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生成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试论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实施策略
试论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实施策略幼儿园生成性课程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性别、性别角色、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等相关知识,使他们自尊自信,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和价值观,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和性别平等意识。
生成性课程的实施对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成性课程,制定科学的实施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一、总体实施策略1、理念引领生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以性别平等、尊重和关爱为核心理念,引领幼儿园全体师幼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性别差异,促进男女平等。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尊自信和性别平等意识,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性别认知和性别价值观,形成健康的性别态度。
2、因材施教在实施生成性课程时,要根据具体年龄段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使得生成性课程更贴近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达到更好的效果。
3、家园共育生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与家庭密切配合,加强家园教育合作。
幼儿园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增强家长的性别教育意识,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性教育,形成家园共育的局面,共同促进幼儿良好性别角色认知和健康性格发展。
二、具体实施措施1、课程设置生成性课程的设置应融入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游戏、故事、歌曲、手工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认识身体部位、性别差异,了解生命的起源及其价值,培养幼儿的性别平等观念和性别角色认知。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设置合适的内容和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性教育。
2、师资队伍建设生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师资队伍具备专业的性教育知识和技能。
幼儿园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师幼的性教育意识和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性教育工作的需要,能够有效地指导幼儿开展性别认知和性健康教育活动。
3、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情感分享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性别差异、理解性别平等、学会适当表达情感,培养性别平等观念和性健康行为习惯。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关注与应对
黄浦区教育学院邢至晖2014年11月28日❝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围绕文本,围绕多元教学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一、课堂动态生成与教师回应的含义“回应”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判断、分析之后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
❝1.生成性学习理论❝学习的本质不是大脑被动的学习和记录信息,而是积极参与到信息领悟过程中,主动建构它对信息的理解,努力建构事物的意义。
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故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而在课堂上产生的疑问也各异。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课堂是师生进行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而非单纯授受知识的“讲堂”❝3.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动态交流,利用即时生成的资源,极力倡导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4.“最近发展区”理论❝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己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当学生在生成时,他们所提的问题,不仅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离学生的实际“己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最接近的水平❝5. 需要层次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有七种基本需要,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往往就是学生内在的需要(一)开放性——它的产生并不按照老师的主观想法或预定计划进行——总是伴随着意料之外的事情和与计划不符甚至悖离的偏差而存在二、课堂生成问题的基本特征 (二)动态性——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具有发展性——它会随着教师应对方法的不同继续发展二、课堂生成问题的基本特征❝(三)多样性❝——可能是学生因自身的学习兴趣、注意力、行为情绪、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发表的意见、建议和观点等❝——也可能是因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情境的变化而引发产生的问题二、课堂生成问题的基本特征❝(四)隐蔽性❝——课堂大量的生成性问题不是显性的,而是隐蔽的,有些甚至是稍纵即逝的二、课堂生成问题的基本特征❝(五)难以复制性❝——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一经在某一堂课中得到捕捉、开发和利用,便不会再完全相同的出现第二次,因为其产生的情境很难重复❝(一)影响课堂有效问题生成的因素❝1、学生因素(1)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3)学生的知识储备(4)学生提问问题的技能❝2、教师因素❝(1)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建立平等、和谐、宽容、民主的师生关系(2)教师的教学设计❝(3)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提出有效的课堂问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生成性教学案例
生成性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描述在某中学的生物课堂上,老师正准备进行一堂关于人类生殖系统的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性教育的兴趣,老师决定使用一则性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案例内容案例名称:小明的成长故事小明是一个14岁的学生,他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他对自己的身体和性别产生了好奇和困惑,但又不知道如何去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遇到了一系列与性教育相关的情景和问题,例如:1. 小明在体育课上发现自己的声音变低了,他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同时也担心其他同学会嘲笑他。
2. 小明在课堂上学到了男女生殖器官的名称和功能,但他觉得很尴尬和羞涩,不敢向老师和同学提问。
3. 小明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关于性行为的信息,但他无法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也不知道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4. 小明的好朋友向他传授了一些错误的性知识,小明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该相信谁。
5. 小明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了疑问,他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同性恋,但又害怕被别人歧视和排斥。
三、案例目标和教学策略1. 目标:通过这个案例,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掌握正确的性知识,培养性健康意识和性别平等观念。
2. 教学策略:a. 案例导入:老师可以通过讲述小明的成长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性教育的关注。
b.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案例中的情景和问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c.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小明和其他相关人物,通过模拟情景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性教育的理解。
