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合集下载

盆地类型与盆山藕合

盆地类型与盆山藕合

中 国 及 邻 区 盆 山 耦 合 简 图
(据刘和甫,2001)
盆 山 耦 合 及 盆 地 类 型
(据刘和甫,2001)
六、盆地类型与盆山藕合作用
1984,1990,2000
1990
1995
1992,2000
国内学者编著的与盆地分析有关的著作和教材
1999
2002
国内学者编著的与盆地分析有关的著作和教材
2003
2001
一)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形成
板 块 构 造 的 思 想
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分界。三种类型:
–分离型板块边界(大洋中脊)
–敛合型板块边界:
•俯冲边界
–A、弧后盆地-岛弧-海沟型(西太平洋型) –B、陆缘弧-海沟型(安底斯型)
•碰撞边界
–转换边界(转换断层)
板块边界类型
安底斯型 俯冲边界
西太平洋型 俯冲边界
碰撞边界
转换边界
大陆边缘的类型
•大陆边缘指一个大陆的边部(属于大陆板块 的一部分)。二种类型:
•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被杂砂岩所覆盖的绿色燧石。
•15个样品Ce=0.79-1.54,为Ce负异常不明显或正异常。 •受大陆物源明显影响
四)中国盆山耦合研究
•中国大陆处于三大构造域:古亚洲域、特提斯域及 西太平洋域。三向或多向相互作用于华北克拉通、扬 子克拉通及塔里木克拉通并形成四大山岭系:
–西太平洋岩浆弧山岭系; –秦祁昆多旋回复合造山带; –特提斯一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 –阿尔泰一蒙古增生造山带。
•相应地发育东部裂陷盆地群和中西部前陆盆地群。 由于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叠合盆地格局和多种类型的盆 山耦合。
中国及邻区 大地构造简图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邱海峻1,许志琴2,乔德武苏北盆地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属苏北-南黄海盆地西部的陆上部分,总体走向北东(图1)[1],延伸长度大于260km,面积约38000km2。

盆地西界为郯庐断裂,北接苏鲁造山带,向东伸入黄海,南以扬州—如皋一线为界。

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证实,古生代以来的沉积厚度超过11000m,其中古近纪断陷沉积厚度超过6000m,新近纪坳陷沉积厚度1000~1300m[2]。

盆地自形成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构造分割性强的特点。

盆地内发育近东西向的“一隆两坳”的构造格局,自北向南分别为盐阜坳陷、建湖隆起、东台坳陷,2个坳陷又由数个单断裂谷式凹陷所组成[3]。

在大地构造上,苏北盆地位于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弧后区,属下扬子构造-沉积区的一部分。

华北板块与下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位于其北部,东部为环太平洋构造域,使该地区保留有丰富的古构造信息和物质记录,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其构造演化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的逐渐丰富,不同学者对其构造演化取得了许多新的认识。

1苏北盆地基底特征1.1盆地基底苏北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南缘,嘉山-响水断裂带将二者分隔。

苏鲁造山带南缘主要出露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锦屏岩群(Pt2-3J)和云台岩群(Pt2-3Y),向北过渡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东海群/胶南群。

在连云港锦屏山、云台山地区出露有较为完整的新元古代岩层。

下部锦屏岩群的原岩为一套含磷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夹碱性玄武岩,属初始裂陷海槽沉积;上部云台岩群的原岩为一套细碧-石英角斑质和碱流纹质火山-沉积建造,形成于弧后张裂边缘海环境[4,5]。

苏鲁造山带南侧主要为北东、北东东向构造,表现为一系列向北西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及其间强烈的褶皱[5]。

苏北盆地夹持于苏鲁造山带和江南隆起之间,不同程度地保留着震旦系—中三叠统海相沉积盖层,在皖中保留有这些盖层,但上古生界已剥蚀殆尽[6]。

大别山及邻区侏罗和石炭纪时期盆-山耦合:来自沉积记录的认识

大别山及邻区侏罗和石炭纪时期盆-山耦合:来自沉积记录的认识

段集组 ( 图 * 和图 ) 中剖面 & 和 D ) 。防虎山组是合肥盆地出 露的最古老的中生代地层, 含有总体面貌代表早侏罗世的植 物化 石 %2<2E;F"G91 6;0.92H;G71( 6"0<H9I 9G B7GG20 ) JC;70, KH;<2L>H9A"1 1L( , %"GI2L>IHH7F 02C<901/"2H<" B99C, M92.;H;F"G91 .N( >29C901"1 ( !.>"FL9C ) B;HH9, M( K;CC9C9" ( =9"HH9C) B;HH9,KI.;<2.;L"<"7F 9C<F;00" M;G>9C1G, ?OF<C7L"; 1G902<20G; B;CC"1 ( 安徽省地矿局, *3’4 ) , 因此它被划归为早 侏罗世地层。防虎山组厚 ,5)F, 是一套河流相沉积, 可分为 两部分, 下部以灰白、 灰黄色厚层砾岩、 砂砾岩、 粗粒砂岩和 中 # 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 长石石英砂岩为主, 夹薄层泥质 粉砂岩。上部为灰白色厚层至中 # 厚层含砾粗粒长石石英 砂岩和中、 粗粒石英长石砂岩, 夹深灰色薄层粉砂岩、 泥质粉 砂岩, 炭质页岩和煤线( 上述植物化石主要分布在上部地层 中。凤凰台组为一套巨厚的砾岩层。砾石成分复杂, 主要包 括片麻岩、 片岩, 其次也含花岗岩和大理岩。砾石分选性很 差, 大小从数毫米至 *5 余厘米、 甚至达 * P *( &F, 属典型山 麓冲积扇沉积。三尖铺组主要为一套冲积扇 # 河流环境下 的红色砂、 砾岩沉积。凤凰台组和三尖铺组缺乏特征的、 可 指示地层时代的化石。但是, 根据在六安地区其上覆地层 ( 主要由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 毛坦厂组含有可指示为 晚侏罗世的 Q9C:;02.20.>;R %C2A;".;H";R S2191G>9C"; 化石组合 ( 安 徽 省 地 矿 局, *3’4 ;金 福 全, *333 ! ) ;此 外, 王岳军等 还测得毛坦厂组火山岩 T # OC 年龄为 *+’( ) U )( ) ( )55) ) 8; P *,’( ’ U )( & 8;;因此, 本文将凤凰台组划归为上侏罗 统, 将三尖铺组划归为中侏罗统 ( 金福全, *333 ! ) 。圆筒山 组和朱集组与三尖铺组,周公山组和段集组与凤凰台组有 相似的沉积和岩性组合, 本文将他们分别划归为中、 上侏罗 统 ( 安徽省地矿局, *3’4 ;河南省地矿局, *3’3 ) 。

