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文化遗产浑河之利助努尔哈赤攻取沈阳巩固基业
“抚顺赫图阿拉城”一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城!
“抚顺赫图阿拉城”一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城!赫图阿拉城在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苏子河南岸,有一座早在三百多年前就依山而建的古建筑。
这就是后金第一都城“赫图阿拉城”。
赫图阿拉连兴京,依山树栅聊为城。
秋风策马一凭阅,兆基缔构钦龙兴。
当年,乾隆皇帝东巡来到赫图阿拉,但见“潆洄千曲水,盘迭百重山”,他手扶古城墙垛口,极目远眺,追古抚今,感慨万千,挥笔题写了这首气势雄壮、雄健浑厚的诗篇。
今天,当我们来到赫图阿拉,放眼四望,不难想象当年康熙皇帝东巡祭祖时来此的那种心境。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岗,而事实上它也建在横岗之上。
故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于此“黄衣称朕”,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后金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被皇太极尊称为“天眷兴京”。
赫图阿拉城不仅因清太祖努尔哈赤出生于此享誉神州,更因这里曾是满族第一国都而蜚声海内外。
昔日满族“八旗铁骑”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大清王朝。
赫图阿拉城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崛起的地方。
汗宫大衙门这座外形呈八角形的建筑,就是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之地,又称尊号台,俗称金銮殿。
公元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这里登基称汗,创建了史称后金的大金国。
从公元1616年到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在这里运筹帷幄,发号施令,日理国政,研究军机,接待来宾,接纳降臣,庆功赏宴,为统一东北女真,巩固后金政权,最终进军辽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汗宫大衙门里,但见八角飞檐冲天而起,御座、御案闪闪生辉,气势恢弘。
这里不仅可以俯瞰全城,还可以目及周围十数里的谷口、墩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努尔哈赤当年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目光。
遥想当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的这座金銮殿称汗不到四年,便决定放弃它,众贝勒大臣因留恋已居住十六年之久的家园、田地和财产,曾极力阻挠迁都,努尔哈赤则认为,近处已无敌可打,打远处的敌人路途太长,兵马劳累,粮草难为,不利兴师,为此他力排众议,举国西移一百二十里,迁都萨尔浒城,半年后,又定都辽阳城。
推荐清朝大事年表
11、1588年4月,努尔哈赤娶哈达贝勒扈 尔干女哈达纳喇氏阿敏格格为妻。苏完部主 索尔果归附,以其子费英东为一等大臣,并 以褚英之女相嫁;董鄂部主何和里归附,授 为一等大臣,并以长女相嫁;又收雅尔古部 扈拉瑚子扈尔汉为养子,后授为一等大臣 9 月,娶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妹叶赫纳喇氏孟古 格格为妻,率兵征完颜部王甲城,灭其部
5、1580年,长子褚英出生,母为佟佳氏
6、1583年,明宁远伯李成梁发兵攻阿 台,努尔哈赤父、祖皆死于战乱。李成梁将 塔克世所遗土地人马派给努尔哈赤,并敕书 13道,马30匹,又给都督敕书,袭都督指挥 衔,每年给银800两,蟒缎15匹。5月,努尔 哈赤以父祖所遗13甲起兵,开始统一女真族 的战争。7月,二子代善生,母为佟佳氏。
53、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 在景山自杀殉国。明朝覆灭。同年,清军入 关,定都北京。明宗室福王、鲁王、唐王、 桂王先后建立南明政权(1644—1661年)抗 清。
54、1653年,皇三子玄烨出生于景仁宫 母亲为佟佳氏。
55、1661年,郑成功据台湾反清。同年 永历帝(桂王)被俘,南明政权告终。顺治 皇帝驾崩,玄烨即皇帝位,改元康熙。
7、1584年,努尔哈赤攻占董鄂部。正 月,征李岱,克兆佳城。6月,率兵攻翁科 洛城,被鄂尔果尼与洛科射中,伤重几死, 创愈后,又率兵往攻,俘鄂尔果尼与洛科, 授为牛录额真。
8、1585年2月,攻界藩,斩其城主纳申 巴穆尼。4月,攻哲陈部,在浑河畔以少胜 多。9月,率兵攻取苏克素浒河部安土瓜尔 佳城。
61、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 周,8月病死。其孙吴世番继立。
62、1679年,开博学鸿词科。
63、1681年,吴世番兵败被杀,三藩 之乱平。
64、1683年,清军攻台湾,郑氏投降, 中华全境统一。俄自雅克萨攻瑷珲。
沈阳故宫导游词(共6篇)(精简篇)
沈阳故宫导游词(共6篇)沈阳故宫导游词(共6篇)篇一:沈阳故宫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此次游览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 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故宫。
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旧时宫殿,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努尔哈赤建立政权之初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
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东中西三路格局。
其中东路为老罕王努尔哈赤进沈阳以后修建;中路为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以后兴建;西路则为清朝中期乾隆皇帝东巡和为了安放《四库全书》而修建。
全部建筑70余座,300余间,组成20多组院落。
作为我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两座宫殿之一,与北京故宫遥相呼应,却又有着与北京故宫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格局样式。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领略一下昔日皇宫的风采。
(故宫门前)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故宫门前,东西各有一座牌坊。
东边为文德坊,西边为武功坊。
老沈阳人俗称为“东华门”和“西华门”。
古时候大臣上朝之时从东华门入朝。
先在东西朝房侯朝。
我们眼前的这座挂有郭沫若题词《沈阳故宫》牌匾的建筑就是大清门,大家可能会问,这座像房子一样的建筑为什么叫做门,它与我们常见的门有很大的区别!门作为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等级制度直观体现。
