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析认为 , 江汉平原湿地生态 系统受到 自然 因素和人
为不 合理 开发利 用 因素 的影 响 , 主要 包 括 地貌 脆 弱
因子 、 气候脆弱因子、 水文脆弱因子 以及过度围湖造 田、 过度利用湖泊资源、 超标污染物排放等 ; 脆弱生 态环境表现为灾害频繁及强度增加、 土壤沼泽化严 重、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等 ; 同时, 提出了有效的 生态系统恢复措施。王江 山【 根据青海省生态环 2
D i 主编【 的( a r’ SrcsSc t eedne ay l l N tes e i :oia D pnec 盯 u ve el
o a rEo sm ) n t e c y e s ̄书的出版以及 Cnt z 等 J N u ot os n aa
将青海省生态系统分为 自然水资源、 草地生 的文章“1 l fh o ’ eo s m s v e ad 境特点 , , e a e e r s c y e rc I vu ot w d s t e is n l 土地生态、 农业生态、 林地生态 、 土地沙漠化及沙 nta cpa 在{ a r _ a r ail N t e k的发表才真正成为当前 态 、 u l t” u} 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内容。而这两类评价在研究 内容
和方法上均存会环境等 7 个子系统 , 每个子系统中选 择若干评价因子建立 了青海省生态环境评价系统, 并开展业务服务 ,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 益。汪朝辉等n 论述 了洞庭湖 区 自然生态系统 的 组成和分类, 并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进行 了综合
区域生态环境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 心和基础 ,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能反映区域经济
÷ 资助项 目: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新技术推广项 目 C A G 05 4 M T 2 0M 3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进展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进展
标 体 系 的原 则 。 对 与 城 市 生 态 环 境 质 量 相 关 指 标 的 层 次 化 针
城市 生态环 境系统 的主要特 征和发展 状况 . 科学 地反映 城市 生态环 境 的内涵和 目标 的实 现程度 。选 择具有 代表性 、 比 可 性 、 可靠 性 、 操作 性 的评价 指标 是城 市生 态环境 质 量评 价 可
对观测 的 2 指标 应用 层次 分析 法确 定 各指标 的权重 . 4个 并
运用 城市 生态 环境 适宜度 模 型评价 分析 了福 州 市生态 环境 问题 。 城市 人 I密度偏 大 、 市功 能布 局与 土地 利用 不合 对 : 1 城 理、 城市热 岛效应 明显等 问题 作 了进 一步 的探 究 王平 等 人 首次对南 京市生 态环境进 行系统调 研 . 出了形成评 价指 提
关键词 城 市生态环境 指标体 系 研 究进 展
中图分类 号 :2 X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9 6 (0 1 4 0 8 一 3 17 — 0 42 1) — 0 9 O O
的生态环境评 价指标 体系 , 主要从 生态体 系的结 构 、 功能 、 协
调 度 来 考 虑 , 抚 顺 市 的 城 市 生 态 环 境 作 了 评 价 研 究 . 果 对 结
城 市生 态环 境评 价是 针对 城市 这一 复合 生态 系统 的社
会 生活 、 经济 生产 和 自然环境 3个方面 的运行 状态进 行 的综 合 评价 。 随着城 市化速度 的加快 , 市面临着 诸多 问题 。 城 如人
表明. 抚顺 市城 市生 态化 程度 较低 . 在城 市生 态 系统 的结 并 构 上 、 能上 、 调度及 可持 续发 展上 提 出 了相 应 的对 策与 功 协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阳文锐 王如松**黄锦楼 李 锋 陈 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摘 要 生态风险是当前环境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着重关注化学、物理和生物的胁迫因子可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的有害影响.生态风险评价对科学制定环境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地管理,必须预测不利生态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减小其对于生态系统或某些组分的损害程度.本文对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工具以及研究趋势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生态风险评价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认为在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要关注城市生态风险,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关键词 生态风险 风险评价 环境管理文章编号 1001-9332(2007)08-1869-08 中图分类号 F205;X862 文献标识码 A E cologica l r isk a ssess m e n t and its resear ch pr ogr ess .YANG W en 2r u,i WANG Ru 2song ,HUANG Ji n 2lou,LI Feng ,C HEN Zhan (Sta teK e y L a bora tory of Urba n and Re giona lE cology,Re 2se a rc h Ce nte r for Eco 2Environmenta l Sciences ,Chinese Ac ade my of Scie nces ,Beiji n g 100085,Chi 2na ).2Chin.J.A ppl .E c ol .,2007,18(8):1869-1876.A bstra ct :E col o gical risk is a hotspot in the presen t envir onmenta lmanage ment study ,which m ai n 2ly f ocuses on the che m ica,l physica,l and b i o logica l stressors that may da mage ecosyste m or its co mponents .E col o gical r i s k assess ment (ERA )has a great si g nificance f or m aking scientific envi 2ronmenta lmanage m ent strategi e s .I n order to lessen the da mage of ecosyste m or its parts ,and to manage t h e ecosyste m eff ective ly ,it is necessary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the adverse ecologica l ef fects would occur and the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m et h ods ,tools and trends of ERA ,and poi n ted out t h e areas that need to be f urther stud ied .Itwas suggested that un 2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ization ,urban ecol o gica l risk shou l d be given more attenti o ns .The prospects of f urther study were d i s cussed ,based on the issues existed in current researches .K ey words :ecological risk;risk assess men;t environment manage m en.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0433001).**通讯作者.E 2m ai:l wangrs @rcees .ac .cn 2006207213收稿,2007205204接受.1 引 言生态风险评价是伴随着环境管理目标和环境观念的转变而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20世纪70年代,各工业化国家/零风险0的环境管理逐渐暴露出弱点,进入80年代后,便产生了风险管理这一全新的环境政策.风险管理观念着重权衡风险级别与减少风险成本,着重解决风险级别与一般社会所能接受的风险之间的关系.生态风险评价正是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的,因而得到了迅速发展[6],其已成为健康环境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0].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的环境事故,标志我国已经进入一个环境事故高发期.