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北师大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北师大版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扫清字词障碍。

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评价任务:
1、采用朗读的方法,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范读、诵读、讨论、体验,品味文中最动情的描写,并探究其作用
3、、“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完成教学目标二、三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2、写作背景
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

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

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

作者当时
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

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

又借钱办了丧事。

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

《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

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踪就都清楚了。

3、扫除字词障碍
交卸( xiè)差使( chāi )奔丧( sāng )簌簌 ( sù)狼藉( jí)踌躇(chóu chú)琐屑( suǒ xiè)拭干(shì)蹒跚(pán shān )颓唐( tuí)举箸( zhù)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在送别的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教师明确: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选定座位,叮嘱茶房,为子买橘
2、文中总共提到几次背影?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四、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1、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兴趣。

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部分完成教学目标二。


(1)感情基调的把握
(如:我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段文字,因为……)
(2)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文段是通是什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原文哪个地方有所体现)
(3)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我认为文中什么词句运用的好,因为……)
(4)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感体现
(可选择父亲或我的表现来分析)
教师明确:(1)感情基调的把握(舒缓、深沉)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把握文章的感情教师给学生展示“望父习橘”这个片段的视频朗读。

(2)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①“蹒跚”、“探”、“攀”、“缩”、“倾”写出了父亲步履维艰、行动不便。

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②根据对前面背景的了解我们知道当时父亲面对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现状外貌描写中提到的“黑”、“深青”从一个侧面也表现了这一点。

说明他的境遇极为糟糕。

在如此情况之下父亲还亲自来送我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朴实的爱。

(4)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感体现:如①父亲给我买橘回来“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加上身体又不好,而为了消除儿子心中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

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感到了极大的欣慰和满足。

②以前对于父亲的表现我心里曾经暗笑他迂第五段而此时此刻看见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面对父亲为我做出的这一切我被他深深的爱子之情感动了是感动的泪。

五、课堂小结。

我们说《背影》这篇故事感人,不只是抒写了博大而深沉的“父爱”。

也让我们看到了儿子对“父爱”的感受过程,这个过程很真实,也体现了朱自清很朴实的一面,不仅能够感受到爱,还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爱,他的良知是苍白的;如果一个人只会索取爱、感受爱,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要懂得感受爱,回报爱!其实,我们仔细观察生活,大家可以发现我们生活在爱的社会里!
六、检测点拨:
1、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________
(2)凄惨暗淡,不景气。

________
(3)看到心里感到悲伤。

________
(4)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________
(5)细小而繁多(的事)。

________
(6)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________
2、仿照下面的句子,结合本文内容,在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母爱是母亲手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留住一株小草,你却给了我整个绿地;我原想拥有一朵莲花,你却给了我整个荷塘;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第二课时
一、导入展示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努力弄清楚了《背影》这一课的字词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出亲子之爱。

二、自主学习
思考: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父爱?
教师明确:
语言体现父爱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宽慰,怕因此事而耽误“我”的学业)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

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细心关照以后,又想到儿子口渴问题。

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叮嘱儿子不要走动。

为儿子想得周到)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平安,叮嘱儿子来信以使他放心。


(5)“进去吧,里边没人”(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三、合作探究
1、送行中父亲说过许多话,为什么不如实一一引出,而引述的只有那四句?
教师明确:送行中说过很多话,从文中就可以看出,如嘱托茶房、嘱咐儿子、讲价钱等,其中必定说过不少话。

关系重要的必须保留,次要的乃至无关紧要的必须舍弃,否则次要的干扰、淹没了主要的,那
才是真正的“失实”。

就这四句话体现的是文章的“取舍”道理。

这几句简单的话都是深情地流露,含蓄了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学生的回答可能用语有多不同,比如无微不至的关心、出自父爱的自然流露等都是可以的。

2、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

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

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

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

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

3、叙述父亲送“我”上火车,作者用了三个“终于”和几个“定”(见引文),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连续用了三个“终于”?“讲定”“拣定”能否改为“讲好”“拣定”?为什么?
教师明确:三个“终于”和三个“定”(决定、讲定、拣定),充分表现了父亲反复掂量、瞻前顾后的拳拳之心。

如果把“讲定”改为“讲好”,特别是把“拣定”改为“挑拣”,没有了这个“定”、这个“拳拳之心”的情态及其反复掂量的行为过程,我们就不可能这样显豁的感觉到。

4、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词句品味.积累题,体会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
(1)可用“抓”“提”“斜”代替“攀”“缩”“倾”,显然没有原词那么准确、形象。

(2)“嘱咐”是告诉对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等。

“嘱托”就是托人办事。

“嘱”含嘱咐、嘱托意,在本句中偏重于“嘱咐”。

前头的旅馆里的茶房是父亲熟识的,所以可用“嘱咐”,后头只能用“嘱托”。

前头与“再三”搭配,当然用双音词为妥。

中间“嘱我”“嘱咐我”均可,用“嘱”似乎更合于上下
文的语气及对待儿子的口吻。

(3)第3句中的文言色彩词语较多,其一,与后面紧接的父亲信中的文言色彩词语较多形成统一;其二,《背影》通篇用字用词都比较讲究,书面色彩重。

四、检测点拨
1、父亲的身材、衣着,儿子自然早已熟知,“我”和父亲也已相处多日,为什么不如实按先后顺序一开头就交代,而等到过铁路,爬月台时才写出他肥胖的身子,臃肿的穿戴?
2、朱自清用一个独特的背影,抒写了父爱,请你也用自己的笔,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表达自己的父爱。

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学生写作,教师作指导,当堂写,当堂做出评价)
五、教师小结:
父亲的爱,是沉沉甸甸的,不会直接表达,不会展现关心。

但是,他的爱就像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存在。

所以,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我们都要记得父亲是我们永远的依靠,他永远爱着我们。

送给大家几篇精美的散文《父亲的背影》、《儿女》、《匆匆》。

相信读了之后你一定会喜欢他们。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作文片断,将其写成不少于500字的大作文。

2、完成《助学》
七、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关键语句的品味和对父子真情的体会。

通过阅读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

“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这篇文章的感情虽然容易把握,但由于学生的自身经历不多,所以他们在平实无华的语言中领悟父子间的深情还有些难度。

所以我就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来体会这深沉的父爱。

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是现在的学生所缺乏的。

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