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进程间通信(IPC)机制Binder简要介绍和学习计划

合集下载

安卓binder原理

安卓binder原理

安卓binder原理安卓Binder原理一、引言在安卓系统中,进程间通信(IPC)是非常重要的,而Binder作为安卓系统中的进程间通信机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安卓Binder的原理及其相关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安卓系统的工作原理。

二、安卓Binder的概述Binder是安卓系统中一种轻量级的IPC机制,其设计目标是为了提供高效的进程间通信能力。

Binder主要由Binder驱动、Binder服务和Binder代理组成。

1. Binder驱动Binder驱动是位于内核空间的模块,负责处理进程间通信的底层操作。

它提供了一组接口供用户空间进程使用,用于创建Binder节点、发送和接收Binder消息等操作。

2. Binder服务Binder服务是安卓系统中的后台服务,它可以通过Binder驱动与其他进程进行通信。

每个Binder服务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称为Binder引用。

通过Binder引用,其他进程可以找到并与该服务通信。

3. Binder代理Binder代理是位于用户空间的模块,负责将进程间通信的请求转发给相应的Binder服务。

它通过Binder驱动与Binder服务进行交互,并将结果返回给请求方。

三、Binder的工作原理Binder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注册服务、获取引用和发起调用。

1. 注册服务Binder服务首先需要在系统中注册自己,以便其他进程可以找到并与之通信。

注册服务时,Binder服务会创建一个Binder节点,并向Binder驱动注册该节点。

注册成功后,Binder服务会获得一个唯一的Binder引用。

2. 获取引用其他进程想要与已注册的Binder服务通信,就需要获取该服务的Binder引用。

获取引用的过程是通过Binder代理完成的。

Binder 代理首先通过Binder驱动找到对应的Binder节点,然后获取该节点的引用,并将引用返回给请求方。

3. 发起调用一旦获取到Binder引用,请求方可以通过Binder代理向对应的Binder服务发起调用。

Android进程间通信机制(Binder)介绍

Android进程间通信机制(Binder)介绍

先看下 Binder 相关的一个简单类图
以一个简单的 binder 应用示例来看 Android 中 binder 这一进程间通信机制,文件结构: ~/MyFolder/ans/packages/apps/bitest$ tree . . |-- Android.mk // 同时生成 libdxyhservice.so、dxyh_service、dxyh_client 的.mk |-- dxyhclient // 一可执行程序与 service 通信(当然也可是 java 通过 jni 来与服务通信) | `-- DxyhClient.cpp |-- dxyhservice // 服务程序(类似于 mediaserver 这一可执行程序) | |-- DxyhService.cpp | |-- DxyhService.h | `-- main_dxyhservice.cpp |-- include // 头文件 | `-- IDxyhService.h `-- libdxyhservice // 动态库 `-- IDxyhService.cpp 示例相关类图:
//! Flags for onIncStrongAttempted() enum { FIRST_INC_STRONG = 0x0001 }; virtual virtual virtual virtual void void bool void onFirstRef(); onLastStrongRef(const void* id); onIncStrongAttempted(uint32_t flags, const void* id); onLastWeakRef(const void* id);
//! DEBUGGING ONLY: Print references held on object. inline void printRefs() const { getWeakRefs()->printRefs(); } //! DEBUGGING ONLY: Enable tracking of object. inline void trackMe(bool enable, bool retain) { getWeakRefs()->trackMe(enable, retain); } // used to override the RefBase destruction. class Destroyer { friend class RefBase; public: virtual ~Destroyer(); private: virtual void destroy(RefBase const* base) = 0; }; // Make sure to never acquire a strong reference from this function. The // same restrictions than for destructors apply. void setDestroyer(Destroyer* destroyer); protected: RefBase(); virtual ~RefBase(); //! Flags for extendObjectLifetime() enum { OBJECT_LIFETIME_WEAK = 0x0001, OBJECT_LIFETIME_FOREVER = 0x0003 }; void extendObjectLifetime(int32_t mode);

android binder mmap 原理

android binder mmap 原理

android binder mmap 原理
Android的Binder是一种进程间通信(IPC)机制,用于在不
同进程之间传递数据和调用远程方法。

在Binder框架中,mmap(内存映射)用于传递大量的数据或共享内存。

Binder的mmap原理如下:
1. 首先,调用者进程通过Binder机制向服务端进程发起请求,然后服务端进程将要传递的数据(比如大数据块)映射到共享内存区域。

