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生产性保护视角下的凤翔泥塑研析
陕西凤翔民间泥塑研究
陕 西 凤 翔 民 间 泥 塑 研
周 少平 吕 鹏 谭 海龙 王 颖 袁 蓉辉
(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 , 陕西 渭南
摘 要: 泥 塑 艺 术 是 我 国一 种 古 老 常 见 的 民 间 艺术 。在 长期 历 史发 展 过 程 中 , 中 华 民族 创 造 了丰 富且 弥足 珍 贵 的 文 化 遗 产 。 既有 以物 质 形 态为 主 的 “ 有形” 文化遗 产。 如文物 、 典 籍等 . 又 有 非 物 质 形 态 文化 遗 产 。 如泥 塑、 剪纸等。 陕 西凤 翔 民 间 泥 塑 以一 个 有 形 的 实物 展 现 陕 西 民 间 文化 精 髓 ,其 造 型丰 富 活泼 、 淳朴简练. 色彩 明 朗鲜 艳 。凤 翔 泥 塑所 表 现 出 的 独特 艺术 魅 力 源 于 淳朴 人 民对 善 良、 美好 生 活 的 不 懈 追 求 . 一 种 本 元 文 化 和 强 烈 的 民 族精 神 气质 。 关键词 : 陕 西风 翔 泥 塑 文化遗产 民 族精 神 “ 中 华 民 族 具 有 悠 久 的历 史 。 深 厚 的文 化 积 淀 , 三 秦 大 地 更 是 从 远 古 时 期 就 是文 明 的发 祥 地 。 ‘ 凤翔泥塑 ’ 产 生 于 西 部 的陕西民间田园, 有 着 朴 实 而浓 厚 的乡 土 气 息 。 陕 西 凤 翔 民 俗 文化 源远 流 长 , 为 西 北 民 间 美 术 研 究 提 供 了丰 富 的 资 源 , 陕 西 省凤翔县是一 个民间艺术荟萃之 地 . 有‘ 民间工艺美术 之乡 ’ 的美 誉 。 ” [ ] 陕 西 凤 翔 泥 塑 的渊 源 和 特 点
一
一
究
7 1 4 0 0 0 )
有 制 陶手 艺 的士 兵在 战 争 结 束 后 被 安 排 驻 扎 在 凤 翔 县 附 近 , 按 营部 建 制 , 亦兵亦农 , 随 后 有 了“ 六营村” 的 称谓 。这 些 士 兵 发 现 当 地 的黄 土 和家 乡景 德 镇 的泥 土 特 性 一 样 .都 具 有 很 大 的黏性 , 遂开始捏制泥人及小动 物 , 后来世代相 传 , 家 家 户 户 都 在 进行 泥 塑 制 作 , 直 到 现 在 成 为 出 口创 汇 的一 门产 业 。 可 见 其 泥 塑工 艺 历 史 之 久 。 凤 翔 彩 绘 泥 塑 为 陕 西 省 凤 翔 县 的 一 种 民 间美 术 .当 地 人 称“ 泥货” 。凤 翔 泥 塑 汲 取 了 古 代 石 刻 、 年画、 剪 纸 和 刺 绣 中 的 纹饰 , 造型夸张, 色 彩鲜 艳 , 深受 人 们 喜 爱 。 过 去逢 年 过 节 或 赶 庙会 , 当地 人 以泥 塑 为 礼 品 , 加孩子满月 , 长辈要送坐虎。 人 们 购 泥塑 置 于 家 中 , 用以祈子 、 护生 、 辟邪 、 镇宅、 纳福 。 给人 们 带 来 了一 种 精 神 上 的 富足
凤翔泥塑艺术特征分析
凤翔泥塑艺术特征分析作者:孙文倩曾军梅来源:《牡丹》2018年第24期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比较传统的民间艺术,即用黏土塑造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
陕西凤翔泥塑作为一项独特、古老的民间艺术,蕴含了深厚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泥塑的图案、色彩、造型等方面的塑造原因,深入了解凤翔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
凤翔泥塑作为陕西的民俗艺术,具有明确的传承性和地方性,是研究凤翔百姓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直观展现。
2006年6月,其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凤翔泥塑产地主要集中在城關镇六营村,大多是以家庭作坊形式生产、销售。
一、凤翔泥塑的艺术特色凤翔泥塑品种丰富,工艺复杂,内涵丰富,深受百姓喜爱。
在造型特点上,凤翔泥塑作品以正面居多,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变形,简练概括。
在造型上,手工艺人擅长根据具体形象的特征,表现其本身的性质。
在常见的泥塑虎中,既概括了虎、狮共有的凶猛特点,又大胆进行夸张装饰,使得座虎变得活泼生动。
在设色特点上,凤翔泥塑的显著特色是色彩和造型的统一运用。
在大多数彩绘的作品中,彩绘用色多是为红、黄、绿三种颜色,大红和绿色为主要用色,玫瑰色是副色,黄色作为辅助色,增强整个泥塑作品的色调。
在最终形成的泥塑作品中,色彩对比鲜艳,强烈夸张,民俗气息浓厚和装饰性极强。
二、凤翔泥塑的造型用途分类凤翔泥塑造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多种分类方式。
凤翔泥塑规格和品种制作较大类型的有座虎、挂片虎等,体型较的有小猪老鼠等。
传统泥塑以座兽和挂片最具特色,座兽通常包括虎和狮等传统的镇宅辟邪、看家护院等神兽,座虎是凤翔泥塑制作中选取最多的造型形象。
在泥塑成品中,座虎的造型完整精练、形态夸张粗犷,体现了其健壮和威猛。
无论是什么形态的虎,面部都是整个作品的关键之处,大多绘画呈双目圆瞪、威武传神,夸张的血盆大口中露着一排白牙齿和两颗虎牙,竖立的两只大耳朵引导人们的视线向上延伸,增添了虎向上挺拔的感觉。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
凤翔泥塑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凤翔泥塑以其形神兼备、色彩艳丽、制作精细等特点,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自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凤翔泥塑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因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另外,凤翔泥塑的发展也需要遵循市场需求和现代化制作手法的引进。
虽然凤翔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也不可忽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凤翔泥塑艺人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创新设计,并通过现代化的制作手段提高制作效率和工艺品质,进而提高竞争力。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技术支持,促进艺人的专业化和产业化。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重视凤翔泥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政策扶持。
社会各界应以文化爱好者、民间组织、企业等为主体,共同参与对凤翔泥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凤翔泥塑文化得以延续发展。
总之,从“非遗”视角来看,凤翔泥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突出其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创新设计和现代化制作手法的引进,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凤翔泥塑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1. 引言1.1 非遗与泥塑文化的关系"非遗"是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文化习俗等。