d. 资源分享:老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教材、视频和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性知识和信息。
e. 个案辅导: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疑惑。
四、案例评价和总结1. 评价方式: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和表现等方面来评价案例的效果。
2. 总结经验:老师可以在案例结束后,与学生一起总结案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收获,鼓励他们继续关注和学习有关性教育的知识。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精选教育文档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项重要教学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它强调教学不是封闭的、单向的、静态的传递与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对话和交流、具有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的过程,但是,教学又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明白什么是生成性问题、课堂教学当中为什么要生成、生成的价值意义何在。
在此基础上, 才能对如何对待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生成性问题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指的是教师生成的问题,它包括两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或学生无意说出的、但是学生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亮点加以放大,主动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目标或者方式;学生存在困惑、认知冲突的时候教师要主动生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而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点拨,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发展。
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在什么时候主动生成问题来促进教学过程和学生认知的发展。
这和古人所讲的“不愤不启、悱不发”具有不谋而合之意。
其二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生成的问题,这就关系到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生成的问题,即学生生成的问题很有价值意义,教师要接应,如何接应,接应之后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不打算接应,怎么处理?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哪些问题该接应,哪些问题不该接应?这两个核心问题也是老师们最大的困惑。
不管是教师主动生成的问题还是予以接应的学生的问题,都要能够在深层次上引发思考,同时这种思考也不是无止境的,要给学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并且认真对待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社会性建构(问题的解决一般是通过讨论而解决的)而获得的知识对于个人来说更具有意义,并且还可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问题的能力,可以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关爱;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行为。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和创造性思考,与教师共同构建知识,实现自我发展。
本文将首先介绍生成性教学的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学生主体性、互动性、情境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设计,包括设计原则、设计策略和实施步骤,以期为教师在实践中运用生成性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生成性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动态性:生成性教学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态性,认为知识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建构的。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这种模式下,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鼓励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和实践来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主体性:生成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的作用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互动性:生成性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和观点。
这种互动不仅限于师生之间,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情境性:生成性教学强调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的联系。
教师通过设计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评价的多元化:在生成性教学中,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成绩评定,而是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
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与处理策略
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与处理策略-课堂教学资源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以教材、练习册、教学图片等为主的静态教学资源;另一类是动态教学资源。
相对于预设性动态教学资源来说,它是不可预设的,也是不可预知的。
面对突然“生成"的动态教学资源,教师要以有价值、有创见的情境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
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中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ﻭ一、把握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时机ﻭ(一)意外的事件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出现往往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让学生重新注意教学内容是十分困难的。
此时,教师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巧妙地把它们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
ﻭ(二)学生的错误ﻭ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能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
教学中的“错误”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
ﻭ(三)学生的差异ﻭ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由于兴趣、注意力、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学生对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他们的言语、行为或情绪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生成性资源.(四)教材的二度开发通过教材的二度开发,可以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并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它们是不可预知的、偶遇的或随机的。
ﻭ二、挖掘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ﻭ(一)充分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不是教师可以预料的。
但是,只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就有可能把它们转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的亮点。
可以说,预设得越充分,生成得越精彩。
(二)预设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理解,难免出现启而不发的“意外”现象,使课堂教学出现暂时的失控。
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
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背景在现代教育学中,教学被视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然而,只有当学生被激发并参与到学习中时,教学才会真正有效。