2. 服务端进程通过mmap系统调用将数据块映射到内存中的一个区域,并返回映射的内存地址。

3. 客户端进程通过Binder机制接收到服务端返回的内存地址,并通过mmap系统调用映射同样大小的内存区域。

4. 客户端进程得到内存映射的地址之后,可以通过指针来访问共享内存区域,从而读取或写入数据。

5. 当客户端进程读取或写入完数据后,通过Binder机制通知
服务端进程释放共享内存,服务端进程通过munmap系统调用释放内存映射。

该过程中,Binder机制负责进程间通信的传递和传输过程,mmap负责实际的数据传递和共享内存的映射。

通过使用mmap,可以避免复制大量的数据,提高性能和效率。

android 进程之间的通信binder原理

android 进程之间的通信binder原理

Android进程间的通信(IPC)机制的原理基于Linux内核提供的进程间通信机制(IPC)实现。

在Android系统中,Binder是其中的一种跨进程通信机制。

Binder机制中,每个进程都有一个Binder驱动程序,负责管理该进程中的所有Binder对象。

每个Binder对象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称为Binder标识符(Binder identity),可以用于在进程之间传递Binder 引用。

在Binder机制中,客户端和服务端进程之间可以建立一个通信通道(communication channel)。

客户端可以通过这个通道向服务端发送请求,服务端可以处理请求并返回结果。

Binder机制中的主要组件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Binder驱动程序:负责管理Binder对象,以及为客户端进程和服务进程之间建立通信通道。

2. Binder对象:具有唯一标识符的对象,用于在进程之间传递引用。

3. Binder接口:定义了客户端可以调用的方法,以及服务端可以实现的方法。

4. Binder代理(Proxy):客户端进程中的对象,用于与服务端进程通信,并代表客户端调用服务端的方法。

5. Binder Stub:服务端进程中的对象,用于实现Binder接口,并处理客户端发送的请求。

使用Binder机制可以实现跨进程通信,例如在Android应用程序中,可以使用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定义接口和方法,并使用Binder机制在客户端进程和服务端进程之间进行通信。

这样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Binder进行进程间通信需要在应用程序开发中进行特殊设计和配置,而且Binder通信也可能存在性能和安全性的问题。

因此,在实际开发中需要谨慎考虑使用场景和限制条件。

android_IPC及原理简介

android_IPC及原理简介

什么是Android操作系统,所谓的Android:是基于Linux内核的软件平台和操作系统,早期由Google开发,后由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开发。

Linux系统中进程间通信的方式有:socket, named pipe,message queque, signal,share memory。

Java系统中的进程间通信方式有socket, named pipe等。

android应用程序理所当然可以应用JAVA的(IPC Inter Process Communications)机制实现进程间的通信,取而代之的是Binder通信。

Google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呢,这取决于Binder通信方式的高效率。

Binder通信是通过linux的binder driver来实现的。

Binder通信操作类似线程迁移(thread migration),两个进程间IPC看起来就象是一个进程进入另一个进程执行代码然后带着执行的结果返回。

Binder的用户空间为每一个进程维护着一个可用的线程池,线程池用于处理到来的IPC 以及执行进程本地消息,Binder通信是同步而不是异步。

Android中的Binder通信是基于Service与Client的,所有需要IBinder通信的进程都必须创建一个IBinder接口。

系统中有一个进程管理所有的system service,Android虚拟机不允许用户添加非授权的System service,当然现在源码开发了,我们可以修改一些代码来实现添加底层system Service 的目的。

对用户程序来说,我们也要创建server,或者Service用于进程间通信,这里有一ActivityManagerService管理JAVA应用层所有的service创建与连接(connect)。

disconnect,所有的 Activity也是通过这个service来启动,加载的。

binder代码解析

binder代码解析

binder代码解析概述本文将对bi nd er代码进行解析,介绍它的作用、原理以及使用方法等相关内容。

bi nd er是一种用于跨进程通信的机制,它可以在不同的A n dr oi d组件之间进行数据传递和函数调用,极大地方便了应用程序的开发。

什么是bind er?b i nd er是A nd ro id系统中实现进程间通信(IP C)的核心机制之一。

它通过提供客户端和服务端的桥梁,使得不同进程中的组件可以相互交互和通信。

binde r的工作原理b i nd er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创建服务端:服务端是通过继承`Bin d er`类并实现相应功能的方式来创建的。

服务端提供了一系列可以跨进程调用的方法。

2.创建客户端:客户端需要通过`S er vi c eC on ne ct io n`接口与服务端建立连接,并通过系统调用来获取服务端的`Bi nd er`对象。

3.调用远程方法:客户端通过获得的`B i nd er`对象,可以调用服务端提供的方法。

这些方法会被代理到服务端执行,然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4.传输数据:在进行远程方法调用时,数据需要进行传输。

b i nd er使用`P ar ce l`类来进行数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binde r的使用方法使用bi nd er的基本步骤如下:1.创建服务端类:创建一个类继承`Bin d er`,并实现需要跨进程调用的方法。

