, 凉(微寒) 兼苦味:牛蒡子、柴胡、菊花、蔓荆子 兼甘味:菊花、葛根、升麻 (部分甘、寒(质轻):蝉蜕、桑叶) 2.归经:多入肺经;次入肝经。 二、功用 发散风热——治 外感风热表证。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

第一部分 解表药

第一部分 解表药

第一部分解表药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

解表药多具有辛味,主入肺、膀胱经,性善发散,能促进机体发汗,使肌表之邪外散或随汗出而解。

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两类。

发散风寒药麻黄(宣散机表的邪气,开宣腠理)药性: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宜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用于实证咳喘。

用于水肿而兼表证。

(水肿主要指上半身的水肿)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发散风热药薄荷药性: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1、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2、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3、用于麻疹不透,皮肤瘙痒。

4、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由于有芳香味,故有化湿和中,还能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5、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升麻葛根第二部分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药性: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

应用: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用于肺热喘咳。

用于胃火上炎证。

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母芦根天花粉夏枯草决明子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药性:苦、寒。

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药性: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药性: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龙胆苦参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药性: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药性: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鱼腥草射干败酱草白头翁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生地黄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药性: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解表药(辛温解表)

解表药(辛温解表)
燥地上部分。
28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荆芥 《本经》
【药性】 辛,微温。归 肺、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 透疹消疮 止血
29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适应证】
1.外感表证。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本品炒炭
30
干燥嫩枝。
19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桂枝
【药性】 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20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桂枝【适应证】
1.风寒感冒。 2.寒凝血滞诸痛证。 3.痰饮、蓄水证。 4.心悸。
21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荆芥 《本经》
1.外感表证。
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 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
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 均可广泛使用。
31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荆芥 《本经》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质轻透散,祛风止痒, 宣散疹毒。
方面的功效。
17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麻 黄【方剂举例】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 表实者。
18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桂枝 《名医别录》
[来源]为樟科 (Lauraceae) 植
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

常用中药解表药

常用中药解表药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18页
桂 枝 《名医别录》
2.温通经脉:用于
⑴风寒湿痹证,配附子、甘草,如桂枝附子汤。 ⑵心阳虚之心悸、脉结代,配炙甘草,党参,如炙甘
草汤。 ⑶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少腹痛等,
配伍当归、川芎,如温经汤。 ⑷胸痹,配伍瓜蒌、薤白,如瓜蒌薤白桂枝汤。 ⑸中焦虚寒之腹痛,配白芍,饴糖,如小建中汤。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33页
【相同药品比较】
荆芥 辛 温 肺、 肝
祛风解表
透散力较强,兼透疹消 疮,治疗麻疹初起,疹 出不透、疮疡初起兼有 表证者;
炒炭又能止血,治疗吐 衄下血。
防风 辛甘微温 膀胱肝脾
常用中药解表药
外感表证 祛风之力较强,为“风 风寒、风热均可 药中润剂”, 善治外
感表证兼关节游走疼痛 者; 胜湿止痛,治疗风湿痹 痛;
常与桑叶、蝉蜕、夏枯草等配伍。 ⑵用于肝风头痛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常配伍石决明、白芍、钩藤等。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58页
菊 花 《本经》
3.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常与蒲公英、 紫花地丁、金银花等配伍。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59页
菊花
【使用方法用量】 煎服,5~9g。疏散风热 宜用黄菊花, 平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42页
细 辛 《本经》
【用量使用方法】煎服,2~5克。散剂每次服 0.5~1g。外用适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
【使用注意】①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之咳忌用。 ②反藜芦。③注意用量。“细辛不过钱,过钱赛 人言”。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43页
(二)发散风热药
【药性特点】多辛劳而偏寒凉,发汗作用 较辛温解表药缓解。 【作用及适应证】发散风热,用于外感风 热所致发烧、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 薄黄、脉浮数等及麻疹不透、咽喉肿痛和 风热咳嗽等。