为减轻或消除由于这些环境事故带来的生态风险后果,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本文阐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对国内外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总结,以期能促进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2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内涵211 风险美国传统词典给风险的定义是:遭受损失、危险的可能性;有不确定危险、危害的因子、组分或过程[39].陆雍森[32]和胡二邦[25]认为,风险是由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后将要造成的损害所组成的概念,它由风险度(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风应用生态学报 2007年8月 第18卷 第8期 Ch i nese Jo urna l of App lied E colo gy ,Aug .2007,18(8):1869-1876险后果(不幸事件所造成的损害)两者的乘积来表示.212生态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价生态风险是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少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31].美国环保局在1992年颁布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中对生态风险评价进行了定义:评价负生态效应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归结于受体暴露在单个或多个胁迫因子下的结果[57].其目的就是用于支持环境决策[48].213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目前,不同国家对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有所不同.美国环保局将生态风险评价分为4个过程[59]:1)提出问题;2)分析(暴露和效应表征);3)风险表征;4)风险管理和交流.加拿大和欧盟则将生态风险评价分为4个步骤[7-9]:1)危害识别;2)剂量2反应评价;3)暴露评价;4)风险表征.H ayes[24]认为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和类型太多,没有一个标准的框架.他认为每一个评价应该包括5个方面: 1)严格的、系统的危害分析;2)数据、理论和模型的准备、分析.强调不确定性,在第一步中要考虑到潜在危害的可能性和导致的后果;3)基于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的风险估计,它反映在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水平.每一个评价终点做单体风险估计,单一的风险评价可能要进行多个终点的评价,因此可能要做多重风险估计;4)在项目的整个阶段,以有效的统计方式检验评价假设和推断的一个监测系统;5)风险的社会评价,包括重要性、持续时间、可控性、地理范围、社会的分布、背景风险和可逆性.1992年,美国环保局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随后其他的一些部门和组织也建立了与此类似的方法或原则[5,17,41].在此基础上,1998年美国环保局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导则,对原有框架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延伸,替代了原有的框架.其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被多数学者采用.该方法的主体部分概括如下.21311问题表述问题表述是确定评价范围和制定计划的过程.评价者描述目标污染物特性和有风险的生态系统,进行终点选择和有关评价中假设的提出.这个阶段包括3个步骤(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风险识别)和3个方面(评价终点、概念模型和一个分析方案).21312分析(暴露和效应表征)分析是检验风险、暴露和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生态系统特性的过程,是生态风险评价的关键部分.目标是确定和预测组分在暴露条件下对胁迫因子的生态反应.不确定性的评价贯通于整个分析阶段,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描述和量化系统中一些已知的和未知的暴露和影响.不确定性的分析使得评价更可靠,为收集有效数据或应用精确方法提供了基础.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可变性参数值的估算;数量的真实值,包括数量、位置或出现的次数;数据差异;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包括过程模型结构和经验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21313风险表征风险表征是风险评价的最后一步,是计划编制、问题阐述以及分析预测或观测到的有害生态效应和评价终点之间联系的总结,其包括风险估算、风险描述和风险报告3个主要部分[16].风险估算是整合暴露和效应的数据以及评估其中不确定性的一个过程.估算方法包括实地观测;直接分级;单一点的暴露和效应的比较;比较综合整个胁迫2响应的关系;比较综合暴露和效应的可变性;过程模拟.3国外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311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与生态风险评价到综合的风险评价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大部分是源于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1983年提出的框架[50].在此基础上,美国环保局制定和颁布了有关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准则或指南以及危害和风险评价的草案,用于保护人体健康[13].例如,1986年发布了致癌风险评价、致畸风险评价、化学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发育毒物健康风险评价、暴露评价、超级基金场地危害评价和风险评价等指南.1988年又发布了内吸毒物和男女繁殖性能毒物等评价指南.1992年美国环保局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又对该框架内容进行了修改和扩充,形成了迄今风险评价的基本导则.生态风险评价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区别在于:生态风险评价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综合物理、化学和生态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对象不是单一物种(如人类)所遭受的风险,而更多的关注于多个物种所遭受的风险.它强调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8].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对象单一,主要评价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870应用生态学报18卷Noss[39]认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当生态变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命和财富的时候,生态风险评价大部分是评价人类的风险,并力图减轻或减少这类风险;当所遭受风险的主要对象为非人类的生物或它们的栖息地时,又或者人类所遭受的风险为间接的或分散的情况时,生态风险评价就很少涉及到.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原因是社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的关注,要求风险评价者和管理者对于环境、非人类物种和生态系统给予更多的考虑. Troyer和Brody[53]在对美国环保局的风险评价纲要的评论中认为,美国环保局过多地专注于保护人类健康,相比之下,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但是,美国环保局正在努力调整这种不平衡.许多学者已经在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各自生态系统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29,39,52].为了提高风险评价的有效性和效率,世界卫生组织(WH O)国际化学安全计划、美国环保局(U S EPA)、欧洲委员会(EC)、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进行了合作,提出要综合评价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将两者合二为一,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框架,认为两者的综合为评价结果提供了共同的表达方式,将人类和环境融为一体,提高了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以及预测能力[37,49-50].