2.注册服务端:在`A n dr oi dM an if es t.x m l`文件中声明服务端,并指定相应的`Se rv ice`类。

3.创建客户端类:创建一个类,通过`S e rv ic eC on ne ct ion`接口与服务端建立连接,并获取服务端的`Bi nd er`对象。

4.调用远程方法:通过获得的`Bi nd er`对象,可以调用服务端提供的方法。

5.解除绑定:使用`u n bi nd Se rv ic e()`方法解除客户端与服务端的连接。

androidbinder机制原理

androidbinder机制原理

androidbinder机制原理Android Binder 机制原理什么是 Android Binder 机制?Android Binder 机制是 Android 系统中用于进行进程间通信(IPC)的核心机制之一。

它负责在不同的 Android 组件之间传递数据和进行远程方法调用。

为什么 Android 需要 Binder 机制?Android 系统的设计中,每个应用程序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它们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换和协作。

而 Binder 机制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和可靠的方式来实现进程间通信。

Binder 机制的关键组件Binder 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关键组件组成:1. 服务端(Server)服务端是提供服务的组件,它通过继承Binder类并实现对应的接口,将服务提供给客户端使用。

2. 客户端(Client)客户端是使用服务的组件,它通过 Binder 机制与服务端进行通信,获取所需的数据或调用对应的方法。

3. Binder 驱动(Binder Driver)Binder 驱动是位于 Linux 内核中的模块,负责处理进程间通信的底层操作,如进程注册、线程管理、进程间通信等。

4. Binder 通信线程(Binder Communication Thread)Binder 通信线程是运行在客户端和服务端进程中的线程,负责处理进程间通信的具体细节,如数据传输、对象序列化等。

5. Binder 编译器(Binder Compiler)Binder 编译器是将服务端定义的接口文件生成对应的 Java 接口和代理类,用于客户端与服务端的通信。

Binder 机制的工作流程Android Binder 机制的工作流程可以简要描述如下:1.客户端通过绑定机制连接到服务端,获取服务的引用。

2.客户端通过服务的引用调用远程方法,并传递相应的参数。

3.客户端的请求通过 Binder 通信线程封装成消息并发送给服务端。

binder机制原理

binder机制原理

binder机制原理Binder机制原理。

Binder机制是Android系统中的一种进程间通信(IPC)方式,它允许不同进程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在Android系统中,各个应用程序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它们需要进行数据共享和通信,而Binder机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计的。

Binder机制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Binder驱动程序、Binder通信线程和Binder通信的数据结构。

在Android系统中,Binder驱动程序负责管理Binder通信,它将用户空间的Binder通信请求转发到内核空间,并在内核空间中完成通信操作。

Binder通信线程则是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进行通信的桥梁,它负责将用户空间的通信请求传递给Binder驱动程序,并将内核空间的通信结果返回给用户空间。

而Binder通信的数据结构则是用来传递和存储通信数据的,它包括Binder引用、Binder节点和Binder死亡通知等。

在Android系统中,每个进程都有一个Binder驱动程序和一个Binder通信线程,它们负责处理进程内部的Binder通信。

当一个进程需要和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时,它会通过Binder驱动程序向目标进程发送一个Binder引用,目标进程接收到Binder引用后,就可以通过Binder通信线程和目标进程进行通信。

这样,就实现了不同进程之间的数据共享和通信。

Binder机制的原理虽然看起来比较复杂,但在实际使用中,开发者只需要使用Android提供的Binder API就可以轻松实现进程间通信。

Android系统已经封装了Binder机制的底层实现,开发者只需要关注业务逻辑即可。

在Android开发中,常用的Binder通信方式包括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和Messenger等,它们都是基于Binder机制实现的。

总的来说,Binder机制是Android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为不同进程之间的数据共享和通信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android binder用法

android binder用法

android binder用法
Android Binder是Android系统中的一种进程间通信(IPC)机制,用于在不同的进程之间传递数据和进行方法调用。

以下是Android Binder的一些常见用法:
1. 远程服务:Android Binder可以用于创建远程服务,将服务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其他应用可以通过Binder跨进程调用该服务提供的方法。

2. 跨进程通信:Android Binder可以在不同的进程之间传递数据,应用通过Binder将数据发送到目标进程,然后在目标进程中接收数据。

3. 远程回调:Android Binder可以用于实现远程回调,即将一个接口传递到另一个进程,并在另一个进程中调用该接口的方法,实现跨进程的事件回调。

4. 跨进程共享数据:Android Binder可以用于在不同的进程之间共享数据,应用可以通过Binder在一个进程中修改数据,在另一个进程中读取修改后的数据。

5. 系统服务:Android系统中的一些核心服务例如ActivityManagerService、WindowManagerService等都是通过Binder提供给其他应用调用的。

总之,Android Binder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方式进行进程间通信和数据共享,可以满足不同应用之间的各种需求。

binder线程池工作原理

binder线程池工作原理

binder线程池工作原理Binder线程池是Android中用于处理跨进程通信(IPC)的一种机制,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维护一个线程池来处理跨进程通信的请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Binder线程池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在Android系统中的应用。