而泥塑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非遗与泥塑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泥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泥塑作为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非遗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历史文化,更在于传播文化精神,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
泥塑文化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华,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
非遗与泥塑文化的关系密切,共同构筑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之路。
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将为泥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推动泥塑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1.2 泥塑文化在非遗中的地位泥塑文化在非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高度,也是我们历史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
泥塑文化在非遗中的地位体现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也彰显了我们对自身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非遗保护对于泥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加强非遗保护工作,才能确保泥塑文化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下去,让后人继续感受到泥塑文化带来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2. 正文2.1 泥塑文化的历史渊源泥塑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史前时代。
最早的泥塑作品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陶器的制作技艺非常发达,而泥塑则是陶器技艺的前身。
泥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出土的泥塑作品中,很多都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塑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泥塑一直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用来表现人物形象,还可以表现动植物、风景等各种题材。
泥塑在中国古代也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祭祀、陶艺等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泥塑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始终贯穿着中国人对生活、自然、美好的追求和表达。
凤翔泥塑艺术资源的保护性设计研究
给 予 适 当补 贴 。 在 省 文 化 博 览 会 上 提 供 廉 价 的 摊 位 给 民 间艺 人 , 让 民 间艺人 销 售 艺术 品, 通 过 鼓励 经 营 的方 式 ,
给 传 承 技 艺 的 生 产 者 给 予 小 额 贷 款 利 息 待 遇 ,使 得 泥 塑 产业 蓬勃健 康发 展 。 ( 二 ) 民 间地 域 资 源 。 通 过 多 年 的 产 业 发 展 凤 翔 泥 塑 产 业 模 式 虽 然 发 生 了
文化 旅游 。 积 极 的 吸 引企 业 、 个人 投 资 泥塑 文 化产 业 , 还 通过 直接融 资 , 新办 各类 工艺作 坊 , 政 府 给 予 优 先 扶 持 文 化产 业 建设 , 例如 : 建 立 民俗 产 业 开发 区 、 民 俗 文 化 产 业 园、 产 业示 范村 , 给 从 事 经 营 民俗 文 化 产 业 的 个 人 及 家 庭
转 为地 方居 民 , 大 部分 人没 有离 开凤 翔 , 并 把 入 伍 前 的 陶 t 瓷 制 作 手 艺 作 为谋 生 的 手 艺 , 利 用 当 地 粘 性 强 的 板 板 土
为原 料 , 捏 制各类 形态 泥人 , 用 于 市 场 销 售 。 当地 人 们 购
买泥 塑 , 用 以 来 消 除 自身 疾 病 、 瘟 疫 和死 亡充 满 恐惧 和迷 茫 的精神 状 态 。 想 通过 借助 泥塑 的具 有神 力 的形 象 , 帮助
直 接使 用原 色上 色 , 对 颜色 不进 行调 和 , 并在 上 色 的创作
过程 中总 结 出 多种创 作 经 验 , 如“ 颜 色 搭 配 要均 匀 。 同一 颜 色不 能挨 着用 ” , “ 红配绿 , 人 人爱 ” 等。 人 们 视 觉 心 理 的 色彩 认识 , 遵 循传 统色 彩 比附意 义 , 具 有 深沉 的 文4 - t 底蕴 和视 觉 审美 效果 。 在造 型纹饰 上 , 凤翔 泥塑 的造 型 主要分 以动 物 为 主 的 泥 玩 具 、 挂片、 立 人 三 类 。 通 过 塑 造 日常 生 活 中的动 物 、历史 人 物来表 达 艺人们 对 美好 生 活无 限膜 拜 , 造型采用概括 、 夸张 、 变形的创作途径 , 运 用 适形 手
凤翔泥塑调研报告
凤翔泥塑调研报告凤翔泥塑是中国陕西省凤翔县的一项传统工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凤翔泥塑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泥土,通过一系列的手工操作和艺术加工,制作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泥塑作品。
凤翔泥塑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制作技艺和市场发展等方面对凤翔泥塑进行调研。
凤翔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凤翔泥塑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在长期的制作实践中,凤翔泥塑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凤翔泥塑的制作技艺世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了不少古老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让每一件泥塑作品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凤翔泥塑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泥土,通过多次的过筛、揉和晾晒,将其制作成柔软、韧性强的黏土。
然后,艺人们利用手工和木模具将泥土塑造成各种形状,如人物、动物、花鸟等。
最后,将塑好的泥塑经过干燥和上色等工艺,最终形成一件完整的凤翔泥塑作品。