将人体和野生生物的毒理动力学和动态作对比研究,综合风险评价就能判断出环境污染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人体健康和野生生物造成风险的.综合的风险评价从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环境风险管理[44].312从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生态风险评价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中往往运用生态毒理学进行单一污染物的风险分析,在既定的实验条件下判断生物对某一化合物的反应.但在实际情况中造成风险的并非单一的化学污染物,即使是单一的化合物污染也可能有代谢物或转化为其副产物,结果可能低估环境的风险[35],并且单一的化学污染物质暴露的途径也并非单一的.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生物对化学物的反应往往假定生物为单一暴露途径.单一物种的测试,例如慢性或急性反应测试就没有考虑到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47]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风险产生的因子看,风险也有可能是由物理因子(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栖息地丧失或减少等)、生物因子(物种入侵等)和化学因子共同作用造成的,因此在实际情况中,风险可能是由多因子共同造成的.所以传统的风险评价从单因子的风险评价开始向多因子的生态风险评价转移.1986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化学复合物的健康风险评价导则,表明了对多种化学物暴露所导致的健康风险的关注[54],1989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危险废弃物超基金纲要导则,对从事化学复合物风险评价给出了可行的步骤[55],1990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一个技术支持文件,提供了关于整体复合物毒性以及两种化合物之间毒性作用的更为详细的信息[56],同时也讨论了毒性相似的概念.国家环境评价中心依此发布了化学复合物健康风险评价技术支持文件.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呼吁要从单一的化合物评价转移[12].1997年美国环保局科学政策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累积风险评价的一条政策,该政策对综合评价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进行了说明[58].2000年美国环保局的研究策略十分强调了对化学复合物的研究,发布了复合化学物健康风险评价的补充导则[60].一些研究者已经认识到需要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法进行模拟,能同时评价生态系统中若干个组分的风险[51].Zandbergen[64]选取多个评价指标利用G I S对城市流域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Fernandez等[18]用多物种的土壤系统MS2 3作为实验工具,对有机和无机复合污染的场地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Skaare等[46]对北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杀虫剂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认为有机氯杀虫剂对北极熊的种群状况和健康存在较大的风险.313评价工具更加模型化生态风险评价由单纯依靠生态毒理学实验工具向毒理学和模型模拟相结合转化.E fr oy mson等[15]用TR I M1FaT E模型对多介质的有害空气污染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评价空气中多种媒体污染物暴露和效应.Kar m an等[27]利用化学物危害评价和风险管理(C HAR M)模型对石油天然气生产平台的废水排放进行了动态的风险评价,该模型基于对废水中化合物归宿的真实计算,考虑到化合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对生产废水进行了动态可能性风险评估,用于选择最经济的风险减少措施方案.N aito等[38]利用综合水生系统模型(CAS M2S U MA)评价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化合物生态风险评价.该模型对于确定水生生态系统中化合物生态防护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还给水生生态系统中化合物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提供了额外的信息.Sydelko等[51]对动态信息结构系统(D I A S)在综合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该框架将生态系统中的真实实体作为软件18718期阳文锐等: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中的/实体目标物0,用于复杂的模拟.D I A S可用于预测生态风险的范围和大小,评价在时间和经济上进行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并对基于DI A S的/目标导向的综合动态景观分析和模拟系统O O2I DL A MS0模型进行了说明.Q WASI模型用于模拟湖泊中污染物的运移和归宿[33].威斯康星海格兰特鱼生物能Ò模型用于评估鱼类的污染物生物富集[23].314风险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性评价涉及到如何用自然语言表述定性概念,并反映出自然语言中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通常,定性评价可以用例如低、中等、高或者有、无来说明风险级别,这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定量评价对于风险的精确估算.对于不同的种群,风险的大小可能存在差别,采用与其他风险种群对比的方法,可以从定性的角度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在数据和信息有限的条件下,定性评价可能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因为在数据量小的条件下,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难以估算低水平暴露的污染物.Zandbergen[64]在城市流域的生态风险评价中采用了定性的标准,用无量纲表达各种评价指标的优良,以此作为风险管理者作出决策的基础依据.Cra wf or d[14]运用定性的风险评价方法成功地对由于贝壳养殖造成的Tas man ian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进行了评价,并且指出了其他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海洋生态恶化的风险级别,提出了为保护Tas mania海洋生态环境的海洋养殖管理计划.针对渔业养殖造成的生态系统风险,A stles等[2]运用他们自己开发的一个定性风险矩阵对该风险进行了评价,认为在数据量有限以及对于渔业知识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对于渔业管理者和科学家在制定良好的管理方法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定性评价对于多重风险表达不足,不能用数学运算(如相加求和)来表达.而且定性的风险评价目前至少不能满足两个重要的科学原则)透明性和可重复性.这样,不同的分析者使用同样的风险评价方法和数据就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24].当数据、信息资料充足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来评价风险.定量风险评价有很多优点:允许对可变性进行适当的、可能性的表达;能迅速地确定什么是未知的,分析者能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功能组分,从数据中获取更加准确的推断;并且十分适合于反复的评价,即风险计算)收集数据)基于事实的假设)提炼模型)再计算风险,如此反复,为如何收集数据提供了更好的思路;能通过风险2收益分析,比较可替代性的管理策略.当前定量或半定量的化学风险评价一般都用商值法,通过暴露和效应的比值来表达,即:可能的暴露浓度(PEC)B可能的无效应浓度(PNEC).比值大于1,说明有风险,比值越大风险越大;比值小于1则安全.此时各种化学物的参考剂量和基准毒理值被广泛应用[22,40,43].但是,定量的风险评价存在不/客观0的问题,即所有的可能性推断都依靠统计模型,而统计模型的选择本身就是十分主观的.即使最简单的假设检验都在试验设计和过程中存在基本的主观选择[3],另外,定量评价对于评价中的不确定性表达也不清晰.由于种群或剂量的易变性以及毒物数据的有限,使得采用定量评价遇到很大困难,必须寻求不确定性分析.针对定性和定量评价的优缺点,在不同使用条件下,两种方法通常被采用.目前常用的定性和定量的转换方法有:层次分析法、量化加权法、专家打分法,或者是定性分析中夹杂着一些数学模型和定量计算.4国内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事故风险的重视和研究工作.