中药学解表药

中药学解表药
二、清热解毒--热毒证
“无犀角,以升麻代之” 《汤液本草》
125
三、升举阳气--中气下陷证
126
葛根
127
128
一、解肌退热--外感发热,头痛项强
特点: 1、 表证见头痛、项强者 (增加脑血流量;解除肌肉痉挛) 2、凉而不寒,风寒、风热表证皆宜
129
二、透发麻疹--麻疹透发不畅
130
三、生津止渴--热病烦渴, 消渴
87
薄荷
88
89
一、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90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 汗用麻黄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
91
二、透疹解毒--麻疹透发不畅、 风疹瘙痒
三、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证
92
牛蒡子
93
94
一、发散风热--风热表证 特点: 既散风热,又利咽喉 既散风热,又宣肺化痰
第一章 解表药
定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
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
2
性能特征: 大多味辛发散 大多入肺、膀胱经 通过发散或发汗,解除表证
3
功效: 发散解表 祛风(胜湿止痛) 透疹、 宣肺
4
适应证: 1、表证----恶寒、发热、无汗 或有汗,脉浮等 (温病、麻疹、疮疡、水肿初起 兼表证)
140
5、使用注意 牛蒡子:滑肠通便,便溏者慎用 6、分类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薄荷、蔓荆子 发散风热、利咽:牛蒡子、蝉蜕
141
发散风热、平肝明目:桑叶、菊花 退热:柴胡(疏散)、葛根(解肌) 解表:升麻、淡豆豉
142
99
蝉蜕
100
一、发散风热、利咽开音-风热感冒,咽痛音哑

解表药

解表药
【配伍】 细辛配干姜、五味子:细辛辛温,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干姜辛热,温中散寒、 温肺化饮;五味子酸温,敛肺气、滋肾阴。 三药相合,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治寒饮喘咳日久者效 佳。
白芷
①发散风寒:外感风寒或表证夹湿兼见头痛鼻塞者。 ②通窍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 ③燥湿止带:风寒湿痹,寒湿带下。 ④消肿止痛:疮疡肿痛。
浮萍
①性味归经:辛,寒。归肺、膀胱经。 ②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③主治病证: 1)风热表证。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3)水肿,小便不利。 ④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鲜品15~30g;或入丸散,或捣汁饮。 ⑤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体虚多汗者慎服。
木贼
①来源: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干燥地上部分。 ②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肝经。 ③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④主治病证:1)风热目赤,翳障。2)血热下血。 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⑥使用注意:本品疏散清泄,故气血亏虚者慎服。
配伍: 柴胡配黄芩:柴胡善疏散退热;黄芩善清热泻火。二药合用,清解半 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
升麻
①发表透疹:发表力较弱。应用:风热头痛,治阳明头痛最宜,麻疹不透。 ②清热解毒:善解阳明热毒应用:热毒疮肿,丹毒,痄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温毒发斑。 ③升举阳气: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崩漏下血及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香薷
①发汗解表: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 ②和中化湿:暑湿证—泄泻、呕恶等。 ③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苍耳子
①散风寒:风寒感冒。 ②通鼻窍:治鼻渊要药。 ③除湿止痛,止痒: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 应用:1)一身上下湿痹拘挛;2)风疹瘙痒。 注意:有小毒。

解表药

解表药

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白蔹、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4、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三、泻下药1、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2、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3、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四、祛风湿药1、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蚕砂、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路路通、2、祛风湿热药: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雷公藤、络石藤、丝瓜络、3、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鹿衔草五、化湿药1、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豆蔻、草豆蔻、草果六、利水渗湿药:1、利水消肿药: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玉米须、葫芦、香加皮2、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芯草、萆薢3、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七、温里药1、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八、理气药1、橘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薤白、大腹皮、柿蒂九、消食药:1、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十、驱虫药:1、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十一、止血药:1、凉血止血药: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2、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白及、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藕节3、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十二、活血化瘀药:1、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2、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凌霄花、3、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刘寄奴4、破血消癥药:莪术、三棱、水蛭、斑蝥、穿山甲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1、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复花、白前2、清化热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礞石3、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苑、款冬花、马兜铃、枇杷叶、桑白皮、白果十四、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2、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远志十五、平肝熄风药:1、平抑肝阳药: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2、息风止痉药: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十六、开窍药:1、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十七、补虚药:1、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饴糖、蜂蜜2、补阳药: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韭菜子3、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4、补阴药: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龟甲、鳖甲十八、收涩药:1、固表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2、敛肺涩肠药: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3、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芡实、椿皮十九、涌吐药:常山、瓜蒂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雄黄、硫磺、白矾、蛇床子、蟾酥、大蒜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药: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

2.体虚外感,扶正祛邪,解表药配


气虚——补气药 血虚——补血药 阴虚——养阴药 阳虚——补阳药
2017/11/11
7
五、使用注意
1.
取微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以免伤阴 亡阳。 2. 证候禁忌:虚汗、疮疡、淋病、失血患 者需当慎用。
3. 药物方面:不宜久煎(煮沸 10 ~ 15 ’为

