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制度
章程制度,办法,详细介绍,规定,条例的区别
“制度”、“办法”、“细则”、“规定”、“条例”的区别“制度”、“办法”、“细则”、“规定”、“条例”等都是规范性文件,但也有区别:制度的含义较为广泛,具体应用的时候可大可小。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就是大的制度,而具体到一个企业的制度,往往是指大家要共同遵守的章程之类的。
办法是对有关法令、条例、规章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是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工作、有关事项的具体办理、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办法重在可操作性。
它的制发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
规定是为实施贯彻有关法律、法令和条例,根据其规定和授权,对有关工作或事项作出局部的具体的规定。
是法律、政策、方针的具体化形式,是处理问题的法则。
主要用于明确提出对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些重大事故的管理或限制。
规定重在强制约束性。
细则是对某一法律、法规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具体化。
条例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是对有关法律、法令作辅助性、阐释性的说明和规定;是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某些重大事项的管理和处置作出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是对某机关、组织的机构设置、组织办法、人员配备、任务职权、工作原则、工作秩序和法律责任作出规定或对某类专门人员的任务、职责、义务权利、奖惩作出系统的规定。
它的制发者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度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一、制度(一)什么是“制度”制度也称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
(二)“制度”的使用范围规章制度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大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行业、各系统,小至单位、部门、班组。
它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体化,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第一章 制度-1
8、舒尔茨将制度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舒尔茨将制度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 );舒尔茨关 ( 《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 );舒尔茨关 于制度的定义被以后研究制度的学者所接受。 于制度的定义被以后研究制度的学者所接受。 9、拉坦也将制度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 拉坦也将制度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 一套行为规则 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 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 论》 )
第五,符号性和禁止性。 第五,符号性和禁止性。 制度常通过简单的符号给定人们行为的标准。(这样省略 制度常通过简单的符号给定人们行为的标准。(这样省略 。( 了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深刻哲理,节约了人们的认识成本。) 了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深刻哲理,节约了人们的认识成本。) 例如,简单的红灯信号告诉我们赶快停止, 例如,简单的红灯信号告诉我们赶快停止,银行账单符号 表示了一定的价值。 表示了一定的价值。 符号一般都代表了一个复杂的制度安排, 符号一般都代表了一个复杂的制度安排,其功能就依赖于 它所代表的制度。 它所代表的制度。
第二,确定性。 第二,确定性。 只要是制度,都告诉人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只要是制度,都告诉人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给 人类行为划定了边界。也正是具有这样的特点, 人类行为划定了边界。也正是具有这样的特点,才能够 使其具有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 使其具有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从而为人类行为提供 稳定的预期。 稳定的预期。 一个有效的规则必须从两个方面看都是确定的: 一个有效的规则必须从两个方面看都是确定的:必须是 可知的、透明的;必须能够对未来提供可靠的指导。 可知的、透明的;必须能够对未来提供可靠的指导。
一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软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是那些对人的行为的不成文的限制是与法律等正式制度相对的概念
方案和制度的区别是什么
方案和制度的区别是什么方案和制度的区别是什么?作为职业策划师,我们常常会涉及到方案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方案和制度是组织管理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实现目标,但它们在实质和用途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标题一:方案和制度的定义和特点方案和制度都是组织管理的工具,它们的定义和特点对于我们理解它们的区别至关重要。
方案一般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详细计划和方法,它包括了组织的战略、目标、任务、资源安排以及时间进度等。
而制度则是为了规范和约束组织内部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规定,它涉及到组织的权责、决策机制、业务流程以及行为准则等。
标题二:方案和制度的制定过程方案和制度的制定过程对于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也非常重要。
方案的制定通常是由组织的管理层或策划团队来完成,它需要进行目标分析、资源评估、方案设计、实施计划以及风险评估等多个环节。
而制度的制定则更多地涉及到组织的各个层级和部门,通常需要经过规章制度的制定、讨论、审批以及发布等程序。
标题三:方案和制度的目标和用途方案和制度的目标和用途也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所在。
方案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战略和目标,通过明确的计划和方法来指导组织的行动和决策。
它的用途主要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推动项目进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