如我们常听说的“柴门”,柴门是用柴木搭建的一个只有门框的门,这也是等级地位最低的门。
再有单开门,双开门。
有钱有势人家的门要高出地面修建在台基上。
我们眼前这座大清门是五间硬山顶的屋宇式的大门,中间三间为门,南北都设有台阶,两梢间有槛墙木窗,皇家的大门明显异于常人。
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宫殿的通道,但作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
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
小学议论文作文:老沈阳的历史7
老沈阳的历史城南九里余,行行唱官渡,河势东北来,风涛载行路。
沙岸人换舟,波明起鸥鹭,车马何苍黄,欲驻安能驻。
双桨划如飞,残阳下高树。
”这就是清朝初年的沈阳浑河的黄昏美景啊!当年,清太祖罕王努尔哈赤把沈阳定为都城,也是经过一系列考察的!沈阳之所以叫沈阳,是因为咱们的那条母亲河沈水,就是现在的浑河!凡是有历史渊源的都城,大都具有亲水性,水是一个古代都城重要的对外联络的交通枢纽。
沈阳古名叫盛京。
在古时候,老盛京有“盛京八景”的说法:在晚清学者缪润绂的《陪京杂述》中所题八景为:天柱排青、辉山映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花泊观鱼、万泉垂钓、黄寺钟声。
在沈阳浑河边上的“罗士圈生态公园”,那里就有我们的“盛京八景”之一的“浑河晚渡”,史料记载,罗士圈原来不叫“罗士圈”,它是河与堤之间的泄洪地,居住着八百多户人家,绿树掩映下,像个小村庄,那么安详地依偎在浑河的怀抱中。
因为浑河两岸南高北低,古时木船由南摆渡到北岸,岸边一片稀泥,无法卸货。
老罕王努尔哈赤进盛京后,用蒙古作战时的骆驼将货物从船上运过稀泥地,至一平展地再装上马车运到城里,因而这儿便养了一群骆驼,便有了一群养骆驼的人,于是有了一群养骆驼的人家。
后来,又过来些闯关东的人在这儿落脚,到清朝雍正时越发像了个村落。
因之,人们管这个村子叫作“骆驼圈”;后来叫雅了,叫成了“骆士圈”,这几个字是这么写的:骆驼的骆,士兵的士;后来又叫白了,叫成了“罗士圈”,罗马的罗,还是士兵的士。
如今,古渡口不复存在,骆驼也不见踪影了。
原来的罗士圈就是沈阳的重要码头之一。
现在沈阳八景——浑河晚渡,就刻在一个石头上立在罗士圈了,罗士圈原来是牲口圈子,因为这个码头卸货,必须要有牲口来驮,这个地方非常的繁华,凡是上面下来的土特产运到了罗士圈在这个地方卸货,有些东西出海,往山东江南,从南方运来的东西到罗士圈卸货,这地方想当初,客栈啊,货站啊,小饭铺啊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杂七杂八杂货地,现在就把浑河晚渡的景点立在罗士圈了。
沈阳故宫介绍
文溯阁建于1782年(乾隆四
十七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 库全书》而建,另有《古今图书 集成》亦存于阁内。是沈阳故宫 西路的主体建筑,建筑形式仿照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面阔六间, 二楼三层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 上边盖黑色琉璃瓦加绿剪边,前 后廊檐柱都装饰有绿色的地仗。 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 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 冷色调为主,这与其它宫殿红金 为主的外檐彩饰迥然不同。其彩 绘画题材也不用宫殿中常见的行 龙飞凤,而是以“白马献书”、 “翰墨卷册”等与藏书楼功用相 谐 的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采用黑色琉璃瓦为顶,主要是为了使整座建筑外观 风格相统一。 文溯阁后面,有抄手殿廊连接着仰熙斋,斋后为九间房,其中有芍药 圃、梧桐院等。这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的读书之所。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以其多民 族风格的宫苑建筑成为著名的旅 游胜地,更以其丰富的院藏文物 珍宝而享誉中外。其中,尤以明 清宫廷文物弥足珍贵,堪称国宝。 院藏文物珍宝展是集故宫院藏服 饰、珐琅器、书画、雕刻品、漆 器、瓷器等门类藏品之精粹。这 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 高超的工艺水准和清代宫廷的艺 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生 产工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观赏 价值和研究价值。展览采用世界 先进陈形形式,充分运用现代设 备和陈列手段,同时又保持皇宫 的古朴风貌,使您仿佛步入艺术 圣殿 。
同样是《侯氏宗谱》掀开了冰山一角。宗谱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文字:“大清高 皇帝兴师吊伐以得辽阳,即建都东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龙 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总之职。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 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赐予壮丁六百余名以应运夫 差役驱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报效,大工于是乎兴。选择一十七名匠役,皆 竭力报效。……”佟悦认为,这段文字说明,侯振举这个人与沈阳皇宫的营造 关系很大。从以上文字可以判断,侯振举应该是建造故宫的负责人之一,但是 考虑到沈阳故宫中有许多建筑是满蒙风格,侯振举作为一个汉人,不可能设计 出来,所以除了侯振举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满族设计者和建造者。 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侯振举只是“烧制琉璃瓦的管窖 人”,而不是沈阳故宫的“工程师”,因为侯振举是从海城迁至沈阳的,根据 《海城县志》载:“城东南三十五里,在岩山山麓有黄瓦窖,制黄琉璃瓦。清 时工部派五品官监制黄瓦。以备陵寝宫殿之用。”其卷2《民族》中有这样的 记载:“侯氏,原籍山西明福县,后徙本境。清初隶汉军旗,世袭盛京五品官, 监制黄瓦,族繁户众,世居城东南析木城。”该县志又在《重修缸窖岭伯灵庙 碑记并序》中说:“清初修理陵寝宫殿,需用龙砖彩瓦,因赏侯振举盛京工部 五品官……” 所以,究竟是几个人一同修筑了这座清代宫殿,还是由某位大师具体设计,这 个问题也一直是未解之谜
浑河
排污企业不能批新项目,这是沈阳在治理浑河污染中采取的一大举措。孟宏说,沈阳严格限制审批新增污染 物排放项目,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坚决不批新项目。
浑河流经辽宁中部城市群,这里传统的重工业相对发达、人口稠密,浑河基本上成为沿岸城市废水排放的主 要渠道。同一河流几十公里之内就流经两座或几座城市,上游城市排入的污染物还未能完全稀释净化,即进入下 游城市河段,又接受下游城市排入的废水,造成环境污染的叠加。辽宁大学教授蒋志学指出,“多个城市对浑河 污染的叠加效应,必然会增加治理的难度。”
浑河
辽宁省独立水系
