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七上《蜀鄙二僧》word教案及练习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蜀鄙二僧 同步练习
蜀鄙二僧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蜀之鄙()子何恃()而往贫者语()于富者一瓶一钵()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贫者语于富者曰语:(2)蜀之鄙有二僧之:鄙:(3)吾欲之南海之:(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之:顾:4.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请加以说明:(1)蜀之鄙有二僧古义:今义:(2)贫者语于富者曰古义:今义:(3)子何恃而往古义:今义:(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古义:今义:5.下面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蜀之(的)鄙买舟(将船买下来)而下B.越(过了)明年犹(还、尚且)未能也C.子何恃(凭借、倚仗)而往顾(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哉D.欲买舟而下(顺流而下)西蜀之去(到、往)南海6.与人之立志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欲之南海B、蜀之鄙有二僧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西蜀之去南海7.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1)去:西蜀之去南海()快去快回()(2)明年:越明年()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9.本文写蜀鄙二僧时,“贫”、“富”强调了二僧具备的截然不同。
10.富僧自述的“数年”“买舟”表明了什么?11.作者引述蜀鄙二僧的故事,目的是什么?12.本文所阐明的观点是( )A.无论干什么事都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B.做学问首先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C.做学问干什么事都不要怕困难。
D.贫困是财富,可以促使人立大志。
13.“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
第二部分:(一)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2.蜀鄙二僧 学案
……所以,聪明,可凭借也不可凭借;自认为自己天资聪明,但不学习的人,〔定会〕自己毁了自己。昏聩和平庸,有一定的限制但也没有一定的限制;〔只要〕自己不限于自己昏庸平凡,并且用心学习不懈怠的人,就会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关于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选择三条记记背背吧!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四、反思
二次备课案
我的天资昏聩,赶不上人;我的才智平庸,赶不上人。〔但是我〕天天学习,长时间 坚持并且不懈怠,等到快成功了,也就不管自己是昏聩还是平庸了。我的天资大大超 过别人,我的才智大大超过别人;但是,如果摒弃不使用〔天资、才智〕,那么与昏庸之 人就没有什么差异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愚钝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看来,昏庸聪 慧的功用难道是常规吗?
A.蜀之鄙有二僧〔鄙:古义边境,遥远的地方;今义品质恶劣。〕
B.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买:古义同“卖〞;今义指用钱币换取东西。〕
C.越明年〔越:古义到,及:今义越过。〕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古义难道;今义回头看,照顾〕
3.指出以下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 蜀之鄙有二僧( ) 吾欲之南海( )
一人之立志( ) 闻之,欣然规往( )
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4.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5.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6: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 郭沫假设
7.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那么灵,不用那么废。 ——茅以升
8.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彭端淑一生苦攻诗文,他一直坚持“诗学汉、魏,文学左、史,皆诣极精微〞。但在文学道路上,他却是有一番曲折经历的。他在?白鹤堂晚年自订诗稿?的序中说:“余一生精力尽于制义,四十为古文,五载成集,近十五始为诗,已二十五年矣。〞“制义〞即八股文。可见,彭端淑在五十岁以前,主要是致力于八股和古文。尽管他在古文方面“学之可为至笃〞,然而在清廷专制统治和“文字狱〞的压力下,他是不敢也不可能“妄有所作〞的;而束缚思想的八股文也阻碍了他在文学上的开展。直到近五十岁时,他的一些作品才表现出激起奋进。深沉稳健的倾向,给人以鼓舞和教益。
蜀鄙之僧 教案
《蜀鄙之僧》教学设计
营盘小学陈新荣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读出重点句子的不同语气。
3.感悟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读出重点句子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1、标题识“蜀”字
2、说内容情件的几要素。
白话与古文(幻灯)
二、再读课文
走进故事,领略道理。