而制度的目标则更注重于规范和约束组织行为,通过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来确保组织运作的公平、公正和高效。
标题四:方案和制度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方案和制度在灵活性和稳定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方案通常是为了应对特定的情况和目标而制定的,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因此,方案更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而制度则更多地追求稳定性和一致性,它的制定和执行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程序,确保组织内部的运作和行为具有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标题五:方案和制度的协同作用方案和制度在组织管理中具有协同作用,它们相互支持和补充,共同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实现目标。
岗位职责和制度的区别
岗位职责和制度的区别在一个企业中,岗位职责和制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虽然这两者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差别。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岗位职责和制度之间的区别,并且分析它们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岗位职责?岗位职责是指一项工作的详细描述,包括该工作的职责、目标、预期的结果,以及该职位与其他职位之间的关系。
岗位职责通常由公司的管理层制定,每个职位的岗位职责应该清晰明确。
在员工入职时,公司应该告知他们他们的岗位职责,以确保员工能够清晰地了解他们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什么是制度?制度是一组规则、政策和程序,旨在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
它是公司管理的基础,可以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运作方式,并明确他们的权利和责任。
制度有很多种类,例如招聘流程、绩效管理、薪资福利等。
三、岗位职责和制度之间的区别尽管岗位职责和制度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仍有许多差异。
下面是其中的几个重要区别:1. 定义不同岗位职责与制度的定义非常不同。
岗位职责描述的是一个人在工作中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而制度则描述了一整套由公司规定的规章制度,包括任职条件、工作方式、规则和制度等方面。
2. 适用面不同岗位职责只适用于一个人的工作职责,而制度则适用于整个公司。
制度应该适用于每个员工,而不仅仅适用于某一位员工。
3. 影响领域不同岗位职责通常与某项具体业务相关,而制度通常涉及范围更广,涉及到公司的各个方面。
四、岗位职责和制度的重要性岗位职责和制度在企业中同等重要。
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可以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制度可以确保公司的运营达到预期的结果,并且帮助公司实现长期发展。
如果公司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制度,员工可能会感到困惑,并且很难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此外,缺乏清晰的制度可能会带来一些管理风险,例如员工可能不清楚如何处理某些复杂的工作事项,或者可能因为不了解需要遵守的规则和程序而犯些错误。
总之,岗位职责和制度在公司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规章制度属于什么制度
规章制度属于什么制度
《规章制度属于制度的一种》
规章制度是组织、机构或者社会团体为了维护秩序、规范行为而制定的具有普遍性和约束力的规定。
规章制度通常包括章程、规则、办法和规定等形式,是对行为规范和约束的具体化。
规章制度属于制度的一种。
制度是组织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为了维护秩序、规范行为、保障权益而形成并具有普遍性和约束力的一系列规定。
制度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等。
规章制度作为制度的一种,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规定内容,为组织、机构或社会团体的正常运作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规章制度的形成依托于法律、政策和制度的框架,是对这些框架的具体细化和执行。
规章制度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定内容,不仅可以为组织内部运作提供规范,还可以约束外部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
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组织、机构或者社会团体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作至关重要。
总之,规章制度是制度的一种,是为了维护秩序、规范行为而制定的具有普遍性和约束力的规定。
规章制度在组织、机构或者社会团体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建立和完善对于维护秩序、规范行为、保障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规定、办法、细则区别
“制度”、“办法”、“细则”、“规定”、“条例”的区别规定是制度的补充,办法是规定的补充“制度”、“办法”、“细则”、“规定”、“条例”等都是规范性文件,但也有区别:制度的含义较为广泛,具体应用的时候可大可小。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就是大的制度,而具体到一个企业的制度,往往是指大家要共同遵守的章程之类的。
办法是对有关法令、条例、规章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是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工作、有关事项的具体办理、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办法重在可操作性。
它的制发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
规定是为实施贯彻有关法律、法令和条例,根据其规定和授权,对有关工作或事项作出局部的具体的规定。
是法律、政策、方针的具体化形式,是处理问题的法则。
主要用于明确提出对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些重大事故的管理或限制。
规定重在强制约束性。
细则是对某一法律、法规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具体化。
条例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是对有关法律、法令作辅助性、阐释性的说明和规定;是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某些重大事项的管理和处置作出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是对某机关、组织的机构设置、组织办法、人员配备、任务职权、工作原则、工作秩序和法律责任作出规定或对某类专门人员的任务、职责、义务权利、奖惩作出系统的规定。