国家环保局1990年下发057号文件,要求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尤其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中必须包含有环境风险评价的章节[4].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生态风险评价的技术指南或指导性文件[35].199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6(H J/T211)93)规定:对于风险事故,在有必要也有条件时,应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或环境风险分析.同时,该导则也指出/目前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尚不成熟,资料的收集及参数的确定尚存在诸多困难0.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5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6(H J/ T25)1999),该评价基准的宗旨是为了保护在工业企业中工作或工业企业附近生活的人群以及工业企业界区内的土壤和地下水,对工业企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土壤污染危害进行风险评价,而且/该基准仅仅适用于工业企业选址阶段以及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发生后界区内土壤的环境质量风险评价,不适用于采矿、农田和居住用地0.为贯彻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6、5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6以及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6,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发1872应用生态学报18卷布5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6(H J/T169) 2004),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2005年陆续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说明生态风险将成为我国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已经陆续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411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探讨生态风险评价在我国刚刚处于发展阶段,在方法和技术上还不成熟,对此,基于国外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和实践,我国学者对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殷浩文[63]对水环境的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作了研究介绍,认为生态风险评价可分为5个部分:源项分析、受体评价、暴露评价、危害评价和风险表征.付在毅等[19]对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特点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对评价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探讨,他们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步骤概括为6个部分:研究区的界定与分析、受体分析、风险识别与源项分析、暴露与危害分析及风险综合评价.412建立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指标目前,我国开展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均以区域为研究范围,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来评价区域生态风险.付在毅等[20]对辽河三角洲湿地区域进行了评价,以物种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干扰强度和自然度作为测量生境的生态指数,以不同的生境类型划分级别作为脆弱性指数,以G IS为工具对湿地区域进行了综合评价;卢宏玮等[31]对洞庭湖流域区域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对各种污染物的毒性污染指数、自然灾害指数和系统本身的生态指数、生物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重要性指数和脆弱性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肖风劲等[61]将我国的森林资源区分为7个区域,以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酸雨为生态风险源,运用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分析了这些风险源对森林健康的主要危害,对我国森林健康的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森林风险区的管理策略.马德毅等[34]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 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中国主要河口沉积物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413生物生态风险、人类活动聚居区生态风险引起关注生态风险在我国发展的近几年,很多研究者对转基因生物工程引发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论证和分析[11,26-28].同时,人类活动聚居区的生态风险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周启星等[65-66]通过对城市人口疾病发病率和城镇化水平的分析,对城镇化过程的生态风险评价进行了尝试,对乡村城镇化过程中所引起的水污染和城镇人口密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污染和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所遭受的生态代价与风险.石璇和杨宇等[45,62]分析了天津地区土壤、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郭平等[21]对长春市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刘小琴等[30]将风险分为突发性风险和非突发性风险,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5讨论和展望国内外关于生态风险评价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1)从研究角度而言,化学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较多,对于人类聚居地的风险评价研究也多集中于化学污染物引起的人类健康风险.城市是一个社会2经济2自然复合生态系统[36],以后应该考虑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风险评价,主要是土地利用和生物入侵所产生的生态风险.2)从研究方法而言,对于化学物品的生态风险多采用生态毒理学的方法,生物和物理生态风险的研究方法还未形成具体的评价方法,正处于摸索阶段.尽管很多学者建议评价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采用生态完整性这一指标,但这一指标本身就含糊不清[1],在实际操作中几乎很少被采用.3)从研究手段而言,采用实验和创建模型的手段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组分不确定性的问题,尽管在不确定性处理上,蒙特卡洛模型、模糊数学和贝叶斯方法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都具有局限性,研究手段有待更新和完善.另外,风险评价中的风险标准,即风险可接受水平,由于涉及不同人群的利益,而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也存在差异,评价标准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如何解决这些不确定性问题,并实现定量表达,是今后风险评价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4)在评价的指标体系方面,生态风险评价的各种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环境化合物的基准值和参考剂量数据库以及事故风险概率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尽管国内已经开展区域范围的生态风险评价,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但各种评价指标繁杂,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虽然有些国家已经建立了诸如有毒化学品毒性数据库,但由于已知的化学物18738期阳文锐等: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

