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育

合集下载

教学的底线《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

教学的底线《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

教学的底线《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听了几节课,感到有些郁闷,因为我没有听懂。

作为同行,本不该这样。

于是反思:为什么没有听懂?我没有听懂,是因为我不知道教者是从哪里讲起的。

板书字小凌乱,视屏字小看不清,他讲的是哪一道题呢?我在寻找:教材上没有,学案上也没有。

教者似乎讲得行云流水,而我却听得莫名其妙。

好不容易才熬到钟声响起。

我问教者,你讲的是哪一道题,为什么不安民告示?他说,“就在资料上,我说了”。

“说了”,这是何等的理直气壮。

我相信他真的说了,是我没有注意到。

“说了”,大概只需几秒钟。

正是这几秒钟的疏忽,致使我陷入了焦虑的寻找中。

因为教者没有展示例题,所以我没有听懂。

还有很多课,教者呈现了例题,我也没有听懂。

因为我还没有看清楚题目,他就讲开了。

等我明白过来,已事过境迁。

如果将前者归咎于注意力,那么后者,就当归咎于反应速度了。

试想一下,应对这样的课,需要怎样的注意力,又需要多么迅捷的反应速度啊!我们的很多学生,心烦,难道这不是原因吗?喜爱本学科如我者,都如坐针毡,何况学生乎?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学,不引导学生阅读例题,不给学生审视例题的时间。

从例题中捕捉信息,抓住关键,分析条件,揭示所求,寻求联系,形成设想,构建方案的过程,都被消解殆尽。

没有感知确认,没有抽象概括,没有合情推理,没有语言转换,没有思路调整,更没有审美想象。

学生阅读被教师复述取代,沉静思考被条件反射取代思维操作被课后期许取代,揣摩切磋被标准答案取代,等待停留被急速行进取代。

请问:这样的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呢?伟人毛泽东早在《反对党八股》中,就给予过无情的鞭挞。

说这是“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是对牛弹琴。

什么是对牛弹琴?不是对听琴者的讥笑,而是对弹琴者的讥笑。

这是伟人别出心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深刻解读。

回到现实,难道不是这样吗?不是在下决心,“不让学生看,不让学生听”,“发誓”不让学生明白吗?我们总是理直气壮,“说了”。

从主题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育

从主题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育

从主题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育成尚荣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谢维和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长、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李方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本报记者汪瑞林日前,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杂志主办、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承办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会”在清华大学大讲堂举行。

去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评选出基础教育领域41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带领的团队完成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如何看待主题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如何看待课程整合的意义与价值?在成果推广会的高峰论坛上,几位嘉宾就此阐述了他们的观点。

优秀教学成果源于长期丰富的实践成尚荣:今天的这个“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推广会”是富有中国意义的。

推广会首先让我们回到事情的本身,那就是回到小学语文的主题教学,但是回到本身还不够,还要超越,这个超越就是从小学语文的主题教学,走向课程,走向课程的整合,还要走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柳海民:窦桂梅是我的博士弟子。

她的语文主题教学相关成果获得了“东北师大优秀博士生论文”的荣誉。

优秀的教学成果应该具备四个特征,第一个就是坚实的基础。

优秀的教育成果需要经过长期的思考、实践和完善的过程。

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有些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到目前我们依然在使用,依然具有勃勃的生命力,比如法国卢梭的自由教育、美国杜威的生活教育、中国孔子的启发教育,都是一辈子奋斗的结果。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的成果,经过了20年的时间积累才形成。

第二个特征是丰富的实践。

我们通常认为理论生成的源头有两个:一个是理论的演绎,一个是实践的归纳。

清华附小的语文主题教学既有单篇经典的主题教学、群文主题的教学,还有整本书的主题教学;既有语文学科的主题教学、跨学科的主题教学,还有刚才大家看到的超学科消弥式整合。