它的制发者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度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一、制度(一)什么是“制度”制度也称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
(二)“制度”的使用范围规章制度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大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行业、各系统,小至单位、部门、班组。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一: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规章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简述什么是制度?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
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
二、论述什么是制度化管理?实行制度化管理的好处是什么?所谓制度化管理是指单位治理中强调依法治理,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必须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单位的制度化管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有这样几点:一是可将优秀人员的智慧转化成为单位众多职员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二是能够发挥单位的整体优势,使单位内外能够更好的配合,可以避免由于单位中的员工能力及特点的差异,使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产生波动;三是为单位员工能力的发挥制定了一个公平的平台,不会因为游戏规则的不同、评分标准的不同,对员工努力的评定产生大的误差;四是有利于员工更好的了解单位,能够更好的规范单位的工作流程,让员工能够在其中找对自己的位置,有法可依,使工作更顺畅;五是有力于单位员工的培训,有利于单位员工的自我发展,单位员工由于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可以自己明了自己工作需要达到的标准,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度量,自己可以发现差距,有自我培训发展的动力和标准。
三、如何实现制度化管理?一个国家的管理靠法制,一个单位的管理靠制度,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
但是在一个单位要真正实现制度化管理,抓好队伍建设,实现各项工作的突破,是要有一定的开创力。
就如何实施好制度化管理,谈几点看法。
1、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班子抓起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说,抓制度化管理首先要从领导抓起,从领导班子的制度化抓起,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集体的制度建设开始。
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什么
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什么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制度体系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封建社会的制度,包括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农民身份和社会等级系统。
一、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封建社会最核心的制度之一。
封建社会的核心组织形式是地主土地所有权与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分离,地主阶级通过对土地的控制来牢牢地束缚住农民。
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室成员掌握着最高的权力,他们将土地赐予贵族和官僚阶层作为封地,以换取其效忠和各种服务。
贵族和官僚阶层成为地主,而农民则是他们的仆人和农田的承租者。
二、官僚制度官僚制度也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员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管理政府机构、征收税收和管理土地分配。
官员的地位是通过世袭或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得到的。
科举考试制度是贵族和官僚阶层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这也是封建社会中社会流动性的一部分。
官僚制度确保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导致了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
三、农民身份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是农田的承租者。
农民的地位被严格限制,他们的权益很少被保护。
农民的身份固定,不具备独立选择的权力。
他们需要缴纳丰收或固定的田租给地主,并承担劳役义务。
农民由于负重的税收和劳动负担,生活十分艰辛。
四、社会等级系统封建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严格的社会等级系统。
封建社会中,社会地位被世袭和由出生决定,上层贵族和官僚阶层拥有特权,享有高贵的地位和丰厚的权利。
而底层的农民和平民则受到压迫和剥削,缺乏社会地位和基本权益。
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系统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包括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农民身份和社会等级系统。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
封建社会的制度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也给后来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什么是规章制度_规章制度
什么是规章制度_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指一套明确的规则和规定,以指导行为、维护秩序、组织管理,促进团队、组织或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一、规章制度的作用1.维护秩序和安全:规章制度对于维护团队、组织或社会的秩序和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制度,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防止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
2.提高效率和效益:规章制度可以对工作流程、资源分配、人员安排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
3.促进公平和公正:规章制度建立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和机制,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有效避免人为偏见和不公平情况的发生。