我国生命周期评价文献综述及国外研究进展

我国生命周期评价文献综述及国外研究进展

我国生命周期评价文献综述及国外研究进展一、概述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一种评价产品或服务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环境影响的系统性方法。

该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诞生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我国,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不断提高,生命周期评价也逐渐成为环境管理、生态经济和政策制定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众多学者和专家在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研究、方法创新、案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国外在生命周期评价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国外学者在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框架、评价方法、数据库建设、案例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工作,推动了生命周期评价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

这些研究成果和经验对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介绍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借鉴,以期为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启示。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环境管理工具,在评估产品、服务或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潜在影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自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首次提出LCA概念以来,该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

特别是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LCA已经成为制定环境政策、指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尽管LCA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但相关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尚不成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国内外在LCA方法学、数据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需要我国研究者及时跟踪并掌握最新进展。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评价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对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不仅涉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更关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经验与挑战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首先回顾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框架和实践路径。

接着,文章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进行了定量评估,包括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经济和社会福祉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文章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机制。

文章还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剖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具体实践和成效。

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建议旨在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构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原则,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该体系主要由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资源利用指数、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和生态文明建设公众满意度指数等四大部分构成,以全面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主要评估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水环境状况、大气环境状况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环境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导致了空气和水质污染严重,还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致力于探索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一、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土壤污染是生态环境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农业、工业和民生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废弃物和污染物以及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将很容易导致土壤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如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热解修复、电化学修复等。

其中,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其代谢产物来分解、转化和去除污染物。

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土壤污染物物质的残留量和毒性,改善土壤的环境质量和植物的生长环境,使受污染的土壤逐步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环境。

二、水污染修复技术水资源也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人们的过度开采和排放污水会给水资源带来重大威胁。

目前,全球水污染是一项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水污染的类型和程度也越来越严重。

在水污染修复技术领域,最常用的技术是生物修复技术和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工程方法去除污染的技术。

它可以利用生物体进行水中有机物、无机物质的能量转换或通量转换,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而在物理化学修复技术领域,光催化技术又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半导体材料光催化氧化过程令 contaminant转化成低毒的物质。

它具有高效、节省能源、环境友好等特点。

在造纸厂废水处理、印染废水处理、饮用水处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空气污染修复技术空气污染修复技术是另一个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公共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量的燃烧排放、工业排放、交通运输排放等活动导致了空气污染。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

新我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新我国成立以来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努力与成果。

一、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新我国成立初期,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严重。

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例如国家重点保护区的设立、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等,为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大进展在新我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里,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国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恢复了大量湿地生态系统,提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我国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我国开始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推动绿色发展等措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得到了有效统一,取得了显著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我国智慧和我国方案。

总结回顾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生态环境治理的重大进展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全面、深刻且在全球范围内有示范作用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为我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和力量,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为实现美丽我国的目标不懈努力。

结语在新我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裙众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些取得的成就,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更美好的生态环境和世界。

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

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

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因此,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成为了当前各地政府和科研机构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对策。

一、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1.监测方法的优化我国在流域水生态监测方面,通过建立水质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等方式,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生态监测体系和技术路线,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水平。

同时,各地政府和科研机构也不断探索新的监测方法,如无人机监测、遥感技术等,以提高监测效率和覆盖范围。

2.水生态评价标准的制定水生态评价标准是衡量水体水质和水生态状况的重要依据。

我国在推进水生态评价标准制定方面,采取了多种方法,如参考国际水质标准、借鉴外部经验、利用专家咨询等方式,制定了一套符合国情和地方特点的水生态评价标准。

同时,我国各地政府和科研机构还在不断加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

3.数据处理与管理的提升随着监测数据的不断增加,数据处理和管理也成了流域水生态监测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各地政府和科研机构采用了多种数据处理和管理的策略,如建立水生态数据库、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方式,以优化监测数据的处理和管理,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价值。

二、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发展对策1.强化标准的统一性和完善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和水文条件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水生态评价标准。

但是,为了保证标准的可比性和监测数据的可信度,需要实现标准的统一性和完善性。

因此,我国应该加强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建立全国统一的水生态评价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和优化标准。

2.加强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研发为了提高水生态监测的有效性和覆盖范围,需要探索新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我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强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研发,如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多媒体信息管理技术等,以提高监测效率和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准性。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_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_李茜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_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_李茜

第37卷第7期2015年7月2015,37(7):1444-1454Resources ScienceVol.37,No.7July ,2015收稿日期:2014-04-11;修订日期:2015-04-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2);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04301)。

作者简介:李茜,女,山东济南人,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环境效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E-mail :liqian@ 通讯作者:宋金平,E-mail :jingpingsong@文章编号:1007-7588(2015)07-1444-11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李茜1,胡昊2,李名升1,张殷俊1,宋金平3,张建辉1,张凤英1(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12;2.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北京100029;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以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为导向,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建立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大子系统,12个要素,64个指标因子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系统间协调发展度的研究,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

运用1990-2010年全国尺度的时序数据进行分析,表明21年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高,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加强。

以中国省域为对象,定量研究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价结果显示各省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协调发展度基本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但生态文明指数的空间分布状况并不完全符合东高西低的特征,并依据评价结果将中国31个省份划分为5个不同的发展类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评价;协调发展度;区域差异;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中国1引言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1-3]。

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进展

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进展

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而在这一过程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

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概念和特点、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的进展以及生态环境大数据在应用中的意义和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概念和特点生态环境大数据是指通过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大规模数据,从而为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的一种数据形态。

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生态环境大数据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数据,如地理信息数据、生物多样性数据、环境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等,这些数据来源多样,类型繁多。

2.规模化:生态环境大数据的规模庞大,数据量大、种类多、时空分布广,具有规模化的特点。

3.实时性:生态环境大数据的获取具有实时性,能够快速获取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实时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

4.复杂性:生态环境大数据涉及到的数据种类繁多,数据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复杂的分析和处理。

5.不确定性:生态环境大数据所反映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数据的不确定性需要考虑在内。

二、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的进展随着大数据技术和生态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和管理: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成果丰富了环境和生态系统数据的采集和管理方法,包括了数据的获取、存储、传输、共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4.应用案例和实践经验: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丰富了环境和生态系统数据的应用案例和实践经验,包括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和实践经验。

三、生态环境大数据在应用中的意义和前景生态环境大数据在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大数据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数据支持,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状况,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国内研究进展