我们需要了解Binder的基本概念。

Binder是Android中的一种IPC 机制,它允许不同进程间进行通信。

在Android系统中,每个进程都有一个Binder驱动,它负责处理进程间通信的请求。

当一个进程需要与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时,它会通过Binder驱动发送请求,并等待对方进程的响应。

在Android系统中,每个进程都有一个Binder线程池,它用于处理进程间通信的请求。

当一个进程接收到一个跨进程通信的请求时,它会将该请求放入自己的Binder线程池中,并由线程池中的一个线程来处理该请求。

Binder线程池的工作原理如下:当一个进程接收到一个跨进程通信的请求时,它首先会判断当前是否有空闲的线程可以处理该请求。

如果有空闲的线程,则将该请求交给空闲线程处理;如果没有空闲的线程,则会根据一定的策略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来处理该请求。

在处理请求时,Binder线程池会先检查请求的类型。

如果是一个耗时的操作,比如读取大量数据,线程池会将该请求放入一个专门处理耗时操作的线程中。

这样可以避免耗时操作对其他请求的影响。

如果是一个简单的操作,线程池会将该请求放入一个普通的线程中处理。

Binder线程池还会维护一个请求队列,用于存放等待处理的请求。

当所有线程都在处理其他请求时,新的请求会被放入请求队列中,等待线程池有空闲的线程时再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Binder线程池的大小是有限的。

在Android系统中,默认情况下,每个进程的Binder线程池大小为16。

这是因为线程的创建和销毁都需要消耗一定的系统资源,如果线程池过大,会导致系统资源的浪费。

因此,Android系统为每个进程设置了一个适当的线程池大小,以确保系统资源的合理利用。

android进程间通讯【Binder】的代码流程介绍

android进程间通讯【Binder】的代码流程介绍

Binder简介1.Binder介绍:●Biner最早来源于Openbinder,Google为了摆脱其许可问题,重新开发了自己的一套Binder实现;●Binder实现了IPC或RPC,在用户看来,类似本地函数调用一样,将用户进程的参数带到服务进程进行调用,再带着结果返回;●Binder不是Linux的IPC机制,而是利用了Linux的内存映射机制【mmap()】实现的一套IPC机制;2.Binder的IPC过程:●两个进程AB,需要通讯时,打开/dev/binder驱动,采用mmp()获取一块虚拟内存区域,这个大小通常是数MB;●当进程A向进程B传递数据时,A使用ioctl()操作/dev/binder,将数据传递给binder驱动;●binder驱动依据A传递来的数据大小,申请合适的物理内存来存储这些数据。

并在B的虚拟内存区域中找到合适大小的虚存空间,然后修改B的内存映射表,使这段虚存空间映射到刚刚申请的物理内存。

这样B就可以访问A传递进来的数据了。

Binder常见使用方式…)Binder的数据流程从应用程序的角度看Binder一共有三个方面【假设接口类为IMyInterface】:●Server【local】:形如BnMyInterface,继承并实现IMyInterface的具体功能函数;●Client Proxy:形如BpMyInterface,也继承并实现了IMyInterface,但并未具体实现功能函数,只是对每个功能函数会执行transact(),由远端的BnMyInterface类的onTransact()函数执行,根据传入的消息ID再调用相应的具体功能函数;●Client:客户端获取到一个接口类IMyInterface,其实际的类型为BpMyInterface【通过基类可以指向派生类】。

●(1)Server【local】●继承关系:BnMyInterface : IMyInterface , BnInterface, BBinder●实现BnMyInterface : : onTransact()●注册服务:IServiceManager::addService()(2)Client Proxy●继承关系:BpMyInterface : IMyInterface , BpInterface, BpRefBase●实现BpMyInterface,调用BpMyInterface::remote()-> transact()【BpMyInterface并未继承BpBinder,而是内部包含了BpBinder,通过remote()获取】(3)Client●获取IMyInterface接口类:IServiceManager::getService()【即BpMyInterface】●调用IMyInterface相关的功能函数,其过程是:调用BpMyInterface函数->BpBinder::transact()->BnMyInterface : : onTransact()->调用BnMyInterface函数一个典型的例子●IMyInterface.hclass IMediaRecorderClient: public IInterface{virtual void fun() = 0;}●IMyInterface.cppclass BpMyInterface : public IMyInterface, public BpRefBase{public void fun(){remote()->transact(TRANS_FUN, 0, 0, 0);// remote()即BpBinder,内部保存了远端的Handler,远端根据此handler获取BBinder;}}class BnMyInterface : public IMyInterface, public BBinder{status_t onTransact(uint32_t code, const Parcel& data,Parcel* reply, uint32_t flags){switch(code) {case TRANS_FUN:fun();//将调用MyInterface中的fun();break;default:break;}}}●MyInterface.cppclass MyInterface : public BnMyInterface{void fun(){// TODO:}}●Server.cpp…defaultServiceManager()->addService(String16("test.IMyInterface "), new MediaPlayerService()); …●Client.cpp…sp<IServiceManager> sm = defaultServiceManager();sp<IBinder> binder = sm->getService(String16("test.IMyInterface"));sp<IMyInterface> sMyInterface = interface_cast<IMyInterface>(binder); sMyInterface->fun();//此处为IPC调用…类关系图:较复杂的例子MediaPlayerSoundRecorderJava层的BinderAndroid应用程序的4个组件:●Activity●BroadcastReceiver●Service●ContentProvider对于组件Service,可以在当前进程中启动,也可以在新的进程中启动,如果在新的进程中启动,可以采用Biner与Service进行通讯。