4.增强纪律和责任感: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个人和集体的纪律性和责任感,让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行为规范。
5.促进团队凝聚力和协作精神:规章制度为团队或组织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准则,让成员之间有了相互信任和依赖的基础,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二、规章制度的内容1.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应包括明确的行为规范,即对成员在团队或组织中应遵守的行为规则进行规定。
如工作时间、工作态度、工作纪律、职业道德等。
2.组织结构和分工:规章制度应包括组织结构和内部分工的规定,明确各个职责和权限,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3.决策和执行:规章制度应规定决策和执行的程序和原则,明确决策的权限和责任,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资源分配和利用:规章制度应规定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原则和方式,确保公正合理、高效有效。
5.奖惩机制:规章制度应设立奖惩机制,对合格和优秀的行为予以奖励,对违规和不良行为进行惩处,促进行为出现正向变化。
三、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1.制定环节:规章制度应由团队或组织的管理层或专门的制度工作小组进行制定。
制定过程应充分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制度的公平合理性和可行性。
2.宣传培训:制定好的规章制度需要进行宣传和培训,让每个成员了解制度的内容和要求,提高对制度的遵守意识和能力。
什么是规章制度_规章制度
什么是规章制度_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一种有组织、有条理、有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用以规范社
会成员的行为和活动,并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它通常是由国家、组织、企业或其他机构制定和实施,以确保一定的秩序和规律。
规章制度的特点包括:
2.有序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
以确保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有序的规章制度可以避免混乱和冲突,维护社
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3.公正性:规章制度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各方,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公正的规章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减少不正当行为和不平等现象。
4.可操作性:规章制度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能够指导人们
的行为和活动,并能够加以监督和管理。
这样可以减少误解和争议,提高
规章制度的有效性。
5.进步性:规章制度应当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进行修订
和调整。
通过不断更新和改进规章制度,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规章制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企
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学校制定的校规校纪等等。
它们都是为了确保各方行
为的合理性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规章制度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秩序的维
护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规章制度是一种有组织、有约束力的行为规则,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约束和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活动,实现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要求。
规章制度具有约束力、有序性、公正性、可操作性和进步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制度的定义及书写办法
一、制度的定义及书写办法(一)什么是“制度”制度也称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
(二)“制度”的使用范围规章制度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大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行业、各系统,小至单位、部门、班组。
它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体化,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三)“制度”的基本要求制定规章制度应当体现权利与义务一致、奖励与惩罚结合,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制度”的分类制度可分为岗位性制度和法规性制度两种类型。
岗位性制度适用于某一岗位上的长期性工作,所以有时制度也叫“岗位责任制”。
如《办公室人员考勤制度》、《机关值班制度》。
法规性制度是对某方面工作制定的带有法令性质的规定,如《职工休假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
(五)“制度”的发布制度的发布方式比较多样,除作为文件存在之外,还可以张贴和悬挂在某一岗位和某项工作的现场,以便随时提醒人们遵守,同时便于大家互相监督。
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上的或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员有约束作用,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六)“制度”的特点1.指导性和约束性。
制度对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同时也明确相关人员不得做些什么,以及违背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2.鞭策性和激励性。
制度有时就张贴或悬挂在工作现场,随时鞭策和激励着人员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3.规范性和程序性。
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
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
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
