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云南省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基础知识第三篇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公共基础知识第三篇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3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第三篇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节辩证唯物论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把某种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把产生于人自身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灵等作为世界的本原,整个物质世界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个人之外的某种精神,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作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根据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突出表现在它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2013年事业单位考试哲学考点归纳
云考网2013年事业单位考试哲学考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 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考点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 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2)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 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 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 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基本的理论体系,它在事业单位考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知识点对于参加考试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并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详细解释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基础理论,强调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应当从整体和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相互矛盾的力量推动而产生的。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唯物史观,即历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变革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历史的发展是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进行的。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和理论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家之间存在剥削关系,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身所得的工资,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2.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按照劳动付出和贡献分配收入。
共产主义是最终的理想社会,实现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财富的普遍共享。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的应用1. 政治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事业单位人员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
通过系统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可以提高人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解。
2. 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辩证思维、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等。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
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5页。
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第2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22-23页。
1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关系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法的根本分歧?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中之重点第40页。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第40-41页。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页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意于同一性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事业编、教师招聘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事业编、教师招聘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三个方面的原理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基本问题二、了解唯物主义的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的概念,只需记住三个判断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个判断经常被看作哲学的定义。
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出发的。
世界观是对世界本质总的看法。
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但是不能反过来讲,因为必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经过思维加工,有理论形态(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的世界观,自发产生的,零散的,未经过理论加工的不能成为哲学。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即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
这种概括有对有错。
上升到更抽象,更一般的结论。
关系: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对象上看,哲学研究的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领域和过程的特殊规律;对象上体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方法上,哲学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适用于各门学科,而具体科学的方法只适用于某一特殊门类的科学。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而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换句话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何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叫方法论。
例如,矛盾分析方法,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
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的一段文字:以往的哲学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不仅是对世界解释的观点,而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法。
所以学习原理时,要注意体会原理作为方法论的体现。
例如人们群众创造历史这个原理,那么我们应该联系到我们根据这个原理应该如何做呢--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等等。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体现为矛盾分析方法(重点论、两点论等)。
试题分析哲学是知识的总汇。
(错误观点)哲学和具体科学并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宇宙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对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总结和发展。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它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质量互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原理等。
3.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 唯心论的批判与否定唯心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它将意识置于物质之上,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5. 实践的决定性地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来源于实践活动。
6. 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并且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规律等。
7.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8.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9. 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等基本特征,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10.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和手段,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1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消除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的幻觉性和剥削性质,并提出了宗教是受压迫阶级的幻觉的批判。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可变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实现自身的人性。
事业单位考试行测常识模块备考:马克思主义哲学
事业单位考试行测常识模块备考: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事业单位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中政治模块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含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块内容。
而其中唯物辩证法是考查的重点,在复习过程中要重点把握。
现就马哲中的高频考点总结如下:【考点1】唯物论的核心考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所以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内容客观性和形式主观性的统一。
辩证关系: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
【考点2】辩证法的两大特征1.联系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等特点。
2.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是事物变化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考点3】辩证法的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个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内容总结(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重点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点梳理马克思主义哲
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客观唯心主义(有神论)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永恒发展。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两个核心: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永恒性、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互→过);否定之否定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否→道);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人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现象和本质
真象(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区别于错觉。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 简要知识点总结
唯物论物质,运动,时空观,意识一、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上的物质—抽象的概念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必须置于实践中3、物质是一种可感觉的存在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
4、物质概念是建立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之上的5、物质概念的意义: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二、运动(状态)一般的变化,位置运动和思维运动,永恒无条件绝对,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和物质二者不可分割)相对静止(暂时稳定,相对平衡)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现形式:位置没有发生位移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事物处于量变状态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能更好的把握绝对运动/将不同事物的质进行区别开来4、反对两种观点: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三、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1、概念特性时间-一维性,不可逆性空间-广延性2、时空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和时空不可分割3、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辨证关系四、意识1、起源问题是人类劳动的结果无机物的反应—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一个环节)--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二个环节)—类人猿的意识萌芽(第三个环节)*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3、意识的构成按内容:知(认识,知识)情(情感情绪)意(意志)意识对自身的意识程度:潜意识,显意识意识的指向性:对象意识,自我意识*4、意识的能动作用a能动的反映世界/能动的创造世界A认识客观事物B意识对改造客观事物具有指导作用C意识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E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b制约条件:客观规律/实践水平/条件手段c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A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之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013年事业编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2013年事业编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一1、什么是哲学?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答: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可以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和区别来回答。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此题可从四个方面分析:①从研究对象上分析②从哲学史上分析③从哲学理论本身来分析④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二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答:先简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①物质运动是永恒、无条件、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相对的。
②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
③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意义:要求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物质的运动,反对形而上学地理解它们。
2、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重要意义?答: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三1、什么是联系?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答:①“联系”这个哲学范畴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③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每一事物通过其自身体现其他与之相联系的事物。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如下: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现实世界看作是物质的世界,主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物质世界决定的,意识的变化是由物质世界的变化所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辩证法是研究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方法。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是驱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使命,一旦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这种历史发展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活动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根据和检验。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走向崩溃,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成为社会的主要制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和自由。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具有深刻的分析和预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个方面,强调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突出了人的实践是认识源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事业编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人民群众的时间能够检验知识、文化是否科学;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2、矛盾的对立性:也叫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与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也叫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接的属性与趋势。
矛盾双方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依存而发展;矛盾双方以一定条件而转化。
3、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部矛盾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部矛盾而起作用。
4、矛盾的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有主次之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论上也应当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真理原则指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物的尺度;价值原则指人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体现了人的尺度。
7、量变质变关系:滴水穿石、九层之台,起于垒土;8、联系发展的观点:吐故纳新;9、意识能动作用:望梅止渴;10、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业单位考试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 体”(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 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 形态是世界的本源。 典型命题:中国古代:水、火、气是万物 的本源;西方:原子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 下”这个论断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决定论的观点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 时势造英雄---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果联系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 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告诉我们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 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重视各个 局部的作用
51、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一 说法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每一矛盾都有它特定的性质 B.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 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作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 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谁决定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
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
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24、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