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九年级“二诊”化学试卷(带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九年级“二诊”化学试卷(带解析)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64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根据下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B .镁离子(Mg 2+)核内有12个质子
C .镁离子与硫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D .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
试卷第2页,共10页
第II 卷(非选择题)
二、选择填充题(题型注释)
2、下列物质之间按图中箭头方向,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转化的是
A .A
B .B
C .C
D .D
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均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4、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 pH 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
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B 点表示此时液体为纯净物 B .A 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 .C 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氢
D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5、下列整理归纳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B .酸、碱中一定都含有氧元素 C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产生氨味的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
6、如图是 KNO3 和 NaCl 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 .NaCl 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B .t 1℃时,100gKNO3 饱和溶液中含有 20gKNO3
C .t2℃时,NaCl 饱和溶液与 KNO3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D .当 KNO3 溶液中含有少量 NaCl 时,通过可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KNO3
7、下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其中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A .A
B .B
C .C
D .D
8、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镁在氧气中燃烧
B .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试卷第4页,共10页
C .向一定质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D .等质量的镁、铝分别与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9、以下主题的知识归纳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A
B .B
C .C
D .D
10、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 .用过滤的方法可以使硬水软化
C .活性炭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是化学变化
D .水通电分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质量比为 2∶1
11、下列表格中的叙述、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所属的反应类型都完全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12、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H+、Na+、Cl-、HCO3- B .H+、K+、Cl -、OH- C .K+、NH4+、Cl-、NO3-
D .Cu 2+、Ba 2+、Cl -、SO 42-
13、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14、下列物质在空气中发生变化,其中有一项变化与其他三项变化本质不同的是 A .浓硫酸在空气中变稀硫酸 B .生石灰在空气中变质 C .烧碱在空气中潮解且变质
D .石灰浆在空气中变硬
三、探究题(题型注释)
15、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
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
A .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B .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
C .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D .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当冷却至室温后,集气瓶内剩余气体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五氧化二磷
试卷第6页,共10页
B .主要成份为氮气和氧气
C .纯净的氮气
D .主要成份为氮气的混合气体兴趣小组的同学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 21%。
【提出问题】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为什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会偏小? 【进行猜想】(1)装置漏气;(2)_________________,装置内氧气有剩余;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凤九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该实验,用测定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为 8.85%和 3.21%。
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产生上述两个结果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1】东华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于是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 3)。
通过 7 天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19.13%。
【交流与反思】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东华通过查阅资料,利用铁粉、炭粉、氯化钠等物质又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 4)。
8 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请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为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结论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进行实
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拓展延伸】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铜绿主要成分为 Cu2(OH)2CO3]。
写出生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将图 3 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请判断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16、某粗盐样品中除含有不溶性固体杂质外,还含有少量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
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
探究二:从滤液1中提取氯化钠固体(该探究中,微溶物不沉淀)。
可按照下列实验步骤进行:
①加过量NaOH 溶液;②加过量试剂甲;③加过量 Na 2CO 3溶液;④过滤;⑤加入过量稀盐酸。
(1)其中试剂甲是______________。
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加过量 Na 2CO 3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滤液 4 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滤液 4 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向探究二所得的白色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滤渣________溶解(选填“能”或 “不能”或“能部分”)。
17、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卷第8页,共10页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仪器字母)进行组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制取过程中,离镜同学选用 F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并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结果发现小木条始终不灭,说明该瓶气体没有集满。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3)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
为获得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上图所示的 H 装置和 I 装置进行除杂和干燥,导管口连接的正确顺序是:
