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与清史鸦片战争观的调适_范红军
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发展迥异的思想特质论文【最新版】
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发展迥异的思想特质论文摘要: 鸦片战争之后中日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受列强压迫的国家,而日本却逐渐兴起,成为亚洲列强,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文章旨在分析其中的思想原因。
关键词: 鸦片战争中国日本发展迥异思想原因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
中国战败,清政府割地赔款,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革命任务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鸦片战争客观地给中国带来了些许进步的元素,如: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大门,带来了欧洲的现代文明和技术,等等。
但是,这没有改变中国被侵略、被压迫的命运,中国由此进入极其黑暗的时代。
反观日本,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天赐之鉴”,开始积极准备与西方列强的预期接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加强海防、主张改革内政等。
这为日本后期的明治维新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那么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为何在鸦片战争之后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其思想原因是什么?本文旨在从思想方面论证两国鸦片战争后发展迥异的必然性。
一、儒学对中日两国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指导思想为历朝历代所继承,清朝也采用了这一统治思想。
“尊孔尚儒,提倡儒学,以中国传统的儒学统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清朝统治者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举措”。
[6]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客观上有利于保留古代文化,有利于继续发扬传统,在伦理道德方面要求人们遵从礼乐等级制度,要求人们维护父子之亲、君臣之义,等等,对于维护太平盛世起到一定作用。
但是儒学日趋僵化,不具备近代学术的许多基本属性,使清末改革思想推迟出现,自身也过早衰亡。
其反作用也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封建社会走向尽头的清朝,其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儒学使清朝形成了因循守旧、依傍前人的思想作风,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何看待中英鸦片战争
如何看待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作为曾经的一个让世界各地都无比向往的超级帝国,中国为什么一下子从巅峰跌入低谷,而对外国侵略者毫无反抗之力呢?追溯历史,我们不仅要想到当时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了,想一想那时的中国,再和当时迅速崛起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进行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原因了。
一、经济的发展英国在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整个国家焕然一新,经济的发展也有了一个新的速度,加上英国对海上贸易的垄断,海外殖民地的扩张,这些都给它带来了巨大财富。
工业革命让英国的生产技术的工业化让产品的生产速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使工商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样一来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为英国各方面的发展都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而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依然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官僚和地主手里,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地主对农民的地租盘剥十分苛刻,繁重的地租、税赋、劳役和高利贷,使广大农民陷于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正是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
再加上统治者无休止的挥霍,大量钱财的浪费,使得国家财政运转困难,无法承担起成为其它方面发展的后盾的责任/前者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自可快速发展,而后者则由于经济限制,使国家发展缓慢。
一进一退,中国只有落后。
二、统治者的境界差异英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强国,这与它的统治者的英明是分不开的。
伊利莎白,这个伟大的女性,她不但用她那博大的胸怀影响着他的子民,并且用自己的行动来鼓励着这个国家的进步。
她英明的决断,让这个毫不起眼的国家从此踏上了列强争霸战。
就是这个伟大的女王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英国的发展,让这个国家坐上了历史舞台并引人注目。
近代史论文3000字鸦片战争历史
近代史论文3000字鸦片战争历史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中国由此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3000字论文关于鸦片战争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史3000字论文关于鸦片战争范文篇一:《试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传统观念的变迁》论文关键词:夷夏观;本末观;义利观;人才观论文摘要: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夷夏观、本末观、义利观、人才观发生了转变,其总的表现是逐渐抛弃传统观念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转向现实主义。
这四个方面的转变在当时是相对徽小的,但是它们开始了中国传统观念的近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中国由此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思想家们面临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们不得不改变传统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变迁。
我们试图从夷夏观、本末观、义利观、人才观这四个方面来讨论鸦片战争前后传统观念的转变,以求教于方家。
一、夷夏观念的转变和学习西方思潮的渐起鸦片战争前,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西方的英、法、荷等国乃是“未受教化”的“蛮夷之邦”,“腿不能打弯”、“一扑即不能起”、“不善陆战”等主观歧视的观念在很多高级官员中非常普遍。
他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抱盲目鄙视的眼光,视之为“奇技淫巧”,甚至连比较开明的梁廷榕也认为:“天朝全胜之时,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彼之火炮,始自明初,大率因中国地雷飞炮之旧而推广之。
