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大学招生制度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外高校大学生招生制度比较研究

中外高校大学生招生制度比较研究
a mi in meh d . t . hs p p r p t ua y a aye h e rl n y tm d fr ig c t n fl d s o to s ec T i a e m' ld n lss t e n ol t s g s n l i o ee/ m l
et l e tz d i i a mp r n o p n n d c t n s s m.n ldn no l n p l is s lcin fr , nr n e e at a d r m n m t s n i o t t m ml a c o e t e u a o y t f o i e icu ig e r l me to i e ,e e t ms e t c x l n c o o a  ̄
u t est s a d v c t n l ̄h os n le s b o a n h i ee c s o mv l n y tm ’ w e hn n oeg rv rie o ai a i i n o o l ,i mxu e y c mp r g te df r n e f e l i me t s s e t e n C i a d fr i a n
c u te o nr s. i
Ke r s olg ;e r l n ;c mp r o y wo d :c l e es n ol t o a i n me s


招生 制度 的渊 源
秀的价值观念 , 各国在探索 中逐渐形成 了带有本 国
在传统社会, 由于接受高等教育 是少数上层社 特色的 、 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会家庭子弟所享有的特权 , 因此 , 自中世纪大学兴起 二、 国外 高校 招 生制度 特 点

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选拔工作引发的思考

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选拔工作引发的思考

力 , 养 出 适 应 国 际 竞 争 环 境 的 国 际 型 高 培
素 质 人 才 , 摆 在 我 们 面 前 的 一 个 急 需 解 是
决 的 问 题 。浙 江 科 技 学 院 采 取 “ + 3 双 文 2 ”
凭 形 式 与德 国高 校联合 培 养本 科 生 , 即从
20 0 0年 开 始 , 收 的 各 专 业 新 生 在 学 院 学 招 习两 年后 经 过 中德两 国专 家组 织 的专 业 、
1 .专 业 基 础 选 拔 考 试 引发 的 思 考
选 拔 考 试 共 分 三 部 分 , 中 两 部 分 为 其 专 业 基 础 选 拔 考 试 : 一 是 审 看 学 生 送 交 第 的 1~ 2 5 0件 绘 画 类 和 设 计 基 础 制 作 类 作
品 ; 二 是 速 写 、 彩 、 计 基 础 三 门课 程 第 色 设

这 种 差 异 同样 体 现 在 评 价 标 准 上 。绘
2 一 4
维普资讯
画 基 础 较 好 又 有 一 定 创 造 性 的 学 生 当 然 得
科 研 等 不 良倾 向 , 就 产 生 了 培 养 的 只 是 也 实 用 性 美 术 人 才 而 非 真 正 设 计 师 的 必 然 结

下 面 将 浙 江 科 技 学 院 艺 术 设 计 专 业 与 德 国汉 诺 威 应 用 科 学 大 学 工 业 设 计 专 业 教 学 计 划 中基 础 学 习 阶段 第 一 、 学 期 的课 程 二 设 置作 一 比较 ( 表 2 表 3 。 见 、 )
表 2 德 国汉 诺 威 应 用 科 学 大 学 工 业 设 计 专 业 第 一 、 学 期 课 程 安 排 二