交流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学生朗读并评议
三、概括内容
1、男读,女读,分组读,赛读,全班读。
2、尝试用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师适时板书)
四、升华主旨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想像贫和尚会遇到那些困难
3、设想富者心理,明白道理
五、背诵课文
据板书背诵课文
六、延展学习
1、小练笔
2、收集关于立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蜀鄙之僧
贫一瓶一钵至
富欲买舟而下未能至。
鄂教版语文七上蜀鄙二僧教案及练习
《蜀鄙二僧》【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鄙bǐ:边邑,边远的地方。
恃shì:依靠,凭借。
其一:其中一个。
其,其中的。
南海:不是指中国南方的南海,而是指佛教胜地普陀山,该岛属浙江省,在东海之中。
何如:怎么样。
本文中是商量语气。
钵bó:和尚盛食物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到,及。
明年,指第二年。
惭色:惭愧的神色。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
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
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达六年之久。
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
雍正年间中进士,曾任吏部郎中、顺天乡试同考官等职。
辞官以后回到四川,在锦江书院讲学。
著有《白鹤堂诗文集》。
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用浅显的比喻,说明求学的结果如何不在于天赋条件,而是决定于本人是否有求学的恒心和毅力。
叙事生动,语言流畅,有较强的哲理性。
彭端淑写景的诗很有情味。
如记锦江春色的《清明》:“步出郭西行,惊心节复更。
花残寒食雨,春老杜鹃声。
荠麦村村秀,新烟处处生。
锦城风物好,无那故乡情。
”如果不是春大到成都郊外走上几趟,如此有情味的诗情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
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
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2、相关知识: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蜀鄙二僧》精品学案(新版)鄂教版.doc
(3)文中两个“子何恃而往”所表达的意思和语气是否完全相同?(8
自我评价小纽评价
1.独学:独立完成“能
力测读”问题。
2.组内小结。
3.抢答,展示问题。
4.待师验证,自我评
价。
分)不完全•样。前•个是询问,意在了解情况;后•个表反问,嘲讽,意 在指出穷和尚没冇钱根本去不成。
(一)结合“十注” 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提要勾玄卒章反刍
学习活动设计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①蜀之鄙有二僧(bl)②贫者遥于富者曰(yu)
③子何怪而往(shi)④吾一瓶一锂足矣(bo)
⑤富者有惭色(can)
2.解释加点字
1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2贫者迢于富者□(告诉)
3壬何怪而往(子:子:是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恃:凭借、 依靠)
富和尚几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但只是停留在愿望上,并没冇付诸行
动,所以去不成。穷和诡不怕辛苦,有顽强的意志,坚持到底,最
1•独学:再研读课文, 完成1、2、3题。
2.对学:检查自研成 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 级评定;对了间解决自 学时遇到的问题。
3.群学:小组长主持, 深入探讨左边问题,将 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 板上进行板书规划。
蜀鄙二僧
备课时间
周星期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周星期需课时
第六单元第22课
蜀鄙二僧
阅读评价
组别
组长
组员
班级
评价
教师
评价
1
2
3
4
L
□6Leabharlann 78展示次数
终结评价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蜀鄙二僧》精品学案 (新版)鄂教版
(2)请你给学校提三条如何加强写字教学的建议。
①每位师生每天写一张钢笔字,写一板粉笔字,写一贴毛笔字。
②每学期举办一次师生写字比赛,促使广大师生成狠练写字基本功的习惯。③老师在课上板书和作业批阅时,要写规范字,能够起到表率作用,学生每次作业书写认真、端正,而且必须起笔、运笔也要规范。
(4)文章通过两个僧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6分)
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就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更说明了立志为学,不仅要有学的愿望,更要有勇于实践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1.独学:独立完成“能力测读”问题。
2.组内小结。
3.抢答,展示问题。
4.待师验证,自我评价。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说明了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就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更说明了立志为学,不仅要有学的愿望,更要有勇于实践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2.阅读课文,按照翻译文言文“信、达、雅”要求,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_