凤翔泥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其作品造型逼真,神态生动,富有传统文化的瑰丽和独特之处。
凤翔泥塑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多为历史名人、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以及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妖魔鬼怪等。
无论是儿童玩具还是艺术品,凤翔泥塑都能够让观者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凤翔泥塑市场发展迅速。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凤翔泥塑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凤翔泥塑已经成为凤翔县的一张知名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到来参观和购买。
同时,凤翔泥塑的市场也开始向外拓展,已经进入到了国内外的市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总的来说,凤翔泥塑作为一项传统工艺,无论是在历史、制作技艺还是市场发展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凤翔泥塑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潜力的行业,值得我们更加重视和支持。
希望通过对凤翔泥塑的保护和传承,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传统工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凤翔泥塑的传承保护探析
人殉的殉葬品。凤翔在先秦时期为秦国都城雍城, 在秦雍城豆腐村 战 国制 陶 作 坊遗 址 中 出土 了 3 件 陶 俑 、1 5 件陶鸽和 7 件 陶 兽 ,口
更有 力的佐 证了凤 翔泥 塑并 非来源 于江西 、 而是 土生凤 翔 泥塑 一 般是 由 家庭 生 产 , 模 具 的 制作 也较 为 精致 。 由 于近 几年 凤 翔泥 塑 的需 求 量变 大 , 手工 艺 人又 在不 断 减少 , 导 致 1 、 凤 翔 泥 塑 的 类 别 了模 具 批量 生 产和 售 卖 , 导致 凤 翔泥 塑的 独 创性 逐渐 消 失 , 取而代 毫无 特色 的商 品 。并 且一 些较有 名气 的 手工艺 人 凤 翔泥 塑 的分类 多种 多样 , 主要依 据制 作 手法 、 用途 、 作 品形态 之 的是批 量 生产 、 开 始收购 村 内闲散 手工 艺人 的成 品或 委托他 人进 行代 生产 , 成 品质 和色彩 这 四个方 面进行 分类 。
风翔泥塑的传承保护探析
西 軎 文 匕
凤翔泥塑 的传承保护探析
裴梦 斐 ( 西北 大学 文化遗 产 学院 陕 西西 安
【 摘
7 1 0 0 6 9 )
要 】 本 文概 述 了凤翔 泥塑传承与保护 现状 , 分析 了存在 的 问题 , 提 出 了协 同治理、 数 字化保 护和产业化保护 三种方式 , 加强对凤
一
一
、
凤翔泥 塑的 起源及 工艺
凤 翔泥塑 是 陕西省 宝 鸡市 凤翔 县的 一种 民 间美术 , 又称 彩 绘泥 塑、 彩 绘 泥偶 。凤 翔 泥塑 造 型夸 张 、 丰 满 圆滑 、 稚 拙 古朴 , 并 且采 用 墨 线勾 勒 、 绘彩 , 形 成了对 比 强烈 、 色彩 艳丽 的独 有风 格 。由于 其独 特 的 造 型和 传承 人 精 湛的 技 艺 , 在2 0 0 6 年 被 列入 我 国 第一 批 国家 级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保护 名 录 中 。凤 翔 泥塑 的 生产 制 作 主要 集 中在 凤 翔县 六营村 。 凤翔泥塑历史悠久, 起源已无法考证 , 学界对此众说纷纭。凤 翔县 当 地有 相关 传 说 , 传说 认 为凤 翔 泥塑 起 源于 明 朝初 年 , 有一 部 分会做 陶 瓷品 的江 西籍 士兵 在凤 翔安 营扎寨 , 用 凤翔 当地 的 “ 板板 土 ”和 成泥 巴 , 并 捏成 泥 人等 在集 市 上进 行 售 卖 , 并相 传 至今 。这 个 传 说 在很 长 时 间内 被认 为 是凤 翔泥 塑 的 起源 。然 而 根据 近年 来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
凤翔泥塑是陕西省凤翔县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是中国陶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凤翔
泥塑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多年。
它以其传统技法、丰富的造型和色彩、光
泽柔和的表面、良好的保湿性和耐久性而成为中国神话文化传承的代表之一。
2011年,凤翔泥塑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非遗保护和市场开发两个方面入手。
从非遗保护的角度看,政府应该加强对凤翔泥塑的保护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发放奖学金、提供培训课程和组织比
赛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
政府还可以鼓励传统手工业者与当代工艺品设计师合
作创造新的凤翔泥塑产品,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
从市场开发的角度来看,非常规商品
如凤翔泥塑可以尝试在当代市场上寻求新的用途。
例如,凤翔泥塑可以制成名片座、书签、挂饰和家居用品等。
凤翔泥塑可以通过非遗保护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传统手
工艺行业而言,可持续发展对传承、创新和市场市场营销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非遗
文化的背景下,凤翔泥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生存,更是传承与发展。
凤翔泥塑传承人
需要将传统技艺发挥到更深层次,创作新的作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让凤翔泥塑的艺术价
值重新被发掘与展示。
同时,凤翔泥塑的市场开发策略也需要与传统技艺的特点相匹配,
让传统手工艺能够在当代市场上立足,实现新的发展与突破。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1. 引言1.1 凤翔泥塑的概述凤翔泥塑主要以泥土为主要原料,结合水、胶、石膏等辅助材料,经过挖泥、和泥、塑形、干燥、彩绘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其制作工艺繁琐复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
凤翔泥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凤翔县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非遗保护对于凤翔泥塑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努力保护和传承,才能让这一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凤翔泥塑作为凤翔县的地方特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民族意义,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1.2 非遗保护意义非遗保护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凤翔泥塑这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文化自信。