大别造山带与沿江中新生代盆地的耦合过程

大别造山带与沿江中新生代盆地的耦合过程

在南北板块聚合前 ,沿江地 区 演 化对 沿 江 中新 生代 盆地 的性质 与 板 块 的俯 冲基 底 ,因此 ,研究 区从 为 扬 子 板 块 北 缘 被 动 大 陆 边 缘 海 演化 起 到 了 明显 的控 制作 用 。沿 江 元 古代 起 都属 于 扬子 板 块 。扬 子 板
盆 ,大 别造 山带 的 变质 岩 大 部分 为 中新 生 代 盆地 不 同时 期 的盆 地类 型 块 西 北 缘 2 5 0 0 Ma 年 龄 的存 在 ,表
关 系[ 2 】 。现今所见 的大别造 山带是 松 变 质 杂 岩 的 一 部 分 可 能 是 扬 子 山过 程 中 的变质 变 形 作用 和 碰撞 后
收稿 日期 : 2 0 1 2—0 7 - 0 9 基金 项 目: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 目( O 1 0 0 1 3 4 1 0 2)
作者简介 : 吴跃东( 1 9 6 2 一 ) , 男, 安徽合肥人 , 博士 , 教授级高级工程 师 , 主要 从事沉积学和环境地质学研究工作 。
大 遥 繁与澄潺 中 生代盆地 耩会过程
吴 跃 东
( 安徽 省地质 调查 院,安徽 合肥 2 3 0 0 0 1 )
摘 要:结合对大别造 山带地质构造的认识 ,并从盆山关 系统一观点 出发 ,侧重研 究沉积盆地的形成 、演化 、属性及 其 特征 ,论证 了大别造 山带与沿江中新生代 沉积盆地的盆山耦合过程 。将 大别造山带与沿江 中新 生代盆地从 中三叠世 至
具 有 多 阶段 的 隆升 ,伴 随着 造 山带 别造山带 ,以郯一庐断裂和襄樊一 探 针上 交 点 的年 龄 指示 大 别造 山带 的 隆升 剥蚀 ,在 大别 造 山带 东南 侧 广 济断 裂 为界 ,大致 可 以分 为前 陆 的构造 演 化 历史 追 索 到元 古代 。尽 形 成 盆 地 ,这 些 盆地 的充 填 与 大别 褶 冲带 和 大别 山 中深 变质 杂 岩两 部 管 在讨 论 大别 造 山带 地 质 时 ,通 常 造 山带 的 隆升 剥 蚀过 程 紧 密 相关 。 分 。 前 陆 褶 冲 带 主要 由南 华 纪 一 都 把它 与 华北 板 块联 系在 一起 。但 研 究 大 别 造 山带 与 沿 江 中新 生代 盆 早 三叠 世扬 子 板 块北 缘被 动 大 陆边 实 际上 ,震 旦纪 以前 ,扬 子板 块 和 地 的耦 合 过程 是 探讨 沿 江 中新 生代 缘 的碳 酸 盐岩 及 碎屑 岩组 成 。在南 华 北板 块 分 属 于东 冈 瓦那 大 陆和 劳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系统分析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系统分析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系统分析赵宗举(1) 李大成(1) 朱 琰(2) 周进高(1) 冯加良(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 (2)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盆地结构 合肥盆地处于华北板块南缘,指侏罗纪以来形成的陆相中、新生代坳陷—断陷盆地,南以金寨—舒城断裂为界与北淮阳褶皱带—大别地块接邻,东以郯庐断裂为界与下扬子板块接邻,北以寿县—定远断裂为界与蚌埠隆起接邻,西以吴集断裂为界与长山隆起接邻(见图1),盆地面积约2×104km2。

地震资料解释表明,盆地印支面(侏罗系底)上、下构造层具有明显差异:上构造层为陆相盖层,主要表现为张性构造;下构造层为海相层系,主要表现为压性构造。

1 上构造层构造区划上构造层包括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

断裂:①金寨舒城;②六安;③肥中;④吴集;⑤寿县定远;⑥耿集;⑦蜀山;⑧舜耕山;⑨定远;⑩蚌埠长丰图1 合肥盆地构造区划图根据地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状况,将只有侏罗系而缺失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的地区作为凸起区,即六安低凸起及霍邱低凸起,又据侏罗系厚度及地层产状的变化从霍邱低凸起东侧划出朱巷斜坡。

将发育有侏罗系、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的地区作为凹陷区,主要依据下第三系分布范围划出定远凹陷、颖上凹陷、舒城凹陷及肥东凹陷;主要依据白垩系分布范围划分出大桥凹陷及丁集凹陷。

另外,特将凹陷区中发育有一系列断鼻构造的地区划分为独立的二级构造单元,即合肥断鼻带(见图1a)。

盆地总体呈现中央隆起、四周凹陷的构造格局。

2 下构造层构造区划将印支面以下、结晶基底之上的上元古界至古生界海相地层称为下构造层。

把缺失海相地层的上太古界至下元古界变质岩系分布区作为隆起区,即穆台孜(结晶)基底隆起及蚌埠(结晶)基底隆起,海相地层分布区依据冲断构造发育特征可划分5个带(见图1b)。

现今合肥盆地侏罗系之下大多存在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及上古生界,它们均遭受印支期冲断叠覆。

大致以六安断裂为界,其北为具典型薄皮构造特点的卷入沉积盖层的叠瓦冲断体,其南为具厚皮构造特点的卷入结晶基底的基底强烈冲断带。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

第一节
大地构造位置
合肥盆地东西长约200KM、南北约150KM,总面 积2.3.104KM2。盆地东以郯庐断裂与张八岭隆起相 邻,南抵大别山构造带,北以寿险-定远断裂与蚌 埠隆起相接,西北与长山隆起相连,西南与信阳 凹陷相通。大地构造上夹持于大造山带和郯庐断 裂带两大构造体系之间,是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 相互碰撞作用下形成的中、新生代山前陆相残留 沉积盆地。经过全盆地的重、磁、电、地震及地 表地质工作,目前合肥盆地的边界得到了确定, 即东界为郯庐断裂,南界为大别造山带北缘的龙 梅断裂,西界为吴集断裂,北界为寿县断裂、定 远断裂(图1-2)
三.盖层评价
根据合肥盆地中新生界各组泥质岩类盖层的排替压力、单层最大厚度及盖 层总厚度、各组中盖层所占的比例以及盖层的分布范围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我们认为合肥地区缺乏区域性盖层,但局部性盖层发育,而且封盖能力较好。
第四章
.
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藏
已发现可能的含油气构造
经过近两年的勘探,合肥盆地已发现的局部构造及构造显示共有10处合 计14个层圈闭,其中印支面9个,下侏罗统顶面五个(见下表)。主要分布在 现今区域构造 抬得较高的地区,如霍丘突起有3处3个圈闭,吴山庙低凸起有2 处3个层圈闭,小庙断褶低凸起有3处6个层圈闭。局部构造闭合面积及闭合度 均较大,闭合面积38~283km2,闭合度100~1380m不等。按照圈闭的类型,目 前发现的油气圈闭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i断鼻型,即依附在大断裂上的断 鼻,如吴山庙|小庙、小场埠、防虎山等构造;ii穹窿型,其形成也受大断层 的影响,但离大断层稍远,一般比较平缓,如隐贤集、河口集东等构造;iii 上倾超覆尖灭型,如石家集构造。
第二节
性质
构造层划分
构造层 名称