1.结合注释读准文本。
2.结合注释试着翻译本文。
3.结合后面的题再探究研读本文。
(五)矫正评价能力测读(15分钟)
环节要求:自我作答组内小结准确表述待师验证
目标测评与拓展延伸(50分)
1.基础知识堂清检测。
(1)给划线字注音(6分)
蜀之鄙有二僧(bǐ)贫者语于富者曰(yù)
(2)解释下列的多义词:(14)
⑤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蜀鄙之僧》教案
•••••••••••••••••《蜀鄙之僧》教案《蜀鄙之僧》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鄙之僧》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蜀鄙之僧》教案1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文章讲述的是蜀鄙之贫富二僧皆欲往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的故事,寓意志向坚定,付诸于行动,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蜀鄙二僧的对话洗练而含蓄。
富者言语中充满了怀疑与轻视,而贫者的一个“足矣”,把他的奋斗精神,以及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意志表现了出来。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经过一笔带过,语言简洁而富有想象。
文章主要阐明天下事“为之”方能成功的道理。
学生依托“注释”和“大意”理解文意相对不难。
因此,教学中坚持“诵读为线,释意为珠”的策略,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为之”才能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志向坚定并付诸于行动才能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对话时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解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就请清朝一位名叫彭端淑的老先生用文言文给我们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蜀鄙之僧。
(大屏幕出示课题)2.看题目,你能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讲的是什么人的故事?解释课题,板书“蜀鄙之僧”(蜀,指四川;鄙,这里是指偏远的地方,僧,指和尚。
)3.“蜀、鄙、僧”是这课要求掌握的三个生字,请大家拿起笔在书上工工整整写下来。
(二)通读,知古语之意。
1.自己试着把这个故事读一读,要求把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鄂教版《蜀鄙二僧》教学设计【曾长春】
鄂教版《蜀鄙二僧》教学设计【曾长春】【教学目标】1.积累“鄙、语、欲、恃、买、顾”等文言词语,背诵该文言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大意,熟读文言文;抓住“子何恃而往”说出蜀鄙二僧做什么、凭什么做、做的结果是什么。
3.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自己崇拜文中何僧,说出理由。
【教学重点】抓住“子何恃而往”说出蜀鄙二僧做什么、凭什么做、做的结果是什么。
【教学难点】说出崇拜文中僧人理由,学习借事喻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励志名言。
光说不干,事事落空;又说又干,马到成功。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就无法到达。
当世界给草籽重压时,它总会用自己的方法破土而出。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揭示课题(清代彭端淑,《白鹤堂文录》)。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解释课题:蜀,四川;鄙,边远的地方,偏僻的地方;二僧,两个和尚。
四川偏僻地方的两个和尚。
3.质疑课题。
四川偏僻地方的两个和尚怎么样?他们做什么?二、初读文言文,释义、释疑。
1.学生边读文言文,边将注释批注在文中,试着说出文言句意,不懂的地方做上批注。
2.全班交流,将不懂的语句提出来,师生共同释疑,学习文言词语,说出理解方法。
3.抽生读文言文,老师予以点拨。
4.释疑课前提问。
两个和尚:一贫一富(对比);两个和尚做什么?之南海(之,去;南海,佛教圣地普陀山)。
三、研读文言文,感受二僧品质1.读贫者和富者的对话,读后说出懂了什么?⑴读对话: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⑴交流读后懂了什么?预设一:贫者同富者商量,而富者瞧不起贫者,鄙视贫者。
(深抓“子何恃而往?”读出疑问和反问语气。
)预设二:贫者和富者都想去南海。
(板书:之南海)预设三:贫者和富者都有共同的志向、目标。
(板书:目标或志向或追求)2.读“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蜀鄙二僧
边远的地方
其中的 到 怎么样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
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 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
雇,租 凭借
说 对
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 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回来 到了第二年 还、尚且 把
富者有惭色。 惭愧的神色
南海,指今天 的浙江舟山岛 上的普陀山, 普陀山四面环 海,素有海天 佛国、蓬莱仙 境之称,是我 国四大佛教名 山之一。这里 历来是僧侣向 往的地方。
吾数年来欲 买舟而下, 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吾一瓶一 钵足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 下,犹未能也。子 何恃而往?
