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过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简要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原理。

一、物质辩证法物质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物质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而且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引起的。

在物质辩证法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物质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人们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

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的重要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实践导向。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重要原理,它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体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的方向。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指导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实践。

四、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阶级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人们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阶级斗争的观点强调了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种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历史的进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斗争构成的。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分化、斗争和统一解决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有:唯物观,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辩证法,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解决的;发展观,即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

2.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力和生产方式等。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形态和分工合作等。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矛盾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来解决。

历史的进程是各个社会形态之间的更替和演进。

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对于科学分析社会发展和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潮流。

其次,唯物史观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唯物史观还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指导。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导了共产主义运动,为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今世界环境下,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

这些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基本矛盾,驱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世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统一整体,主张对事物进行辩证地、全面地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唯物性,认为真理来源于实践和物质世界的发展,并强调主观能动性。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所驱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因素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作用,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最后,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和理想社会,倡导建立无阶级社会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财富公有化、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大众民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认识现实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然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我们应该不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具体国情进行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02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 01 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它不是人的 02 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最终还要
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 03 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
个人成长中的认识论启示
认识论在个人成长中也有重要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要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在个人成长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反思和总结,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正 确认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认识论启示人们要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也要有 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信息和观点,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认识能够反思实践
通过认识活动,人们可以反思实 践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 践水平。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关系
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在不断互动中深化发展,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05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认识论
目录
• 认识论概述 •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真理与认识的发展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01
认识论概述
认识论的定义与重要性
认识论的定义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结构和方法等问题的哲学分支。它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 获取和应用的途径,以及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
认识论的重要性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以及推动科 学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2008-12-01 17:30:46)转载▼。

一、基本观点(一)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⑴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⑵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⑴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⑵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实 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 践的反作用
•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 第三天,那个胡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抬出石 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 叫可惜。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 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 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 一个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 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交替进行, 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普通的日晷 只能以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 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但现 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 就一文不值了。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 及。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基本原理。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和发展的认识,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统一体。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包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主要是阶级斗争的规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另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条件。

生产关系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宗教、哲学等。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包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消灭阶级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坚定理想信念、指导实践工作、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3、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

2、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原理。

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在20世纪不断发展壮大,是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类实践实践中概括出来的。

一、唯物史观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物质规律,它是唯一的,它决定时间和空间的运动。

唯物史观即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按照实践规律和历史规律运动的,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为视角的学说。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物质世界,而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都是根植于这个物质世界之上。

唯物史观是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科学解释,是基于阶级斗争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的斗争,这种利益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

类别意识和阶级斗争是形成在阶级社会里的。

在马克思主义中,主要分为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两者的存在决定了社会的整体状况和人民群众的命运。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包括人力、物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是社会发展的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中的相互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一种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会受到影响,从而对各个社会比例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影响。

四、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并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盈利来获取更多的资本积累。

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掠夺,从而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和源头。

五、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社会ized生产和国有经济,强调社会公有制和国家计划经济的建设,以制约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解放和全民所有制的正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进入一个社会变革的阶段——社会主义。

在这个时期,劳动人民作为主人公可以掌握生产资料,建立社会化的公有经济体系,并实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论)

力实 践 主 体 的 能

自然能力
理论知识 知识性能 力
精神能力 非知识性能 力 情感 意志 经验知识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 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 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三要素:主体、客体、中介
主 体 中 介 客 体 — —
2、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感觉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感受,如视觉、听觉、触觉
等。 知觉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的整体反映。如将色、 香、味结合起来,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记忆与重现。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即下定义,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 括和反映。 判断:即评判是非对错,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即由判断推出判断,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 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

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

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主要包括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和辩证法的认识论。

首先,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唯物主义是指在认识论上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映而产生的,认识的源泉是物质的存在和运动。

马克思强调,人的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和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

因此,马克思的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其次,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强调实践论。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改造自己,并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理解和改造的过程,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和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获得科学的认识。

最后,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强调辩证法的认识论。

辩证法是一种关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论,也是一种关于认识发展规律的方法论。

马克思认为,事物是由矛盾运动推动着发展变化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认识过程中,人们要抓住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才能够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强调,辩证法是一种关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也是一种关于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

总之,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是一种关于人类认识活动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理论。

它强调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和辩证法的认识论,强调人们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改造自己,并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只有坚持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我们才能够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够真正获得科学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强调了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几个基本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的,通过实践与实践中的反思,人们可以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 实践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地位。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知,并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产生真理的源泉。

3. 社会历史性原理:认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人们的认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特定性。

4. 运动发展性原理: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停滞不前。

通过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5.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认识是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存在的互动是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特征。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强调了人类认识的实践性、历史性以及运动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

即理解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体现。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学习方法牢牢把握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的思想路线部分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的掌握。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概括表述,常以选择题出现。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

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古人学问无余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认识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
社会政治 实践
科学文化 实践
解决人与自然 的矛盾
解决人与人 的矛盾
创造精神 文化产品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过程 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 识的运动 完成了?
两次飞跃
实践与认 识的运动 没完成?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含义:实践 认识 实践
主观-认识能力实践范围的限制
原因:
科技条件的限制
客观
判断
表象
推理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二)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 认识
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
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直接性
特点: 具体性 形象性 感觉
形式: 知 觉