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研究

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研究
建立了以文化考试为主 # 单独考试为辅 # 保送生为补充的招生 体系 % 全国统一文化考试的入学方式是主要的招生方式 % 录取 原则为 ) 公平竞争 # 公平选拔 # 德智体全面考核 # 综合 评 定 # 择 陈 敏 % 上海商学院 ! 上海
教育发展研究
677689"
>7
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研究 衡量每个学生 ! 把考生区分为不同等级为高校 选 拔 优 秀 生 服 务 " 当然 ! 这类考试都不是一次性的 ! 还有补充和辅助手段 " 任何高校 # 任何专业的权利 ! 受到法律保障 " 德国的高级中学 毕业考试及其他高校入学考试 ! 是中等教育范 围 内 的 考 试 ! 大学不参加 " 这种考试不是由全国统一进行 ! 而 是 由 各 州 出 题 ! 审批通过后自行组织考试 ! 考试结果得到全国的承认 " ( 基 础 学 校 )完 全 中 学) 在 德 国 !进 大 学 原 则 上 只 限 于 大学 * 这一条途径 " 后经改革 ! 在职人员以及有特殊能力的人 ( 第二教育 通过资格考试 ! 也可获得进入大学的证书 ! 被称为 途径 *"
6
5:高校招生考试办法 % 我国从 ;<96 年起实行统一高考 $ 同
& 8=" ’ 时高考改革一直都在进行 % 从 6776 年起 $ 我国全面实行 科 目 考 试 方 案 $其 中 $ & 8’ 指 语 数 外 并 为 每 个 考 生 必 考 科 目 $ 目 前$大 部 分 省 市 的 & "’ 方 案 选 择 的 是 & 文 科 综 合 #理 科 综 合 ’$ 也有的省市选择 & 大综合 ’ 或 & 大综合 =; ’ 的方案 % 秋季高 考时间为每年 > 月份 $ 春季为每年 ;6 月份 ( 艺术类 专 业 加 试 时 间为 ; 至 8 月期间 % 目前全国有两种单独考试入学方式 ) 一是 & 三 校 生 ’入 学 考试 $ 由省市招生部门确定考试科目 $ 统一组织考 试 和 录 取 % 二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特殊专业的招生 $ 由招生 学 校 确 定 考 试

中德高校国际学生本科招生录取标准对比研究——以德国对华招生考试为例

中德高校国际学生本科招生录取标准对比研究——以德国对华招生考试为例

( 一) 申请 资格① 德 意 志 学 术 交 流 中心 ( D A A D) ② 公 布 的 资
规模空前扩大 的同时 , 建立 国际学生本科人学
审 核 制 度 已刻 不 容 缓 。2 0 1 4年 1 2月 , 全 国 留 学工作 会议在北京 召开 , 会议指 出 , 留学 工 作 要“ 培 养 造 就更 多 优 秀 人才 ” “ 进 一 步 完 善来 华 留学管理服务 ” “ 为 国家 现代 化 建设 及 与 各 国
德 国大学入 学 资格 :国家承认 的普 通 大 学 4年
基 金项 目 : 上 海市教 育科 学研 究项 目( 编号 : B1 3 0 0 8 ) ; 上 海 市教 育委 员会 科研 创 新重 点项 目( 编号 : 1 4 Z S 0 3 7 ) ; 中国 高等教 育 学会 外 国 留学 生教 育管 理分 会课 题 ( 编号: 2 0 1 4 - 1 5 Z0 0 3 ) ; 2 0 1 4 — 2 0 1 5年 度 来华 留学
随着 《 留学 中国计划》 的顺利实施 , 在教育 国际化大背景下 , 我国来华 留学事业取得 了蓬
勃 发 展 。2 0 1 4年 , 在 中 国就 读 的 国际 学 生 中 , 本 科 生 已达 1 1 6 4 0 4名 ,比 1 O年 前 翻 了 四番 。


德 国高校录取 中国本科 生的标准
合作共赢提供 高层次人才支撑 ” 。借鉴德国经 验, 设立外籍本 科生准人制度是 实现《 国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展 规 划 纲 要 ( 2 0 1 0 — 2 0: 重点大学( 国家“ 2 1 1工
程” 院校 ) 4年 制 本 科 或 5年 制 本科 . 至 少修 满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变得更加密切。

在这种趋势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与关注。

而中德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体系的对比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特点与差异,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中德职业教育体系概况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其发展历史较短。

截至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初中毕业生,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包括了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源远流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双轨制组成,即学院制和技工制。

学院制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注重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技工制则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注重实践操作和工匠精神。

德国的职业教育还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鼓励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 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德两国的教育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更多地被视为提升社会地位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手段,注重对学术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

而在德国,教育被看作是培养技能人才和社会实用性能力的重要途径,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2. 招生机制的差异在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招生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学生可通过高考后,选择报考普通高校或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招生主要以考试分数为依据。

而在德国,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绩点、练习技能等方式来报考技工学校,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和技能水平来招收学生。

3. 企业合作的程度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与企业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程度非常高,学生很容易找到在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辅相成。