我已经由南海回来了。
主题探究
志向坚定,勤奋刻苦,即使客观条件很差 也能取得成功。 有志者事竞成。
蜀鄙二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浅显古文的能力;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把握文章主旨;
3、理解故事含义,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龟兔赛跑的故事,同学们都耳熟能详了吧? 请同学们说说你从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当中明白 了什么?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走进作者
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丹棱人。幼而 颖异,十岁能文。雍正十年(1733年)中进士,授吏 部主事,顺天(现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后辞职 回家,在四川锦江院讲学。他文学造诣很深,著有 《白鹤堂诗文集》。
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
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三则 《蜀鄙二僧》鄂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三则《蜀鄙二僧》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世说新语》三则《蜀鄙二僧》《世说新语》三则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懂文章的意思,揣摩故事中蕴涵的深意。
2、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
3、激发从生活中学习的欲望。
教学重点1、揣摩故事中蕴涵的深意,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学习内容整体感悟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值得自己永远记忆的精彩片断,都有值得自己骄傲的感人故事。
这些片断和故事也许能给其他人启迪。
《世说新语》三则就讲述了三个这样的故事。
第一则《咏雪》讲述的是谢安在大雪之日与子女讲解诗文,听子女咏雪的故事。
儿女聪明、多才,谢安的开心、快乐,家庭气氛的融洽、和睦,跃然纸上,给人以极大的感染。
第二则《道旁李树》讲述的是王戎七岁时的事。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王戎的与众不同,而他的解释,更是体现了他的生活知识的丰富。
第三则《复裈》讲述的是韩康伯几岁时的故事。
“至大寒,止得襦”,韩康伯是多么需要一条夹裤啊,可是当妈妈要为他做夹裤时,他却拒绝了,而理由是,穿了短裤就不冷了,真的如此吗?或许是因为“家酷贫”吧。
韩康伯是聪明的,因为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说得让人信服;韩康伯也是懂事的,因为他明白家境的贫寒不能让他在生活上有过多的要求;韩康伯更是坚强的,因为他能忍受这样的寒冷!三则故事都能让人深思,给人启迪。
学习这三则故事,要反复朗读,不仅要读懂故事的大意,更要明白故事中蕴涵的深意,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另外,还要学习积累一些基本的文言知识,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
”[课题解说]《咏雪》:咏雪即歌咏白雪、落雪。
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和线索,以“咏雪”为线索,表现了三个人的文学功底和才华,尤以突出谢道韫的才华。
《道旁李树》:借儿童争抢道旁李树的李子来反衬王戎的细心观察和分析能力。
《复裈》:复裈,古人的夹裤,是御寒必不可少之物。
新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2课《蜀鄙二僧》教学课件
横
真学画虎15、南宋陆游书巢勤学 16、南北朝 刘勰佛殿借读 17、明末清初顾炎武读破万卷
书 18、北宋欧阳修刻苦练字 19、明朝宋濂
冒雪访师 20、春秋屈原洞中苦读 21、晋代车
胤囊萤映雪 22、东晋祖逖闻鸡起舞
书情纵横
我们身边不乏刻苦学习的人。 请你列举一两个,温馨提示: 注意他们的事实。
让我们:以恒心、毅力作帆,
对比说理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
泰 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比的?
山 将富僧的“富”与贫僧的“贫” 揽 对比,富僧“欲买舟而下”与贫 胜 僧“一瓶一钵”对比,将富僧
“不能至”和贫僧“至”去南海 的结果对比。通过反复对比,增 强文章的说服力。
比喻说理。由于是写给晚辈
泰 看的,所以只用了一个小故 山 事喻托,但故事与道理之间 揽 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富于 胜 深刻的哲理性,能让读者领
悟到为学要立志的道理。
泰 山
天资
愚笨、平庸
凭借 结果
恒心 毅力
成功
贫 瓶钵
还
揽
胜 富 买舟
聪明、敏捷
未能至 失败
看看类似文段
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
情
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
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
纵 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编 之:吾欲之南海 动词 去
钟
之:西蜀之去南海 助词 主谓之间 不译 之:人之立志,顾 助词 第一个之 位于主谓之
不如蜀鄙之僧哉 间 不译 第二个之 的
之:楚王闻之 代词 这件事
还积累了古今异义词,请看加红色的字:
楚 蜀之鄙有二僧
《蜀鄙二僧》教学设计
《蜀鄙二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了解“鄙、语、之、买、去、顾”的不同用法;背诵全文,疏通文意,增强文言语感;【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领悟理想与行动的关系;【情感与态度】:教育学生要“立长志”,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与行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比较完整的文言文,会有较大的困难,而且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文言知识,也要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因此,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应将文言词汇的学习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并重。
为了让学生充分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并且能够在理解中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对课文语句的揣摩十分必要。
