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综合》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1927年11月到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 从1978年至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1987年当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D
* 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城市合办和乡村豪绅阶级政权
*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体现生产关系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 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
* 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 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G
*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 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 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下列错误的是: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 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
* 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 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和主体是:学生运动
H
*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依据他:对社会的贡献
*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J
* 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 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 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 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
P
*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Q
*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 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R
* 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 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物质关系决定的
* 人的价值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这是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过程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 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也是其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 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 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 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 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 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S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 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们服务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稳定
*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 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 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 所有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T
*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 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 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 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红军的领导,明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是在:三湾改编
W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 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
*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 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和平赎买
* 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 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梯次推进
* 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 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 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 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 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团结和合作
* 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关系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 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 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 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X
* 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 下列不正确的是:无产阶级领袖是历史的主人
* 现价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 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Y
* 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 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
* 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 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 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Z
* 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的是:陈云
* 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 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 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 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 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 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 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 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 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法宝作用发挥的是:党的建设
*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 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 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 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 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 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 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 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唯心论
* 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 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简答题按首字拼音排列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反之,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16、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和两者的关系。
国家的类型亦称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家的形式亦称为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15、何谓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何区别。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即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杨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
首先,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变化,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其次,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是绝对的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简单的消灭;再次,否定观否认客观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
30、简述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如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知道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的一句,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如何坚持这个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始终如一地搞好经济建设,决不受任何干扰。
25、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论述。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生产力,而没有也不需要解放生产力的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
第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邓小平既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使二者成为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四、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
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五、把发展过程同最终结果统一了起来。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把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24 、简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除了因为这一理论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表现在它坚持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
何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首先,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再次,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的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20、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生产力目标与价值目标二者是互为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