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地理高考试卷分类汇编1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当今全球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地球上的各个区域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合作和协调已成为共同发展的关键。

然而,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突出。

如何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际联系的影响区际联系指的是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人员等方面的联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联系对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例如,全球贸易的发展导致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跨国污染等问题,加剧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区域协调的重要性区域协调发展是为了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而采取的一种协作方式。

只有各地区之间充分协调合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环境保护方面,区域协调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环境问题往往是跨区域性的,需要各地区共同应对,制定统一的环境政策和措施。

环境保护的挑战环保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需要各国和地区共同努力。

但是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环境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资源的共享与耗尽、跨国污染的溯源和处理、环境标准的统一等问题,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克服。

创新环境保护理念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目标,需要不断创新环保理念。

例如,推动绿色发展,倡导循环经济,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促进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是关键的举措。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区域协调、创新环保理念,我们可以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各国和地区共同努力,共同建设一个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以上是关于“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的文档,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全国通用2024_2025三年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全国通用2024_2025三年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单选题(2024·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地区略图。

完成下面1-2题。

1.与旧金山比,洛杉矶水资源较少的主要缘由是()A.气温较高,蒸发量大B.山脉阻挡,降水量小C.洋流影响,降温减湿D.河流短少,径流量小2.从区域外调水对洛杉矶的影响有()A.削减城市水分蒸发B.减轻城市地质灾难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D.增加城市内涝风险【答案】1.D 2.B【解析】1.由图可知,与旧金山比,两地纬度相差不大,都受寒流影响,气温相差不大,与题意不符,AC错误;洛杉矶较旧金山纬度低,受来自太平洋的西风影响时间短,降水较少,B错误;读图可知,旧金山处于两河交汇处,河流径流量大;洛杉矶所在地河流短少,径流量小,水资源较少,D正确。

故选D。

2.由所学学问可知,从区域外调水对城市水分蒸发及水资源利用率影响不大,AC错误;从区域外调水可以缓解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产生的地面沉降问题,减轻城市地质灾难,B正确;城市内涝是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实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难的现象,与从区域外调水关系不大,D错误。

故选B。

(2024·山东·高考真题)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某省一些服装企业为缓解成本压力,将总部和部分生产部门留在国内,把欧美服装订单转移到东南亚进行加工。

在此过程中,该类服装企业自带技术和丝绸、刺绣等原材料,同时携手与其在工序上联系紧密的相关企业共同“走出去”。

据此完成下面3-5题。

3.该类服装企业“自带原材料”主要是为了()A.缩短加工时间B.保证产品品质C.降低生产成本D.加强文化沟通4.该类服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携手相关企业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自身技术更新B.增加当地就业机会C.共用当地基础设施D.提高服装生产效率5.该类服装企业须要在东南亚配套的服务部门是()A.设计询问B.展览销售C.金融保险D.专业物流【答案】3.B 4.D 5.D【解析】3.自带原材料并不能对生产加工环节产生影响,不会缩短加工时间,A错误;自带原材料,可以保障原材料的品质,有利于保障产品的品质,B正确;自带原材料,会加大企业的运输成本,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C错误;自带丝绸、刺绣等原料,可以促进文化的沟通,但不是企业的主要目的,D错误。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测试题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测试题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测试题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解决“长三角”地区能源紧缺的措施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不可取的是A.西电东送B.建核电站C.研究开发新能源D.大力推广石油发电2.下列关于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举措中,能有效解决珠江三角洲能源紧缺的是①南水北调②南磷北运③西电东送南线工程④西气东输南线工程⑤北煤南运⑥北水南调A.①③B.②⑤C.④⑥D.③⑤读图,完成3→5题。

3.国家重点建设的下列工程与该区域关联不大的是A.西电东送工程B.南水北调东线工程C.三峡水利工程D.西气东输工程4.在对该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可能引起A.土地荒漠化B.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C.次生盐渍化和地面沉降D.水域面积减少5.北方地区局部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①水资源总量少②土地和耕地面积大③人口少④水资源利用率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008年受缺煤停机和电厂检修等影响,山东遭遇了十年不遇的“电荒”。