中德初等教育对比

中德初等教育对比
教育的各类学校中增加环境教育的内容。
⑶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互相渗透,在普 通中学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在职业学校增加普通 教育课程。 ⑷进一步加强个别化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 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⑸加强尖子学生培养。
受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 存在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至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广泛流行,是一种颓废的主观 唯心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斯,法国的萨特和奥地利的市贝尔等。50 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尼勒、莫里斯等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些主张,于是形 成一个教育思想流派。
德意志帝国
出现三轨,本质还是二轨
下层人民的国民学校
不利于升学
• 三轨 中产阶级的中间学校
上层阶级的文科中学
可直升大学
二轨
预备学校
毕业后分别升人3种中学:古典语 文科中学、文实中学和高级实
(三年制) 科中学。
基础学校(或称国民学校低级阶段)
(四年制)
毕业后升人四年制的国
民学校高级阶段或六年
制的中间学校。
主要内容
• 统一规定学制 • 义务教育年限 • 教育行政以及建立职业教育机构和改革师范教育等方
面 • 宗教教育被规定为学校的正式课程,沙文主义和军国
主义的思想灌输
改革后的教育制度
教育权归各州所有
初等教育
废除双轨学制 撤销预备学校建立基础学校 建立四年制统一初等学校制度 实行8年强迫义务教育(6—14岁)
中等教育
强调“德意志学科” “德国物理学”、“德国化学”、“德国数学”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却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从制度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习安排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双方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对话。

一、制度设置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层次,从学制上分为3年和2年,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实习锻炼。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主要由双轨制和双元制组成,双轨制主要指的是学徒制度和学校教育两个轨道并行,双元制指的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训的责任。

在制度设置上,中德两国均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教育理念有所不同。

二、课程内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着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内容较为专业化,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更为灵活,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一般教育课程,也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都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其侧重点和设置方式有所不同。

三、教学方式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接受,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相对较少。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实习安排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所在。

在中国,学生在校期间会有一定的实习安排,但相对来说相对较少,而且多数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岗位和实习期,学生的实际参与度较低。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

专科学校 Fachschule 职业专门学校
职业学校
Berufsfachschule
Berufsschule
国中续 国民中学 /职业预校
Hauptschule
小学
职Gru业ndsc预hul校e Hauptschule ,职业预校起 初是国民学校, 其发展是以职业教 育为幼稚主园 ,并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
中等学校(初中)
在一部分城市地区,进入初中一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 “计算机派位”、“按区划分”和“择校”。计算机派位 是指将学生通过计算机随机的方式指派到该小学所属区域 的初中。大多数时候,由于所在小学附近没有师资较好的 初中,家长通常会选择择校。而“择校”则是可以向学校 缴纳“择校赞助费”或通过学校的入学考试以进入学校。 而“按区划分”则是按照学生的住址来指派初中,也就是 说学生家距离哪个初中近一些,就被指派到哪个初中。
Berufsschule
国中续 国民中学 /职业预校
Hauptschule
德国的小学Grundschule
在德国,凡是在当年6月30日前满七岁的儿童皆须 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性教育不可拒绝。
在大部份的邦里,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 兰登堡为六年。
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 成就导向,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 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
在城市地区,高级中学比较受欢迎,这是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希望自己 的孩子能够进入大学进行高等教育所致。通常学生需要在中考中取得 较好的成绩才能进入重点高中。
高级中学(高中)
在高中学习的三年,高一为基础阶段,高二为过渡阶段, 高三为备考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为:语文、数学、 英语(部分地区学习或选择俄语或日语)、物理、化学、 生物、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 (部分地区加设通用技术和研究性学习)。高一将会学习 部分的课程,在高一期末考试之后,学生需要就决定在高 二和高三要学习的方向是理科还是文科,这决定了学生在 高考所使用试卷类型。