基于这些考虑,在文言文知识学习完以后,将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并通过品味词句等活动感受文言文独特的魅力。
【教学流程】一、回顾课文,复述文意。
学生活动:复述课文内容,落实重点词语。
二、品味语言,探究主旨。
学生活动: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自评互评。
(提示: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进行分析。
)教师设问:贫者为什么有这种自信?是盲目自信吗?富者真的做不到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活动:揣摩富者的心里活动,给他补写一段内心独白,在小黑板上展示。
小组互评,教师补充。
教师设问:“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归纳。
教师总结:要立志,更要有行动。
事在人为。
三、联系实际,课外拓展。
教师设问:这篇文章原名《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的道理能够适用于学习吗?学生活动:结合学习的具体问题谈一谈个人的感受。
教师总结:行胜于言,事在人为。
【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意图在于让通过换位思考,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感受语言的特点。
本节课的亮点就是为僧富者补写一段内心独白。
课堂上学生们分小组完成了任务,通过互相比较、评价、修改,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效果非常好。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一直都是个难点,难就难在文言词汇积累太少,文言语感差。
【初中语文】蜀鄙二僧教案1 鄂教版
《蜀鄙二僧》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
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
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
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3.疑点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第一课时导语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入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
《蜀鄙二僧》 教案
《蜀鄙二僧》教案【教学目标】以分析六大虚词为实例,学习并运用文言文词义推断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诵读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yù)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ō)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①齐读②点读2、复习已学知识点——文言文词义推断法(常用)【原则】直译为主:一一对应。
基本方法:配词法+积累实词、虚词。
(重点积累特殊实词和六大虚词)意译为辅:灵活变通。
基本方法:留、增、调、删。
①语法分析法(例: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
)1、词性2、短语结构3、句子成分结构:(定)+主/ [状]+谓+<补>/ (定)+宾基本成分:主谓宾②语义分析法(例:①贼易之,对饮酒,醉。
②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
一般句子诸因素间存在一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阐释的关系,或如前面语位部分所讲存在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关系,或存在承接、补充、暗示等关系。
我们借助上下文的照应关系,就可以推断词义。
③联想迁移法(例:期中考试题,如赴汤蹈火,记忆犹新,徒有虚名,苦心孤诣。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调动储存在大脑中已学有效信息进行联想、比较。
④音形索义法(例:寄伪儿啼,恐栗。
)(1)形:汉字是表义性质的文字,音形义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如形声字、会意字。
分析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如偏旁部首,再借助上下文语境可推。
(2)音:一个字用本音本义讲不通时,可推断它被借用作同音的另一个字。
⑤结构对应法(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位置上的词,意义上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关的关系,而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皆是可推条件。
二、理论结合实例分析1、小组合作探究:六大虚词第一组同学:以、为第二组同学:之第三组同学:而第四组同学:于、其2、展示成果(小组代表作答,其他组可后续补充)之:①蜀之鄙有二僧分析:助,的②吾欲之南海分析:动,到③西蜀之去南海分析:助,取独④人之立志分析:助,取独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分析:助,的而:①子何恃而往分析:表修饰②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分析:表顺承③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分析:表转折其:①其一贫,其一富分析:代,其中的于:①贫者语(yù)于富者曰分析:介,对以:①以告富者分析:介,把为:①分析:3、以实词为例各举一例(可来自本课,可来自其他课文,22—27课)①通假字举例:分析:②词类活用举例:分析:③一词多义举例:分析:④古今异义举例:分析:三、总结(常用五种方法)①语法分析法②语义分析法③音形索义法④结构对应法⑤联想迁移法⑥事理推断法⑦常识推断法四、作业分别运用前五种“文言文词义推断法”,各举一例,并对例句进行具体分析。
《蜀鄙二僧》教案
《蜀鄙二僧》教案授课人:郑赟教学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背诵全文,疏通文意,增强文言语感。
三、教育学生要立志,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一、指导学生疏通课文。
做到翻译正确、通顺,朗读、背诵流利,感受真切。
二、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启发学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这节课我们带着求知的精神继续前行。
请大家关注大屏幕,齐声朗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要求齐读)1、巩固重点文言字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3、探讨“蜀鄙二僧”故事内涵,启迪人生。
二、巩固所学:译句接龙,巩固所学1、目标清晰,先请大家朗读全文,要求读时联系上下文,思考句子的翻译。