研究主题教学培育核心素养——以《罗马人的法律》为例

研究主题教学培育核心素养——以《罗马人的法律》为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公元 212 年,……市民权授给罗马帝 国境内一般居民,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就消失了。 这时罗马法便失去了狭隘、形式主义和严峻的性 质。……自然法是制定法的对称,……是指合乎人 性、合乎理性பைடு நூலகம்法律,适用于全体人类(包括奴隶), 是永远不变的、超时间、超空间的法律,一切制定 法律都应以自然法为标准,……这个法律代表理性、 正义和神的意志。
2.在情境体验中接近历史解释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不同的情境能
52 2018年第11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给学习者带来不同学习体验与效果。在主题式教学 设计中,合理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利于学生兴趣的 激发、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增强学生情 感体验,与主题产生共鸣。[2]
学生在历史纵横中建构时空观念即明确某一历史阶 段的历史特征、某一历史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方 面的史实表现。
从纵向而言,把罗马法发展置于西方文明史发 展过程中进行考察,民主与法制构成了人类优秀文 化遗产,是千年来文明积淀的精华,是近代资产阶 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从横向而言, 把罗马法发展置于同一时期的中西方世界,同一时 期中国建立一套完全不同于古罗马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立足全球视野,通过希腊、罗马、中国不 同文明的比较,才能深刻认识罗马法律制度存在的 历史意义和价值,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更清晰地 认识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教学研讨
研究主题教学 培育核心素养
——以《罗马人的法律》为例
◎◎ 刘林伟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中学
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标准的“灵魂”,是 历史教学的“根基”,更是历史教学评价的“标尺”, 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文尝试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 3 节 《罗马人的法律》为例,探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 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地生根。

2024年《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读书分享

2024年《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读书分享

《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读书分享《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这本书探讨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转变,即从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向学生为中心的学。

在这个过程中,书中的观点也为我们揭示了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

在本书中,作者引用了国外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观点:“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

”这个观点强调了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作者也提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

这些观点都为我们揭示了从教走向学的必要性。

书中的分析很有趣,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传统教学方式常常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采用从教走向学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地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变化。

与传统的知识点传授方式不同,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我们将知识结构化、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通过比较大的主题或项目,以解决问题的任务来驱动,引导学生在参与问题解决的实践中提升能力,发展素养。

书中王春易老师的观点振奋人心:较大的主题或项目不仅能让人见到整体形成观念,而且可以让人看到深入的学习过程。

单元学习通常聚焦一个核心问题,围绕一个主题或者项目展开,因此,学习规划变得特别重要。

书中的内容引发了我对教学的深度思考。

我明白了从“教”到“学”的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然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

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诊断和评价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他们的学习过程。

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答:1.运用情景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运用情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每一节课的开头都有任务,通过精心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能力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完成任务来掌握信息技术。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就会逐步提升。

2.以有效的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条件会有所不同,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接触和学习水平就会有所差距。

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们的个人基础,有的学生平时能够在家里接触计算机,在课堂上的有些知识,不用教就会了;有的学生却完全不知道如何操作,所以这些同学就会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耐心。

这个时候我们让那些计算机底子好的学生指导帮助底子那些较差的同学,这既锻炼了同学之间的交流能力,也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学生能够学到更多东西。

当然以有效的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需要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练习。

3.以胜利的愉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让努力让学生做到学习的成功。

学生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就会充满着兴趣继续学习。

对于那些基础较差、自卑、缺乏自信的学生,老师通过激励学生的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闪光点,竖立他们的信心,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胜利的愉悦的同时又培养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养成。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一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动力,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

二是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通过课外实践,学生能了解掌握更多信息知识,让所学知识得到延伸、真正用到实处,这样一来,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必备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教学重点应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范文一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词,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1]。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旨在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为学生健康成长、更好的生活服务。

第一,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品格形成、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场所,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是课程,主渠道是课堂,最根本的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发挥引导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对“21世纪”素养的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要摈弃填鸭式、讲读式,要倡导或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第二,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自身水平不高,或者说自身素养不高,他不可能担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