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国内研究进展

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国内研究进展沈洪艳;胡小敏【摘要】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pollutants has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various methods and models for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The purpose is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risk of pollutants in environmental media by establishing different indicators,hoping to predict their adverse ecologi-cal impacts,as well as assess the potential for ecological changes caused by a certain factor in the past.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ummarizes the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models and methods about pollutants in water,sediment and soil,summarizes the Risk Quotient (RQ),AQUATOX model,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SSD),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geo),Hakanson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risk.According to the types and concentrations of pollutant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media,the appropriate method should be selected for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In the future,more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on the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pollutant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media,riching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method system,and providing a more appropriate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ecological risk of various pollutants.%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是近年来国内外一直关注的热点,已有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与模型,通过建立不同的指标对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以期预测其不利的生态影响,也可以对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的生态变化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回顾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历程,归纳了水、沉积物和土壤中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与方法,总结了风险熵法(RQ)、AQUATOX模型、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SSD)、地积累指数法(Igeo)、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确定的生态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类型及浓度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今后应对不同环境介质中多种污染物共存时的生态风险评价给予更多关注,并丰富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体系,为确定更为恰当的不同类型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9)002【总页数】7页(P176-182)【关键词】环境生态学;环境介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作者】沈洪艳;胡小敏【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 050018;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 0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6生态风险评价是伴随着环境管理目标和环境观念的转变而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1]。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风险评价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生态风险评价旨在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概述,探讨其理论框架、方法体系、应用实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将回顾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历程,阐述其重要性及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我们将重点介绍生态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风险识别、评估、预测与管理等方面。

我们还将分析生态风险评价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农业、工业、城市规划等。

我们将展望生态风险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提高评估精度,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生态风险评价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评估方法,其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生态学、环境科学、风险分析、决策科学等。

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构成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框架和体系。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

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生态学家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以及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识别和评价生态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环境科学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福祉。

环境科学理论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累积过程的知识,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健康。

通过环境科学的研究,可以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风险分析是系统分析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三个基本步骤。

在生态风险评价中,风险分析理论为定量和定性评估生态风险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通过风险分析,可以确定生态风险的来源、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影响程度,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决策科学是研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的科学,为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决策支持提供了理论支撑。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

五、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 资源约束日益加剧。我国人口众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对能源、水资 源等的依赖程度较高。其次,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尽管整体环境质量有所改 善,但部分地区、部分污染物的影响仍然严重。此外,我国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 面还存在不足,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仍面临失衡风险。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 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如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这些理论 研究成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 我国制定了系列的政策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等,为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其次,我国加强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生态保 护体制机制,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此外,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国积极 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如“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和 保护工作。
结论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推动经济、社会和环 境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的深入结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让我们携手努力,共 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 为人们的焦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城市经济、 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为了科学地评估我国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篇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为:(1)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3)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21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中国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及趋势评述

中国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及趋势评述

中国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及趋势评述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面积达到了960 万平方公里,其中,干旱区面积较大。

中国干旱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其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干旱区的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因为它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将对于中国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及趋势进行评述。

一、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干旱区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造成了许多问题。

一方面,干旱区本身的气候条件恶劣,因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难以承受物质的侵蚀;另一方面,人类的过度开发也同时对干旱区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干旱区的面貌也是不同的,但是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1.水资源不足。

干旱区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长期以来面临着用水难题。

因此,水资源在干旱区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土地退化。

干旱区的土地经常遭受风蚀、水蚀,一旦出现了土地退化,就难以恢复,不仅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对于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害。

3.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干旱区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大多数生物难以生存。

因此,干旱区的生物多样性相比其它区域较差,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恢复,很容易导致物种灭绝。

二、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干旱区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到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农业、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

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已经发展了60 多年的历史。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国际上先后成立了生态恢复学会、生态系统恢复和管理协会、生态系统学会,这些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干旱区恢复生态学也得到了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干旱区恢复生态学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包括:1.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恢复的重中之重,因为植被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轻干旱区面临的压力。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环境评价成为了一项非常关键的研究领域。

在评价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指标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文将从指标和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进展。

一、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评价生态环境的指标可以分为三类:直接指标、间接指标和综合指标。

直接指标是直接与环境状况相关联的指标,例如空气中各种污染物质的含量、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等。

通常直接指标的评价比较直观、准确。

间接指标则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指标反映出环境状况,例如大气中PM2.5、PM10等颗粒物的浓度、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等。

这些指标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出环境状况,但是可以通过一些转换算法计算出对应的环境质量状况。

综合指标则是将多个直接指标、间接指标综合到一起,反映出一个更全面的环境状况。

例如常用的生态环境综合指数(ESI)、环境敏感性指数(ESI)等。

综合指标相对于单一指标来说可以反映出更加全面的环境状况,更加符合生态环境评价的需要。

近年来,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所提出的新型污染指标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例如微塑料含量、药物、抗生素、激素等的含量等。

二、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不同方法的适用情况也各异。

下面就一些常用的评价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对不同因素进行权重分配的方法。

通常将因素按照其重要性进行排列,并将其相互比较,得到最终权重。

这个方法在生态环境评价中也经常被使用。

例如需要评价一片土地的生态环境质量,那么就可以将不同的因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比如土壤质量、空气清新度、水质污染程度等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比较和评估,得到各自所占的权重。

2. 灰色预测法灰色预测法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环境趋势的变化情况。

该方法是利用已有数据进行预测,并可以根据推断出的因素进行环境保护方案的修炼。

3. 熵权法熵权法是一种相对权重的方法,针对多指标评价的环境问题可以运用熵权法。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惠婷婷(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沈阳110161)摘要:简要介绍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现状,对4类主流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提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sorts out the problems of the fou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and then propo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Key words:ecosystem health;index system;evaluation method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021(2020)02-0052-031引言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维持生存所需资源需要健康的生态系统来提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给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不断出现的水危机和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公众的关注Q 完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能够客观评价生态系统的状态,引导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水环境管理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生态系统健康的起源和演进20世纪40年代,Aldo leopold首次明确提出"Land health"的生态系统健康概念,之后虽有较多相关理论研究,但至今仍没有对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统一的定义⑵。