合肥盆地南部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意义

合肥盆地南部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意义
南部山前区的资料有多产状现象, 针对多产状 干扰问题, 通过解释 TR、TK1、TJ1、Tg 四层地震反射 标准层, 从浅到深理顺地层厚度关系, 确定断层的相 互切割关系, 认识断层的发育情况, 使解释方案具有 较高的可信度。 313 断层解释
研 究区断 裂平面 展布可分 为近 EW 、NN E 和 NW W 向三组, 其中以 EW 和NN E 向断裂为主。 控 制着本区构造格局, 也控制着盆地内沉积体系类型 及展布, 是盆地内构造变动的主要形式, 断层正确解 释对整个构造解释至关重要。
十分明显。这两种成因的正断层相互复合, 构成了合 肥盆地较为独特的正断层系列。 313. 2 逆断层
发现的逆断层有三种: ①浅层滑脱逆断层: 发育 在造山带山前的浅层, 在剖面上断面上陡下缓, 其滑 脱面一般在中新统的膏盐层之中消失。形成时期较 晚, 这类构造内部发生断裂, 有油源断层存在, 则有 一定的勘探价值。②中深层逆冲逆断层: 印支面以下 常见的断层。 走向北西, 倾角较大, 并控制地层和构 造, 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较为有利。 ③推覆逆 掩断层: 大别造山带山前发育一系列的推覆逆掩断 层, 规模较大, 造山带向北推覆, 将合肥盆地南部压 于山下。由于地震资料普遍较差, 特征不太明显。逆 断层动力机制主要是挤压运动。另外, 走滑运动也产 生一些逆断层。 313. 3 反转断层
角度不整合岩性域空间上的差异大, 地震反射 有明显的特征, 如削蚀、尖灭、超覆等不整合面, 可以 用区域地质结构推测判断。TR (古近系底界面反射) 和T g (为前中生界顶剥蚀面反射) , 是区域标准反射 层, 可全区追踪对比。 312. 3 地震相特征识别法
合肥盆地印支面以下发育众多规模较大的逆 冲、逆掩断层, 地层重复多, 且无井钻遇该套地层。依 据不同地层其地震反射特征有差异, 相似地层地震 相类似这一特征, 可以对地层进行识别和追踪。印支 面以下地层, 主要依靠地震相特征识别。 312. 4 地震资料多产状研究法

合肥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沉积响应

合肥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沉积响应
耦合关系 。 关 键 词 : 积 响 应 ; 构 响应 ; 地 格 架 ; 序 格 架 ; 罗 纪 盆地 性 质 ; 肥 盆 地 沉 结 盆 层 侏 合 中图 分 类 号 : El 12 T 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CHARACTERI TI S CS oF THE HEF URAS I EIJ S C BAS N I AND
2 Ree rh I siueo oo i ce c . sa c n ttt f Ge lg cS in e,S e g i lFil h n l ed,Do g i g,S a d n 5 0 5 h n Oi n yn h n o g 2 7 1 ,C ia; 3 Exp o a inPr j c Admiita in 0f c . lr to o et nsr t fie,S e gl Oi Fil o h n i l ed,Do g n n yig,S a d n 5 0 0,Chn ) h n og 2 70 ia
Vo | 9. . l 2 No 1
Fe b.. 0 2 07
合 肥侏 罗纪 盆 地 性 质
及 其 与大 别 造 山带 沉积 响应
王 亚琳 。 ,杨 贵 丽。 ,徐 春 华。
( . 国科 学 院 广 州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所 , 州 5 0 4 ; 1中 广 1 60
2 中 国石 油 化 工 股 份 有 限公 司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 地 质 科 学 研 究 院 ,山东 东 营 . 3 中 国石 油 化 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 勘 探 项 目管理 部 , 东 东 营 . 山 271 ; 5 0 5 2 70 ) 5 0 0
Ab ta t src :Ch r c eit so h ee J r s i a i n h b e h n Or g ncB l h v e n su id aa trsi ft e H fi u a scB sna d t eDa is a o e i et a eb e t d e c

合肥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合肥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Ge tco ia e e alg ni oe tn c tM tlo e a
合 肥 盆 地 断 层 活 动 特 征 及 其 控 制 因 素
许 世 红 , 建 华 , 忠泉 钟 柳
( .中国石 油 大 学( 东)地球 资源与 信 息学 院 油 气基础 地质 研 究所 , 1 华 山东 东营 2 7 6 ; .胜 利 油田有 限 50 1 2
限, 主要 出现在 盆地 南 部 , 性 以砂 泥 岩 为 主 , 育 岩 发 煤系 地层 ; 上 侏 罗 统 全 区分 布 , 性 以红 色 砂 岩 中、 岩

1 合 肥 盆 地 断层 发 育概 况
合 肥盆 地 断 裂 的发 育 主要 表 现为 近 E 和 N W E
两个 优势 方 向 ( 1 , 地 东 、 边 界上 为 N 向断 图 )盆 西 E 裂, 而盆 地 内部及南 北 边界 上 主要为 近 E 向u e) , ( U 12 Vo u ) 1 期 N mbr 1 总 S M) 1
页Ps 1 6 02ea 2 ) ( e3 32 , br 0 a) —,7( ry 0 g 0 Fu , 7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收 稿 日期 : 0 5—1 20 2—2 ; 回 日期 : 0 6— 7—0 2改 20 0 8
I级断 裂是 盆地边 界 断层 。 以落差 大 , 伸 远 , 动 延 活
期 长 , 动强 度在 空 间 、 间上 变 化 大 为 特 征 , 制 活 时 控 着 盆地基 底 的构 造格 局 。区 内 I级 断 层有 4条 ( 图
公 司 地质 科 学研 究 院 , 东 东营 270 ) 山 500
摘 要 : 用 断 层 活 动 速 率 法 定 量 分 析 了合 肥 盆 地 主 要 近 东 西 向 断 层 的 活 动 规 律 , 分 析 了 它 们 形 成 与 演 化 的 控 利 并

从源到汇:大别造山带物源区与合肥盆地南缘中生代沉积耦合关系——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证据