而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是需要学校进行持续不断地培训、实践,这是外在的。

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自我觉察,自我惊醒,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因此,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本体和实体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向核⼼素养⽴德树⼈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主任⽥慧⽣主编说希望通过“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的实施,推动课堂教学关系的深度调整和⼈才培养模式的重⼤变⾰,引领教学理念、教学⽅式、评价体系、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等全⽅位的变⾰。

这个项⽬旨在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指导学⽣进⾏深度学习。

⼀、什么是深度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灵献给孩⼦》中说: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的鲜艳⾊彩,那它就能成为孩⼦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的事情。

如果教学把“教书”和“育⼈”割裂开,停留在知识点的传递上,⽽不去促进学⽣的主动发展,就偏离了教育的本意和⽬的。

教学的⽬的在于实现对学⽣的核⼼素养的培养,实现⽴德树⼈的根本任务。

抓住教育根本——既实现⼈类历史⽂化的代际传承,也实现培养⼈、发展⼈的根本⽬的。

是教师、学⽣、知识紧密联系在⼀起,共同实现学⽣的全⾯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关键能⼒、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可以说是“深度教学”。

⿎励教师深⼊探讨教学规律,研究学⽣的学习规律,从⽽真正去帮助学⽣学习与成长。

深度教学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少教多学”,内容具有⼀定的挑战性,学⽣全⾯参与、全⾝⼼投⼊,促进其全⾯发展。

深度学习不仅仅是培养学⽣的⼀般⼼理能⼒,更要培养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创造美好⽣活的主⼈翁意识。

(读到这⾥,我想到了实验⼩学的培养⽬标: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公民。

近来学校⽹络直播课每天升国旗、做室内操强⾝健体等,都是创造美好⽣活、从⼩树⽴使命感的培养。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要具备3个特点:①健康的⾝⼼②⾼⽔平的⽂化修养③较强的实践能⼒和⾼尚的精神境界。

这也是深度学习的根本⽬的指向。

深度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有难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前,如何让学⽣感到⾃⼰是活动的主体,能够独⽴操作这些内容,发⽣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那么我们⽼师的作⽤,相⽐于⼈⼯智能,更能够为学⽣创造他个⼈的“最近发展区”。

2024年《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

2024年《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

【读书感悟】刘丽锋:《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伴随着春节的喜庆阅读了《从教走向学》这本书,这本书解开了我很多的疑惑,也让我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

一、解读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这三个维度又衍生出了18个基本点。

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学科都凝练出了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里提及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数学核心素养的总体表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数学抽象)(数学的一般性)。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逻辑推理)(数学的严谨性)。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模型)(应用的广泛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教师要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教师心中有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心中明白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从核心素养出发,让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二、教学目标如何服务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从哪里来?教师每天备课都在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哪里来呢?来自教材和教参,来自教师的经验,来自学生的具体情况……似乎都有道理,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教学目标要来自课程标准。

有人对教学工作做过一个比喻,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教学目标比作半径,无论我们教授哪一门课程,不论圆有多大,半径有多长。

都离不开圆心。

综观课程标准,其中每一项内容都为教学和评估指明了方向,指导我们不论是教学还是评估时,都要更加关注真实生活,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在学生的真实学习和深度体验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心得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心得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心得寒假期间我又重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

对于深度学习的理解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看到这个解释,我想起了读师范的课程,大专五年,匆匆而过,五年当中上了无数的课,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和同学分组备课,再互相讲课,评课的过程。

老师提前分配任务,各小组同学搜索信息与材料,集体备课,然后课堂上老师交给我们去展示。

仔细回想,为什么不是那种老师教授很多理论知识的课程印象深刻呢?这和深度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不仅仅是大人的学习,而是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老师不仅仅要停留在知识点的传递上,而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去后,你脑海里还留下点什么?也就是说,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何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呢?文中教给我们教师要做的几件事1、确定学生自觉发展“最近发展区”。