01 流域概况
03 旅游信息
目录
02 环境保护
浑河古称沈水,又称小辽河。历史上曾经是辽河最大的支流,同时也是辽宁省水资源最丰富的内河。流域范 围在辽宁省中东部。源于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滚马岭,流经抚顺、沈阳、鞍山等市,全长415公里的浑河发源于 辽宁抚顺市清原县长白山支脉,流经抚顺、沈阳、辽阳、鞍山,到盘锦与太子河汇流成大辽河,在沈阳境内全长 172公里,城市段东起东陵大桥,西至浑河大闸,全长约32公里。
历史趣谈清太祖为何要把都城迁到沈阳 跟清朝龙脉有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清太祖为何要把都城迁到沈阳跟清朝龙脉有关
导语:沈阳,辽宁省省会,别称盛京,奉天,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
沈阳,辽宁省省会,别称盛京,奉天,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
沈阳是满清入关前的盘踞之地,传说为爱新觉罗氏的龙兴之地。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对沈阳故宫进行研究,由于史料残缺不全,发现很多未解之谜,其中最大的谜团当属努尔哈赤为什么要把都城迁移到沈阳,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
公元162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领下的八旗大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所到之处,群豪束手。
努尔哈赤兵锋正盛之师横扫关外,挺进辽东,把自己的都城从关外的赫图阿拉迁移到辽阳,接着大兴土木,修建皇宫。
辽阳是一座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当所有人都以为努尔哈赤要在辽阳定都之时,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一幕,1625年初,努尔哈赤突然召集群臣商议,想要将都城迁往盛京(即沈阳),当时几乎所有的群臣、亲王、贝勒都反对努尔哈赤的提议,但他力排众议,仍旧决定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进行了神秘而大规模的整改,相信他秘密的进行了许多事情,沈阳故宫到底是何时建立的?直到今天都还搞不清楚;是谁主持沈阳故宫的修建?历史上竟然没有注明;努尔哈赤是否早就有意迁都沈阳?这些都称为历史之谜,无从考证。
生活常识分享。
走进浑河深处的戚家军
走进浑河深处的戚家军作者:吴限来源:《共产党员·下》2019年第07期四百年前,有一支军队横扫东南倭寇,威震边塞鞑靼,在朝鲜战场上亦是所向披靡。
但是,在某年某日的日落时,他们在浑河边上打了场绝地无援的必死之战。
这是一种多么残酷而悲壮的场面!背景是血色残阳下的苍原和浑河,在这座舞台上,曾经有一支军队导演过如日中天的辉煌,那赫赫扬扬的大场面似乎刚刚过去,余音不绝,那是渐去渐远的历史的涛声。
我突然想到,寻找历史大抵就该是这种声音吧,行行复行行,在散漫中透出庄严和执着。
万历十五年(1587)的农历十二月初七,为明王朝屡建功勋的60岁的戚继光突然发病,病急且重,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十二月初八便离开了人世,这一天也是中国人传统的腊八节……一代将星陨落,但戚继光为大明帝国留下的他用毕生精力操练的军队和练兵的纪要,还在苦苦支撑着行将坍塌的王朝。
戚继光在任时,曾经有将全国的百万明军由他重新轮训的设想,但没有被朝廷批准,再次上书请求将九边的数十万边防军轮训,再次遭拒,最终戚继光只是训练了千里边防上的数千名中下级军官。
戚继光寄希望于这些受训过的军官能起到类似教导队的作用,在基层军队里贯彻他的训练作战思想。
作用也的确起到了,无论是从东南抗倭时就跟随他还是镇守蓟北边防时跟随他的一批军官,后来都成为万历年间明军的栋梁。
他训练过的军队更是如此,在万历三大征战中,都是在相持不下,或者明军连败的颓势中,只要戚家军一到,战场形势立刻改观,戚家军也往往是第一个直捣敌人巢穴的部队。
其中戚家的晚辈只有戚金从年少时就作为亲兵跟随伯父戎马倥偬,他耳闻目睹了伯父训练指挥,基本上算是戚继光正牌传人,后来戚金又跟随伯父去了蓟北戍边抗击蒙古,并长期担任浙军的作训主官,以后又随浙军入朝与日军作战,收复平壤时,戚金身先士卒第一个攻上城墙,因战功赫赫升职为副总兵。
据《戚氏族谱》记载,戚金为戚继光二弟戚继明之子,年少时跟随戚继光,屡立战功,“练兵颇有父(指伯父)风”,在江南吴淞总兵任上因病辞职。
努尔哈赤定都沈阳传说 沈阳不会发水不会地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努尔哈赤定都沈阳传说沈阳不会发水不会地震导语:萨尔浒之役后,老罕王努尔哈赤势力大增,随之便将都城由赫图阿拉迁到了辽阳,起名为东京。
可是定都刚刚三年,突然又决定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萨尔浒之役后,老罕王努尔哈赤势力大增,随之便将都城由赫图阿拉迁到了辽阳,起名为东京。
可是定都刚刚三年,突然又决定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为什么执意要迁都沈阳城呢?长久以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美妙的传说。
相传有一天,努尔哈赤跟王公贝勒们一起议事,突然提出迁都沈阳的主张。
这突如其来的决定使大家十分意外,一时间七嘴八舌,纷纷表示反对。
这样一来,君臣们在殿堂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诸王、大臣们认为东京城已经颇具规模了,如果再次迁移,势必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努尔哈赤据理力争道:"沈阳是形胜之地,四通八达,进可攻,退可守。
在那里建都,西可以进攻大明,北可以攻打蒙古,南可以征服朝鲜。
况且沈阳山青水秀,林子深,野兽多,鱼虾肥,是一个难得的好地方。
"君臣们各持一端,一时难以达成共识。
正在这难解难分之际,忽然门军报告说有一老人前来求见。
努尔哈赤传令请进。
这位老人刚刚踏进殿门,就大声向罕王报喜:"王爷,我家住在沈水南边的奉集堡。
前天村东头的树林子里忽然飞来了一只凤凰。
凤凰是鸟中之王,吉祥之兆,飞临这里,必定是王爷您洪福齐天,因此特地跑来向您报喜。
"努尔哈赤听了大喜,重重地赏过老人,然后便派人前去查看,果然有一只美丽的凤凰落在林中。
努尔哈赤心中一动,忙问诸王大臣这是什么意思。
大伙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谁也不吱声。
只有四贝勒皇太极应声说道:"凤凰不落无宝之地。
这落凤之地一定风水好,这是上天指示我们迁都那里。
"努尔哈赤兴奋地说道:"四生活常识分享。
沈阳北陵公园导游词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一(多图)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观。
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00年的文明历史、2300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
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世事沧桑,朝代更迭。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腐败,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