从源到汇:大别造山带物源区与合肥盆地南缘中生代沉积耦合关系——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证据
收 稿 日 期 : 2018-11-05 改 回 日 期 : 2018-11-20
CMYK
李 双 应 等 : 从 源 到 汇 :大 别 造 山 带 物 源 区 与 合 肥 盆 地 南 缘 中 生 代 沉 积 耦 合 关 系
第 21卷 第 1期
———来自碎屑锆石 U-Pb年龄证据
83
Abstract TheDabieOrogenformedinTriassicanditsperipheralMesozoicbasinsform asourceto sinksystem.TheHefeiBasinwithwelldevelopedMesozoicinthenorthandwellexposedoutcropsinthe southprovidesidealsedimentaryrecordsfortheinvestigationofthebasinridgesourcetosinksystem.Ten sandstoneandoneconglomeratesampleswerecollectedforzirconUPb (LA-ICP-MS) datinganalysis whichresultin742effectiveages(confidencelevellargerorequalto85%) rangingfrom 113Mato 2983Ma.Thedetritalzirconagescanbedividedintofiveagegroups, including113-137Maandwitha peakof131Ma,184-273Maandwithapeakof226Ma,274-5173Maandwithtwopeaksof280Ma and474Ma,532-8566Maandwiththreepeaksof572Ma,649Maand772Ma,1786-2600Maand withtwopeaksof2035Maand2506Ma.Moreover, wesummarizedthezirconUPbagedataofvarious geologicalterrainsfrom theDabieOrogenandcomparisedthedatawiththeaforementionedfiveagegroups. BasedonthezirconU/PbagesandtheirTh/Uratios, thefiveagegroupscorrectlycorrespondtotheprov enancegeologicalterrainsthatarerespectivelyEarlyCretaceousmagmarocks, DabieShanHPUHPmeta morphicrocks, northHuaiyanglowergrademetamorphicrocks, northDabieorthogneissandLuzhengguan groupmetamorphicrocks.AccordingtotheyoungestzirconUPbages, theMesozoicstratigraphicframe workofthesouthmarginoftheHefeiBasinisnewlyamended, whichsupportsatimeframeforsourceto sinksystem research.MesozoicsedimentationinthesouthmarginoftheHefeiBasincanbedividedinto fourevolutivestages(i.e.,LaterTriassicRhaetianEarlyJurassicSinemurian, MiddleLaterJurassic, earlyandLaterstagesofEarlyCretaceous), andmajorcharac

郯庐断裂带白垩纪伸展活动对合肥盆地的制约

郯庐断裂带白垩纪伸展活动对合肥盆地的制约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郯庐断裂带白垩纪伸展活动对合肥盆地的制约黄 蒙(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0)摘 要:本文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合肥盆地盆缘断层及盆内同沉积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推演出白垩纪时期郯庐断裂带伸展规律:早白垩世早-中期、晚期至晚白垩世,伸展方向由北西西-南东东向、北西-南东向转变为近南北向,总体具顺时针旋转特征。

结合合肥盆地白垩纪地层分布格局分析发现,盆内沉降带由北北东向转变为近东西向以及最大沉降 中心逆时针方向迁移均是当时(晚中生代)伸展方位转变的结果。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合肥盆地;基底断裂;伸展方向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12-0058-2Constraints of Cretaceous extension of Tan Lu fault zone on Hefei BasinHUANG Meng(Anhui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s),Hefei 230000,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tress field inversion of the basin margin faults and synsedimentary faults in the basin of the Tan Lu fault zone in Hefei Basin,this paper deduces the extension law of the Tan Lu fault zone in the Cretaceous period:from the early middle stage of Early Cretaceous to the late Cretaceous,the extension direction changed from nww-se,NW-SE to nearly ns,with clockwise rotation characteristics Sign.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Cretaceous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Hefei Basin,it is found that the change of subsidence zone from NNE to EW and the migration of the largest subsidence center in the basin in an anticlockwise direction are the results of the extensional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 at that time(Late Mesozoic).Keywords: Tan Lu fault zone; Hefei Basin; basement fault; extension direction郯庐断裂带中段是区域上重要的控盆构造,合肥盆地是郯庐断裂带所控制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位于该断裂带西侧。

合肥盆地烃源岩特征及其热演化史研究

合肥盆地烃源岩特征及其热演化史研究
(2)下白垩统烃源岩
主要集中分布在盆地东北部大桥凹陷中部近北西向区带,与之具有较好空间分布配置关系的构造圈闭主要为霍邱凸起东部侧翼单斜区的朱巷鼻状构造(Tg),以及这一长期继承性单斜带上多套层系界面(J、K1)可能存在的地层不整合及岩性圈闭,此外还有大桥凹陷东部近邻郯庐断裂的大桥南断凸构造(Tg、L【、TKl)。
第三节油气勘探有利区带目标的初步认识
综合上述盆地构造圈闭(带)、烃源岩有利相带分布、热演化特征和主要生烃时期及其相互间的组合配置关系,按照油气成藏系统从源岩到圈闭的基本方法思路,初步探讨提出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及其圈闭目标(图4--3)。
1、I类有利区带圈闭目标
肥中断阶带中部的木厂埠断背斜构造圈闭:油气源主要为JI、Pz2,主要勘探目的层系为J、Pz2:构造高点的下侏罗统顶、底面埋深分别为2500m和3100m,圈闭面积近85Km2,圈闭幅度300m;烃源岩较好,构造继承性强。地层发育全,保存条件好。
2001(3)
7.朱光.宋传中.王道轩.刘国生.徐嘉炜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期刊论文]-中国科学D辑 2001(3)
8.朱光.王道轩.徐春华.李学田.王勇生.刘国生.牛漫兰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剥露历史在合肥盆地的记录[期刊论文]-高校地质学报 2004(4)
13.刘文灿.宋鸿林.马文璞北淮阳地区变质构造地层划分与对比[期刊论文]-现代地质 1999(2)
14.江来利北淮阳冲断带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2002
15.汤加富.钱存超.娄清安徽大别山及邻区区域地质调查进展与问题讨论[期刊论文]-中国区域地质 2001(2)
16.许长海.周祖翼.马昌前.P.W.Reiners大别造山带140~85 Ma热窿伸展作用--年代学约束[期刊论文]-中国科学D辑 2001(11)

合肥盆地地质格架演化及油气条件分析

合肥盆地地质格架演化及油气条件分析

・煤田地质・ 文章编号:100121986(2003)0420001204合肥盆地地质格架演化及油气条件分析谭明友1,2,陶明信1,贾红义2,史宝光1(11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21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100)摘要:综合运用大地构造学及沉积学理论与方法,结合最新的勘探资料,对合肥盆地的地质构造与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与论述。

印支运动造就了盆地的统一基底和基本形态,其基本构造格架为“三坳围一隆”;盆地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其动力在早期主要源自大别山构造带,后期主要源自郯庐断裂带,其间为二者的联合控制作用;区内石炭—二叠纪煤系具有良好的煤型气及一定的煤层气潜力,中、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暗色泥岩类是最具生油潜力的烃源岩系。

印支期古风化壳层和中央隆起构造则是最有利的区域性油气储集场所。

关 键 词:地质格架;形成演化;油气条件;合肥盆地中图分类号:P618111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合肥盆地位于安徽省中部,勘探面积约210×104km 2。

自1958年起,先后开展了油气勘探与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地质资料。

合肥盆地是中国东部大陆油气勘探尚未取得突破,但又具有较好油气前景的为数有限的大型盆地。

合肥盆地南依大别山构造带,东邻郯庐大断裂带(图1),故深入研究该区地质构造格架及其演化特征,不仅是油气勘探工作的迫切需要,而且对于深入讨论大别山构造带和郯庐断裂带的形成演化乃至中国东部大地构造的相关问题,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近年来,由于油气勘探工作的进展与需要,加之为了对大别山构造带进行深入研究,学术界开始关注并研究合肥盆地的有关问题[1~3],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在对合肥盆地及大别山构造带与郯庐断裂带地质构造考察的基础上,根据最新勘探资料及前人资料,着重研究合肥盆地整体的地质结构、地层分布、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从宏观上讨论其油气地质条件等相关问题。