(七)“制度”的写法规章制度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制度的标题主要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以适用对象和文种构成,如《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另一种是以单位名称、适用对象、文种构成,如《××大学校产管理制度》、《××市工业局廉政制度》,单位名称,或是规章制度适用的单位或范围,或是制订、颁发单位名称。
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
制度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行动规律,和立法者试图施加的规则不是一回事.如果它们能够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类社会的博弈就会如行云流水,结局圆满.但如果两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结果将苦不堪言,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陷入高度的混乱之中.——亚当斯密《国富论》,1759年传统上,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分析市场机制的运行及其影响.毋庸置疑,市场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然而,在近来大约十年的时间里,为了理解不同国家迥然不同的经济绩效,认识到"制度是重要的"这一点已变得日益重要(North1990;世界银行 2001).这里所引的制度一词,不单单是指市场.的确,在20世纪最后十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与制度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已经并将继续对相关国家的经济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以及随后的经济转轨,硅谷现象及电子商务的出现,欧元统一和市场一体化,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非洲持续的种族隔离和长期的经济停滞,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与不断出现的货币危机,对由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作用的重新审视,以及全球非政府组织影响的加深,等等.这些例子当中的一些就其表面而言可看作是纯粹的市场现象.但如果我们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事件和现象的深层原因及后果,我们不得不将它们的制度方面纳入考察的范围.什么是制度我们能不能把制度等同于法律条文,非正式规范,组织,合同,人们的意识或所有这些因素的部分或全部的组合给诸如"制度"之类的任何概念下一个合适的定义将取决于分析的目的.作为一个具体例子,我们不妨考虑下面的问题:既然制度对经济绩效如此重要,那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能学习和采用经济绩效较好的国家当中最佳的制度呢这是诺斯在一本开创性的论制度的书中提出的主要问题(North1990).为了分析这一问题,诺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规则".他把博弈规则分为两类: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规则(规范和习俗).即使能从国外借鉴良好的正式规则,如果本土的(indige nous)非正式规则因为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势必产生冲突.其结果,借鉴来的制度可能既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制度并不是只限于经济,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人们行为的准则。
制度的重要性(总结16篇)
制度的重要性总结精选(一):制度的重要性什么是制度?制度就是规程,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必须程序办事的规程,它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和标准,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规章、条例、规则、办法等的总称。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就应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好处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但科学的用心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
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
以制度建设为资料,以狠抓落实为核心,按照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以管理促发展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职责明晰、运转高效、衔接严密的行政运转体系,推动机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真正构成议事有规则、管理有办法、操作有程序、过程有监控、职责有追究的良好格局。
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
完善干部日常行为规范。
主要包括:纪律行为规范、仪表举止规范、廉政行为规范、安全、环境卫生规范、礼貌语言规范。
约束干部的行为,以规范来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以规范来树立机关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形象,以规范来创新干部激励机制,以规范来建立完善廉政教育体系、廉政制度体系、廉政监督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
总结精选(二):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生产运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赢得经济效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现今世界上存在两种制度:一种是私有制制度,一种是公有制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制度是私有制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公有制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界定有三个基本要素:公有制;计划经济;民主。
(但实际上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
2、社会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区分,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分权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新中国60年,是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的60年。
中国不仅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既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又注重加强宏观调控,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