2、认真学习后的成果应该是丰硕的,我们要展示学习的成果。
要求逐句翻译。
(老师指定和学生之间互相指定)翻译要求:(1 )正确读句子(2 )指出此句关键词,翻译关键词。
(3 )流利通顺地翻译句子。
3、全班齐读齐译大家的朗读和翻译都做到了流畅,可见大家学得很扎实。
请大家把这个经验保管好,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三、内容探究:走进人物,探究故事1、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要好好的继承它。
首先要读好,怎么读?文中有四句对话,贫穷的和尚怎么读?富有的和尚怎么读?其他用什么语气读?我们来听一听,读一读,重现当年的故事。
(学生自读,四人小组讨论,一个大组思考一句话)找到相关句子,让学生分析并试读,强调哪个词语能明显的表现这种语气。
2、大家对人物的语气分析的很透彻,那么我们试着模仿文中人物语气,再现当年的故事一幕,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和故事内容。
要求:(1)四人小组合作,在小组内将本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演绎出来。
一个人扮演穷和尚,一个人扮演富和尚,加上适当的面部表情,有肢体语言更好。
一人当旁白,一人当观众评价。
小组内修正。
(2)请一组代表上台表演。
4、故事演绎得很精彩,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故事的欣赏中。
依据我们的经验,作者讲故事的目的应该是什么?讲道理小组讨论,文章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要立志,更要有行动四、拓展延伸:联系自我,启迪人生1、文章告诉我们要立志,更要有行动,我们学以致用,思考下面两个问题任选其一思考。
鄂教版语文七上《蜀鄙二僧》word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蜀之鄙()子何恃()而往贫者语()于富者一瓶一钵()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贫者语于富者曰语:(2)蜀之鄙有二僧之:鄙:(3)吾欲之南海之:(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之:顾:4.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请加以说明:(1)蜀之鄙有二僧古义:今义:(2)贫者语于富者曰古义:今义:(3)子何恃而往古义:今义:(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古义:今义:5.下面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蜀之(的)鄙买舟(将船买下来)而下B.越(过了)明年犹(还、尚且)未能也C.子何恃(凭借、倚仗)而往顾(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哉D.欲买舟而下(顺流而下)西蜀之去(到、往)南海6.与人之立志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欲之南海B、蜀之鄙有二僧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西蜀之去南海7.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1)去:西蜀之去南海()快去快回()(2)明年:越明年()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9.本文写蜀鄙二僧时,“贫”、“富”强调了二僧具备的截然不同。
10.富僧自述的“数年”“买舟”表明了什么?11.作者引述蜀鄙二僧的故事,目的是什么?12.本文所阐明的观点是()A.无论干什么事都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B.做学问首先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C.做学问干什么事都不要怕困难。
D.贫困是财富,可以促使人立大志。
13.“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
第二部分:(一)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蜀鄙二僧》教案 鄂教版-鄂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浅显古文的能力;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探寻学习古文的过程与方法;3、理解故事含义,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与大家做一个小游戏,老师给出两条信息,学生由此猜出人名。
1、 NBA ——中国()2、1.60 米 NBA ——会是谁呢?(请身高的高的同学站起来)可不可能?为什么?教师:和NBA几乎不相关,但博格斯做到了。
全世界有那么多天资优异、热爱篮球的少年向往着NBA,成功者寥寥无几,但是的博格斯凭着后天的努力创造了奇迹。
他的成功,鼓舞着我们平凡人的意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其中一个平凡的僧人,也能如博格斯一样,鼓舞我们的意志。
二、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促进理解)1、以读识字A、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①第一遍边识字边读②第二遍扫除生字障碍后稍微流利的读)B、全班齐读,反馈识字情况2、以读释义①全班同学对照注释释义读②在四人小组中交流释义疑难,并指出文中需要掌握积累的重点词语③全班交流(疑难、重点词语)3、以读明节奏①分小组讨论节奏划分读②指名同学读③其他同学评议④全班齐读,反馈释义、节奏情况4、以读认形象师:这篇课文里有两个和尚,他们的身份不一样的,因此,说话的语气,态度也会不一样。
下面,老师想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首先请同学们个人自由读,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态度②请同学分角色表演读③全班同学评议归纳:表演的同学读出了富者的傲慢、盛气凌人、对贫者的不屑和轻蔑,读出了贫者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
三、研读探究主旨1、设置疑问,启发想象在富者的轻蔑与嘲笑中,穷和尚怀着坚定的信念踏上了征程。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文中对穷和尚一路上的情形高度浓缩,我们可以推知“越明年”三个字里头,包含有多少艰险啊!从某某到南海要经历5省,这其中既有海拔4000多米、空气稀薄的高原,也有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更有一望无垠的大海,贫者一人只身前往,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课《蜀鄙二僧》教案 鄂教版
第26课蜀鄙二僧一、激趣导入并解题。
1、你们知道我们湖北省的简称吗?2、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简称,能说说吗?3、板书:蜀。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简称吗?4、就在这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继续完成板书:蜀鄙二僧5、齐读课题,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二、初读了解文章大意。