Android的IPC机制——Binder

Android的IPC机制——Binder

3.Binder对象
它在源码中使用 flat_binder_object结构体来表示
struct flat_binder_object{ unsigned long type; unsigned long flage;//表示传输方式 union{ void *binder; signed long handle; }; void *cookie;//保存数据 };
IPC机制种类:
采用命名管道(named pipe)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 信号(signal) 共享内存(share memory) Socket
在Android终端上的应用软件的通信几乎看不到这些IPC通信方式,取而代 之的是Binder方式。
Binder的概述
为什么选择Binder
Binder被分为5个不同的类型,但实质是三个不同的大类,他们分 别是(BINDER_TYPE_BINDER,BINDER_TYPE_WEAK_BINDER),远 程对象”引用 ”(BINDER_TYPE_HANDLE,BINDER_TYPE_WEAK_HANDLE)和文件 (BINDER_TYPE_FD)。前面两种我们刚分析过,这里 BINDER_TYPE_FD类型其实还是会将文件映射到句柄上,根据此fd找 到对应的文件,然后在目标进程中分配一个id,最后把这个fd赋值给返回 的句柄。
8. binder_init
(代码清单略)
binder_init是Binder驱动的初始化函数,初始化函数一般需要设备驱动接口来 调用。Andriod Binder设备驱动接口函数是device_initcall。Binder选择使用 device_initcall的目的就是不让Binder驱动支持动态编译,而且需要在内核做镜像。

android跨进程通讯原理

android跨进程通讯原理

android跨进程通讯原理Android跨进程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IPC)是指在Android系统中,不同进程间进行数据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机制。

Android提供了多种跨进程通信方式,包括使用Binder、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和Messenger等。

其中最常用的方式是使用Binder机制。

Binder是一种高性能的进程间通信机制,用于实现跨进程通信。

其原理如下:1. Binder驱动:Binder驱动是位于内核空间的核心组件,负责进行进程间通信的一系列操作,包括创建Binder进程间通信的相关数据结构。

2. Binder通信机制:Binder机制通过client、server和service manager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跨进程通信。

每个Binder进程都有一个对应的Binder引用(Binder reference),通过这个引用可以操作远程进程的对象。

3. Client请求:客户端通过Binder引用向远程进程发起请求,请求时会创建一个Binder驱动可识别的数据包,并将其发送到远程进程。

4. Binder驱动处理:Binder驱动接收到数据包后,将其转发给目标进程。

5. Server处理:目标进程的Service Manager接收到数据包后,根据其中的标识找到对应的Binder对象,然后将请求转发给该对象。

6. Server响应:目标进程中的Binder对象处理请求,并将结果封装到数据包中,然后通过Binder驱动返回给客户端。

7. Client获取结果:客户端通过Binder引用获取响应数据包,并提取出结果。

通过上述步骤,实现了不同进程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Binder进行跨进程通信时,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定义一个接口,以便双方可以进行方法调用和数据传输。

binder ipc程序结构 -回复

binder ipc程序结构 -回复

binder ipc程序结构-回复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进程间通信)是指不同进程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资源的机制和技术。

在计算机系统中,多个进程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流和合作,而IPC技术就是为了完成这种交流和协作而设计的。

而在IPC中,绑定(binder)是一种常用的IPC机制,被广泛应用于Android操作系统中。

本文将从IPC程序结构的角度,对binder 进行详细解析,包括其概念、特点、机制和应用场景等。

一、概念Binder是一种高效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广泛应用于Android系统中。

它是Android底层的一个核心模块,用于解决进程间通信的问题。

在Android系统中,每个应用程序都运行在一个独立的进程中,如果不进行进程间通信的话,各个应用程序之间是无法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

而Binder机制则提供了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方式,使得不同进程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交换,共享资源,实现跨进程的函数调用。

二、特点1. 性能高效:Binder采用基于消息传递的方式进行进程间通信,相对于其他进程间通信机制如socket等,具有较低的延迟和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

2. 安全可靠:Binder提供了一套完备的安全机制,确保进程之间的通信是可信任的。

所有的消息传递都是基于内核态完成,并由Binder驱动负责中间转发,保证了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支持多线程:Binder支持进程内的多线程,并且能够通过线程池的方式快速处理并发的请求,提高了系统整体的处理能力。