中德高等学校招考制度比较研究

中德高等学校招考制度比较研究
内 实 行 统 一 招 生 制 度
1 9 8 5年 中共 中央发布 的《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 的决 定》 规定 , 在改革教 育管理体制 中 , 要坚 持实行简
政 放权 , 扩 大 高 等 学 校 办 学 自主 权 , 改 革 高 等 学
第二 阶段 .高考 制度建立 阶段 ( 1 9 5 2 ~ 1 9 6 5
摘 要: 高等学校招 考制度是 选拔 、 培养人 才的一种重要 考试制度 , 它的形成与发展既是人 类文明 繁 荣的标 志 . 又是 一个 国家的重要教 育制度 。该 文针 对 中国和德 国的招考 方式、 命题机构及标 准、 学生
流 向等 方 面进 行 了 比较 分 析 . 为我 国 高等 学校 招 考制 度 改 革 与 发 展 提 供 了借 鉴 经 验 。 扩 大 高校 自主 招 生权 力 、 转 变严 进 宽 出的教 育 方 式 、 综 合 评 价 考 生等 , 是 我 国招 生 制 度 改 革 的 方 向 。 关键词 : 高考 制 度 ; 德 国; 中国 ; 比较 分 析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1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5 7 8 7 ( 2 0 1 4 ) 0 3 - 0 0 8 7 — 0 4
高 考制 度 是选 拔 和培 养人 才 的一 种 重要 制 度, 每个 国家根 据各 自的发展 状况 , 采取 了不 同 的考试制度 德 国是 一个高等教 育发 达 国家 , 它
年) 。从“ 文化 大革命 ” 开始 。 就停止 了高 中毕业 生 升学 考试 , 废 除 了高 考制度 , 各高 等学 校也停 止 或减少招 生 。在这个 时期 , 各 题 、 统一 考试 、 统 一招 生 、 分
批 录 取 的招 生 制 度

中德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比较:背景、方式与遴选-文档资料

中德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比较:背景、方式与遴选-文档资料

中德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比较:背景、方式与遴选中国高等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属于后发追赶型,在建国初期即确立重点建设政策。

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大学,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同时,还存在诸多争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重点建设的存废之争、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建设的利弊、以政府为主导和遴选机制的合理性等。

德国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发源地,曾经是国际上的学术重镇,由于长期实行平等制,德国高等教育虽然整体上保持了较高水平,但缺少世界顶尖大学。

因此,2004年德国推出卓越计划,打破了现有体制的平衡,放弃了平等均衡的发展理念[1],力图重塑高等教育往日的辉煌。

德国卓越计划具有鲜明的特点,学校与学科相结合,实现多元发展,行政与学术相结合,有明确的遴选标准和程序。

本文从建设背景、建设方式和遴选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德两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提供借鉴。

一、建设背景比较(一)中国长期实行重点建设政策建国初期,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即确立了重点建设政策,相继实行了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七五、八五重点建设、“211工程”、“985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建设计划,从1954年至今已有60年时间。

重点建设作为调整高等教育资源与利益分配格局的一项国家政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重点大学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

1951年-1953年,参照苏联的大学体制进行了调整。

院系调整之后,为了适应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及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确定一批重点高校。

重点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54年,从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开始,历经多次增加和调整,最终确定88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

二是转型阶段。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重点学科建设、七五、八五重点建设等政策,重点大学概念逐渐淡化。

中德高等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德高等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德高等教育比较及启示张武军1)魏新亚2)1)北京科技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2)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处摘要: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有多所世界著名学府。

本文比较了中德的学位,学生淘汰问题,学生实习、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安排、教授负责制和教育中介机构,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作用,并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德国高等教育;比较;启示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有多所世界著名学府,古老的海德堡大学成立于1386年,是德国高校的长者;19世纪由洪堡兄弟成立的洪堡大学为人类文明培养过25名获诺贝尔奖的伟大学者。

德国高等教育是19世纪世界高教发展的楷模。

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许多古老的学府开始焕发新的活力。

驰名世界的德国汽车和精密工业产品,与德国良好的高等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就中德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学生淘汰问题,学生实习、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安排、教授负责制和教育中介机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德国的学位教育我国高校学位与美国相同,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德国高校学位目前只设硕士和博士两级,其中硕士作为第一级学位又可分Magister(社会及人文科学专业)和Diploma(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经济学专业)两类。

此外,法律学、药物学等专业还有与硕士学位等级相当的国家考试(Staatsexamen)等学历。

硕士学位在学习阶段上又分为硕士前期(Vordiplom)或基础学习(Grundstudium)和硕士后期(Hauptdiplom)或主课学习(Haupt-studium)两个阶段。