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
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
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
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年的漫长序幕。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一(多图)(陵主人概况)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
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清西陵。
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
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
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
沈阳故宫的历史之谜
沈阳故宫历史之谜修建时间1625年的三月初三上午,努尔哈赤越过浑河进入沈阳城筑城定都。
然而,作为都城象征的皇宫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都没有记载。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劳民伤财的举动,尤其在当年战乱纷争、百姓生活困难,刚刚定都沈阳就修建皇宫不像是明君所为。
所以,史官对建皇宫的大事件采取了回避态度。
有人推测故宫是清太祖迁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设。
佟悦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能。
因为努尔哈赤是早上决定迁都,当日下午就动身的。
决定没有定下迁都之前不可能开始建宫殿。
佟悦说,史料对故宫的最早记载是,1637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政殿举行典礼仪式。
按照沈阳的天气,说明大政殿在1636年10月之前就应该完工。
据介绍,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八旗兵横扫辽东,不到十天攻克70余座城池,包括沈阳和辽阳。
打下辽阳之后,清太祖手下的大臣都想回抚顺老家,胸怀大略的努尔哈赤力排众议决定从萨尔浒迁居辽阳。
1625年,努尔哈赤再次提出迁都沈阳,努尔哈赤认为,沈阳进可攻明朝和蒙古,退可一日回到萨尔浒老家,离开重镇辽阳还可以避开明朝的风头。
三月三日(农历)上午决定出发,下午数十万八旗子弟开始启程,当晚到达沈阳辽阳交界的虎皮驿。
四日清晨,努尔哈赤越过浑河进入沈阳。
定都沈阳后,努尔哈赤加固明朝城墙,建造八门,改城内十字形大街为井字形格局,并在城北建造罕王宫居住。
沈阳故宫何年开始建造由于史料没有任何明文记载,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一直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也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说,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件劳民伤财的举动,清代统治者认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宫殿本身也就是为皇帝建个家,没必要将具体建造年份写进史书。
然而几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当地发现了一本《侯氏宗谱》,其中关于修建辽阳东京城和沈阳盛京城的记载非常详细。
据《侯氏宗谱》记载,负责为沈阳故宫烧制琉璃瓦的侯振举家族是“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
沈阳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简介及路线
沈阳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游乐园,山水风景简介及路线来沈阳必去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文化古迹,也不算白来一次沈阳,以下是对名胜古迹的简单介绍,有助于提高历史,了解古迹。
名胜古迹简介:故宫: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所以值得一去。
东陵:沈阳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
北陵: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大帅府:是原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父子的官邸和旧居。
新乐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
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
太清宫:太清宫是清代道教建筑,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长安寺:可谓历史悠久,据说是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所建,顺治二年(1645年),乾隆三年(1738年)亦加修缮。
但到清朝末年日趋颓败和荒废,后来一部分钱行、借贷行的信众捐资重修。
但到1948年,寺内建筑又多颓毁。
1985年市政府拨款进行维修。
1985年2月,长安寺被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设立了长安寺文物管理所。
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又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作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史的博物馆。
小南天主教堂:教堂原建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是法国传教士方若望所。
1900年被义和闭焚毁,现存建筑为1912年由南满教区法国苏悲理斯主教利用《辛丑条约》中的庚子赔款在原址上重建的。
名胜古迹公车路线:故宫:出沈阳站,步行到地铁口,乘坐一号线,到怀远门下,步行约613米到达故宫(南一门)东陵:步行到沈阳站,乘坐沈抚一号线到农业大学下车,步行到农业大学,乘坐沈抚二号线,经一站到东陵公园下车。
北陵:出沈阳站,步行至地铁口,乘坐地铁一号线,到北陵公园站下车。
开天辟地之努尔哈赤的成功要诀
开天辟地之努尔哈赤的成功要诀巍巍中华,泱泱华夏,人才济济,漫随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只有清之始祖——努尔哈赤——在历史的长河中方可觅得一丝英雄的足迹。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