4. 跨进程访问:Binder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方式,允许一个进程访问另一个进程中的服务。

这种跨进程访问可以无缝地进行数据交互和函数调用,给开发带来了便利。

三、机制Binder机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服务端、客户端和驱动程序。

1. 服务端:服务端是提供服务的一方,它会将自己的Binder对象注册到系统中作为服务,等待其他进程的请求。

android binder通信原理

android binder通信原理

android binder通信原理AndroidBinder通信是Android系统中进程间通信的一种机制。

Binder是Android中的一种IPC(进程间通信)机制,也是一种驱动。

通过它,在不同的进程之间传递数据和进行方法调用。

在Android 中,Binder主要用于服务与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客户端可以通过Binder与服务通信,服务也可以通过Binder与客户端通信。

Binder通信的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客户端调用服务端接口:客户端通过Binder代理对象调用服务端提供的接口方法。

2. Binder代理对象将请求发送给Binder驱动:Binder代理对象会将请求封装成一个Binder调用请求,并通过Binder驱动发送给服务端。

3. Binder驱动将请求传递给服务端:服务端通过Binder驱动接收到请求,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 服务端返回响应:服务端将处理结果返回给Binder驱动。

5. Binder驱动将响应传递给客户端:Binder驱动将服务端返回的响应传递给客户端的Binder代理对象。

Binder通信的核心是Binder驱动,它负责处理和转发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的通信请求。

在Android中,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Binder 驱动。

当客户端和服务端位于不同进程时,需要通过Binder驱动进行通信。

因此,Binder驱动是Android中进程间通信的核心。

总之,Android Binder通信原理是通过Binder代理对象、Binder驱动以及服务端来实现进程间的通信,可以实现进程间数据的传递和方法的调用。

它是Android系统中重要的IPC机制之一。

android binder通信原理

android binder通信原理

android binder通信原理Android Binder通信原理Android系统中进程间通信(IPC)是非常重要的。

Binder是Android系统中最常用的IPC机制,Binder通信原理是将客户端与服务端连接起来的一种技术。

Binder是Linux内核中Android的一种IPC机制。

它最早是在2005年由负责Android项目的Google工程师写出的。

Binder在进程间通信方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Android系统中,许多服务都是在后台运行的,因此需要IPC机制来支持它们。

Binder通信机制是非常快速和可靠的,所以它很适合用来处理Android系统中各种进程的通信和交互。

Android系统中的Binder通信原理采用的是基于C++的IPC机制。

在Android系统中,系统的各个组件都通过Binder通信实现数据的传递。

Android组件以进程为单位进行划分,不同的进程之间共享内存。

系统中的各个组件都是由客户端和服务端组成。

Binder通信机制的实现方式是,客户端首先打开一个Binder对象,然后将其传递给服务端。

服务端使用这个传递的Binder对象来与客户端进行通信。

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是通过Binder对象进行交互的。

在Android系统中,Java层的应用程序使用Binder来与底层的C++或者C语言的服务进行通信,而底层的C++或者C服务则使用IPC机制实现。

Binder通信的主要内容包括:Binder通信流的创建、Binder对象的传递、Binder流数据的传递以及Binder流的销毁。

当客户端和服务端进行Binder通信时,使用的都是Linux的Socket流传输方式。

Binder的Socket流传输是基于Linux内核Socket的,因此它支持自动管理Socket连接,自动构建Socket通信端点,自动管理Socket 连接状态等功能。

在Android系统中,Binder非常重要,它为Android系统提供了高效、可靠和高度安全的进程间通信机制。

Android IPC机制Binder简要介绍

Android  IPC机制Binder简要介绍

Java接口源代码
• Service Manager、Server和Client这三个 角色的实现了。通常,在应用程序中,我 们都是把Server实现为Service的形式,并 且通过IServiceManager.addService接口来 把这个Service添加到Service Manager, Client也是通过 IServiceManager.getService接口来获得 Service接口,接着就可以使用这个Service 提供的功能了,这个与运行时库的Binder接 口是一致的。
• •
• • • • • •
frameworks/base/core/java/com/android/internal/os/BinderInternal.java static jobject android_os_BinderInternal_getContextObject(JNIEnv* env, jobject clazz) { sp<IBinder> b = ProcessState::self()->getContextObject(NULL); return javaObjectForIBinder(env, b); }



Server和Client获得Service Manager接口
• • • • • • • • • • • • • • • • • frameworks/base/include/binder/IServiceManager.h frameworks/base/libs/binder/IServiceManager.cpp sp<IServiceManager> defaultServiceManager() { if (gDefaultServiceManager != NULL) return gDefaultServiceManager;

Binder机制介绍

Binder机制介绍

1Binder1)Android IPC在Android中,要完成某个操作,所需要做的就是请求某个有能力的服务对象去完成动作,而无需知道这个通讯是怎样工作的,以及服务在哪里。

