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城市题材纪录片及其发展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_信息传播
252
一、新疆城市题材纪录片的界定1、纪录片与城市
纪录片是电影电视自诞生以来,最早出现的影视艺术类型,世界上最早的电影影像和最早的电视节目均带有强烈的记录性质,这说明记录是电影电视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城市是人类社会进入工商业繁荣阶段后,群体聚集而居,且不用通过农业劳动就能够获得满足生存的基本生活物质以后出现的文明产物。
城市和城市人群是纪录片最早的表现的对象,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对城市的记录,其实就是用影像来书写现代人类社会的历史。
城市是纪录片永恒的主题之一。
现代城市和纪录片的关系,就像是“母子关系”,现代城市是母体,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漫长的孕育之后,纪录片诞生了,在这过程中诞生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城市纪录片,如:《持摄影机的人》、《寻找小津》、《柏林:城市交响曲》、《时间与城市》等。
2、纪录片与新疆题材
纪录片是以现实存在的人或事为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通过对其长期的艺术观察所展现出来的能够引起观者思索的影视艺术表现形态。
它以真实为原则,以真实打动人。
当纪录片与新疆题材结合在一起,便变产生了奇妙的变化。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电视栏目《文中有话》中曾说过:“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是伟大的四大文明。
真正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新疆,别的地方没有。
”1
短短的几句话就把新疆的文化和历史地位高度概括,并诠释得凝练而精辟。
新疆作为一个多种文化交织,集多种自然,人文风光于一体的特殊地区,纪录片在此有着无尽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纪录片学者都把新疆称为“纪录片的天堂”。
我把新疆题材纪录片分成两个层次:广义上的新疆题材纪录片是指以新疆元素为创作选材的纪录片,只要是创作的主要对象是新疆,均可纳入到这类纪录片中;狭义上的新疆题材纪录片是指以新疆的纪录片人为创作主体,创作出来的以新疆为表现元素的纪录片。
以新疆元素为创作选材的纪录片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拍摄者来说,都是最为广泛的,其中不乏像《丝绸之路》、《西域响土》、《新丝绸之路》、《回家的路有多长》等这样的优秀纪录片。
而新疆的纪录片人创作的纪录片更是把视角放在新疆以及新疆众多的民族景观上,如《刀郎乐人》、《家住沙漠中》、《远去的老马》、《奔腾年代》。
二、新疆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1、新疆题材纪录片数量锐减,但不乏精品之作
近十年来,由于新老交替、人员结构不合理、经费短缺问题,新疆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数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仍不乏有精品之作。
例如,2008 年,由新疆电视台选送的纪录片《寻找第一只鸟》和《刀郎乐人》获得第七届金鹰节暨第 24 届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
2010 年导演石峰,李光华的作品《最长的冬天》纪录了2010 年冬天,一场六十年不遇的连续暴雪灾害中,北疆雪原上的生命故事。
2011年新疆电视台投入创作了系列纪录片《百年新疆・老照片》,以多位一百年前来新疆探险研究的探险家为视角,纪录了新疆的百年历史。
2
2014年,在第五届“金熊猫”纪录片节中,新疆
电视台选送的两部纪录片《奔腾年代》与《河狸的故事》分别获得2014“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社会类亚洲制作奖和国际纪录片评选自然类及环境类亚洲制作奖、最佳摄影提名奖。
《奔腾年代》共12集,展现的是新疆一南一北的塔里木河、伊犁河流域居民的生活变化,而《河狸的故事》则展现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河狸的生存环境。
2016年6月,自由摄影师库尔班江・赛买提众筹的一部纪录片《我从新疆来》,火遍全国各地,该纪录片围绕在世界各地工作生活的来自新疆不同民族的18位新疆人,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对新疆人身份的理解和他们的梦想。
纪录片一共六集,一经播出获得了广大观众和业界的认可。
2、重视民俗和自然类题材,缺乏城市题材作品
纵观新疆纪录片历年来的作品,无论是选材还是创作,民俗类和自然类纪录片都占了绝大多数,社会类题材相对较少,缺乏对城市题材的关注,题材范围相对局限。
以新疆电视台为例,从2000年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成立到2015年,新疆题材纪录片9次问鼎中国电视金鹰奖并在上海国际电视节、“金熊猫”纪录片节、法国国际人文电影节、德国哥廷根国际人类学电影节中多次获奖。
1994 年—2015 年间,新疆电视台共创作纪录片 120 余部,其中民俗类、自然类纪录片占总数的80%以上,城市题材作品较少,题材范围相对局限是新疆纪录片创作的最大问题,因此关注新疆城市题材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注新疆城市人群生存命运,表现新疆城市
人的生存状态,并从对人的关注中,透视出对新疆社会的描述,进而探寻出生命的意义、生存的意义。
随着历史的演变与发展,城市的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窗口。
新疆纪录片对这一类型题材应该予以重视。
但是除了新疆早期的几部纪录片如《繁荣的博尔塔拉》、《隔壁明珠石河子》等和近几年的《Do Re Mi》、《人民公园》以外,基本没有涉及城市题材的片子,缺乏对现代社会,城市人群的关注,视角单一。
三、今后的创作思路
创作者除了要做到立足新疆和表现新疆辽阔壮美的自然资源以外,更应该用摄像机记录下那些行将消失在城市化浪潮中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更应该关注那些工作和生活在新疆的城市人群的状态,探索出一条不偏向意识形态宣传、不过分关注市场利益的纪录片创作之路,并做到坚守人文精神,这应是我们今后创作的主要方向。
从另一方面来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和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确立,新疆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新疆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城市,从牧民、村民转变为市民。
新疆纪录片以人文、自然等题材为主的局限与新疆城镇化的进程非常不协调,急需提升新疆城市题材纪录片的数量和占比。
由于题材上的缺失,再加上信息传输上的不对称,造成了世人对新疆、新疆人的生活状态存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甚至谈疆色变,要消除恐惧则必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
创作更多更好的新疆题材文艺作品,将一个多彩的、真实的新疆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必要手段。
也是丰富新疆各族群众文化生活,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王磊(1983~),男,讲师,东北师范大学艺术学硕士,现为伊犁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实验室主任。
注释
1以上内容为2009年07月30日上海艺术人文频道播出的《解读季羡林》第四集《新疆之谜》中季羡林接受采访时所说。
2吴琛琛.新疆纪录片的审美选择与价值建构[D] 新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5):8
新疆城市题材纪录片及其发展现状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