夹板船,亦郑和所图而与之者。
即其算学所称东来之借根法,亦得诸中国。
但能实事求是,先为不可胜,夷将如我何!不然而反求胜夷之道夷者,古今无是理也。
”梁廷榕的观点在当时颇有代表性,他认为没有必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因为西方先进科技都是源于中国,而且向西方“蛮夷小国”学习有损中华国威,于理不通。
在英军的坚船利炮面前,“天朝上国”被远隔重洋的“蛮夷小国”轻松击败,这对时人特别是亲历了鸦片战争的部分清朝官员和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思想震撼。
我对近现代史中鸦片战争事件的认识.doc2
我对近现代史中鸦片战争事件的认识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满清和英国就英国向满清走私鸦片爆发了一场战争,即历史上的中英鸦片战争。
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满清政府派林则徐前往广东虎门进行销烟,触动了英国人的利益,于是中英矛盾逐渐升级,爆发了鸦片战争,战争以中国失败并割地赔款而告终。
但是,这不是结束,由此更是引发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热潮。
中英鸦片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是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天朝帝国紧紧关闭的大门,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所以说,鸦片战争更像是一座桥梁,它连接了中国的两个时代,承载了太多的教训和耻辱,同时又不乏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
我个人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诱因不仅仅是满清政府禁烟触动英国人的利益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中最核心的因素还是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愚昧无知、夜郎自大,归根结底,就是满清帝国的落后,正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落后就要挨,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所以满清政府的没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就拿今天的世界来说,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因素有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方面。
对比当时的满清政府来说,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和西方国家望尘莫及,这也就自然而然的注定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及中国战败的悲剧!那么现在我将从以上提到的七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与感悟。
18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是清朝的康雍乾盛世,经济繁荣,政治安定,国力强大,国家的统一和版图的巩固,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个封建王朝。
如果和过去作纵向比较,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
但是,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后来居上是必然趋势,如果仅仅以比过去有所进步而感到满足,自我陶醉,就有可能陷入停滞的危险。
而当时的满清政府恰恰就抱着这种想法,自命为天朝之国,并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将中国的大门紧紧地关上了,在门的里面,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统治者沉溺于“天朝大国”中,不愿意和外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政府的封建体制日益加强。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启蒙运动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启蒙运动在中国历史上,鸦片战争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它不仅改变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中国近代化启蒙运动。
本文将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以及相关启蒙运动的兴起。
首先,我们来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冲击。
当时,鸦片贸易严重侵蚀了中国的国家经济,导致内部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这场战争让中国政府意识到,传统的封闭型国家经济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鸦片战争激起了对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渴望,促使中国开始寻求现代化的道路。
在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目标。
因此,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并推动自己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场启蒙运动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以及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其次,鸦片战争催生了中国近代化启蒙运动的发展。
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震撼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并呼吁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政治制度。
他们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中国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同时,一些进步的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也在鸦片战争后出现。
这些运动主要集中在发展现代工业、军事和教育上,以加强国家实力。
例如,粤剧戏曲团体的成立和西洋表演艺术的引入,为中国的演艺界带来了新的创作和发展机会。
此外,一些工业企业和技术学校也相继兴起,为中国的经济和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中国近代化启蒙运动的过程中也面临了很多挑战和困难。
其中之一是封建思想的顽固抵抗以及旧有体制的阻碍。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家族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自由。
为了实现近代化,中国必须摆脱这些束缚并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
此外,社会不稳定和政治混乱也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内忧外患的局势严重阻碍了各种改革的推进。
中国近代化启蒙运动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无论如何,它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启蒙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鸦片战争的看法