以Linux的空间概念来看,Android中Activity托管在不同的的进程,Service也都是托管在不同的进程,不同进程间的Activity、Service之间要交换数据需要IPC来完成。

Binder 就是实现进程间通信的一个轻量级IPC核心组件。

Android的对象IPC通信框架示意图:2) Binder机制:Android在Linux内核中对应一个Binder设备文件,专门用来进行Android的数据交换。

所有从数据流来看Java对象从Java的VM空间进入到C++空间进行了一次转换,并利用C++空间的函数将转换过的对象通过driver\binder设备传递到服务进程,从而完成进程间的IPC。

这个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这里数据流有几层转换过程。

(1)从JVM空间传到c++空间,这个是靠JNI使用ENV来完成对象的映射过程。

(2)从c++空间传入内核Binder设备,使用ProcessState类完成工作。

(3)Service从内核中Binder设备读取数据。

2Service1) ServiceManagerAndroid的服务使用方并不需要知道服务在那里,只要通过代理对象完成请求,为了在上层使用统一的接口,在Android引入了ServiceManger这个服务。

所有的服务都是从ServiceManager开始的,只用通过Service Manager获取到某个特定的服务标识构建代理IBinder。

Service Manager作为一个native service,其服务启动在init.rc定义,init程序起来后会进行解析并将其启动起来。

/*****************************************************************************/service servicemanager /system/bin/servicemanageruser systemcriticalonrestart restart zygoteonrestart restart media/*****************************************************************************/Android中Service Manager的源码,其源码位于frameworks\base\cmds\servicemanager\service_manager.c/*****************************************************************************/ #define BINDER_SERVICE_MANAGER ((void*) 0)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struct binder_state *bs;void *svcmgr = BINDER_SERVICE_MANAGER;bs = binder_open(128*1024);//调用binder_open打开binder设备(/dev/binder)if (binder_become_context_manager(bs)) {LOGE("cannot become context manager (%s)\n", strerror(errno));return -1;}svcmgr_handle = svcmgr;binder_loop(bs, svcmgr_handler);//进入到循环状态,并提供svcmgr_handler回调函数,等待用户的请求,如getService 和addServicereturn 0;}/*****************************************************************************/在Android中Service Manager是默认的Handle为0,只要设置请求包的目标句柄为0,就是发给Service Manager这个Service的。

binderservice原理

binderservice原理

binderservice原理BinderService原理BinderService是Android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它是实现IPC (进程间通信)的关键之一。

在Android系统中,不同的应用程序运行在各自的进程中,为了实现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Android引入了Binder机制。

BinderService作为Binder机制的核心,负责处理不同进程间的通信请求。

一、Binder机制简介Binder机制是Android系统中实现IPC的一种方式。

它基于C/S (Client/Server)架构,通过Binder驱动将不同进程中的组件连接起来。

在Binder机制中,服务端通过Binder对象提供服务,客户端通过获取Binder对象的引用来调用服务端的方法。

Binder机制的核心是Binder驱动,它负责进程间通信的底层实现。

二、BinderService的作用BinderService是服务端的一种实现方式,它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方法供客户端调用。

在BinderService中,我们可以定义一些远程接口,客户端可以通过这些接口来调用服务端的方法。

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会执行相应的方法,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三、BinderService的工作原理1. 创建Binder对象:在服务端,我们首先需要创建一个继承自Binder类的对象。

这个对象就是我们要提供给客户端调用的实例。

2. 实现远程接口:在Binder对象中,我们需要实现一些远程接口。

这些接口定义了客户端可以调用的方法。

3. 注册BinderService:在服务端,我们需要将Binder对象注册为BinderService。

这样客户端才能通过Binder对象来调用服务端的方法。

4. 客户端连接服务端:在客户端,我们需要获取服务端的Binder 对象引用。

通过这个引用,客户端可以调用服务端的方法。

5. 客户端调用服务端方法:客户端通过Binder对象引用来调用服务端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droid进程间通信(IPC)机制Binder简要介绍和学习计划
在Android系统中,每一个应用程序都是由一些Activity和Service组成的,一般Service 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而Activity有可能运行在同一个进程中,也有可能运行在不同的进程中。

那么,不在同一个进程的Activity或者Service是如何通信的呢?这就是本文中要介绍的Binder进程间通信机制了。

我们知道,Android系统是基于Linux内核的,而Linux内核继承和兼容了丰富的Unix 系统进程间通信(IPC)机制。

有传统的管道(Pipe)、信号(Signal)和跟踪(Trace),这三项通信手段只能用于父进程与子进程之间,或者兄弟进程之间;后来又增加了命令管道(Named Pipe),使得进程间通信不再局限于父子进程或者兄弟进程之间;为了更好地支持商业应用中的事务处理,在AT&T的Unix系统V中,又增加了三种称为“System V IPC”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分别是报文队列(Message)、共享内存(Share Memory)和信号量(Semaphore);后来BSD Unix对“System V IPC”机制进行了重要的扩充,提供了一种称为插口(Socket)的进程间通信机制。