除了山东省外,还有个别省份用电缺口亦创下新高。

读我国某年度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完成6→7题。

6.图中显示我国不同区域电力生产与消费存在着地区差异,以下描述正确的是①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②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③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④中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7.上述差异的存在为区域资源调配提供了条件。

我国东、西部之间能源调配对西部地区的有利影响是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②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③缓解能源紧张状况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俄罗斯决定修建“泰纳线”输送石油。

中日双方就修建“安大线”(安加尔斯克至大庆)与“安纳线”(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展开竞争。

同时俄承诺将修建至中国的输油管道支线。

据此回答8→9题。

2013届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解析

2013届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解析
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 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 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交通方 式、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 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学法指导】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在a阶段,该国人口主要迁移
至甲地区,b阶段出现了新的人口迁入地,c阶段人口的迁
移方向发生了显著变化,甲地区由原来的人口迁入地成为
了人口迁出地,说明甲地区的核心区地位有所下降。第(2)
题,读图可知,该国最早的核心经济区位于该国的东北部,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该国的西部、南部和东南部出现了新
【典例1】► (2011·江苏地理,29)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 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材料二 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 统计图。
图1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针对训练
1.读下面两幅中国民居图片,回答(1)~(2)题。
(1)甲图中的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 )。
A.炎热干旱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热而多雨的气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2)乙图中的民居具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迁徙
习惯,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春洼——地势低的地方可避开风沙,且牧场融雪早,往
答案 (1)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以盆地、山地为主

2013年高考真题地理学科分类汇编1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2013年高考真题地理学科分类汇编1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单选题(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23~25题。

1.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答案】B【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 故选B项。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答案】D【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

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答案】A【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提取数据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考点定位:工业区位与分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解题思路】 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专题检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专题检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专题十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专题检测时间:50分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60分)艾尔瓦河位于美国西北边陲,主干流长72km,流域面积约占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20%。

位于该河流的艾尔瓦大坝、格林斯峡谷大坝分别建于1913年和1927年。

大坝建成后,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影响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

该地纳入美国国家电网系统后,在2012年和2013年先后拆除了这两座大坝。

下图示意艾尔瓦河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修建艾尔瓦大坝的主要目的是( )A.发电B.防洪C.航运D.灌溉答案 A “大坝建成后,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纳入美国国家电网系统后拆除”,说明修建艾尔瓦大坝的主要目的是发电,A正确。

2.两座大坝运营后期,其经济效益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库区泥沙淤积严重B.周边区域用电量减少C.鲑鱼的渔获量减少D.奧林匹克国家公园的修建答案 A 两座大坝运营后期,由于水库拦水拦沙,库区泥沙淤积加重,导致蓄水量减少,发电量减少,经济效益降低。

故选A。

3.艾尔瓦河原两座大坝之间河段,在大坝拆除后( )A.河面宽度增加B.地下水水位上升C.洪涝灾害加剧D.水体污染减轻答案 D 艾尔瓦河原两座大坝之间河段受上下游大坝拦水影响,水流缓慢,水质最差;大坝拆除后,河流流速加快,水体污染减轻,D正确。

河流流速加快,侵蚀加强,深度增加、河面宽度减小,A错误。

河流流速加快,下渗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洪涝灾害减轻,B、C 错误。

空间基尼系数是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一种指标,空间基尼系数值越接近0,则该地区的产业分布越均衡,值越接近1,则产业集聚程度越高。

如图为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示意图。

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不及珠三角地区的1/3。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4.2014年与2005年相比,广东省制造业的变化( )A.珠三角地区集聚程度提高B.粤东地区集聚程度最高C.粤西地区空间分布最均衡D.粤北地区空间分散化明显答案 D 由材料可知,空间基尼系数值越接近0,产业分布越均衡;越接近1,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越高。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社会协同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社会协同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社会协同简介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区际联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也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挑战。