根据规定,学生只有通过硕士前期考试(攻读Magister学位者要通过中期考试Zwischenprufung)之后才能进入硕士后期阶段学习。

和大学生免试入学一样,博士生入学也不需要入学考试,但要求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平均2 分左右(德国实行5分制, 1分为优秀, 5分为不及格) ,只要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导师(Betreuer)和项目( Projekt) ,并经过教授同意,就可申请注册成为博士生(Doktorand) 。

德国招收留学生策略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招收留学生策略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长江丛刊》2019.03149德国招收留学生策略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胡 怡/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留学生招收基本状况,着重从博洛尼亚进程、政府策略和资金支持三个方面对德国留学生招收政策、实施举措与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在中德比较中就我国招收来华留学生提出建议。

关键词:德国 留学生 招生策略一、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德国有一个联邦政府制度,授予其16个成员州的教育政策高度自治。

各州负责高校基本经费和组织工作,每个州都有自己的高等教育管理法。

坐落在柏林的联邦教育部仅承担一个协助者的角色,在财政援助、职业教育管理以及专业入学要求方面发挥着作用。

联邦法律(Hochschulrahmengesetz )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总体的法律框架,同时,教育和文化部作为一个协调机构,促进了各州政策的协调。

德国有一个双轨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由两种机构提供:综合大学(Universitäten )和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n ,FH )。

综合性大学是德国唯一拥有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类型,内设学科广泛,非常重视学生们的基础研究和学术培训。

应用技术大学则以实践与应用为导向,学科设置以技术、工程、经济等专业为主,更专注于专业教育同时伴随少量研究。

近年来,德国的大学教育参与率普遍提高,特别是私立学校的入学人数有所增加。

根据OECD 的数据,德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在过去十年中大幅增加。

净入学率从2010年的46%上升到2015年的56%。

根据统计,由德国科学委员会提供,2017年冬季学期在德国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总数为2,847,821人。

尽管如此,德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毕业率仍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

有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德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合法地从事入门级专业人员的工作,而不需要更高的学位。

然而在其他国家,这些领域的就业通常需要高等学位。

二、德国高等教育招收留学生概况2017年的报告强调了德国作为全球第六大研究目的地(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中国之后)的地位,成为欧洲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地。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中德两国教育制度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教育体系,其发展历史悠久,各具特色。

中德两国在教育体系、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制度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学前教育方面,中德两国均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德国,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幼儿园和托儿所来实施,这些机构提供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和社交发展。

德国政府为家庭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并且保证了低收入家庭的免费学前教育。

在中国,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幼儿园实施,幼儿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同时也注重学习基础知识。

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过大,学前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不高。

其次,基础教育方面,中德两国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在德国,基础教育从6岁开始,为期四年,然后进入继续教育学校的选修阶段。

继续教育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不同的教育课程。

而中国的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为期六年,然后进入初中阶段,为期三年,最后是高中阶段,为期三年。

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强调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科素养。

德国的基础教育则更加注重兴趣、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高等教育方面,中德两国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德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应用技术学院两个层次,大学主要以研究为主,而应用技术学院主要以实践为主。

德国的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大学为主,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德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对较高,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和奖学金制度,使得大多数有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对较低,竞争激烈,很多有能力的学生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

总结起来,中德两国教育制度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中德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比较

中德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比较
, ,
而我 国 的职 业 技术 学 校
无论 是 职 业 中学 还 是 技工 学 校
.
大 多 以 计划 招 生 为 主
,
故 我 国职 业 教育 招 生名额的 确 定 则是 通 过制定 招 生 计 划 来 实 现 的
德 国在 确 定 双 元 制 职 业 教 育 的培 训 位置 时 遵 循 三 大 适 应 原 则
,
尤 其是 主要 学 校 和 实 科 学 校 毕 业 生 的 统计
, , 。
预 测数 字