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女真族的杰出领袖,清朝政权的奠基人。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
”这是权威资料对努尔哈赤的生卒之简介。
那么其英雄之处何在?历史学家研究统计了他的十大功:统一女真,统一东北地区,制定满族文字,创八旗制度,促进满族形成,建立后金政权,丰富兵坛经验,制定抚蒙政策,推进社会改革,决策迁都沈阳。
由后人给其冠名“政治家”“军事家”就可以想象其雄才伟略和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有如此之才能不能“黄衣称朕”的话,又怎么会成为历史中的浓重一笔呢?那么究竟他的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呢?“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天合所谓天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时。
虽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是只要是利用好了这个天时,天也未尝不可因桀而亡。
这里就有一个很好的例证:努尔哈赤1583年起兵,年仅25岁,一生戎马,除了在天命11年大败于宁远之战,其他战役无不是完胜。
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赫图阿拉城之战。
当时明军率领四路大军攻打赫图阿拉城,共计47万之众,而当时的清兵只有8万不足,在力量如此悬殊之下,努尔哈赤很好的利用了当时的天气状况。
因为当时恰逢雨季,明军四路大军无法同时到达城下,从而合力攻打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抓住这个机会依次各个击破,杜松、马林、刘綎等四路大军,双双败北,仓皇溃逃。
这个战役奠定了努尔哈赤南下的基础。
这就是天合。
本来一场上天注定要败的仗,就这样被女儿哈赤力挽狂澜,从而扭转乾坤,进而徐徐图进关内。
天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运用自如,历史上诸葛亮借东风算一个,努尔哈赤算一个,除此外,无他!地合地合即地利。
努尔哈赤就是利用地理状况的优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努尔哈赤在打败杨镐取得萨尔浒大捷后遂进攻沈阳和辽阳,辽阳和沈阳两座城池的坚固程度依靠山地的地理形势真可谓是固若金汤,而常年骑在马背上习惯于野战的清兵怎么又能耐拿下呢?以平常人的想法,也只有望“城”兴叹吧?可是努尔哈赤却极力发挥其军事才能,拿出已部分兵力引诱明兵出城,从而在城外的平原上打一场野战,如此,胜败或可一赌。
重温盛京帝国的辉煌岁月领略沈阳的历史底蕴
重温盛京帝国的辉煌岁月领略沈阳的历史底蕴沈阳,古称盛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座历史名城。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沈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岁月。
本文将带领读者重温盛京帝国的辉煌岁月,领略沈阳的历史底蕴。
一、盛京帝国的兴起盛京帝国是指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创建的后金政权,后来发展为清朝。
1625年,努尔哈赤在沈阳建都,奠定了盛京帝国的基石。
沈阳成为了后金政权的政治中心和战略要地,为后来的辉煌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盛京的统治下,后金政权逐渐壮大和巩固。
努尔哈赤通过联姻和外交手段,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统一了原属明朝的东北地区。
他还积极开展农业垦殖和商业贸易,发展了盛京的经济。
同时,他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八旗军队。
二、盛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在盛京帝国的兴起过程中,沈阳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也得到了发展和改造。
沈阳的城市布局以盛京宫城为核心,城市呈东南朝西北的形状,规模庞大。
宫城内有包括大内、小内和三部院等重要建筑群,体现了明清时期封建帝国的典型规模和格局。
盛京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和满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典型的建筑有乾清宫、慈遗宫等,建筑风格庄重且具有东北地区独有的特色。
三、盛京帝国的文化繁荣在沈阳这座历史名城上,盛京帝国的文化也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盛京的文化兴盛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音乐和戏曲等方面。
清代盛京是一个文风鼎盛的时代,许多著名文人墨客在这里涌现。
他们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词、小说和戏剧作品,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此外,沈阳还是满族人民的聚居地,满族的文化在盛京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满族舞蹈、音乐和绘画等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为沈阳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沈阳的历史底蕴与旅游景点身处盛京这座历史名城,沈阳的历史底蕴得以充分地展现于世人面前。
丰富多样的旅游景点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沈阳的魅力。
沈阳浑河演讲稿
沈阳浑河演讲稿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深爱的家乡——沈阳浑河。
浑河,作为沈阳市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是沈阳市民的骄傲和自豪。
我希望通过这次演讲,让更多的人了解浑河,关注浑河,共同保护浑河,让它成为我们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浑河的历史渊源。
浑河,古称浑水,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大河流,发源于辽宁省阜新市,流经沈阳市,最终注入辽河。
浑河水流宽广,水质清澈,沿岸树木葱郁,风景秀丽。
浑河流域的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里曾是辽、金、清三朝的都城所在地,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浑河的历史渊源丰富多彩,承载着沈阳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
其次,浑河的自然风光也是令人心驰神往。
沿着浑河的岸边,有着许多美丽的景点和风景名胜。