中生代合肥盆地南部的沉积过程与大别山变质地体的剥露

中生代合肥盆地南部的沉积过程与大别山变质地体的剥露

罗世经历了强烈的抬升和剥蚀。合肥盆地南部在早白垩世时开始抬升, 并发生强烈的火山喷发, 盆地沉积范围向北明显迁 移。合肥盆地二阶段式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反映, 大别山及邻区的构造体制在侏罗纪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认为大别山 变质地体在侏罗纪时期可能是通过构造挤出的方式折返到地表的, 这种挤出构造过程一方面导致大别山变质地体的前缘 (南 缘) 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和形成前陆盆地, 另一方面也同时造成其后缘 ( 北缘) 发生伸展拆离和产生断陷盆地。早白垩世时期大 别山所经历的区域性地壳伸展和强烈的岩浆活动可能与深部岩石圈的拆沉和软流圈热物质的上涌有关。 关键词" " 合肥盆地;大别山;中生代;沉积作用;构造剥露 中图法分类号" " #$%%& ’(’& ) " " 在过去的 (* 余年里, 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过程已进行 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认为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华南与华北地 块在早三叠世碰撞过程中华南大陆地壳发生深俯冲的结果 ( +,- .-/ 0,1, (22) ; 3, !" #$& , (22) ; 4516 !" #$& , (227 ) 。对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地体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超高压变质作用: 揭示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时的温度和 压力状态, 从而推断陆壳可能俯冲的深度 ( 89 !" #$& ,(22’ ; :.-; !" #$& ,(22’ ;3,9 !" #$& ,(227 ;<.=6>1?? !" #$& ,(22@ ; +1 !" #$& , ’*** ) ; (’) 年代学: 通过各种高精度同位素定年, 确定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的时间以及随后退变质作用的时 间序列 ( A,/1 !" #$& ,(22B ;CD>?1E !" #$& ,(22@ ;F.GH1= !" #$& , (22% ;:1II !" #$& , (222 ;3, !" #$& , ’*** ;4E1=6 !" #$& , ’**’ ) ; ()) 岩浆活动: 主要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和分析, 并结合同位素定年, 确定各种岩浆作用的成因和深部热!构 造过程 ( 891 !" #$& ,(22@ ;J. !" #$& ,(22% ;KL.-; !" #$& , ’**’ ;<L1- !" #$& , ’**’ ) ; (B) 构造变形: 通过观察和分析不 种类型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 同时结合断裂年代学研 究, 重建不同时期的构造体制和演变过程 ( 徐树桐等, ’**’ ; :.-; !" #$& , (22% ;MGL5,/ !" #$& , (222 ;KLD-; !" #$& , (222 ; F.GH1= !" #$& ,’*** ;C.N6GLI.GL1= !" #$& ,’*** ;索树田等, ’**( ;O.9=1 !" #$& ,(222 ,’**) ;江来利等, ’**) ;林 伟 等, ’**) ; ’**$ ) ; ($) 盆地演化: 通过对相邻中生代盆地的地层 格架、 充填过程、 沉积物源、 以及磷灰石和锆石矿物的裂变径 迹的分析, 恢复盆地的构造沉降和沉积过程以及与大别山地 体隆升的关系 ( 韩树芬等, (227 ;周进高等,(222 ;3, !" #$& , ’**( ;3,9 !" #$& ,’**) ;P& :.-; !" #$& ,’**) ;Q=,551= !" #$& , ’**) ;王道轩等,’*** ;:.-; !" #$& ,’**( ;李双应等, ’**’.;王岳军等, ’**’ ;吴海泉等; ’**’ ;李丕龙等,’**) ; C1,-1=6 !" #$& , ’**) ;3, !" #$& , ’**$ ) , 以及 (7) 深部结构: 通 过反射和折射地震、 地震层析成像、 以及其它地球物理技术, 揭示大别山地体的地壳和岩石圈内部结构和构造特征, 了解 深部和浅部构造之间的相互构造关系 ( :.-; !" #$& ,(22@ ; :.-; !" #$& ,’*** ;MGL5,/ !" #$& ,’**( ;89 !" #$& ,’**( ; +9.- !" #$& , ’**) ;RD-; !" #$& ,’**B ) 。上述各方面的研究 都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使我们对大别山地体的地质演化有了 深入的了解。然而, 一个令人长期困绕的问题目前仍然有没 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即: 经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大 陆岩片是通过何种方式返回到地表的?不同研究者依据自 己的观察和数据或通过综合区域构造分析, 提出了各种超高 图 (" 东秦岭!桐柏!大别山构造带以及相邻中生代盆地分 布& F#:高压变质带;VF#:超高压变质带;8JO: 晓天!磨 子潭断裂;MJO:商城!麻城断裂;MO:舒城断裂 O,;& ( " MH1NGL DW NL1 A.6N P,-?,-;!XD-;I.K!R.I,16L.6N=9GN9=.? I1?N .-/ /,6N=,I9N,D- DW ./Y.G1-N J16DZD,G I.6,-6& F#: L,;L![=1669=1 51N.5D=[L,G /D5.,-; VF#: 9?N=.L,;L! [=1669=1 51N.5D=[L,G /D5.,-;8JO:8,.DN,.-!JDZ,N.- W.9?N; MJO:ML.-;GL1-;!J.GL1-; W.9?N;MO:ML9GL1-; W.9?N 压变质地体的折返模型 ( SH.E .-/ M1-;T=, (22’ ;J.=9E.5. !" #$& , (22B ;3,9 !" #$& ,(227 ;O.9=1 !" #$& ,(222 ;F.GH1= !" #$& , ’*** ;A& :.-; !" #$& , ’**) ) 。超高压变质地体从 U (** H5 的深度向地表折返必定造成上部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变 形, 盆地沉降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变形方式。因此, 通过对 相邻盆地构造沉降方式和沉积充填过程的分析, 同时结合其 它相关研究, 我们可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折返过程进 行有效的限定。 大别山变质地体周缘发育中生代不同时期的沉积盆地, 但与超高压变质地体折返时间一致并且很好保存沉积记录 的盆地应为北侧的合肥盆地 ( 图 () 。因此, 我们选择合肥盆 地进行了盆地综合分析。根据本次研究, 同时结合对其它相 关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分析, 我们认为大别山地体南、 北二侧盆地在侏罗纪时期经历了不同形式的构造沉降。南 缘盆地表现为挤压挠曲沉降, 而北侧合肥盆地为伸展断陷沉 降。大别山地体南、 北二侧不同类型盆地的发育指示超高压 变质地体的折返应是通过构造挤出的方式剥露的。