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F 。
(4)实验室制取氢气时,若用图J 所示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请在图中将导管补画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采用上述发生装置制取 O2 时,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18、已知 NaOH 容易与空气中的 CO 2作用而变质。
夜华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 NaOH 固体后,设计方案,对这瓶 NaOH 固体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
(2)步骤③中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若步骤 5 测出溶液 E 的 PH =7,可以确定该固体______变质(选填“已全部” 或“已部分”或“未”);若测出溶液 E 的 PH >7,可以确定该固体 A 的成分为_______。
四、信息分析题(题型注释)
19、如图所示 A~G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图中 “→”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
已知 A 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G 是最轻的气体,B 、C 、D 、E 、F 都是氧
化物,D 为红色粉末。
请回答:
(1)B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E 与 F 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物质 C 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 (2)A 与 D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0、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3)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
21、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是某校初三同学收集的一些标志、标签及包装袋实物示意图(如图所示):
(1)图 A 是某市食盐的包装袋,加碘海盐中的“碘”是指碘__________(填“原子”、“分子”、“元素”或“离子”),请用化学符号正确表示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计算碘酸钾中钾、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
(2)图 B 是某品牌矿泉水的标签,被损毁的硫酸根离子的符号应该是____________;若将酚酞试液滴入该矿泉水样品中,会显________________色。
该天然矿泉水中含有多种溶质,其中有一种溶质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H 、C 、O 、N 、K 、Ca 六种常见的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各一种(用化学式表示):①可作复合肥料的盐________________;②汽水中
试卷第10页,共10页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_____________;③可作建筑材料的碱_____________;④汽车驾驶员出车前禁止饮用的物质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题型注释)
22、某工厂化验室用15%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40g ,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
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H 2SO 4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
1、D
2、B
3、C
4、B
5、D
6、D
7、C
8、B
9、C
10、A
11、D
12、C
13、B
14、A
15、 BCD D 红磷不足实验前没有夹弹簧夹略装置内残留的氧气更少,实验结果更准确 20.2% 铁粉、炭粉、氯化钠和蒸馏水略不能;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约只有0.03%,铜不能将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16、氯化钡溶液 Na2SO4+BaCl2= 2NaCl+BaSO4↓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氢氧化
钠不能
17、 A、B、C、D CaCO3+2HCl=CaCl2+H2O+CO2↑装置漏气②药品量不足(稀盐酸或
石灰石不足)C→D→A→B
18、溶解除尽溶液中的碳酸钠全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19、工业炼钢用作还原剂 Fe2O3+6HCl═2FeCl3+3H2O
20、化合反应 2:1:2 4:1
21、元素 SO42﹣红 NaHCO3+HCl=NaCl+H2O+CO2↑ KNO3 H2CO3 Ca(OH)【答题空10】C2H5OH
2
22、7.35g
【解析】
1、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可知A选项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是正确的
叙述;C选项是正确的叙述,二者都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容易得到2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故答案选择D
考点: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及微粒结构示意图
2、根据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分析解答。
A、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正确;
B、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水,氢气和氧化铁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铁和水,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但铜在一定条件下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铁,错误;
C、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条件下可以生成水和氧气,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正确;
D、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炽热的碳反应生成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正确。
故选B。
3、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A、硝酸钡溶液能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溶液,将硫酸钡过滤除去,但硝酸钠溶液是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得到的是氯化钠溶液,还应蒸发结晶才能得到氯化钠固体,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HCl气体易溶于水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H2难溶于水也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得到干燥的H2,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氧化铁和铁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点睛: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其pH等于7,氢氧化钠过量时显碱性,盐酸过量时显酸性。
解:A、B点对应的pH等于7,表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水,所以属于混合物,故A错;
B、从图象可以看出,A点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故正确;
C、C点的pH继续减小,说明酸过量,故溶液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钠和和过量的氯化氢两种溶质,故C错误;
D、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故D错。
故选B。
点睛:本题以图象的形式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完成此题,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趋势和关键点的意义。
5、A、根据常见的溶剂,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C、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D、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
解:A、溶液中的溶剂不一定是水,也可能是酒精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中一定都含有氧元素,酸中不一定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
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固态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产生氨味,该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酸与碱的概念、常见的溶剂、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A.由溶解度曲线图分析解答;
B.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C.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
D. 据KNO3、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
解: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以看出,NaCl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变化不大;