通过传承和创新,可以使凤翔泥塑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美好的一部分。
非遗保护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非遗保护对于凤翔泥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保护和传承,才能让凤翔泥塑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凤翔泥塑的历史渊源凤翔泥塑是中国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唐代。
据史料记载,唐代时期就有凤翔地区的民间艺人以泥塑为生,技艺传承至今。
在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凤翔泥塑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当地民间生活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凤翔泥塑的历史渊源深厚,传承至今,不仅体现了凤翔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凤翔泥塑的历史渊源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凤翔泥塑的制作工艺凤翔泥塑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造型、雕刻、烧制等多个工序。
首先是选材,凤翔泥塑的原料主要有泥土、黄土、河沙等,这些对于塑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造型,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制作人员需要根据设计图纸或者自己的想象,将泥土打成坯子,然后再进行雕刻细节。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非遗”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传承价值、历史积淀、技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凤翔泥塑作为中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凤翔泥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非遗”的视角,探讨凤翔泥塑文化的发展历程、保护传承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凤翔泥塑的发展历程凤翔泥塑起源于唐代,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
其最早的创作手法是用泥巴捏制出各种形态的人物和动植物,经过干燥后再上彩,成为一种民间美术实物。
凤翔泥塑经历了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鼎盛时期,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
凤翔泥塑在明清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凤翔地区民间工艺中的瑰宝。
在当时,凤翔泥塑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素有“泥塑杰出,千古绝艺”之称。
其作品以唐、宋、明、清历代名人真人肖像、历史典故为主题,镶嵌丝线砂花为装饰图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凤翔泥塑艺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作品,被誉为“真人以上,泥塑以下”。
并在古城墙、宫殿、寺庙等建筑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凤翔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而在20世纪初,凤翔泥塑遭遇了一段低谷,此时的社会变迁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使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工艺走向式微。
近几年来,凤翔泥塑逐渐得到重视,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当地的非遗项目之一。
二、凤翔泥塑的保护传承现状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的实施,凤翔泥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2006年,凤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凤翔泥塑的传统工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保护。
在保护传承过程中,凤翔泥塑的工艺技艺得到了传承人的悉心保存和发扬光大。
凤翔泥塑的传承人秉承着“匠心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将这一传统技艺发展得更为精湛和深厚。
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凤翔泥塑的开发探究
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凤翔泥塑的开发探究
凤翔泥塑是陕西省凤翔县特有的传统手工艺,被誉为“中国民间彩塑之乡”。
凤翔泥
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历经千年的发展沉淀,已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翔泥塑制作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一般来说,制作分为塑胚、调配泥浆、上泥、修饰等步骤。
首先,先用木板或泥胚塑成基本形状;然后用麦秆、玉米
芯等做成芯棒,再用泥浆盖在芯棒上;接着,待泥冷却凝固后,再刮几层调配好的泥浆,
用刀工具修饰细节,直至完美。
凤翔泥塑主要表现民间生活、历史传说和宗教故事等,形象传神,富有内涵。
比如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关羽、张飞、马超等人物,以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都成为凤翔泥塑的红色经典。
目前,凤翔泥塑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传统手工
艺失传的风险;另一方面,市场权益的不稳定也威胁到了凤翔泥塑的生存。
为了保护凤翔泥塑这一重要的非遗文化,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护。
政府要致力于提
升凤翔泥塑的知名度和升级改造,打造品牌形象,扩大市场营销,为传承人提供更好的工
作环境和条件;同时,学校和社会机构也应发挥作用,小学、中学可增设彩塑课程,通过
生动形象的教学视频、展览等宣传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凤翔泥塑的独特魅力。