比如,浑河边的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被誉为“东北第一宫”。
其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浑河还有许多公园和游憩场所,如浑河北岸的北陵公园、浑河南岸的五里河风景区等,这些地方都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游客游览的热门景点。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保护浑河的重要性。
作为我们的母亲河,浑河承载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是我们城市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浑河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水污染、河岸垃圾、生态破坏等。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浑河,保护我们的家园。
可以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污染排放,加强河道清理,保护河岸生态等方式来保护浑河,让它成为我们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总而言之,浑河作为沈阳市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保护和发展浑河,让它成为我们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片美丽的家园。
谢谢大家!。
沈阳的名胜古迹
沈阳的名胜古迹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沈阳的城区和周边地区,有许多名胜古迹,这些古迹见证了沈阳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沈阳旅游的重要景点。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沈阳的一些著名的名胜古迹。
一、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中国清朝的皇宫,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宫殿,后来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成为了一个占地面积达60万平方米,有300多间殿堂、庙宇、楼阁的宏伟建筑群。
故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满族建筑的特色,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二、沈阳草园沈阳草园是清朝著名的园林,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
草园始建于1696年,是清朝皇帝康熙为了纪念其母亲所建的。
草园占地面积达1.12万平方米,园内有湖泊、假山、亭台、花木等景观,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杰出代表之一。
三、沈阳古城墙沈阳古城墙是明清时期沈阳城的城墙遗址,始建于1625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墙之一。
古城墙长约3.3公里,高约10米,墙壁厚达3-4米,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古城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两代的特色,是中国古代城防建筑的精华之一。
四、沈阳北陵沈阳北陵是清朝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的陵墓,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之一。
北陵始建于1651年,占地面积达3.3万平方米,陵墓建筑群包括大门、神道、宫殿、亭台、墓葬等多个部分,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五、沈阳棋盘山沈阳棋盘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景观之一。
棋盘山山势陡峭,山顶海拔高达414米,山上有许多奇石、怪石、飞瀑、古树等景观,是中国自然山水风景的杰出代表之一。
以上就是沈阳的一些著名的名胜古迹,它们见证了沈阳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沈阳旅游的重要景点。
如果您有机会来到沈阳,不妨去这些地方走走,感受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沈水三叠(上)
沈水三叠(上)作者:初国卿来源:《共产党员·下》2018年第08期在沈阳住了40年,虽然几次搬家,但搬来搬去,最终还是回到新乐附近,是与7000年前的新乐人有缘,每每外出时都能从他们的部落前经过。
两年前,因为写作《沈阳陶瓷图鉴》一书,再次到新乐遗址博物馆参观,重点看那些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那是沈阳陶瓷的源头,出土的六七百件陶器个体,以及部落中发现的制陶地点,证明这个城市有着悠久的制陶史,中国的陶圣能从这个城市里走出去,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在展馆的橱窗里,我看到了一幅沈阳地区古代地貌图,图上示意性地标出了浑河几次改道的路径。
我在这张图前伫立许久,眼前沈陽城的三叠水系,让我心头悸动,它再度勾起了我对沈阳城前世今生的诸多思考。
很多喜欢城市的人,只迷恋城市的大街、高楼和夜生活。
其实,这样对待城市是一种短视甚至苍白。
如果城市的记忆不从一条河流讲起,不从这条河的源起和改道讲起,不从河流蜿蜒的滨水讲起,不从滨水路扩展开来的两岸讲起,那就是基本不了解这座城市。
因此想了解沈阳,就应当从浑河开始,从浑河千万年以来的三条河道、三叠波影开始。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大合唱的舞台,那河流就是舞台上的五线谱。
如果城市没有河流,就如同一台音乐会缺少了配乐,而没有了生动、秩序与格局。
沈阳城自古以来就是三川环绕,辽河拱其北,浑河穿其南,蒲河居其中。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大,浑河、蒲河均已成为城中河。
尤其是自沈阳向南发展战略确定之后,以浑河为界,沈阳已形成南北新旧两大城区。
沈阳的“一河两岸”格局已然形成,浑河不仅是沈阳的母亲河,同时也成为与市民和生态发展息息相关的城市内河。
这座城市不管是11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还是7200年的人类居住史,抑或2300年的城市发展史,从来都是让浑河牵着走的历史,浑河往哪里改道,城市就往哪里发展,城市随着“沈水三叠”而存在,而壮大,而辉煌。
在浑河改道而留下的三条河道所谱就的城市三叠曲谱上,从候城、玄菟、乐郊到沈州、沈阳路、沈阳中卫,再到盛京、奉天、承德,直至今天的沈阳,这座城市舞台上弹奏出了一个个历史性的高潮,而这一切都源于母亲河的三叠效应。