本文将讨论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协同实现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区际联系的重要性区际联系指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地区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这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投资、实现资源共享以及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区际联系,地区之间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然而,区域协调发展并非易事。

由于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政策体系等存在差异,导致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平衡,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协同的作用在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社会协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协同指的是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

通过社会协同,各方可以共同推动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发展目标。

实现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社会协同为了实现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社会协同,需要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加强政府间合作不同地区之间的政府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政策和规划,推动区域发展。

政府间的合作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组织、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来实现。

2. 激发企业参与企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方式来吸引企业参与。

3. 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在推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提高其参与度和影响力,促进社会协同的实现。

4. 增强个人参与意识个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参与对于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组成,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关注点,旨在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紧邻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区际联系作为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长三角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际联系密切,互相依存、互利共赢,不断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合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互补协调,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强化各地间的协作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集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与发展现状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整合长三角地区的资源,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升级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不仅通过深化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还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国内外资金投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然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地区内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升级速度不一致,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实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共享。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际联系需要更加紧密,加强互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为应对这些挑战,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大对一体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开展第二节产业转移[知识结构分析]本章节紧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根本思想,在内容上,产业转移上承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等相关知识点,下接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是区域联系影响区域开展的例证之一。

本章节研究蕴含区域地理学的根本思想,表达区域的差异性与联系性、整体性与开放性,即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各具特性、各要素及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特点。

并说明区域地理学研究为区域开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一门实用科学。

[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2中学习了工业区位相关知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大势有所了解,在必修3的学习中对区域联系有一定认识,对区域分析、区域开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形本钱章节学习的根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述产业转移的根本概念、分类;2、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3、概括产业转移主要方式与地区转移规律;4、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开展的影响。

5、分析产业转移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启示。

6、讨论产业转移对我省开展的影响与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渗透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比照法、归纳法等方法的学习指导。

通过对实例材料的思考、探究、讨论与合作分析,使学生确实感受和构建知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供充分材料,运用典型案例激发探究思考欲望,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第1、2课时),感受当前世界背景下,我国、我省开展的机遇、成就与危机,培养学生开展民族经济的自豪感、使命感与紧迫感〔第3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二、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对区域开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1、活动教学法。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情感体验,发现区位因素变化导致产业转移。

2、问题-发现法。

提供分层次的问题与材料,并进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自行分析发现知识、构建知识。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开展。

这是本节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和深入。
03
区域协调发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 内,各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 、生态等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发展。
特点
强调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追求经 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共赢。
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区际联系的重要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区际联系,可以实现资 源、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 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
展。
推动经济增长
区际联系有助于打破区域市场分割 ,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推动经 济增长。
加强社会文化交流
区际联系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包 括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助 于增进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 合作。
07
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区际联系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加强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可以促进资源、要素和人口的流动,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 政策,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市场应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 合作;社会应积极参与区域发展,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
通过加强区际联系,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也会反过来促进区 际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相互制约
如果区际联系不足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就会对另一方产生制约作用。因此,要实现区际 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和合作,同时推动区
产业转移与升级

2013高考汇编地理解析版--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2013高考汇编地理解析版--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八单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2013·高考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

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2.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解析:“昆明水少”与“滇池水脏”的因果关系及图中“滇池概况”信息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

第1题,滇池属于外流湖,水体更新周期长,是因为流进和流出的水都较少,而流域面积的大小影响着流入水量的多少,图中的信息也说明了这一点,据此确定A、C项是正确的;昆明地区并非全年高温,D项错误;径流季节变化大,不会造成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排除B项。

第2题,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把其他流域的水调到滇池,可以增加滇池的水量,加快水体循环更新,从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但不能改变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对流域内的降水不会产生多大影响,据此排除A、C项。

答案:1.AC24.BD(2013·高考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下题。

3.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解析:选D。

读图可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说明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迅速提高,也没有超过第三产业。