对于鸦片战争的看法对于鸦片战争的看法当世界在向前前进的时候,中国这个庞大的帝国却仍在旧地徘徊,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夜郎自大.首先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英国发动这一场改变中国的战争,在那时候的其他国家,我想必定会代替英国行动的,谁不想吃中国这一块唐僧肉呢!只不过英国最为当时的日不落帝国,率先罢了。
从一开始的鸦片走私,中国人民强烈得反对这,这不仅造成了中国大量白银的外流,而且多少国人丧失了自己的心志,萎靡不振!这是深恶痛绝的!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坚定得维护了我们的尊严!而后,英国针对此,发动了鸦片战争,这一改变了中国的战争。
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国家变成了半殖民的国家,从此,其他国家纷纷挑起了战争,效仿着英国的做法,相必是知道了这“泱泱大国”的实力了。
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陆续的出现了。
我想更多受苦的还是那些百姓吧。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土地被外人拿走了,丢的是我们的脸,甚至一些百姓没有地方所安家了。
破坏了司法主权,外国人控制了法律,国人与外人发生了争斗,护的是谁,我们没有了说话权,只能吃这个亏。
总之一系列的条约一步一步地控制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等。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方!说到底,落后就要挨打!就像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一样,物竞天择,肉弱强食!在另一方面,中国也从一个封建的国度变成了半封建的国家。
在我看来,这从某种程度上,对于中国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比如南京条约中割占香港岛,香港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香港从原来的一个小村庄到现在的东方国际大都市,这需要感谢谁,某种程度上,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另外被迫开放的广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但战后通商口岸的增加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中国的茶叶,陶瓷,棉花等等迅速广泛于全世界。
所以说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一大批的新式工业的出现,让中国原本这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充入了新的活力。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影响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
这场战争打破了中国过去的封闭状态,也让中国面临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
鸦片战争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信仰的冲击鸦片战争后,中国介入全球贸易的程度明显提高,之前独立封闭的局面被打破,各种西方文化和信仰涌入中国。
一时间,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方面,西方文化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被摆上了与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对比中,也迎来了自身的反思和调整。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青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文化审美观念多以“程朱理学”为主,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道德高尚等内容,这与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西方文化的传入在形式上,除了传统的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外,还有电影、电视、音乐等新媒体,更加跳跃、灵动,激发了青年人的探究和创造欲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传统信仰的动荡和困境。
中国传统信仰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不断涌入,这些传统信仰面临严峻的考验。
例如,道教、儒教等传统信仰的信徒数量逐渐减少,而基督教、佛教等外来宗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总体来看,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的冲击和转变,这为中国民族精神的重塑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二、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作为一次国际战争,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战争前,中国的政治思想多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有一些西方学说的传入。
然而,这些思想还无法让人们完全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力量和实力。
鸦片战争使中国看到了西方国家准备后果的“先发制人”方式,让中国的政治思想有了重大的转变。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与反思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与反思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战争,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反思。
这场战争不仅直接导致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剧变,也间接引发了一系列历史事件,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政治格局造成了重大冲击。
这场战争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封闭自守,削弱了封建统治者的威望,并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探索。
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在鸦片战争后逐渐失去了对人民的认同和支持,政治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
这使得中国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兴起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思想解放的种子开始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其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场战争导致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废墟,一些传统的重商主义城市也因为战火而衰落。
同时,鸦片战争还打开了中国市场,使得外国商品大量涌入,给中国传统经济带来了冲击。
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困境,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改革迫在眉睫。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探索经济的现代化道路,大量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加速了中国经济从封建农业社会向现代产业社会的转变。