总之,凤翔泥塑的传承不仅是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财富,也是中华文
化独特魅力的象征。
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相信凤翔泥塑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
的生机和活力。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凤翔泥塑作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凤翔泥塑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蓬勃发展,成为了非遗视角下的璀璨文化瑰宝。
凤翔泥塑,源于汉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凤翔泥塑制作精细、形象逼真、富有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凤翔泥塑多以古代名人、神话传说和动植物为题材,造型传神、栩栩如生,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制作工艺包括捏、塑、钮、粘、磨、刻、彩绘等多道工序,每一件作品都需要经过数日甚至数月的精心制作,工艺繁复,技艺精湛。
凤翔泥塑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古代智慧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凤翔泥塑工艺逐渐式微,传承人口减少,市场需求萎缩,文化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凤翔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加大了对凤翔泥塑文化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在政府的引导下,凤翔泥塑传承人积极探索发展之路,创新工艺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推动凤翔泥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凤翔泥塑传承人积极探索创新。
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工艺技术和题材内容,制作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凤翔泥塑作品。
他们大胆尝试新的制作方法,探索新的造型风格,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平和观赏性,使凤翔泥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凤翔泥塑传承人积极开发新产品。
以工艺品、礼品、装饰品等为主要产品形式,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凤翔泥塑产品,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这不仅为凤翔泥塑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凤翔泥塑传承人积极拓展市场销售渠道。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
“非遗”视角下的凤翔泥塑文化发展【摘要】凤翔泥塑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从凤翔泥塑的制作工艺、艺术价值和在非遗保护中的地位入手,探讨了其传承与创新以及在当代的发展现状。
凤翔泥塑文化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凤翔泥塑将继续在非遗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凤翔泥塑、非遗保护、传承、制作工艺、艺术价值、地位、创新、发展现状、作用、未来发展前景1. 引言1.1 非遗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代代相传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持续发展的文化表现形式。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很多传统技艺和文化形式逐渐失传,非遗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让后人了解和体会传统的文化,使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得以继续传承,不至于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凤翔泥塑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当代社会中,凤翔泥塑面临着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也遇到了困难。
非遗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术界、社会机构以及广大民众都应该加入到保护与传承的行列中来。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探索新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
1.2 凤翔泥塑的历史意义凤翔泥塑是中国陕西省凤翔县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
凤翔泥塑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在唐宋时期,凤翔泥塑曾被视为宫廷贡品,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凤翔泥塑逐渐演变成了民间艺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和礼物。
凤翔泥塑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凤翔县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凤翔泥塑的开发探究
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凤翔泥塑的开发探究凤翔泥塑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陕西省凤翔县。
它以纯净的黄土为原料,经过挑选、捣碎、揉捏、制作、干燥、上色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凤翔泥塑技艺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民族特色,至今仍然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凤翔泥塑的特点之一是制作工序复杂。
需要选取质地上佳的黄土,并将其晾晒、过筛、去杂质,以确保泥塑的质量。
然后,将黄土与水混合搅拌,并反复捣打,使其更加柔软。
接下来,制作师傅将泥土揉捏成各种形状,如人物、动物、自然景观等。
将泥塑置于通风的地方晾干,然后涂上各种颜色的水彩进行上色。
凤翔泥塑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泥塑作品可以栩栩如生地表现人物的形态、神态,也可以展示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