要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

现在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重视以及学习途径的多样化,让学生掌握了许多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进行课前诊断分析来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达到的水平,通过预设和训练得出学生可达到的较高水平。

再确立学生现有水平与可达到的较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再确定讲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2、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即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

确立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后,教师就要做好课前准备,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

教师应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实际,吃透教材,全面把握学科的结构,内容,对每一章、每一节的要点、难点,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三、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基本特征
• 1、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 2、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 • 3、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 4、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 5、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
四、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型——四个形式要素
• 单元学习主题:从“知识单元”到“学习单元”:立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以大概念的方式组织“学习”单元;在学科逻辑中体现较为丰富、立体的活 动性和开放性;
• 总之,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来,为我国立德树 人的教学实践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
• 单元学习目标:从学生成长、发展来确定、表述目标;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彰显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进阶
• 单元学习活动:规划性和整体性(整体设计),实践性和多样性(学生的主 动活动),综合性和开放性(知识的综合运用、开放性探索),逻辑性和群 体性(学科的逻辑线索,同学间的合作互助)
• 持续性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调控学习过程、为教学改 进服务;形式多样,重要激励;主要为形成性评价;要制定详会,如果教学还在把人变成机器,那 是没有出路的。
• 蒂姆·库克(Timothy D. Cook,苹果公司现任CEO) : 我不担心机器 会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的是人会像机器一样思考。
• 教学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 • 教学的根本是立德树人
二、深度学习的内涵——什么是深度学习
• 深度学习,作为一个研究项目,是对教学规律的持续不断的、开放的探索 过程,现在的研究只是初步研究,是对以往一切优秀教学实践的总结、提 炼、提升和再命名,需要更多的教师和学者共同的努力和探索;
• 深度学习,作为教学改革实践,需要一定的抓手,所以给出了一定的模型, 但模型也只是一个“理想型”,在实践中也可以有若干变式,更可能在持 续的实践改进中对模型进行修订、完善,因而更需要有更多的教师的共同 探索。

《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读后感

《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读后感

《从教走向学一…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读后感每次备课写到教学目标的时候,我罗列的都是本节课需要讲透或者涉及到的知识点,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往往是一带而过的,我一直都认为,能力目标不是在新课传授中达到的,而是在平时训练中形成的,情感目标不可控,依赖于教师本身的知识素养人格魅力以及孩子的情绪状态,感兴趣程度等。

可是在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时发现,它特别强调的三维目标与自己认知相去甚远。

在这种困惑的状态下我打开了王春易老师的《从教走向学》。

全书一共分为7个章节,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则是本书中的第四章节: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书阐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高度依赖于教师,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主导实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形成教学评价。

而学习目标是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以学生为主体。

王老师通过不同的实例,让读者展示了如何设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该通俗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描述的语言也要让学生看得懂,看得明白,同时描述的行为要具体些,易操作。

学习目标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具有可视性,其学习结果也能可测量。

本章节的第三小节的观点是,教学目标定位于落实核心素养,则要通过一些引导性问题和学习任务,转化成学习目标。

在阅读这个章节时,让我不断地联想起我们课题组提出的“三阶七步”教学模式。

“三阶”指深度解读,深度设计与深度评价。

“七步”是指:一,选定学习主题;二,确定学习目标;三,导入主题,预备和激活先知;四,听前对话,获取新知;五,听中对话,深度加工;六,听后对话,迁移创新;七,开展持续性评价。

“三阶七步”教学模式与王春易老师的理念一致。

都是通过深度解读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深度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和任务,指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引起知识迁移,开展可量化的评价机制。

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式,都要发生转变。

我们要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让知识发挥它最大的价值,让学生成为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一、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概念与意义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指通过跨越学科的界限,将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围绕一个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主题展开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更为完整和综合的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核心素养。

跨学科主题教学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1. 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要围绕一个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主题展开,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