此外,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使得中国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和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仅仅靠传统的封建文化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要进行文化改革和文化创新。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吸收西方文化,大量翻译西方文化著作,并进行本土化的改编。
这使得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变革,催生了一批思想家和文化先驱,为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鸦片战争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反思。
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的软弱和落后,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紧迫性。
中国人民开始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制度,意识到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革命,才能够摆脱外国列强的压迫和掠夺。
鸦片战争心得体会
鸦片战争心得体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与西方列强的一次直接冲突。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失去了对香港、澳门等地的控制权,并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我的心得体会如下。
首先,鸦片战争的发生揭示了中国封闭落后的社会制度和腐败不堪的政治体制。
当时的中国社会几乎与外界隔绝,闭关锁国,不愿接受外国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
而清朝政府无能、腐败,无法有效统治国家,对外交往完全掌握不住节奏。
这导致了许多问题的积累,如法律和治理体系的不健全,税收繁重,军队训练落后等。
这些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政治的动荡,最终酿成了鸦片战争这场灾难。
其次,鸦片战争促使中国对西方列强的了解和认识加深。
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大部分是过时的,训练不足,战斗力明显不敌西方列强。
同时,西方列强的舰队火力强大,技术先进,远超过中国军队的能力范畴。
这让中国对西方的军事实力以及先进技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中国意识到需要向西方学习,吸收其先进技术,从而提升自身的实力。
这也为后来的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再者,在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其中《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开启了中国领土割让的先例。
这样的条约对中国的国家尊严造成了巨大冲击,也让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声誉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基石,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忽视外国的潜在威胁。
最后,鸦片战争也给了中国一些深远的启示。
国家的富强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需要整体国力的提升,而不是寄希望于一个统治者或者一个政党。
国力的提升需要革新和改革,中国需要真正融入世界,学习借鉴西方的文明和制度,并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体会。
通过这次战争,我们认识到了国家的封闭落后引发的问题,学习到了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也深刻领会到了国家实力和尊严的重要性。
鸦片战争观后感
鸦片战争观后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这次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观看了关于鸦片战争的相关的纪录片和电影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对中国人民的痛苦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首先,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观看片中所展示的一系列战争场景,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
片中描绘的所谓西方列强以“开发贸易”之名,实际上是用武力和贸易不平等的方式侵占中国的资源和市场。
特别是由于鸦片的广泛滥用,使得中国的社会秩序被彻底破坏,许多人因此沦为了瘾君子。
其次,鸦片战争引发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民族觉醒。
这一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中国人民觉醒的标志。
片中展示的广州的广角镜头,清朝皇帝的无能和西方列强的欺凌,都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中国人民对自身国家利益的担忧和愤怒。
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并积极寻求变革和振兴的道路。
此外,鸦片战争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明价值。
在片中,我对中国的传统医学、书法和孝道等传统文化元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价值观,它们构成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最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片中展示的鸦片战争引发的社会动荡和群体性事件都让我意识到,中国需要一种更加强大的国家机构来实现现代化和保障人民的福祉。
片中所揭示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就必然会被他国所侵占和剥削。
从整个纪录片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性和影响。
这次战争使中国人民经历了痛苦和苦难,但也唤醒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我相信,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能够继续前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对于鸦片战争的新见解
对于鸦片战争的新见解摘要:基于对中国近代史的探索了解可以明确,鸦片战争作为近现代史研究上限对清朝闭关锁国格局的瓦解具有突破性作用,同时也对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产生了巨大威胁冲击。
并且,在此期间诞生了革命英雄,如林则徐、裕谦等,对研究学者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对鸦片战争展开全面阐述分析。
关键词:鸦片战争;思想见解;封建性相关史料显示,19世纪欧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不断上升阶段,尤其是英国已成功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应用于实际的工厂生产中,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增长。