2017/11/11 5
四、配伍

1.根据四时感邪的不同,进行选药配伍






春季:风热、风温—发散风热药 配清热泻火、解毒药 阳暑,发散风热药配解暑药 夏季 阴暑,发散风寒药配化湿药 秋季 温燥,发散风热药配润燥药 凉燥,发散风寒药配润燥药 冬季: 风寒,发散风寒药配温里药
2017/11/11 6
(1)发汗作用明显,可使邪随汗解,又称为 发汗解表。 (2)作用和缓者,称为疏表或疏散表邪;
善祛除肌表风邪以治疗表证恶风、鼻塞 流涕或风疹、皮肤瘙痒等外风证者称为 祛风解表或疏风解表。 (3)少数药物称解肌。
2017/11/11 11

麻黄为麻黄科亚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及中 麻黄的干燥草质茎。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2017/11/11
善达巅顶, 为治巅顶痛之要药。 苍耳子 祛风湿,止痛 辛 夷 为治鼻渊头痛、 鼻塞流涕之要药 通鼻窍 鹅不食草 止咳,解毒 葱 白 宣通阳气 胡 荽 开胃消食 透疹 柽 柳 祛风除湿
77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
一、性能:
1.性味多辛,凉

防 风为伞 形科多 年生草 本防风 的干燥 根。切 片,生 用或炒 炭用。

第五章解表药

第五章解表药

第五章解表药第五章解表药一、含义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主治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因表证常由风邪兼夹其他六淫邪气致病,故该类药以解除在表之六淫邪气为主,以改善或消除表证。

依据该类药的药性与功效和应用,将解表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又称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

因本书药物采用功效分类,而“辛温”、“辛凉”属于性能分类范畴,与本书整体分类原则不符,故未采用。

中医学家对风寒表证认知最早,故发散风寒药的记载先于发散风热药。

风寒之邪通常从汗而解,最初使用的解表药大多属于辛温之品,且有较明显的发汗作用。

基于这一临床用药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总结了“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

因此,解表药又曾称为发汗药,解表法亦相应称为汗法。

随着对表证的认识深化,解表治法和方药的发展,有的表证并非宜于发汗;而解表药物逐渐增多,其中有的也并无明显发汗作用却为表证所常用,解表便超越了发汗的原始含义。

可见解表药源于发汗药,包括了发汗药,但又不仅限于发汗药。

表证是指外邪(六淫邪气或疫疠之气)由表而入,客于肌表;或经口鼻,内犯于肺,出现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或鼻塞咳嗽,脉浮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此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邪未深入,病情轻浅,具有内犯趋势,治之愈早,取效愈捷。

否则,由表及里,病情加重,甚至变化莫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即明确指出了及时祛除表邪以治疗表证的重要临床意义。

解表药发散表邪治疗表证的功用,是通过轻浮透散之性,“因其轻而扬之”来实现的,或发汗以逐邪,或宣散以疏泄,外邪祛除,卫阳宣畅;毛窍疏达,开合有司,故肌肤温煦,营卫调和,肺复宣肃之常,表证自解。

此时“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素问·热论》)。

二、功效与主治1. 共有功效与主治解表药均有祛风解表功效,主治外感表证,症见发热,恶风寒,头身疼痛,脉浮等。

其中,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为共有功效,主要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头身疼痛、肢节酸楚较重,发热较轻,多有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等;发散风热药以发散风热为共有功效,主要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热病邪在卫分,症见身热较重,微觉恶风,汗出不畅,口干微渴欲饮,舌苔微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等。

解表药

解表药

中药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安胎
生姜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西河柳除湿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止痒
辛夷 +
(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浮萍 +利水消肿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木贼,明目退翳,止血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葛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安胎药: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薄荷,牛蒡子,蝉蜕
疏散风热+明目:桑叶,菊花,木贼,蝉蜕
疏散风热+升阳:紫胡,升麻,葛根
散结攻效:夏枯草,僵蚕,蜈蚣,全蝎,牡蛎,薄公英
退黄攻效:山豆根,黄柏,龙胆,栀子,茵陈,大黄,秦艽,郁金,金钱草,虎杖,垂盆草。

解表药方剂

解表药方剂

解表药方剂1.辛温解表方(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风寒表实,无汗咳喘,恶寒发热。

(2)桂枝汤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微微岀汗,流清涕。

(3)荆防败毒功能发汗解表,故除湿,主治外感温的表寒证,证见发热无汗,皮紧肉硬,肢体疼痛,咳嗽等。

2.辛凉解表方(1)银翘散功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2)小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解热。