2. 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结。

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联想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探究性学习。

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的实施方式1. 选定主题:在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中,首先需要选定一个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主题,例如“环保”、“健康生活”等,然后确定主题涉及的多个学科领域。

2. 教学内容整合:在确定主题和涉及的学科领域后,需要对相关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确定学习目标和重点,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和任务。

3. 教学方法选择:在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中,需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4. 资源整合:在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时,需要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多媒体资源、实验设备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四、个人观点与总结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种新趋势,它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特点,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提供了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充分挖掘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潜力,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设计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设计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设计内容提要:大观念的理解与运用体现出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促进学习迁移的大观念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隐含主要问题的大观念架构起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

在实践运作时,从大观念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需要考虑五项关键行动,即选择核心素养等既有目标、从既有目标中确定大观念、依托大观念形成一致性的目标体系、基于大观念的学习要求设计评价方案、围绕主要问题创设与组织学习活动。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方案;大观念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出台,“核心素养”这个广受人们青睐的热词被推向新的高度,将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的主流话语。

就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核心素养的引入对教师专业行为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案的变革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本文主要聚焦一门学科课程,立足于我国的课程教学传统,从大观念角度探讨学科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希冀为引领实践的变革提供一种探索性的思路或框架。

一、何谓大观念就中文字面来看,大观念与大概念、大想法、大思想等词语同义,它能让我们联想起诸多远大的抱负。

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大观念则有着特定的内涵,较早可追溯至六十多年前布鲁纳(J.S.Bruner)倡导的学科结构运动。

这场举世瞩目的运动源于一种假定:任何学科都拥有一个基本结构。

在布鲁纳看来,掌握学科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事物有意义且相互关联的方式来理解该学科,习得结构就是学习理解事物如何相互关联。

以代数为例,它是一种将已知数和未知数安排成等式的方法,以利于使得未知数变得可知。

其三个基本要素包括交换、分配、结合。

当学生掌握了这三个基本要素,就会知道要解决的“新” 等式其实一点也不新。

[1]据此,我们不难理解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围绕某些核心概念展开课程设计,在不同年段一再重现这些概念,因为这有助于设计连续聚焦一致的课程,同时也有助于发生学习迁移。

不久之后,菲尼克斯(P.Phenix)也指出学科“代表性概念”对设计课程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概念在节省学习付出方面能使学习既有效能又有效率。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措施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措施摘要:高中生的数学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书面教材学问的学习,更是对学生思索问题的方式和数学思维的培育。

因此,对于学生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特别重要。

同样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的课程上,进而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提升核心素养是新时期促进学生全面进展的必定要求。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敏捷运用各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全面进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创新数学教学理念要创新教学理念,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上进行学问展示时,奇妙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关心学生思索十分必要。

例如,在学习“直线、平面平行性质〞时,教师就可以提问“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间的动态改变有怎样规律?通过这种提问题的形式关心学生把握微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和关心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索。

虽然在微课程讲解中教师对于观看学生思路进展和个人见解方面存在出入,但教师可以利用“暂停〞模式来观看和总结学生对于问题的思索和理解,关心大家依据微课程中图形的动态改变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对于学问点的理解更加直观、深刻。

2自主探究法提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勇于放手,多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空间点、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时,因为位置关系不止一种,需要分状况进行探究,这是锻炼学生独立思索能力的好机会。

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析总结空间点、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

有的学生进入状态很快,从之前学过的平面平行、相交等的学问入手,给自己提出了问题,如: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如何判定?其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把握空间点、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并没有涉及到判定问题,但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他们发挥自己的独立思索能力和探究能力,扩展了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己的规律推理的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深度研究:走向核心素养》是一本深度研究教学改进丛书,由XXX副主任XXX和XXX教授XXX撰写。

该书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深度研究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研究过程。