本文选取几个较有代表性的概念,见表1。

表1生态系统健康概念时间学者姓名1986年Karr J R 1989年Rapport 1992年Haskell 1994年NEC 1999年Costanza 2005年赵广琦2006年高桂芹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描述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持续保持稳定,血对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的影响时,系统能够进行自我恢复和调节健康的生态系统在吋间上能够保持系统组织结构稳定,具有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健康的生态系统在面对外界影响时能够维持系统自身的活性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并能持续为生产、生活提供自然资源健康的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较为稳定.并能为人类活动持续提供资源健康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并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受到外界影响时能够自我修复健康的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相对稳定,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能够自我调节.生态系统内物种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复杂收稿日期:2019-04-04;修订日期:2020-01-10。

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2024年第06期6月5日,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京发布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涉及水质基准、气候效应、生态系统、长江模拟器、船舶低碳技术、农林废弃物、陆海绿色新技术及装备、大气治理等热点问题。

这十大科技进展由两院院士、联合体成员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13位院士组成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2024年是连续第5年开展。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院士认为,这十大进展反映了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在引领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鼓励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十大进展分别是,水质基準理论与技术体系构建、全球极端野火生消机制与气候环境效应、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及其对生态系统生产力调控机制研究、长江模拟器研发及其应用、船舶清洁低碳关键技术及应用、农林废弃物绿色循环“三碳”技术模式、大气活性氮国产化高精度在线分析仪研制及应用、基于食物链的植被修复增效方案、钢铁行业重点工序烟气多功能耦合超低排放技术集成与应用、陆海水域藻华与微小有害生物高效绿色防控新技术装备及工程应用。

王金南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面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等新部署、新要求,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治理手段已难以适应,亟须通过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破解难题、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不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生态环境科技顶层设计,增强生态环境科技供给,建立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

”王金南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在致辞中表示,十大进展涉及了生态环境领域的方方面面,代表了中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的发展动态,将为中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期待科学家和企业界带来更多的创新性科技成果,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科技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主要水域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中国主要水域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中国主要水域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中国主要水域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摘要:抗生素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综合分析了中国主要水域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中国水域中广泛存在抗生素污染,不仅严重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还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免疫力产生负面影响。

该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抗生素污染的来源和迁移途径,并介绍了目前主要应用的治理和修复技术。

最后,文章总结了中国目前在抗生素污染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抗生素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全球抗生素使用量的迅速增加,抗生素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之一。

抗生素污染指的是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在水环境中高浓度存在的现象,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抗生素是一种广谱微生物杀手,其存在水体中可能引发微生物菌群的改变,进而影响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抗生素的过量使用和排放也可能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性,加剧细菌耐药性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国内对抗生素污染的研究日益增加,但仍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和不足之处。

二、中国主要水域抗生素污染现状抗生素污染普遍存在于中国水域中,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和农业用水中。

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中总抗生素浓度普遍较高,出水中的抗生素残留主要来自居民日常使用抗生素、医院废水和养殖业废水的排放。

农业用水中的抗生素污染主要源于农田灌溉中所使用的污水和排泄物。

此外,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和水源地也被证实存在抗生素污染。

在不同的水域中,抗生素的污染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河流、湖泊和水库是中国水体中抗生素污染的主要场所。

河流水域经受着城市污水、农业和工业废水的多重影响,抗生素污染较为严重。

湖泊和水库相对封闭,受到抗生素的影响较小,但也无法完全避免抗生素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技术研究与推广”资助 作者简介:郭建平,男,1963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和利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收稿日期:2005年9月20日;定稿日期:2005年12月15 Et
万 方数据