主治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饥不饮食,口津少,反胃呕吐。

3..清气分热方(1)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

证见高热口干舌燥,大渴贪饮,脉洪大有力。

如乙型脑炎,中暑,肺炎等热性病。

(2)苇茎汤苇茎、冬瓜仁、薏苡仁、桃仁。

清肺化痰、祛瘀排脓。

主治肺痈。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4.清热凉血方(1)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白芍、丹皮。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温热病之血分证或热入血分,有热甚动血,热扰心营见证者。

(2)清瘟败毒散清气凉血,泻下解毒。

主治热毒炽盛,气血两燔。

5.清热燥湿方1)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

证见里急后重,泻痢频繁,或大便脓血,渴欲饮水。

常用于细菌性猁疾及阿米巴虫性痢疾。

(2)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

功能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3)郁金散功能清热解毒,涩肠止泻。

主治肠黄。

证见泄泻腹痛,荡泻如水,泻粪醒见,渴欲饮水。

本方是治疗马急性肠炎的基础方。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6.清热解毒方(1)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

功能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或疮痈肿毒。

证见大热烦躁,甚则发狂,或见发斑,以及外科疮疡肿毒等。

(2)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清热解毒,消疮散痈。

用于各疮痈肿毒。

7.解暑方剂(1)香薷散—清心解暑,养血生津。

主治伤暑。

解表药

解表药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海州香薷
的全草。
[性味归经]
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功 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 用]
1.阴暑证
本品具有外散风寒,祛暑;内化湿浊,和中作用。
——香薷饮、新加香薷饮
[应 用]
2.水肿
本品具有利水消肿作用。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应 用]
1.风寒表证及阳虚外感
本品祛风散寒,达表入里,善治
寒邪偏甚之感冒及阳虚外感。
(1)风寒咳嗽——三拗汤
(2)肺热喘咳——麻杏甘石汤
(3)寒饮喘咳——小青龙汤
[应 用]
3.风水水肿
本品宣肺利水、发汗以消肿。
——越婢汤(配伍生石膏等)
[应 用]
4.阴疽、痰核
本品具有温通血脉、散寒行滞
作用。
——阳和汤(配伍熟地、肉桂、白
[应 用]
(3)脾阳不振之痰饮
本品具有温运脾阳作用。
——苓桂术甘汤
[应 用]
(4)膀胱气化不行之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具有温阳化气而利水作用。
——五苓散
[应 用]
(5)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
干燥嫩枝及叶。
[性味归经]
辛,温。
归肺、脾经。
[功 效]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
[应 用]
1.风寒表证兼脾肺气滞者
本品发汗解表,且宣肺止咳,行脾胃滞气。
兼咳嗽气喘——杏苏散
兼胸闷气滞——香苏散
[应 用]
2.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呕吐