泥塑的表现形式包括有胎面泥塑、综合泥塑、空心泥塑等。
胎面泥塑是指在黄土表面贴上布或纸,再将泥土捏塑在上面。
综合泥塑是将捏塑好的黄土雕塑体表面涂覆泥浆,干燥后再进行上色。
空心泥塑是指在塑像内部制作一个骨架,然后在骨架上贴上一层泥土,以达到轻盈、空灵的效果。
凤翔泥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凤翔泥塑作品不仅形态逼真、韵味悠长,更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泥塑作品所表现的形象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且,凤翔泥塑作品是当地人民的艺术创作产物,它承载了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
这些作品会通过不同的造型、姿态、服饰等细节表现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社会风情,为人们提供了展示和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凤翔泥塑也具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凤翔泥塑,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他们可以通过亲手制作凤翔泥塑,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
凤翔泥塑的开发和研究也能促进非遗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和经济发展。
凤翔泥塑作为中国传统的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表现形式、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喜爱。
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凤翔泥塑的开发探究
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凤翔泥塑的开发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地域和民俗文化内涵,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学校作为青少年的主要教育场所,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
凤翔泥塑作为非遗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民俗内涵,可以作为非遗课程的重要资源进行开发和探究。
凤翔泥塑是陕西省凤翔县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凤翔泥塑最早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彩塑的代表之一。
凤翔泥塑主要以粘土为主要原料,通过手工捏塑、铺烧、彩绘等工艺制作而成。
凤翔泥塑造型生动、传神,内容丰富,包括人物、动物、建筑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被誉为“泥塑艺术的明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凤翔泥塑可以作为非遗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探究。
可以通过凤翔泥塑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等方面介绍非遗文化的概况。
可以通过凤翔泥塑的造型和内容,进行艺术鉴赏和文化解读,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凤翔泥塑的实际制作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通过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探究,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素养。
在进行凤翔泥塑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探究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之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凤翔泥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参观凤翔泥塑的制作工坊,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感悟和领悟非遗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和文化品位。
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凤翔泥塑的开发探究
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凤翔泥塑的开发探究一、凤翔泥塑的文化内涵凤翔泥塑,是指中国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
凤翔泥塑以黏土为原料,经过捏、塑、雕等工艺制成各式形象,包括人物、花鸟、动物等。
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色彩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被誉为“泥塑艺术的一朵奇葩”。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一种教学新模式。
而作为传统手工艺品的凤翔泥塑,也逐渐成为了中学语文非遗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凤翔泥塑的开发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教学设计上,目前的初中语文课程中凤翔泥塑的渗透度并不高。
虽然一些学校在地方文化教育中有所涉及,但大多数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提及凤翔泥塑的相关知识和技艺。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当前教师对凤翔泥塑艺术的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够,导致教学效果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在教材编写方面,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材对于凤翔泥塑的介绍和拓展并不充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艺传承方面的内容较少。
针对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凤翔泥塑的开发不足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与发展。
可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对凤翔泥塑技艺的了解和掌握,提升其教学能力和水平。