而这时的清朝却正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统治阶层极其骄傲自大,对世界发展格局全然不知,为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机会,使其开始向中国输送大量鸦片,不仅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还会对清政府统治产生强烈威胁,致使中国开始走向被侵略被剥削的道路,也为后期推翻封建社会埋下了伏笔。
一、关于鸦片战争的危害分析因中国清朝长期闭关锁国,故无论是从材料生产还是国际文化发展等角度来看都较为落后,这就使国外资本主义联合起来向中国贩卖大量鸦片,致使中国市场普遍混乱不堪。
随后清朝以林则徐带领的军队与外国展开了战争,将其称之为“鸦片战争”,不出意外的是清朝落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继而又于1843年7月10日与英国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对《南京条约》包含内容进行了具体化补充说明,如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甚至之后法国与美国也逐渐拥有与英国相同的权力,致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了严重破坏。
由此可知,鸦片战争对中国无疑产生了毁灭性影响,同时也为日后一系列事件发生潜在地创造了条件。
除此之外,当时清政府普遍存在着“重文轻武”现象,军人士兵在社会中地位较低,并且不具备专业选拔制度,军队士兵年龄差距较大,甚至军饷发放管理也处于腐败状态,无论是军队实际作战能力还是作战理论指导都明显较弱,无法对其展开合理化思想文化教育,长此以往士兵的整体素质大幅度下降,在实际战斗中不堪一击。
战争历史经典电影《鸦片战争》观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赏析
战争历史经典电影《鸦片战争》观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赏析鸦片战争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第一次打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鸦片战争》观后感2000字,希望你会喜欢!《鸦片战争》观后感2000字:打开稍微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打开,也开始了中国近代史进程。
中国开始由封建君主制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9世纪中期,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需要越来越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也具有了征服世界各地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在当时,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生产力。
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而它本身具有扩张的本性,它需要足够大的活动空间,注定要征服世界落后地区。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对外扩张愿望强烈,又有印度作为在亚洲扩张的基地,从而英国成为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其根本目的是想要打开中国的经济以及原料市场,对中国掠夺廉价原料,并且对中国倾销商品。
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误差,就开始对华走私鸦片。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鸦片战争的失败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先进人士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形成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和运动,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鸦片战争期间,面对西方列强先进的武器装备,清政府中的一些先进人士逐渐认识到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落后。
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揭开了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序幕;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也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变化的主流。
近代史论文鸦片战争相关范文
近代史论文鸦片战争相关范文173年前,英帝国主义列强凭借着“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封闭已久的国门,中国近代史也随之拉开了帷幕。
在短短的20年间,中国却两度陷入了鸦片战争的泥沼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历史的背后留下的并不是空白,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原因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
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
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
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
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
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
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
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
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
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
第二年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
英、法获胜,得以调出较多的兵力转向中国。
俄国则因战败,企图用侵略中国来弥补损失。
美国积极向外扩张,采取与英、法勾结侵略中国的政策,第二次鸦片战争就这么开始了。
二、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毒害中国人民、阻止中国禁烟而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
战争结果,中国第一次向外国侵略者屈辱求和,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而独立的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苦难道路。
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侵略者压迫、剥削、欺凌的开端。
但鸦片战争又迫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中国近代化是鸦片战争的直接产物,因此,鸦片战争又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大纲 琦善与鸦片战争中的观点总结
我国近代史大纲琦善与鸦片战争中的观点总结一、我国近代史大纲我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历史。
这段时期经历了清朝的崩溃、列强的入侵、内忧外患的时局以及近代化的探索和挣扎。
在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影响深远,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变革。
二、鸦片战争中的观点总结在我国近代史中的鸦片战争是一个引人瞩目的事件,它不仅标志着我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我国传统社会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