经过60年奋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当国际金融危机迎面袭来,中国的果断决策和政策效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国家制度是什么
国家制度是什么国家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组织和运行机制。
它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管理体系、国家立法体系、国家权力机构和国家公共服务机构等内容。
首先,国家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现代国家主要有共和制和君主制两种政权组织形式。
共和制是指国家政权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通过选举或代表制度产生国家领导人;君主制是指国家政权的最高权力由君主继承或正式选拔产生,如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制度等。
其次,国家制度涉及国家管理体系。
国家管理体系是指国家内部机构之间的关系、职权分配和工作协作方式。
国家管理体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和制度传统的差异,管理体系也有所不同。
但不论何种形式,国家管理体系都是为了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而设立的,其中包括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人民代表机构等。
其次,国家制度还包括国家立法体系。
国家立法体系是国家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立法体系主要包括宪法立法、立法机构以及法律体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立法是国家制度的基石;立法机构是国家最高立法权力的实施机构,例如国会、人大等;法律体系是指国家法律的总体框架和体系,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
最后,国家制度还包括国家权力机构和国家公共服务机构。
国家权力机构是指国家行使最高权力的机构,一般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部门。
国家公共服务机构是指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而设立的机构,如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机构。
总之,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组织和运行机制。
它涉及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管理体系、国家立法体系、国家权力机构和国家公共服务机构等内容。
一个健全的国家制度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
制度是什么的保障
制度是什么的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与管理的规范和机制,是为了社会运行的顺利开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规则的集合。
制度的保障是指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确保其有效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为社会提供基本稳定和安全。
首先,制度的保障保证了社会秩序与稳定。
社会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才能确保各方的合作和协调。
制度为人们提供了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和方法,同时对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以确保社会运行的秩序。
例如,法律制度确保了公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经济制度保障了市场的公正和竞争,教育制度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社会进步,这些制度的保障都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
其次,制度的保障为公正和公平提供了基础。
制度可以规范和规则人们的行为,使其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从而确保公正和公平。
例如,司法制度为公民提供了司法保障,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审判案件,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政治制度提供了选举和参与决策的机会,确保了权力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经济制度规定市场竞争的规则和机制,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竞争。
这些制度的保障使得社会能够更加公正和公平地运行。
再次,制度的保障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制度的保障应当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制度的保障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例如,环境保护制度应对环境问题的导致的挑战,经济制度应对全球化和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
这些制度的保障使得社会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并持续发展。
最后,制度的保障为个体的权益提供了保障。
个人在社会中有各种权益,制度的保障能够确保这些权益得到保护。
例如,劳动法制度保护员工的劳动权益,教育制度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益,医疗保障制度保护人们的健康权益。
制度的保障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自己应有的权益,提高了社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制度的保障是为了确保社会秩序与稳定、公正与公平、可持续发展以及个体权益的一种保障措施。
中国的制度是什么
中国的制度是什么中国的制度是什么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悠久文明的国家,其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制度,从传统制度到现代制度的演变,分析其核心要素以及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1. 中国传统制度中国传统制度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时期,主要由帝制、封建制和官僚制组成。
- 帝制:中国古代的制度核心是皇权。
天子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和神圣地位。
皇帝继承自家族血脉,由世袭或嫡长子继承位权。
- 封建制: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各个领地,并由封建领主管理。
领主享有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但需要向皇帝效忠。