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可以使教师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凤翔泥塑的相关知识和技艺,更好地将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可以加强学校与地方文化机构的合作,开展凤翔泥塑的技艺传承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通过学校与地方文化机构的合作,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体验机会,使他们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凤翔泥塑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网络课程等,拓展凤翔泥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结合当下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喜爱和接受能力,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们更加生动地了解和感受凤翔泥塑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凤翔泥塑传承现状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凤翔泥塑传承现状研究作者:郝文婧赵婧杨聪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09期摘要:凤翔泥塑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术。
近几年,在艺术界中渐渐掀起了一场关注民间艺术的风潮,使人们的目光逐渐聚焦于民间艺术。
凤翔泥塑作为陕西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代表之一,寄托了泥塑村人民对富裕充实的生活的向往,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引领下,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力的保护,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进一步增强,本文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凤翔泥塑在發展传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凤翔泥塑作为一种凤翔特有的手工艺文化,凤翔泥塑的存在不只是寄托了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情怀,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笔者及团队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当地村民,调查了凤翔泥塑的传承现状。
本次研究以凤翔泥塑的传承现状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凤翔县的泥塑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实地搜集与考察,整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结合文献检索,把握凤翔泥塑的传承谱系及传承现状,并试图对凤翔泥塑的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凤翔泥塑的继承保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凤翔泥塑传承发展中存在问题(一)家庭作坊式传承,生产规模小在凤翔县的泥塑村,村民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泥塑制作、销售,将该技艺一直延续下去。
这一形式有利于泥塑的技艺传承,能够保持作品的原创性。
虽然泥塑村也创建了一些有关凤翔泥塑的特色文化机构,但是当地人依然习惯以传统方式制作和销售泥塑,这种现象也是由泥塑艺人多是老一辈人的现实情况决定的。
在当地走访与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当地人(特别是老年手工艺者)不愿意公开泥塑的相关制作工艺,即使有教学环节也只是教授一些基础工艺,不涉及泥塑制作的核心工艺,这也对泥塑技艺的推广造成了阻碍。
(二)老龄化程度高通过对当地人的访问和调查,发现从事泥塑制作的艺人,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包括最有名的制作者胡新民先生也已56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很多人将“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 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前者落脚在“保护”上,后者则出自经济 考量。生产性保护虽然需要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生产力,但“它与产业化生产的低成本、 规模化、标准化的诉求不同,而要求有个性、有差异,它要体现的是‘手’的价值而 不是机器的价值”。(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
2012年2月,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关于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非物质 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 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 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目前, 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
地区非遗保护模式的探索 山东省非遗保护的探索
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我省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逐渐形成了突出‘抢救性 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人本性保护’的山东模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保护传 承和合理利用机制。”
保护运行机制简述: 1、省政府专项资金投入,据统计,全省各级政府每年投入非遗保护的资金达一亿元 2、非遗项目进校园,目前全省共有417所中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学内容 3 、以“三大基地”为依托,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建设“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宏观:全球化的冲击,非遗保护势在必行 中观:国内非遗保护成果非凡,但问题丛生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微观:非遗特质各异,保护方式、方法难于统一
非遗传承人对现状的担忧
非遗命途如何???