,
联 邦 劳 动 总 局 对 各 用 人单 位和 培 训 企 业 提 供 的 数 字 进 行统 计 每 年把 培 训 位置 的 总需 求 和 总 供给 的统计 预 测 数 定 予 以 公 布 ; 联 邦 职 业 教育 研 究 所 则 负责 对 供 需情 况进 行调 查 研 究 提 出具 体 研 究报 告 管 部 长 每 年最 迟要 在
.
比 较职 业 教 育研 究
招 生 工 作 是 职业 教育 培 养 经 济发 展 所需 要 的职 业技术 人 才的 基础 性工作 挑选 质 t 优 良的 原 材 料 一 样
. , 、 、 、
,
好 比 工 厂 生 产 优质 产 品 必 须

职业教育 要 培 养合格 的 职 业 技 术 人 才 首先 必须 招 收 素 质优 良 的新 生
, 、
培 训 仪器 设 备
, 、

师生 比 例 和 师 资 的 品 德 技术 知
,


识 与年 龄条 件等 均 达 到 职 业 教 育 法 律 文 件 统 一 规 定 的 质童 标 准 时 方 可 承担 认 可 技 术职 业 的培 训 任 务 提 供 认 可 技术职 业 的培 训 位置 并 且 所提 供 的培 训 位置 的 数 盆 品 种和 类 型 等 必 须 保持 在 现 有 职 业 培训 能 力 的 闽 限之内

中德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对比研究

中德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对比研究

中德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对比研究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国外继续深造。

中德两国的高校在国际学生招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申请者。

其中,语言能力是申请者入学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因此,语言测试对于中德高校外国申请者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中德高校在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的差异和特点,以及对测试结果的应用。

一、中德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的形式和内容在中国,外国申请者通常需要参加为期3至5天的语言测试,以评估其中文水平。

测试内容涵盖了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

其中,听力测试主要考察申请者听力理解能力,包括听取短文或对话后回答问题、听力填空等;口语测试主要考察申请者口语表达能力,包括个人介绍、问答和口头陈述等;阅读测试主要考察申请者阅读理解能力,包括阅读文章后回答问题、阅读填空等;写作测试主要考察申请者写作能力,包括写作短文或作文等。

在德国,外国申请者需要参加德语能力考试(DaF)来评估其德语水平。

德国大学联盟(German U-15)推出的综合德语水平考试(DTZ)是德国高校广泛接受的语言测试之一、它包含了听力、阅读、口语和书写等方面的测试。

听力测试主要考察申请者听力理解能力,包括听取对话、新闻报道和演讲等后回答问题;阅读测试主要考察申请者阅读理解能力,包括阅读文章后回答问题和阅读填空等;口语测试主要考察申请者口语表达能力,包括口头问答和口头陈述等;书写测试主要考察申请者书写能力,包括填写表格和写作短文等。

二、中德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的差异1.语言要求:中德高校对外国申请者的语言要求存在一定差异。

一般来说,中德高校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但德国高校对外国申请者的德语要求更高,一般需要达到B2级别以上。

2.考试内容:虽然中德两国的语言测试都包含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但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口语测试中,中德两国的测试形式不同,中国一般采用面试形式,而德国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形式。

中德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对比研究

中德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对比研究
德国高校入学语言测试体系
中国高校入学语言测试体系主要是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如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等,对外国申请者要求提供相应的语言成绩证明。
中国高校入学语言测试体系
测试目的
中德两国高校入学语言测试均是为了评估外国申请者的语言水平,以确保其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测试内容
德国高校入学语言测试主要测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中国高校入学语言测试主要考察听、读、写三个方面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研究目的
收集中德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的相关资料,包括官方文件、学术论文、实践案例等,对两国测试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并结合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Biblioteka 研究目的和方法中国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发展现状
介绍中国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汉语水平考试、英语水平考试等。
德国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发展现状
介绍德国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DSH考试、TestDaF考试等。
中德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发展现状
中德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体系对比
02
中德高校入学语言测试体系概述
德国高校入学语言测试体系主要基于各高校自行制定的要求,主要测试语言为德语,对于外国申请者需要提供德语水平证明。
测试公正性和透明度
中德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语言测试的效果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反馈。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反馈,才能了解测试的效果和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改进和完善。
测试效果评估和反馈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结论和建议
06
德国高校入学语言测试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中国高校更注重学生的学术英语水平。