解表药

解表药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作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透疹消疮 宣痹止痛适应证 外感表证 喘咳 水肿兼表证 麻疹、风疹初起兼有表证 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风湿痹证分类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热药使用注意 应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 多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者,虽有表证,应忌用或慎用 入汤剂不宜久煎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作用 清热泻火 清热燥湿 清热解毒 清热凉血 清虚热适应证 气分实热证 湿热证 热毒证 血分实热证 虚热证分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使用注意 辨别病证寒热,真寒假热者禁用 阴虚者慎用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药性寒凉,中病即止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作用 泻下通便攻积导滞清热泻火攻逐水饮适应证 大便不通 肠胃积滞 实热内盛 水饮停蓄分类 攻下药 润下药 峻下逐水药使用注意 久病体弱、胎前产后、月经期慎用攻下药及峻下药; 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控制剂量,炮制法度; 适当配伍(表里、虚实)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称祛风湿药作用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祛风湿清热 舒筋活络 强筋健骨适应证风寒湿痹热痹久痹分类 祛风湿散寒药 祛风湿清热药 祛风湿强筋骨药化湿药 凡以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作用 化湿 醒脾 燥湿 健脾适应证 湿阻中焦证 湿温、暑湿等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气虚者宜少用 入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多配伍行气药利水渗湿药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作用 利水消肿 利尿通淋 利湿退黄适应证 水肿,泄泻,痰饮,淋证,黄疸等水湿所致各种病证分类 利水消肿药 利尿通淋药(作用及适应证 利尿通淋,小便短涩,淋证等)利湿退黄药使用注意 易耗伤阴液,阴虚者慎用 寒滑之品,不宜用于孕妇 多配伍行气药温里药 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作用 温里散寒止痛 益火助阳 回阳救逆适应证 里寒证 阳虚诸证 亡阳证使用注意 凡热证、阴虚、津血亏虚者忌用; 孕妇、气候炎热时,慎用; 辨别寒热真假,真热假寒者禁用 表里同病时,先表后里理气药 凡能舒畅气机,消除气滞或气逆的药物,称理气药作用 调脾气 和胃气 疏肝气 理肺气适应证 脾胃气滞证 肺气壅滞证 肝气郁滞证 肺胃气逆证使用注意 多辛燥,耗气伤阴,故气虚或阴亏者慎用消食药 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主治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作用 消食化积 开胃和中适应证 饮食积滞使用注意气虚而无积滞者慎用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驱虫药作用 驱虫 泻下 健脾和胃适应证 肠道寄生虫 小儿疳积使用注意 本品多具毒性,应注意用量、用法; 应空腹服用; 配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 根据寄生虫种类,选择适当药物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作用 凉血止血 化瘀止血 收敛止血 温经止血适应证 各种内外出血证分类 凉血止血药 化瘀止血药 收敛止血药 温经止血药使用注意 凉血止血、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留瘀,出血兼有瘀血者不宜单独使用活血化瘀药 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作用 活血止痛活血调经 活血消肿活血疗伤 活血消痈破血消癥等适应证 血瘀诸证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痈肿疮疡 痹证分类 活血止痛药 活血调经药 活血疗伤药 破血消癥药使用注意 注意配伍,常与理气药配伍,“气行则血行” 易耗血动血,孕妇慎用或忌用化痰药 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止咳平喘药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作用 化痰药:化痰 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适应证 化痰药:痰证 止咳平喘药:咳嗽,喘息分类 化痰药 止咳平喘药使用注意 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温燥之性强烈、刺激性的化痰药;麻疹初起见表证者,不宜单用止咳药化痰药作用 温化寒痰 清化热痰 润燥化痰适应证 寒痰,湿痰 热痰 燥痰使用注意 常配健脾燥湿药、理气药 ;温燥之品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寒凉之品不宜用于寒痰、湿痰之证安神药 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心神不安病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作用 重镇安神 养心安神适应证 心神不宁,惊悸,失眠,健忘,多梦等; 惊风,癫痫,癫狂等分类 重镇安神药; 养心安神药使用注意 矿石类药物,多做丸散,不宜久服; 矿石类药物,多配伍养胃健脾之品; 矿石类药物,入煎剂,应打碎先煎; 部分药物具有毒性,慎用防中毒平肝熄风药凡以平肝阳、息肝风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平作用 平抑肝阳;息风止痉;镇惊安神;祛风适应证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分类 平抑肝阳药; 息风止痉药使用注意 注意随证配伍; 脾虚慢惊者,不宜寒凉之品; 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品开窍药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用治闭证神昏的药物,称开窍药作用 通关开窍,启闭醒神适应证:温病热陷心包、痰浊阻蔽心窍之神昏谵语;中风、惊痫等卒然昏厥、痉挛抽搐等证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只宜暂用,不宜久服; 多入丸散,一般不入煎剂; 忌用于脱证; 孕妇忌用补虚药凡能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作用 补气 补阳 补血 补阴适应证 各种虚证 邪盛正衰分类 补气药 补阳药 补血药 补阴药使用注意 入煎剂应以文火久煎; 顾护脾胃,配伍健脾消食药; 邪盛正衰者,配祛邪;药以扶正祛邪; 正气不虚者,不宜滥用补虚药第一节补气药作用 补气;补气以摄血,生血,生津适应证 气虚证 血虚证 津伤口渴证第二节补阳药作用 温补肾阳 温补脾阳、心阳适应证 肾阳虚衰证;肺肾两虚虚喘;脾肾阳虚水肿、泄泻;精血亏虚证使用注意 常配伍补益精血药; 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本类药物第三节补血药作用补血;部分药物兼有补阴作用适应证 心肝血虚证;肝肾阴虚证使用注意多滋腻粘滞,有碍脾胃,故凡湿滞脾胃者应慎用;可配伍健脾消食药,以助运化第四节补阴药作用补心、肺、胃、肝、肾之阴,润燥适应症阴虚证使用注意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者忌用。

中药学--解表药

中药学--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概念: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症。

也即《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

表邪(引起表征的六淫外邪,主要是风);温性比较重的叫发散风寒药,如麻黄、桂枝。

温性比较弱的药,叫疏风解表药。

药性比较寒凉叫疏散风热药。

解表药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1.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者。