历史趣谈: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谜大揭秘 沈阳究竟有何优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谜大揭秘沈阳究竟有何优势导语: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努尔哈赤在建都东京时,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努尔哈赤在建都东京时,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3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
但是,3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
于是,龙一拱腰就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
努尔哈赤正为此郁闷之时,忽一日有人来报,说是他家附近的树林落下一只凤凰。
努尔哈赤急忙带众臣前去观看,刚刚走近,凤凰突然腾空而起,直向沈阳方向飞去。
努尔哈赤深知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就请风水先生到沈阳察看,发现沈阳真是一个龙兴宝地,于是,当即下决心迁都沈阳。
这个传说似乎过于神奇,也不能作为努尔哈赤突然迁都沈阳的合理解释。
但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建都建城,都把风水放在首位,这却是事实。
沈阳处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又有辉山做依背,山水交融。
据《盛京通志》载,沈阳的辉山有“包罗万象、跨驭八荒之势。
辽水右回,浑河左绕,佳气轮囷葱郁,万年帝业非偶然也”。
又称其山源出长白西麓,由长白而永陵起运(在新宾县境内),由起运山而福陵天柱山(沈东陵),由天柱山而昭陵隆业山,一脉相承,直到沈阳以西塔湾而止,是为“龙脉”,也称“龙岗”。
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城,祖陵永陵,以及沈阳的故宫、福陵和昭陵,都建在这条“龙岗”上。
对“龙岗”一说,史书记载很多。
《盛京通志》载:“启运山,兴京城西北十里永陵在焉,自长白山西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访文化遗产
感知沈阳文明专题报道之二十八
《母亲河上的桨声,你从何时响起》接续报道浑河之利助努尔哈赤攻取沈阳巩固基业
文/张新清
▲浪奔浪落的浑河水,见证了沈城的发展变迁
▲20世纪天后宫,此景现已不存
努尔哈赤的浑河情结
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即1619年),努尔哈赤率后金大军,在萨尔浒(浑河上游,今大伙房水库)地区大胜明军,这次大战后,努尔哈赤巩固了兴京,占领了抚顺、开原、铁岭等要地。
努尔哈赤势力大增,一发而不可收。
接下来拿下沈阳、辽阳,掌控全东北,成为努尔哈赤下一步的战略目标,他首先剑指沈阳。
沈阳当时是军事重镇,“城颇坚,城外浚壕,伐木为栅,埋伏火炮”,城高池深又有重兵把守,是个很难攻下的地方。
努尔哈赤充分认识到攻城的困难程度,对此做了充分准备,决定利用浑河适于航行的便利条件进攻沈阳。
天命六年(1621),农历三月,正是冰化雪消河水畅流的季节,后金军“自萨尔浒起程,梯楯营棚之战具,悉载舟中,沿浑河水陆并进。
”梯是爬城的工具,“楯”,即是盾牌,“营棚”约为部队帐篷之类,善于用兵的努尔哈赤,将这些笨重的战具装上船顺浑河而下,使这些战具很快运抵前线,克服了山路难行,减轻了人马运输的困难。
后来这些战具发挥了作用。
梯楯营棚都属于大型笨重的战具,说明后金早已有了造大船的能力,也说明后金早已有了在浑河航行的经验。
攻下沈阳后,明朝援军纷纷杀到,努尔哈赤指挥后金八旗在沈阳城南浑河桥两岸与明朝精锐之师展开决战,战斗激烈而残酷,最终,后金又取得了大捷,明朝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辽阳指日可下,辽东已在后金囊中。
努尔哈赤疗伤及去世的过程更与浑河航运分不开。
天命六年,努尔哈赤在宁远受伤后返沈,七月去清河狗儿汤洗温泉疗伤,八月返沈途中在叆鸡堡(位于今翟家街道)去世,整个往返旅途都是乘船进行的。
狗儿汤,也称沟儿汤,今称温泉寺,在本溪县(小市)西太子河左岸。
从沈阳到温泉寺陆行不足120公里,但走水路却费事了。
从沈阳顺浑河而下,到三岔河约为140公里,从三岔河转入太子河,上溯经辽阳、本溪到温泉寺,约为250公里,水路全程近400公里。
努尔哈赤因年高(68岁)又有伤在身,无法骑马坐轿,在一定要去洗温泉的情况下,舍近求远选择了水上行,他返回之际,大妃从沈阳乘船赶来,两人在三河交汇处相遇,再沿浑河逆流而上,至沈阳西20公里的码头——叆鸡堡,努尔哈赤就在那里病故。
留守的大臣们从城里赶到浑河岸边,从罗士圈渡口,将努尔哈赤遗体抬回城里,后金的开创者大清的奠基人——努尔哈赤最后在浑河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
他的后人将他葬在天柱山上,让不息的浑河水永远陪伴他。
需要说的是,努尔哈赤与大妃出行都有大队警卫,在温泉寺的卫队达三千人,这表明,明末清初之际,大型船队在浑河、辽河、太子河间已经畅通无阻。
陈梦雷、缪润绂与“浑河晚渡”
陈梦雷(1650—1740)进士、翰林院编修,康熙二十一年(1682)蒙冤被流放铁岭尚阳堡,后在留都沈阳生活了十六年,其间他完成了《盛京通志》等著述,在他的《留都十六景》组诗中,“浑河晚渡”成为沈阳一景。
康熙时,沈阳的名胜甚多,那么“浑河晚渡”为什么能占有一席之地呢?先看看几段诗句。
康熙时的戴梓(1649—1726)在《浑河晚渡》诗中说:“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
鸟下空林外,人来古渡头。
”后来有关“浑河晚渡”的诗作大致也如此,“沙岸人唤舟,波明起鸥鹭”、“暮景河间系短篷,客旅无边渡口行”,这几句诗都描绘了傍晚落日、岸边呼舟的田园风光,实际上就是傍晚人等船。
不过“浑河晚渡”还有另外一景,《陪京杂述》中说:“城南之浑河渡口,当年贾船粮艘,汇集于此,每于落日前后,欸乃声喧,晚船争渡”。
这里晩渡的情景,
已不是傍晚“人唤舟”,而是“船争渡”了,“船争渡”就是浑河航运了。
陈梦雷不仅亲身感受了为支援雅克萨之战,浑河码头装运粮饷的紧张景象,亲眼看见了浑河码头运送建筑材料的繁忙场面,而且也目睹了闯关东的人群在浑河码头上下的情景。
清朝的闯关东始于顺治年间,顺治进京登基时,90万人离沈随行,加之明末战乱,导致辽东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在不断有饥民从山东、河北逃荒到辽东的情况下,顺治十年朝廷正式颁布了《辽东移民招垦条例》,辽东无边的肥沃土地,政府免除三年赋税的规定,使闯关东的人群“蜂拥蚁聚”,山东人是闯关东的主力军,在辽东移民中占八成,康熙末年差不多每年都有10万人进入辽东。
沈阳地区成为闯关东的主要目标之一,到近代还是“至新民府的甚多”,到辽中的“来者甚众”,沈阳市区为数不少,罗士圈子的早期住户就有闯关东过来的,中街的早期商家,也有康乾时期来沈的,他们之中相当部分是从山东登莱登船过渤海入辽河,乘帆船转浑河来沈的,有的移民者,只是独身前来,逢年就要回乡看看父母亲人,这种春来冬归的往返方式更使闯关东大军浩浩荡荡,大概他们傍晚在罗士圈码头下船的身影让陈梦雷牢记在心,于是“浑河晚渡”的画面便定格了。
到营口开埠后(1861),辽河、浑河的航运更加繁忙,外国势力直接侵入辽东,在贸易方面西方一下子就看好了大豆,1862年进入营口港的外轮是86艘,三年后就增到274艘,有的空船而来,就是来运大豆的,这样辽东內地大豆通过辽河、浑河等大量运往营口。
1872年刘世英在《陪都纪略》、1878年缪润绂在《陪京杂述》中,都把“浑河晚渡”作为沈阳的一景,缪润绂是沈阳名士,他的“八景”也被社会广泛接受。
罗士圈的缆桩是谁立的?