合肥盆地伸展方向的演变及其动力学机制_朱光

合肥盆地伸展方向的演变及其动力学机制_朱光

第5 7卷 第2期2 0 1 1年3月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 REVIEW Vol.57 No.2Mar. 2 0 1 1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批准号:90714004)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0-08-15;改回日期:2010-08-21;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朱光,男,1959年生。

教授。

构造地质学专业。

通讯地址:230009,安徽合肥,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Email:zhuguang59@hotmail.com。

合肥盆地伸展方向的演变及其动力学机制朱光,朴学峰,张力,张必龙,陈印,胡召齐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白垩纪—古近纪期间合肥盆地沉积格局、断层活动性、同火山活动正断层、岩脉展布方位、盆缘断层运动学与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伸展方向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早—中期为NWW—SEE向拉伸,早白垩世晚期为NW—SE向拉伸,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为近南北向拉伸。

通过对比太平洋区大洋板块运动方向发现,早白垩世早—中期伊佐奈歧板块向NWW向运动,而早白垩世晚期转变为向NNW向运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出现的太平洋板块总体上是向正北运动,同样显示为顺时针的转变。

两者演变规律的耦合,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破坏是发生在弧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下。

这一弧后大陆边缘的拉伸方向随着大洋板块运动方向的改变而变化,可能是海沟后退方向的改变具体驱动了弧后大陆边缘拉伸方向的改变。

关键词:合肥盆地;沉积格局;正断层;应力场;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背景 华北克拉通东部白垩纪—古近纪期间发生了克拉通破坏和岩石圈减薄已被广大学者所认同(Zheng et al.,2001;Gao et al.,2002;Wu et al.,2005;Zhang,2005;Menzies et al.,2007;Xu,2007)。

合肥盆地沉积构造样式与大别造山带的演化历史

合肥盆地沉积构造样式与大别造山带的演化历史

合肥盆地沉积构造样式与大别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徐春华;邱连贵;雷敏;李学田【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年(卷),期】2002(022)002【摘要】对大别造山带的成生演化已有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和认识,但对印支运动期后大别山的构造演化却涉及较少,其工作基础是以大别造山带内的地质研究为基础;笔者以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的沉积构造样式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印支运动期后大别山的成生演化历史.在吸收前人对大别山成果的研究基础上,以合肥盆地沉积和构造样式为主线,结合大别山北缘和合肥盆地的诸多地质特征,对中生代以来,大别山至少存在有四次造山运动:分别发生在印支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和喜马拉雅中期.四次造山运动的强弱也明显不同:以印支期最强烈,其次为燕山晚期的挤压推覆,而喜马拉雅期的两次隆升运动较弱.四次造山运动的样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印支运动表现为自南而北的大规模挤压推覆运动,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则以小规模的挤压运动为主,喜马拉雅中期则以整体升降为主.【总页数】8页(P91-98)【作者】徐春华;邱连贵;雷敏;李学田【作者单位】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勘探项目管理部,山东,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以川东北盆地和合肥盆地为例 [J], 范小林;陈浙春2.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 [J], 孙晓猛;张梅生;龙胜祥;郝福江;刘鹏举;刘长垠3.合肥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历史分析 [J], 张勇;曹雪晴;任凤楼;孟祥君4.从源到汇:大别造山带物源区与合肥盆地南缘中生代沉积耦合关系——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证据 [J], 李双应;魏星;谢伟;程成;李敏;胡博;柴广路5.大别造山带折返剥露历史:来自合肥盆地南缘中生界变质岩碎屑的证据 [J], 李双应;王道轩;刘因;李任伟;孟庆任;岳书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别造山带折返剥露历史:来自合肥盆地南缘中生界变质岩碎屑的证据

大别造山带折返剥露历史:来自合肥盆地南缘中生界变质岩碎屑的证据

大别造山带折返剥露历史:来自合肥盆地南缘中生界变质岩碎屑的证据李双应;王道轩;刘因;李任伟;孟庆任;岳书仓【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05(40)4【摘要】在合肥盆地南缘广泛分布的中生界内,砾石主要由变质岩碎屑组成。

碎屑在地层中分布及垂向上的变化,为重塑造山带折返剥露历史提供了证据。

防虎山组和三尖铺组底部砾岩碎屑组合为:石英片岩+云母片岩+石墨片岩+千枚岩+石英岩+脉石英+片麻岩(局部),表明在早侏罗世晚期Pliensbachian期(距今195Ma)之前,佛子岭群和卢镇关群已经折返到地表并遭受剥露。

早白垩世凤凰台组、毛坦厂组和周公山组中砾岩碎屑组合为:片岩+石英岩+片麻岩+混合岩+榴辉岩+角闪岩+斜长岩+花岗岩+大理岩等,榴辉岩以及其它基性岩的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它们可能是一个在早白垩世以前(距今135Ma)折返到地表并遭受完全剥露,而现在已经从造山带消失的超高压构造地层单元。

大别造山带出露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杂岩)在北缘中生代地层中目前尚未发现有可靠的沉积记录,推测它们的大规模折返和剥露可能在新生代,并持续到现在。

据此认为大别造山带大规模的折返剥露分为3个阶段:早侏罗世之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新生代。

【总页数】14页(P518-531)【关键词】变质岩碎屑;中生界;折返剥露;大别造山带;合肥盆地南缘【作者】李双应;王道轩;刘因;李任伟;孟庆任;岳书仓【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陆-陆碰撞造山带双前陆盆地模式——来自大别山、喜马拉雅和乌拉尔造山带的证据 [J], 李曰俊;陈从喜;买光荣;曾强;罗俊成2.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折返隆升的地层学证据--毛坦厂组榴辉岩砾石的启示[J], 李双应;岳书仓;王道轩;刘因;王清晨;李任伟;孟庆任;金福全3.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剥露历史在合肥盆地的记录 [J], 朱光;王道轩;徐春华;李学田;王勇生;刘国生;牛漫兰4.从源到汇:大别造山带物源区与合肥盆地南缘中生代沉积耦合关系——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证据 [J], 李双应;魏星;谢伟;程成;李敏;胡博;柴广路5.秦岭—大别造山带与江南造山带的差异隆升过程:来自江汉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记录的证据 [J], 徐政语;卢文忠;林舸;刘池阳;王岳军;郭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薛爱民;袁学诚
【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
【年(卷),期】1999(5)2
【摘要】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沉降和降升变化,侏罗系沉积作用分布于整个盆地,中、晚侏罗世盆地内地层遭受广泛剥蚀。

白垩纪沉积物局限于盆地东部,最大剥蚀区在盆地东南部。

下第三系沉积集中于断裂带控制的断陷盆地中,剥蚀主要在盆地东部和南部。

根据南北向平衡剖面分析,早侏罗世盆地为南北挤压,晚侏罗世盆地拉张松驰形成东西向断层;白垩纪受东西向挤压,早第三纪为南北向拉张。

东西向平衡剖面分析表明:在盆地内存在一条规模
【总页数】7页(P157-163)
【作者】薛爱民;袁学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勘查技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4.4
【相关文献】
1.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J], 陈海云;舒良树;张云银;林春明;刘国宏;赵彦彦
2.中、新生代柴达木北缘的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J], 高先志;陈发景;马达德;汪立群;刘震
3.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J], 王信国;曹代勇;占文锋;刘天绩
4.柴北缘东段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J], 孙波;王金铎;王大华;肖永军;张俊锋;柴先平;林武;陈云锋
5.大别山区北缘的构造演化与古生物学 [J], 金福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生代合肥盆地南部的沉积过程与大别山变质地体的剥露