2.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

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等症,都应慎用。

跟据解表药的性能,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

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

对于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

一、主治:风寒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清涕,脉浮紧等。

二、兼有功效:止痛,祛风湿。

(温性药)歌诀:麻桂紫苏荆防羌,苍耳辛夷香薷姜,白芷藁本葱白柳,细辛芫荽鹅不食。

麻黄药用: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及木贼麻黄或其它含麻黄碱的同属植物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麻黄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

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

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麻黄汤《伤寒论》,三拗汤《和局方剂》。

2.用于咳嗽、气喘: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
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 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为桂枝所不俱;桂 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治寒凝 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为麻黄所不备 。
紫苏 《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
称紫苏梗。
药 物 基 源
紫 苏 ★★
【性味归经】
辛、温。 归肺、脾经。
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之破伤风证,常与天
用 麻、天南星、白附子等同用。
此外,其升清燥湿之性,炒后止泻,可用于肝 郁侮脾,腹痛泄泻。
【药性说明】
本品辛温发散,甘缓不峻,祛风解表,且能祛风 胜湿止痹痛;入肝经,又能息肝风而解痉。不论外风 内风均可应用。通治诸风,故名防风。防风质松而润
,微温不燥,药力缓和,为“风药之润剂”、“治 风之通用药”。

因麻黄兼有止咳平喘之功,故风寒表实而有咳 嗽气喘者,更为适宜。
麻 黄 ★★★
2.宣肺平喘——咳嗽气喘
辛—宣发肺气

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苦—降泄肺气

肺气壅闭所致咳喘之要药,无论寒、热、痰、饮 ,有无表证均可应用
麻 黄 ★★★
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本品宣降肺气,上开肺气发汗以散水湿,
应 还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消肿,故用于
应。
用 2.清利头目,利咽——风热头痛,目赤,咽喉
肿痛。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 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
薄 荷 ★★★
3.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之
应 功。 用 4.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
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解郁。
【药性说明】

主管中药师要点:解表药.doc

主管中药师要点:解表药.doc

主管中药师要点:解表药解表药一、本章结构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苍耳子、辛夷解表药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二、大纲要求:1、掌握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

2、掌握各类的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3、掌握发散风寒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4、掌握发散风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考点一:解表药的概述性能特点: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散解表,兼能宣肺止咳平喘、利水消肿、透疹、止痛、祛风湿等。

适应范围:外感风寒或风热,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者。

部分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分类: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发汗力强。

辛凉解表:疏散风热,发汗力弱,长于透热解表注意:微汗为度,中病即止;虚汗慎用;不宜久煎考点二:发散风寒药的功效、主治、特殊用法用量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用于风寒表实无汗症;肺气不宣咳喘证;水肿兼有表证;风寒痹证。

解表生用,平喘蜜制。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夏月麻黄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用于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风寒湿痹,经寒血滞诸痛。

痰饮、蓄水证;心悸。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风寒感冒兼气滞胀满者。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呕家圣药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发表散风通用药。

芥穗力较强。

止血须炒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治风通用药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作用偏上偏表,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细辛:通窍,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治寒饮伏肺藁本:发表散寒,除湿止痛。

解表药

解表药

桑寄生
苦、甘,平。
煎服,10~15g。
狗脊
苦、甘,温。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煎服,10~15g。
化湿药
●化湿药:是指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主治湿浊内阻,脾为湿 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 白腻等症状的一类药物。 常用化湿药一览表
药物 藿香 苍术 药性 辛、微温。 辛、苦,温。 功效与主治 化湿——湿阻中焦,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 呕吐。 燥湿健脾——湿阻中焦证,见脘腹胀满,食欲不 振,恶心呕吐,倦怠乏力。 用法用量 煎服,5~10g,鲜品加 倍。 煎服,5~10g。 7
常用清热泻火药一览表
药物 药性 功效与主治 清热生津——热病口渴,消渴多饮。
中国健康管理在线
用法用量
天花 甘、微苦,微寒。 粉
煎服,10~15g。 清肺润燥——肺热咳嗽或燥咳痰稠,咯血。
常用清热燥湿药一览表
药物 药性 功效与主治 清热燥湿——湿热黄疸、泻痢、热淋。 黄芩 苦,寒。 泻火解毒——温热病壮热烦渴,寒热往来;热毒疮疡。 煎服,3~10g。 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便血。 清热燥湿——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呕吐等。 黄连 苦,寒。 泻火解毒——壮热烦渴,疮疡肿毒。 清热燥湿——湿热黄疸,带下湿疹,阴肿阴痒。 龙胆草 苦,寒。 泻肝胆火——肝经热盛,热极生风之高热惊厥、手足 抽搐;肝胆实热之胁痛、头痛口苦、目赤、耳聋。 煎服,3~6g。 煎汤,2~10g。 用法用量
常用清热凉血药一览表
药物 药性 功效与主治 清热凉血——热入营血,身热口渴,舌绛或红;血热 妄行,斑疹吐衄,尿血崩漏。 养阴生津——热病伤阴,舌红口干,或口渴多饮,以 及消渴证烦渴多饮。 清热凉血——温热病热入血分而发斑疹及血热妄行之 吐衄;热病后期,阴虚发热。 清热凉血——热入营血,身热发斑及血热吐衄。 赤芍 苦,微寒。 散瘀止痛——血滞经闭,痛经,跌打肿痛,痈肿疮毒。 煎服,6~15g。 用法用量