中德两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比较研究

中德两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比较研究

中德两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比较研究引言:近年来,中德之间的教育交流日益密切,中德两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中德两国的就业情况有着许多共同点和差异。

通过对中德两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比较研究,可以为两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教育背景中德两国大学教育的差异体现在专业设置和教育理念上。

在中国,大学的专业设置相对固定,以传统学科为主,如经济学、法学和工科等。

而在德国,大学的专业设置更加灵活多样,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培养出多元化的技能。

二、就业机会中德两国就业机会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因为经济发展较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而在德国,由于工业化进程较早,工程技术和制造业的就业机会较多。

德国的知识经济发展成熟,高科技产业的就业机会也有不少。

三、毕业生待遇中德两国大学生的毕业生待遇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就业竞争激烈,大多数毕业生的起薪普遍较低。

而在德国,由于经济相对稳定,劳动力市场较为平衡,大多数毕业生的起薪相对较高。

四、职业发展中德两国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很多年轻人追求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较少涉足创业或跳槽。

而在德国,创业和职业发展的自由度较高,许多人选择创业或主动跳槽,追求自我实现的机会。

结论:通过对中德两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中德两国的就业情况存在许多共同点和差异。

大学教育背景、就业机会、毕业生待遇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可以借鉴德国的教育理念,培养多元化的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而对于德国的大学生来说,可以更加重视自己的职业发展,多涉足创业和跳槽,追求更高的成就。

中德两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比较研究对于两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两国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就业市场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为自己的个人发展和两国的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研究

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研究

校园专区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研究王春姣【摘 要】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不仅,牵涉到学校、学生、家长的利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也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

所以,研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我们不能够仅局限于考试范畴,从微观角度去研究招生考试制度的利与弊,要从宏观方面着手,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有效调整。

【关键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比较 改革任何制度的制定和落实,都离不开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现状,我们既不能够完全照搬照抄其他国家模式,也不能够闭关自守独享其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在各国招生制度趋同化的今天,我们要看的每个国家的招生制度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保持着个性化和多样化,所以,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也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用平稳的心态,根据自己的国情,促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平稳发展。

一、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现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就在稳步推进,“高考”成为许多人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以统一文化考试为主,同时还有一些艺术类、美术类等特殊专业,单独专业考试,还有一些高等院校,招收一些委托生、保送生补充入学体系。

总之,高校选拔新生的主要方式就是统一文化考试的入学方式。

在高等教育录取新生入学考试过程中,我们的政策是公平竞争、公平选拔、择优录取,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考录取方式上,主要是各省自主进行录取,录取时间, 录取方法、录取原则,一是根据考生分数的高低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二是根据考生所报的志愿自主选择,自主招生,各大高等院校提供招生计划,按招生录取原则择优录取。

由于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虽然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比较高,但是,还不可能做到人人都能够上大学,就算是一些人考入了高等院校,也有985,211,普通类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等区分。

所以,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依旧是一个在学业上优胜劣汰的竞争,分数决定命运,也是中国当前应试教育顽疾难以解决的一个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017年/第13期/5月(上)中德大学招生制度比较研究祝丽霞杨晓光(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教育问题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良好的高校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

德国经过数次招生制度的改革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模式,为其在战后二十年的崛起创造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比中德之间的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对我国招生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德国招生制度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7.05.004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rollment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ZHU Lixia,YANG Xiaoguang(Hangzhou V 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Hangzhou,Zhejiang 310018)Abstract Education is a major problem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a good university enrollment system is the basis of a national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The reform of the enrollment system in Germany has formed a perfect system model to create a certain talent basis for the rise of the twenty years after the war.Masters experience might be helpful for the beginners,by comparing the current enrollment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ha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the reform of enrollment system in China.Key wordsChina;Germany;Enrollment system;Comparative study教育问题是关乎民生的现实问题,也是关乎一个国家长远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大问题。

德国在二战后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一跃成为欧洲霸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它为德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而良好的高等教育首先要有完善的招生制度作为前提,德国经过数次招生制度的改革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模式。

然而,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育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而招生制度的改革是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期望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所以,研究德国的招生制度模式可以为我们面临的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东西。