去过罗士圈公园的人,无不停步于安置六根缆桩的石座之前。
2005年4月20日在罗士圈建造生态公园的施工人员,在浑河岸边挖出了8根缆桩,缆桩各长一米,直径30厘米,基座40平方厘米,重约340公斤,铸铁材质,它就是著名的罗士圈码头方位的实物证明。
罗士圈是沈阳浑河早期码头之一,与沈阳众多的码头七间房、上木场、下木场、石庙子、望北楼、官渡、浑河堡等码头相比,罗士圈码头以存在时间长、作用突出而名列前茅。
这次发现的缆桩是清末安置的,此前码头缆桩情况不详,粗壮高大铸铁缆桩的出现,说明进出这里船只不少,船体不小。
那么缆桩是谁置放在这里的呢?现在看,政府、会馆、船行或船主等都有可能。
清政府对河运一般是要收税的,有记载说,道光二十年(1840),“沈城浑河、太子河、巨流河每有私船偷运粮石之事”,二十三年经将军公禧奏准对辽河上从事商业营运的船只征税(包括浑河、太子河),咸丰三年(1853)清廷令盛京将军、奉天府尹告知米商,准许自行运米到天津出卖,回船载货一律免税。
政府既然收税,也应该对码头进出船只负责,置放缆桩在正理上。
会馆也可能是置放者。
会馆是我国明朝以来,旅居异地的同乡或同业共同设立的供同乡同业落脚、寄居及聚会办公等的馆舍,沈阳的闽江会馆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康乾时期闽浙商人来沈阳经商,经常往来海上、河上,为了祈求水上安全,就按福建当地习惯,在相当于后来26中学东北角的位置建立了闽江会馆,供奉天后。
今天沈阳人坐126路公交,就会听到天后宫的报站。
天后原起于福建,也称天妃、妈祖、海神娘娘等,是我国沿海渔民、商人等尊奉的海神。
沈阳还有一座会馆称山东会馆,从道光十三年(1833年)起在沈山东人,集资在怀远门外现一经二小学附近建立了山东会馆,也供奉天后,所以称山东庙。
这两个会馆的闽浙及山东商人,经常通过浑河、辽河、大海运送货物接送旅客,所以尊奉海神娘娘,他们有财力,也愿意作些慈善事情,所以出资为码头安几根缆桩应在情理之中。
航运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出现相应的组织,大约在清朝中期,沈阳有了船行组织。
“船行”类似行会、协会、船帮式的组织,是船家之间的统筹组织。
辽河其他码头也有类似组织,铁岭称作“船店”,当时沈阳浑河运输任务很重,每天官船及大小私船来往于浑河码
头的不下千艘,从沈阳上船木柴、粮食、药材及土特产(浑河上游下来的),经营口出海运往天津、山东及南方港口,运进从南方转营口运来的日用百货等,这样协调内部关系,对外承接水运任务,处理矛盾纠纷,保护本行利益,及关注码头秩序等等,自然成为船行的宗旨。
船行有经济实力,船又多,对码头的依赖性强,所以多少“出点血”,铸几根缆桩安在码头上,其可能性很大。
有商号的船,自然是较大型的船。
在浑河河运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浑河航行的船有了名号,1905年日俄会战,俄军败退到奉天,将在罗士圈码头过冬的五六十艘船尽数当劈柴烧了,这些船的标志分别是:利庆升、永泉茂、玉成福、广昌栈、义集长等,如果这些船不属于船行,也不是两个会馆的,那么这些船主也有可能铸缆桩。
左宝贵曾经集资为民众买渡船,那么是否也有人出面集资铸铁桩也未可知。
多说一句:望北楼其实不是真正的“楼”,而是得名于码头。
望北楼码头位于古城正南,浑河右岸,距城约9华里,其实码头上并没有高楼,当时古城与浑河之间有个大沙岗,站岗上可望见故宫凤凰楼,故称望北楼,商人出城登船,旅人下船进城,往往都要在沙岗上看看沈阳城,抒发离城之苦进城之盼,这里便成了一个情感寄寓之处。
▲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在浑河上行军。
无论在古今任何一个战争时期,谁占据了浑河之利,就拿到了在辽沈地区的战略主动权。
沈阳晚报沈阳文物保护协会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