1、课文围绕着二僧讲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文,纠正字音。
谁想来读读。
指名学生三人读。
谁能连起来读读。
指名一人读。
2、这是一篇文言文,要想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就要联系注释来好好地读读课文。
让学生联系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谁能来说说。
指名一人说,相机解决字义和句义。
还有谁想说说?再指明一人说。
3、现在你们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试试看!学生自由读。
4、你们都明白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
出示句子之:(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吾欲之南海,何如?(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你:(1)子何恃而往?(2)孰为汝多知乎?(3)尔安敢轻吾射!能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吗?仔细观察这两组,你有什么发现吗?5、是呀,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这些地方啊!来,自己再试试。
6、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这个故事?指名说,教师完成板书。
三、细读悟文。
1、蜀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人皆欲往南海,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这是为什么?赶紧读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2、指名学生说。
出示句子:吾一瓶一钵足矣。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读(3)你知道他要去的地方有多远吗?出示句子: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1)指名读,从西蜀到南海有多远?指导朗读(2)读到这儿,你想到什么?指导朗读(3)可贫者却说“吾一瓶一钵足矣”(4)你再读贫者的话,有什么想说得吗?指导朗读(5)是啊,从四川到南海要经历5省,这其中既有海拔4000多米,空气稀薄的高原,也有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更有一望无垠的大海,贫者一人只身前往,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
2018鄂教版七上蜀鄙二僧word教案
蜀鄙二僧教学目标1.学会朗诵文言文。
2.体会本文中所包括的思想意义。
3.理解积累文言辞汇。
4.理解句义、文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学会朗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文言辞汇。
(3)理解句义、文义。
2.难点体会本文中所包括的思想意义。
课时划分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进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恃(shǐ语(yù钵(bō哉(zā)鄙(bì)2.朗诵课文,熟读成诵。
3.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这篇文章虽是写给作者的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面说的。
但对咱们学习也有所启发。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清朝四川人。
雍正提间进士,历任吏部郎中,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
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集》。
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2.朗诵课文。
朗诵指导:要辨他人物说话的语气,琢磨人物说话在的情态,有表情的朗诵。
如两处“子保恃而往?”第一次应读出疑问的语气;第二处则要读出反诘的语气。
3.请学生对讲文字、词后质疑提问。
然后翻译。
四、课堂小结(一)一字多义其:其一贫其中其:为其来也他指橘其:其这味不同它指橘而:子何恃而往表修饰不译而:僧富者不能至百贫者至焉表转折却之:吾欲这南海动词去之:西蜀之去南海助词位于主渭之间不译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助词位于主渭之间不译之:楚王闻之代词这件事(2)古今异义鄙:古义: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今义:卑劣顾:古义:反而,莫非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今义:照顾去:古义: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今义:往(3)多音多义词语:(yu)不言不语数:(shu)数落1 (yu)不以语人(shu)次数(shu)数不见鲜板书:贫僧:一瓶一钵,自面海还富僧:欲买舟而下,有惭色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立志当如蜀鄙之贫僧五、作业1.完成2.课后理解与探讨三、四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鄙二僧》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鄙bǐ:边邑,边远的地方。
恃shì:依靠,凭借。
其一:其中一个。
其,其中的。
南海:不是指中国南方的南海,而是指佛教胜地普陀山,该岛属浙江省,在东海之中。
何如:怎么样。
本文中是商量语气。
钵bó:和尚盛食物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到,及。
明年,指第二年。
惭色:惭愧的神色。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
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
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达六年之久。
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
雍正年间中进士,曾任吏部郎中、顺天乡试同考官等职。
辞官以后回到四川,在锦江书院讲学。
著有《白鹤堂诗文集》。
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用浅显的比喻,说明求学的结果如何不在于天赋条件,而是决定于本人是否有求学的恒心和毅力。
叙事生动,语言流畅,有较强的哲理性。
彭端淑写景的诗很有情味。
如记锦江春色的《清明》:“步出郭西行,惊心节复更。
花残寒食雨,春老杜鹃声。
荠麦村村秀,新烟处处生。