教学的目的是提供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将来的生活、职业和学术领域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呢?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教学策略,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策略是“预设性”生成和“生成性”预设。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预设性”生成“预设性”生成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预制一些问题或答案,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
这种教学策略通常用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
比如,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个重要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而推动学生深入了解该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以确定学生能够成功回答,并在回答中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
这些问题可以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程度来选择。
在“预设性”生成中,教师的角色是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以获得更深刻和广泛的理解,并通过更深入的问题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生成性”预设“生成性”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这种教学策略通常用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学生驱动、互动的环境,以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设计和探索解决方案。
这些问题可以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可以在课堂上或在课后完成。
在“生成性”预设中,学生的角色是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探索和实验来发现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和表现。
教学中的适用性两种教学策略都是教师设计的,用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概念。
两者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教学。
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程度来选择教学策略。
事实上,两种教学策略在实践中也常常结合使用。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但同时教师也可以预设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构建他们的答案。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一、概述1. 简述生成性教学的概念生成性教学是一种灵活、动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合作,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对话、交流、反思等方式,不断生成和深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生成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生成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知识的生成和转化。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学习资源和情境。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促进知识的生成和共享。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合作和创新发展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生成性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生成性教学在当今教育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与深远的意义。
它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倡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反思和创造,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生成性教学有助于构建开放、包容、多元的课堂文化。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者,他们共同参与到课程的构建和创造中,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课堂氛围。
这种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生成性教学还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
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及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及策略(一)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尝试——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构建学习模型——应用与发展。
(二)研究策略1、课前充分预设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
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
教学设计时,我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变化。
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里,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
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2、课堂平等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
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
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
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3、全程鼓励质疑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如下特点: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提问而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最终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对应策略—教学参考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成绩的对应策略---体育篇参加工作曾经15年了,播种了很多人生“珍品”。
学校刚毕业参加工作,完全是照本宣科,把学校所学全部搬出来,不管能否适用。
经过几年的教学,开始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腕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积极、努力、认真的对待每一节课,争取让本人成为不管地点、先生、场地、器材、教材、环境等怎样变化,都能把握好一节课。
具有解决体育课疑问杂症的能力,这就需求我不断地理论、探求、总结本人的教育行为,把本人打构成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
我在一次教师培训中,有一个专家曾说:“体育课有充分的活动工夫,全身心的投入就是一堂好课”。
怎样算是一堂好的体育课?体育课有无必要排着划一的队伍集合、慢跑,还是考虑先生的兴味和想法,不要让先生觉得上体育课是困难的开始。
上课之前要吃透教材,认真备课,了解先生,因材施教,课前做好充分的预备工作,对将要预设的各个教学环节,要反复进行研讨,尽量解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超出教师预设范围的成绩。
在多年的教学中,对在教学中到处碰壁确显得一筹莫展,总感觉本人缺的东西很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无助,所以还要不断的充实自我,进步本人的教育教学程度,我不断的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先生兴味,调动情感,完成课的任务,是每位体育教师所关注的重要成绩。
记的在一次游戏课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成绩。
活动的游戏是“捣蛋鬼”游戏,全班40名先生分两组,比赛翻号码牌,一组先生的任务是翻号码朝上,另一组先生将号码牌翻向没有号码的一面,在规定的工夫内,看两组先生翻的对应的号码面多的为胜。
游戏中,发现几个先生,就蹲着一个号码牌不动,另一组的先生一翻,一走开,他就蹲那儿一翻,得到了游戏多运动多锻炼的目的,我发现出现这样的成绩后当时就终止了比赛,把两组先生召集过来,说个别先生玩“小聪明”,死守一个号码牌的景象,这样游戏没有多大的意义,及时将这样的成绩纠正了过来,新增了一条规则,一位先生在比赛中不能连续翻同一个号码,比赛重新开始后,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追问--应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 习的 本质 是学 生将 新信 息 与头脑 中 已
有信息重新整合 、建构的过 程. 课堂 上教 师的 语 言是学生获得信 息 的主要来源 , 也 是影响学 生整 合、建构新信 息 的重要 因素 . 教 师的语言 对 学生 的学 习起 到 引导 、点拨 、评价 的作用 ,
其 中“ 追 问” 是对生成 问题进行成功调控 的有效 方 法.在应对 生成 问题教学 过程 中, 追 问有两
2 . 2用 “ 追 问” 法解 决课 堂 生 成 问题
两种误 区都严重影 响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 损 害 教师在学生心 中的形象和威 信.由此 , 探讨 “ 有
效应对 课堂 生成性 问题 的方 法” 就成 为课堂教 学 面 临 的一 大 课 题 .