4.(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促进城市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促进城市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促进城市发展引言城市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重要空间。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区际联系的意义区际联系指的是不同城市、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互动和合作的过程。

区际联系能够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机遇和空间。

通过区际联系,城市可以借鉴他地的成功经验,吸取他地的优势资源,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

区际联系的方式区际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城市间的友好交流、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

例如,城市间可以建立友好关系,促进政府间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同时,城市间也可以开展经济合作,建立产业联盟,共同打造优势产业链。

通过多种方式的区际联系,城市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区域协调的重要性区域协调是指同一区域内不同城市、地区之间在规划、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协调和合作的过程。

在城市群发展中,区域协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合理的区域协调可以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保障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的实践实现区域协调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有序协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区域规划、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合作等方式来实现区域协调。

例如,可以建立跨区域环保联盟,共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可以推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协同发展。

促进城市发展的总结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群的共同发展。

同时,在同一区域内各城市之间进行协调和合作,可以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只有加强区际联系和实施区域协调,城市发展才能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前行。

本文探讨了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参考,共同推动城市发展进程的更加健康和稳定。

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1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1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自主预习固根基 主干引导 夯基固本『自主学习』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因素方面(2)源不匹配。

2.工程概况[自我探究] 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我国有哪些著名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提示 资源的分布、生产和消费的不匹配。

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川气东送、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1)(2)2.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1)(2)(3)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1)具体原因(2)[自我探究] 如何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提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国际合作,多渠道进口能源;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等。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1)(2)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1)(2)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11天然气减少农民对12薪柴的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13环境压力[自我探究] 西气东输可以带动哪些产业?提示促进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带动天然气化工业、电力工业的发展,带动钢铁、建材工业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

『自我反馈』1.“西电东送”有利于东部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是因为(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答案 C解析西电东送的实施,减少了东部地区煤炭的使用,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下图中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读图回答2~3题。

2.若甲表示我国的东部地带,乙表示西部地带,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 ) A.水源B.资金C.天然气、电力等能源D.先进技术答案 C解析结合选项,我国西部地带调往东部地带的主要是天然气、电力等能源。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引言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

二、区际联系的含义和特点区际联系指的是不同地区、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合作。

区际联系的特点主要包括:1.相互依存性:不同地区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性也在增加,一个地区的发展往往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

2.资源互补性: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3.政治关系:区际联系还受到各国政治关系的影响,政治稳定和友好关系能够促进区际合作和发展。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际联系的基础上,不同地区之间实现均衡发展和协作。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的健康增长。

2.提升生活水平:不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公平分配,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促进社会和谐: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减少地区间的差距和不平等现象,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影响区域联系和协调发展的因素1.地理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联系和合作。

2.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会影响其在区际联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3.政治因素:政治关系和政策的稳定度会对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程度。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1.制定优惠政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

2.建设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间的交通、通讯等便捷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加强规划引导:政府可以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引导不同地区间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高中地理: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

高中地理: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

高中地理: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主要目标市场,建设从新疆至上海、广州、香港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

因此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②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对东部地区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②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

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4)对环境的影响①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②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产业转移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1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17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单选题(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23~25题。

1.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答案】B【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答案】D【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

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答案】A【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提取数据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考点定位:工业区位与分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解题思路】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3年高考地理艺术生专用精品复习资料 专题23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学生版)

2013年高考地理艺术生专用精品复习资料 专题23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学生版)

2013年高考地理艺术生专用精品复习资料专题23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学生版)【自主梳理归纳】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存在着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存在_______________(1)东部沿海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但,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西部地区因限制,不能充分开发利用。

2.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为主,带来一系列。

(2) 给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

(3)具有清洁优势的,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1)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

(2)四大气区:XX、、川渝、。

(3)油气发展战略:稳定,发展。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1)推动,增加就业机会,拉动。

(2)将资源优势转变为,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1)缓解了能源,优化了能源。

(2)发挥了优势,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及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_____________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1)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有利于改善。