中生代合肥盆地南部的沉积过程与大别山变质地体的剥露

中生代合肥盆地南部的沉积过程与大别山变质地体的剥露孟庆任;李任伟;李双应【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05(021)004【摘要】合肥盆地南部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可划分出两个不同阶段,即侏罗纪伸展断陷和盆地向南扩展阶段和早白垩世盆地南缘火山喷发和盆地向北退缩阶段.合肥盆地自早侏罗世开始形成,强烈的断陷-沉积作用发生在中、晚侏罗世.盆地边缘沉积主要由冲积扇与辫状河体系组成,明显受边缘正断层控制,并且随断层向南迁移,盆地也不断向南扩展.盆地主体沉积以河流-湖泊体系为特征.古流向恢复结果证明盆地沉积物来自于大别山变质地体.下侏罗统防虎山组中含柯石英包体的三叠纪变质锆石的发现表明,超高压岩石在早侏罗世就已经剥露到地表.凤凰台组中榴辉岩砾石的出现指使大别山在晚侏罗世经历了强烈的抬升和剥蚀.合肥盆地南部在早白垩世时开始抬升,并发生强烈的火山喷发,盆地沉积范围向北明显迁移.合肥盆地二阶段式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反映,大别山及邻区的构造体制在侏罗纪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认为大别山变质地体在侏罗纪时期可能是通过构造挤出的方式折返到地表的,这种挤出构造过程一方面导致大别山变质地体的前缘(南缘)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和形成前陆盆地,另一方面也同时造成其后缘(北缘)发生伸展拆离和产生断陷盆地.早白垩世时期大别山所经历的区域性地壳伸展和强烈的岩浆活动可能与深部岩石圈的拆沉和软流圈热物质的上涌有关.【总页数】12页(P1145-1156)【作者】孟庆任;李任伟;李双应【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12.3【相关文献】1.大别山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中云母片岩和片麻岩的相平衡研究 [J], 陈燕;魏春景;张景森;初航2.大别山中生代钾质岩浆作用与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剥露机理 [J], 马昌前;李志昌3.大别造山带折返剥露历史:来自合肥盆地南缘中生界变质岩碎屑的证据 [J], 李双应;王道轩;刘因;李任伟;孟庆任;岳书仓4.大别山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峰期变质条件 [J], 石永红;王清晨5.华中大别山高压变质地体的形成和差异岩石隆升-剥露:来自火成岩的证据 [J], 马昌前;杨坤光;唐仲华;龙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新认识

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新认识

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新认识汤加富;孙先如
【期刊名称】《中国区域地质》
【年(卷),期】1996(000)001
【摘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区调所近年来在专题研究和区调填图中的一些重要发现,就区内地质构造分区、变质地层序列重要、变形变质侵入体的确定、大别造山带的双向对冲地壳结构及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郯庐断裂带的性质及演化、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并对进一步加强大别山野外地质工作提出了建议。