推进深度研究有以下三个原因:现实回应、时代先声和价值追求。

深度研究是信息时代教学变革的必然选择,与机器共舞,是教育应对现实困境的方法。

深度研究的相关研究历程、界说、实现、评价和推进的要素分析,以及深度研究的成效,与世界同行。

深度研究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少教多说、以研究为主体的主动研究活动、树人和挑战性的研究主题来实现。

深度研究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真正的教学应该能打动学生,依循教学规律进行深度教学,培养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

深度研究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活动,需要确立学生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并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现和构建过程。

深度研究的五个特征包括经验与知识相互在转化、学生的研究机制、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加工、在教学实践中模拟社会实践以及以人的成长为目的。

深度研究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深度研究是一种能够支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方式。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必备品格,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深度研究能够帮助学生在与真实情境的互动中解决问题和创造意义,从而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实现深度研究需要把握四个重要环节,即研究单元的主题、目标、活动和持续性评价。

同时,教师也需要深刻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和尊重学生的研究,这是实现深度研究的两个必要前提。

抓住深度研究的四个关键策略,包括选择情境素材的链接策略、研究过程思维的外显策略、研究过程的深度互动策略和团队教学研究的改进策略,也是推进深度研究的关键。

以主题引领教学育学科核心素养——以《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为例

以主题引领教学育学科核心素养——以《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为例

以主题引领教学育学科核心素养——以《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为例发布时间:2021-12-03T03:24:39.85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9期作者:沈晓娜[导读] 现在初高中历史教学都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到相当高的位置,如何在初中日常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沈晓娜常州市丽华中学 213000 现在初高中历史教学都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到相当高的位置,如何在初中日常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本文以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据课标和学术成果,确定教学主题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成吉思汗、忽必烈等蒙古族先人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蒙元历史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者,如韩儒林、周良宵、陈高华、李治安、张帆等。

他们高度评价了这一时期,如北京大学的张帆教授在《元朝的多民族统一与国家认同》一文中就谈到“它(指元朝)以军事强大、没有外敌的独特优势有效地巩固了版图与国家认同,较好地处理了大一统与因俗而治的张力,也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1]如何把这一段历史讲清楚讲精彩呢?如果按课本顺序,讲蒙古族的兴起、发展到最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没什么问题,但笔者总感觉内容比较分散,也难以形成一条贯通上下的线索。

下一步,笔者查阅了很多的文献资料,主题、主题教学这些关键词在笔者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或许用主题教学的方式可以突破上述困惑。

历史主题教学是“以教学文本整合中生成的核心观念或思想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掌握历史史实,把握发展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发展历史思维的教学方式”。

[2] 接下来就要确定本课的教学主题了。

在“深度学习室”开展主题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

在“深度学习室”开展主题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

作者: 张坤[1];郝现美[1]
作者机构: [1]山东省邹城市田黄中学
出版物刊名: 华夏教师
页码: 18-19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9期
主题词: “深度学习室”;核心素养主题教学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

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怎样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学校当前的紧迫任务和责任担当。

为此,我们申报了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室的行动研究",创建"深度学习室",探索出"深度学习室的模型和在深度学习室"开展主题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途径,"深度学习室"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动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主题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育成尚荣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谢维和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长、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李方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本报记者汪瑞林日前,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杂志主办、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承办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会”在清华大学大讲堂举行。

去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评选出基础教育领域41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带领的团队完成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如何看待主题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如何看待课程整合的意义与价值?在成果推广会的高峰论坛上,几位嘉宾就此阐述了他们的观点。

优秀教学成果源于长期丰富的实践成尚荣:今天的这个“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推广会”是富有中国意义的。

推广会首先让我们回到事情的本身,那就是回到小学语文的主题教学,但是回到本身还不够,还要超越,这个超越就是从小学语文的主题教学,走向课程,走向课程的整合,还要走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柳海民:窦桂梅是我的博士弟子。