年执业药师中药学功效表格解表药

年执业药师中药学功效表格解表药
肌,温经
凝血滞的痹证,胶腹冷痛,痛经,

归肺、心、膀胱
通脉
经闭等证3、用于胸痹,痰饮,
通阳化气
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发汗解

辛,温
表,行气
1、用于外感风寒证2、用于脾胃

肺脾
宽中
气滞证3、用于食鱼蟹中毒
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蟹毒


辛,微温,
肺脾
发汗解 表、温中 止呕
温肺止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多
种呕吐证3、用于风寒咳嗽
年执业药师中药学功效表格:解表药
第早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味辛、微苦,性
发汗解

温。
表,宣肺
1、用于风寒表实证2.用于咳

归肺经、膀胱
平喘
喘实证3.用于风水水肿
经。
利水消肿
发汗解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寒

味辛、甘,性温

用于疟疾


辛、微
甘,微 寒,肺脾 胃大肠
发表透疹,清
热解毒,升举
阳气
1、用于发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2、用 于热毒所致多种病证3、用于中气下陷 所致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


甘辛凉,
脾胃
解肌退热,透
发麻疹生津止
渴,升阳举陷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2、用于 麻
疹透发不畅3、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 渴4、用于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辛,苦,
发散风热,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表药(1)掌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__________的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参考药:葱白、胡荽、柽柳、鹅不食草、浮萍、木贼。

【重点】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和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

2. 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羌活、白芷、香薷、细辛、藁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难点与关键】难点:相似药物______与桂枝、________与菊花等药物在性味、功效、和应用的区别。

关键:以中药的性能理论来说明麻黄、桂枝、紫苏、防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薄荷、________、桑叶、菊花、________,_________等药物的性能特点,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说明功用。

【教法】1.分析法――从________和_________的作用,分析本章药物的性能特点;从具体药物的药性分析药物的功效。

概述部分【含义】以__________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_________。

又称为发表药。

【性能特点】1.药性:辛味,部分兼_____味发散________:偏于温性;发散________:偏于寒凉;2.归经:主要归_________;3.升降浮沉:作用趋向为升浮;4.毒性:______与__________为“有毒”之品;【使用注意】1.不宜过汗2.津血不足者慎用3.因时因地制宜4.不宜久煎:5. 服药宜忌:发散风寒药多________热服同时还应忌食____,_______之品。

表证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中的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初期的症候群相似。

中医认为有一分_____,便有一分_______...进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症状。

本章药物往往具有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_______、_______等药效作用,这是_______及利_______的药理学基础;其所具有的调节免疫功能作用等,不仅对解表有积极意义,其对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又可主治皮肤以鼻黏膜的过敏性疾病,能收_____、通______之功。

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麻黄【药性】辛、______,___。

【归经】归_____、膀胱经。

【功用】发汗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寒通滞。

1.发汗解表,用治:_____________:(1)外感风寒、腠理闭塞之表实证:_________;(2)阳虚外感:___________。

2.宣肺平喘,用治: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药(1)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_________:三拗汤。

(2)_____________(外感风寒,内有寒饮):小青龙汤;(3)肺热喘咳:____________________;3.利水消肿,用治:_____________(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主治风水证:越婢加术汤。

4.散寒通滞,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生用_________较强;蜜炙麻黄长于________。

【使用注意】1.本品发汗力强,__________者忌用。

2._________不宜。

3.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并可使血压上升,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