- 官僚制: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通过设置各级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
官员由选拔和考试制度产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行使权力和收税。
这些传统制度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基石,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限制。
2. 现代中国的制度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加速,中国的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中国制度主要由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组成。
2.1 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的。
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旨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农业现代化。
- 公有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主张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国家通过管制和规划来管理和分配资源。
- 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指导国家在经济运行方面实现全面规划和控制,通过五年计划和其他长期经济目标来指导经济发展。
2.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组织原则,旨在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立法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选举产生,代表人民意志制定和修改法律。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在不同层级设立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例如省级、市级和县级,以便人民能够参与地方政治决策。
2.3 市场经济制度中国在1980年代进行改革开放后,逐渐引入市场经济制度,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行动规律,和立法者试图施加的规则不是一回事。
如果它们能够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类社会的博弈就会如行云流水,结局圆满。
但如果两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结果将苦不堪言,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陷入高度的混乱之中。
——亚当・斯密《国富论》,1759年传统上,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分析市场机制的运行及其影响。
毋庸置疑,市场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
然而,在近来大约十年的时间里,为了理解不同国家迥然不同的经济绩效,认识到“制度是重要的”这一点已变得日益重要(North 1990;世界银行 2001)。
这里所引的制度一词,不单单是指市场。
的确,在20世纪最后十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与制度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已经并将继续对相关国家的经济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
举例来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以及随后的经济转轨,硅谷现象及电子商务的出现,欧元统一和市场一体化,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非洲持续的种族隔离和长期的经济停滞,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与不断出现的货币危机,对由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作用的重新审视,以及全球非政府组织影响的加深,等等。
这些例子当中的一些就其表面而言可看作是纯粹的市场现象。
但如果我们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事件和现象的深层原因及后果,我们不得不将它们的制度方面纳入考察的范围。
什么是制度?我们能不能把制度等同于法律条文、非正式规范、组织、合同、人们的意识或所有这些因素的部分或全部的组合?给诸如“制度”之类的任何概念下一个合适的定义将取决于分析的目的。
作为一个具体例子,我们不妨考虑下面的问题:既然制度对经济绩效如此重要,那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能学习和采用经济绩效较好的国家当中最佳的制度呢?这是诺斯在一本开创性的论制度的书中提出的主要问题(North1990)。
为了分析这一问题,诺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规则”。
他把博弈规则分为两类: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规则(规范和习俗)。
即使能从国外借鉴良好的正式规则,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规则因为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势必产生冲突。
其结果,借鉴来的制度可能既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
因为这个原因,经济学家对可实施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博弈规则何时是可实施的呢?是不是当实施者(enforcer)降临之时?可是,实施者又怎样才能被激励去实施他理应实施的博弈规则呢?简而言之,实施者怎样才能被驱使去恪尽职守?为了避免这种无穷尽的循环推理,一种办法是力图说明,博弈规则是内在产生的,它们通过包括实施者在内的博弈参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最后成为自我实施的(self-enforcing)。
从这种观点出发思考制度的最合理的思路是将制度概括为一种博弈均衡。
近年来我们陆续看到一些以博弈均衡制度观为基础的重要文献问世,虽然其中大部分文献是从历史案例的研究中汲取灵感(我们在下一节会讨论其中一些代表性工作)。
我们能不能将同样的思路运用到作为多样制度复合体的当代经济呢?这种复合体仅仅是各种相对自主的制度的混合呢,还是内在一致的整体,如某种均衡结果那样?显然,把制度及其复合体视为均衡现象并不意味着制度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发生变化。
中欧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崩溃和随后计划经济的转型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
问题是,我们如何在理论上解释制度的起源或变迁。
在理论上,博弈模型可能存在多重解(均衡),或者说模型解高度依赖于对模型本身的设定。