1 . 2“ 追 问” 作 为应 对 课 堂 生成 的价值 取 向
探究 1 “ 一 点 能否确 定一 条直 线” , 通过 几何 画板 的动画, 观察过 一点 P作 多条直线 的 区别, 思考 能不 能用 一个几何量描述 直线的倾 斜程度, 然后 引出倾斜角的概念 ; 探究 2 “ 还有什 么 量能 描述直 线 的倾斜 程度” , 引导学生联 系坡度 比, 给 出斜率的概念, 再导 出两点间斜率公式,
2 0 1 3 年第 1 2 期
数 学教 学
1 2 - i 7
追 问~ 一应 对课 堂生 成 性 问题 的有 效方 法
3 1 5 7 0 0 浙江省 象 山县丹城 第二 中学 张宗余
新课程 十分强调 学生学习 的本位 性, 注重 教学过程 中师 生的互动. 课堂教学 是教师和学 生之间真 实 自然 的交流, 其 中每 一个环节 、每
个细节都充 满变数, 需要教师本 着 以学 生为 主体的理念 , 凭借 自己教学 的“ 功力” 有效应对.
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2)
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2)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生成性设计的基本策略2017-05-12 20:01 | #2楼一、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生成性教学策略倾向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
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理论观点最早可追溯至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充满唯物辨证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认知结构无法直接整合外部信息而引致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过程,顺应是认知结构的质变过程。
当儿童能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新信息时,认知处于一种"平衡态",当现有的认知结构不能直接同化新信息时,"平衡态"即被破坏,必须通过重组和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寻找新的平衡。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同化--顺应--同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丰富的。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家在认知结构的性质和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如斯腾伯尔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对知识意义的生成--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则研究"活动"和"社会交往"在知识意义生成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为生成性教学策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成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氛围,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教学效果。
因此,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智慧应对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一般特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随机出现的教师预期之外的超出预设方案的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行为的即时信息。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自主性不断增强,课堂变得更加自主、更加开放,生成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类生成性问题。
这些生成性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成性。
例如,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对话中因思维融合、思想碰撞、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总结反思而即时生成的新情境、新发现、新思维、新方法、新疑问,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即兴的,是随机的,是来自课堂自身的。
二是动态性。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会随着教师应对方法的不同而发展,有的可能会衍生出新的问题,从而使生成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
三是多样性。
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地理问题、教学进程中的一次突然冷场、一次干扰教学活动的突发事件等都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四是隐蔽性。
课堂中大量的生成性问题不是显性的,而是隐蔽的,有些甚至是稍纵即逝的,例如学生心中的一个疑问、教师一句影响学生思维判断取向的口误等。
二、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现状课堂中许多生成性问题对教学活动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成性问题,将其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成课堂教学的新亮点,会使教学活动更加精彩,对师生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价值。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大量蕴涵教育契机的生成性问题,许多教师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原本鲜活的课堂并没有因此而灵动起来,预设与生成并没有达到和谐与融合。