第35卷
为1.326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81 hm2,人
万 方数据
第2期
郭建平等:中国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均生态赤字0.645 hm2,各省的计算结果也表明大 部分省区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能力。
2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评价进展
40.00亿元/a,其中成陆造地价值为9.0亿元/a,物 质生产价值8.86亿元/a,大气组分调节价值1.15 亿元/a,水分调节价值为1.54亿元/a,净化水体价 值3.41亿元/a,提供栖息地价值为2.86亿元/a,文 化科研价值为8.38亿元/a,美学价值4.81亿元/a。 张玉等[42J分析了中国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和人为干扰的限制因子,建立了湿地人为干扰破坏 损益分析的技术路线,并从理论上提出了经济损益 分析模型和损益度计量模型。、此外,蒋延玲等H3J对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谢 高地等H4j对中国主要草地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进 行了评价,成克武等H5J对北京喇叭沟门林区森林生 物多样性的价值进行了评估,肖寒等【46 J对海南岛生 态环境在土壤保持方面的价值进行了评估,孔繁文 等[47]开展了中国沿海地区防护林体系、辽宁省东部 水源涵养林及吉林三湖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的生 态环境效益核算研究,郭中伟等【48]评估了兴山县森 林生态环境调节水量的经济价值,韩维栋等【49j对中 国现存的红松林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估研 究,肖寒等150]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森林的服务功能 和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等。 3生态环境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方向 (1)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进一步完善。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不能离开评价的指标体系,而不 同的研究者或在不同生态环境的研究中,由于研究 人员对生态环境的理解或研究目的的不同,在指标 系统的选择或同一指标的权重分配上存在很大的差 异,从而有可能导致不同研究者对同一系统评价结 果的差异,特别是不同生态环境的评价结果无法进 行直接比较。 (2)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模型有待进一步发 展…1。现有的生态环境评价模型都是基于静态的 评价模型,侧重于对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状态的 研究,对生态过程变化的评价研究方法极少,而生态 环境的管理又必然是对生态过程的调控,因此,动态 的生态过程评价模型的建立是今后必须要开展的工 作之一。 (3)生态环境的评价手段要进一步提高H J。随 着生态环境评价从生态环境结构、功能、状态的评价 向生态过程评价的发展,生态环境评价面对的问题 趋于复杂化和综合化,并且随着研究对象的时空尺
o。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进展 区域生态环境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
心和基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能反映区域社会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生产和人居环境稳 定可协调的程度。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 正确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是区域生态环境预 测或预警的基础,也是制定和规划区域国民经济发 展计划的重要依据旧J。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 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定性评价 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 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 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 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 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王学雷[20]通过对江汉平原湿地生态环境的分 析认为,江汉平原湿地生态环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 为不合理开发利用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貌脆弱 因子、气候脆弱因子、水文脆弱因子以及过度围湖造 田、过度利用湖泊资源、超标污染物排放等;脆弱生 态环境表现为灾害频繁及强度增加、土壤沼泽化严 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等;同时,提出了有效的
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刘文泉[21~23]、王馥棠[2 4。、侯 亚红【25j等在分析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情况 和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后,确定了黄土高原 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评估方案,将气候脆弱 性的指标体系分为敏感性因子和适应性因子,并通 过多种方法确定了各个因子的权重系数,最后计算 了1990年、1997年和未来5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的 气候脆弱度,并将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度分成5个 等级。王江山忪6j根据青海省生态环境特点,将青海 省生态环境分为自然水资源、草地生态、土地生态、 农业生态、林地生态、土地沙漠化及沙尘天气和社会 环境等7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选择若干评价因 子建立了青海省生态环境评价系统,并开展业务服 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汪朝辉 等[12j论述了洞庭湖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组成和分类, 并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 洞庭湖湿地整治开发和管理对策。而在湿地生态环 境健康评价研究中111I,首先定义了湿地生态环境健 康的概念,提出评价湿地生态环境健康的标准有活 力、恢复力、组织、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维持、管理选 择、外部输入减少、对邻近系统的影响及人类健康影 响等8个方面。 生态环境的定量评价是评价工作发展的必然 结果,只有通过定量研究才有可能实现不同生态环 境或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通过计算环境脆弱度评 价生态环境的质量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赵跃龙HJ 等通过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分析后认为,脆弱生态环 境的评价指标可分为2类,即成因指标和结果表现 指标,共选择了9项指标来评价脆弱生态环境,用该 方法计算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生态环境脆弱度, 并进行了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史德明127]等在分 析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脆弱生态 环境评级指标,并建立了确定脆弱生态环境等级总 分值的计算公式,并对不同脆弱生态环境提出针对 性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意见,特别强调了西部地区生 态环境脆弱性的特点,在开发中必须注意生态安全 问题。郝永红等128j将灰色系统的评价方法引入区 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将评价指标值分为高、中、 低3类,首先计算出评价对象隶属于各指标类别的 权系数,再将各评价指标同类别的权系数加权叠加, 得到评价对象的综合权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运用 三角坐标图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提高
ture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D
Na—
Ecosystems)--书的出版以及Constanza等【19j的
文章“地球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在Nature杂志上的发表才真正成为当前生
重[31,32I。王根绪等[2j在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的基础
上,确定了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以 AHP方法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不同环境 要素状况和区域综合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并根据 评价结果提出了区域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与治理区 以及合理的保护与综合整治对策j 生态足迹(简称EF,Ecolagical Footprint)是由 加拿大生态学家William Rees等【33 J在1992年提出 并于1996年由Wackernagel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 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的方法。有关国家和地区生 态足迹的研究已有不少案例。烈an Fricker∞4j对新 西兰,D.P.Vurren等135]对不丹、荷兰等国家和地 区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我国学者徐中民等136,37]以 中国部分省区199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其生态 足迹进行了估算,得出1999年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
了评价的准确性,并应用该方法对中国区域生态环 境质量进行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将评价指标与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开展 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是另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李 锋[29]在对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评价分 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荒漠化监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 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利用计算评价 指标与评价标准之间欧氏距离的方法建立了评价模 型,并以宁夏自治区作为试点区域,对评价指标体系 和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是区 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 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彭念一等旧oj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手,阐述了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过程,在农业可持续发 展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 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综合 评价函数,并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可持 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 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是通 过分析复杂问题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将问 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的 层次,从而形成多层次结构,在每一层次多元素进行, 逐个比较,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 特征值及对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得出该层次的权
从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进程和对象来看,总体 上可以分成2类,一是对生态环境所处的状态(生态 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二是对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 (生态环境的价值)进行评价。但两者的界线并不是 绝对的,而是模糊的,研究初期主要是开展生态环境 质量的评价较多,主要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生态安全 评价、生态风险评价、生态退化评价、生态环境的脆 弱性评价、生物多样性评价、工程影响评价和生态健 康评价等[217|。而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价直到Daily 主编[18]的《大自然的贡献:社会依赖于自然生态系 统》(Nature’S
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价也就是生态环境服务功能 的评价。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代表人类从生态环境和 生态过程中获取的利益,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类是 生态环境产品,如食品、原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对 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 如调节气候及大气中气体组成、涵养水源及水土保 持、支持生命的自然环境条件等137 J。生态环境服务 功能的评价方法主要有3种Hj,一是市场价值法:它 是利用市场价格对生态环境且民务的现状及其变化进 行直接评价的方法;二是替换市场法:当研究对象本 身没有直接的市场价格时,通过寻找替代物的市场 价格来衡量;三是假想市场法:它是在替代市场难以 找到的情况下,人为创造假想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 及其变动价值的一种评价方法。 近年来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欧阳志 云等b8_采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初步估算了中国陆地 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并计算了间接价值。该项研究表 明,中国有机质生产间接价值为1.57×1013元/a,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