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 Add author and revision time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及其深刻和丰富的..它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即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的思维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反映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说明了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它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说明了它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这些都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下面重点阐述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怎么样建设和发展中国;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三;阐述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其一内容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铜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首先;在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史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而唯物史观才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其次;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以理念、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的历史性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再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着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的发展..(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通过探求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造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其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发展中有着很大的作用..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马克思主义的阶段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三)人民群众在历史中发展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不仅从客观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而且从主题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与唯心主义相反;唯物主义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决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现实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本质又一重要观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事属性表现在各个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而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众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或者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者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3、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四)当代青年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荣使命..第一、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运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能功夫..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就要做到:首先;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其次;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最后;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五)总结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系别:经济与法律系专业: 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班级:10级电子商务一班学号:姓名:黄春艳。

马克思基本原理的认识500字

马克思基本原理的认识500字

马克思基本原理的认识500字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和基本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科学的历史过程,它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论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生产发展的产物。

社会历史是一个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家在生产中剥削工人,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中从工人身上剥削而来的,是资本家占有的“无偿劳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主要包括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论。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权力
实现对资产阶级和旧有制度的镇压和消灭,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论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形态,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新阶段。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它融合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的基本理论。

这些基本原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对推进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解释: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实践主体自身的实践水平、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和认识对象的复杂多变的特点的限制,所以要获得正确的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主体的人是世代延续的,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案例呈现:关于热的本质的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人类对热本质的探索,很古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人们只能根据摩擦生热,冷暖转化等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直观地对热的本质作些朴素的猜测,如古希腊人认为热是由于物体运动而获得的。

随着实践的发展,根据大量摩擦和碰撞生热的实践经验,人们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英国的培根认为“热本身,热的本质精髓就是运动而不是别的。

”法国的笛卡尔认为,热就是物质粒子的旋转运动。

波义尔认为热就是由微小物质粒子的急速运动而产生。

18世纪,人们对热现象的认识,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提出了系统的“热质说”,认为热就是一种没有重量,不可称量,不生不变,存在于一切物体之中的可以自由流动的特殊物质,物体的冷热是由热质的多少决定的。

热的传导,如同流水由高到低流动着热质,热膨胀是热质注入所致,太阳光透镜聚焦生热,也是由于热质集中等,这种观点统治了上百年,甚至在1789年,拉瓦锡仍把热摆在化学元素表中,属气体元素。

越来越深入的实践,推动着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

1797年,英国工程师伦福德,通过生产炮筒的实践,揭露了“热质说”的非科学性,证实了“热动说”的正确性,他发现了筒子屑温度升高,产生大量的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过程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解释: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实践主体自身的实践水平、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和认识对象的复杂多变的特点的限制,所以要获得正确的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主体的人是世代延续的,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案例呈现:
关于热的本质的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人类对热本质的探索,很古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人们只能根据摩擦生热,冷暖转化等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直观地对热的本质作些朴素的猜测,如古希腊人认为热是由于物体运动而获得的。

随着实践的发展,根据大量摩擦和碰撞生热的实践经验,人们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英国的培根认为“热本身,热的本质精髓就是运动而不是别的。

”法国的笛卡尔认为,热就是物质粒子的旋转运动。

波义尔认为热就是由微小物质粒子的急速运动而产生。

18世纪,人们对热现象的认识,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提出了系统的“热质说”,认为热就是一种没有重量,不可称量,不生不变,存在于一切物体之中的可以自由流动的特殊物质,物体的冷热是由热质的多少决定的。

热的传导,如同流水由高到低流动着热质,热膨胀是热质注入所致,太阳光透镜聚焦生热,也是由于热质集中等,这种观点统治了上百年,甚至在1789年,拉瓦锡仍把热摆在化学元素表中,属气体元素。

越来越深入的实践,推动着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

1797年,英国工程师伦福德,通过生产炮筒的实践,揭露了“热质说”的非科学性,证实了“热动说”的正确性,他发现了筒子屑温度升高,产生大量的热。

认识到热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是机械功产生的热。

这种转化是等效的。

他还测定了当量关系的近似值。

1799年,戴维在伦福德的启示下,进行实验:使两块冰在真空中摩擦,而且使周围的温度低于实验设备和冰块的温度。

结果,冰块溶化为水。

这样,实践再次以事实驳斥了“热质说”。

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热动说”进一步完善,“热质说”终于破产。

1842年,德国医生迈尔,经过对前人实践成果的研究和亲自实践,提出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思想。

(摘自《哲学趣例300题》,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1版,第213-214页)
案例点评:
热现象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是人类对它的正确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间,既有早期朴素的正确认识,但是到了18世纪,随着化学的发展,人们对热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看法,即认为热是物质,热是一种燃素,这种学说持续上百年,直到机械工业高速发展特别是到了蒸汽机的使用人们才完全放弃热质说。

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热动说——热质说——热动说的过程,这说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特点。

其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反复多次,才能达到全面的正确的程度,因为认识的手段在不断改进,认识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人们的知识面在不断扩大,这样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完全有可能在反复认识中不断提高。

这就是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