给定博弈的结构,可不可以将制度的突现(emergence)或变迁解释为:从许多等可能性的均衡中选择其中一种的过程,或者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转型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均衡选择或转型过程是否由技术或市场诱导并因为技术性规模经济而最终被锁定 (lock-in)?还是说,制度是由“文化基因”编程的结果?制度能否被政治企业家设计或被创新性经济企业家引发产生?不可预料的政治事件会不会对制度选择发生随机性影响?尤其是,新制度诞生通常具备的新奇性究竟从何而来?因此,在本节一开始提出的基本研究设想可以更明确地概括为下述两个方面:首先,将当代不同国家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为某种多重均衡现象(共时性问题);其次,在与均衡制度观相一致的框架下理解制度变迁的机制,同时又允许新奇性出现的可能性(历时性问题)。
请让我再进一步阐示其中的具体含义。
理解制度的多样性和当代经济的复杂性需要研究在经济、政治、组织和社会诸域制度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以及联结这些域的制度的性质。
在这项研究中,不仅要在正统经济学的框架下思考问题,而且还要借鉴邻近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和认知科学对制度问题的重要贡献,这是非常必要的。
但不同于传统制度经济学的地方在于,我们试图在一个统一的博弈论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样性的源泉和影响,而不只是简单停留在积累丰富的制度类型、然后对它们进行任意和随机的分类。
发展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重要贡献,这对深刻理解经济制度的运行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博弈论分析作为系统研究制度的理论工具本身尚不完备。
从该框架出发考察制度的相互依存性可能会得出制度安排的多重性、次优性和帕累托不可比(Pareto-unrankable)。
也就是说,即使面对相同的技术知识和被相同的市场所联结,制度安排也会因国家而异。
因此,为了理解特定的制度安排在某特定国家演化生成的原因,单单囿于博弈论框架本身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赖比较和历史的知识(Greif 1999)。
也就是说,制度分析在本质上是比较性的,因而被称为比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 analysis 简称CIA)1。
在本书第9章考察制度演化的历时性过程时,我们将偏离传统的博弈论(包括古典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对其作出重大的修正。
我们将放弃如下假定,即认为博弈参与人(及其分析者)对博弈过程的客观结构具有完备的知识。
相反,我们假定,博弈参与人对于博弈结构只拥有个人的不完备观点——我们称之为主观博弈模型(subjective game models)。
当参与人基于主观博弈模型选择的行动决策在各个时期相互一致(即均衡化)时,那么,他们的主观博弈模型将可以被他们行动共同决定的可观察的事实证实,并作为未来行动决策的指南而不断再生产出来。
所以,我们把制度定义为参与人主观博弈模型中显明和共同的因素——即关于博弈实际进行方式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s)*。
当这些主观博弈模型所导致的行动决策未能产生预期的结果,一种普遍的认知危机便会随之出现,并引发人们寻找新的主观模型,直到新均衡实现为止。
理解制度变迁过程就等价于理解参与人协同修正其信念的方式。
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能够分析技术和环境变化、政治因素、法律条文、创新试验和文化遗产等等方面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当然这一切必须在我们分析了共时性问题之后才真正有可能进行。
本章剩下的部分安排如下:第1.1节是对经济学家制度观的一个概览。
第1.2节将在均衡制度观的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制度概念,其更细致地讨论将在后面(第7章)进行。
第1.3节介绍制度分析的博弈论框架将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博弈形式”和“域”的类型等,它们在本书中是至关重要的。
1.1 博弈论视野下的三种制度观如上所述,经济学家目前似乎都同意“制度是重要的”。
但除非我们对于制度是何物以及它们如何形成有一种共识,否则,认识到制度重要并不能说明什么。
撇开旧制度学派不论2,直到最近,经济学家基本上满足于对制度只下一个模糊定义。
现代社会学的先驱杜克海姆曾经定义社会学为“关于制度的科学”,定义经济学为“关于市场的科学” 3。
经济学家一直忙于有关市场的分析研究,杜克海姆的学科划分似乎从未让经济学家感到不安。
然而,经济学家对理解制度的性质、起源和影响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近年来开始从事制度研究的任务。
我们下面将看到,经济学家赋予“制度”一词至少三种不同但相互联系的含义。
我们这里所关心的当然不是对制度一词进行语义上的澄清,而是寻求一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制度运行的理论概括。
为了区分经济学家提出的三种制度含义或定义,将经济过程比喻成博弈可能是合适的。
我已经指出,博弈论是比较制度分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书从进化博弈论和重复博弈论借鉴来的研究共时性问题的博弈分析工具是相对较近才发展起来的。
但是,从博弈角度理解经济过程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本章开始的引语就是明证。
在亚当・斯密看来,博弈是个体参与人从各自的动机出发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这正对应着现代博弈论所研究的情形。
通过将经济过程类比于博弈过程,不同的经济学家分别将制度看作是博弈的参与人、博弈规则和博弈过程中参与人的均衡策略。
人们在日常交谈中所涉及的制度,通常是指重要的组织机构。
一些经济学家沿袭这种习惯,将制度明确等同于博弈的特定参与人,诸如“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大学、法庭、政府机构、司法等等”(Nelson 1994:第57页)。
诺斯支持第二种观点:即制度应该被视为博弈规则,以区别于它的参与人4。
他在论制度及制度变迁的开创性著作中开宗明义:“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制度定义和限制了个人的决策集合”(North1990:第3至第4页) 。
这些约束条件可以是非正式的(如社会规范、惯例、道德律),也可以是有意识设计或规定的正式约束。
正式规则包括政治规则(宪法、政府管制)、经济规则和合同。
经济规则用来界定产权,即使用和处置经济资源并从中获取效用或收益的权利束(the bundle of rights)。
合同是一种关于物品使用和交易的(可执行的)协议,它受产权规则的制约。
经济博弈的正式规则不可能被正在博弈之中的参与人自己制定(变更),它们的确立必须先于博弈过程。
由于我们关注制度的起源,马上就面临一个问题:谁来制定经济规则?正是在这里,诺斯对博弈规则和博弈参与人(组织及其政治企业家) 作了明确的区分,后者是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即规则制定者。
根据诺斯的观点,现存的博弈规则决定了参与人如何交易及创新的激励,因而在根本上导致了伴随相对价格变动而产生的对新规则的有效需求。
这些新规则将在“政治市场”上经各方协商而确定,政治市场则由政治规则决定。
诺斯声称“正是政治过程本身界定和实施产权。
”(North1995,第23页)5。
关于博弈规则论更为技术性的定义是由赫尔维茨(Hurwicz 1993,1996)给出的,他的定义更侧重于博弈规则的实施问题。
根据他的观点,博弈规则可以由参与人能够选择的行动(“决策集”)以及参与人决策的每个行动组合 (profile)所对应的物质结果(“后果函数”)来刻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