(可用紫苏代替)“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桂枝【药性】:辛、____,温。

【归经】归____、肺、______经。

【功用】:_________、_________通脉、通阳_________。

1.发汗______,用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①外感风寒、___________证:桂枝汤;②外感风寒、____________证:麻黄桂枝汤;③素体______、外感风寒:配伍附子、麻黄、细辛,以助阳解表。

2.温经通脉,用治:_______________证。

①_______寒凝血滞,_______不调,__________,产后腹痛:配伍______、_________;②______虚寒,_____冷痛:小建中汤;③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配_______等。

3.通阳化气,用治:________证。

为_________之要药。

①________,心脉瘀阻,胸痹疼痛:_____________汤;②心阳受伤之______者:___________汤;③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炙甘草汤;4、___________:阳气不化,水湿为患之______、______证①痰饮病、蓄水证:____________汤;②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之_________、水肿:_________。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易_____、伤阴、______,凡外感热病、_______火旺、血热______等证,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药性】:____,____。

【归经】归肺、____经。

【功用】:发汗解表、_______、________、和中止呕、解鱼蟹毒。

1.发汗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1)外感风寒表证兼_________:与____________药同用,如:______散;(2)风寒表证兼气滞,或咳喘痰多者:配补益华痰之品_____,_______散。

2.行气宽中,用治:_________证。

(1)外感风寒,内伤湿滞:____________散;(2)气滞痰结之梅核气:____________汤;(3)______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配伍_________的砂仁、______等。

3.解_______毒,用治:鱼蟹变质,食后吐泻、腹痛。

配伍_____、陈皮、______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1、本品辛温,温病初起、胃热呕逆,均应慎用。

2、本品有升高血糖作用,建议糖尿病患者不宜大剂量使用。

生姜【药性】:辛,温。

【归经】归____,____,_____经【功用】:________、温中止呕、温肺止咳、_____。

1.发汗解表,用治:________证。

(1)适用于_________证___证:单用;(2)___证:桂枝汤。

2._________,用治:(1)_______证,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

脾胃_____者:配伍____、白术等药。

(2)多种呕吐。

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胃寒呕吐最为适合。

配___伍用,即________汤;◇痰饮呕吐者:________汤;◇胃热呕吐者:配______、_______等药。

◇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______作用,如_______、姜竹茹等。

3.__________,用治:肺寒咳嗽。

◇风寒客肺,痰多_______:三拗汤;◇外无表邪而痰多者:_______。

4.解毒: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______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香薷“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药性】:辛,______。

【归经】归肺、___、____经【功用】:_______、利水消肿。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治:(1)风寒表证(尤适_______证):香薷散(2)_____初起复感于寒:新加香薷饮,可祛暑解表,情热化湿。

2.利水消肿,用治:水肿、_____【用法用量】:煎服,3~10g。

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______来源: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

生用、炒黄或炒炭。

【药性】:辛,_____。

【归经】归肺、_____经【功用】:袪风解表、_______止痒、________止血。

1.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

_____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_____最为平和之品。

对于外感表证,无论_____、_____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1)风寒表证:________散;(2)风热表证:______散。

2._________,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配伍蝉蜕、薄荷、牛蒡子等,方如_____汤;(2)风疹瘙痒:配伍____、_____、_______等;如消风散。

3.袪风消疮,用治: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1)偏于风寒者:+发散风寒的______、_______、川芎;(2)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药银花、____、柴胡4.______,用治:吐衄下血等______出血证。

(1)炒炭,性味变为苦涩平和,长于__________;(2)__________之吐血、衄血:配伍生地黄、________、侧柏叶等药;(3)________便血、痔血:配伍凉血止血的地榆、____、黄芩炭等药;(4)妇女______下血:配伍棕榈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药性】:辛、____,微___。

【归经】归肺、____、脾经【功用】:袪风解表、祛风止痒、_________、袪风止痉。

1.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

(1)________证:荆防败毒散;(2)外感_____:羌活胜湿汤;(3)_____表证: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4)______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5)____不足,_____不固,而感冒者:玉屏风散;2.祛风止痒,用治:_________。

可治疗多种_____病,尤以风邪所致之______较常用。

(1)风寒者,配伍发散风寒药____等;(2)风热者,配伍疏散风热的_____等;(3)湿热者,配伍清热除湿的______;(4)血虚风燥者,配伍养血的_______等;(5)兼里实热结者,配伍泻下通便、清热泻火药:防风通圣散。

3.__________,用治:风湿痹痛。

(1)__________:蠲痹汤(2)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成热痹:配伍______、______、乌梢蛇等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