就目前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策略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已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课堂经常生成各种资源。
所谓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即时由师生互动引发的、来自学生的、对数学学习有积极意义的认知成果。
有效的生成性资源,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动认知结构的扩展、重组与建构。
在教学中,我们既不应一次次地与生成的教学资源失之交臂,也不能对来自学生的每一次“打岔”与“纠缠”都抓住不放,身陷其中。
在面对和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时,能够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呢?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鼓励学生表达想法的展示策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如果学生噤若寒蝉,那样的课堂肯定是效果不佳的。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但要有行为参与,更要有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所以,教师要重视在教学中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同伴与老师的认可和肯定。
这样做,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使数学学习越来越有效、深刻,又能很好地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一位教师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让学生尝试创造一种更为简约的方式来表示小军所在的第4列第3行这个位置。
学生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4列3行、4.3、4/3、4∶3、4,3……还有的学生迟迟没有落笔。
对于这几位没有落笔的学生,教师给予了注重,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中一位学生指着黑板上罗列的几种方法说:“我觉得4列3行这种写法肯定不是最简洁的。
我也想写第三种,可又觉得这样写搞不清哪个数代表行哪个数代表列。
”显然,学生没有写出最终的表示方法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想法。
教师接过学生的话茬说:“是啊,数学不但要简洁,还要清晰。
我们既想只用4和3这两个数来表达小军的位置,又要非常清晰,那该怎么办呢?”正是那个迟迟不肯落笔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学生对最终的表示方法既要简洁,又要清晰产生了共鸣。
二、引发学生即时注重的助推策略有时生成性资源最初只出现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生身上,教师应该迅速判断、敏锐捕捉,对有利于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资源要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都来注重和思考。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的现状及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的现状及策略〔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生成一、当前初中语文学案导学法教学的现状及生成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我们实施的学案导学法教学的大致流程是:教师设计学案、提出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展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讲解展示的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练习巩固。
学案导学法施行之初,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或诵、或讲、或演、或辩,我们确实为学生的精彩表演而慨叹,为他们的能言善辩而欣慰。
但是,在今天,当大家已经普遍接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情况下,在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时候,学案导学法在教学的生成性方面已显露出明显不足:1. 学案问题是教师设置的而不是启发学生提出来的,学生失去了课前读文思考、质疑问难的机会,具有先天不足。
2. 学生完成学案的方式主要是翻阅参考书找答案,而目前语文教辅资料五花八门、铺天盖地,学生回答问题只需“对号入座”,缺少思维构建过程。
3. 课堂讨论“导学案”中的练习题,以对答案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交流(不管是学生之间,还是师生之间),不是讨论的真正价值所在。
4. 课堂展示就是宣读答案,订正答案,学生练就的似乎只有诵读能力和书写能力,缺乏学生思维的互补、碰撞、渐进、标高,使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势消失殆尽。
这样看来,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的缺失,使所谓“学生自主学习”,不过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学案导学”是教师指挥下的“自主学习”。
学生们从学习开始就是做题,最终还是落实到把题做对上,哪里有什么“自主”。
最重要的是:有了各种教辅资料,学生甚至连课文都难得通读一遍,课堂上有的学生连课本都不用翻,严重脱离文本,课堂上没有生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还从何谈起?二、语文课堂上如何有效生成的策略的探究1.了解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课堂起始阶段要有一定的留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体验,教师要在方法上(而不是结论上)予以指导,要给学生展现自己实际思考水平的机会。
生成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
1 堂教学 策略 观 . 课