她的语文主题教学相关成果获得了“东北师大优秀博士生论文”的荣誉。

优秀的教学成果应该具备四个特征,第一个就是坚实的基础。

优秀的教育成果需要经过长期的思考、实践和完善的过程。

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有些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到目前我们依然在使用,依然具有勃勃的生命力,比如法国卢梭的自由教育、美国杜威的生活教育、中国孔子的启发教育,都是一辈子奋斗的结果。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的成果,经过了20年的时间积累才形成。

第二个特征是丰富的实践。

我们通常认为理论生成的源头有两个:一个是理论的演绎,一个是实践的归纳。

清华附小的语文主题教学既有单篇经典的主题教学、群文主题的教学,还有整本书的主题教学;既有语文学科的主题教学、跨学科的主题教学,还有刚才大家看到的超学科消弥式整合。

多种多样的素材,生成的主题一定是多种多样的、千变万化的。

但窦桂梅没有忘记,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语文立人,先是通过主题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语文的核心素养,进而发展成语文立人,也就是形成学生发展的全面的核心素养。

第三个是持续的探究。

成果处在教学和研究的一个互动的完整的链条之中,不懈的研究不仅不断地改善教学,也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四个特征是理论的升华。

将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升华成带有普遍性、概括性的“道”。

这不仅需要长期的教学经历,更需要开阔的视野,要能够知晓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思维方法,以及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很好地凝练和生成这样的主题。

成尚荣:作为窦桂梅的导师,柳海民教授告诉我们,其实窦桂梅老师本身也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教师发展的主题。

教师发展的主题是什么?就是教师本身的核心素养。

同时,只有经过长期的提炼才会形成实践模式。

母语教育应聚焦于培养完整人格李方:我想从语文教学和母语教学的角度谈谈感受。

母语是每一个孩子的启蒙者,是每一个孩子的言语之母、认知之母和学习能力之母。

在当今信息时代,母语也是交流之母、传播之母,同时母语还是思想思维之母、责任之母,它有价值趋向,语言是有价值的。

它也是文化之母。

在小学阶段母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将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的母语课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主题教学有目标,有序列,也有方法,还有价值,最终聚焦到家国情怀和完整人格的培育上,是非常完整的语言教学新的体系,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推广。

成尚荣:简单概括李教授的发言,小学语文主题教育的主题就是对母语的一种热爱。

对母语,要理解和学习并重,而在母语的背后,站着一个完整人格的人。

主题教学是整合的开放的情境化的郑国民:我对主题教学谈三个观点。

第一,主题教学是整合的。

我们原来的语文教学存在碎片化、知识琐碎化的问题,使得学生淹没在了字词句篇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练习当中。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学习应该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会整体运用知识,发展各方面能力。

主题教学是整合的,就是想突破原来语文教学过细的碎片化的训练。

主题教学使得语文课程本身是整体性的,同时也整合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二,主题教学是开放的。

一个教学单元一个主题,选择三到六篇课文,几篇课文围绕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展开。

我们希望孩子通过这样的主题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思考同样的问题,然后感受到不同的表述方式的力量。

第三,主题教学是情境化的。

任何教育如果不和孩子的生命、生活发生关系,都是干瘪的、缺乏活力的。

主题教学在孩子的创新思维培养这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就是让孩子在真实的教育场地当中,承担着真实的学习任务,让孩子在主动地积极地发现问题的过程当中学习语文,在真实的场地当中、在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学习语文,而不是老师简单地给他布置一个作业,简单地一个个知识点重复,简单地一个个能力点训练。

我们原来语言教学更多的是让孩子模仿,实际上孩子的语言发展就是创造的过程,孩子书面的表达、口头的表达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成尚荣:主题教学提供了一种范式,这种范式是开放的,主题确定以后有不同的表达,它的核心是创新。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主题不是老师教给孩子们的,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己创造主题,说到底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主题,把语文的主题和儿童发展的主题两个主题重叠起来,语文才有希望,语文教学才有明天。

课程整合要在给定空间下有所作为温儒敏:主题教学非常好,特别是在小学,但到中学用起来恐怕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科技整合,科技类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它有条件,对教师的水平要求非常高。