对于这段历史,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以下是对鸦片战争中一些重要观点的总结:1. 观点一:鸦片战争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这一观点强调鸦片战争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我国与西方列强不平等交往的结果。
在这种观点下,强调了我国社会的封建性质和列强的侵略性质,并且认为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是我国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的开始。
2. 观点二:鸦片战争是我国国家体制的失败这一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我国传统国家体制的失败,是我国政府对内政治和对外政策的体现。
在这种观点下,强调了我国国家体制的和失败,指出了我国政府当时的种种弊病和,从而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利和我国的屈辱。
3. 观点三:鸦片战争是我国社会变革的契机这一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我国社会变革的契机,是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必要步骤。
在这种观点下,重点强调了鸦片战争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认为鸦片战争是我国传统社会的崩溃,也是我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开始。
对鸦片战争的观点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和价值。
而就本人而言,我认为鸦片战争确实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标志着我国与西方列强近代化文明的冲突,也引发了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这一段历史的总结和回顾,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我国近代史,并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鸦片战争与“中国观”的近代转换
The Opium War an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View"
作者: 刘向媛[1] 何志虎[2]
作者机构: [1]咸阳天王高中,陕西咸阳711302 [2]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陕西宝鸡721007
出版物刊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48页
主题词: 鸦片战争 “救亡的中国观” 萌生
摘要:“中国观”是对中国国情最基本的看法,以及在这种看法的指导下,人们是采取何种纲领和政策来处理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的,包括“中国疆域观”、“中国人民观”、“中国文
化观”和“中国主权观”等四项基本观念。
在长迭三千余年的古代历史中,中国人形成了“古
典的中国观”和“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都起过非常重
要的作用,但其中包含的“天朝大国”之类盲目自大心态却阻滞社会发展。
鸦片战争给中国以
巨大的影响,痛苦的战败经历迫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
科学全新的史地知识,使他们
的视野空前开阔,以全球为参照物反思中国,传统的“中国观”开始了近代转换:中国是“天朝”的观念崩溃了;“大国”的标准更新了,按新的标准,中国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国”;
中国的船、器和战法落后,是一个“弱国”;“天朝”与“大国”的观念相脱离,“弱
国”与“大国”的观念相结合;国家蒙羞,人民受害,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救亡的中国观”从此萌生。
鸦片战争观后感1000字_1
鸦片战争观后感1000字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顽强反抗,大力禁烟,并不断举行各种示威游行活动——烧洋馆,杀官员,原本强大的外国侵略者在人民顽强的抵抗下,退出城镇驻守山峰。
鸦片战争观后感1000字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
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观后感1500字
鸦片战争观后感1500字鸦片战争观后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痛苦的历史经验,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作为一名现代人,对于这段历史必须要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观看了一些影视作品和读了一些相关的历史文献后,我深深地被这段历史所震撼和感动。
首先,鸦片战争让我认识到中国在那个时期的国力衰退和内忧外患的困境。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值封建社会的盛衰之际,各种不公平的条约和不平等的待遇接连签订。
贸易逆差、鸦片泛滥等问题让中国的国民经济陷入了困境,而官僚体系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更加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而只有当西方列强的炮火砸到中国海岸线上的时候,中国才意识到自身的软弱和不足。
这样的历史教训让我深感痛心,也认识到国家的独立和强盛的重要性。
其次,鸦片战争也让我认识到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一些缺陷。
中国封建社会的思维和传统的礼仪观念限制了中国与外国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我们过于重视礼仪和仪式,而忽视了实际的国家利益和民众的福祉。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却利用了我们这种软弱和重视仪式的弱点,通过利益诱惑和军事威慑等手段不断强化他们在中国的影响力。
在那个时期,中国与西方列强的交往方式与异域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也能够看到民族意识觉醒的萌芽。
再者,鸦片战争也让我认识到一些历史人物的个性和作为。
林则徐、洪秀全、洪仁玕等历史人物在这段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林则徐作为一个爱国者和革新者,提出了反对鸦片的主张,他的力量和声音虽然没有阻止历史的车轮,但他的坚持和努力使他成为后世的楷模。
洪秀全则作为一个异乡人,他的维新思想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为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埋下了伏笔。
洪仁玕不仅是福建的一个领导者,也是一个爱国者,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牺牲为中国的抵抗鸦片战争做出了贡献。
这些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中有着其不可磨灭的地位和意义。
最后,鸦片战争也让我想到了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易。
这是一个以古老文明为底蕴、以改革创新为特点的历史进程。
鸦片战争是一个悲剧,但也是一个觉醒。
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