(2)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带来的环境压力。

四、产业转移概况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___________产业转移和___________产业转移【注意提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的区别工业的跨国或跨地区转移,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现象。

对此问题的理解要紧紧抓住两点,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的差异;其次是把握其影响的主要工业区位因素。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地价便宜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23~
25题。

1.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B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
【答案】D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
【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

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
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
导向型工业
【答案】A
【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
提取数据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
合能力
考点定位:工业区位与分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解题思路】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故选A。

二、双选题
(2013高考题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

读图回答23~24题。

4.“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

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答案】A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影响陆地水体更新自净能力的因素,中等偏难。

【解题思路】该题目设问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也就是其更新慢的原因,联系所学水循环相关知识,即水循环速度较慢的原因。

A、C入水和出水量小,更新慢,周期长;B选项,该地为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对于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D选项全年高温,有误,昆明四季如春,且蒸发量大应为更新快、周期短的原因,故选AC。

5.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答案】B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题思路】跨流域调水是对水循环中地表径流的影响,不会影响到该区域的降水状况,故排除A;也并不能减少昆明污染物的排放量,故排除C;本题关键在于材料中“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的叙述,所以选择B,增加来水量,加快水体更新,解决滇池水脏问题;D选项,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昆明水少的问题。

三、综合题
6.(2013高考题浙江卷)(26分)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

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1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

图2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
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1)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 。

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
游项目有 、 、 。

(10分)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
成为我国铁矿砂等
大宗商品重要中转
地的主要原因。

(8分)
(3)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
作用的差异。

(8分)
37.【答案】
(1)大气污染物排放少;风力大,稀释自净能力强等。

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雕、海鲜美食等。

(可任答三点)
(2)舟山群岛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解析】本题以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的国家级新区的素材为载体,综合考查环境、旅游、港口、产业结构等相关知识。

第(1)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境质量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从题中所给的信息可以得出,舟山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少,沿海地区,海风较大,风力大可以使空气质量提升。

同时受海洋的影响大,海洋对其空气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

舟山普陀山山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所以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发旅游资源,如发展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雕、海鲜美食等。

第(2)题,本题考查舟山港的区位。

港口的区位因素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中包括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域条件有舟山群岛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

陆域条件也有货物集散地、便利的交通。

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舟山港辐射范围广。

我国长江流域的钢铁工业发达,铁矿进口量大,主要的运输方式是海运。

第(3)题,本题考查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对城市化的影响。

根据图示:2007年-2010
年舟山
第37题图1
第37题图
2
市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有限,转移的人口较小;大量的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7.(2013高考题天津卷)(30分)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茶树适宜生长在温度为10~35℃,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

图6 图7 黄山云海
(1)图6中所示甲、乙两地区,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是。

你是依据图6中哪些信息判断的?请列举两条并说明。

(9分)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2)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

(6分)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3)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6分)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4)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7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6分)
(5)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3分)
12. 【答案】(1)乙地。

乙地位于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根据等高线特征判断,乙地地形为低山、丘陵。

(2)就业机会多(劳动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接近)。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

(4)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处俯视);选择合适的时机。

(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即可)(5)保障游客安全。

【试题立意】本题以安徽省区域图为背景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人类产
业活动的区位因素、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旅游景观的欣赏和旅游活动的设计)。

【解题思路】
(1) 考查茶树的生长条件,难度偏易。

题干中有“茶树适宜生长在温度为10~35℃,年降水
量在800毫米以上。

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乙在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在800以上,从等高线图中可看出为低山丘陵去,排水性能良好。

(2) 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在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同时要考虑迁
出地与迁入地的空间距离。

(3) 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本题解答时要注意是对“城市产业的影响”,而不是对城市的影
响。

(4)考查的是旅游地理中旅游资源欣赏的内容。

云海属气象景观,故要在高处选择时间。

(5)本题考查旅游活动中的安全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