1中德招生制度的差异对比中德之间由于存在着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历史发展以及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两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两国在招生对象与考试模式、考试内容与方式以及招生管理体制上都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首先,从招生对象与考试模式上来说,德国的大学在招生模式上不同于中国的竞争选拔模式,它不是像中国将所有报名考试的学生进行统一考试,进而以分数进行总体排队、总体评价,这种模式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中国的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我们应该承认在这种模式存在着它固有的一个缺陷,那就是被人们诟病多年的“一考定终身”。

德国的招生模式属于资格考试制度,即获得高中毕业资格者有权依据个人意愿申请自己感兴趣的大学及专业。

而高中毕业资格的获得是在高中的第四学期,根据国家标准,在州有关的教育部门监督下,由完全中学的校长根据平时成绩决定学生有无毕业考试资格,只有获得了这个资格并在考试中考试合格,才能获得高中毕业资格,有权申请大学。

但是,持有此资格的学生并不一定可以顺利申请到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还需另外进行审查和考核,从而更加全方位地了解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水平。

而随着德国招生制度的改革,德国的招生对象不仅仅局限在高中毕业生之中,开始重视从在职人员中招生大学生新生,使得部分招生对象在入学之初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技能。

其次,从考试内容与方式看,德国的资格考试分为笔试与口试,共四个科目,其中前三个科目为笔试科目,最后一个科目是口试科目。

四个科目在选择过程中必须包含语言、文学、艺术,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业,社会科学。

此外,宗教和体育也可作为考试科目,而之后的口试必须是前面未经选择过的科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高考考试内容,从1999年开始,我国普遍实行3+¼´ËùνµÄÎÄ¿Æ×ۺϣ¨°üÀ¨ÕþÖΡ¢µØÀí¡¢ÀúÊ·£©¡¢Àí¿Æ×ۺϣ¨ÎïÀí¡¢»¯Ñ§¡¢ÉúÎ£¬¿¼ÉúֻѡÔñÆäÖÐÒ»¸ö×ۺϿÆÄ¿½øÐÐѧϰÓ뿼ÊÔ£¬ÕâÑùÒ»À´£¬ËäÈ»ÓÐÀûÓÚѧÉú¸öÐԵķ¢Õ¹£¬ÈÃËûÃÇ×ÔÓÉÑ¡Ôñѧϰ¿ÆÄ¿£¬´Ó¶øѧÓÐËù³¤¡£µ«ÊÇÕâʹµÃѧÉúµÄѧϰËùÉæÁԵķ¶Î§Êܵ½Á˺ܴó³Ì¶ÈµÄ¾ÖÏÞ£¬Ê¹µÃÎÄ¡¢Àí¿ÆѧÉú¶Ô×Ô¼ºÎ´Ñ¡ÔñµÄ×ÛºÏÀà¿ÆÄ¿Ëù°üº¬µÄ֪ʶ֪֮ÉõÉÙ£¬¶øÇÒÖ»ÖØÊÓ֪ʶˮƽµÄ¿¼²ì£¬ºöÊÓÁ˶Լ¼ÄܺÍÄÜÁ¦·½ÃæµÄ¿¼²é£¬Õ⽫×è°-ѧÉúµÄÈ«Ãæ·¢Õ¹ºÍ×ÛºÏËØÖʵÄÌáÉý£¬Ò²²»ÄÜÈ«ÃæµØ¶ÔѧÉú½øÐп¼²é¡£×îºó£¬´ÓÕÐÉú¹ÜÀíÌåÖÆÉϽ²£¬µÂ¹úÊÇÒ»¸öÁª°îÖƵĹú¼Ò£¬Æä92017年/第13期/5月(上)联邦有十个州和一个市组成,政治体制上的统一之后,其招生方式也在发生着改革,但基本上实权还是归各州所有,联邦政府只是负责制定政策法规,调整招生标准,从宏观上控制招生考试的运行,这样既保证了联邦意志在一定程度上的实现,又充分给予了地方州政府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他们针对地方实际,发挥地方特色,灵活把握,实现联邦体制下自主选择学生的自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州政府在招生管理时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