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摘要;鸦片战争的爆发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关系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文明之邦,在历史上中国在世界是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在世界历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历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的,中国的四大发明,医学,天文地理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在近代历史上却成为了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敢去挑衅几乎不会重重还击的受侵略者。
明朝后期,在女真族出现了一位出色的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他的统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击败。
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
明崇祯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远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兵入关。
此时皇太极已死,其子世祖福临在摄政王多尔衮的辅佐下,于同年五月攻占北京,四个月后清朝将都城迁至北京,开始了它在关内的统治。
从此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开始了他对中国的统治。
再此期间也出现了像康乾盛世这样的历史时刻。
但是由于长期的封闭国门。
只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无人能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与清史鸦片战争观的调适范红军(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收稿日期】2012-01-02[关键词]近代史鸦片战争观,清史鸦片战争观,调适[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5-0056-04总第642期Sum No.6422012年第05期No .05,2012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在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演变史上,鸦片战争乃必选史实。
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定位,史学界和中学历史教学界都一致认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为近代史鸦片战争观。
但是,从清史角度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清史鸦片战争观。
近代史鸦片战争观强调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质变而淡化了清史本身的内在连续性;清史鸦片战争观重视清史本身的内在连续性而淡化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质变。
举目时下的中学鸦片战争史教学,近代史鸦片战争观如观烛照,而清史鸦片战争观则晦暗不明。
因此,恰当地调适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化中学鸦片战争史教学大有裨益。
(一)近代史鸦片战争观的由来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救亡时期。
当时,空前的民族危亡促使一批史学家把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重心转向了揭示帝国主义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抵抗史,以增强团结御侮的民族凝聚力。
于是,鸦片战争就从一般性历史事件转变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蒋廷黼、陈恭禄、李平心等史学家所著的《中国近代史》都从鸦片战争写起,认为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近代反侵略的历史。
其中,李平心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他认为,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理由很简单。
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为国际资本主义浪潮所袭击,引起社会内部变化的一个重大关键;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巨大转变。
与史学研究相比,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学鸦片战争史教学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当时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并未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但是,鸦片战争作为反抗西方侵略的历史起点的看法日益彰显。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持的理论方法虽然与前述史学家不同,但是,在鸦片战争的历史定位上却表现出趋同性。
20世纪30年代以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一系列著作中反复申明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地位。
他认为,中国近代史就是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它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史学界和中学历史教学界普遍接受了毛泽东关于鸦片战争历史定位的看法,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也就从民国时期的一种史学观点上升为国家和政府的意志,相沿至今而成不易之论。
(二)近代史鸦片战争观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质变却淡化了清史本身的内在连续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史鸦片战争观的主流内涵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抵抗。
新中国成立以后,近代史鸦片战争观的主导一、近代史鸦片战争观聚焦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质变而易淡化清史本身的内在连续性内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1912年,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中首次使用“半封建的农业国家”来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1915年,列宁又在《社会主义与战争》中首次提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来说明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此时,“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还是两个相互分离的不同概念。
1926年,随着国民大革命运动的高涨,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第一次将两者联为一个完整的新概念,即“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以此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此后,这一概念就为中国共产党人所普遍认同和沿用。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从六个方面系统地概括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后来,毛泽东的“两半论”就成为新中国近代史学研究和中学历史教学“两半论”的基本立足点。