若想进一步详细了解这些进程间通信机制,建议参考Android学习启动篇一文中提到《Linux内核源代码情景分析》一书。

但是,Android系统没有采用上述提到的各种进程间通信机制,而是采用Binder机制,难道是因为考虑到了移动设备硬件性能较差、内存较低的特点?不得而知。

Binder其实也不是Android提出来的一套新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它是基于OpenBinder来实现的。

OpenBinder最先是由Be Inc.开发的,接着Palm Inc.也跟着使用。

现在OpenBinder的作者Dianne Hackborn就是在Google工作,负责Android平台的开发工作。

前面一再提到,Binder是一种进程间通信机制,它是一种类似于COM和CORBA分布式组件架构,通俗一点,其实是提供远程过程调用(RPC)功能。

从英文字面上意思看,Binder具有粘结剂的意思,那么它把什么东西粘结在一起呢?在Android系统的Binder机制中,由一系统组件组成,分别是Client、Server、Service Manager和Binder驱动程序,其中Client、Server和Service Manager运行在用户空间,Binder驱动程序运行内核空间。

Binder就是一种把这四个组件粘合在一起的粘结剂了,其中,核心组件便是Binder驱动程序了,Service Manager提供了辅助管理的功能,Client和Server正是在Binder驱动和Service Manager提供的基础设施上,进行Client-Server之间的通信。

Service Manager
和Binder驱动已经在Android平台中实现好,开发者只要按照规范实现自己的Client和Server组件就可以了。

说起来简单,做起难,对初学者来说,Android系统的Binder机制是最难理解的了,而Binder机制无论从系统开发还是应用开发的角度来看,都是Android
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因此,很有必要深入了解Binder的工作方式。

要深入了解Binder的工作方式,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是阅读Binder相关的源代码了,Linux的鼻祖Linus Torvalds 曾经曰过一句名言RTFSC:Read The Fucking Source Code。

虽说阅读Binder的源代码是学习Binder机制的最好的方式,但是也绝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因为Binder的相关源代码是比较枯燥无味而且比较难以理解的,如果能够辅予一些理论知识,那就更好了。

闲话少说,网上关于Binder机制的资料还是不少的,这里就不想再详细写一遍了,强烈推荐下面两篇文章:
Android深入浅出之Binder机制
Android Binder设计与实现– 设计篇
Android深入浅出之Binder机制一文从情景出发,深入地介绍了Binder在用户空间的三个组件Client、Server和Service Manager的相互关系,Android Binder设计与实现一文则是详细地介绍了内核空间的Binder驱动程序的数据结构和设计原理。

非常感谢这两位作者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Binder学习资料。

总结一下,Android系统Binder机制中的四个组件Client、Server、Service Manager和Binder驱动程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 Client、Server和Service Manager实现在用户空间中,Binder驱动程序实现在内核空间中
2. Binder驱动程序和Service Manager在Android平台中已经实现,开发者只需要在用户空间实现自己的Client和Server
3. Binder驱动程序提供设备文件/dev/binder与用户空间交互,Client、Server和Service Manager通过open和ioctl文件操作函数与Binder驱动程序进行通信
4. Client和Server之间的进程间通信通过Binder驱动程序间接实现
5. Service Manager是一个守护进程,用来管理Server,并向Client提供查询Server 接口的能力
至此,对Binder机制总算是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但仍然感到不能很好地从上到下贯穿整个IPC通信过程,于是,打算通过下面四个情景来分析Binder源代码,以进一步理解Binder机制:
1. Service Manager是如何成为一个守护进程的?即Service Manager是如何告知Binder驱动程序它是Binder机制的上下文管理者。

2. Server和Client是如何获得Service Manager接口的?即defaultServiceManager 接口是如何实现的。

3. Server是如何把自己的服务启动起来的?Service Manager在Server启动的过程中是如何为Server提供服务的?即IServiceManager::addService接口是如何实现的。

4 Service Manager是如何为Client提供服务的?即IServiceManager::getService 接口是如何实现的。

在接下来的四篇文章中,将按照这四个情景来分析Binder源代码,都将会涉及到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Binder相关源代码。

这里为什么没有Client和Server是如何进行进程间通信的情景呢?这是因为Service Manager在作为守护进程的同时,它也充当Server 角色。

因此,只要我们能够理解第三和第四个情景,也就理解了Binder机制中Client和Server 是如何通过Binder驱动程序进行进程间通信的了。

为了方便描述Android系统进程间通信Binder机制的原理和实现,在接下来的四篇文章中,我们都是基于C/C++语言来介绍Binder机制的实现的,但是,我们在Android系
统开发应用程序时,都是基于Java语言的,因此,我们会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Android系统进程间通信Binder机制在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接口实现:
5. Android系统进程间通信Binder机制在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接口源代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