锦城风物好,无那故乡情。
”如果不是春大到成都郊外走上几趟,如此有情味的诗情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
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
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2、相关知识:
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但本文并不明“示”,而是用故事做比喻,来暗示。
暗示带启发性,可培养人的悟性。
本篇课文是针对初中一上学生主要读记叙文而对原文进行的节选,只保存了故事,而删除了“蜀之鄙二僧”前面两段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后面部分的议论。
故改标题为“蜀鄙二僧”。
有的书将这故事看成寓言,标题《蜀鄙之僧》。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文章通过两个僧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要有恒心和毅力,艰苦奋斗,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贪图安逸、坐等条件具备,害怕艰难,就一事无成。
二、文章脉络
本故事采用“顺叙”,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头1句):简说二和尚生活地区及经济状况。
第二层(下面对话):穷和尚想凭一路化缘走到南海,富和尚不以为然,认为他不可能。
第三层(“越明年”一句):第二年,穷和尚实现愿望回来了,富和尚表示惭愧。
第四层(最后两句):作者小结故事,提出问题,启发读者。
三、写作方法
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
全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可见那时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
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买舟而下比跋山涉水当然要容易得多,可是他只是“欲”,停留在愿望上,却畏葸不前,并不付诸行动,愿望只是愿望。
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客观条件,没有主观能动性,自己无所作为,还以嘲笑的
口吻断定贫者也寸步难行。
而那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足矣”,这就把他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巴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心表现出来了,为下文“贫者自南海还”作了伏笔。
富者对贫者的回答加以嘲笑,把他那种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表现得十分露骨。
这段话到此为止,下面没有记叙贫者的反驳,而是用事实作出回答,用事实把贫者不顾嘲笑的坚定意志充分体现了出来。
至于朝南海的经过,贫者返回后的对话都一笔带过,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参考译文
蜀地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贫穷的对富有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有的和尚对那个穷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贫者)回答说:“我只要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
”富有的说:“我好多年来都想攒钱乘船而下,还没有成行,你靠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
富有的和尚感到惭愧。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有几千里地,富和尚没能去成,穷和尚却去成了。
人们树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练习解答】
一、物质条件很差的贫者把去南海的计划变成了现实,而物质条件优裕的富者,却空有其愿而未能实现。
这是因为贫僧虽贫,物质条件虽差,但他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而富者过于强调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虽然具有优裕的物质条件,最终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此题主要体现了“合作学习”、“独特感受”的精神,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这道题,有利于学生把握好故事与道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思维训练。
三、略
四、1、鄙:边界
2、动词,告诉
3、动词,到、往
4、恃:凭借
5、表反问语气,难道
【类文品读】
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人名),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缴,这里指系着丝绳的箭)而射之。
虽与之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也?曰:非然也。
1.对下面一句的解释和理解作判断,在括号里打上“×”或“√”:
⑴这句话是由两个判断句构成的。
()
⑵这句话可以译为: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是一种小技艺,但不专心学,是学不会的。
()
⑶“夫”读“f‘”,意思是“那”。
⑷“之”是助词,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2.对“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只听弈秋传授技艺。
B、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在听在想弈秋的话。
C、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只有弈秋在讲解给他听。
3.翻译:
为是其智弗若也?
4.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各是:
⑴使弈秋诲二人弈()
A、假使
B、出使
C、派
⑵思援弓缴而射之()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承接关系
C、连词,表修饰关系
⑶曰:非然也()
A、不认为对
B、不对
C、不是这样
5.与“思援弓缴而射之”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虽与之俱学
C、弗如之矣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⑴√⑵√⑶×⑷√2.A3.难道这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4.⑴A⑵B⑶C 5.A6.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