对于“两半论”的提法,史学界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是不同意用“两半论”来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曾经出现过“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宗法封建社会”“封建思想所支配的初期资本主义”等种种提法;又如,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倾向于使用“半殖民地社会”来界定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而不愿意使用“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
第二种观点是对“两半论”提出新理解。
传统观点一向是从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来分开论述“两半论”的,新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不能机械地把“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断为两截。
近代中国社会如何定性,学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异中求同,大家的讨论还是具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近代中国社会确实发生了与传统社会不同的一些大变化、大转折。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社会,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变化,从而形成了“变化”的时代观。
例如,李鸿章在1874年的《筹议海防折》提出,中国当时正处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此后,“变化”就成为学界对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特征的概括。
那么,这种变化始自何端呢?学界的主流观点定于鸦片战争。
因为鸦片战争是英国凭借工业革命之力持续地、正面地、大强度地撞击中国的开始,引起了中国社会内部持久地、剧烈地、全面地变革。
鸦片战争之前,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俄罗斯等国家虽然已经叩响了中国的大门,但是,这种撞击毕竟是零星的、时断时续的、局部的,它并没有引起中国社会内部的剧烈变化。
总之,近代史鸦片战争观的核心在于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质变。
任何史学观点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一味地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就会带来历史思维的僵化,形成历史认识的误区。
近代史鸦片战争观的僵化人为地割裂了清史本身的内在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历史学二级学科的分类来看,鸦片战争划分了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也把完整的清史拦腰截断,鸦片战争以前的清史属于中国古代史,鸦片战争以后的清史属于中国近代史。
第二,从史学研究来看,清史学者与晚清近代史学者各为畛域,清史学者很少关注晚清近代史,晚清近代史学者也很少溯及清代前中期的历史。
通史性著作如此,学术论文索引的编排亦如是。
第三,从历史教学来看,鸦片战争史教学往往笼统地罗列晚清社会的历史表象,很少深究其渊源性的内在制度根源,缺乏说服力。
所以,在近代史鸦片战争观的局限性日益固化的情况下,清史鸦片战争观或许可以弥补其不足。
对于鸦片战争的发生与失败,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一般会强调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帝国主义的外在侵略本性,它虽然迎合了近代屈辱民族情感的宣泄,却遮蔽了对历史内因的理性深二、清史鸦片战争观重视清史的内在连续性却易淡化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质变究。
实际上,在国内外史学界,从整体清史的角度来探究鸦片战争史的观点也一直不绝于书。
其中,美国“哈佛学派”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费正清和邓嗣禹从清朝传统的纳贡制度梳理出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世界秩序”观,据此分析鸦片战争发生与失败的深层文化观念原因,并指出这是清朝官僚等级制政治结构在对外政策上的反映。
徐中约认为,即使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的起点,也仍需要熟悉清朝前中期的制度,如果对这些制度不甚了了,就很难理解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的转化。
蒋廷黼认为,对于李鸿章提出的近代大变局,需要考察其由来。
李文海认为,认识鸦片战争以后晚清社会性质的巨大变化,就不能把晚清史与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割裂开来。
循此思路,下面对鸦片战争的内因稍加分析。
提及鸦片战争的成因,中学历史教师已经形成一个模式化的分析框架: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军备废弛、闭关锁国。
试问,这些历史表象背后的历史本因又是什么呢?这恐怕就会涉及清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其治国策略又会衍生出一系列的制度架构,而这些制度架构又会演化出应对外来冲击的种种历史行为。
所以,笔者始终认为,鸦片战争史的教学,如果不能触及清朝最高统治者内心深处的统治思想,仅仅停留在泛化的历史表象,那么,这样的教学难免流于肤浅。
清朝的统治思想离不开所处的内外环境。
在清朝前中期,从外部环境看,来自外部的冲击虽有,但持续性和强度都不大。
从内部环境看,一是边疆少数民族问题,虽然一度突出,但在恩威并施下也“四夷宾服”;二是占绝大多数的汉族问题,虽然统治者口称“满汉一家”,但内心的防范意识一直没有放松。
所以,清朝前中期的统治思想就是“防内”为上,以求政治稳定。
为此,牺牲发展也在所不惜。
“防内”统治思想在清朝制度的各个层面都有体现,限于篇幅,也由于鸦片战争与清朝的军事制度直接相关,下面就重点探讨一下“防内”思想在清朝军事制度上的表现,庶几能够窥探鸦片战争失败之内因。
1.“防内”思想使“重文轻武”渐成社会风尚。
在清朝前中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武将的品秩和薪水虽高,却无文官治民理财的实权,文科举成显途,以拉硬弓中试的武将沦为一介鲁莽武夫。
督抚将兵,防内治民尚可,一遇强劲外敌则难免纸上谈兵。
2.“防内”思想使清军的治安警察色彩浓重,防外敌的国防军职能淡化。
一是以满人为主的八旗监视以汉人为主的绿营,以满防汉。
二是把汉人武装的绿营进行分散驻扎,以汉人防汉人。
内地绿营主要是镇压叛民、弹压盗匪,沿海绿营主要是缉捕海盗。
据茅海建的考证结论,清军营以下部队没有集中驻扎于一处营房的,而是数名、十数名、数十名、最多数百名分散在汛、塘、卡、台等要冲之地。
三是分散驻扎的绿营兵出于给养的方便,平时都在家中生活,上班值勤,下班回家。
为了供养家眷,许多兵丁都兼职赚钱,开茶室、做买卖、当帮工、修脚、搓澡不一而足,甚至还有走私鸦片的,“兵匪”之名并非空穴来风。
3.“防内”思想使清军的武器研制长期停滞不前。
在清军武器装备史上,火器技术的快速提升是在明、清争夺天下之际。
当时,明朝聘请西方传教士制造火器,一度重创八旗兵。
满洲人迅速仿制明朝火器,火器技术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
但是,明朝灭亡以后,大规模战争结束,清朝对火器的改进动力渐失,致使火器技术长期低水平徘徊。
一是火器的普及率低。
当时英国已处于初步发展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
例如,据茅海建估算,就全国范围而言,鸟枪手与刀矛弓箭手的比例大约是5:5。
二是火器的使用年限长。
据茅海建考证,在一般情况下,鸟枪使用几十年极为平常,有的竟达166年之多。
三是火器技术还停留在明清之际的水平,以致有“土枪土炮”之谓。
清军的鸟枪发射前须从枪口装填火药,再塞入弹丸,以火绳为点火装置,遇到风雨天则极难点火,存在射程近、射速慢的致命伤。
英军枪支的点火装置是摩擦式或撞击式,射速快、射程远。
清军的火炮铁质差、炮壁厚而粗糙、难移动瞄准而易炸裂自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