整合不是目的,我们还要完成语文的基本任务。

语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最基本的就是语言文字运用,就是教会未来的公民熟练、通顺、得体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科设立、分科教学有它的毛病,也有它的道理。

分学科这种教育形态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国际上都是这样的。

有些任务就是要依靠学科来完成的,所以学科的设立与打通,这个问题要辩证地、全面地看。

现在大家都讨厌语文讲得那么琐碎,那么死板,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不好,但是大家都在做,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回避不了的现实——高考和中考。

我们的改革只能在巨大的现实里面考虑。

既让学生考得好,家长满意了,地方上也满意了,同时又不把他们的脑子搞死,能不能做到呢?我想这个是可以做点工作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学科的基点,在这个基点上扩展到主题教学,再到科技整合,而不是要颠覆以前的东西。

课改已经搞了13年了,有巨大的成就,一些新的理念、先进的理念,普及了,但是我们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基本上还是老一套,甚至与搞课改之前相比,学生们的负担更重了。

为什么?原因不在老师、不在学校,是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使然。

作为小学老师、小学校长,应该思考,在给定的空间中能做什么,能改一寸是一寸,能改两寸是两寸。

对于课改,也应该总结一下,现在的课改也好,修订课标也好,要进两步退一步,要不然制定出来的课标也好,先进的理念也好,大家只能欣赏不能运用,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

成尚荣:在当今大环境之下怎样变革?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课程改革,很多问题不是出在课改本身,而是我们整个体制和环境,但是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温儒敏教授还提醒我们,主题教学课程改革要有基点,出去了还要回来,在某种场合我们进行课程整合,但在整合时不要忘记学科本身独特的价值。

小学阶段教育要突出“顶灯效应”谢维和:我个人觉得,清华附小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有两点是非常值得重视和肯定的:一是校长和任课教师的个人魅力,教育是要有个人魅力的,窦桂梅老师的个人魅力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和研究。

二是这样的一种主题教学,包括在这个主题教学基础上形成的“1+X”课程体系,特别符合小学教育的专业性规律。

前面四位专家的发言中,我们多次听到一个词叫作整合,为什么整合对小学教育这么重要呢,我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大家想想看,当一个6岁多的孩子迈入小学,来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他就好像进入到一个黑黑的房子里面。

这个时候他能不能大胆地迈进这个他不熟悉的黑暗的房间里面?我们通常可以有两种方式帮助他,一种方式是我们用高度聚光的探照灯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呈现给他们;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把这个房间的顶灯打开,一下子把整个房间都照亮,尽管顶灯在局部上并没有探照灯那样照得亮,但大家想想,在哪种灯光的帮助下,孩子们能够更放心大胆地走进这个房子呢?显然是顶灯!而这种顶灯恰恰是小学教学和小学课程的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它区别于中学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我们不要笼统地讲基础教育,我们要把基础教育分成高中、初中和小学不同的层次和阶段。

而小学课程的特点也就在于这种“直接的完整性”,就是这种“顶灯效应”。

而中学教学是分科教学,恰恰具有一种间接的完整性,或者说是探照灯式的教学,帮助每一个中学生走进一个个具体的房间、一个个具体的学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课程和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非常好地体现了小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小学生成长的规律。

成尚荣:谢校长讲了窦桂梅老师的个人魅力,但是谢校长更强调的,还是个人魅力背后的东西,那就是教育规律。

谢校长进一步说,不能笼统地讲教育,只有把这个规律把握好,个人魅力才是真正的魅力。

主题教学正是窦桂梅校长把个人魅力、个人天赋与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整合在一起,体现出真正的魅力。

谢校长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那就是探照灯和顶灯。

我们的“顶灯”在哪里,我们的直接的完整性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后的主题教学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

让我们的小学教育永远在孩子们的头顶上亮起照亮学生未来道路的那盏“顶灯”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