B.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120g KN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g KNO3;
C. 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故NaCl的饱和溶液与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错误;
D.由于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KNO3。
正确。
7、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应该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用图中物品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还缺少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如果用硫和碳等物质时,需用可溶性碱液吸收,形成内外压强差即可;有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A、稀释浓硫酸时应该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不能同时倒入。
故A错;
B、图中所给条件只能探究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可燃物和与氧气接触,不会得出还需得到着火点这个条件。
故B错;
C、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导致液体从烧杯流入瓶内,进入的体积数正好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故C对;
D、锌与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用此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故D错。
故选C。
点睛:熟记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和软水的三个条件,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及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
8、解答图象题,要弄清图象中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量,再看图象是从原点开始与否,及图象的转折点.最后结合备选答案化学方程式计算进行解答。
A.镁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氧化镁的质量由“0”开始,逐渐增加,直至反应完全,氧化镁的质量不再增加,保持不变;而镁和氧气的质量逐渐减少,直到反应不再发生,若镁有剩余,则氧气的质量为“0”,或氧气有剩余,则镁的质量为“0”,若二者恰好反应,则均无剩余,其质量均为“0”。
故A不正确;
B.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随着过氧化氢溶液质量的增加,氧气的质量由“0”开始逐渐增加,故B正确;
C.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其曲线应从纵坐标上一点开始,再随着硫酸铜溶液的加入,固体质量逐渐增加(因为Fe+CuSO4=Cu+FeSO4),直至反应不再发生,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故C不正确;
D.等质量的镁、铝分别与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镁生成的氢气质量应比铝少,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弄清图象中是从原点开始与否,及图象的转折点的意义,及反应是恰好反应,还是反应物有剩余,再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解答。
9、根据物质的性质和作用分析解答;
A. ①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烟尘等污染环境。
归纳错误;
B. ①房间里着火立即打开门窗相当于增加了空气,燃烧会更旺,火势更大,错误。
②天然气泄漏禁止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行为,打开排风扇可能会产生火花,故错误。
因此归纳错误;
C. 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幼儿及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
归纳正确;
D. ②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都是合成材料。
归纳错误。
故本题选C。
10、A、根据肥皂水能够区分水的硬度进行分析;
B、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是加热煮沸进行分析;
C、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
D、根据产生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进行分析.
解:A、加肥皂水后生成泡沫较多的是软水,生成泡沫较少的硬水,所以肥皂水能够区分水的硬度,故A正确;
B、硬水软化的方法是加热煮沸,过滤只是除去不溶性杂质,故B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仅发生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C错误;
D、产生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是本题的考查目的,体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若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
解:A、该化学方程式氧气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HgO△2Hg+O2↑,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类型错误,不是置换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故选项错误;
C、化和反应字写错,应该是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且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12、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A、H+、HCO3﹣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H+、OH﹣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D、Ba2+、SO4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3、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H2O在通电条件下产生H2,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故选项解释错误;
B、NaOH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OH-,选项解释正确;
C、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更快,是因为热水中温度高,品红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解释错误;
D、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是因为搅拌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的更快,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浓硫酸在空气中变稀硫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生石灰在空气中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烧碱在空气中潮解且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 石灰浆在空气中变硬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本题选A。
点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5、【经典赏析】根据使用汞的优点进行分析解答;
【实验回顾】根据磷和氧气反应消耗氧气解答;
【进行猜想】根据本探究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红磷的量,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生成物的状态一般要求是固态等分析解答;
【实验与交流】根据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分析解答;
【交流与反思】根据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装置内残留的氧气更少,实验结果更准确解答;
【实验探究2】根据烧杯内蒸馏水减少的体积为氧气的体积解答;
【结论与反思】根据题中信息分析解答;
【拓展延伸】根据生成铜绿的条件解答。
解:【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
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集合耗尽,故选BCD;
【实验回顾】由于红磷燃烧将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完,集气瓶内剩余气体的成分是:氮气的混合气体;故选D;
【进行猜想】(2)红磷不足(3)实验前没有夹弹簧夹;
【实验与交流】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产生上述两个结果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白磷着火点比红磷着火点低;
【交流与反思】主要优点是:装置内残留的氧气更少,实验结果更准确
【实验探究2】
烧杯内蒸馏水减少的体积为氧气的体积=90mL﹣63.6mL=26.4mL
空气中氧气含量=≈20.2%;
【结论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铁粉、炭粉、氧化钠和蒸馏水或白磷等物质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拓展延伸】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生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2Cu+O2+ H2 O+ CO2= Cu2(OH)2CO3;若将图3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不能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