具有“ 弹性空 间 ”也 就 是一节 课 的教 性 的展 开 状 态 的刻 画 ,它是 对 教 学 , “
。持这种 观 课 堂教 学策略 观认 为 , 成教 学 学 目标 、 生 教学 过程 等都 要有 一定 的弹 过程 特殊性 的本 质反 映” 在教 学 过 程 中 , 师 教 是在教学 过程 中关 注学 生学 习兴趣 , 性 , 教学 过程 的设计 重在 全程 关联 式 点 的专 家认 为 , 并 根据 学 情 等对 原 有教 学 程 序 进 行 的策划 。 要把 学 生 看做 对 象 、 主体 、 学 资 源 教
的评 价 者 、 律 的管 理者 、 息 的重 纪 信
一
注 。生成 教学追 求有效 , 注学 生对 而 生 成排 斥 在 生 成教 学 之 外 。事 实 建 教 学 活动 的过 程 ”机 械 地 等 同于 关 生成教学”借用“ , 建构主义” 观点来 知识技 能的个性 化感悟 , 反映 了我们 上 ,生成 ”应 有 预料 之外 的生成 , “ 更 “
它 又指 出了生成 教学 的 趣、 发展 学生情 感 和体验 等需求 的新 尝试 , 对教学 过程 特殊 性进 行 了本 预设 的重要性 , 些策 略与方 法 。 但是 , 它把 “ 自主构 的教 学 行 为 ,越 来越 受 到 广 泛 的 关 质 反 映。但是 , 这样 的观 念把 因 预设
【 键词】 关 生成教 学; 有效策 略 随着课改 的深入 , 成教学 作 为 调整的一种教学策略。 生 相对于传统的
一
这 种 观 点 比课 堂教 学 策 略 观更
种 随时步入 学生 生活 、 满足学 生 兴 课 堂教学 来说 , 这无 疑是 一种 有益 的 贴 近生 成教学 的实 际 , 既充分 肯定 了
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性问题解决的途径
堂教 学 预设 和生 成性 问题 ? 是成 为 问题 的代
的头脑 中 ,而 是 引导 学生 进行 经 验 的改 造 ,
细” , 把 一个 问题 肢 解成 一个 个 细小 的 问题 ,
言人 , 还 是 扮 演 教学 活 动 的 “ 参 与者 ” , 成 为 问 题解 决 的促 进 者 , 总之 , 教 师“ 解 惑” 的途 径 有哪 些 , 是我 们 关注 的活题 。
学生 学 习需 要 的 教学 才 有 助 于 发挥 学 立 学 习 能力 以及 学 习责 任感 , 才 能促进 学 生 的 自主发展 。 2 、 合作交流 , 激 发创 新 情 感 讨 论 交 流 , 设 的问题 不 是太 难 就是 太 简单 ; 不研 究 教材 内容 , 不分 析知识 与问题 之 间 的关 联 , 预设 的 合作 学 习是 在学 生 独立 学 习 , 并 参 与所 学知 活动 的顺 利进行 。 问题 不能 环环相 扣 、 逐 步推进 , 不 能揭示 知识 识 充 分感 知 的基 础 上 , 通 过讨 论 或互 相 帮助 发 生过程 ;再加 上教师 不考 虑提 问的方 式方 去共 同解 决 问题 ,以促 进教 学任 务 的完 成 。 二、 生成性 问题 的解 决 途径 法 等等 ;学生对 提 出的问题 根本 不知道 怎样 它是 现代 学 习的 重要方 式 。 它 不仅 有利 于发 思 考或 怎样 回答 ,严重 阻碍 了师 生之 间的互 展学 生 的兴 趣和 认 知能 力 , 教 育专 家提 出 :在 新课 程 的理 念下 . 要 更能 激 发学 生创 : 动 。这样 的问题 , 不但起 不 了好 的效果 , 有时 新情 感 。在 数学 教 学实 践 中 , 我 深深 体 会 到 让课 堂 充 满 生命 的互 动 , 随 着 师生 、 生生 交 还误 导学 生 , 甚 至打 击学 生 的学习积 极性 。 了合 作 交流是 研 究性学 习的重 要形 式 。 动手 流互 动活 动 的增 多 , 教 师 时常 遇到 学生 提 出 1 、 尊 重 主体 需要 , 促 进 学 生学 习 。每个 实践 , 自主探 索 与合 作 交流 是相 互 联 系 , 相 的种 种始 料未 及 的问 题 , 这 时 我们 要鼓 励师 儿 童都 是 一个 独 特 、 完整 的生命 个体 。他们 互贯 通地 体 现在 数 学教 学 活动 中 , 它并 不一 生互 动 中的 即兴 创 造 ,超 越 目标 预 定 的要 与众不 同的个 性 特 征 、 生 活 阅历 、 文 化背 景 , 定 以 单一 的形 式 呈 现 。这 种 重 要 的 学 习方 求 , 应 在 新课 程 理 念指 导 下 , 去 寻 找 解决 这 尤 其是 在 日常 生活 、 游 戏 等 活动 中所 积 淀下 式 , 让 学 生们 在 主 动 的 、 互 相启 发 的学 习活 I 些 问题 的最佳途 径 。 的“ 前 数学 经 验 ” , 使得 他 们 每个 人 的数 学背 动 中 , 获 得知 识 , 发 展能 力 , 逐步 形成 创新 意 1 、 掌握 问题 尺度 , 灵 活 处理 问题 。教学 是一 门无 止 境 的艺术 。新 课程 下 , 我们 不仅 需要 渊博 的 知识 高超 的教 学艺 术 , 扎实 的基 本功 , 还 必 须 具备 敏 捷 的教学 机 智 , 要 能灵 活, 合 理地 解决 课堂 中生 成 的各 种 问题 。 2 、 引导学 生动手操 作 , 丰 富感 性材料 。 课 堂上 , 互 动生 成 的问题 , 有 多种 原 因 , 有 些是 由于学 生对材 料的感性 认识 不足 ,对 于这类 问题 , 我积 极引导 学生动 手实 验 , 不断 丰富感 ◇霍 建
小班语言活动中幼儿生成性问题回应策略
小班语言活动中幼儿生成性问题回应策略一、教师有效回应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才能抓住幼儿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把“球”抛回给幼儿。
当幼儿生成问题时,教师的有效回应成为问题能否保持、展开、深入、解决的关键。
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语言活动中要激发他们大胆地表述,教师就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提问来激发小班幼儿的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欲。
二、教师回应时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多次观摩听课,笔者发现教师在回应时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高控”现象。
即教师高控制地回应,体现教师中心主义,教师常运用指令式的回应与孩子对话。
孩子只是一味听从,很少有自我表达的机会。
“泛指”现象。
较多的教师知道要关注幼儿的反应,对他们的一切回答都予以肯定,过于轻率或频度过高地回应”你真棒”“你真能干”“说得真好”之类的话,有时也会让幼儿神情黯然。
“浅表”现象。
有较多的老师在回应时重复孩子的回答,说“哦,你是这样想的”“哦,他想的和别人不一样”等,这样单调的回应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和提升,对促进孩子的发展更无裨益。
“漠视”现象。
教师往往根据预设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验指导,尽管在预设目标的确立过程中注重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生成问题视而不见,对幼儿有价值的生成问题不予支持,忽视幼儿的实际反应和需要。