国家与政府的努力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施行,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原则,坚持保护传统工艺流程 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原则,坚持把社会 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原则,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原则。
保护运行机制概述: 1、实施“三位一体”保护,做到非遗项目、项目传承人、传承(传播)基地三联合,
项目、传承人和保护单位的责、权、利明晰,依存度加大,构成一个目标一致、分工协作、 联合发展的共同体
2、创建非遗展示馆——做到政府、企业、个人三联建,坚持做到政府、企业、个人多 方联动。目前,宁波全市已建成50余家非遗展示馆,形成国助民办、合作联办、民企民办 等多样化的运作模式。
5、专家助力非遗保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非遗保护。 保护成果概述: 1、截至2010年7月底,我省共有以非遗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 33730 个,年营业收入 106.8791 亿元,利税 10.0542亿元,从业人员达86万人。 2、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形成“西部一节、东部一会”格局。第二 届博览会期间,共有近800个项目、500余位传承人进行了展示展演,博览会共协议签约 442.6亿元,参观博览会的观众达70多万。以此为契机济南筹建中国最大非遗主体公园。
3、设立非遗生态区——做到整体性、活态性、可持续性三统一,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 地区“生态博物馆”“生态村”的建设经验,对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 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
4、加强生产性保护——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三联动,从政策引导、资 金投入、开拓市场等方面推进非遗保护。 主要成果概述: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介绍说,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 首先是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恢复生产,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对适合生产性保 护的濒危代表性项目,采取优先抢救与扶持措施,整理、保存相关资料,逐步引导其 恢复生产;对有市场潜力但生产力量分散的代表性项目,鼓励采取“传承人+协会”、 “公司+农户”等模式进行生产。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积极探索科学的保 护方式和方法,对濒危和传承困难的代表性项目,采取抢救性保护的方式;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采取整体性 保护的方式;对部分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代表性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
宁波市“三位一体”非遗保护模式
2011年,宁波市《构建非遗保护“三位一体”,促进非遗事业传承发展》,强调各级 名录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相互联动,非遗展示馆建设国家、集体、个人相互联动, 非遗生产性保护政府、企业、社会相互联动,非遗生态区保护整体性、传承性、持续 性相互联动,形成“三位一体”保护体系。
究基地”(7个) 、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20个) 、 “山东省非物 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9个) ;同时重视非遗载体建设,目前共建设起各类专题博 物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812个,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场所设施
4、签订责任书,制定管理办法,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省文化厅与全省所有项目保护 单位签订《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任务书》,对项目责任单位应完成的保护 目标任务逐条做出了明确规定。与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签订《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目标责任书》。省文化厅下发《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考 核复评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实行动态管理机制。
1、以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为例,宁波市现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生产企业 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传统工艺生产企业84家,2010实现销售产值26.2亿元。
2、宁波有国家级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区1个,市级实验区5个。其中象山海 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2010年6月被文化部批准的我国第8个、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实 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