【总页数】8页(P1-8)
【作者】汤加富;孙先如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8.254
【相关文献】
1.大别山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再认识:再论大别造山带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 [J], 汤家富;侯明金
2.东北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 [J], 高嵩;欧阳兆灼;赵爱林;李明阳
3.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新的构造格局与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 [J], 汤加富;荆延仁;侯明金;高天山;周存亭;孙先如
4.对安徽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认识 [J], 汤加富[1];姚穗[2]
5.皖南地区若干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新认识 [J], 陈冠宝;徐树桐;石永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超镁铁 # 镁铁质岩及麻粒岩等岩块 。北淮阳弧
, 主要
及合肥盆地侏罗系
两方面来探讨燕山期
( 侏罗纪—白垩纪) 的盆山关系以及郯庐断裂带张 八岭隆起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与合肥盆地的沉张八岭造山带自印支
期以来不同时期的耦合过程及其特点尚缺乏系统深 入的探讨。结合作者近 !" 年的研究工作, 本文试图 从这方面谈些认识。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赵宗举! , 朱 ) 琰% , 徐春华& , 周进高! , 易万霞! , 沈金龙!
( !* 中国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 杭州地质研究所, 浙江 杭州) &!""%& ; %* 浙江大学 地球科学系, 浙江 杭州) &!""%’ ; &* 中国石化 胜利油田, 山东 东营) %+’"!+ )
图 $3 合肥盆地—张八岭造山带"号 /4 视电阻率等值线剖面 0) 和地震 " /4 综合地质解释剖面 5)
地层图例填充同图 # , J 代表肥中断裂, 剖面位置见图 %
678+ $3 9:+ " /4 0;;0<=>? <=@7@?7A7?B C:>?:D< ;<:E7F= 0)0>G @=7@(7CH/4 C:(;:@7?= 8=:F:87C0F 7>?=<;<=?0?7:> ;<:E7F= 5)E<:( ?I= J=E=7 K0@7> ?: ?I= LI0>850F7>8 M<:8=>7C K=F?
!) 构造单元划分
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大致可划分为 三大构造单元, 即合肥盆地、 大别造山带及郯庐断 裂—张八岭造山带。 其中合肥 盆 地 又 可 分 成 !! 个 次 级 构 造 单 元 (图 ! ) , 即: 凹陷 ’ 个, 发育了下第三系、 白垩系及侏 罗系, 包括舒城凹陷、 肥东南凹陷、 肥东北凹陷、 丁集
) ) 从山 # 盆耦合关系角度来探讨大别山、 张八岭 隆起与合肥盆地的关系, 已发表一些文献 从大别山对合肥盆地的控制 沉积对大别山活动的响应
[ !, %] [ & # $] [ ! # 5]
凹陷、 大桥凹陷、 定远凹陷及颖上凹陷, 其中丁集凹 陷、 定远凹陷及颖上凹陷缺失下侏罗统, 上白垩统下 部的响导铺组仅分布于大桥凹陷及定远凹陷中; 凸 起 & 个, 发育侏罗系及下白垩统, 即六安凸起、 木厂 埠凸起及霍邱凸起; 朱巷斜坡发育了总体呈向东倾 斜的侏罗系及下白垩统。 大别造山带又可分为宿松变质杂岩、 南大别碰 撞杂岩、 北大别弧杂岩、 北淮阳弧后复理石 6 个次级 构造带! 。宿松变质杂岩带主要由元古界宿松群片 麻岩、 片岩及大理岩组成, 南缘发育了高压蓝片岩及 白片岩。南大别碰撞杂岩带主要由片麻岩、 片岩及 大理岩组成, 北侧沿五河—水吼断裂带分布了榴辉 岩、 超镁铁质岩及硬玉石英岩。北大别弧杂岩带主 要由英云闪长岩质片麻岩组成, 发育了岛弧成因的
[!, !#] 图 !" 合肥盆地及大别—张八岭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
!$ 古老地块 ( 克拉通) ; %$ 元古界变质岩 ( 高压变质带) ; &$ 榴辉岩 ’ 超镁铁岩带; ($ 主要断裂带; )$ 合肥盆地次 *$ 合肥盆地次级凸起; +$ 合肥盆地次级斜坡 级凹陷; ,$ 襄樊—广济断裂; -$ 马庙—太湖断裂; .$ 五河—水 /$ 晓天—磨子潭断裂; 0$ 金寨—舒城断裂 吼断裂带; 带; 1$ 六安断裂; 2$ 蜀山断裂; 3$ 肥中断裂; 4$ 舜耕山—定远断裂; 5$ 寿县断裂 6$ 舒城凹陷; 7$ 肥东南凹陷; 8$ 肥东北凹陷; 9$ 丁集凹陷; :$ 大桥凹陷; ;$ 定远凹陷; <$ 颖上凹陷; =$ 朱巷斜坡; >$ 六安凸起; ?$ 木厂埠凸起; @$ 霍邱凸起。
[ #* ] 压的冲造山有关 。 ! + !" 侏罗纪盆山耦合过程 [ #, ] 研究表明 , 扬子陆块是在二叠纪末—三叠纪 初开始向华北陆块下俯冲的, 并在晚三叠世 ( #)& #%./0) 达到峰期超高压变质作用; 该俯冲板块可能 在早侏罗世 ( #&& - %1&/0) 断离, 从而使陆壳俯冲终 [ #2 ] 止。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显示 , 在大别—苏鲁造山 带下方上地幔中存在向北倾斜的板片状高速体, 应 为扬子古 俯 冲 板 块 的 遗 迹, 推测当时扬子板块在 %2& - #&&’( 深度发生了断离。 正因为扬子古俯冲板块的折沉, 造成当时形成 的巨厚大别地壳 “ 山根” 与上地幔物质之间的密度 差
1><$ %" OC$ ! <:CJC<>86J 6D9 <:CQ=RG>86J 8CSQCG>B: QLC;>J: ;LCS B=: 3:;:> -6G>D BC B=: /67>:G=6D PCEDB6>D
・ ,2#・
3 3 3 3 3 3 石3 油3 实3 验3 地3 质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第 #* 卷3 3
. 第 " 期. . . . . . . . . . 赵宗举,等: 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 . .
・ "G& ・
异, 并由此 而 引 发 了 强 烈 的 浮 力 底 辟 造 山 隆 升 作 [ !" # !$ ] 用 。这种作用的结果势必造成大别山的强烈 隆升剥蚀, 并为合肥盆地提供大量沉积物源。物源 [ % # ", &’ , &( ] 研究表明 , 合肥盆地厚达 & ’’’ ) " ’’’* 的 侏罗系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大别山。 大别山隆升除主要与前述的浮力底辟造山作用 有关以外, 还与扬子与华北陆块的持续陆内汇聚有 [ (& , (" , ($ ] 关。古地磁研究表明 , 两大板块大约到侏罗 纪, 其古地磁极和视极移曲线才达到一致。这种持 续的陆内汇聚及造山作用在大别—张八岭造山带两 侧产生了相应的前陆盆地带。造山带南侧发育了扬 子北缘周缘前陆盆地带, 下扬子区以晚三叠世范家 塘组 ( +& ! ) 和早、 中侏罗世象山群 ( ,( # ! " ) 沉积为代 [ &! , && ] 表 ; 造山带北侧形成了华北南缘以合肥—周口
图 )3 合肥盆地—张八岭造山带!号 /4 视电阻率等值线剖面 0) 和地震 " /4 综合地质解释剖面 5)
剖面位置见图 %
678+ )3 9:+ ! /4 0;;0<=>? <=@7@?7A7?B C:>?:D< ;<:E7F= 0)0>G @=7@(7CH/4 C:(;:@7?= 8=:F:87C0F 7>?=<;<=?0?7:> ;<:E7F= 5)E<:( ?I= J=E=7 K0@7> ?: ?I= LI0>850F7>8 M<:8=>7C K=F?
! 型俯冲实际上是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北大别岛弧 与华北陆块沿六安断裂带发生弧 " 陆碰撞拼贴俯冲 [ #$ ] 的继续 。逆冲造山使合肥盆地部位缺失了三叠 系沉积, 实际上当时的大别山及合肥盆地部位均应 属于同碰撞挤压逆冲造山范围。我们通过合肥盆地 地震地质解释所做的平衡剖面发现, 该时期地壳缩 短量至少在 %&&’( 以上。扬子板块沿五河—水吼 断裂带向北俯冲到地表以下 %&& 余千米的上地幔深 处并形成了高温高压榴辉岩 ( 含柯石英、 金刚石) 。 而此时张八岭造山带也已形成。从图 ) 、 $ 看到, 由 于受张八岭造山带的挤压, 形成了由东向西逆冲卷 入青白口系—古生界的冲断构造。徐州—淮北地区 发育的卷入青白口系—二叠系的弧形推覆体即与印 支期受郯庐断裂—张八岭造山带由东向西同碰撞挤
) )
石) 油) 实) 验) 地) 质 第 %+ 卷第 $ 期 ) ) ) ) ) ) ) ) ) ) ) %""& 年 !% 月 !"#$%&"’( )"%&%)* + ",!"$-(".#
) ) ) ) ) ) ) ) ) ) ) ) ) ) ) )
789* %+ , :8* $ ;0.* , %""&
摘要: 现今所见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是自印支期以来才形成的, 其形成与演化对中、 新生代合肥盆地的性质与演化起到了明显的 控制作用。合肥盆地中、 新生代不同时期的盆地类型及其改造形式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活动形式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 ,) 印支 期 ( 中晚三叠世) 合肥盆地处表现的冲断改造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最终碰撞拼合并形成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同碰撞挤压逆冲 造山相耦合; -) 侏罗纪合肥类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扬子俯冲板块的折沉所引发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强烈浮力底辟造山隆升及扬 .) 早白垩世合肥滑覆 # 走滑复合盆地的形成与大别造山带的热隆伸展及张八岭 子—华北陆块的进一步拼合挤压造山作用相耦合; 造山带的走滑活动相耦合; /) 晚白垩世早期合肥盆地大部表现为冲断改造及北东部形成坳陷盆地与大别造山带热隆伸展及张八岭 造山带弱挤压作用相耦合; 0) 晚白垩世晚期—早第三纪张扭性裂陷盆地的形成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造山后塌陷及断块差异升 1) 渐新世喜马拉雅运动主幕以来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总体表现为弱挤压 # 压扭造山隆升及逐渐被剥蚀夷平并为 降运动相耦合; 合肥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坳陷型沉积提供物源。 关键词: 类前陆盆地; 拉分盆地; 裂陷盆地; 复合盆地; 盆山耦合; 大别—张八岭造山带; 合肥盆地 23!%!*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4 中图分类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