三、幼儿生成性问题的回应策略(一)捕捉教育契机,实施回应策略1.关注兴趣热点。
兴趣是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的原动力,是每一次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在与幼儿一起活动时,幼儿的生成问题往往在成人的意料之外,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生成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祁彩虹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内容摘要:所谓问题生成,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提出自己疑问的过程,或指学生个体在与同伴及老师的互动交流中突然拼发出问题的过程。
生成性教学不是自由教学,不是学生主宰课堂,不是否定预设。
关键词:问题生成教学策略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路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由此看来课堂教学的预设还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一.充分地阅读文本
“阅读教学”这个概念的重点是“教学”,“阅读”是教学的对象,即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阅读。
这样看来,要进行阅读教学,首先必须让教师和学生各自独立地充分地阅读文本。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就学生的阅读而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何谓体验?体验就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身经历与验证。
这里既有情感因素,又有认知成分,二者相互交融在一起,以“情感体验”中心,渗透到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以文本为载体,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
所以,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文本,这是问题生成的基础。
学生阅读得越充分,生成的问题就越多越有思考的价值。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阅读文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阅读享受,还为了“教”学生“学”。
教师要有目的地生成问题,有系统地排列问题顺序,以便有秩序地推动课堂活动。
教师阅读得越充分,生成的问题就越利于教学。
二.设置问题情境
阅读不仅仅是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即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在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后进行的“多维”的“有深度”的对话。
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主动质疑释疑才是问题教学法的最高层次。
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让学生自己提问,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先开
口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生成的问题,显示课堂的动态开放,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自己的智慧随时监听课堂中的异动,使教学内容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随教学情境的发展而不断生成。
因此,在“教学”文本前,让学生先开口,就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再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材施教的切入点。
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三.加强课堂的多维互动
动态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回答中一些很有意思的话,穿针引线,挑起生生之间的互动,再从比学生更高的思维层次上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突破预设方案,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于信息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因此就可以获得不同方面的理解。
学生因其知识经验积累的不足,就会使其在面对不同情境时出现理解偏差。
这时,教师如果能够摆脱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执行人的角色,对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轻易加以否定,及时发现其中的教学契机,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适时进行引导点拨,就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形成背景性经验,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批判等多种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这段距离。
当学生意识到这段距离时,产生强烈的动机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语文课堂随即就出现“柳暗花明有一村”的美好境界。
这就需要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善待学生的提问,通过延时回答、步步追问等策略,从中发现引导教学深入的契机,不断加深学生的认知,从而推动新知的生成。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丁沟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